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金上调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金上调方案范文1
在2019年3月20日,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财政部联合的关于2019年养老金的调整通知,通知中明确说明,2019年我国基础养老金继续上调,总体调整比例在5%左右。
注意2019年养老金的调整上调5%是指全国调整的平均水平,要想知道自己的养老金究竟可以上涨多少,需要看参保地区的具体调整实施方案,在国家公布统一的标准标准后,各个省市会参照国家的调整比例制定具体的养老金上调实施方案。
按照要求各个省市需要在5月31日之前将制定的养老金上调实施方案上报到人社部、财政部,由人社部、财政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受,各个省市就会公布将具体的调整方案进行公布,所以大家可留意参保地的人社局官方消息。
2019年的养老金调整是从1月1日起开始调整的,但由于各省市制定调整方案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养老金调整实施方案还未下来之前,养老金是按照原金额领取的,在方案正式确定后,会一次性部分增长部分的养老金,预计在2019年的7月8月左右,补发的养老金会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养老金上调方案范文2
北京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涨工资最新消息
退休金上调人均月增305元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本年本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具体调整方案。此次调整采取挂钩调整、定额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对企业高龄退休人员适当提高待遇水平。调整后,本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每月人均增加305元,平均养老金水平将提高到3355元/月。1、2月增加的养老金将随3月份养老金同时发放到位。这是本市第23次连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惠及本市228万企业退休人员。
挂钩调整
按缴费年限普遍增加
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继续坚持与缴费年限挂钩普遍增加基本养老金。根据规定,缴费年限满20xx年及其以上的退休人员,缴费年限每满1年,每月增加3.5元,保障多缴多得原则的落实。同时对于缴费年限不满20xx年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一次性增加35元;对于缴费年限不满20xx年的建设征地农转工退休人员,每人每月一次性增加52.5元。
定额调整
按绝对额普遍增加
按照国家要求,今年本市采取了定额调整办法,并向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当倾斜,将退休人员20xx年年底前的基本养老金由高到低划分四档,分别是4550元(含)以上的每人每月增加100元;3550元(含)~4550元之间的每人每月增加120元;3050元(含)~3550元之间的每人每月增加140元;3050元以下每人每月增加160元。此次调整实施由少到多的绝对额标准逐渐加大倾斜力度,保障了待遇水平偏低的人员能够适当多增加基本养老金。同时,为了兼顾公平,针对少数退休人员按绝对额调整养老金后低于下一档的,还将进行差额补足。
20xx年年底前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绝对额标准(元/月)增加后未达到此标准予以补足(元/月)
-举例
李阿姨,全部缴费年限32年,20xx年12月的养老金为3060元/月,按上面图表第三档标准,应上调140元,与原养老金相加为3200元。但与20xx年12月的养老金低于3050元的第四档人员相比,他们上涨160元后,部分人员会高过李阿姨的3200元(3050元+160元),所以再对李阿姨提高10元,使她达到第四档的最高额3210元。在绝对额的调整中,李阿姨实际每月增长的养老金是150元;再加上按缴费年限调整的养老金,实际共增加养老金262元/月。
20xx年调整(元/月)
20xx年底前(元/月)按缴费年限增加按绝对额增加调整总额调整后
分档补足
3060 3.532=112 14010 262 3322
适当倾斜
65岁以上多拿100至160元
针对本市退休时间早、年龄偏大的退休人员,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自20xx年起,本市在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时均向高龄退休人员适度倾斜。今年仍坚持这一做法,对在20xx年底之前已经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高龄退休人员,在按照上述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进行调整后,再次享受到100元至160元四个档次的倾斜政策。即:65至69周岁的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100元;70至74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120元;75至79周岁每人每月再增加140元;8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再增加160元。
上调6.5%如何确定的?
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此前11次的幅度都是10%左右,今年为何确定为6.5%?
