城市商业银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商业银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范文1

【关键词】地方商业银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状况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进程

我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始建于1995年,其前身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在当时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潮刺激之下,盲目开始扩张,最终因管理低下、缺乏监管、违规投资、信用缺失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金融风险。为有效防范风险,国务院决定对城市信用合作社开展清理整顿,并着手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政府占三成,其余七成可由企业单位和个人入股。银行取名为“城市合作银行”,1998 年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从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就真正的建立起来了。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整体实力快速增长。2013 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 15.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93%,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3%;负债总额达 14.18 万亿元,比 2012 年同期增长 22.8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10.04%;截至 2013 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 145 家。2014 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 18 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 13.8%,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二)地域发展关联度高。截至 2014 年,全国共有 145 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千亿元规模以上 29 家,已上市 3 家。总体上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空间主要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环境的差异,成为导致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全国范围看,经营绩效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中资产规模 5,000 亿元以上的共 3 家,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盈利规模在 70 亿元以上;资产规模在 2,000 亿元至 5,000 亿元的共 9 家,盈利规模在 25 亿元至 4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至 2,000 亿元的共 17 家,盈利规模在10 亿元至 25 亿元之间;资产规模在 1,000 亿元以下的共 116家。资产规模最大的 10 家城商行总资产占比 40.82%,净利润占比 37.18%,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和两极分化程度。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职能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

随着银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加上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愈来愈科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职能将进一步延伸,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能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直接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城市商业银行向综合化发展、全能化运作,是一种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提升竞争力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自 2013 年 7 月 20 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及自 2015 年 10 月 24 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商业银行应好好把握利率市场化机制,发挥其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将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也可从中获利;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地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向前迈进一步。

(三)发展虚拟银行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城市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网络上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将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稳健、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但是,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城市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之间的关系。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城市商业银行范文2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效率;外资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3―0012-04

中图分类号:F830.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2-28

[作者简介]甘小丰(1981-),男,湖北荆州人,清华大学经济学学士,博士研究生。

城商行在加入WTO后的经营效率如何?效率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外资银行的引入对城商行效率的改善是否有我们期待的正影响?影响大小如何?本文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在Bankscope数据库所有的城商行数据基础上分析其效率以回答上述问题。

一、城市商业银行与外资进入

自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成立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2006年二季度末,全国共有97家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达22925.9亿元,占同期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6%。城市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中的重要力量。

作为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成立和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则促进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带动了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刘锡良和辛树人(2006)对山东省11家城市商业银行的研究显示,到2005年底,城商行的贷款市场份额为全省的7.03%,而投入中小、民营、科技企业的贷款占这三类企业已获得贷款总量的21-3%,这充分说明了城商行信贷决策中心贴近需求主体的比较优势。

城市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问题。城商行大都是地方政府“一股独大”。城商行组建初期,人民银行规定地方政府入股最高比例为30%,单个法人持股不超过10%,个人不超过2%,这样地方政府就有了相对控制权。尽管近年来,监管当局一直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向分散化方向发展,但在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对东、中、西三个有代表性省份的20个城商行的调查中发现,各地方政府在城商行的平均持股比例仍高达24.2%。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董事长时常由地方政府任命,有时董事长和行长由一人兼任,从而使银行的经营决策和管理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进行。

其次是不良贷款比率偏高。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信用社时期,信用社账外账经营、高息揽储及违规拆借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因此,城商行成立伊始就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再次是资本充足率比较低。2004年,按照旧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城市商业银行中能达到8%标准的仅占60%左右,剩下的40%低于这一最低标准,而这40%中还有近30%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韩文涛,2006)。如果按照新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城商行会更多。

最后是城商行规模偏小导致的各种问题。2006年二季度末城商行的平均总资产230亿元,远低于平均总资产在5000亿元左右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在50000亿元左右的原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总资产少,资本额也少,碰到大的贷款项目,单个客户的授信额度很容易超过净资产的10%这个风险集中度管理要求的警戒线。另外,规模小也导致银行开发银行卡和金融理财工具等创新产品的开发费用得不到很好的分担,单位金融产品开发成本比较大,城商行认为创新不值得。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并承诺在5年之内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而城商行自身又存在上述问题,这将使得城商行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持续经营下去,一些城商行引入了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理论上,外资银行的引入能够带来如下好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形成持股比例较大、稳定性较强的核心股东,从而强化股权约束,减少内部人的控制。另外,外资银行参股也为地方政府逐步退出,优化城商行治理机制提供了契机。二是直接提高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提高城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外资可以为城商行提供国际网络、先进技术和风险防范的经验,也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四是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外资银行可以带来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降低城商行对服务系统投资的需求。

