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隔代育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隔代育儿

隔代育儿范文1

目前,周鼎文老师通过国际系统排列学院(T A O S)在国内开设有 “家族系统排列工作坊”“系统排列成长班”“系统排列师训练班”等课程。

因两辈人一起照料孩子而产生重重矛盾的大家庭中,年轻父母通常存在着一个理所当然的想法:我的爸爸、妈妈必须要帮我们带孩子!其实,老人并没有这样的义务。我想这个应该是可以化解一切矛盾的最基础的心态。如果你能意识到,我们是在请求或希望父母帮我们的忙,那么就自然会减少很多挑剔、苛刻,而总是带着感谢的心态面对一切。这个时候,一些关于怎么带孩子的细节可能就变得更加容易沟通了。其实你可以试问一下自己:以后是否有勇气放弃自己熟悉的家和松散的晚年生活,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帮我们的孩子带孩子呢?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隔代育儿也有它的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年轻父母为孩子做出正确示范,孩子自然能学到很多有效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孝顺、尊重和爱。”

家庭序位决定互动模式

在一个大家庭中,面对父母亲,我们是晚辈。我之所以强调序位是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因为一个家庭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序位,当每个人的序位都正确时,这个家庭的一切都会顺利,爱就会在其中顺利流动。如果错位了,一切就会变得奇怪、不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同的序位之间,应该采取不同的互动模式。比如晚辈处在自己的序位上时,对高一辈的父母,就应该首先持有充分尊重、敬重的态度。其实,不管是育儿也好,还是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我们都有很多方面需要沟通,而且老人的确也有可能犯错。我非常理解很多年轻父母想规劝老人采用科学养育方式的心理,但是,作为序位上的子女,该怎样去规劝作为长辈的父母呢?除了尊重之外,肯定是要用婉转的方式,用老人比较听得进去的方式,或者抓准时机再规劝,甚至是采用软硬兼施的方式,才是符合家庭排序原则的。《弟子规》中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就是序位正确的规劝态度。回到自己序位上的沟通和规劝,老人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如果用一种责怪、严厉、苛刻甚至谩骂的方式,那么序位就错乱了,是我们越位在管教父母,在指责父母,那种态度下的任何沟通和规劝都会使这个家变得更加混乱。所以,要建构幸福的家庭关系,一定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如何处理矛盾更是一种身教

在大家庭中,对孩子的真正教育更多是来自于身教。如果说总因为养育的问题和父母矛盾重重,经常发生争执,其实反而是示范给了孩子对父母不礼貌的态度,这样的身教教育出的孩子,你想他未来对你的态度会变成怎么样?

隔代育儿范文2

关键词:隔代教育;幼儿社会性;家庭教育

假期见到了一个远房表哥的女儿静静(化名),今年三岁了,一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静静的性格跟她的名字一样,乖巧、安静,她很少开口讲话,即使说也只是一两个字的说。想要什么东西就直接拉着奶奶过去让奶奶帮她取,她自己不开口也不动手。而且静静胆子也特别小,别人讲话声音稍微大一点或者有什么突然的声音都会吓到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她也不敢主动加入,只是在旁边看着。她的表现引起了我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发现,爷爷奶奶虽然很疼爱静静,但对静静的照顾也仅限于吃饱穿暖,很少与她交流,加上爷爷奶奶本来的性格也比较内向,不爱热闹,慢慢地,缺少父母亲情的静静开始变得敏感脆弱、自卑胆怯,不敢与人交往。正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缺乏安全感,因而教师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很难适应并过度敏感,同时,又缺少正确适宜的教育引导,使得静静错失了许多成长的良好契机。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静静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年轻夫妻忙于自己的事业,把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照料,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也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的必然。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许多年轻夫妇为事业奔走忙碌,无暇照顾孩子;或者年轻父母没有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无法很好地照顾子女;老一辈出于疼爱子女,主动抚养孙辈……上述种种使得隔代教育成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普遍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有极大的影响。

