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1
第一道,“自然惬意羹”。寒假中,我会蜗居在温暖的被子,懒散地睡到自然醒,无学习之劳苦,无铃声之乱耳,随心所欲地享受着美梦的香甜,是何等的酣畅淋漓!晨起之后,自然要装腔作势地“苦学”一阵子,以应对父母有意的监控。只一阵工夫,父母就会忙于过年的准备,外出办事,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大闹天宫”了。我随手翻小说,任意听MP3。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可把过年的糖果瓜子随手抓,悠然自得地享用,真正体会一个人游离于太空的滋味,是何等的自然惬意!年前每天如斯,天天快活似神仙,没有压力是何等的阳光明媚呀……每一勺羹进口,心里都美滋滋的,怎么样,酷吧!
第二道,“营养大快餐”。酷够了也该充实充实、补充好能量。秦汉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让我受益匪浅,与形形的人,同悲同欢。我将同杜甫一起呼吁:“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会和李清照一起表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还会吟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诗句心里也跟着彷徨无奈;会因“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诗句,心情又一下子阳光充溢。我赞叹那个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我鄙视为了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而不肯瞑目的那刻薄成性、极度吝啬的守财奴。我为“鸣风之死”流泪,我替宝玉出家可惜,我赞美唐,吉诃德的勇气,我诅咒威尼斯商人的残忍……如此安排,怎么样,够丰富的吧!
第三道,“水果拼盘”。这道菜寄乐于学,必不可少。看新闻,读快报是这道菜中的主角。新春电视节目,春节晚会明星脸谱也必不可少,让我在感叹世界动荡的同时不禁珍惜国内的一片和平繁荣。怎么样,这道菜也够丰富多彩吧!
第四道,“回味汤”。又快过年了,我的胖子哥又快回来了。他去打工时曾说今年会送给我一份特别有意义的新年礼物。我急切盼望他的回来,并不在乎他的礼物有多么特别,而在乎家人团聚是多么让人高兴!年后,我一定会去看望乡下的奶奶,去拜访我的亲友,还有那些距离我家较近的同窗好友。把新年的祝福送给我爱的每一个人,把新年的快乐传递给我爱的每一个人……怎么样,够回味的吧!
“三菜一汤”,便是我推出的寒假生活“大餐”!其滋味如何,还待我品尝后再叙!
【赏评】
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2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元宵节初中日记作文2022年最新,欢迎阅读!
元宵节初中日记作文2022年最新1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大概因为历年元宵节前后学生都要准备报名开学了,上班的人也早早的返回了工作岗位,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元宵节仅仅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过了元宵节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尤其近几年过年的年味儿越来越淡,大概也就大年三十晚上会热闹一点儿,然后除了街道上许多关闭的铺面外,与平日里便没有区别了。想来现在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每天都可以过得像过年一样,于是到了过年的时候便也不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了。更别说元宵节了。
幸而这几年古装剧的热播,并且大多数里面都会涉及到元宵节,似乎古代的人对元宵节都特别的重视,比我们现代人还有节日的仪式感,于是我才真正的去了解了一下元宵节。
元宵节要吃元宵,南方这边主要是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放焰火,后来还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和扭秧歌等“百戏”内容。结合辛弃疾的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想想那样的场景,实在热闹非凡。
那时候娱乐活动少,所以人们对节目格外的重视,不像现在,生活水平在提高,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呈现多样化和丰富化,即便是春节联欢晚会看得人也越来越少了,更遑论重视这些节日的习俗和仪式了。
不过无论怎样,早上出门的时候妈妈便说了晚上回家自己动手包汤圆吃,她会准备好糯米粉、黄糖和芝麻,所以对于元宵节我还是很期待的。
元宵节初中日记作文2022年最新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正是古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用来赞美元宵节的诗句。每到正月十四时,我们都会吃羹、赏花灯、猜灯谜、看烟花……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一碗香喷喷的汤圆。
厨房里,妈妈正在包着汤圆,我立即趴在妈妈旁边“欣赏”她包汤圆的过程。只见妈妈先将一包糯米粉倒进一个大碗里,再加入一些水,将它揉成一个大面团,然后放在一旁。她又把芝麻用搅拌机打碎,放在一口小碗里,往里面加入少许的白糖和少许的猪油,用筷子搅拌均匀后,把馅料搓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球,再放入冰箱中冷藏,等到它们凝固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包汤圆了。在等待芝麻馅凝固的时候,妈妈拿出刚才放在一旁的面团,找出擀面杖,把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圆球,接着把它们用擀面杖擀成了一张张小巧玲珑的汤圆皮,等到芝麻馅凝固时,就把它拿出来小心翼翼地包进汤圆皮里,因为如果不小心的话,汤圆皮就会破掉,“露了馅”的汤圆的口感就没有特别好吃了。包好汤圆后,妈妈就把水烧开,让可爱的小汤圆们一个个排队“泡温泉”。
我站在一旁,看着汤圆在锅中时沉时浮,我想这应该就是它有一个别名叫作“沉浮子”的原因吧。汤圆在锅里转来转去,活像一群又白又胖的小孩子在温泉中翩翩起舞。不一会儿,它们就浮上水来对“观众鞠躬谢幕”。我连忙盛起一碗汤圆,低头闻一闻,那扑鼻的香气迎面而来,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皮很薄,又很Q弹,里面的芝麻馅一下子就流了出来,溢满了口腔,甜甜的,好吃极了!甜而不腻的味道在舌头上打转,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今年的元宵过去了,可美丽的烟花和五彩的花灯却一次比一次漂亮。我不禁为祖国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我期待下一次的花灯,下一次的汤圆!