自从1999年IFC以0.22亿美元的价格购入上海银行5%的股权以来,截至2005年末,外资入股的城商行有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济南市商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和南充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持股比例介于5%与24.9%之间,投资从480万美元到2.66亿美元不等,而且都向城商行派遣了董事。另外,外资银行对其投资的城商行都有经营上的合作或者管理上的帮助。汇丰入股上海银行后,双方于2004年1月合作推出“申卡”国际信用卡;IFC入股南京市商业银行后,组织委派了国际专家组对南商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为济南市商业银行提供了涉及IT、信贷管理、内审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及资金管理的6项技术,双方还采取合作形式,建立并拓展按揭贷款业务;加拿大丰业银行向西安市商业银行派出专业人士担任副行长,参与银行日常管理;ING向北京银行派遣一名副行长和行长助理;澳洲联邦银行为杭州银行提供按揭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技术及产品开发技能;DEG向南充市商业银行派遣专家担任董事会下的关联交易委员会主任。因此,我们似乎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提高城商行的经营效率。

二、文献回顾

与一般企业相同,商业银行效率研究的对象也可以分为x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规模效率、范围效率等。X效率由Leibenstein(1966)首先提出,它是一种广义的配置效率,其主要考虑元素是激励;技术效率,指现有资源最优利用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或者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下投入最小化;配置效率,指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实现投入和产出最优组合的能力;规模效率,考察单位成本能否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范围效率,考察单位成本能否通过联合生产而降低。

早期的研究倾向于强调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近来有关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效率、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研究方法,按照Berger和Humphrey(1997)的综述,主要有2大类5种方法。其中,参数类包括随机前沿方法(SFA)、自由分布法(DFA)和厚边界方法(TFA)三种,非参数类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和自由可置壳(FDH)。国内对银行效率的研究,运用DEA方法的有魏煜和王丽(2000),张健华(2003),朱南、卓贤和董屹(2004),郑录军和曹廷求(2005);运用SFA方法的有刘琛和宋蔚兰(2004),姚树洁、冯根福和姜春霞(2004),迟国泰、孙秀峰和芦丹(2005);运用DFA的有刘志新和刘琛(2004)。

两类方法各有利弊。非参数方法的优点是允许效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动,不要求对所有研究样本数据的无效率分布做预先假定,其缺点是假设没有随机误差影响银行业绩,由于忽略潜在偏误,随机误差的影响可能会包括到效率相的估计中。参数方法考虑了随机影响,但却事先设定了函数形式,因而可能导致效率估计出现偏差。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城市商业银行2001-2005年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不同时期、有没有外资进入的银行的效率会有显著的差别,即随机影响可能会比较大,因此,我们选择参数方法。

三种参数方法中,SFA是一个组合误差模型,其中的无效率偏误服从非对称分布,通常是半正态分布,而随机偏误则服从对称分布,通常是标准正态分布。无效率服从截断分布,其理由是无效率不可能为负值。DFA也是把无效率同随机误差分开,但方式与SFA不同,DFA对无效率和随机误差的分布都没有很强的假设。DFA假定整个时段上,每个公司的效率是不变的,而随机误差的平均值则趋向于零。TFA则假设与置信区间的偏离为代表随机误差,落在置信区间代表无效率。TFA自身并不能提供单个企业效率的点估计,它的目的是估计整体的效率。由于本文要考察银行效率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情况,采用SFA方法是最合适的。

三、模型及数据

本文使用的随机前沿模型如下:

其中,i代表银行,t表示时间;Xi,表示银行投入要素,Y代表银行的产出,t表示不变速率的中性技术进步;V为随机误差项,服从;表示技术无效率,为非负随机变量,服从截尾(在0点截断)正态分布,由下式(2)决定:

其中随机变量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截断分布,截断点为以前对此模型的估计多用两阶段法,但是两阶段中关于无效率决定因素的独立性假设是不一致的,因此,本文采用Battese和Coelli(1995)提出的单阶段估计方法。

此外,我们将考虑模型的变差率γ检验:

显然,变差率^y的取值范围是(0,1)。当т趋近于1时,说明效率偏差主要由无效率项决定,随机误差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т趋近于0时,说明效率偏差主要由随机误差项决定,无效率项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当т位于0和1之间时,效率偏差由无效率项和随机误差共同决定。也可以根据т的零假设统计检验判断前沿成本函数是否有效,如果零假设被接受,则意味着无效率项不存在;该检验可通过式(1)的单边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的显著性检验实现(Battese和Coelli,1992)。LR服从mixed x2分布,而不是普通的x2分布;本文将参考使用Kodde和Palm(1986)中确定的mixed x2临界值表检验统计量LR。

与姚树洁等(2004)一样,银行的投入要素为固定资产(fas-set)、存款(deposit)和权益(equity);这里,我们考虑银行的产出为税前利润(profit);影响无效率项的因素为权益资产比率(E/A)和银行是否有外资持股(foreign),若有该变量为1,反之则为0。E/A为银行风险指标,Kwan和Eisenbeis(1996)证实了效率越高的银行倾向于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我们把这个变量考虑在内。这样,本文的计量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ln表示自然对数。

