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警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范文1

关键词:完善旅游预警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预警制度基本上是个空白,旅客出行处于盲目状态。随着大众旅游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延长假日时间以来,旅游者对旅游预警的需求日益强烈。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开始联手建立的国内假日旅游信息预报,在每个“黄金周”期间,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向游客预先全国数十个景点两三天之内的多种旅游信息,对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人数、接待能力进行预测、预警,并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此举对大众化旅游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旅游预警制度是为准确提供旅游的发展态势信息,引导和方便人们假日旅游,促进各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假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组建的一种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以一定的标准监测、统计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及境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住宿设施状况、旅行社组接团、当时客流量以及民航、铁路、水运等相关旅游信息,并向全社会公开。旅游预警制度的建立,将有效缓解旅游者出游难的问题,既可以规范经营者,又可以正确引导消费者。

旅游预警机制有利于破解假日旅游难题

每年“黄金周”期间,由于信息不畅,各大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旅客挤不上车,订不上票,住不上店的现象十分普遍。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新开发景点因缺乏知名度而门可罗雀。节后,各地旅游投诉大幅上升。此外,许多旅行社对各景点客流量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因为除冷僻新线路外,一些热门线路客流量很难估计,而且各地旅行社的组团计划一般都有一个提前运作的周期,在有关旅游信息预报前组团计划就已制定,旅行社对于已经签定的合同不能随意毁约,组团计划与成团事实往往形成反差。

为了加强对旅游高峰客流量的管理和引导,合理分流客源,使知名旅游景点不致因游客过多而带来服务质量问题,又能让新景点提高知名度,从而在总体上进一步做大假日旅游市场,建立国家、省、市三级旅游预警系统,是破解假日旅游难题的必要措施。预警制度要解决的症结主要有三个方面:

旅行社组团难

每到长假来临时,许多人认为,由于散客在吃、住、行等方面苦不堪言,出游最好找旅行社。应该说,旅行社在旅游旺季不存在“吃不饱”的问题,但事实是各旅行社普遍出现“吃不饱”,报名人数比平时减少,长假前三四天,一些旅行社手中空置的票额多得被迫降价销售,甚至出现因人数不足游客退团、旅行社不组团的现象。旅行社吃不饱的根本原因是报价太高。“黄金周”期间,很多旅行社铆足了劲要“抓住机遇”,狠狠地赚一把,把自己摆在卖方市场的地位,平时可以打折的机票价格开始不打折,火车票手续费高得吓人,各条旅游线路纷纷涨价。旅馆房价在涨,交通费在涨,一些景点门票也在涨。涨价使一批游客打了退堂鼓,部分人被吓得不敢出门,捂紧钱袋,“黄金周”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游客买票难

“买票难”是众多出行者最头疼的一件事,为一张机票或火车票,到处求人帮忙,或者不得不从票贩子手里买票。上了车,遭遇的很可能是“艰难的旅程”:人挤人,无座位,无开水……可谓是花钱买罪受。旅游者有了一次这样的经历,就会形成每次出游的心理障碍。

最近的几次“黄金周”开始前,由于交通运输部门预先做了安排,交通的“瓶颈”已经打开。但是,另一个问题依然让出游者吃不消:小范围交通依旧拥堵不堪。在景区景点内,人流拥挤、停车困难,游客排队买门票,需要花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浪费了时间,游兴大打折扣。

预警调控难

“黄金周”之前,各级旅游组织纷纷公开景区情况的统计,覆盖面几乎达到所有旅游城市的同旅游相关的具体情况。政府部门希望借助这一指挥棒,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但游客首先发现,这个预警信息不够真实、全面。比如,许多游客从预报上发现某地的旅馆“未满”,兴冲冲跑去,的确“未满”,但是早先200元一间的标房已涨到400元甚至更高,即使“未满”,谁敢久留?还有,某日的预报说,此处人满为患,彼处人却不多。那么后几日,许多人可能不去此处改去彼处,结果彼处的人多起来,此处的人反倒少了。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来说,这根指挥棒在客观上会失灵。一方面是有车族和自助游的散客越来越多,政府不可能将规定时间段内所有旅游者的行踪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则受交通状况、预报的密度以及各景区、景点是否愿意准确汇报人流情况等因素的制约。与以前相比,最近的几个“黄金周”许多景点未出现“井喷”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以前出游的“惨痛记忆”。如何帮助旅游者恢复被挫伤的积极性,为旅游者提供准确的旅游信息,准确的旅游预警是可行的办法。

