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1
文蛤其壳如彩色扇状,其肉鲜嫩无比,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0%,脂肪11.2%、碳水化合物2.5%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磷、氨基酸、其味鲜而不俗,食而不厌。食用文蛤,能开胃、健身,且有清热、化痰、利湿、散蛤等功能。色彩斑斓的贝克可以作蛤蜊油的精美包装盒,也可制作成大雅之堂上的工艺品。
文蛤的食法颇多,可将其作为主菜,以旺火速炒;或作为配菜,调色提味;或佐料腌制,生炝生吃;或斩成肉泥,煎成饼。特别是近年来,如东制药厂将其开发成粉剂精品,冠名为“天下第一鲜”,蜚声海内外。
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们,习惯了现炝现吃,他们将文蛤肉洗净后,用盐腌制少时,在洗净,佐以烧酒、麻油、酱油、醋、生姜、白糖、便成了最好的下酒菜。可异乡人看后无不瞠目结舌、唯恐避之不及,但来久了,也经不住诱惑,大有“唯有牺牲多戆直”的“英雄气概”。在闭上眼睛吞上几只后,顿觉眼界大开,相见恨晚。海边人还有制文蛤酱的好手艺。把鲜文蛤装进罐或瓶,放上盐、姜、葱、酒等佐料,在将口封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过上一段时间,揭开盖子,泌出的香味,使你垂涎三尺,食欲徒增。此酱可馈赠亲友,或作为沿海人在内地工作期间早晚下饭的主菜。难怪沿海人的乡情如此浓烈,从中可窥一斑。
在广阔无垠的南黄海滩上,随着潮水的落去,赶海人有的肩扛着铁刨子,有的手拎着网兜,涌向这一天出一头“金牛”的大海。他们有的用铁刨子倚在肩上,麻利地拖着后退,凭着沙中传出的声感,将一只只文蛤又迅疾勾入网兜里。有的人只用双脚踩文蛤,将海滩上的沙泥踩活后,文蛤就自然露出沙面,然后用手一只只地拾进网兜。人们边踩文蛤边说着、。笑着、唱着、充满着诗情画意。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2
胡与可新婚三朝,有一名婢女进房侍候,自称名唤“梅香”。那时的婢女多有取名梅香的,几已成为婢女的代称。胡与可想为她改个名字,又不便凭空杜撰。
一天夜晚,胡与可问起梅香的身世。梅香讲她原是弃婴,由白马涧一家农户收养。尚未及笄,人贩子将她拐卖给昆山妓院为……讲到此处突然中断叙述,似有难言之隐。胡与可再三追问,梅香只是低头缄默。
过了两天,胡与可询问她在昆山妓院以后的情形。梅香说她后来被住在苏州娄门的国子监官成应详买去作妾。她见成家是书香门第,成应详在国子监任训导之职,暗自庆幸终身可以托付给知书达礼之人了。没想到一天中午,成家大夫人从街上唤进一个卖绫罗的商贩,成应详追到院中,拿起一捆细绢挑挑拣拣,把绢料的四边翻来翻去,依次比较它的厚薄,又跟商贩讨价还价,和市侩无异。梅香在一旁见到成应详这般嘴脸,全无书生气质,失声喊叫一声,便扑倒在地,好像中风的样子。成应详见她有病,按付给昆山妓院为她赎身的价格,加上二成,又将她转手卖给人贩子。几经周折,才被黄府买来作婢。
胡与可问她:“见成应详买绢,不像文人的举止,怎么就急出病来?”梅香说:“我听说人的命运有亨通和蹇滞之时,人的地位有显贵和卑贱之分,人的品格有高洁和猥鄙之别。地位显贵者命运亨通,而品格却不一定高洁;地位卑鄙者命运蹇滞,而品格倒不一定猥鄙。我过去见显贵者,就以为他的品格必然高洁;正同有人见卑贱者,就以为他必然品格猥鄙一样,受世俗眼光蒙蔽,往往要看错人。从成应详买绢的猥琐举止,才发现他原来是个小人。我虽然出身下贱,怎么甘心终身侍候这种人呢?所以我装病,让他打发我走,以便另谋生计。”