本文中城商行是否有外资银行持股的数据来源各网页信息,其他数据均来自于数据库Bankscope。数据库中有36家城市商业银行,本文选择其中包含的2001-2005年的财务数据。2004年,这36家城商行总资产约占所有城商行的70%,因此,我们基本上考虑到了主要的城商行。由于并非所有城商行都包含这5年完整的数据,我们得到124个观测,即每个银行平均3.4个观测。非平衡数据可以用程序Frontier4.1估计。银行的投入产出情况如表1:

四、结果及分析

用极大似然法(ML)对方程(4)和(5)同时估计,得到的结果如表2:

解释变量中除了固定资产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显著。固定资产的系数为不显著的负数,其原因是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进行了战略性收缩。各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改制后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尤以东部地区的城商行更为明显;城商行自改制后开始关注企业成本和收益,通过统筹考虑,有选择地关闭了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分支机构(课题组,2005)。从表1的统计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2001-2004这4年在城商行存款平均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固定资产的平均规模却在不断下降,2005年城商行的固定资产平均规模有所上升,但还是没有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表示中性技术进步的时间t的系数为正,说明银行所使用的技术同整个社会使用的技术一样在不断提升。存款和权益的系数均为大于0小于1的显著正数,符合产出弹性理论;另外,两个弹性系数之和大于1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规模效率。结果中,E/A比率对无效率有正的影响,即E/A比率较低的银行更有效率,这与Kwan和Eisenbeis(1996)的实证结果是相同的。正如表2的B部分所示,本文要考虑的外资持有对城商行的效率有显著的正影响,其系数为4.0179,为所有系数中最大者,这证实了我们在本文第二部分的想法。

对本SFA模型整体检验的变差率т而言,其值为0.7939,在0与1之间,因此,我们说效率偏差由无效率相和随机误差共同决定,无效率影响占主导地位;另外т的零假设检验的统计量LR为6.0683,而我们查表得到10%置信水平下mixed x2分布临界值为5.528,因此,我们接受城市商业银行存在无效率的假定。

银行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7960,为一个较高水平,表3中

列出了36家城商行的平均效率及排名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外资入股的城商行中,除了北京银行居于中间位置外,外资持股的其余6家城商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济南市商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和南充市商业银行――排名均在前一半中?而对于ING和IFC在2005年3月28日正式入股的北京银行来讲,其2005年的效率值为0.894208,完全可以排进前5位,只有由于前4年的效率相对较低,平均下来才排在了中间位置。

对城市商业银行整体效率的时间趋势而言,图1描述了城商行2001-2005年的平均效率:

从图1看,城商行整体效率是先下降后上升,不过2005年城商行的效率比2001年要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银行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城市商业银行对此需要一段反应时间。而后,随着城商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外资银行对城商行持股范围的增大,银行的公司治理不断改善,产品开发能力亦有所加强,银行效率得以提升。

五、结论和建议

基于Bankscope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我们运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对中国加入WTO的5年里城商行的效率情况及其平均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其平均效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本文的实证直接支持了外资银行持股能够提高城商行效率的假设。综合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外资银行引入对城商行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公司治理差、资本充足率低、创新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的改善,帮助银行经受住了不断加强的竞争趋势,银行的技术效率得到了提高。因此,地方应该鼓励外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持股。目前,正有多家城商行与外资银行洽谈参股事宜,这是好的趋势。

当然,外资银行的引入只是城商行诸多问题解决的一部分。在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上,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完全依赖外资。国有工业企业同外资合作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的确有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但很多企业却因此忽视了自身的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放缓了自身对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低,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改善自身的不足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安徽的6家城商行合并成立了徽商银行,10家城商行整合而成的江苏银行也有望于2006年年底挂牌,这将改善城商行规模过小带来的问题。上海银行在宁波开设了分行,北京银行筹建天津分行已获批准,这有利于银行风险的分散化。南京市商业银行有望2006年年内登陆A股,成为第一家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另外,宁波市商业银行也正在筹备上市事宜,这可以进一步充实银行的资本,为银行今后快速发展提供资本金保障。银行这些努力能否进一步提高其经营效率,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迟国泰,孙秀峰,芦丹,中国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6):104-11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城市商业银行调查[J],发展,2005,(7):77-78.

[3]韩文涛,城市商业银行现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4]林松,引进外资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多重效应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7):172-173.

[5]刘琛,宋蔚兰,基于S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金融研究,2004,(8):138-142.

[6]Battese George and Coelli Tim, Frontier ProduetionFunctions,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With Application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3(1/2):153-169.