据介绍,从20xx年到20xx年,国家连续20xx年较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明显提高,20xx年达到2200多元,与20xx年的月人均647元相比,提高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率12%左右。
人社部社保所金维刚所长表示,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主要的参照系是物价上涨情况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情况,同时也要兼顾养老保险基金和财政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促进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次上调幅度定为6.5%,有两方面考虑。其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转入了中高速增长期。GDP增速由20xx年11.3%逐步下降至20xx年的6.9%,在职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由20xx年的14.6%降到20xx年的10%以下,20xx年进一步降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xx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以内,20xx年下降到1.5%。综合来看,近几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幅度已远远超过了物价涨幅,也超过了GDP增速,在一些年份超过了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不少地方,养老金和在岗职工工资倒挂现象突出。许多企业临近退休的员工发现,退休后的收入要比在职时高,养老金调整的频率也高于工资调整频率,出现了千方百计提前退休的状况。
其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负担越来越重。xx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人,比xx末增加4400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目前已有8500多万人,比xx末增加2700万人,年均增长8%左右。而同期参保职工年均增长率由xx期间的8.8%下降到6.6%,20xx年更大幅下降到3%以下,养老保险抚养比由20xx年的3.16∶1下降到20xx年的2.88∶1。随着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不断增大。
养老金上调方案范文3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10.1%。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龄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30%左右。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一方面导致劳动人口总量减少,经济发展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赡养率提高,加重年轻一代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老龄化带来人们的退休期延长,使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断增加,不利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预测,201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达1.7万亿元。巨大的基金缺口给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老龄化及养老金缺口的双重压力下,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退休年龄成为解决基金缺口的入口,普遍认为延长退休年龄能够有效地缓解基金支付压力。国内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研究较为充分,梳理已有文献可知对延长退休年龄和基金收支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是否需要延长退休年龄;延长退休年龄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基金收支、隐性债务、就业等;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设计等。部分学者反对延长退休年龄,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对我国的就业形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延长退休年龄并不一定能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且目前我国不具备延长退休年龄所必需的劳动力市场、人口预期寿命等条件(唐钧,2010;张车伟,2004;潘锦棠,2012;杨翠迎和金昊,2014;曾益和任超然,2013;徐立人,2012)。[1-6]部分学者认为延长退休年龄能够较好地解决养老金支付问题,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邓大松和刘昌平,2001;邓大松和陈文娟,2008))。[7-8]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得出延长退休年龄必然性(李珍,2007;郑秉文,2013;杨燕绥和张芳芳,2012;林义,2002;殷俊和黄蓉,2012;王增文,2010)。[9-14]林宝(2003)探讨了退休年龄与隐性债务之间的关系,认为退休年龄直接影响着隐性债务。[15]此外,部分学者从预期寿命及目前我国退休年龄存在的性别差异等角度提出我国应延长退休年龄(褚福灵,2013;蔡昉,2013;王海东和李珍,2013;史柏年,2001)。[16-19]国外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延长退休年龄对就业、收入分配和老年职工生活的影响,认为延长退休年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供给和养老基金收入(Thomas,2010;Lacomba和Lagos,2006)。[20-21]但也有学者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将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且不利于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再分配(Aubert和Duc,2013;Weller,2005;Polackova,1999)。[22-24]国内外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以退休年龄为切入点,研究不同的退休年龄对统筹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
二、人口预测模型建构及人口预测
人口因素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变量之一。延长退休年龄通过影响参保人员的缴费和退休年限进而对基金收支产生影响。对未来人口总量、结构、分布、迁移及发展状况的预测是改进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步骤。常用的人口预测方法有灰色预测模型、年龄移算法、指数方程、矩阵方程、刚培兹曲线、自回归方程等。本文拟采用年龄移算模型,该预测方法产生时间较早,在人口预测上有广泛的应用,方法较为成熟;而且该方法对人口的预测准确度相对较高,有较为严谨的移算原理,预测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此外,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人口数据及普查数据,以历史数据为基数,对未来人口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