胡与可听后赞叹不已,不觉吟诵道:“不知墙外夜来梅,忍寒添得疏花否?”便对梅香说:“你穷不失志,可见你像梅花一样,具有傲霜斗雪的品格。辛弃疾赞誉梅花的词句‘更无花姿态,全有雪精神’,正好作你的写照。”梅香问:“能不能请夫人解释这两句词的意思?”胡与可道:“它的意思是:梅花虽然没有普通花朵的柔媚姿态,却具有像雪一样洁白纯净、不畏严寒的精神。你的名字不妨改成‘寒梅’,倒也名副其实。”“谢谢夫人赐名,今后我就是寒梅了。”
胡与可未嫁时就爱好与人对弈,她的表兄郑日新常常同她切磋棋艺。郑日新在胡与可婚后,仍不时来黄府谈论棋道。但郑日新已有半年不来,后花园有一间幽静小屋,原供弈棋之用,关闭也有半年。这天胡与可领寒梅前去启锁打扫,见几案和棋盘上积满灰尘,寒梅举起罗袖,正欲拂去灰尘,被胡与可阻止。胡与可对着棋盘凝视良久,叹道:“这棋盘上的积尘,线型高低纵横,竟是远山、茅舍的天然图画。可惜左角只有流溪、竹篱,缺少花卉点缀。”说着已伸出食指,在棋盘的灰尘上戏画梅花一株,又以小指在几案的积尘上,题写《百字令》。
寒梅问道:“夫人所说的下棋人是谁?为何久不来此?”胡与可据情以告,并说郑日新因妻子病故,有心再娶继室,托媒说了几家女子均不成。因他要求女方容貌、肤色,要如桃花般娇艳,一直难以寻到意中人,听说他常借酒浇愁。这半年在病中,故此未来下棋。寒梅又问:“夫人所说的这位郑日新,可是杭州人,原任昆山县尉,因与上司不和,辞职来苏州,设塾课徒?他既能诗、又会画、还善弈?”胡与可刚说:“正是他……”寒梅掩面痛哭,跑回下房。
胡与可莫名其妙,不知道寒梅一提起郑日新,为什么如此悲伤?这才想起上次问她身世,她讲述到被卖到昆山妓院时,突然中断叙述,其中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原来与郑日新有关。
寒梅终于告诉胡与可:郑日新在昆山县尉任内,夫妻不和,家中时生龃龉,故常去青楼寻欢作乐。他与寒梅情投意合,相见恨晚。郑日新因发妻凶悍,畏惧河东狮吼,不敢纳寒梅为偏房。一年深秋,郑日新宿于寒梅处已有数天。某天早晨醒来,一夜西风满地是霜。郑日新的衣衫已不胜秋凉,寒梅出于无奈,找出一块麻布披在他的肩上。寒梅打趣道:“曾经听人说,古人以兄弟比喻人的手足,以妻子比喻人的衣服。我等供人逢场作戏的烟花女子,连衣服也算不上,只能是粗糙的麻布。不过有时倒还可聊以御寒。”郑日新激动不已,说道:“日新与卿三生石上有前缘,他日定能共偕白首。”寒梅叮咛:“幸勿忘却今天所说的话。”
而现在郑日新的发妻已经亡故,托媒择偶,却早忘了感情深厚的梅香,为此痛哭。胡与可劝道:“寒梅不必悲伤,我自有办法唤他醒悟。”说完便到书斋,取过一把折扇,题写了一首诗,唤过婢女春光道:“速送郑相公。”
春光按胡与可的吩咐,找到郑日新家,将折扇递给他。郑日新急忙展开折扇,见扇上是胡与可用行草题写的诗句:
一夜西风满地霜,粗粗麻布胜衣裳。
春来若睹桃花面,莫负寒梅旧日香。
郑日新见诗,回忆起在昆山妓院与梅香如胶似漆的旧情。此诗第一句,暗喻家中的妻子造成他的气恼和烦闷,不亚于风霜之苦。第二句是全赖梅香的体贴温存,像粗糙的麻布一样能给予他温暖,同床异梦的妻子如衣裳却不能抵御风寒。后两句指一旦托媒觅得理想中貌似桃花的意中人,不要忘记了昔日共过忧患的情人梅香。郑日新问:“夫人何以知道梅香?”春光告诉他,梅香是夫人身边的侍婢,已改名寒梅。郑日新才领会句中也有“寒梅”之名。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3
“嗨,我有沙发!”