城市商业银行范文3

一、城市化银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缺乏对其他环节成本管理的重视性

城市商业银行进行成本管理往往以短期的最大化利润为发点,特别注重商业银行内部,尤其是资金循环过程的成本管理。通常是以财务费用与销售费用为主要的控制对象,而对其他环节如理财产品销售、售后等环节的成本管理则不予以更多的重视。同时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外部价值链缺乏一定的重视,通常只是在局限的范围内降低某一方面的陈本,以此来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不注重从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控制。

(二)缺乏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不到位

在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成本控制不到位的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一问题是由于部分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时,忽视对成本的管控,这也导致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效率的降低。城市商业银行本身就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但是有一些小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对于成本管控缺乏一定的重视,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忽视成本管控,进而导致财务管理成本与财务管理成效之间出现失衡的现象。还有就是由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营业网店比较多,相对于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也比较好。但是如果在这一情况下,对成本控制不到位,那么就会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成本长期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这种高成本的财务管理支出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总的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优化。

(三)成本管理过于强调财务方面的信息,忽略其他方面信息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财务方面的数据信息尤为关注,但是却对于其他方面的信息选择性的忽视了。这样的成本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指定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十分不利。同时,之关注于成本管理的成本信息也只是能够将城市商业银行以前以及当时的成本管理情况反映出来,而无法对企业今后的成本管理情况进行反映。

二、城市商业银行加强成本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成本预算体系,重视所有环节的成本管理

城市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首先城商业银行必须要完善成本预算体系,这就需要城市商业银行将自身的成本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要将城市商业银行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都纳入进来,绝不可以只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管理,要对销售以及售后等环节的成本管理都加以控制。其次城市商业银行要进行清晰而又明确的责任划分,划分之后,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产品成本、客户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预算,做好成本预算工作,做好成本预算工作之后,要针对制定出来的成本预算进行分析预测,尤其是要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隐性成本加以关注,要经过多次分析和预测之后再进行总体成本的预算,并将其报给相关部门。最后在经批准之后确定总体的成本预算,并将其下发到各个责任部门及个人,让其根据成本预算进行成本控制。除此之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应该建立三个体系,分别为成本控制体系、成本信息反馈体系、成本监督体系、成本激励体系。下面我们具体阐述一下这四个体系,第一成本控制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在日常事务中控制成本,当城市商业银行一旦发生成本控制差异,成本控制体系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同时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成本偏差进行预防。而对这一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根据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还要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完善。第二成本信息反馈体系。这一体系在成本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本信息反馈系统是指通过建立成本信息系统之后,能够及时的掌握和传递城市商业银行中所有关于经营成本的信息,并能够进行分析和对比。第三成本监督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应与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想联系,要对成本预算以及信息反馈等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在监督和检查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全面,要对城市商业银行中所有的业务经营活动的成本支出费用进行监督和检查。其次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可以采用定期?z查与不定期检查的方式。最后必须要保证监督与检查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检查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一定要将其一个个的提出来,并且想出有效的对策来进行解决。第四,成本激励体系,城市商业银行加强成本管理,必须要建立成本激励体系。因为高效的成本激励体系能够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定制编制成本控制业绩报告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同时还可以实施成本否决制,将成本管理与员工的自身经济利益相结合。

(二)培养企业全体成员的成本意识,注重成本管理理念

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所有的员工都普遍存在缺乏成本意识,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应该是财务部门应该关心的事情,与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他们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参与到城市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当中来。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想要加强成本管理研究,第一必须要培养银行内部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从管理层到下属员工,贯彻成本管理的意识,让所有的成员都参与到成本管理当中来。同时还必须要让全体员工都理解成本控制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单独的依靠于某个人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全体员工必须要共同为了成本控制而牡蛎。只有全体员工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强成本管理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和热情的参与到企业的成本管理当中来。第二,注重成本管理理念,城市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小城市的商业银行,必须要更加注重成本管理的概念。要明白成本管理既显性成本,还包括隐性成本。尤其是对于隐性成本要多加关注,因为隐性成本又被称之为一种潜在成本,在管理的过程中极其容易被忽略,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更加注重成本管理理念。第三,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构建良好的文化建设将成本管理理念深入的贯彻到每个员工的内心,让员工积极参与到银行的成本管理当中来。

(三)了解全面的信息,培养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

城市商业银行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财务方面的信息之外,对于其他方面的信息也绝对不可以忽略。要在全面了解信息的前提下,加强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研究。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应该聘请专业化的成本管理人才,做好银行的成本管理工作。

城市商业银行范文4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年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共有城市信用社5200余家。1995年5月7日国务院《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指出“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入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主要任务是:融通资金,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从1998年3月13日开始,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名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银监会提出对城市商业银行实施改造重组,加强联合,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体现出了跨区域发展、省内并购重组、通过上市或引入战略投资者改变股权结构等特点。如:上海银行在天津、成都、杭州设立分行;江苏省内数家银行合并建立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等在A股上市。截至2011年,城市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85.2%,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76.9%。

2、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

2.1财务比率分析法

2.1.1安全性分析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的经营和发展,确保储户和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高杠杆性,自有资本少,经营条件非常特殊,社会责任重大,以及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必须确保其安全性。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保持较高的自有资本充足率,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可有效加强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本文选取的衡量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不良贷款率。

银行的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的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就是指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是评价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最直接的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越高,贷款的回收风险越大,造成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很容易造成银行的破产。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