(一)年龄移算法的原理及其描述
年龄移算法也称年龄移算预测模型,是人口预测的基本方法,其基本表达式为:式(1)和式(2)中,Mt+1(s+1)表示预测年度为s+1时t+1岁的人口数,Mt表示预测年度为s年时t岁的实际人口数,V(t)表示s年时t岁人口的存活率,V(t)=1-Dt,Dt为t岁人口的死亡率。v表示s+1年人的最高寿命,Mv-1(s+1)表示第s+1年最高年龄组预测人口数。可以看出该预测模型涉及到的两个重要变量是基期人口数及各年龄段人口的存活率(1-死亡率)。若已知当期0岁人口数及相应阶段的死亡率便能求出预测年份各个年龄段或年龄组人口数。
(二)对我国人口总数及其分性别人口的预测
本文人口预测年限为2011-2060年,暂不考虑人口的国际迁移因素。1.参数取值(1)各年龄段人口基数。运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表3-1“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据,以2011年为预测始年。(2)各年龄人口死亡率。采用2005年由保监会公布的《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中养老金业务表,将各个年龄组男女死亡率加权平均得到各年龄组总死亡率。(3)各年0岁人数的确定。从2000-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平均值为12.4‰,考虑到我国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国家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假定预测期间我国人口保持着13‰的年增长率。2.人口预测结果将上述数据代入到公式(2)中可以得到2011-2060年我国总人口数。随着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人们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延长,假定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为20岁。按照现行退休年龄,女职工到50岁即可享受养老金待遇。为测算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将人口年龄进行分组,其中0~19岁为暂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20~49岁者为劳动力人口,50~70岁为我国可能经历的退休年龄,71岁及以上则为完全享受养老待遇的年龄,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图1可知,我国人口总量峰值出现在2037年,达到14.65亿。这一预测值与2007年联合国人口司对我国人口的预测结果相差无几,该机构预测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3年达到14.6亿,说明本研究的人口预测结果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2037年以后,虽然我国人口保持13‰的增长率,但是总人口仍然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到本世纪中叶,总人口下降到14.3亿,本世纪末我国总人口约为12亿。由于我国男女退休年龄不同,为更准确地测算出不同的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影响,本文将分别测算2011-2060年我国分性别人口总量。此处借别比,正常的性别比介于104~107之间。整体而言,性别比相对比较固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50~54岁、55~59岁、60~69岁、70岁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05.14、102.12、103.47、101.88和101.63。假定在预测年限内,我国50~70岁人口仍保持这一比例。根据已知总人口,可以分别测算出男女人数,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三、统筹基金收支平衡模型建构及测算
(一)基本假设
1.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城镇企业职工,且不考虑男女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2.从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自我平衡的角度,暂不考虑国家的财政补贴以及社会捐赠等收入以及制度的转制成本,基金收入主要来自于单位缴费及利息收入。3.退休年龄,由于我国正在研究实施递延式退休年龄,假定女职工可能经历的退休年龄为50~70岁,男职工为60~70岁。4.遵缴率。十一五期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遵缴率始终呈逐年下降趋势,历年分别是90%、89.9%、89.5%、87.7%和86.5%,其中2009年和2010年遵缴率下降幅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金融危机期间困难企业数量增加所致(郑秉文,2011)。[25]随着经济的回暖及基金征缴工作日益法制化和规范化,本文假定在测算年限内,养老保险遵缴率达到100%,即不考虑参保人员未缴费现象。5.结余基金的处理。假定若某一年基金出现结余,结余部分不作为下一年的基金收入来源,下一年的收入来自单位为员工缴纳的保险费。6.假设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严格分开管理,两者之间不存在相互使用或透支的关系。7.假设由于长寿风险带来的个人账户基金额外支出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不是从社会统筹基金中列支。不考虑退休人员死亡时的丧葬费支出。
(二)统筹基金收支模型
1.基金收入模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入主要指职工所在单位为其缴纳的保险费。基金收入涉及两个重要变量,即缴费人数和缴费数额。某年的基金收入是该年缴费人数与缴费额的乘积。
(三)基本参数假定及取值
1.初始就业年龄和退休年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推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接受教育实现。据测算,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每年新增的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占有较大比例,而毕业生毕业时年龄基本在20岁左右。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于18岁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假定测算期间劳动者开始工作的年龄为20岁,即a=20。随着延长退休年龄呼声的提高,假定我国男女劳动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可能经历的退休年龄为50~70岁,即b∈[50,70]。2.城市化率城市化是指非城市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密不可分,我国每年都要大量的非城市户籍人口流向城市,成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扩面的主要对象。从1997-2013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到2013年,城市化率达到53.73%。本研究假定从2013年开始,城市化率以每年0.6%的速度增长,到206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82%。3.失业率近10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维持在4.1%左右,考虑到统计口径的差异,假定城镇失业率在较长时期内维持4.5%的平均水平。4.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覆盖率是衡量制度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由制度建立之初的39.2%上升到2013年的63.2%,15年上升了24个百分点。