元宵节初中日记作文2022年最新3盼着,盼着、春节结束,团团圆圆的元宵节又来叩起家中的大门啦!
正月十五上午,我的家热热闹闹,哥嫂回到家中,一家人便包起了饺子,做起了酒菜。大人们嫌我们碍手碍脚,让我带侄儿侄女一边玩去,我们无所事事,便聚在一起玩玩电脑、放放鞭炮。但我不满足于这种热闹。我期盼着元宵夜早点到来!
终于元宵夜等到了,我陪着父母出去看红火、逛街,好漂亮啊!街上让彩灯点缀的五光十色,闪耀缤纷。我们漫步走到广场,广场上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眼前摆满了各种玩具,叫卖声此起彼伏。卖小吃的摊贩在大显身手,各种香味扑鼻而来,让我这只“馋猫”直流口水。再往前走,便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绝活:剪纸、捏泥人、编动物……络绎不绝,让我看的久久不愿离去。最有趣的还是猜灯谜活动,一位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阿姨问我题目,经过一番思索后,我正确的答了出来。得到了一个挂饰。这让我分外开心。晚上的焰火更是耀眼美丽,让我大饱眼福!
回到家,打开电视,看着热闹的元宵晚会,我的心情更是分外开心。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喝着热腾腾的元宵,看着有说有笑的家人,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团圆之夜,温馨之放!是啊,月亮代表我的心!
看着元宵夜皎洁的月光,暖意顿时变成了一缕微笑,是啊,元宵夜,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烟花爆竹五光十色的在头顶响着,一声声响彻云霄,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的脸上都浮起了温馨的笑容……
元宵节初中日记作文2022年最新4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是一种中国人依照习俗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春节烹制食用的食品。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了。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圆形食品,从种类上分,可分实心和带馅的两种。带馅的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有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火腿丁、虾米等。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称“五味元宵”,意寓勤劳、长久、向上。
元宵节初中日记作文2022年最新5春节是热闹的,幸福的,可元宵节更是我期待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猜字谜,蕴含着新的一年团圆吉祥幸福。
今年的元宵节更是让我难忘,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地吃完香香甜甜的汤圆就赶往鸠兹古镇赏灯了。一路上,只见观灯的人群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肩并着肩、手牵着手,个个脸上充满了期待与兴奋。鸠兹古镇里面有许多典型的徽派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走过五颜六色的时光隧道,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威风凛凛的大公鸡和三只憨实可爱的小狗,寓意着送走了鸡年,又迎来了狗年,祝福人们狗年吉祥,生活更美好。古镇道路的两边挂着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还有古色古香的莲花灯、玲珑剔透的绣球灯,一只鲜艳夺目的凤凰和一条生龙活现的长龙特别引人注目,它们昂首挺胸,盘绕在旋转灯笼上翩翩起舞。一个个主题花灯把广场装扮得多姿多彩,我们来到了名人故居,小朋友喜爱的'诗人“杜甫、白居易”也来参加灯会了。
啊!各式各样的灯看得我眼花缭乱了:小动物们在灯光下的配合下,显得栩栩如生,小船和莲花把古镇的湖面打扮的格外美丽,一条红鲤鱼活灵活现的出现在湖中央,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炫目的灯光与各种造型交相辉映,美丽极了。忽然,一阵欢快的音乐传来,我和妈妈手牵着手,顺着音乐声从人群中向前挤去,原来是各种民俗表演:富有地方特色的中华鼓乐、热闹非凡的安徽花鼓灯、精彩绝伦的背阁表演。让我目不暇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生活多么美好!