隔代教育中,由于祖辈年龄较大,学历明显低于核心家庭中父母亲的学历,观念陈旧,一般缺乏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教育孩子,而且,他们的一些旧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以至于阻碍了幼儿对新知识、新事物的学习。隔代家庭祖辈家长对幼儿年龄、生理特点不够了解,可能会忽视孩子的天性,错失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也会为了安全而限制孩子的活动,对于孩子探索性及创造性的行为不能有效地引导,甚至加以干涉和阻止。另外,老人对待孩子溺爱成分多,生活上包揽孩子的一切,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常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老人当作“小花蕾”在“温室”里精心培育的孩子,自理能力普遍较差,独立性不强,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等不良的性格。最后,孩子从小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不能经常带孩子出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外界新生事物和信息接触较少,与社会接触也少,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差。

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隔代教育也有其一定的优势。如,祖父母具有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祖父母更有耐心去陪伴孙辈;有助于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等。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要改变目前隔代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年轻父母和祖辈们要共同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克服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发扬其优势。比如,努力提高祖父母的家庭教育知识水平,更新教育观念。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另外,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关心这一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互相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又能让老人间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总之,要让隔代教育的家庭努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受教育氛围,使他们身心各方面获得良好发展,与普通家庭的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李洪曾.幼儿的祖辈主要教养人与隔代教育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2]康涛霞.浅析隔代教育在幼儿个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7(2).

隔代育儿范文3

【关键词】隔代教育 负面影响 规避策略

所谓隔代教育,是相对于亲子教养而言,主要是由祖辈担当起对孩子实施教育、抚养的责任。[1]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婚育期的到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抚养幼儿的责任托付给祖辈家长。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中国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普遍存在着隔代教育的国家。[2] 承认隔代教育的客观存在,正确认识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隔代教育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关于隔代教育的产生由来已久,原来主要是存在于单亲家庭或者幼儿失去双亲的家庭里。导致当前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仅是上述原因,更有大社会背景因素的存在:第一,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很多年轻家长因为沉重的生活和工作负担而四处奔波,因而不得不把抚养和照顾幼儿的责任交给祖辈家长。另外,“天价月嫂”现象的存在也是导致隔代教育的原因之一。第二,由于现在年轻父母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原因,他们中的不少人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担当父母责任的意识。例如有些年轻的母亲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身材拒绝给幼儿喂母乳,或者认为孩子会耽误自己的事业发展,浪费自己休闲娱乐的时间,所以就将照顾幼儿的责任托付给祖辈家长。第三,祖辈家长的时间较充裕,他们在这个阶段往往处于退休时期,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并且以抚养和教育孩子作为自己退休生活的乐趣。同时祖辈又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够放心地让子女将孩子交给自己教养。

由此可见,隔代教育已成了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存在的”并非一定是“合理的”,与亲子教养相比较,隔代教养已经暴露出一些弊端,对幼儿发展起到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正视。[3]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发展的负面影响

与父母对子女进行的亲子教育不同,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与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4] 由于祖辈家长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和社会经验,同时又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幼儿,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积极的一面是受到肯定的。例如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黄海波教授的研究表明,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具有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辈家长,弥补现代年轻父母育儿经验的不足。[5] 虽然研究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也表明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也存在着负面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如下。

1.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溺爱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祖辈家长对孩子疼爱是天性,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但是溺爱幼儿则会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发展。首先,祖辈家长过多的包容,增强了幼儿对家长的依懒性,容易变得娇气蛮横。有些事情幼儿完全可以自己去完成,但是祖辈家长还是抢着替幼儿做。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祖辈家长习惯于包办幼儿的一切事情。祖辈家长的这种做法使幼儿丧失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懒惰、依赖的不良性格。其次,祖辈家长的溺爱容易使幼儿形成双重性格。一些祖辈家长看到父母对孩子严厉管教,他们出于对孙辈的过分疼爱,就当着孩子的面和父母发生争执,不仅使处于事件中心的幼儿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同时也丧失了父母的威严。生活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阴奉阳违的双重性格。

