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文1
一、充分认识做好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中、省、市关于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县政府当前及以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特别是县政府在我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机制改革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支持教育,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因此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政府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尤其是县财政、县教育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全面部署,强化措施,不折不扣地将改革政策落到实处。
二、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主要内容和经费来源
改革遵循“明确各级责任,中、省、市、县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含县城,下同)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从20*年开始,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含信息技术费、取暖费,下同);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免杂费标准按省颁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中贫困县农村中小学年生均杂费标准并适当提高,即小学181元,初中233元。所需资金由中、省财政按8:2比例全额承担。
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
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市、县财政按2:8比例分担,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1.5元,一学年按240天有效上学日计算。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在免除杂费的同时,按在校学生数补助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
20*年至20*年,在落实由中、省按8:2比例全额承担的省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内年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即小学*元、初中30元的同时,由县财政安排资金,使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每生每学年小学22元,初中32元标准。
20*年,达到20*年秋季开学前省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所需资金,仍由中、省按8:2比例全额承担。同时,中央安排扩大免费教科书覆盖范围。
2009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省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最高标准(含预算内公用经费最高标准)低于基准差额部分,当年安排50%,所需资金,仍由中、省按8:2比例全额承担。
20*年,中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三)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从20*年起,根据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定全县中小学每年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按中、省、市县5:2.5:2.5比例分担。县级财政分担比例及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待市上具体方案出台后确定。
20*年和20*年,县上根据省市安排,集中两年时间,统筹安排中、省、市、县校舍维修资金,集中完成全县现存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并安排专项资金对B、C级危房进行维修。同时,根据省、市制定的布局调整指导性意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对现存D级危房集中改造后,形成的危房纳入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解决。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教师工资维持现行财政体制予以保证,进一步巩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归县管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
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严格监督,积极推进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一)县政府成立由县长陈伦宝任组长,杨海波、马霞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财政局,马霞兼任办公室主任,胡加顺、汪波任副主任,具体负责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二)进一步健全以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为基本单位的教育预算编制制度,村级小学(含教学点)统一纳入中小学代编,实行报账制。
严格实行教育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建立教育资金专户,对包括上级与本级专款在内的所有教育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教育资金由县教育资金专户直接拨付到校,严禁各级各类教育资金户外循环,确保教育资金安全运转和高效使用。教师工资继续执行县级统一发放制度,进入县级工资专户管理。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文2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要求,现就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督导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经费投入督导。推动政府分担责任落实到位
1.对省级政府统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应承担的经费;检查省(区、市)内各级政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资金的具体分担办法,检查省以下各级政府按照省级政府确定的分担比例足额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的情况。
2.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安排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依法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情况;检查以县为主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情况。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建立资金支付管理制度的情况,以及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经费的情况。
3.对地方各级政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对贫困生界定、免费教科书的发放情况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落实情况:学校公用经费安排情况;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情况:及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情况和政策规定的津贴补贴落实情况。
二、加强经费使用督导,促进学校资金管理规范有效
4.对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按规定科学合理编报预算的情况;按照预算及有关规定办理各项支出的情况: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财务收支公开情况。
5.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等的管理使用情况。
6.对学校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按照师资培训计划和要求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情况。
三、加强改革效益督导,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7.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薄弱环节,缩小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义务教育差距情况。
8.对义务教育实施质量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特别是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情况;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清理超编教职工与及时补充缺编教师情况;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工作情况。
9.对学校收费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检查学校执行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的通知》(教财[2006]6号)文件情况,全面清理学校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限制和规范代收费,坚决杜绝乱收费情况。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督导工作顺利实施