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3
一、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
(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明确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教育目标确立中,力求做到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积极结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符合纲要精神。因此,幼儿园古诗文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喜欢参与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祖国灿烂的古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拓展知识性、艺术性、文学性,陶冶性情,完美人格,开发幼儿多种潜能。因此,可以把中班幼儿学习古诗文的目标定位于:
1.乐意学习咏诵经典古诗文,初步感受古诗文作品的语言丰富和优美。
2.咏诵古诗文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用表演、绘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创造性表现古诗文作品,充分体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健全人格。
(二)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古诗文内容
《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挑战性”,教育内容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材,就应该注意由浅入深的原则。如中班幼儿正在认识数字,就可以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有关数字的古诗文让幼儿学习,如《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这类诗文将数字从一到十,巧妙地嵌入诗歌,结构精巧,使诗歌形式奇异,吸引孩子的诵读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有独特的风格。
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童趣的内容,幼儿也比较感兴趣,学起来很容易懂。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亢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贺知章的《咏柳》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引人入胜的风景,也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吟诵、赞美。随着季节的变化学习古诗可以拓展自然知识,加深幼儿对每个季节景物的印象,幼儿更能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因此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学习。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秋思》;冬天:《冬景》《江雪》。
另外,一些描写传统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的诗词,洋溢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和浓厚的情感。如:在春节来临之际学习《元日》,清明节时学习《清明》,重阳节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幼儿在学习这些古诗的同时可以感受中国的特色文化,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中班幼儿古诗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我在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趣味性的挖掘,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多领域渗透法。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现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语言艺术的审美。许多描写景色和以景抒情的诗作,不但是诗,更是一幅隽永的画,如《敕勒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江南》等,诗里面描写的景色比较完整,所以比较适合幼儿表现。记得有一次,在绘画《池上》的时候,有位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的幼儿,只是简单的画了一条小河,河面上画了几条线。和同伴那些有小船、荷花、小娃娃的丰富画面相比,简单粗糙的多,有趣的是,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的时候,他振振有词的回答:“诗里不是说‘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嘛,小朋友偷摘了荷花,当然要藏起来了!”多么可爱的解释,你能说他的画面不合诗意吗?恰恰相反,我觉得正是在充分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才能够让这个孩子大胆地“投机取巧”!
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可以从网上搜集《江畔独步寻花》和《绝句》的配乐,教会幼儿唱。找不到现成音乐的。也可以用流行音乐来配唱,比如用《两只蝴蝶》的音乐来配《小池》,用《西班牙斗牛士》的音乐来配《出塞》,由于旋律熟悉,幼儿掌握起来得心应手,在家里也乐于哼唱。
让幼儿运用身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鹅翅膀,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咏诵了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语言活动,可以经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让诗词在幼儿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如在《三字经》的学习中,我讲述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通过一个个幼儿喜爱的小故事口耳相传进行语言的传递,学习咏诵古诗文。
2.亲子共阅法。家园共育是开展经典古诗文教育活动的一条有效路径。在幼儿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中,如果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就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古诗。可以利用家长会等活动,对家长进行“古诗文教学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亲子共读的必要性。让家长了解经典的古诗文文化对于幼儿的人格培养是很好的精神营养物质,我们不要管孩子能不能理解和运用,儿时积累的东西会像雪山一样慢慢融化,滋润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平时可以要求家长花一点时间,留意张贴在家园联系报的古诗文内容,及时与孩子一起学习,帮助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也可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幼儿在家庭、幼儿园里都得到了古诗文化的熏陶,孩子接触天地更为广泛,进步必定也快,家园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沟通。