党的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其中扩大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覆盖率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养老保险制度及征缴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及广大劳动者保险意识的提高,假设从2013年到2020年我国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以每年5.26%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达到100%。5.缴费率根据国发[2005]38号文件,统筹基金收入来源于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0%缴费,即c=20%。6.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也称为社会平均工资。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趋向成熟,未来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工资增速也将受到影响。本文假定预测年度内我国社会平均工资与经济增速同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假定我国经济在2013-2020年、2021-2030年、2031-2040年、2041-2050年、2051-2060年分别保持10%、8%、7.5%、7%和6%的速度增长。7.基础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国发(2005)38号]指出将职工养老保险的总替代率定为59.2%,其中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分别为35%和24.2%,假定预测年份统筹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为35%。即ARR=35%,其中ARR=APtSAVt。8.基础养老金调整幅度养老金调整是国家为保证退休人员养老金购买力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的制度安排,也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至今,国家已经连续11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历次调整幅度高达10%。在调整方式上以普调为主,即在上年度养老金基础上按一定比例上调养老金。上调养老金使得退休职工得到了切实的实惠,但如此大规模大幅度地上调养老金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将给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造成威胁。随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未来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将逐步完善和规范,假定在预测年限内国家经济增长幅度在每年年初上调养老金。即f=g。9.缴费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按照《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以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至300%为缴纳基数。近些年来,我国缴费工资基数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70.4%下降到2011年的58.2%,十年内下降了12个百分点,已经跌破社平工资60%的下限,这对于养老保险费收入的增加以及养老水平的提高都是不利的。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广大职工的实际收入考虑,本研究假定缴费工资为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即d=1。10.对男女退休年龄的设定大部分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退休年龄普遍高于我国,如表4所示。表中显示,挪威、冰岛等北欧国家的男女退休年龄均达到67岁,美国为66岁,部分西欧及加拿大等国的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发展中国家如波兰、智利等国的退休年龄也高于我国。为测算不同的退休年龄对基金收支平衡的影响,本文拟定了11种退休方案对退休年龄与基金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加上现行退休年龄共12种方案,如表5。按照现行退休年龄,即男60岁女50岁退休,女职工基金将在2015年出现收不抵支,缺口额达到2017亿元;男职工基金将在2036年出现收不抵支,届时缺口额为684亿元。将男女基金综合起来考虑,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将在2023年出现缺口,缺口额达到3827亿元。现实中,女职工提前退休、内退的现象较为普遍,给基金收支平衡带来威胁。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女职工的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50.67岁,男性为58.93岁,男女职工都存在早退现象(阳义南,2011)。[26]若将早退、内退现象考虑进去,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将会提前。方案一即男60岁,女53岁退休。与现行退休年龄相比,女性退休年龄延长了3岁,随之女性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延迟了3年,基金缺口额为375亿元。在女性退休年龄延长的带动作用下,总的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了2年,缺口额降为193亿元。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中女性退休年龄由53岁提高到55岁,提高了两岁,女性养老基金于2022年出现缺口,缺口数额降到375亿元,缺口出现的时间推迟了4年。男性退休年龄不变时,在女性退休年龄延长的作用下,总的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了3年。方案三中,女性退休年龄由55岁提高到57岁,女性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了3年,总的基金收不抵支时间延迟了2年。方案四中,女性退休年龄延长到60岁,即男女同龄退休,与卢森堡、秘鲁等国的退休年龄一致。与方案三相比,女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了5年,总基金将在2033年出现缺口。方案五中,男女退休年龄在60岁的基础上同时提高,男性提高的幅度大于女性。此时,女性退休年龄延长1岁,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延迟2年;男性延长3岁,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延迟了19年。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总基金出现收不抵支时间推迟了6年。方案六与澳大利亚等国的退休年龄相同。男性退休年龄提到到65岁,在预测年份内,男性基金一直处于盈余状态。女基金将在2034年出现收不抵支,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总基金将于2051年出现缺口。方案七的退休年龄与瑞士等国的退休年龄一致,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63岁,较方案六提高了一岁,女性养老基金和总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分别延迟了3年和1年。方案八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如德国、加拿大及丹麦、荷兰、瑞典、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国家实行的退休年龄。