(2)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也称为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用来衡量一家银行的最终清偿能力,反映银行在债权人和存款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能够凭借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正常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充分考虑了银行不同种类资产的风险大小,并对各类资产的风险赋予不同的权重。资本充足率是目前国际银行业普遍认可的反映银行资产安全性最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抵御风险和清偿债务的能力越强。《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该在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在4%以上,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100%。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

2.1.2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支付客户资金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客户提现和贷款支付。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是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仅体现在易变现资产的充足性上,也体现在可迅速变现资产不足时,可以从外部渠道获得流动性的能力。流动性可以通过以下指标反映:

(1)存贷款比率。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是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贷款总额占各项存款总额的比率。贷款通常被看作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该指标越低,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可以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的贷款或进行投资。

存贷款比率=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2)流动性比率。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银行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能够迅速变现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资产流动状况越好。

流动性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3盈利性分析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盈利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重要手段,商业银行通过吸收闲散资金,然后集中贷出去,赚取利润,特别是针对城市商业银行,赚取利差是城市商业银行最主要盈利来源。盈利性可以通过一下指标反映:

(1)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与净资产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来衡量商业银行运用自有资本创造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2)净利息收益率。

净利息收益率就是银行净利息收入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反映了银行每一单位生息资产所产生的净利息收入,近年来,净利息收益率与净利差这两个指标共同成为商业银行考核盈利能力备受关注的热门指标。

净利息收益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3)成本收入比率。

成本收入比率是商业银行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反映了银行每一单位收入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所需要支出的成本越低,则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成本收入比率=营业费用/营业收入=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3、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现状

本文从财务的角度分析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可从资产质量、流动性和资本充足度角度切入,来总体上评价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

3.1资产质量显着提高

商业银行运作遵循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平衡管理,安全性就要求商业银行确保资产质量安

全。近些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强化信贷管理,加快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加速财务重组步伐,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特别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经过近年来财务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不良贷款率大幅度下降。如表1所示,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平稳下降。 3.2核心资本充足率远远达标

根据《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在4%以上,我国银行业为达到协议要求,积极调整资产结构,适度控制风险资产增长速度,充分利用上市、发行次级债、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重组等方式补充资本金,资本充足水平明显提高。如表2我国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

根据样本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统计,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远高于4%的标准。这说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大为增强。

3.3流动性总体上增强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率是用来衡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越低,意味着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如表3所示,城市商业银行存贷款比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上增强。

4、提高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对策

4.1提高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效益

应鼓励城商行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结构优化,银企合作,扩大经营网点等形式不断扩充银行的资本金和存贷款总额,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但在扩张的同时,也应该防止不能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所带来的风险,同时要在内部管理和业务创新上下功夫,做到高效的自身内部管理,以求得业务经营处于最佳状态的规模区间。但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要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要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实施“做小、做精细”的战略,以小对大、以精细对粗放,才能取得好的经营绩效。

4.2增强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实力

资本实力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资产规模小,尤其中西部的城市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经营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补充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方式有增资扩股、上市融资、发型金融债等方式,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借助金融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增加资本实力。

4.3扩大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范围

城市商业银行与大型国有银行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在主要业务还集中于存贷款业务上,因此应继续加强中间业务的产品创新力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如加大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等方面的业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同时加大开创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知识、技术含量高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品种。

城市商业银行范文5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和研究模型的构建

(一)要素分解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CRM战略规划、CRM实施行为与CRM资源配置(张同建、吕宝林,2010;曹利莎,2012)。CRM战略规划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对CRM的实施进行统筹兼顾,以确保CRM的持续性发展。CRM实施行为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不断提高CRM的实施效率。CRM资源配置是指城市商业银行科学地配置现有的企业资源,以逐步完善CRM的实施平台。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董晓波,2009;张同建,2010)。风险控制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银行风险的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对内部业务流程质量的监督和完善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所具有的产品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产品销售能力。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缘于CRM实施的效果,而CRM对核心能力成长的推动是通过微观路径的优化而实现的,即CRM战略规划、CRM实施行为和CRM资源配置对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均存在着全方位的促进作用,从而逐渐促进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成长。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1.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战略规划是实施CRM的先导,战略规划的水平决定着CRM的成败。CRM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系统,CRM是以职能管理为导向的信息管理,而战略规划是信息系统设计的基础性要求。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的内容包括对CRM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规划,以及对CRM扩展的规划。商业银行CRM的实施是逐步升级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短时间进入成熟状态,因此,在实施CRM之前,需要基于现有的资源平台对未来的扩展环节进行详细的预测,并制定可行的方案(Prahalad&Hamel,1990)。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实施CRM之前,均进行了翔实的规划,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经验,值得城市商业银行的借鉴。根据信息系统的特征来分析,CRM对各项核心能力要素的促进效应在规划阶段已经存在。规划决定未来,如果规划失败,无论后期的运作耗费多大的物力财力,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1a: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1b: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1c: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1d: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2.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CRM实施行为的具体化是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的前提,因为任何一种有效的管理战略,如果不进行有目标的实践,就失去了应用价值。CRM的实施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城市商业银行应制定详细的行为方案、计划与反馈改进措施,逐步促进各种实施行为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与转化。实施行为在银行管理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或孤立的行为,而是与银行的战略管理、操作管理与协调管理融于一体的,与各种职能管理与作业管理融于一体。广义的实施行为包括一切管理环节,即“怎样做?”、“做什么?”与“如何做?”的问题,而狭义的实施行为仅是指“如何做?”的问题。实施行为是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中的核心内容,确保了CRM战略的实践性展开,对各项核心能力要素成长的促进最为直接。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2a: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2b: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2c: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2d: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3.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对核心能力的促进机制分析资源配置是城市商业银行实施CRM的基础。一般而言,CRM的实施需要占据银行的大量资源,而资源的短期配置及长期配置就成为决策层不可回避的问题。资源配置不能仅体现在战略规划中,要在具体实施中得到落实。资源配置不仅要求投资到位,而且需要在CRM体系的内部各要素之间进行合理分配(Barton,1992)。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由于CRM实施经验的缺乏,信息化人才不足,资源配置技能较弱,可以采取资源配置外包的战略,这种方法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银行业在本质上是知识型行业,知识资本的功能逐渐增强,在CRM资源分配中,要注重对CRM知识资本的开发性配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CRM资源配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银行运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从而对核心能力要素的成长存在着持续性的激励。根据以上的分析,可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3a: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的成长。H3b: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内部控制能力的成长。H3c: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产品开发能力的成长。H3d: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市场营销能力的成长。