10.开展教育督导工作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教育督导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教育督导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教育、财政部门要选派得力人员参与督导工作;保证督导经费和办公条件;指导下级教育、财政部门做好自查工作;根据督导意见,做好整改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文3
11月18日,国务院第113次常务会研究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1月20日,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简要介绍了相关情况。
概括起来讲,此次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就是通过“三个统一、两个巩固”,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第一个统一,是统一“两免一补”政策。所谓“两免一补”政策是指“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之前城市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只对低保家庭学生,调整后,统一为对城乡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
第二个统一,是统一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之前,国家只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制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地方制定;调整后,由国家统一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央财政对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将按照基准定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需要说明的是,中央财政出台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只是底线标准,各地可结合实际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第三个统一,是统一经费分担机制。以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城市由地方负责、中央适当奖补。调整后,中央和地方对城乡义务教育实行统一的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机制。国家规定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全额承担;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共同分担;公用经费中央和地方分担比例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为5∶5。
两个巩固,一是巩固完善农村地区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维修改造、抗震加固、改扩建校舍及其附属设施。城市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由地方建立,所需经费由地方承担。二是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按照现行教师工资政策,中央财政将继续对中西部及东部困难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
在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国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相关项目,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上述政策将分两步到位,2016年先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2017年统一“两免一补”政策。今后,国家将根据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力可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文4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已过半年的时间。借此机会向大家通报一下新机制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目的是揭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对新机制改革工作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进一步端正落实新机制改革工作的思想认识,真正地确保新机制改革工作上位、到位。
下面先通报我县贯彻落实新机制的基本情况:
*年11月10日,*市召开了全市教育财务工作会议,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11月16日,我县召开全县中心校长会议,就全省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改革的补助范围、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配套措施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传达,特别是就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资金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开支,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更不得用于偿还债务;免除杂费政策实施后,严禁对学生杂费、贫困生的课本费实行先收后退等一些红杠政策进行了解读。12月21日,在*财政局五楼会议室宣召开了由各乡镇财政所所长、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参加的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就我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重申了新机制框架下特别注意的4个政策界限,就收费问题、免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的支出问题,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问题和教育经费的管理问题,再次进行了解读和说明。12月29日,为贯彻落实新机制和“校财局管”的规定,积极谋划筹建*教育支付中心。*年2月26日教育支付中心正式运转。*年2月27日,在由各中小学校长参加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精神,免除学杂费的问题、公用经费的补助问题、公用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问题、校舍维修改造问题、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问题、制止乱收费等六个方面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就规范中小学预算编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规范各项教育经费的支出、规范学校物品的采购、规范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安排。3月4日,为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团、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市的三次督导检查,我们又专门召开各中心校长会议,就迎检工作中需要把握和准备的九个问题进行了强调和安排。3月9日接受了*市的检查。3月12日对各乡镇的报账员进行了专题培训,13日对各乡镇中心校长进行了专题培训,为确保培训的效果,专门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明白纸。为督导检查各中小学的贯彻落实情况,由督导室牵头,纪检监察室、财务科配合分三组从3月19日至23日利用一周的时间,抽查了初中19所,小学57所,县办初中2所,下发调查问卷100多份,并就各乡镇各学校落实新机制改革工作专项督导情况进行了通报,进入四五六月份,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教育经费资金管理规范上和收费工作的规范上,并及时转发了《河北省物价局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关于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中小学收费问题的通知》、《*市教育局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收费问题的紧急通知》、《*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机制改革资金用途的通知》,在精文减会的大背景下,我们仍然以红头文件转发这三个件,足见这三个件所载内容在我们新机制改革工作中的重要性。
各位校长,我们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过程中干的每项大的工作、每一个重要事件从时间上、内容上进行了详细地回顾,就是向大家表明,*教育局党委在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项工作上是高度重视的,是一丝不苟的,是认真负责的。可是,我们在一系列的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我们的各个乡镇,各个基层学校却不是这样,在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六个字——思想上不注视;究其根源:十个字——一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有可能出现的后果:九个字——被政策的高压线击倒。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中小学收费政策上①只知道按规定可以代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向寄宿生收取住宿费、向参加中考的学生代收中考报名考务费。不知道收费得给每个学生开正式票据;不知道取消规定以外的其他各种代收费,如教辅材料费、学具费、校服费、保险费、体检防疫费等,仍然还在代收着。②不知道“严禁任何部门、学校、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由,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学校一律不准教辅材料销售部门和其他商业服务机构进入校园教辅材料和其他商品”的政策。导致国家一边免杂费,而我们一边在乱收费。这些高压线性质的政策是校长不懂?还是老师们不知道?是中心校把我们下发的通知、培训内容、开会精神私自截留,不向基层学校传达贯彻?还是基层学校的校长们和老师们明知故犯,顶风违纪?什么原因?出了问题,处理了人谁来担这个责任?
