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识字教学;课文教学

区别于其他学习科目,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在注重教学内容积极价值取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以此促进其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归纳。

一、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龄段语文教学的核心与重头戏,占据了小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识字教学这一有利契机,将德育有机渗透其中。

对此,我感受深刻。例如,在向学生分析、讲解了“骂”这一汉字的字形与具体意义之后,我询问学生是否能对“骂”这一汉字进行组词,学生积极性较高,纷纷举手发言,并回答出了“打骂”“骂人”“骂街”“痛骂”等众多词语。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发言,接着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骂’字的字面解释为: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刚才你们也用‘骂’字组了很多词语,那么,你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骂’是一个意义很不好的汉字。”“‘骂’字给人很不好的印象与感受。”“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骂人。”……

如此,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避免了死板、单调的识字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更是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等的德育,真正将德育的渗透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阅读者同文本之间直接进行对话、交流与沟通的一个过程,通过认真阅读健康、内容向上的文本内容,读者往往能从中汲取到正面而积极的信息,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领略到深刻的社会与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正面阅读素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在课文教学中有机而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在学习了《学弈》这一古文言文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当时最擅长下棋的人,为什么同时跟他学习下棋的学生却在棋艺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这一问题如同钥匙一般,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大门,学生纷纷对此发表自身的认识与独特看法。有的说:“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自己心中,另一个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专心聆听弈秋的讲解,实际上他的心早就想着如何射天鹅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是导致他们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有的说:“那个人之所以落后于另外一名学生,并不是因为弈秋的棋艺不精,关键是他在上课时没有专心致志地听讲。”

如此,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认真阅读、分析与探索,学生很容易就从中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只有专心致志、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才能干好一件事。而这显然有利于其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以此为指导完善、规范自身的言行。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出发,适时、恰当、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德育渗透,这样才能在保证学生学会基本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真正从中明白、掌握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为其身与心、德与智的平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2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3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等语文内容,且这些佳作均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思想哲理,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知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选择一些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心灵上来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逐渐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情地阅读和朗诵《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阳真美》《庐山的云雾》《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烟台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工作,使他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词语内容,借助月度笔记的记录和朗读过程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有关阅读篇章中相关语句之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来充分感知阅读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为了可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恰当的背景乐或者相关视频课件,以便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阅读篇章中所包含的“美”,从而为美育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寓美育教育于写作,引导他们认识美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实体化”或者融合再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写作的过程来贯彻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针对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阅读篇章中的各种精彩段落和语句,包括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游记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赏析古诗、散文或者其其他优秀读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春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这篇经典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相关的古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篇章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逐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侧重写作素材积累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阅读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以便通过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文章结构来透彻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美感。例如,针对《大海的歌》(苏教版三年级)这篇语文篇章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构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比如,“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句话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倾听着一曲欢快的歌声,从而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文章语句所要展现的情境之美。实际上,也只有通过小学生对于这些文章段落中字词句等的训练,方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美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写作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启发学生来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态,这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这样将为学生感知美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课外,引导学生体会美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4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本中,就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能够体现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题材,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对教材很好地加以利用会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本文就针对此,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德育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能够达到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1.前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所处的阶段时一个懵懂无知的阶段,因此会具有比较强的可塑性。对小学生来进行道德的熏陶与培养,无疑会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公德。此外,语文学习的内容也十分的丰富,其中包含的人文内涵可以影响到小学生的精神方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抓住小学教育这一关键期,根据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高效的道德渗透。教师如何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使得课堂能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笔者就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来进行一些探讨。

2.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路探究

2.1注重渗透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师需要能够对语文教材有深刻的挖掘,找出在教材中蕴含着的道德因素。有着德育渗入的材料之后,就需要思考以什么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能够很好地把握好德育渗入的时机,并且德育的渗入也需要做到因文而异,选择一个恰当的渗透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美好品德的熏陶。例如有些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就可以很据在教学中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并要考虑到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来引导学生采用一种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情感到很好地体验文中的人物角色或事件。小学生的教材中还有许多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描写与赞美,这类文中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把课文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一些具体的景色来使得学生能够在想象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还有一些科普性质的文章比如《问银河》《有趣的发现》等,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挂图或者是一些教具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来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将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内容进行充分地挖掘,才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德育教育成果。

2.2增强课堂感染力,强调以情入手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这不仅仅能够使得课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要求。无疑会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只有在情感这片肥沃的土地之上,知识的种子才有可能得到快速地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能够抓住情感这个重要因素,强调以情入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比如在课文中讲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用意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爱国情怀,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面貌。这样不仅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欣赏祖国河山的时候犹如身临其境。使得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入发出对祖国江南小桥流水或者塞北草原广阔的赞美。因此,强调以情入手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的情况下还能够有效的得到情感上的熏陶,让学生由衷地产生出一种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从中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源头,以情入手来进行德育教育。

2.3给与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

很多语文教材都抓住了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并且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课文的选择都会比较倾向于选择一些优美的语言湖综合动人故事,因此会使得这些文章的思想会更加的丰富。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留下一定的空白之处。这样的空白之处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进行把握与处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进行充分想象的空间。如此教学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素质与思想素质得到同步的发展。如在学习《木兰从军》时,课文中只介绍了花木兰说服了家人要替父从军,但是至于是怎么说服家人的,课文中并没有提到相关的内容,那么教师这时就需要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空白,让学生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大胆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可以分小组进行情景剧的表演,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并不断地促进自身思维的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5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2.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6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二)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