(三)研究模型的确立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要素分为合理性、科学性和动态性3个指标,CRM实施行为要素分为制度与执行、监督与激励、反馈与改进3个指标,CRM资源配置要素分为硬件配置、软件配置和人员配置3个指标(刘良灿、张同建,2010;李明星,2010)。根据现有文献的研究,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要素分为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和操作风险控制能力3个指标,内部控制能力要素分为风险评估能力、制度执行能力和信息沟通能力3个指标,产品开发能力要素分为产品设计能力、产品升级能力和产品测试能力3个指标,市场营销能力分为市场需求分析能力、营销渠道优化能力和市场定位能力3个指标(刘良灿,2010;曹利莎,2010)。本研究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设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为ξ1、CRM实施行为为ξ2、CRM资源配置为ξ3,设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为η1、内部控制能力为η2、产品开发能力为η3、市场营销能力为η4,从而得到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本研究以城市商业银行一级分行(市级分行)为样本进行数据调查,如江苏银行的苏州分行、无锡分行与常州分行,中原银行的郑州分行、开封分行与洛阳分行等。本次数据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现状的数据调查,以甄别银行是否实施了CRM行为;第二阶段实现城市商业银行CRM行为的数据调查,以获取本研究所需的调查数据。第一阶段数据调查的题项为:①贵单位是否对CRM战略的重要性存在着深刻的认识?②贵单位是否实施了CRM战略?③贵单位CRM行为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④贵单位的CRM战略是否具有持续性与连贯性?第二阶段数据调查的题项可借用本课题组的前期成果(严明燕、张同建,2010)。数据值的获取均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第一阶段数据调查自2013年3月1日起,至2013年5月1日止,历时60天,发放调查问卷122份,收回问卷122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在回收的122份问卷中,选择具有显著CRM行为的银行样本105份,以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调查。第二阶段数据调查自2013年6月1日起,至2013年7月1日止,历时30天,发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是100%。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5:1,满足结构方程检验的基本要求。

(二)样本特征分析在最后确定的105份样本中,样本区域分布和样本CRM实施年限分布特征如图2和图3所示,因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总体特征。

(三)信度检验基于样本数据,运用SPSS11.5软件对CRM战略的3个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4个要素进行信度检验,得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1和表2的信度检验结果可知,CRM战略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要素的信度较好,可以作为测度体系用于各类模型的检验。

(四)效度检验基于样本数据,运用LISREL8.7软件,分别对CRM战略的3个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的4个要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效度检验列表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根据表3和表4的效度检验结果可知,CRM战略要素和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要素的效度较好,可以作为测度指标用于各类模型的检验。

(五)模型检验以研究假设为导向,以研究模型为基础,基于105份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LIS-REL8.7进行全模型检验(固定方差法),得外源变量对内生变量的效应矩阵(г)如表5所示。没有通过检验。在全模型检验过程中,同时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6所示:由拟合指数列表可知,各项指标现值符合最优值趋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三、研究结论

