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手机依赖;心理健康;网络环境;思想教育

随着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不断增多,其中,独生子女的规模加大。“90后”群体在受教育学生中占据的比例相当大,他们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习惯于使用手机与外界进行交流。针对“90后”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的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必须要熟练使用各种通讯工具,针对学生的分支特点,建立良性的班级通信联络网,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走向,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在校动态,从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教师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对学生信息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应该详细地分析学生的平均日上网情况,以及上网成瘾的心理特征,从而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心理干预治疗方针,及时地帮助学生走出沉溺网络的不良环境

一、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一)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网络及手机上网成瘾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很多大学生反映头痛,方向感差。记不住电话,记忆力越来越差,睡眠质量急剧降低,造成他们紧张,烦躁,给大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最近出现一种低头族,说的就是那些低着头,走路也玩手机的人,大学生占了大多数,低着头玩手机,很容易造成个人受到伤害,一旦有不幸发生会给大学生们及其他们的家人带来心理伤害,导致不可消除的心理阴影。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手机攀比,加深大学生攀比心理,而大学生彼此攀比就容易产生群体效应。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心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针对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心理影响,笔者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法。大学生在网上手机上禁止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二)网络及手机依赖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影响。沉溺于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具体包括,视力会产生模糊,对视力影响极大,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的近视,而且近视程度越来越厉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们经常玩电脑游戏,原因二是他们也长时间拿着手机玩。一天二十四小时手机不离手。过度依赖手机,关注手机里的网友,过多投入感情,远离实践生活,远离社交,对别人产生怀疑,不信任他人,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疏远亲朋好友,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缺少安全感。沉溺于网络世界,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程度会显著下降,同时,沉溺于网络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二、解决网络及手机依赖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上网成瘾性及心理干预建设分析。由于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提高,他们相比往届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大学生高/低社交焦虑与手机网络使用的频率有很大关系。如果使用频率超过每一天10小时,就被成为拥有高社交焦虑恐惧症,学生会对手机产生较为严重的依赖现象。在大学生手机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对比中,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与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会严重受损。并且,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将会对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活动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不一样的自己,突出的表现就是手机铃声开的老大,好像如此就可以吸引到别人关注的目光,认可的眼神,殊不知,适得其反,引来厌恶的眼光。在公众场所,铃声突然地响起,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极大心理冲击,带来极大不适感。在与亲朋好友聚会时突然铃声响起,是对长辈朋友的不尊重,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体现了一些大学生越来越自私的心理。尤其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打断老师教课,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产生手机依赖将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不利于学生心理和谐建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手机上瘾情况,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及时地摆脱手机上瘾症状。(二)开展网络道德建设,采用更科学方法减少依赖性。在学生的网络生活思想道德方面开展深度建设,需要教学工作人员从强化学科建设的方面进行深度的能力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说。其中,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建设,需要从发掘优秀传统教学能力进行开发进行深度开发。在优化教学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协助教育的角度出发,实现教学深入研究工作的开发。教师应该在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这个良好的工具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水平。学生长期生活在网络世界中,海量的信息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利影响。以大学生思想教学文化研究出发,应该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深度开发,实现多学科交叉合作造成研究的教学计划达成。(三)转变心理健康教学方式,强化师生沟通交流。通过有效的网络沟通,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实时心理动态,教师应该积极使用并且逐渐地善于使用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经常会在网上进行日常的活动与交流。因为,在网络时代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能够利用网络工具展开与学生的积极沟通与交流活动,并且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起到教育学生,规范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大学情况影响特别坏。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学习兴趣越来越少。上课下课盯着手机玩,加剧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在应用移动互联网思想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又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思维主动性。强化思想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工作,重点要更新大学思政教学工作者的教学理念,革新传统灌输式的思想健康教育方式。

三、网络及手机依赖对于学生思想世界的影响辩证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区别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深,我国各阶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地位愈显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事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态,它被生产关系决定着,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发生了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大学生应该重视的一个课程,社会的转型和发展每每会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与观念,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部分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对社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是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他们的思想与心理也是社会极需重视与关注的方面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遇到思想与心理的冲击,而两方教育都有其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强烈的政治性和普遍性。这一般表现为要求大学生要与主导思想达成一致,坚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世界观,要与党的理念走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国家的需要结合。

