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价值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使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B018 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53-02

所谓价值观就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而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向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来说,很多人认为传统的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已经越来越没意义,只有在战争年代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才会更加的凸显出来,在当下的和平年代,大家担心的不过是如何谋求更好的发展,如何才能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拥有一席立足之地。所以多元化的价值观就有了其存在的发展空间,并且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地位。

一、“90后”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发展。“90后”大学生处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他们正是时代的先锋,是祖国发展的新鲜血液。“90后“大学生正处于热血沸腾,斗志昂扬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辉煌,所以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是极其有必要的。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问题

(一)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

市场的功利化越来越严重,使得很多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个体意识增强。大家更加关注的是个体利益的得失而不是集体的利益是否得到最大化。现如今真正能做到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的大学生少之又少。经调查发现有48.0%的大学生对于就算自己吃亏,也要帮助他人的看法不太同意,只有49%的大学生表示同意。可见还是有很多数大学生对道德情感比较冷漠,缺乏奉献精神,搞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坏社会和他人。

(二)享乐主义盛行,艰苦奋斗精神淡薄

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凡在单位里受领导重视、得到同事尊敬、在事业上有大发展的,莫不是那些在工作中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实干苦干者。经调查显示83.8%的大学生认为必须时时刻刻发扬吃苦耐劳精神,只有14.1%的大学生认为现在生活条件改善,把吃苦耐劳精神放在心里就可以了。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吃苦耐劳精神还是有一定的认识,吃苦耐劳是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优良品质之一。现在公司招聘也往往不只要求高学历,更是要那些工作上能吃苦、肯从小事做起的真正优秀人才!苦,对每个人来说都会经历,只不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也不同。想要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理解新时代吃苦耐劳的重要性,其次增强自己的自主意识,认清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然后为了这些目标矢志不移的努力奋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三)政治观念淡薄,理想追求淡化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政治,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是必需的。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视野越加宽扩,同时各种信息给予了我们“90后”大学生更加宽广的思维空间,在这种时候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上升到一个政治高度,不能让个人观念模糊我们的双眼。根据调查显示只有23.5%的大学生经常关注时事,74.5%偶尔看看时事报道,“90后”大学生对于时事的关注度还不够。3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理想个抱负,而有61.6%的大学生有理想和抱负但不明确,这是“90后”大学生的一大诟病,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

(四)生活观念虚幻化,敢于面对的勇气降低

“90后”大学生生活于网络科技发展的新时期,网络游戏,特效制作等等资源让许多在生活中茫然的他们走入虚化,慢慢地脱离现实,沉溺于虚幻之中。经调查显示82.7%的大学生认为个人需要榜样,但有少数人认为可有可无。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探索奋斗轨迹,时刻鞭策着我们要努力奋斗,追求理想。在你迷茫时,你需要一个榜样给予你动力,在你失败时,你需要一个榜样给予你鼓励,在你成功时,你需要一个榜样提醒你“胜不骄”的哲理。

三、“90后”大学生加强自身价值观的原则

(一)树立远大的目标,坚持自己的信念

“90后“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发展具有时代的意义。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一路向前,没有目标就是没有方向。理想是明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理想是方向,犹如暗夜里透过晨曦的曙光;理想是信仰,是心目想象中攀登的神圣殿堂,为前进、奋斗增添无尽的力量;理想是追求,激励我们不懈进取、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理想是信念,给人们以信心,让我们百折不挠,志坚如钢;树立自己远大的目标,并坚持自己的信念是一个好的开始。

(二)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能坚持到底的才是最棒的,曾经有多少因为半途而废而失去最后的成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90后”大学生要引以为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以集体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把自己塑造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社会主义青年。