(一)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现状分析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核心能力的成长,在城市商业银行核心能力培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CRM战略实施的空间尚未得到完全的开发,有待进一步扩张与深化。(1)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显著地促进了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形成;城市商业银行CRM实施行为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形成,但对产品开发能力缺乏有效的激励;城市商业银行CRM资源配置显著地促进了风险控制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的形成,但对内部控制能力与产品开发能力缺乏有效的激励。(2)基于核心能力培育与成长的视角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规划产生了较为显著的作用,实施行为产生了一般性的作用,而资源配置产生了较小的作用。可见,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CRM战略实施过程中,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较为彻底的体现,实施行为的功能有待改进,而资源配置的功能有待深化。(3)基于CRM战略实施的视角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培育,内部控制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育,而产品开发能力的培育程度最低。可见,CRM战略对核心能力要素培育的有效性存在着差异,有些核心能力要素获得了显著的成长,而有些核心能力要素的成长较为缓慢。

城市商业银行范文6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金融稳定

中图分类号 F8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09)04-0058-04

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存压力和政策鼓励的双重作用下,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重组、联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走上了并购重组的道路。并购本身就有风险,银行业是一个外部效应很强的行业,城市商业银行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并购活动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拟对城市商业银行并购和金融稳定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

关于金融稳定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始于20世纪末期,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金融稳定的概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国内学者也从金融体系的职能、金融不稳定、金融状态等方面对金融稳定进行界定,概念并不统一。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把金融稳定界定为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有学者把金融稳定概括为一个宏观抽象概念,它要求金融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健康运转,并且能够正确评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金融稳定的分析框架

在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中,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在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稳定又成为金融稳定的核心,因而必须考察城市商业银行并购对银行稳定进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被广泛接受的“冲击一传导”分析框架,通过关注金融体系面临的内外冲击及其蔓延传导来分析金融稳定。金融经济主要由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构成,所以冲击也来自这几个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作为一个事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是通过这三个方面产生的:第一,并购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影响,而且对单一机构的影响可以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第二,城市商业银行并购改变了银行业市场结构,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第三,并购可能使城市商业银行和外部金融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金融稳定。

对于第一方面,并购使城市商业银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管理能力,剔除不良资产,引入优质资产。并购之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显著增强夯实了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对于第三方面,监管是外部金融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并购减少了银行数量,可以使监管当局集中对付若干家大银行,进而提高了监管效率,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而,从监管的角度看,城市商业银行并购提高了金融稳定程度。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第二方面,分析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通过银行业市场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二、基于集中度和市场竞争的分析

金融市场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一个方面是市场结构的变化,即市场结构的变化会改变市场集中程度,然后通过竞争等行为选择影响金融稳定。并购使市场集中度发生变化,然而集中度的变化怎样影响金融稳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存在分歧。

(一)关于集中度、市场竞争和金融稳定的争论

在传统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一行为一绩效)框架下,市场集中会增强垄断,弱化竞争,但是市场集中度和竞争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某些情况下集中度的提高反而有利于竞争。因此,我们无法在集中度、竞争和金融稳定三者间建立单一的联系,只能分别讨论集中度和金融稳定、竞争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1、市场集中和金融稳定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银行业集中有利于金融稳定。他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证:第一,银行业高集中度可以表现在银行的规模较大,这有利于大银行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抗击冲击、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银行业高集中度还可以表现为银行数量较少,在银行数量较少时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Alien和Gale认为加拿大和英国银行业比美国更加稳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意见,认为集中的市场结构会使银行业更为脆弱。原因在于:第一,银行规模扩大会强化“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效应,政府会通过隐性补贴、信誉担保等手段保护银行,避免大银行倒闭对金融、经济产生冲击,这样就增强了大银行的道德风险,降低了银行业的稳定性;第二,银行规模扩大使银行更加不透明,对其进行监管的难度更大,等等。

2、市场竞争和金融稳定的关系。Boyd等、De Nicol6研究了银行在信贷市场的竞争对银行稳定的影响,结论是银行间的竞争有利于规避企业的道德风险,增强银行的稳定性。当银行信贷市场竞争不足时,银行就可以凭借垄断势力设定较高的贷款利率,这会诱发贷款企业的道德风险,选择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使信贷风险变大。因此,银行在信贷市场上的竞争可以降低利率,形成较为合理的风险一收益机制,降低信贷风险。在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上不充分竞争和过度不规范竞争的现象并存,贷款市场的竞争有助于提高金融稳定性,防范金融体系风险。

反对的观点认为,竞争可能导致诸如银行破产、银行恐慌等不利于金融稳定的后果。Allen和Gale提出银行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生存空间的竞争,也就是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存在进入和退出壁垒,随着新银行的不断进入,规模逐渐变小的银行为获得更多生存空间,使得每个银行都有冒险的激励。所以,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会破坏金融稳定。

(二)城市商业银行并购与金融稳定关系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集中度和金融稳定、竞争和金融稳定的关系都存在矛盾:集中和竞争既可以促进金融稳定,也可以破坏金融稳定。然而,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统一的。已有的研究在论述集中、竞争和金融稳定的关系时,都隐含着“度”的思想:市场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毫无竞争或竞争过度都会破坏金融稳定,只有适度的集中和竞争才会促进金融稳定。那么,城市商业银行并购对金融稳定有什么影响?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必须从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市场结构看,我国银行业呈现出国有商业银行行政垄断与中小银行非有效竞争并存的特征。一方面,特定历史背景和体制环境形成、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2007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为53%。另一方面,在