旅游预警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内旅游正常运营

一些言过其实、不切实际的虚假旅游预警信息吓得旅游散客担心吃、住、行、游无着落而不敢出行,也使旅行社损失不少。旅游预警反倒起了反作用,这显然与其建立的初衷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在旅游高峰到来之前,各级旅游部门所的信息大多只是旅行社的订票订房统计,并不是组团数字,在游客真正出行前仍是虚拟状态。由于有的游客被不准确的信息吓退,到头来,许多旅游景区景点的实际进场游客只达到其接待能力的一半甚至更少,生意还不如平常,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因为旅游预警信息产生了盲区,出现了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由于我国假日旅游预报机制建立时间不长,可能存在数据采集面较窄,,数据重复统计并欠准确等情形。就当前的国内旅游形势而言,远程游客减少幅度较大,民航、铁路和全国各主要景区,均“吃不饱”而使收入大减。不少游客也抱怨,由于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而未能按原计划成行。城市周边游的火爆,却成为旅游的主流,尽管旅游人数和收入都增加了,但也掩盖了错误信息误导带来的远程游客大幅减少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很脆弱的行业。政治、经济、疾病,乃至自然气候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成为制约旅游市场发展的羁绊;而准确的旅游预警则能让人们比较明确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真实情况,不仅使游客们能未雨绸缪,也避免旅行社陷于被动。在我国刚刚兴起黄金周旅游热潮初期,国内一些旅游景点曾因为人满为患而出现过混乱局面。后来,国家旅游局迅速出击,建立起了全国假日旅游预报制度,为旅行团、旅游点管理、旅客出行提供了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旅游景点的混乱场面得到了有效遏制。对旅客来说,有了可以随时查阅的旅游预警信息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对旅行社来说,及时准确的旅游预警信息更是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的源泉。旅游景区景点根据有关预警信息对客流量的正确估计和判断,有利于景区景点采取相应对策,维护正常运营。

旅游预警制度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风险

随着中国公民出境者越来越多,出境旅游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除了交通事故外,旅游者也越来越热衷于探险游,或单枪匹马的背包游,旅游期间可能遇到危险处境或身体突发急病等情况,身处人地两生的异地他乡的旅游者往往束手无策。如果旅游者事先得到预警信息,在应付各种令人头疼的问题的同时,就可以大大地减少伤亡和损失。近几年,发生在泰国的“登革热”事件、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针对外国游客的爆炸案、菲律宾的人质危机、美国“9.11”恐怖事件,2003年中国的“非典”和2004年一些地方的“禽流感”等,仿佛给中国旅游业提了个醒。一些专家已呼吁中国尽快建立出境旅游安全预警相关制度,以应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和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人数迅速增长的局面。

由于没有完善的出境旅游预警系统的帮助,一些已经投入了财力、物力准备开辟境外旅游新线路的旅行社,遇到突发事件如疾病、瘟疫、战争、暴乱导致游客临时退团的情形,即使已经与旅游者签定了合同,也会“被迫”毁约,致使“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旅行社损失巨大,而且旅游者也因为退团而损失了手续费和定金,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可见,由有关部门对境内外一些影响旅游的事件,如疫情、战争、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予以并警示,有利于旅行社预见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此外,这也是对游客知情权的一种尊重。像美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出境国家的旅游预警,如当地的安全状况、疫情状况、交通状况甚至投资状况、法律环境等,进行综合的预报。我国在黄金周期间,已经成立了“黄金周部际协调办公室”,应该说,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建立旅游预警系统的重要性,但是这主要是针对国内旅游而言的,而且还不够成熟。

目前世界上的出境旅游预警系统大致分为“健康预警”和“政治预警”两类。前者如疾病、瘟疫,后者如国家关系紧张、断交等。随着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增加,“出境旅游安全预警”——这个许多旅游者原本认为事不关己的东西,已迫在眉睫。

旅游预警制度有利于旅游纠纷的合理解决

自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规定》,旅行社的投保行为和保险公司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该《规定》要求由旅行社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公司支付相应保险费,一旦发生事故,则由保险公司代表旅行社赔付旅游者。旅行社投保的责任范围包括:旅游者人身伤亡;旅游者因治疗支出的交通费、医疗费;旅游者行李和物品丢失、损坏或被盗等赔偿责任。旅行社投保责任险的金额不低于国内旅游每人责任赔偿限额8万元,入境、出境游每人限额16万元。

旅行社责任险投保人是旅行社,承担的是由于旅行社的责任造成的游客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相关费用的赔偿,赔偿由保险公司给付。而旅途当中,个人选择不在行程安排之内的如骑马、漂流等有危险的项目、离团出行不慎发生摔伤、交通事故及其他伤亡意外和财产损失,则不在旅行社责任险的赔偿范围之内。而人身意外保险则包括了这些内容,但这是由游客自主决定购买的险种。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国内游客购买意外险。还有一些旅行社,提醒出境游游客为自己上一份“紧急救援险”。