从幼儿学习后调查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可以看出:家长支持并经常配合诵读教学的幼儿,诵读古诗文兴趣非常浓厚,对古诗文有渴望学习的要求,也会把诵读古诗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后来这些孩子学习要求提高了,不仅重视学习方式多样性,还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持续性短,对教师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家园共同指导下,孩子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3.环境陶冶法。《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每周一诗”栏目;在区角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诵读古诗的舞台,投放了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的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认读诗句中的字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4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套作呢?我们先从一则病例谈起。
【病文展示】
沉默的父爱
彭明一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里说,最使他难忘的是他的老师,而我要说最使我难忘的,不是别人,是我父亲。
被风雨垒起的岁月,刻在父亲的额角上,深深地勾勒出智慧与人生。落花意已去,父亲的风采不再依旧,遍地枯叶盖住了逝去的痕迹,萋萋芳草早已销声匿迹。
(语言很美,颇有诗意,可惜是别人赞美父亲的诗句,不是自己独特的感受。)
父亲从来不打骂我。仅仅有一次,他的手高高扬起,好像要落下来,我用手一挡,父亲的手偏向了一边,奶奶笑了,妈妈笑了,他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他爱我,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这一段父亲“假打”的文字,从情节到句式,都是从《我的老师》里学来的,只是把魏巍的“教鞭”换成了“手”。)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会哭一整天。父亲常从疲惫的母亲手中抱起我,一刻不停地哄我入睡。稍长大些,听说街上有南方来的新鲜水果。在当时,那些都是稀罕东西,而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太好,父亲咬牙去买了些荔枝。 他自己舍不得吃,一颗颗拿来喂我。
(“咬牙”一词很有表现力,既写出了家庭经济条件的窘迫,又写出了父爱的无私。 )
有一回我生病了,父亲立刻带我去医院。我迷迷糊糊地趴在他的背上,听着他急促的喘息声。正巧,那天不知为什么发热的人很多,我们就坐在椅子上等候,当时我一点力气也没有,只知道父亲过些时候碰下我的额头,问我好没好些,还催前面的人快些。终于轮到我了,是一个年轻的小护士给我扎针,因为我血管细不容易找到,那个小护士连扎三针都没有扎好。一向为人亲切的父亲一下子生气起来,对着护士大喊了一句:“你别扎了,看孩子疼的,快叫医生!”他一向对人很好,从不大吵,可现在为了我这样和别人说话。
(这个情节在其他同学的作文里屡屡出现,主角多半是母亲,这里只是把别人的母亲换成了自己的父亲。 )
父亲对我很宽容,他教我上网打游戏,我的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那一回,我获得了奖学金,他得知后,只是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又继续他的工作去了。后来听说,他与朋友喝酒时,三句不离儿子拿奖学金的事。听到他那位朋友的叙述,我脸红到了脖子根。
(“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细节描写很传神。 )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爱我家,我爱我父亲。
【病因诊断】
文章内容丰富,材料较为翔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但是,读罢全文,我们未被感动,究其原因,就在于抄袭、借用的材料太多,真正自己想说的话太少。比如,第二段对父亲的赞颂,诗一样的语言,确实很美,但那完全是抄来的诗句。 第三段写父亲“假打”,故事很有表现力,但是从情节到句式,都是从《我的老师》那里移植过来的。 在医院对护士态度粗暴,此情节在中学生作文中也屡见不鲜。有了这些移植和抄袭,内容有假,感情自然也就不真实了。 借别人的材料来赞颂父亲,说明你赞颂的是别人的父亲、大众的父亲,而不是自己的父亲,假事矫情,文章怎能打动读者呢?
【修改提示】
一、 删除
一字不动地抄来的诗句,从《我的老师》里改编的“假打”的情节,他人作文里出现的与护士吵架的情节,没有新鲜感,破坏真实性,统统需要删除。
二、 增补
努力开动机器,寻找留在记忆里的曾经深深感动过自己的“父爱”。增补两三个生动的事例,以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三、 深思
对一些事件可以深入挖掘,作出新的解读。 比如,父亲教“我”上网打游戏,我的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能不能从这里发现父亲有价值的品格?有了这样的深思,就可以在立意上有新突破,写出好文章来。
【升格文展】
沉默的父爱
彭明一
年轻时的父亲,经常一身西装,昂首阔步,一副大框眼镜,两手放于身后,英气十足。就连一提起父亲就满腹怨言的母亲也承认,年轻时的父亲,确实潇洒。
(通过母亲之口展现年轻时父亲的形象,“满腹怨言”突出母亲的夸赞,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更具真实性。)
如今的父亲,身材早就走形,只能从背影中略微找到些当年的影子。尽管他的人生平淡至极,但他脸上自信的微笑又着实让人猜不透。然而,更让人猜不透的还是他对我的态度。
(“平淡至极”、“自信”、“微笑”、“猜不透”等语寓褒于贬,含而不露;“走形”一词生动形象、不落俗套。)
听母亲讲,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会哭一整天。父亲常从疲惫的母亲手中抱起我,紧紧地搂在怀里,一边踱步,一边哄我入睡。有一回,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一天晚上,父亲照例哄我入睡,我却不停地啼哭。气恼之极,父亲忍不住打了我一巴掌。就这一下,父亲当时就后悔了,哄好我之后,躲在一旁偷偷地哭了,眼泪簌簌地落在那件蓝外套上。事情过去多年,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但父亲落泪的模样,一直清晰地印在我的心头。
(“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和“打我后落泪”两个情节写出父爱的独特表现,远离套作之嫌,很有表现力。)
与大多数家长不同,父亲极少过问我学业。让我上网打游戏的是他;允许我放下课本,偷着去玩的是他;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为我辩解的也是他。怎样会有这样一位父亲?在感激他的宽容之余,我对他有了些许不满。那一回,我获得了奖学金,他得知后,只是稍稍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动,又继续他的工作去了。后来听说,他与朋友喝酒时,三句不离儿子拿奖学金的事。听到他那位朋友的叙述,我脸红到了脖子根,为我那父亲的好气又好笑。
(写父亲对“我”的“不爱”之爱,在“我”的不解中展现父爱的超常和独特,暗扣开头的“猜不透”等语。)
今年春节,父亲没有在家过年,电话里我们父子随谈了几句,无多言语。“自己快乐就好!”与亲戚们那些“鹏程万里”之类的祝福不同,父亲依然是那样淡淡的语气,不甚关心的样子。
最近,听专家讲“草根”文化,我忽然觉得父亲就是长在地下的草根,不慕荣耀,不图虚名,不堕落亦不强求,不自负亦不自卑,心向美善,顺其自然。他这样地生活着,也这样塑造他的儿子。
(借助听专家讲“草根文化”后的顿悟实现情感的转变,完成对父亲的理性认识,也揭示了主旨。)
父亲,谢谢你!谢谢你无言的教诲!