    2、教育目标高,理想定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以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最终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较为古老的学科。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及产生这些活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理教育的研究层面比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广泛、具体。心理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3、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心理教育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它可以改变教育方式,从生理上进行观察,再判断其心理疾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单靠思想认识问题而产生的错误指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担负着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大纲中起到了互补的效果。

    (一)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两种教育它们的研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社会性。人的思想和心理很容易跟随社会的发展、转型、变迁而受到冲击或者碰撞,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具体研究的内容不同,但学科交叉性强。两种教育各自的研究内容都是各不相同的,好像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理念都必须要正规,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接受。而心理教育更偏向于人的内心深处,对情绪、态度都起着调整作用。因此,两者尽管研究内容不同,但是它们所追求的目的和坚持的观念是相同的,互为补充,交叉性比较强。

    (三)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基本一致。两者的教育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晓之以理,通过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两者结合的时候能增强彼此的作用,并更显效果。

    (四)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一致。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教育中,大学生也许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但是并非都能从心理上配合人格的塑造。因此,两种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以不同层次的教育确立信念和理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从高校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二者都是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够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性格塑造产生内化作用。大学生很多思想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性格来给予引导、启发和建议,以改变其不正确的思想倾向,这些方法就是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有区别也有联系,心理健康是其思想品德良好的基础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区别和联系中看来,无疑是对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补足,两者的结合可以增强各自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改善和提高教育的质量与结构,并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正确的把握好而这的契合点,才能真正的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魏琳, 任景敏, 刘燕, WEI Lin, REN Jing-min, LIU Yan,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区别[J],西南大学学报,2011,37(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文3

1 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纵观现代家庭,三口之家逐渐增多,独生子女成了主流,孩子成了家中宝贝、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学习等都行得很重,尤其是在身体健康和学习上,更是无微不至。为了孩子长身体,加营养,促锻炼;为了孩子学习,请家教,配电脑……只要是孩子所需的,家长是听之任之,说一不二。孩子的健康有了保障,成绩也上去了,而孩子的脾气――孤僻、倔强的性格也逐渐形成。面对这一批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学校教育的重任――良好品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青势在必行。

为了与索质数育的要求相一致,与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新理念相吻合,一味的夸奖式的教育给了当今学生甜头 低年级学生只喜欢听好话,希望每时每刻能听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老师稍微说个不字,脸上少带些笑容,孩子心灵就蒙上了阴影,表现出不痛快,说一些“老师不喜欢我”之类的话。冈此,从低年级开始就应正确开导他们,要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错就指出,该批评时就要批评,使他能知错就改,这样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 及时矫正学生逆反心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逆反心娌加重。在家不听家长的话,事事与家长反着做。住校呢?表面是怕老师。实际呢?是背地与老师对着干。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人小鬼大,有的孩子可以说是家庭管得挺严,父母动辄棍棒相加。结果孩子打皮了,根本不吃这一套,在学校里处处与同学为敌,因为他在家得到的是父亲动不动抬手就打,所以他对班级同学动手就是打,造成班内学生频频向老师告状。此时,如果教师再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学生的逆反倾向。于是,班主任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找机会和他谈心,并运送《少年犯》影片中的事例,让他回忆、讲青少年儿童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导孩子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使其不偏不倚地守家规、遵校纪。通过一番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消除了,有了积极、奋发向上的表现。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3 运用班队活动,调节学生心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大,学生的自尊心和嫉妒心越来越强,男女生之间的矛盾也开始产生了。此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节,使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塑造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学校、家庭高期望值的知识群体,如何维护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已成为高校育人过程中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规划自己。(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构建和谐心灵。(3)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率。(5)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1)以制度性规范为保障,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制定正确和完善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也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青年期是每个个体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改正错误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以自我教育为重点,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在言行、态度和情感方面可以运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和鞭策自己,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自我的监督和控制,从主客观方面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理性的对待一些过分的私欲和偏见,朝着健康积极的人格去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格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4)通过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教育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影响他们的内在精神。那些有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其参与到校园活动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团体活动,助人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5)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有其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足够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辅导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对健全人格塑造的影响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能够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水平和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各方面的期望等,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其二,很多道德、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通过某些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其自身的某种人格特质,使人格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性特质和心理适应能力,才能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社会,才能有所作为获得成就。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范围之广、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好,世所罕见。在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的适应性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价值取向的频繁转换,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产生很大影响,需要大学生不断的进行重新评价,从而调整、变换自己的价值追求。适应状态时间的缩短,调整时间的相对增长,会使个体需要承受的压力变大,应激状态的持续增长是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学知识,培养心理调试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等,培养这些能力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运用心理学方法促进大学生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大学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很多同学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对于与老师、同学、父母间的关系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上也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些都会让大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导致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甚至形成某种心理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长期的累积,就会超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范围,学生较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妒忌、憎恨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出现一些人格障碍。所以,学校和教师都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消除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滋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全发展。