(三)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先锋,应该坚持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精神,稳步前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伟大的使命和责任,应该保持长远的眼光,让自己视野保持开阔,坚持长远发展,看清楚每一件事情的利与弊,不因小失大。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扬长补短,积极进取。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主要分为三类,主体部分是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一直奋斗在自己的道路上。少数一部分是得过且过,不管明天怎样,过好今天再说。他们以“及格万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游戏,QQ、吃喝玩乐上,不会对自己的未来有太多考虑,这就是典型的享乐主义思想的人,他们的人生缺少的是挑战和坚持。另外一部分是具有极其典型的拜金和功利思想的大学生,他们活的很现实,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但却主流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他们,把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接触的人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但却都是对自己有用的。他们的沉浮很深,把一切都功利化了,缺少了做人最基本但也最重要的真情实意。“90后”大学生的应该坚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争做时代的先锋,国家的栋梁,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乐开放.“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研讨会纪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4(03)

[2]李宪伦.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的五条途径[J].广西工学院学报.1999(S1)

[3]崔景贵.大学生价值观矛盾分析与教育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0(06)

[4]徐国强,王晨燕.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6)

[5]赵征宇.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

[6]陈红英.贵州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原因与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2)

[7]贾献忠.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思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01)

[8]韩雪峰.透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轨迹[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7(S2)

[9]钟暗华,李印,许波.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走向剖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6)

[10]朱曲平,汪松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及几点思考[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04)

[11]石勇,刘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统计与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12]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13]刘小新.谈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

[14]黄启贤.坚持原创性和正确的导向性──《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编辑体会[J].编辑学刊.1999(05)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2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情况,从2012年至2014年期间,笔者在某高校招聘会期间对大四毕业生展开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86份,有效率为95.44%,其中1988年出生为为95人占4%,1989年为597人占25%,1990年为692人占29%,1991年为668人占28%,1992年为262人占11%,1993年为72人占3%。由此可以得知被调查的学生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89-1992年。除了问卷调查以外,笔者还通过座谈会以及文献研究等方式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状况。根据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整合数据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求职优先考虑的因素中主要由薪酬与福利、单位性质、地域、岗位级别、个人发展空间、个人兴趣爱好、公司前景、专业对口等组成。其中,薪酬福利占63.5%,个人发展空间占59%,地域占35.3%,公司前景占32.1%,工作强度占31.7%。比例最少的是公司岗位级别,占3.2%。因此,学生在这些因素中,更看重的是薪酬与福利,其次为个人发展空间。说明大学生在看重薪酬福利的同时,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前景。而对于专业对口度和个人兴趣方面则不是很看重。在地域的调查中,有54.3%的学生选择大城市,32.7%的学生选择中等城市,主要原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具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遇,职业也更多元化,并且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国际接轨更紧密,能为就业者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学习提高的机会,这恰好与他们希望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便成为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对于公司招聘,学生也反映出了很多困扰,通过调查及与学生对话,我们发现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录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对岗位知识缺乏了解、对社会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的缺乏、学历不够高、学校就业指导力度不够、自身能力不够强。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一些数据,认为对岗位知识缺乏了解的占57.20%、对社会缺乏了解的占32.50%、认为自身对求职方法技巧的缺乏的占43.80%、自认学历不够高的占8.5%、认为学校对就业指导力度不足的占33.80%、认为自身能力不足的占37.10%,其他因素占11.4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绝大多数缺乏对岗位知识的了解,直接导致在面试的过程中发挥不了正常水平,并且缺乏求职的技巧。

再次,从调查中,我们还专门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做了了解和分析,结果表明,能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的“90后”大四学生只占12.2%,而大多数的学生没有规划,或者认为上过相关的课程,但对于职业规划还是比较模糊。在“将来就业看法”的调查中高达46.9%的学生选择了“边走边看,不大确定”或者“无所谓,得过且过”、“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比较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对于即将面临毕业和就业问题的大四学生来说,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现在,许多大学生职业方向不明,他们对未来职业缺乏分析、设计、规划,他们不知道未来自己想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能够做什么,在学校学习中,缺乏目标和动力。因此对将来就业的看法大多不太确定,模糊不清,甚至出现无所谓和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基于以上的原因,面对现在的90后,我们要从怎么样的方面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有较多的学生迫切的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用人单位的信息,获得一些求职的技巧,从而能够在面试中不至于冷场,同时,学生也希望学校能够开展一些关于求职就业的活动,帮助其树立正确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90后是我国经济进入繁荣期,网络开始得到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些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与父母祖辈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也是他们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有着其显著的特点,在未来十年内,大学毕业生都将是90后,因此研究90后的职业价值观特点,对于指导90后就业十分必要。结合高校90后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笔者将90后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做一下归纳:

(一)职业价值观取向务实与功利并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也对随之成长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西方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国内的广泛传播,90后大学生由于缺少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社会思潮缺少批判的吸收意识,极大程度地导致了众多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呈现出强烈的务实性和个人功利色彩,如调查结果所示他们更加注重看重薪酬福利和个人的发展前景,而对社会贡献,社会地位这些重视度不高,也体现了当代90后在求职就业方面少了一些应有的理想和社会贡献精神。

(二)择业自主意识较强,职业认知度不高;90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倾向明显增强,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发挥能力,如调查结果显示有87%的学生选择大中型城市,他们职业选择是他们也将工作强度作为重点考虑因素之一。他们倾向于选择经济好收益高的大城市就职,排斥偏远城市;倾向于选择轻松安稳的脑力工作,排斥体力工作,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个人需求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希望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符合自己的要求的同时,能发挥自己的所长,得到他人的认可。

(三)就业途径多样化、非正常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国内外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使越来越多全新职业的产生,以及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特点,也使得他们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多样化,他们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仅投身于校园招聘会、人才市场的这些面对面的直接招聘平台,还不断在各类招聘网站上投简历撒大网;他们倾向于先找一份可以让自己生存的工作,在有一定工作经验后,不断跳槽以实现理想就业,以实现自我价值,发挥所长。(四)就业目标脱离实际,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等。90后大学生看重个人发展机会,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经验,又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不能很好地把握社会的实际需求。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并不了解,缺乏对就业的自我认知,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忽视自身的实际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认识所求职位所需具备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去追求超越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职业,因此,往往会出现好高骛远或者入错行的现象。致使在实际工作后,求职者无法胜任该工作或者发现该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大不相同,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体系

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对自身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以及职业价值取向和评价等方面的总体看法,简单的说是理想信念在职业选择问题上的直接反映,是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对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笔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五位一体”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体系。

(一)构建社会制度保障体系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各级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来承担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责任。政府要适时出台相关就业的政策,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政府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可能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对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职能,形成政策的标杆,积极清除各种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消极因素,用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同时,政府不仅仅要制定各种就业政策,而且还要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优化宣传的方式,要让大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政策的存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二)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课程教学体系;学校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两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和规划,使学生能够具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勇于上进,不畏挫折的品质。同时,学校应在开设的形势政策课中,加入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前景等分析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教学内容,针对目前社会上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分析就业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通过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各职业情况,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要加大职业价值观培育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积累就业知识与就业技巧,帮助同学了解面试时的技巧和方法,加强择业技能的锻炼,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意向测评等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自己的就业取向。也可以邀请校内外的成功人士,各行业比较成功的毕业生来学校开座谈会,与大学生互动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去单位实习,组织各类模拟职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等。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学习,正确把握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笔者所在的高校开设了社区义工课,社区义工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尝试。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课程教学和志愿者义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融入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局限,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学习关怀社会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提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丰富生活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践教育体系,通过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来实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能够真实的体验社会,进入社会历练的有效途径。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设立相应的实训课程,营造仿真环境,使学生提前体验职业角色,认识自身不足。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地调研、校外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融入社会和企业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积累经验,而且也可以使大学生提高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认知,充分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根据社会的需要来明确将来努力和奋斗的方向,通过正确定位,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相统一。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3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传媒技术的日益进步,时尚文化不断冲击大学校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基于时尚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大学校园中流行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时尚文化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时尚文化的有利因素并结合我国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时尚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当今信息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呈现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有着更加超前的消费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近年来,以短信文化、流行音乐、动漫族为载体的文化时尚,以旅游热、健身热、信用消费为标志的消费时尚,以流行语、网络语言为特色的语言时尚等都深深影响大学生,尤其是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时尚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