【升格启示】
感情真挚是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写真事,讲真话,抒真情,不泛泛而论,不虚情假意,表达的情感真实、自然、质朴,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升格文的成功给了我们如下几点启示:
一、 在真实的描写中现真情
加水的酒不醇,纸做的花不香,抄袭或变相抄袭,拷贝他人,必然无病,矫揉造作。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在写作时掏心挖肺,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样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原文东拼西凑,尽管有名家时文的内容,但不是自己的,自然打动不了读者。而升格文删除“假打”等内容,换上“双腿被蚊子叮得满是包,竟浑然不知”和“打我后落泪”等情节,这就好比撤掉借来的桌椅,就在土炕上用自家的土特产招待客人,虽然没有刻意的隆重,倒也不失一份真情。
二、 在独特的发现中现真情
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绿叶,即使对于同一片叶子,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去打量,也会有不同的发现,而有了这不同的发现便有了写好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写好作文,就要善于思考,善于从普通、寻常的材料中发现新意义。父亲让“我”上网打游戏,我考试成绩惨不忍睹时为“我”辩解,有人可能由此而认为父亲不负责,而我们的作者却看出了父亲不慕荣耀、不图虚名、不堕落亦不强求和顺其自然的品格,材料是普通的,认识却是新颖独到的。这样来刻画人物,文章自然就情真意切了。
三、 在情感的变化中现真情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情感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就要善于在动态中表现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升格文开始对父亲的评价不高,他“平淡至极”又不失自信的微笑,甚至对“我”的态度,也都让人看不透,叙述了几件事情之后,作者还觉得父亲“好气又好笑”,直至听了专家讲“草根文化”,才意识到父亲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人,敬意油然而生。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正是在对自己认识过程的描写中,展现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敬意,感觉真实可信。
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5
什么是青春?青春是诗,是音符,是戏剧,是生命中最华丽的演出。它让人无限向往,又让人莫名的失落。它是朝气蓬勃的、充满激情的,也是颓废的、迷惘的……
话题:青春的姿态
【声音】
1.青春不是年龄。在几年前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群老年人在舞蹈,鲜绿的绸缎,大红的花,艳丽的妆容,配上满头银发……这,原来也是很美的。她们舞动已不再灵活的手脚,模仿皮影人物跳得开怀;她们咧开嘴角,露出一口假牙,眯起眼睛,眼角满是鱼尾纹,却笑得灿烂。
2.为萨特送葬的巴黎群众把“他,是我们中间的年轻人”作为悼词送给他。这样说来,曹操应该活得很青春,他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这样说来,姜子牙应该活得很青春,他还有助文王讨商灭纣、接济天下的抱负。这样说来,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很青春。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而是坚强的意志,活泼的心态。
3.有人说过,青春是偶尔刮过的风,不经意间吹得我泪流满面。我彷徨在寻找青春的迷茫中。高一,是漂流在江上的竹筏,悠闲自在,四周风景如画。高二,是行进在长江的游艇,加足马力,来不及欣赏已惊叹着驶达彼岸。高三,是驰骋在海洋的战舰,尚未准备充分就起航,若无法快速前进,就会像17世纪的黑奴,被反绑双肩扔进船舱……这就是我的青春!