2.祖辈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干涉幼儿学习能力的发挥

首先,幼儿容易受到祖辈家长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祖辈家长由于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也较为僵化。尤其是在接纳知识信息和新兴科学技术方面比不上年轻一代,缺乏超前意识,因而容易限制和阻碍幼儿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其次,祖辈家长的教育方法相对陈旧。科学教育幼儿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一些祖辈家长采用僵化、不科学、落后的教育方式教育幼儿,较少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当幼儿在全神贯注地“拆卸”玩具车的时候,老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制止或者训斥幼儿,他们没有想到幼儿的这种行为就是在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一些祖辈家长往往注重识字读写和计算,并且经常会听到“这次考试要是得一百分就给你买玩具”“你要是期末考试得全班第一名奖励你一百元”等类似的话语,这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幼儿逐渐养成攀比和私欲膨胀的心理和做法。

3. 祖辈家长落后的饮食观念波及幼儿身体发育的成长

有人说,儿童的智商是“吃”出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曾作了精辟的论述:“幼儿缺少蛋白质热量就会产生不可挽回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停滞。如果一个人遭受这种损害,到了成年即使耗费再多的蛋白质也不能弥补过来;而且如果这种损害在某一个国家很普遍,它就将阻碍这个国家各方面未来的发展。”[6] 随着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对人类研究的深入,科学的育儿饮食方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儿童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应该给与幼儿科学安全的食物,饮食的卫生、科学的膳食、营养的平衡都尤为重要。然而,祖辈家长在喂养方式上往往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行事,不太注重各种营养成分的科学合理搭配,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吃好就行了。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年轻父母出去打工、祖辈家长自身年事已高或忙于农活等原因,很少为幼儿考虑科学的饮食,有的幼儿甚至早上没有吃饭就去学校,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体的健康发展。 4.祖辈家长自身的主观条件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由于祖辈家长生活环境的原因,他们大多心理健康意识淡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甚了解,只注重肌体健康忽视心理发展,尤其漠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和心理需求,使幼儿的心灵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此做法有损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7] 隔代教育使幼儿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导致其与父母的关系日益淡化。久而久之,幼儿的心里容易产生“父母不爱我”的想法,从而导致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和父母的亲子关系。有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言语刺激,缺乏人际交往,其心理会出现问题,人格发展会出现障碍。[8] 此外,由于多数祖辈家长年岁逐渐增大,喜欢安静,也很少去户外活动。幼儿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受制于活动空间的限制,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祖辈家长言谈举止的影响,容易失去天真活泼的本性,导致幼儿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产生老龄化。

三、隔代教育问题的规避策略

面对成长中的幼儿,家庭的各个成员都需要作出努力,共同为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使隔代教育发挥其优势,避免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1.强化父母责任,提高育儿意识

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在大学,而是从0~6岁这一阶段,因为人类的智慧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不仅是智慧,人的心理定型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9] 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最大限度地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努力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首先,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年轻的父母应该向祖辈学习有关生活的各种积极的经验。其次,加强自身责任感。无论父母有多忙,都应该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熟悉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用教育疏导和劝慰方法消除与孩子的隔阂,这对孩子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10] 再次,家长应积极参加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设机构或家长培训学校开展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家长学习交流和实践,不断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水平,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交流沟通,寻求一致教育

由于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同,祖辈家长和年轻父母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二者的沟通尤为必要。首先,在教育幼儿方面,祖辈家长应当多听取年轻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学会与幼儿沟通,用科学的育儿方式教育幼儿,以此提高教育效果。其次,年轻父母也要多向长辈学习丰富的育儿经验,弥补自己在经验方面上的不足。双方做到相互学习,统一认识,取长补短,择善施教,为幼儿创造尽可能科学和谐的成长环境。

3.更新祖辈观念,注重自身再教育

首先,爱要适度,关心要适度。祖辈家长不能一味地忽视或者溺爱幼儿,对幼儿的爱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给幼儿规定一些必要的约束和规则,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做到严宽有度。第一,祖辈家长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传给年轻人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再教育。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尝试接受新事物。第二,参加隔代家长学校、祖辈家长俱乐部等类似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祖辈家长能够掌握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法,同时对于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和其他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中听取、学习有益的经验,以此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幼儿和教育幼儿。