——在免费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上,①不清楚贫困生的界定程序,那么你是如何来定的贫困生?②贫困生资助表上没有资助的金额,没有资助的时间,没有学校负责人的签字,表上领取学生的姓名反复涂改,这些很常规的东西都做不到,可见我们的资助水平。③被资助的贫困生的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资助,被资助的贫困生在资助的问题上和收费的问题上前后矛盾。④只清楚对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不清楚严禁对贫困生收取教辅材料款和乡土教材款,在收书款时对贫困生严禁先收后退。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说明国家对贫困生资助的政策你给歪曲了,国家对贫困生的温暖你给截留了。
——在新机制改革工作的宣传上,基层校长对新机制的内容一知半解,校长知道多一点,班子成员少一点,老师和学生更是知之甚少,问到中小学校长,不知道今年的中小学进行了试编预算。问到学生,学生知道不收杂费了,但再问还收其他费吗,学生马上把收书费、教辅材料费或是校服费等一一说出来;问到学生家长,不知道有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真的不懂不了解,说明我们对基层校长的培训没有做到位,说明我们对基层班子成员和老师的培训根本没有搞,说明我们对学生的宣传工作没有搞。如果培训了,宣传了,如果真的培训到位了,宣传到位了,我们的基层校长,我们的基层班子成员,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很容易掌握的掌握不了?真的那么笨?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新机制改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我们以沧教通字9号文和12号文的形式分别转发了《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教育支付中心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办法是我们指导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依据,这些办法是否传达到基层学校?为什么还存在大额支出不审批,大宗物品采购不审批而先斩后奏的现象?各位校长,教育局在中小学公用经费的管理上要求各校按照有关规定去执行,不是在卡各校,也不是我们在耍特权,我们是在认认真真地落实“校财局管“的规定,深知在新机制框架下管理好国家拿出的这笔数额巨大且专门用于教育的公用经费的责任。
各位校长,以上所列问题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大家琢磨了没在?深思了没有?是我们这项工作难搞,难于上青天?还是这项工作教育局不重视,没有讲到位,没有强调到位,没有抓到位?都不是。而是我们各级各类校长思想上出了问题,校长不重视,让班子成员来重视?让老师来重视?让学生们来重视?可能吗?俗话说:打铁看火候。校长也好,老师也好,教书育人,不错。但落实好新机制是我们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尤其是各位校长在义务教育农民办改变为国家办之后义不容辞的天职,违反政策甚至丢职。张家口怀安事件(卖血求学、克扣两免资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当校长的,既要当一个明白业务的校长,更要当一个懂政策的校长。
下一步怎么办?回头看。回头仔仔细细地查摆问题,认认真真地搞好整改。结合9月10日至9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检查工作,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查摆:
1、收费情况。
各个中小学①是否只收取了课本费、作业本和寄宿生住宿费;收费是否规范,是否按规定开具了收据。②是否还存在收取学杂费、教辅材料费、校服费、学具费、补课费、办班费和其他变相收费。③是否存在免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资金“先收后退”的现象,是否收取了地方教材费。④是否存在统一为学生征订教辅用书问题。(以上各项要通过调查老师、贫困生、非贫困生来验证)
2、经费使用情况。
各中小学①校长是否明白本学校公用经费的金额,已支出多少。②公用经费支出是否严格遵守规定。③经费支出情况是否定期公开。
3、预算管理情况
①学校的预算是否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由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共同参与下完成。②学校是否按要求编制了*年预算是否规范,是否在预算之外保留了收支项目。③学校预算中是否按比例安排了教师培训经费,是否按计划进行培训。④学校是否存有全县统一印发的全年可支配资金额度,是否有本年预算批复。
4、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费问题。
①贫困生是如何界定的,有没有按期限公示。档案资料是否规范,保存是否完整。②贫困生和寄宿贫困生人数是多少,教科书是否加盖了免费章。③是否有向贫困生收取教辅材料费和地方教材费的问题。④寄宿贫困生生活费是否及时足额发到学生手中,是否存在挪用问题。
5、校务公开和宣传情况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文5
一、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是进一步推进我省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科教兴省”战略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体制,加大了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初步建立了以“四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贫困生入学)为核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据统计,**年至**年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1179亿元,其中**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17亿元,比**年增加了9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55亿元,是**年支出数的1.12倍;**年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179.18亿元,比**年增长94%,**年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教育经费139.37亿元,是**年的1.17倍。**年我省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498.84元、3216.47元(全国平均为1327.24元和1498.25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295.29元和460.24元(全国平均为166.52元和232.88元),均名列全国各省、区前茅。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全省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如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还比较落后,部分学校的公用经费存在缺口,有的学校还存在危房和欠债,个别市县教师地方性津补贴经费不能足额安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是落实公共财政保障责任的必然要求,必将促进我省义务教育健康、和谐、均衡发展。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新机制的政策内涵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将全省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各级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工作。**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免除学杂费。**年起,继续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省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66号)规定做好中小学免杂费工作,免除杂费所需资金区分五类地区由省与市、县按比例分担。其中:
淳安县等29个市县,由省财政全额承担;安吉县等3个市县,省与市县分担比例为7︰3;临安市等6个市县,省与市县分担比例为5︰5;富阳市等14个市县,省与市县分担比例为3︰7;杭州市等11个市县,省与市县分担比例为2︰8。
(二)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曾制订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生均标准(欠发达地区小学180元、初中240元;经济情况中等地区小学200元、初中280元;经济发达地区在不低于二类地区的基础上自行确定)。省政府决定,**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日常公用经费最低标准统一为小学生均230元/年,初中330元/年,今后逐步提高,2010年达到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提高后的日常公用经费超出**年省定标准部分所需资金区分五类地区由省、市县按比例分担,具体按免杂费的省与市县分担比例执行。