作者:李玲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天德.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2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88-02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生理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还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心理承爱能力不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能从容面对,所以就表现出迷茫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不安心理、怨恨或逆反等心理情绪。这样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现阶段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心理健康状况差,出现诸多心理障碍如强迫、焦虑、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等;其次,大多数学生有情绪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心理障碍使得退学、休学的比例升高。

高职生除了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外,因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高中时的学习主要是在外部压力的严格控制下,为考重点大学而学习,他们如今来到大学,为未来的长远目标学习不适应,缺乏把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的能力。他们刚刚摆脱了高考的烦恼,又陷入了目标迷失带来的心理困惑。在学习方式上,高职院校讲究自觉性和灵活性,对那些已经适应了高中老师强加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较难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从哪学起,甚至产生了“混”文凭的想法。

2.对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快,希望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然而他们的社会成熟度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最终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常常为此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3.就业需要突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是要增强岗位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就是为了能顺利就业。所以,在许多学生的发展目标中,就业是首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的相对激烈,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还未稳定,他们面对“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才能就业”等问题存在着许多困惑,出现一种面对就业挑战的焦虑感。

4.成就事业的信心不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无兴趣;有部分学生对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理解不透彻,简单地认为自己以后出去工作就是做一名工人,只要混个及格混个文凭就行了;还有部分同学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内容认识不深刻,认定自己以后就那么回事,一个专科生没有什么大出息,所以不想去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因素,有些学生失去积极进取精神,对自我价值没有定好位。特别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高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在紧张和不安、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情感为重原则

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矛盾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沟通、疏导,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受伤的心灵得不到抚慰。教育是一种感动人心灵的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无私的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真诚的信任和接受,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变化,看到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要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2.实效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制订措施,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那样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使心理素质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手,切实有效地实施和开展。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要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另外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针对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每个学生因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不同,其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具体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实施个别教育。特别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谈心聊天,单独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障碍的学生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保证其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转变思想、重塑个性的作用。通过针对性原则的心理教育,最终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各自的才智,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

1.开设专门的心理培训课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心理培训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临课堂。心理老师、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感情细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都可担任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培训,特别是通过校内专业的心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随时讲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做心理素质教育报告,让学生从理论上高度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和跟踪档案

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主要是以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定期、经常性出现的学生,学校除用现有的专门的心理服务咨询室服务外,必须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同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治疗与跟踪观察。

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登记的内容要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资料,入学时和历次体检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性格、情绪表现以及平时的学业成绩、个人表现、奖励等资料,辅导员、家长、同学对其的了解及对其简要的客观分析和提供的学生人格分析记录(日常言行、作文、周记)等等。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3.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个人电脑己十分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让教师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即时心理辅导成为现实;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中,便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和困惑倾诉出来,也方便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4.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名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担当起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职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有错时,老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及老师的希望,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把教与学这个过程上升到十分和谐美好的境界,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坚持成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并在自我肯定中树立自尊和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要坚持正确的学生教育观,少点名批评和指责,多用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再一个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也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上多下工夫,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蔡哲.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1-01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他们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往往会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而医科大学生由于受学习氛围、学业强度、日后工作期望等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状况便呈现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1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个人对于自身内部环境拥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自然的以各种形态去适应的一种状态。