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垄断剩余的大约34%的市场空间里,有8860家中小银行进行着激烈竞争。另外,在分支行体制下,各个银行之间的竞争是通过分布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展开的,我国各类银行的营业网点189921个,同一区域内各分支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因此,我国银行业存在总体竞争不足和局部竞争过度并存的情况。而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都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稳定。

针对这种情况。白钦先提出“有限适度竞争”原则,要在“高度垄断毫无竞争和破坏性竞争”之间寻求平衡;李建国考察了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竞争效率的关系,认为要使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富有效率,解决中国银行业竞争不足与竞争无序并存的矛盾,其关键在于形成一个合理的、区域竞争型的银行市场结构。而城市商业银行并购在扩大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同时实现了中小银行的适度集中,既增强了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力量,又抑制了中小银行间的过度竞争,可以促进适度竞争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形成,从而有利于金融稳定。

第一,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可以扩大单个银行的规模和实力,缩小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有助于形成能够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抗衡的力量,改变我国银行业总体竞争不足的态势。通过降低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势力、提高银行业总体竞争程度促进金融稳定。

第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可以实现中小银行的适度集中。Allen和Gale指出在完全竞争状态中的零利润条件下,小规模银行存在追求正利润的冒险经营动力。而由规模相对大的银行组成的相对集中的银行业,由于各个银行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反而不敢轻易冒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并购提高了中小银行的集中度,可以减小中小银行过度竞争对金融体系的破坏,使我国金融业更加稳定。

三、基于市场退出机制的分析

金融稳定是一个宏观概念,金融体系中的风险积聚会影响其稳定性,而金融体系中某一个体的倒闭或破产并不意味着不稳定,辩证地看,问题金融机构的退出反而会使金融体系更加稳定。《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也指出“金融稳定并不追求金融机构的‘零倒闭’,而是要建立一个能使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被淘汰出局的机制,加强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并购是市场退出的重要方式,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退出机制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市场退出是指问题银行因出现短期流动性困难或丧失长期偿付能力等原因,按照法律程序停止经营,进行解散、合并或破产,从而丧失原有独立法人主体资格,并退出市场的行为。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法人地位的消灭,二是风险的转移、分散和补偿,三是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四是它属于完全性淘汰机制而不是优化机制。作为经营失败的最终处理方式,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对整个银行体系而言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原因在于下述方面。

第一,银行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退出市场,本身就减轻了金融体系的风险积聚。另外,在问题银行退出市场之后,健康银行将进入问题银行原有的市场份额,在银行业市场重新达到均衡之后,健康银行的市场份额会有所提高,这将使银行体系更为稳定。

第二,退出机制可以避免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影响金融稳定。问题银行的负外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家银行因信用危机产生挤兑,可能引发对其他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不足,使本来经营正常的银行陷入其中,巨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严重影响金融稳定。其次,问题银行不能及时退出市场的话,会变成“鬼魂银行”(zombie)。因为这类银行严重资不抵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所以在和健康银行竞争时会采取极端手段,导致银行业恶性竞争,破坏金融稳定。因而,市场退出机制可以避免负外部性对金融稳定的不良影响。

第三,退出机制可以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其基本原则,如果没有退出机制,问题银行就不用担心被淘汰出局,这将大大降低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状况的激励。所以,通过退出机制淘汰有问题的商业银行,有利于提高金融业的竞争水平,激励银行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意识,促进金融稳定。

(二)并购是市场退出的重要方式

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现行法律法规,结合国际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经验,我国经营失败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主要有解散(包括并购)、撤销(关闭)、破产三种模式可供选择。第一,解散(主要表现为被并购)。并购是解散的主要形式。对银行来说,当经营出现严重问题影响到其正常运转时。可以由其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收购或兼并出现问题的银行,同时继承被收购或兼并银行的全部资产和合法负债,实现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第二,撤销(关闭)。撤销(关闭)是一种行政行为,指监管当局吊销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的营业执照,并组织实施清算。第三,破产。破产是指在经监管当局同意后,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自身或其债权人向法院提起破产申请,法院受理后,由法院宣告金融机构破产并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破产清算。

作为市场退出的重要方式,通过并购退出市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被并购银行的情况能够被并购方接受,即并购方实施并购的收益要大于成本,从而有动机或愿望收购被并购的问题银行;第二。并购方有足够实力消化被并购问题银行的损失,这样才能避免被转移来的风险拖垮,形成更大的风险。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并购实现问题银行退出能够挽救出现问题的银行,使问题银行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能从整体上保证向社会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连续性,比撤销、破产两种退出方式更有利于金融稳定。并购也因此被称为是一种文明改变问题银行倒闭命运的方式。

(三)城市商业银行并购和金融稳定关系评价

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退出方式,可以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城市商业银行的并购也将有利于金融稳定。这是因为:

上一篇寻物启事

下一篇王安石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