4.青春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季节。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作家,每天的工作只是悠闲地跷着腿坐在房间里,写词藻华丽的文章。幻想长大后拥有一幢面朝大海的房子,可以夜夜枕着涛声入梦。也幻想,等哪天赚够了钱,就去周游世界……青春是个多梦的季节。
5.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如草莓,看上去很美丽,但容易腐烂,不能挤压,要小心呵护。青春少年浮躁、叛逆、眼高手低、怕吃苦,自尊心强。
【素材链接】
名言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
――[英]王尔德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
――[英]莎士比亚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
――[俄]果戈里
生活赋予我们一个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
――[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有限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苏联]高尔基
【撞击文章一】
青春的呼唤
[俄]列夫・托尔斯泰
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拥有宇宙间的一切宝藏,连忧愁也给你安慰,悲哀都对你有帮助。你自信而大胆,你说:“瞧吧,只有我才活着。”可是你的日子也在时时刻刻地飞走,不留一点痕迹,而且你身上的一切也都像太阳下面的雪一样,消失了……
也许,你魅力的秘密,并不在于你能够做任何事情,而在于你能够想,你做得到任何事情――因为你浪费尽了自己不知道怎样用到别处去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曾认真地以为自己是个浪子,认真地认为自己有权力说:“啊,倘使我不白白浪费时间,我什么都做得到!”
我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用一声叹息、一种凄凉的感情送走了我那昙花一现般初恋的幻梦的青春,我希望过什么,我期待过什么,我预见了什么光明灿烂的前途呢?
然而我希望过的一切,有哪些实现了呢?现在黄昏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我生命上来了,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瞬间消逝的春潮雷雨般的回忆更新鲜,更可宝贵呢?
【撞击文章二】
青春
[台湾]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起程/却忽然忘了是一个怎么样的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读得太仓促的书
在四十五岁的夜里/忽然想起她年轻的眼睛/想起她十六岁的那个夏日/从山坡上缓缓朝他走来/林外阳光眩目/而她衣裙如此洁白
还记得那满是茶树的丘陵/满是浮云的天空/还有那满耳的蝉声/在寂静的林中
我爱在今夜/回看那来时的山径/才发现 我们的日子已经/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来过了又走了
曾经那样热烈地计划过的远景/那样细致精密地描好的蓝图/曾经那样渴盼着出现的青春/却始终/始终没有来临
【拓展】
许多诗人、散文家都曾为青春谱写过赞歌。读着赞颂青春的诗句,一股暗流便会在心中涌动,也许是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抑或是它为我们注入了新的能量。
你的青春或许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做忧郁,或许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技”的潇洒,或许有“人未动,心已远”的幻想,或许有淡淡的哀伤、孤寂和惆怅……行走在忽明忽暗的青春路上的你,对青春有什么看法?
【学生佳作一】
青春生活
温州中学高一赵安然
时常想起狄更斯的一句话:“你会听到天使在说,那些美好不会消逝。”恍然间,仿佛置身云端,软软的纯白的棉花糖萦绕着天使的低吟浅唱。这般纯净的美好也许是青春最好的注脚。
不知有多少人赞美过青春,青春是广为传唱的歌谣,是心底流连的怀念,抑或是深藏于日记中的少年心事。
我们的青春正在进行中。没有“十七岁的单车”,没有风中飞扬的裙角,没有轰轰烈烈上演着的长篇剧集。校园里的我们有着截然不同而同样真实的青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季,也是绝望的冬季。
也许多年以后,白发苍苍的我还会记得那张塞满了书本的课桌,棕黄色的纹路多少次顺着指间滑过,迷失在指纹的螺旋中。似乎每天的生活就是学习,课桌也就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夏夜的灯光透过高速旋转的风扇在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冬天氤氲着热气的水杯温暖过我的抑或是你的手掌。我们不知疲倦地穿行在宿舍与教室间,不知疲倦地游走在苏轼与阿基米德之间,为了心中那清晰而又模糊的梦。