(三)不断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具体是:
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和残疾学生,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
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年将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20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纳入资助范围,今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省政府逐步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逐步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面;
少数民族学生,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因病、因灾造成的临时困难家庭学生,具体减免费用项目和标准由市县政府决定;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困难学生资助经费分三类地区由省与市县按比例分担,其中:淳安县等31个市县,省与市县分担比例为7︰3;桐庐县等14个市县,省与市县分担比例为5︰5;除上述以外的地区,由市县承担。
(四)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以市县政府为主,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安排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根据市县校舍维修改造规模、财力状况等因素给予奖励性补助,省补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五)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各地应当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市县政府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不得留有缺口。
三、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年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各级财政部门应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列入财政工作重点,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管理措施到位、资金拨付到位、监督检查到位。在此对各级财政部门提以下几点要求: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足额落实保障经费。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求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省政府根据各地财力情况,分类确定了各项目、各级经费分担责任,其中为加大对欠发达市县的扶持力度,免杂费、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全额承担。经测算,不包括教师工资,**年全省共需筹措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资金约24亿元,其中省财政承担10.7亿元。省财政分担经费已纳入**年省级财政预算,春季学期免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省财政分担经费已于近日下拨。各地应按照经费分担责任,将实施新机制所需经费足额列入预算。人代会已开、财政预算已定的市县,要适时调整财政预算。需要强调的是,改革新增经费要在市县新增财力中安排,原来已经安排的资金不能撤出,应继续用于义务教育,确保总体经费的稳定增长。原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已达到或高于省定最低标准的地方,不能降低。
(二)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方案已定,能否落实好改革政策,关键在地方。各地对学杂费要实行直接免除,不能先收后免。安排学校公用经费要依据在校学生人数,兼顾不同规模学校运转的实际情况,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要严格公用经费开支范围,新机制实施后,生均公用经费的10%要安排用于教师培训,严禁将公用经费用于发放教师津补贴。县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管理责任,在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的基础上,对教师津补贴项目进行清理规范,分类处理,取消不合理的项目,明确保留的项目。按照“谁出台、谁负担”的原则,对保留的项目明确经费来源渠道,切实解决教师应享受的地方津补贴。各级财政部门要掌握本地区中小学校舍安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目标管理。适时调整校舍维修改造计划,并及时组织维修改造,确保校舍安全。要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校图书、仪器设备等采购,应在预算中填报采购计划,由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县财政部门或其它采购机构统一实行政府采购。要加强资金管理,严禁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细化预算编制,完善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要求,推进和完善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各地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并落实到每一所学校。中小学预算要清晰地反映学校所有收支项目,做到完整准确,公开透明。各级财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实事求是地编制规范的预算。财政部门要按预算及时拨付资金,绝不能因经费拨付迟缓而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学校要严格预算执行。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对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县管”。县级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和完善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凡学校的大型工程采购、大宗货物和服务采购等支出,逐步实行县财政集中支付。中央专项资金要通过各地开设的特设专户进行支付。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范文6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均衡;对策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1.8亿人,其实施程度、公平状况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基本人权的保障和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经费投入、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这种差距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失衡,阻障了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及其原因,并提出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主要差距
从根本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通过合理配置办学经费、设施和师资力量、生源等物力和人力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从我国1999-2004年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配置情况看(表1),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城市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414.78元增加到2004年的1129.11元,农村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345.77元增加到2004年的1013.80元;城市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639.63元增加到2004年的1246.07元,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1999年的508.58元增加到2004年的1073.68元。整体上看,城乡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显著,1999~2004年,城市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高于农村。