让保险公司为游客出行的风险“埋单”,既在情理之中,也是旅行社的如意算盘。如果赴已经有战争或将采取军事行动的国家旅游或进行商务活动,游客可能会遭到拒保。因为战争属于“除外责任”,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可以不接受这些游客的投保或者不承担责任。随着保险内容的细化,凡是有一定危险的旅游项目,也被一些保险公司划出责任范围。如在旅行社购买责任险时,行程中的“极限运动”如潜水、蹦极等,将被划出保险范围。在出境游中,“意外”已经成为困扰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致命伤,如一些很难预料的恐怖事件、投毒、抢劫甚至劫机事件、因为当地旅游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意外事故,还有财产遗失和突发性疾病的困扰等。对于到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境旅游,可以拒保或者追加保额,各保险公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关于国家安全危机的信息,哪个部门说了算,发生什么情况才算战争,没有特别权威部门来评定。这些情形往往成为保险公司拒赔的理由,容易引起保险纠纷,旅游者的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可以拒保或者追加保金的行为,保险公司不能自己说了算,应该由权威机构的旅游预警信息作为可以拒保或者追加保金的客观依据,一般应以国家旅游局、外交部或国务院的信息为准。可见,官方的、权威的出境旅游预警信息对于合理判断旅游风险的大小,解决出境旅游中的某些旅游保险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旅游预警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国际形象

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新的支柱产业,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明确定位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中国的旅游业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同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旅游业已成为第一个与世界接轨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者将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其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财富年均增长3%的水平。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位的客源输出国。

目前在我国的国内旅游方面,黄金周的旅游预报发挥的作用可谓越来越大,而且日趋成熟。但是在针对越来越多的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预警方面,却与我国日益提高的旅游大国地位极不相符。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成熟的出境旅游预警相关制度,而一些旅游大国都已经建立了旅游目的地国家的预警系统。正是这些预警系统的存在,为这些国家的公民出境旅游做了很好的指南。中国要成为旅游大国,提高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应该“三管齐下”,相应的,建立与完善各级各类旅游信息预警制度势在必行。

在现有的节假日、双休日“出行参考”的基础上,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旅游预报制度尤其是出境旅游预警制度,不仅可以减弱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缓解或消除供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加强旅游经营和管理,有利于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将发展旅游业的成本降到最低点;更有利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旅游市场真正进入买方市场。

参考资料:

预警机制范文2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可持续发展

引言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达320多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食物、航运、旅游等海洋产业发展讯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海洋资源的攫取范围也大幅扩大,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粗放式的海洋产业运行管理模式,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一方面,过度的运用海洋资源造成近海水产资源的枯竭,破坏了海洋中的生物链,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各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物排入海洋,导致海洋水体恶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减弱,从而引发赤潮等一系列环境灾害。最终对海洋经济的长期有效利用造成不利影响,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也为未来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但当前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海洋强国之路建设的难点问题。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有效预防和处置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各级政府建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风险的基础上,对如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

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分析

1.1 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分析

海洋溢油事故被称为海洋生态环境的超级杀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一旦发生溢油事故,会对事发海域的鸟类、浮游生物、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岸线滩涂造成严重危害,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且经溢油事故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重新恢复。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种原因排入海洋中的石油及石油产品约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千分之五,这其中以油轮燃料泄露居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石油海运业务也不断扩大,同时,海上石油勘探业务逐步扩大,从而导致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通常海上溢油污染主要分为船舶溢油污染和海上油气田溢油污染两类。

1.1.1 船舶溢油污染。这类污染主要源于海上运输船舶的舱底污水、洗舱污水、海难事故及装卸事故等,通常发生在大吨位船舶途径的海域,并且受到海域水文气象条件及该区域船舶密度等因素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船舶运输管理水平、船舶通信水平以及污染预警机制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中国海域发生重大船舶溢油事故的概率也比西方国家大。

1.1.2 海上油气田溢油污染。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工艺及其复杂,在此过程中若技术支持和管理不到位极易造成溢油事故的发生,事故源可能是井喷、输油管破裂、储油罐破裂等,海上油气田发生溢油事故时,由于溢油量一般较大,通常会对周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1.2 海水养殖污染风险分析

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1)大规模、高密度的海水养殖会产生大量的残饵和排泄物,从而改变海洋水体原有的化学平衡,并降低水体的透明度。(2)目前海水养殖过程中,为防止病虫害对水产产量的影响,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化学药物,这些化学药物可能会对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危害,此外还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而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3)海水养殖会破坏原始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恶化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原有物种的基因和遗传多样性。(4)海水养殖会对临海地区的旅游业造成负面影响。

2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措施

2.1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是为了在可能发生的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发生之前,对通过仪器或人为观测到的海洋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并与建立的预警体系指标值做对比,当污染事件可性能存在时,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预警信息,实时报告污染事件的情况,以便在污染事件发生前,相关部门能虿扇『侠碛行У目刂拼胧,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以及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2.2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预警机制还非常落后,多采用人工现场调查的方式实现。由于临海面积较大,因此采用这一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覆盖范围有限,还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起健全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均较低,无法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2.3 建立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基本措施和建议

2.3.1确定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的重点区域。根据各个海域的实际情况和污染程度,对污染风险等级高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确保相关预警机制在高风险地区的良好运作。

2.3.2 建立科学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是评估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直接参考对象,因此,需要各级职能机构积极学习研究国内外有关生态预警的研究案例,切实根据不同海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预警指标体系。

2.3.3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据库。通过对各海域进行实地调查,掌握各海域的生态环境及水温、气候条件,同时对该海域内潜在污染源的情况进行管理造册,并实时追踪相关数据,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

2.3.4 建立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学模型。基于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和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知识库,采用科学的评判方法,构建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数学模型,在构建过程中应进行数据模拟和实例论证,确保预警数学模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 结束语

高效、健康地利用海洋资源,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最终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的粗放式海洋经营管理模式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建立健全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刻不容缓,同时,各级行政部门应当基于该机制建立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相关污染事故从重从严处理,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和平,牟林,崔晓健,等.论建立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的必要性[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9):80-83.