4.丰富祖辈生活,尊重其情感需求

对于祖辈家长来说,子孙满堂、子孙绕膝等这样温馨的场面是他们所向往的,也增加了他们的天伦之乐。但是由于抚养和照顾幼儿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不仅增加了祖辈家长的负担,也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年轻的父母要经常关心祖辈家长的日常生活,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首先,多鼓励祖辈家长多出去旅游或者参加户外的一些老年活动,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其业余生活。其次,对于祖辈家长帮助照顾幼儿这件事上,年轻父母要对他们心存感激,不要误以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也不要因为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就与祖辈发生争执。只有双方做到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和谐、欢乐的家庭环境,才能更好地克服单纯由祖辈教养幼儿的弊端。[11]

祖辈家长的经验和指导能够帮助父辈家长在教育幼儿方面减少很多负担,也使年轻的父母少走了许多弯路。隔代教育虽然对幼儿存在负面影响,但是只要我们能正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祖辈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优势,注意纠正其中的错误,隔代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助一臂之力。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0)

参考文献:

[1][3][6][11]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2]李径宇.隔代之间隔着什么[J].新闻周刊,2004(21).

[4]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5]王军锋.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7]夏玉华.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甘肃教育,2008(8).

[8]留守老人:我们怎样做祖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J].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8(10).

隔代育儿范文4

关键词 隔代教育 幼儿 社会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mpact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Young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Bing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family education, you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social experience, the liberation of young parents, to ease the pressure forces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social security. However, due to the impact of a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bits, etc.,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section grandparents are still some gaps in terms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famil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for our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to explore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to improv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help children improve social skills in a goo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children; social skills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夫妇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把自己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祖辈成为孙辈抚养和教育的隔代教育者,这就是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①2002年上海市一项对0~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婴幼儿家庭共占73%。②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也在逐渐转型,促进了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年轻夫妻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一方面要投入工作中不断充电,另一方面还要经营好家庭。在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由于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抚养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自己父母带,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多。而在一些农村,中青年人常年在外忙于赚钱,照顾子女的重任自然落在祖辈身上。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存与发展环境,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着幼儿以后的成长和发展。0~6岁是幼儿个人品质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逐步体验社会生活。在隔代教育中祖辈们由于年龄和教育环境的差异,视野和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可能会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当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造成很大影响。因此研究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保证幼儿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隔代教育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1.1 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的习惯

隔代教育中由于很多祖辈疼爱孩子,容易溺爱和迁就小孩。特别是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家庭祖孙几代都只有一个孩子,老年人更是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每天围着孩子转。孩子犯了错误老人也不能及时纠正,还会满足孩子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在吃的方面会将所有好吃的都让给孩子,包办孩子的所有事务,帮孩子穿衣服和整理玩具,甚至喂饭给孩子吃,担心孩子摔跤抱着孩子上下楼梯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四肢发育迟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在祖辈的精心呵护和无限度溺爱下,孩子在交往中也不会为他人着想,不会主动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和行为,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

1.2 语言交流的不足抑制幼儿语言发展

六岁以前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发展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隔代教育中由于一些祖辈的语言不同和对幼儿的语言刺激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幼儿语言的发展。例如,大多数农村通用的是当地方言,很多孩子出生时就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在幼儿期接触的就是当地方言,一些祖辈由于自身语言能力薄弱,只能用方言和孩子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接受的交流平台和语言刺激不足,容易导致语言发展迟缓。幼儿教师在与这些孩子谈话时,很容易发现这些幼儿的语言发展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影响孩子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

1.3 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隔代教育也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影响以后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一些祖辈年龄较大,可能表现出脾气暴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孩子在和祖辈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会受到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产生自卑、厌学和人际交往恐惧等,有些甚至会有轻微的心理障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很难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祖辈长期的包办代替下,孩子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也缺少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更不会养成爱劳动、懂谦让的品质。同时,隔代教育会导致“亲子隔阂”,影响“亲子关系”。③隔代教育中很多老人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会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1.4 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