在男女退休年龄同时达到65岁时,女基金和总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分别为2046年和2057年。方案九是美国目前的退休年龄,男女退休年龄在65岁的基础上又提高1岁,女性养老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到2054年,在预测年份内,总基金处于盈余状态。方案十是目前挪威、冰岛等北欧福利国家推行的退休年龄,男女退休年龄均达到67岁,此时女性养老基金于2059年出现缺口,而总基金处于盈余状态。方案十一是一种较为极端的退休年龄,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国家实行这一退休年龄。在这一退休年龄及预测范围内,女基金、男基金及总基金都不会出现缺口,即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有充分的偿付能力。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延长退休年龄可以缓解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退休年龄的提高,统筹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不断推迟。当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0岁,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是2033年,比目前退休年龄下出现缺口的时间推迟了10年;当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时,基金将于2057年出现收不抵支,比60岁退休时缺口时间延迟了24年。当男女退休年龄同时提高到70岁时,养老基金不存在支付压力。可见延长退休年龄是提高基金偿付能力的可行之路。2.女性退休年龄对整个基金的收支平衡有重要影响。女性退休年龄的延长不仅减少了女基金的支付压力,也延缓了整个基金缺口危机。在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退休年龄从50岁提高到60岁时,女性基金出现缺口的时间延迟了15年,进而带动整个基金延迟10年出现收不抵支。3.延长退休年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男女退休年龄的提高对养老保险基金都是利好的消息,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退休状况,大幅度延长退休年龄将会超出人们的承受能力,结果会适得其反。
(二)对策建议
养老金上调方案范文4
西安市退休金改革:西安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将实现13连涨从20xx年1月1日起 将按照平均5.5%的幅度
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
养老金将实现“十三连涨”
生活更加有保障了退休人员养老金按照平均5.5%的幅度提高
近日,财政部晒出了20xx年中央财政预算的详细账单。今年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数超过2.9万亿元,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领域支出增幅超过两位数。
此前,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要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20xx年,全国首次实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同步调整,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超过105元。
《关于20xx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的说明》指出,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预算数为5666.17亿元,比20xx年执行数增加691.47亿元,增长13.9%。
从20xx年1月1日起,按照平均5.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领取人数增加。
西安市退休金改革:延迟退休不会减少养老金待遇在延迟退休年龄制度设计过程中,人社部用了大量数据进行多方面分析和研究论证,结论是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影响有限。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xx年达到峰值的9.25亿,此后逐步下降。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预计会由2030年的8.3亿降至7亿左右。“到时候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有很多岗位需要人去干。”李忠说。
从就业结构来看,眼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在不断崛起。延迟退休占用岗位和将来年轻人需要的岗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加减关系。李忠说,在设计延迟退休年龄制度时,人社部有以下考虑:一是小步慢提,逐步到位,比如每年往上调几个月,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逐步达到目标年龄;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比如会选取现在退休年龄相对较低的部分岗位开始;三是预先公告,做好公示。
在回答延迟退休是否会让养老金待遇降低时,李忠说,延迟退休并不会减少个人养老金的待遇。他说,基础养老金的确定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缴费基数,二是缴费时间长短。从缴费基数来说,延迟退休后,工资上涨的概率总是要大一些。从缴费时间来说,延迟退休后缴费时间延长,基础养老金数额自然是增加的。
从个人账户养老金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人缴存额的多少和月除数(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的多少。月除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小,越推迟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数额就越会增加。“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年龄对个人养老保险待遇不会有大的影响。”李忠说,延迟退休政策目前正在研究设计过程中,经过一些必要程序之后会向社会公布方案,广泛听取意见。
西安市退休金改革:西安养老金领取条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20xx年的,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就是说,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要领取养老金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累积缴纳养老保险费满20xx年。
养老金上调方案范文5
【关键词】养老金;双轨制;改革
自2005年开始至今,我国已连续8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但收效甚微,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差距依然很大。面对当前最热门的养老金双轨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如何科学理性的破除养老金双轨制的难题,成为当前迫切的议题之一。而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则需要多部门合力,而不是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因此,必须在机关事业单位整体联动的前提下,分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最终取消“双轨制”。