[2]葛海祥.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护航[N].中国海洋报,2006-03-21(2).

[3]施冬菊,陆建红.建设海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护航[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9):37-38.

预警机制范文3

关键词:财务;预警机制

据《2012年度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统计,"截至 2012 年 10 月,在统计样本(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689 家中,存在较大或重大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 475 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 28.06%;财务安全较为优秀企业仅为 23 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36%;最优秀企业数量0"。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非常严峻,财务危机已成为阻碍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乃至生存的重要隐患。有时财务危机的发生会让上市公司遭受不可预计的损失,如若处理不当上市公司甚至会因此而破产倒闭。因此,一直以来,上市公司对财务危机的防治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真正实现上市公司对自身经营管理风险的及时控制以及潜在财务危机的有效防治。

一、公司财务预警机制概述

1、财务预警机制的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警,是指在面对不利事情或风险展开的预测及报警,以尽量降低或避免损失。虽然预警源于竞争,但是商场如战场,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相关的经济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经济学家开始将军事领域中的预警概念以及应用方式引入到了宏观经济学中,以类似的方式对公司经营环境中的各种可能不利的经济环境或者是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及预测,以此实现经济预警。

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是普通的经济预警在一定层次上的一个延伸,与非上市公司的经济预警有所不同,它主要是从财务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预警,以企业经营环境下的具体信息作为基本的依据,然后结合财会、金融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通过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因素分析等金融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预测。普通意义上的公司财务预警,一般都是以理论和实务经验作为基本根据,通过建立预警线,然后采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偏离预警线的情况,并结合周围的经济环境及企业的现状发出相关警戒信号的过程。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需要综合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预测、财务控制以及财务评价等各个相关环节,对公司总体的财务运营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得出企业整体的财务预警分析报告。

总的来看,财务预警机制也即财务失败预警机制,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中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持续的监控,以防范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危机甚至破产的一种监控和防范机制。该预警机制是一种综合性的预警方法,并着眼于企业的综合经济效果。企业通过建立起健全和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以便够尽早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机,并告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从而有效化解潜在危机,使企业保持良性运营。企业所构建的财务预警机制的灵敏度越高,越能够发挥其"预警"的功能。

2、财务预警机制的运行机理

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分为企业财务预警组织机制、企业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企业财务预警对策生成机制和企业财务预警监督机制共五个维度,各方面协同运作,实现企业财务预警工作流程的规范和运行效率的提高,为企业财务预警工作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保证。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财务预警组织机制处于核心地位,科学、合理的组织机制是其他四种机制机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一旦组织机制被决定,其他四种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形式也就被确定下来。财务预警监督机制对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和财务预警对策生成机制的运作进行监督,为整个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和财务预警对策生成机制三个机制相辅相成(其中实线表示正向作用,虚线表示反向作用)。正向作用:财务预警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根据财务预警分析环节的数据要求为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财务预警分析报警机制则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分析是否存在潜在财务危机或是已知风险的强度,向相关决策机构发出预警信号,最后由对策生成机制提供解决方案。反向作用:根据排警对策的实施情况对对策进行调整,必要时对财务预警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最终会影响到企业财务预警信息收集的范围以及对原有信息的取舍。如果不需要调整,则此次预警工作的记录直接存档,以备企业未来发生类似情况时做出迅速反映。

3、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

预警功能。财务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财务预警分析报警工作,财务预警分析报警工作是对企业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的前馈控制,即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观察,经过系统分析,及时捕获导致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潜在不良信号,对信号的强度进行判断并向企业管理者发出警报。警示其采取相应政策对经营管理做出调整,进而实现对风险的最大程度的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自动更新功能。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使一个工作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自动迅速的做出反映,调整原定的方式和方法,实现工作目标。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通过企业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改变,并对财务预警机制自身进行修正、升级来适应不断改变的经营环境。

免疫功能。由于财务危机自身具有多样性、积累性的特征,财务预警过程复杂而且企业内部各部门被广泛涉及。健全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通过机制内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成功控制经营管理风险、预防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并对以往企业财务危机或经营管理风险的触发条件或处理过程留下相关记录,为以后对类似情况的从容应对和迅速处理提供宝贵经验。