一些祖辈在教育孩子时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在老人全方位的呵护下,孩子没有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法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对家人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解决,也不知道如何向他人求助,容易缺乏自信,甚至产生愤怒和不满情绪,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2 提高隔代教育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2.1 父母应加强亲子教育

心理学研究证明,家庭环境特别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④父母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应加强亲子教育,平时多抽出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隔代教育的幼儿普遍缺乏与人交往的正确方法,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或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言传身教,教幼儿礼貌待人并掌握礼貌用语。例如,在每天入园时对他们说一声“早上好!”让孩子做出同样的回应,引导他们向同伴问好,和老师说再见。父母也要教会孩子主动与人交往的方法,在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时,引导孩子与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同时父母要注意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利用故事或小朋友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向他们介绍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引导他们学会分享、谦让和道歉,遇到问题学会向老师、家长询问。父母引导性的语言和对孩子正确做法的鼓励,都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孩子通过模仿、实践能更加灵活地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

2.2 祖辈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 祖辈应当更新观念。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平时可以利用多种渠道了解先进的育儿经验,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一些幼儿园的“家长园地”中也增设了“爷爷奶奶的秘籍”专栏,提供一些新颖的、通俗易懂的育儿小常识,供祖辈参考,让他们了解先进的育儿经验。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祖辈应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寻找孩子和同龄小朋友的差距,思考正确的教育方法。祖辈们也可以向老师反映生活教育中的疑点或意见建议,让教师帮助解答,主动与老师交流,探索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2.3 父母应加强与祖辈的交流沟通,扬长避短实施教育

父母要加强与祖辈的交流沟通,两代家长共同努力,扬长避短实施教育。父辈与祖辈平时都应该多为孩子考虑,尽可能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例如一个四岁半孩子在家吃饭很慢,祖辈疼爱孩子自然地喂饭给他吃,这时孩子的父母看到已经四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坚决地让孩子自己吃,导致孩子撒娇哭闹,祖辈会急忙庇护孩子。这种情境下,两代人的教育方式都不对,父母没有做到循序渐进,而祖辈又过于溺爱迁就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两代人都没有针对孩子的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没有很好地沟通,在教育幼儿问题上缺乏一致性。因此隔代教育中父辈与祖辈应当共同努力,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此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4 加强学校教育,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多了解隔代教育幼儿的需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引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鼓励、欣赏的眼光对待幼儿的点滴进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的正确引导,既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又能激发孩子与人交往的兴趣。教师可以用朋友的身份和幼儿进行沟通交流,认真倾听孩子们的谈话,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也要帮助隔代教育的两代家长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了解隔代教育中家庭成员间的矛盾,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等。平时通过当面交流、网络沟通、家访等多种方式,让幼儿父母掌握更好、更新的教育方法。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祖辈沟通,多邀请祖辈来幼儿园了解孩子的情况;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孩子在祖辈的监督下完成,增强祖辈和孩子的互动,改变祖辈溺爱孩子的思想。

隔代教育容易使幼儿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父母和祖辈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巧,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隔代教育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 李赐平.当前隔代 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37-139.

②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6(11):25-27.

③ 李炎.农村“隔代教育”调研[J].四川教育,2003(21):20-21.

隔代育儿范文5

【关键词】隔代教育 幼儿 个性养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4-02

引言

对于年轻的家长来说,年纪较大的长辈在教导孩子方面应该具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因此很多年轻的家长为了上外地打工,经常将自己的幼儿交给家里的长辈抚养和教养。这种抚养方式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从客观角度来看,隔代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两面性:第一,其可以更好的抚养幼儿成长;第二,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个性。下面就这两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讨。

1.隔代教育的正面影响分析

隔代教育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隔代教育对老人带来的意义。现代化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形式也开始出现变化。现代年轻人通常选择在外地进行工作以养家,这就导致我国出现许多留守老人[1]。这些长辈常年肚子一人在家乡,对亲情十分渴望,因此。隔代教育可以弥补老人对亲情的渴望;第二,隔代教育对年轻家长带来的便利。经济的发展、物价和房价的上涨以及对幼儿的抚养均要求年轻的家长需要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但是在工作的同时,年轻家长也会担忧幼儿教育和抚养的问题。隔代教育正好可以解决年轻家长的顾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隔代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好处。老人在抚养幼儿这方面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经验,由老人抚养幼儿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2.1 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