梦想,准确地说是做梦,是青春最闪亮的一朵浪花。青春年少,美就美在它的不可知。习惯于在课间眺望远方,仿佛踮起脚,再踮得高一点就能窥见遥远的未来。于是就梦想着到西施浣纱处冲一冲脚,到珠穆朗玛峰顶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到世界的中心静默地站立成永恒。这些荒诞的梦记录着每一次心的悸动,拼凑成未来的图景。
梦想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苦中做乐是我们的特长。面对铺天盖地的试卷,却在墨香中忆起“倚门走,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抽空坐在河边的斜坡上享受日光浴,背政治题的间隙还与对岸的孩子“隔空对话”。乐观的我们坚信“生活中不缺少快乐,只是缺少善于发现快乐的心”。
我珍惜这样快乐又痛苦的青春生活,就像我会无畏地接过带刺的美丽玫瑰。我会把青葱岁月的记忆酿成沉香,落寞时独自嗅那不散的芬芳。
【简评】
作者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诗意地对青春生活做了形象的刻画,诗意的叙述中饱含深情,有感染力。
【学生佳作二】
梦・任性・青春
温州中学高一刘李聪
从什么时候开始,珍惜躺在草坪上发呆的时光:懒洋洋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懒洋洋的天空,懒洋洋的梦境……天南地北地想,做不着边际的梦……
从什么时候开始,脑中会有一闪而过的念头。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念头,想要到一个很远又很古老的地方,骑一头小毛驴,在弯曲又狭窄的羊肠小道上,慢悠悠地走,为每一朵花、每一株草写诗,跟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对话……
很多时候,青春就是由这些荒诞的梦拼凑成的。好多念头,只是一瞬间,忽然很强烈地撼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想即刻便做。于是就真的什么也不考虑,任性地开工。而那些似乎永远也完成不了的,便随着淡淡的失落,渐渐被遗忘……
那篇叫做《宋朝的雨》的文章,让我深深地为苏轼的情怀所感动。“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忽然牵动了我心中淡淡的情愫。于是便梦想站在苏堤上,在那样飘着雨的时节,走进遥远的宋朝……有一天,我竟真的站在了当年苏轼站过的苏堤上,风拂过发际,便痴痴地想这风是否也曾令那位杭州太守浮想联翩……
好友告诉我,她花了6个钟头弓着腰站着画完了一幅水彩画。她本不是画水彩的,也许是水彩斑斓的色彩让她动心了吧,于是整整一天,毫不倦怠地画起来。只画了一片海、两张帆、水波、云彩,仿佛只是肆意地涂鸦,并取了个只有她自己才懂的名字。嘴里嚷着腰酸背痛,眼里却放着光……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挥霍青春吧,可谁又能说这没有来由的冲动和坚持,不是另一种演绎青春的诗意方式呢?
有时候,为了一首偶然听见的歌曲,为了一部慕名已久的电影,为了一个时光长廊里闪闪发光的人甚至只是一朵向日葵,便让我们任性地耗掉一个漫长的下午去搜寻它们的踪迹;在房间的墙上贴满海报,为了鱼缸里的几条小鱼一整天忙里忙外;总是想着要买一台相机把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每一次自然的小小的律动记录下来……
什么“十七岁开始苍老”,都是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故作忧郁。在我们花一般梦一样的十七岁里,的确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有数不清的琐碎的烦恼,然而总有美好的时刻留给青春,留给梦,留给我们的任性;我们的确欠稳妥、少考虑,总是不顾一切,然而不能设想如果失去了这一切,我们的青春该是多么苍白;我们常常不务正业,可是假如有一天,我们都长大了,不再有梦,在那些“正业”里度过相似的一天又一天,所有的梦想被现实一一击碎,难道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让我们梦吧,任性吧,毕竟,这是我们的青春。
赞美春节的诗句范文6
南宋初期诗人范成大的《丙午新正书怀》诗有“口不两匙休足谷”之句,自注说用吴地谚语“一口不能著两匙”。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人的食量是有限的,要知道知足。元曲《货郎旦》第三折词中也有“一碗饭二匙难并”的台词,同是元曲的《抱妆盒》第三折曲中有“一碗饭怎插两张匙”的曲词,都是用一饭两匙来比喻二女争宠一男,这好像也是使用了当时流行的谚语,其意思是两个人很难和和睦睦吃一碗饭。据此可知,宋元时代的人有用匙吃饭的。
那么,白古以来就是用匙吃饭的吗?不,最初好像是用手抓食的。《礼记·曲礼》中记载了与人一起吃饭时的礼法,其文有“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和人一起吃饭时,不要摩擦手。不要把饭捏成团。不要把饭放回原来的容器)云云。根据注疏,古代的礼法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和人一起用餐时,搓手会出汗,让人觉得脏;用手捏饭团,拿起来拿得多,就让人觉得太贪食;把手中剩下的饭放回原来的容器也会让人觉得脏,所以这些都是禁止的。即使不从这些注释考虑,如“捏饭团”这种动作用筷子或饭匙就较为难做,肯定用手抓比较方便。