二、华茂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预警机制

安徽华茂股份有限公司是有着50年历史的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850)。现有本部及3个工业园,集纺织、烧毛丝光染色、服装、典当拍卖、金融投资等多元化经营。公司一直以严格的管理和优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产品远销日本、意大利、德国、香港等高端市场,与国内外众多品牌企业产品相配套。实现了产品向精品化、品牌化的稳定发展。迄今,华茂已连续35年保持赢利。以资本为链条,推进技术创新,向原材料和高科技面料、时装等两端延伸,华茂在传统产业中找到了持续发展的动力--人民币升值、人力和原料成本上升,以纺纱织布起家的安徽华茂集团却实现了连续四十年盈利。

1、华茂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1998年,华茂将优质资源主业上市。上市所募集来的资金,对公司的棉纺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同时,持有多家证券企业、银行的股权。十几年来,资本市场的回报开始反哺主业。2009年,华茂集团将部分国有股通过挂牌转让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放大增量资产,形成了公司发展与员工激励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在政府的支持下,利用股权出让获得的收益,华茂兴建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产业链实现了两头延伸,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企业转型升级迈上了新的台阶。失去了部分股权,得到的却是全新的运行机制和上百亿元的新产业。近年来,像接线头、落纱一样熟练,华茂在资本市场上有了一双点石成金的手。通过密集、稳健的资本操作,在买方信贷、套期保值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努力放大资本效应。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为发展,互为支撑,有力地化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今年1-9月份,华茂已完成销售收入29.9亿元,利润4.19亿元,利税4.99亿元,超过了去年同期。

长期以来,华茂始终致力于企业技术发展和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产品的精品形象,立足于高档、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配置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试验仪器,确保从原料、半制品到纱线的质量检测和控制,使公司产品密切追踪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新产品的研发力。

2、公司财务预警工作现状

在日趋成熟的财务预警理论与方法的影响和推动下,国内许多上市公司开始尝试将财务预警工作加入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来,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尚未就上市公司如何开展财务预警工作做出具体的规定,许多上市公司在计划和进行财务预警工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就实践效果来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工作没有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风险的治理和财务危机的防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危机意识不足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面对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日益复杂,不少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已经有了一定的危机观念。但是从总体上看,计划经济的观念束缚还留有影响,市场竞争观念需要进一步深化,财务危机的防范意识更是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危机意识,只追求短期、片面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缺乏及时准确的判断,而忽视对财务危机的预防,应用财务预警的积极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财务预警工作在上市公司中的开展。

(2)缺乏财务预警组织设置

在企业财务预警工作的安排中,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组织保障是确保财务预警工作发挥作用的前提。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上市公司并没有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其财务预警组织设置也存在缺陷。这就导致了其财务预警组织机制的丧失,在第二章中已经述及组织机制在财务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缺少了必要的财务预警组织机制机能的支持,在这基础上进行的财务预警工作,自然不能做到对公司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的及时治理,以及对公司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的有效防控。

(3)财务预警方法模式化

现阶段,大部分上市公司采用多元线性判别分析作为主要的财务预警方法。由第一章综述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该方法只适用于中短期预测,而且单纯的财务指标本身具有滞后性,对财务危机的预测能力有限。此外,部分上市公司还存在财务危机预警样本数据陈旧,财务预警系统偶尔启用之后便搁置一边的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工作结果的有效性。

三、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

上市公司由于受到外部激烈市场的竞争以及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完善,不少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应该具有更高的风险意识,以达到加强风险管理、建立足够准确的财务险预警系统的目的。因此,上市公司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模型就显得尤为必要。

1、实施预警机制注意的问题

牢固树立财务危机防范意识。牢固树立财务危机防范意识是财务预警机制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无论是席卷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金融危机,还是个别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其发生和蔓延都直接与危机防范意识的薄弱相关。而所谓财务危机防范意识,首先要求全员上下,尤其是决策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不被一时的表面繁荣景象冲昏头脑。同时它还要求,相关人员应具备认识与控制各种财务危机的能力。

保证财务预警信息传递路线的畅通和预控反应的实时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包括原始信息的收集、分析和预警信息的产生,其最终价值的体现还在于该预警信息能实时反馈到经营者及其利益相关者那里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控对策,正如体检的意义不在于发现未觉察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开出药方并及时治疗。但是良药苦口,再加上普遍的利益近视与侥幸心理,使财务预警系统形同虚设,而上市公司则痛失重组良机。

正确处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为中心,以预警为目的,不同于上市公司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目的,如上市公司效益评价体系,就是以评价上市公司业绩,反映上市公司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利用财务信息对上市公司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综合监控,发出预警信号,而财务信息又是上市公司各个业务运作的综合反应,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经营措施成功与否,都可以通过财务信息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出来。因此,预警系统与经营业务是反应和被反应、监控和被监控的关系。但是,经营决策、方案、业务是上市公司营运的实质内容,预警系统是对上市公司经营反映的一种形式。因此,两者又体现为实质决定形式,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实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一种危机控制机制,而不是行政关系,但通过预警系统反映出来的问题,又要靠行政手段来实施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发挥监控的作用。因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同于行政,又必须依赖于行政。