隔代教育一般均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对幼儿进行照看。长辈们对于小辈的疼爱虽然能够保证幼儿健康的身体发展,但是在个性养成上却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2]。老人对幼儿的疼爱通常均会带着无限的溺爱之情,这种溺爱的隔代教育方式是老人对幼儿“爱”的表达,但是也是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破坏幼儿良好个性的主要形式。在我国,许多三代家庭子女均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这就导致我国年轻的家长和祖辈家长在对幼儿的关爱方面出现偏差,总希望将幼儿放在中心的位置,任何事情均无条件迁就幼儿。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个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爷爷奶奶经常哄幼儿吃饭、写字,而且通常采用的是物质奖励的形式。久而久之,当幼儿发现自己通过“不吃饭”等形式对爷爷奶奶进行要挟时,幼儿的个性成长就已经存在了问题。

2.2隔代教育让幼儿缺乏独立性

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对幼儿的照顾无微不至,这种照顾从幼儿还是婴儿开始,直到幼儿开始上小学[3]。长期的贴身照顾虽然让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但是由于过于依赖爷爷奶奶等人的照顾,幼儿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而这种坏习惯表现在幼儿的个性上就是独立性的缺失和依赖性的强化。换句话说,隔代教育中这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将会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气的性别,不利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许多老人在进行隔代教育中总认为“必要的”照顾是应该的,例如在幼儿还在上幼稚园期间需要给幼儿穿衣,觉得去幼儿园的路程遥远需要一路抱着走过去等等。事实上,正是这种不当教育形式使得幼儿难以离开家长,在学习、生活自理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落后于其他的幼儿。

2.3隔代教育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

创新能力是现代化素质教育中重点提倡的培养能力,其不仅影响到幼儿未来的智力发展,还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就业发展等。因此,从小有意识的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幼儿的智商和能力具有必要性[4]。然而,隔代教育中,由于爷爷奶奶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意识不同,其对幼儿的教育中必然也会渗透进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理念等。道德观念是幼儿应该传承的,但是在传统思想理念方面则会束缚幼儿的长远发展。老人家的思想观念通常是保守而单一的,这种传统思想和现代化开放思想的碰撞是当代青年及其家长在诸多问题上经常出现的矛盾来源。而这种传统观念对老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并不是老人想改正就能够立刻改正的。因此,隔代教育中老人的教育方式很有可能会影响幼儿的思想观和思维的活跃性,导致幼儿的创新能力受到限制。例如,在中国式家庭教育中,老人们会从小禁止小孩玩泥巴、玩沙堆等。这种做法实质上就限制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发展。

2.4隔代教育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

劳动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许多老人因为心疼幼儿经常会选择不让幼儿进行劳动。这种教育方式与亲子教育不同[5]。亲子教育中家长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考虑教育形式对幼儿未来个性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老人在这方面思考的较少,更多的是依靠本能的对幼儿进行爱护,最终使得孩子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成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娇娇女”或者“小王子”,不利于幼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指的是由爷爷奶奶等祖辈对幼儿进行抚养的家庭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一般均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式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协调老人、年轻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这是隔代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隔代教育却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隔代教育让幼儿个性更加自私和任性、让幼儿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会让幼儿丧失动手能力。因此,在隔代教育中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其优势和弊端,重点发挥其优势,改善其弊端,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锋. 浅谈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21-124.

[2]刘云,张果. “5.12”震后再生育背景下“类似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以“5.12”重灾区调查为例[J]. 西北人口,2015,04:123-128.

[3]赖运成,陈丽,叶一舵. 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测量和影响因素[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5:19-24.