然而后来就不再用手抓,开始使用匙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匕”字说“所以用比取饭”(段氏云:用字衍,“比”当作“匕”),清代段玉裁用“饭匙”即饭勺注之。但是段氏之说是以今俗推测古俗,我不取其说。汉代扬雄的《方言》有“匕谓之匙”之说,即匙之类。据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释器考证,《仪礼》中所见“匕”有两种,一种用于取谷物,一种用于取肉类。然至《说文解字》明言主要用于取饭,这说明其用途的变迁,是值得注目的。而且这好像不是厨师或侍者用匙取饭盛于饭碗中,而是吃饭的人自己用匙从饭碗中取饭。这样想的理由是,《说文解字》的“比取饭”的说明是食者自取的意思。如果是厨师或者侍者取的话,那么“取”字就不需要,用“匕饭”就可以了。这里举一个类似的例子。《仪礼》少牢馈食礼篇的廪人条,东汉郑玄的注中有“匕所以匕黍稷者也”(匕就是用来舀取黍稷的东西)的说法。因为这是廪人即管理谷仓的人用匕取黍稷,只用一个“匕”字以表达“取”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中所用的“取”这个字不能看漏。再有,西汉末史游的《急就篇》中举出了“榹匕箸籫”的文字,唐代颜师古注云:“榹、匕,匙也。……籫,盛匕箸之笼也。”差不多同时扬雄的《方言》中有“箸筩”这个词语,晋代郭璞注之说:“盛朼(同匕)箸籫也。”如果郭璞及颜师古的说法没错的话,那么西汉末就存在一种同时放置箸和匕的容器,这容器的存在说明用餐时箸和匕经常并用,可能用餐之人各自使用箸的同时,还有共用的匕盛饭,就像我国的公用的饭勺一样。
至此,食者用匕盛饭这一点已经明白了,而是否直接用匕吃饭还没有搞清。但是如此贵重的餐具如果每人都有一把的话,那么取饭送进口的便利方法当然能够想出来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吃饭时各人是否备有箸和匕这个问题。我找到了三条文献,对解决这个问题有帮助。其大意如下:
卓豫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於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三国志·魏书·董卓传》)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崔瞻)在御史台,恒于宅中送食,备尽珍羞,别室独餐,处之自若。有一河东人士姓裴,亦为御史,伺瞻食,便往造焉。瞻不与交言,又不命匕箸。(《北齐书·崔 传》)
没有找到东汉的文献,虽很遗憾,但根据以上几条也可以证明食者各人并用匕箸了吧。此外,我从唐诗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述。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十及林洪的《山家清供》“苜蓿盘”条有如下的记载,真让我感到高兴。唐玄宗开元年间,东宫官
僚因为俸禄微薄,生活贫困,右庶子薛令之在东宫的墙壁上写下了下面这首发牢骚的诗: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滑,奠稀箸易宽。
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从薛令之此诗看,饭用匙,羹用箸,恰好与现在相反。
在唐诗中寻找用匙吃饭的描写也许会有相当多的收获,而现在无暇搜寻,眼前除了上面的例子之外再指出名家的二篇以资论证。首先杜甫的《与鄠县源太少府宴渼陂》有这样的诗句:
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
“云子”一说是仙药,又说指雨,但不用说这里比喻的是白米饭。“抄”就是用匙舀取的意思,因为与“嚼”相对,所以不单是舀取,还
有用它来吃的意思。其次,韩愈的《赠刘师服》有如下诗句:
我今呀豁落者多,
所存十余皆兀臲。
匙抄烂饭稳送之,
合口软嚼如牛呞。
这是韩愈四十五岁之作,而牙齿早早坏了,所以用匙将烂饭送到口中,真实地描写了其充分咀嚼的样子。这样,关于用匙吃饭的问题就是不再求之于文献也十分清楚了吧。只是用于吃饭用到何时为止,又是如何变为使用筷子的,要想知道其沿革就不得不征之于后来的文献,而因为眼下还没有做那方面的调查,姑且根据篇首所引用的元曲中的谚语,证明这种风俗至少到元代为止还依然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吃饭使用匙的风俗习惯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饭米或其他做饭的材料缺乏黏性。那么古代用来做饭的材料有哪些呢?《礼记·内则》中列举了六种:“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据注疏中说,“黍”就是黄黍,与白黍同类,“粱”就是白粱,与黄粱同类。所以大而别之,可以归结为黍、稷、稻、粱四种。黍是黍子,稻是米,关于稷与粱的区别,据清代程瑶田的《通艺录·九谷考》的考证,此二物秦汉以后往往混同,而粱就是今日所说的“小米”,稷就是今天所说的“高粱”。后来出现了麦饭。其中只是黍做的饭黏性很强,用筷子也可以吃。《札记·曲礼》有“饭黍毋以箸”(吃黍做的饭不需要用筷子)之句,对此郑玄作了“亦嫌欲疾也”的说明。清代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的解释更为详细,他认为黍有黏性,用之做饭,吃时当用手而不能用筷子的理由是,因为想快点儿吃,使用筷子就会等不及热饭变凉。其理由姑且不论,特别对有黏性的黍饭提出注意,从这一点推测,大概因为其他谷物做的饭不易粘筷,是扑簌扑簌的饭,当然肯定是用手吃的。唯有扑簌扑簌的饭可以用手抓着吃,如果像我国的米饭那样黏性强的话,正好如小孩儿用手抓饭那样,会粘得满手都是饭粒而难以对付吧。因为用手抓太不方便,于是就开始考虑可以代替手抓的方法。到了这个阶段,用匙舀取就是最便利的有效办法了,这一点在今天是不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