2、公司财务预警机制的其体构建

上市公司应根据全面性、系统性、前瞻性等原则对其经营环境进行独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寻找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第一,企业财务环境预警。建设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企业应当关注企业内外部财务管理环境。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就要适时调整财务预誉机制,以适应新条件的要求。

第二,企业资金运用活动预警。企业资金运用主要反映在采购、生产、营销和基础管理活动中。从其循环过程看,一部分购买原材料,一部分以人工费用进入生产成本和费用,一部分购人固定资产,以折旧的形式进人成本和费用。因此,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机制,应站在资金角度,全面跟踪、反映、监督、评价企业增值业务的过程。

第三,企业筹资活动预警。筹资活动预警是以筹资方式的不同分项目进行的。主要包括短期借款、票据融资、商业信用、中长期借款和权益融资预警,对筹资活动中的不同情况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对策方案。所提供的预警指标主要有筹资方式所占比重、筹资增长率、付款逾期率、应收应付配合率、财务费用增长率、财务费用水平、利息支付率和留存收益增长率等。

参考文献:

[1]刘淑莲.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卢田.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问题探析[J].财税广角,2009,(11).

[3]林秀端.财务预警机制完善构想[J].财务会计,2010,(5).

[4]孙爱平.成长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与完善[J].财会通讯,2009,(6).

[5]邹碧,田超.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探讨[J].理论广角,2010,(6).

[6]王婷,何学忠,舒海棠.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4,(2)..

[7]董霞.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经济师.2009,(6).

[8]岳明,卢赫天.论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12).

[9]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2006,(7).

预警机制范文4

关键词:预警机制 故障分析 自动定位 辅助应急处理

中图分类号:TP-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01-01

引言

播控中心的职责是安全优质播出,安全是重中之重,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的,只有确保安全,才能优质。如何确保湖南台播出系统在日常运行中可管可控、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完成16套电视节目的播出任务,是我们不断技术更新,完善系统的原始动力。

一、现有系统预警机制概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最初的硬盘播出系统取代录像机手动播出,实现数字化全硬盘播出,到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广播电视行业技术的发展与IT基础技术的发展已经紧紧的结合在一起了。行业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播控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功能强大的系统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一套全方位有机组合的系统预警机制已经成为了系统安全,保驾护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组成。

1.视频服务器状态预警

视频服务器在整个数字化硬盘播出系统中承担信号源的重要作用,主要从服务器运行状态,编、解码通道,服务器存储安全容量控制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监测预警。

2.素材状态预警

一段素材,从开始采集,我们就对其进行技审,主要包括视音频、编码码流、文件格式,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黑场、静帧、静音等异常情况做出信息报表供审看时参考;对于审看完成的素材,提供素材状态异常校验、物理位置是否正确、以及编入播出节目单素材的防误删除保护等。

3.节目素材内容提前播放预警

节目素材的内容安全是播出安全的生命线,我们作为重中之重,对在播节目单的所有素材设置了提前30分钟播出监看、检测预警功能。做到播出去的节目在内容上万无一失。

4.播出节目单状态预警

在全硬盘播出系统中,播出节目单是整个播出系统的源驱动,节目单加载时的逻辑校验、在播节目单中素材状态、节目单素材条目手动替换名称校验、以及节目单播完及时加载提醒等预警功能有效的保障了节目单安全。

5.网络连接状态预警

数字化硬盘播出系统中网络作为整个系统连接的基础,是系统各部分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确保网络连接正常是系统安全的第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交换机工作状态预警、各控制设备的网络连接状态的检测、服务器连接状态提示、节目单修改发送状态反馈等。

6.控制设备工作状态预警

控制设备作为系统的任务执行环节,目前有:播出控制工作站之间的心跳检测、切换台状态预警、周边设备的RollCall、iControl监控系统、主、备播出通道信号异常二选一输出自动切换等。

7.播出PGM信号监测预警与收录。

系统末级信号的监测直接反应出输出信号的有无和指标,而且播出信号在监测的同时也收录保存在本地存储,目前16个频道的播出信号都接入了该系统,存储时间为1个月。

二、故障自动分析、处理系统的设想

高标清同播系统的应用,使得播出系统的复杂程度大大的提高,系统中播出信号源内容以及播出通道关键点信号的监看也更多。加上播出值班人员对突发的异常情况反应、判断、处理会受环境、身体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所以考虑将播出系统的预警机制与播出异常情况应急处理相结合,把各模块关键点的报警信息和工作状态汇总到故障判定服务器,通过软件设置,将故障分析、处理预案的逻辑条件设置好,一旦有突况,能够即时做出逻辑判断,生成正确的处理指令,弹出须值班人员手动确认的对话框。一旦确认命令,立即发送给控制设备执行,也可以设置为自动模式,某些不影响播出安全的情况下达到设定的时间后可以自动处理无需手动确认,提高安全系数,最终实现及时发现问题、定位问题、通过手动一键或自动准确、快速的解决好突发问题的功能,能有效的减少应急处理过程中值班人员判定故障点并正确处理需要的反应时间,提高处理效率,将突发的异常情况影响在技术层面降到最低。