隔代育儿范文6

【关键词】隔代教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抚养、监护状况令人担忧,有的是留守的父或母一方养育,有的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隔代监护人来抚养,也有的是由亲戚来监护。但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是由隔代监护人来抚养。依渭源县会川镇西关村为例:全村有六个组,居民户301户,村民1112人,有留守儿童113人,其中87人由隔代监护人照管,占总体的76.9%。就是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

一、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隔代教育的弊端。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给教育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1.在学习上的主要问题

学校教师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缺乏进取心和自觉性,存在严重的厌学倾向。学习方法不科学,习惯普遍不良。对于儿童而言,良好的习惯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对177名“留守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人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再玩的仅占42%;每次学习前,能够认真预习或复习功课的仅有45.7%,不需要辅导,自己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21.3%。

2.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农村隔代老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3.道德问题突出

通过对全县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1%的人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他们大多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倾向于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极少能对孩子精神上进行引导。

4.亲子关系淡化

好的亲子关系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但留守儿童生活中与隔代监护人相依为命,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到头不一定能见到孩子。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致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他们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对于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庭。

5.价值观偏移

打工父母平时对子女关注较少,内心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对孩子采用纯物质方式进行补偿。在此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金钱的数目增多,使用的自由度也逐u提高。以渭源县会川镇东关村为例,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但他们有31%的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拿来“请客”,大肆铺张浪费,有28%的儿童用这些钱买小饰品或玩具,有25%的用来上网,仅有16%的用于购买参考书籍。而且,在这些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逐渐抬头。祖父母、外祖父母感觉钱是孩子父母给的,不好加以干涉。

二、“隔代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带来的影响

1.祖父母教养特点

通过比较与分析祖父母教养特点:通常我们倾向认为“隔代亲”会带来溺爱和包办,不利于儿童成长,但在访谈的个案中,发现祖父母并没有过分溺爱孩子,反而会出现一些忽视和控制行为。这一点与以往研究不符,可能是由于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祖父母扮演了父母的角色,这时,相比传统的祖父母,他们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祖父母对待孙子孙女受到多重变量的影响。

Tomlin(1998)指出祖父母对孙子孙女的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祖父母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种族背景等。受研究的一组案例中,一位留守儿童的祖父曾是当地的小学校长,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给予她生活、学习方面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而有些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受教育水平却比较低,对孩子的学习、精神上的关照比较少。另外,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祖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喜欢孙子,而不喜欢例孙女,所以对她们并不重视,有一些忽视行为,可见家庭关系也会影响祖父母对儿童的教养。

2.教师、同伴的影响

从教师、同伴等内容的访谈记录来看,在留守儿童家庭,祖父母有时难以提供足够的生活、精神支持,老师、同伴对儿童的影响增大。根据访谈资料,留守儿童所在的班级氛围没有很明显的差别,都不是非常的温暖和睦、井井有条。这与农村学校条件比较差、班级活动少、教师队伍不健全有关。但是留守儿童的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有的老师给了她更多的关心,有的老师把他当做差生看待。留守儿童的朋友也有所不同,有些留守儿童的朋友品学兼优,有的朋友性格内向、调皮、不守规矩。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老师会给学习好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

3.儿童的行为和心理状况

从情绪的角度来看,很多留守儿童同学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会经常哭泣、难过,并且容易焦虑,部分偶尔会感到焦虑、孤单。相比而言,还有一部分存在更多的外部问题行为,比如逃课、打架、不遵守课堂纪律。这一差异可能与性别有关。尤其是男孩,对奶奶的管教比较逆反,不遵守纪律,有更多身体上的攻击行为。至于女孩儿,心思细腻,忧虑较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共同点在于都存在一些身体上的不适,这一身体上的不适可能与祖父母照顾不周有关,也可能是儿童无法表达和排解其心理不适而产生的躯体化表现。另外,相比其他由父母抚养的孩子,他们都显得更为孤僻,不合群,这可能与父母不在身边产生的自卑与胆怯有关。

从访谈案例来看,在留守儿童家庭,祖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孙子孙女的学业、情绪和社会交往。具体祖父母会采用怎样的教育方式与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因素有关。而老师和同伴因素也可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适当的来自教师和同伴群体的支持可以缓解父母外出务工给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上一篇速用

下一篇4月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