正如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是把双刃剑一样,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也是一样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其腐朽堕落的一面。

1. 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积极的影响。

时尚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加快适应社会。总的来讲,当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取向是积极的、向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在不同的时代也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时尚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它的影响下,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着时代所崇尚的方向发展。

2.时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消极的影响。

(1)导致大学生价值目标趋向功利化。

时尚文化经常是通过反复出现,抓住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等形式出现在大学生的面前,在下意识暗示等心理和行为控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强化。尤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展示在大学生眼中的成功人士均是着名牌服装、出入高档场所、有豪车接送、家居高级别墅等等。这些信息的反复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实际助长了大学生追求名牌效应和盲目攀比的不良“心理定势”,错误地把这种观念就当成是人生价值的真谛。而时尚文化就是把这些看似成功的价值观念没有稍加区分就一起推销给了大学生,看起来似乎很贴近生活,实际在无形中动摇了大学生心中的那把价值天平,冲淡了对高尚理想道德,对人性全面发展,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

(2)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时尚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消费文化,其文化产品就是商品。为了把这种文化商品更好的推销出去,时尚文化商品总是通过各种华丽的包装和吸人眼球的形象,竭力刺激人们的欲望,不断向人们推销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而在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 20 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学生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思想上都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极容易被享乐主义的思想所侵蚀。因此面对时尚文化时他们往往会迷失自我,表现出很大的盲从性,从而造成价值取向的扭曲。

(3)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混乱。

时尚文化的引发和流行,无不体现领潮者、追随者追求自由、标新立异、创造激情、张扬个性的价值观。大学生时尚文化中的自我至上价值观,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观念日趋淡漠。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习惯个人独来独往,生活在网络虚拟的个人世界中,不愿受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强调个人主义,缺少社会责任感;有的对高雅文化艺术不感兴趣,生活方式格调低下。特别是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部分大学生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这与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不相符的。

二、时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指导

第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显性德育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荣辱观为基本内容,要解决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发挥高校德育显,大张旗鼓弘扬主旋律,用现金文化占领大学生教育的制高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世界观。

第二,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正如乌申斯基所言:“一个教育者应当力求了解人,了解他实际上是什么样,他的一切弱点和优点,他的一切日常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精神上的要求”。如果价值观的教育不注重主体化,就不能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不了解大学生的独特内心世界,就可能无的放矢。这样,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不是自觉自愿的接受。因而就可以吸收时尚文化当中那些活跃的积极的符合主流思想的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价值观教育的学习中来,将价值观进行内化,以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第三,加强校园积极时尚文化的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育四有新人的过程中具有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在传统意义上市严肃的正统的,我们可以吸收进时尚文化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元素,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从而增强大学生抵制时尚文化消极影响的自觉性。

第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

由于时尚文化具有从众性,这点可以为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所利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又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与模仿能力,典型榜样的树立,能够激发和促进大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激励他们按照先进典型的思想、行为来规范自己在当今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大学生要客观对待时尚文化,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R].人民日报,2002.11.09.

2.顾瑛.高校校园流行语失范现象浅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苏颂兴,胡振平.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

5.徐海波.R克思主义的当代诠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转引自古人伏:德育的变革与变革中的德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7.刘.新时期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12)

8.杨丽霞.论时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与对策.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4

第二个是关于价值观排序当中“家庭安定”和“幸福”被排在10个价值观念中末尾两位,而“一种令人兴奋、有刺激的生活”以及“成熟的爱”被排在前两位的结果。

第三个是人际关系调查当中显示出来的特区当代大学生对于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恐慌。

针对这三个方面的结果,我们将做进一步具体的分析:

「1社会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的效应对学生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此衍生出来的越来越看重个人的价值——这从第一部分中的关于入学动机前3位就可以看出来,不管好坏与否这种趋势在本次调查中表现得很明显。同时也显示出大学生开始倾心于“注重实用、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念,这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但又使他们对人生价值出现不稳定的评价标准。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空前扩大,加上我国对外开放,各种西方思潮随之而入,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他们热切关注市场经济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正是在这种崇尚个性、崇尚自主的自我意识催动下,大学生日益表现出思想主体化的特征,渴望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强者,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急切地想抓住时代提供的这次机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便有了“注重实用、追求成功”的生长沃土。但是,在全社会都改变了过去从上到下一律只讲集体发展,讳言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产生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多重标准:有的以对社会的奉献多少和创造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为标准,有的以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大小为标准,有的则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为标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是不少学生伴随着过去人生价值体系的否定性思考,出现了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的迷失或偏离。西方哲学思潮的输入与传播,对此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自我至上价值观与大学生膨胀了的自我意识,在一种反传统、反主导文化的轨迹上汇合在一起,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一些学生的自我观念已开始滑向自我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他们对“螺丝钉”、“老黄牛”“铺路石”所象征的集体主义精神存有逆反心理,从“我”出发来评判事物,确定言行。所以“为了振兴中华”和“为了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选项也自然而然地排到了最低的位置。

「2文化原因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5

(一)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社会功利现象严重

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娱乐性、消遣性使大学生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得到下降,自身思维无法得到开发。除此之外,在大众传媒进行各方面报道中,不良信息扑面而来,从根本上影响到大学生学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于追求社会功利,产生拜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

(二)个人主义盛行,社会责任逐渐淡薄

现如今,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逐渐淡薄,传统的理想主义受到社会现实主义的取代,甚至部分大学生无法对社会中所产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与判断,无法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进而从根本上忽略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表现出的个人主义开始盛行,对国家以及社会事件比较漠视,这种情况在影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三)传统文化丢失,道德修养滑坡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髓,不仅可以凝聚民族力量,并且能够传承中华文明。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本应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但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丢失,沾染的社会不良风气逐渐增多。甚至部分大学生道德修养呈现出滑坡现象,在各项考试中作弊,不及时归还助学贷款,情感冷漠,不尊老爱幼,打架斗殴、偷盗他人物品等,该现象的发生不仅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

二、大众传媒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改善价值观教育方式,需采取切合学生实际,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时代进步的标志,以网络、广播、电视、报纸为主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价值观念,使大学生思维价值选择产生多元化现象。面对这种发展现状,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重视多元化价值选择,在采取一元与多元方式中,建立适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多元价值选项进行分析,使其能够在多项价值观念选项中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认同感。2.加强媒介素养,培养正确价值观念所谓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个体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解读的基本能力。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被各种传媒产品所包围,大学生作为媒介化群体,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现象越来越频繁。虽然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但是,要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需要加强自身与媒介的结合。首先,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学校设置媒介素养课程,让大学生对媒介的基本属性、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其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传播道德,大众传媒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交互性能够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欠缺,对大众传媒所的不良信息无法及时判断,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错误的引导。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基本规范,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遵守信息法规的良好习惯。最后,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媒介活动之中,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比如,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一系列媒介产品,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信息采编工作之中,了解传媒的功能,增强对媒介的了解,提高媒介素养。

(二)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促使大众传媒的正面发展大众传媒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在以正面宣传中,将各种热点问题、社会事件融入其中,积极传播正能量,避免出现虚假报道现象。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要加强对社会监督角色的认识,当好社会的“安全阀”,加强对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力,避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树立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弘扬社会正气,增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影响力,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2.加强对媒介管理,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想从根本上使大众传媒发挥出正面影响力,需要依靠政府、高校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认识,避免不良信息流入高校之中。学校可以删减相应的不良信息,设置关键词,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于大众传媒所宣传的错误信息以及有害信息,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纠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制约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

大学生价值观范文6

论文摘要:高师院校学生的罄奉职业定位主要是教师,他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着职业选择和教育质量。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上的差异,探索了转型期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并提出了商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若干对策: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强化就业指导教育、培养高师大学生的敬业精神。