1.系统设计思路

播出值班员在值班时,监看到任意突况,立即按照该系统应急预案处理,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处理的过程如下:

通过分析故障反应处理流程图我们可以得出值班人员在故障出现到执行正确的应急操作处理的关键要素:

1.1正确的应急操作在于逻辑判断的正确与否,只有逻辑判断正确,后面的应急操作才有意义,否则应急反应越迅速,反而会扩大故障范围造成人为事故;

1.2正确的逻辑判断建立在关键监测点信息的收集以及对系统的了解,信息收集越全面,对系统原理了解越深刻,做出正确判断越迅速;

1.3在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案后,能够迅速正确的将方案实施下去,恢复系统到正常播出状态需要有较好的应急操作的执行能力;

1.4值班人员在应对突发异常情况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稳定的工作状态,能够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去面对和处理是整个过程的关键;

综合以上要素,故障自动分析、处理系统的驱动为末级输出异常信号、异常预警信号以及其他预警信号。按照预警信息发出后与值班人员正常处理相对应的方法配置逻辑关系,紧急预警信号按照播出应急预案设计的处理方法配置,由于采用了服务器收集预警信息,软件程序进行逻辑判断,得出正确的处理方案给值班人员选择,从而实现了辅助应急处理,避免了处理过程中的很多人为因素,故障处理的方法、结果不会因人而异。此方案为一种思路探讨,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效果,具体实施还须更加深入、细化的去完善系统。系统方框示意图如下:

系统方框示意图

预警机制范文5

一、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内涵

生态安全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ASA)于1989年在提出建立全球生态安全监测系统时提出的,它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①生态安全具体体现为生存资源满足和保证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状态,与生态环境能力密切相关。

预警即提前警报,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和灾难进行提前警报,以采取相应的防范和避免措施,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生态安全预警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预警分析、预警对策。预警分析是对生态系统的逆化演替、退化、恶化等现象进行识别、分析和诊断,并由此作出警告;预控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活动结果,对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或可能发生的生态危机表现出的征兆进行总期控制与矫正。②通过这两方面的协调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

二、建立健全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礼记·中庸》曾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才能对事情的成功有利。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其设立不但有利于维护维护生态安全,更重要的是,对即将到来的生态危险进行提前预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能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减少因为生态灾害而带来的财力损害。

2、是坚持预防原则的重要举措。

由于生态资源受到破坏后的危害严重性和不易再生性,预防原则成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保护中的预防原则是指人们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注意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同时采取预防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相应措施,从源头保护环境。而对于维护生态安全中的预防原则,即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的资源,维护人类的生存需求,从而实现生态安全与稳定。

三、我国当前政策与法律对生态预警机制的规定和不足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组织宏观经济预警研究,很多学者如郭中伟、傅伯杰等在不同的领域对生态安全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中国科学院也将"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评价与预警系统"研究作为2000年的重大项目。③当前我国法律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规定散见于各类部门规章、条例中,如2007年6月11日起由中国气象局颁行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于传播办法》,对于气象灾害进行预警的方法进行了规定。同时各地方也颁布了诸多地方法规,针对各个地方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章和条例从法的角度上对于预警机制进行了规定,对于完善预警机制,规制社会秩序,维护生态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政府部门反映过慢,不能及时的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

近期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许多严重的"生态灾难",我们在呼喊"多难兴邦"口号的同时,也要检讨自身的行为,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预防、减少由于生态危机而带来的损失。以地震灾害的法律规定为例,当前地震预警机制主要适用1998年12月16日施行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今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施行,它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曾在24年前遭到清理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予以肯定,并将其纳入国家监测和预防体系。但总体上对于地震预防的规定不是很详尽。而且根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当前对于地震预防中玩忽职守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认定不但不明确,而且还存在处罚过于轻泛、不严厉的情况。因此,在当前生态危害日益严峻的时刻,政府部门应当及时有效的修改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加大惩罚的力度,真正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二,多为地方性法规和部门条例、规章,效力等级地下,且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法律。

目前我国对于预警机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多见于部门法规、规章及条例,处于效力等级比较低下的地位。而对于预警机制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时候只会考虑本地区的生态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相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资源,具有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法律,法律作为效力层次等级最高的法,可以从最高、最广的角度对相关行为进行调整。我国当前并没有形成一部系统的相关法律,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

第三,对象范围过窄,规定不详尽。

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所设立的目的在于维护生态安全,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从而对于生态安全的保护就要涉及到生活各个方面,保持水土、水源、动植物资源、大气、矿藏等能被人类做到合理、有序、长期的利用。而当前我国对于生态预警机制所涉及的范围仅涉及到气象安全、食品安全等几个层面,只将着力点放在这几个方面,并没有做到全面系统的进行预警,这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显然是不足的。