一、养老金“双轨制”产生的背景
(一)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现状
2013年我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增加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2005年至2012年,我国已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连续八年提高养老保险金的水平,其特殊的背景是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待遇的日益悬殊。一方面,它是对这部分老年劳动者的一种历史贡献的补偿。另一方面,企业职工已进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仍保留着原有的退休金制度,两种制度、机制、待遇,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二)“双轨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执行两种不同退休制度,形成明显的待遇差,即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双轨制的出现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历史遗留问题。1995年为企业职工建立统帐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并未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进行同步改革,此后的养老保险改革也一直围绕着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近几年又增加了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以致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一直处于分割状态。如今其凸显的不公平,成了最为社会诟病之处。呼吁取消双轨制成为一个持续活跃的热点,2012年对此发声的频率、声量、网民投入的力量、媒体设置此项议程的份量等均不同以往。从人民网历年两会调查来看,网民对有关民生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反响最为强烈的非双轨制莫属。
二、养老金“双轨制”原因分析
尽管中央文件和国务院的工作安排里面都提出要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但改革的阻力仍多有出现。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2009年1月,国务院要求5个试点省份正式启动此项改革,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制度衔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企业基本一致。然而,由于此次改革方案又人为地增加了更多的“碎片”,事业单位分为三六九等,参加此次改革的事业单位是第二大类中的第二小类,“遭受”改革试点的省市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群体恐慌,最终导致改革停滞。
(一)从待遇差距方面分析
“双轨制”是造成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差距的原因之一,但比较双轨制下的待遇水平不能简单化。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机制的不同是造成企业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的重要原因。首先,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本人历年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当地职工平均工资挂钩,有的职工缴费工资低,缴费年限短,退休后养老金也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退休费以退休前基本工资为计发基数,其职业特点决定,这通常是本人职业生涯的最高工资水平;其次,调整企业基本养老金,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物价上涨、职工工资水平增长、养老金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调整次数多但幅度小;机关事业单位目前调整基本退休费和退休生活补贴与在职人员调整工资或津贴同步,频次低而波动较大;另外,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待遇之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生活补贴所占比重过大,导致综合退休待遇远高于企业职工。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与工资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合理调整工资和退休待遇的结构。
(二)从行政体制方面分析
养老双轨制的根源还在于行政体制中的“隐形障碍”,只有在政府职能转变问题上有所突破,实现政事彻底分开,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养老金“双轨制”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迟迟未能启动,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意放弃是关键原因。但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责任怎么分,费率怎么定。因为职工处在地区分割状态下,各地责任分担与费率高低不同。要启动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用什么费率?还是各自搞一套?那公务员待遇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地区分割,情况更糟。其实,“养老金双轨制”也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全国统筹有关。
在看到双轨制的不合理之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收入高于企业职工也有合理性。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比重大,在职时平均工资收入较高,工作年限也长于企业一般员工的平均缴费年限,因此其总体平均待遇水平比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平均水平高一些是正常的。但差距要适当,差距过大,特别是同类人员之间待遇差别过大,就应想办法调整。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曲线,2008年的试点方案显然对此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在实践中难以推进。因此,并轨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否则就会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
三、破除“双轨制”的路径选择
养老金上调方案范文6
关键词: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措施
为了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仍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
一、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