1引言

价值观是推动人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在职业理想、职业选择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国外职业价值观早期代表萨伯(super)立足予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有关的目标,即个人的内在需求以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国内学者黄希庭等侧重于认知评价,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个别差异性,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目前,许多高校已将生涯规划纳人到学生始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日益清晰,职业价值观业已定型。

高师大学生是当今形势下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首先,部分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将选到饱和,“拔高教师准人门槛,提高教师素质”的呼声rj砬:毒碾这意味着今后当教师的难度系数将增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教育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将产宅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统包统分”政策逐步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倾斜。这一变化必然对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促使其审视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并逐渐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就业观。那么,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否见证了时代的变革?2004年以来高师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巨变是否在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有所体现?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研究拟对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调查研究,探索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提出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对策。

2 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法政学院、外语学院、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美术学院分别调查了70人、50人、45人、70人、70人和45人。男女比例大致为1:2,年龄在20~23岁之间。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4份,其中有效问卷309份,有效率达89.92%。

2.2研究材料

自编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糟,包含利他主义、智力刺激、自我实现要求、独立性、社会地位、经济报酬、安全感、舒适、人际关系和变异性等十个职业价值因子。以上因子主要参考了吴远、缪志红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和当代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研究报告。本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得到整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59。

2.3统计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全部输人计算机,运用SPSSI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问卷采用五级评分制,所有因子均采用从“很不重要”至“非常重要”为1至5分的正向记分。

3 结果与讨论

3.1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由表1可知,“变异性”、“舒适”、“安全感”是高师大学生的首选,而“智力刺激”、“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等级最低。这反映了当代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些新特点:(1)趋向变异。他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变异性”。他们喜欢不断变换工种,乐意接受新鲜事物,拚弃了过去“一步到位”、“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合理观念,这是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最明显的特点,迎合了市场经济浪潮,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2)趋向人本。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焦点是指向自我,个人至上倾向越来越明显,如他们注重“舒适”、“安全感”、“社会地位”,但他们仅仅把目标定位在个人物质需求的满足上。以人为本的目标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非常重要。研究表明:交往需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条件。人际关系是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而高师大学生人际关系意识薄弱,直接影响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3)趋向务实。根据结果不难发现高师大学生对物质需求期望较高,如追求舒适、社会地位、经济报酬等;过于漠视“智力刺激”、“自我实现”。这与盂续铎的调查结果“北京地区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更看重工作的人文环境和自我在其中的发展前景及所能取得的成就,而不看重声望地位等虚名,也不在乎工作的硬件环境和工作的压力及稳定安全”出入较大。究其原因,普通大学生群体工作灵活性大,而高师大学生主要在教育系统就业,择业范围狭窄。因此,“稳定”是高师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首选因素。

3.2职业价值观各因子得分情况

(1)性别效应分析。从职业价值观等级排序来看,在“安全感”、“智力刺激”、“利他主义”、“自我实现”、“独立性”、“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变异”这八个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社会地位”和“舒适”因子上男女生之间差异显著。男生更重视“社会地位”,女生则更趋向“舒适”。这种差异说明:男生更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向,他们重视舆论的作用,渴望在社会上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女生则更多地追求安稳、舒适,她们希望自己能在稳定、良好的环境中工作。男女生在等级排序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男生在“社会地位”、“智力刺激”、“利他主义”、“自我实现”、“独立性”和“人际关系”六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其原因在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就业问题上一直存在男女差别对待的现象,对男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女性。上述两种统计结果并不矛盾,t检验挖掘了更多的信息资料,弥补了等级排序的缺陷。

(2)年级效应分析。对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学生职业价值观差异检验发现,在“独立性”、“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因子上差异显著。原因如下:其一,毕业班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变化并进行自主择业,而非毕业班学生依赖性较强,他们期待得到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其二,毕业班学生更接近社会,希望自己将学校习得的知识、专业技能充分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他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渴望获得成功,而非毕业班学生置身校园,不用为工作忙碌奔波,还未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其三,毕业班学生更清楚工作中将会遇到的人际关系,希望与领导和睦相处,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而非毕业班学生还没意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科类效应分析。文理科学生在“利他主义”因子上差异显著,在“舒适”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除“自我实现”和“变异”因子外,理科生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普遍高于文科生。这可能是因为文理科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活动,学生的择业观容易受学科思维的限制。理科学生多属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倾向于自身或内部为参照,渴求更强烈的智力刺激,内心体验更深刻。因此,理科学生对“独立性”、“智力刺激”具有更高的期待。