四、我国当前政策与法律对生态预警机制的发展和健全

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根据现实的生态状态,迅速有力地调整当前的政策,对当前发生的温室效应、火山喷发等生态危机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生态预警作为预防生态危机和减少人员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予以规定,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权能。二、将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发展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方面,对没有按照规定设置设立相应的生态预警机构的政府部门进行严肃处理。三、积极鼓励推动当前学术界对于生态预警研究机制的进行研究的步伐,使其朝着更加全面、完善、科学的发展。

其次,应制定一部全面系统的《生态安全预警法》,从法律的层次和高度对生态安全预警机制作出系统的规定,整合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生态状况来进行预警机制的规定。同时还应当扩大对于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范围,将其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从而对各类生态危机的出现都可以作出及时有效的预防,并提出向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维护生态安全。

最后,要明确处罚原则,加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生态安全预警的相关规定的各类行为要区分其界限和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处罚,根据其犯罪性质、主观心态、客观后果等各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界定,做到权责明确。同时要加强打击违反预警机制规定的力度,对于在预警工作中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以及知情不报、只顾自身安危的公民都应作出相应的处分。从而充分发挥出法律的震慑作用,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①肖笃宁,陈文波,郭福亮.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②仇蕾,王慧敏,贺瑞敏.流域生态系统的预警管理框架研究[J].软科学,2005,19(1):46-48

预警机制范文6

关键词:城市水务;水质;水量;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A

1 建立城市水务供水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1.1 供水安全事关人们基本安全保障

城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占据在社会的最前沿。城市建设发展事关国家的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最根本、最直接的生活利益。城市所特有的生产元素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及空间聚集性。因此,公共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呈现出爆发性、衍生性、连锁交叉型,因此确保城市的公共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公共安全是一项非常系统化、庞大化的工程,其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多,其中包括自然安全、经济安全、以及社会安全,水、电等公共基础设施事关城市的生命线,属于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物质。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基本物质条件,万事万物都离不开水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分散供水以及集中供水是最为常见的供水方式,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集中供水占据了供水方式的主导。对于国家来说一切安全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经济安全,水安全事关社会经济安全,只有供水安全才能保证水安全。确保城市供水安全意义深远,对充分保障了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有效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的抵抗外部的干扰,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事关城市安全以及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 城市供水系统安全隐患

城市供水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水资源短缺。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考开始闹水荒,水资源匮乏问题逐步加剧,逐渐在全国蔓延,全国有7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北方一些地方降水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水质问题。根据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相关规定,生活饮水源水水质不得低于Ⅲ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重点内陆水系或者河流地段,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源水水质不达标。(3)用水供需矛盾。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一体化加快,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供水需求量不断攀升,城市供水矛盾日益凸显。其中数百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数量也超过了一百个。

2 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初步方案及措施

2.1 供水预警机制的基本构架

供水预警系统要应用到模拟仿真技术,同时还要涉及到现代水环境模拟理论技术,再加上一些高技术手段,例如GIS(地理)、RS(遥感)、GPS(定位)等。通过高科技技术条件采集诸多数字化信息,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水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水资源分布情况等。实施动态全方位的监测,集中信息采集管理,建立起一套全流域水质基础信息平台和水质模拟仿真系统。

建立城市供水预警机制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城市供水普遍不足、水质质量较差、供水设施频繁发生故障。深入落实城市供水安全管理技术措施研究,加强水质的处理以及管网的安全运行管理。这一发展理念也顺应了国家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水预警机制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供水量的大小、供水水质情况、供水设备故障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城市供水机制的构建需要遵循国家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城市供水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

2.2 建立供水预警机制的主要措施

2.2.1 建立模型。当前的水质评价方法比较多,最常见的水质评价方法有指数评价法、分级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首先对近几年的重点城市供水水质的一些数据进行搜集,构建水质评价模型,为供水水质预警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其中评价指数计算式、水质指标体系(包括指标构成、指标危害系数或指标权重)、水质标准值、评价分级构成了模型的构成要素。通过模型的建立实现可以对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直观的监测,实现供水水质的准确预警。

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了供水水量模型,最常见的包括灰色模型、霍华特指数平滑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动态等维新息模型、数学模型等。任何的理论模型都具有自己的有点或者缺点,因此单一的预测方法已经过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几种预测方式进行组合,相互弥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经过科学的分析对组合方式进行完善,选取出最为科学合理的组合方式,为预警机制的构建奠定基础。

2.2.2 搭建信息平台。水务信息平台建设对于现代水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水务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现代水务复合系统非常的复杂,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对于水务复合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及研究,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目前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有许多急需解决完善的问题。当前城乡建设统筹发展,城市供水问题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供水模型很难满足供水预警要求。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供水信息平台的构建为供水水质以及供水量的预警奠定了基础,可以对供水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警,为供水预警机制构建提供了保障。

结语

供水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总结探索,结合多种方法的组合不断进行优化,造福于民,造福社会,造福国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