1.2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以下我根据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各种文献[1]的分析总结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8条标准:

1.2.1对自身是否拥有充分的安全感。

1.2.2对自己是否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做到准确恰当的评价自身的行为。

1.2.3对于自己所确定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1.2.4能够轻松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能同其保持良好的接触。

1.2.5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人格,且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1.2.6能够在一次次失败后,从经验教训中学习到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

1.2.7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妥善的处理好和别人之间的问题。

1.2.8对于自己的情绪能够较好的控制,不至于在一些场景中有做出情绪失控的表现。

根据指标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当我们具备了哪些条件时才真正算是心理健康。

1.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医科大学生受学业压力大,就读时间漫长,就业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各类大学生中呈现出一种特殊性。通过全国大学生常模[2]和医科大学生常模我们可以发现医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

1.4加强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医科大学生是一群将来要投身于医疗事业,为病人排忧解难的特殊群体;是救死扶伤的医生的后备力量。因此工作中他们需要具备很多能力,比如持久稳定的注意力,准确快速的记忆能力,敏锐精确的洞察力,灵活多向的思维推算能力,简洁精练的总结能力,坚定不屈的意志力,谦逊容忍的克制力等等。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这些能力又该如何具备呢?

当前这个社会医患关系本来就紧张,如果医生因为受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导致在救治过程发生失误时,将会把原本就不容乐观的医患关系往绝处逼。对我国的医疗事业产生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更何况当前我国的医疗体系还有很多未完善的地方,当前正是加速发展的时候,如果医生这块的心理出了问题那将会大大阻碍我国的医疗体系的发展。

2导致医科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要想解决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我们要分析导致他们心理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

2.1他们的学习负担重、需要记忆的东西较为繁重、课程难度较高等等情况导致的留级、退学等,而这些是导致医科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

2.2他们的课程多半是关于疾病以及人生老病死的相关知识。当他们学习了某种疾病后,总会不自觉的联想最近自己身上是否有类似的症状。从而因为心理作用而产生种种不悦沉闷的心理,以至于影响自身心理健康。

2.3他们在学业生涯中和尸体等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愿看到的东西接触比较多,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学生肯定会产生一种恐惧的抵触心理,而为了满足学业上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去接触研究尸体。这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2.4由于医科大学生的学制往往要比其他大学长的多。因为要真的在医学事业上有一方天地往往避免不了去考研考博。这也会加长医学的求学之路。许多学生在学习期间也会联想到自己以后的工作:将来走上社会,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以及过高的心理预期带来的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这些因素势必会带给他们巨大的压力,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受到严重的危害,以至于患上某些心理疾病。

3缓解医科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方法

导致医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解决方案去处理,怎么改善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呢?以下我总结了3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改变和完善的。

3.1社会方面需要的改善。社会是我们的立足的舞台,要想改善这一现状,社会就要完善不足之处。比如说我们需要呼吁尽全社会的力量给医科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政策大力的改善医生的待遇,以及要完善我国的就业市场,建立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尽量多的为医科大学生提供就业的岗位,真正让他们学以致用。真正让医科大学生不为就业难而忧心。

3.2学校方面所要做的措施。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要将怎么培养好医科大学生的问题放在首位。在平时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改革教学制度、内容、方法上的不足之处,并着力培养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上的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充分的了解自身状况,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逐渐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并能做到冷静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保持克制的心理。

学校除了开设一些和医学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外,也可以花些精力去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校做几次公开的心理演讲。我想这些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除此之外学校也要开设一些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并要定期开展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仔细的备案,并且积极主动的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和疏导,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得到帮助。并且要经常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对于人本身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3学生自己所要做的事项。学生要通过一些书籍以及其他途径充分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并能通过各种有效地途径来调节自身不良的情绪,逐渐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一个阳光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