(4)专业效应分析。国外对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较少,这与国外对高师大学生的培养制度和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关。西方国家没有专门设立培养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国内许燕老师对此研究显示:高师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信仰型,而非师范生的主导价值观是实用型,说明高师大学生对职业精神价值的重视。叶松庆老师对高师大学生择业观的实证研究表明,高师大学生的首选职业是政府机关公务员(31.8%)和科技人员(16%),而愿意从教的几项比率之和仅为23.2%。对浙江省某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研究发现,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职业价值观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从课程教育来看,在高师院校,师范专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明显区别,非师范生同样可以选修各种师范技能课,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从就业目标来看,师范生的目标就是从教,多数非师范生也渴望进入教育系统,尽管对非师范生设置的教师准入门槛较高。

3.3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考察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学变量及社会地位、安全感、智力刺激、利他主义、自我实现、独立性、人际关系、经济报酬、舒适和变异性变量对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以检验之。在做回归之前先将人口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然后将上述变量一一送人回归方程。统计分析表明,l6个变量在预测职业价值观变量时,进人回归方程的依次有社会地位、安全感、智力刺激、经济报酬、自我实现、舒适、变异性、人际关系、利他主义、独立性和专业,结果见表3。

表3表明,保障因子(舒适、经济报酬、安全感等)、声望因子(如社会地位、利他主义等)和发展性因子(如智力刺激、变异性、自我实现等)是高师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普遍考虑到的因素,是解释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有力的因子,这与田学红等人探索的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果颇为一致。

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与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基本一致。当然,人的行为观念在主导性需要的驱使下,还会受到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即人的行为、观念往往受到其本人的内部因素(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等)与外部环境因素(社会、家庭、学校等)相互作用的制约。郑洁等人认为,性别、年龄、教育背景、所学专业等个人因素与职业价值观相关。本研究发现,只有专业因子能有效地预测个体的职业价值观。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专业教学中渗透着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理念;另一方面可能是所学专业直接影响着高师大学生的择业观。

4 对策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变量(如性别、学科、毕业班与非毕业班、师范与非师范)在一些职业价值观因子上差异显著,这就要求高校找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并为有师范院校特色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

4.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师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教育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调查表明,高师大学生往往把职业首先定位在物质待遇上,追求舒适、安逸。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它的满足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一定满足,人才会有强烈的主观幸福感,人的社会化发展才会更加顺利。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高师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不能把职业只当成个人谋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径。

4.2突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

对于高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单单停留在说教式的理论灌输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教育实习、见习、寒暑期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多种形式使他们更好地体会“教师”职业的崇高。创设各种真实的教育情景,让大学生去触摸、感受教育,发现身边的教育故事,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兴趣,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未来教育工作的情感,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4.3强化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联系社会、修正自我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将就业指导教育视为一项长期的、渗透性的、潜移默化的工作。就业指导教育要体现年级性、阶段性、特殊性。

一是坚持日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毕业班学生与非毕业班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个别因子上存在差异,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需从新生入校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全程指导。利用广播、闭路电视、宣传橱窗、板报、校园网等载体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专业思想教育、成才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重点进行师范技能培养和职业定向指导;对毕业班学生进行集中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让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形势和政策,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与教师工作的意义,确立符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同时提高就业技巧以及应对策略,帮助毕业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适时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从教的畏惧心理。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教育。高师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性别、专业等变量上存在差异,要求学校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男生的人力资源优势,对男生加强教师职业社会意义的教育,对女生加强职业苦乐观教育。文理科学生的能力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文科学生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强,理科学生思维逻辑性强,严谨求实,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因此对文科学生要加强科学思维与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理科学生则侧重于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