(一)实际覆盖面和参保率不断增加现阶段,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国家和政府对其投入了更大的力度,覆盖面在逐年扩大,比重不断增加,可以惠及更多人口。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强,从而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逐年提高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相继不断地对基础养老金上调,金额不断的增加,人民能够获得的优惠更多。同时也对个人缴税标准不断调整,各地政府均不同程度的上调财政补贴。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对居民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三)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稳定增长当前,尽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支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收支情况十分稳定,且运行良好,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二、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难度较大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当中,中青年群体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地参与。而且,我国城乡间、地区间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造成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比较难,实际的参与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二者的差距较大。
(二)保障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尽管一直在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进行调整,但保障的水平依然比较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和城市,现在的标准还是难以满足最基本的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居民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程度。
(三)缴费激励机制仍然有待完善政府为了激励居民缴费参保,通过采用“差别化”的财政补贴方式来激励居民,提高参保积极性。但是只规定了最低补贴额,缺乏对补贴上限的准确说明。提出了长缴多得的激励制度,但是落实情况成效并不显著。
(四)缺乏灵活的基础养老金调整处理机制尽管在不断的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物价消费水平等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但是标准变化和调整幅度不大,推行的时间较长,时效性较差。
(五)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空间小我国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容易受到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管理成本、基金安全管理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会受到很多的限制,突破较难,个人账户收益还是比较低。
三、解决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大投入的力度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不断鼓励居民参保,通过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居民选择较高的保险业务,及时参保、尽早参保、长期缴费。此外,政府也需要在社保方面增加资金的投入,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大基础养老金补贴的额度。
(二)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管理模式综合考虑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建立和完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在不过多增加财政负担的同时提高保障的水平。完善居民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确保多缴多得,相应的提高最低缴费年限,适当的提高居民保险的计发系数,制定科学的计发标准,保障合法权益。科学、合理的分配财政资源,缩小差距。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不断的优化投资管理的模式,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增加个人的收益。这需要完善基金投资管理渠道、方向。
(三)加大政策宣传,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电视节目、公益广告、报刊、书籍等渠道,加大政策的宣传,使更多人更加深入的了解这项制度,增强居民的参保意识,有助于增加参保覆盖面,提高参保的积极性。还需要做好居民基本养老相关信息的公示,提高透明度。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解决城乡养老保险不均衡以及流动人口比较大的问题,应该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扩大化,并对城乡养老保险进行整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统一的数据库等模式,使得流动人口也能够随时随地的参与投保,避免医疗保险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的局限性,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参保数量。比如:可以按照城乡居民参保特征,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统一平台,如: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或者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养老保险数据的共享性,方便流动人口进行异地办理和登记。同时还要对相关的查询平台以及缴费平台加以完善,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大的便利性。其次,养老保险主管部门还应该延伸到各个基层单位,构建系统的内联网络平台,形成全国、省、市以及县等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安全保障系统,通过借助杀毒软件,管理员权限以及安全密匙等方式,防止数据被破坏或者黑客入侵,避免系统崩溃。
(四)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我国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的效率,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尤其是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相关的设备以及技术等进行学习,可以通过组织座谈会或者交流会等方式,就居民养老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之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的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还可以派遣相关的工作人员到高校学习养老保险专业知识,渗透信息化管理的内容,理论知识,内涵与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拓展工作人员的视野,不断学习,借助新理念与新模式,增强养老保险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