(二)师资的差距
师资的数量、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数量、质量、稳定性三个方面。
1数量: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从2002年的情况看,全国小学平均生师比为21.04:1,其中,城市小学生师比18.74:1,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1.88:1。全国初中平均生师比19.29:1,其中,城市初中生师比为16.67:1,农村初中生师比为20.16:1。农村生师比高,教师缺乏,内部效益低。从学科分布看,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情况比城市严重,各科均缺编的学校几乎占1/3以上,其中,以短线学科的教师最为紧缺,如专职音乐美体教师,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各地普遍较缺。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加重了教师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质量: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另外,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代课教师580814人,其中农村515394人,占88.74%。
3稳定性: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稳定性较差。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据调查,高达42.36%的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三)办学条件的差距
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配置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过低,城乡差距过大,已经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2004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1.4:1。另外,农村学校危房问题也十分突出。2002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就占到总面积的49.86%和82.73%。以上因素,影响了农村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造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既有外部条件因素,也有政策因素以及教育本身的因素。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对于城市,农村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其发展必然受环境和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城乡分割局面逐渐打破。但在现实中消除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主体责任不明、层次较低。一方面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的份额较低,家庭反而分担了较大份额的义务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偏低。这种把发展基础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其次,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最后,教育投资分配使用的监督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在《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中,虽然规定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强调要增加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人,并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但并未建立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来确保教育投资“三个增长”的落实,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约束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以致他们常常受政治利益的驱动或短期行为的影响而将本应用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转移到城市义务教育或挪作他用。
(三)教育投入失衡
主要表现为:(1)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先予以保障,在安排议事日程、调配资金时,首先和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项目、大工程,因教育投入总量不够,教育行政部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方面统筹能力明显不足。(2)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树立起均衡发展的理念,对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缺乏充分的认识,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重城市、轻农村,重高中教育、轻义务教育,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集全县之力建设一中,却未顾及村级小学的改造,有的地区还为了政绩建设豪华型学校,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
三、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并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
其一,中央政府要下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教育财政性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在2010年达到4.5%左右。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投入要确实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其二,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方。在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安排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各级政府分担的比例责任。
(二)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的财力是很难保证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必须在强化县级政府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责任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体责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可以根据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对东、中、西部三类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各项经费的初始来源和责任作出明确合理的分工,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等义务教育所需要的各项教育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分别由各级政府财政来分担。建议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对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承担部分责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省级政府也应承担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通过明确各级财政主体的投入责任,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费保障,真正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