如果你认为,这是在告诉你他家里有沙发这一客观事实,那你就OUT了!这是当下很潮的一句接头暗号哦!当你在网上抛出这句话,紧接着就会有人响应,然后一群驴友就会奔你而来。你们可能远隔千万里,之前互不相识,但这一句话就可以让你们相识相知,并且可能相见恨晚。没错,这就是自助游的沙发客文化!
2002年,一个稀松平常的午后,23岁的大学生芬特闲来无事,打算从美国波士顿前往冰岛旅行。在上网搜索了一些资料后,他突发奇想,向冰岛大学的几百个学生直接发送邮件,询问能否免费住在他们的公寓里。结果出乎意料,有50多人当即回复邮件表示愿意提供住宿。受此启发,他返回波士顿后,邀请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在2003年1月1日正式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沙发客自助游网站Couchsurfing。
Couchsurfing由沙发和冲浪两个单词组成,意为“在沙发上冲浪”。作为自助旅游的一种形式,它反映了旅游者对文化旅游资源更高层次的体验需求,他们试图花很少的钱,在欣赏自然和人文景观之外获得更深度的意外,比如认识新的朋友、收获信任和友情、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品尝当地知名小吃美食,而不是匆匆来去又浮光掠影地只看表面风景。如此看来,沙发客自助游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冒险;但又不仅仅关涉文化,它还是一场基于信任的考察。
沙发客文化自诞生之日,距今也不到12年的时间。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旅游文化现象,它有极旺盛的生命力,尤其在欧美国家,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沙发客大多的模式是这样的:身居两地的朋友或网友,通过网络沟通、协商,将自己的沙发或多余的床位提供给前来旅游的对方,旅游期间住在对方那里,双方都不用花一分钱住宿,有的主人还提供膳食接待和导游。虽然看上去是免费“蹭”别人的沙发,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它意味着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你就已经拥有一处落脚点,可能简单却不失温馨。等待你的伙伴,除了能给你提供一张沙发之外(当然了,大多数是床位啦),他本身还是一张鲜活的地图、一位当地文化的引领者,通过他的引荐,你会与他的朋友圈产生交集,很可能还会遇见一群相见甚欢的异域友人。对于热衷“旅行+社交”的青年人来说,这种新奇又省钱的方式,使得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说说而已的一句空话。
真正的沙发客文化主张和提倡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你睡他家,他睡你家,是沙发客的初衷。交换住处是沙发客的一种自愿行为,不是责任。一位沙发客来到一位沙发主家里,获得了免费住宿,而当这个沙发主有朝一日要出游转为沙发客角色的时候,别人也会同样接待他。敢于相信陌生人,接待他人与被他人接待,都是在打开一扇与自己周遭世界不同的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美好。可以说,一次成功的沙发客活动,便是在建立更美好的世界。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可谓中国沙发客历史上的两座里程碑。2010年3月,超过2000名广州市民自愿给游客提供住宿与导游服务,一位女性沙发客组织者在天河机场打出“免费接待沙发客”的招牌,成为“沙发客”在国内蓬勃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从年龄结构上看,70%以上的中国沙发客在18至30岁之间,但可喜的是,中、老年沙发客的队伍也正在迅速壮大,表明了自助文化游绝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广州的沙发主yoyo,已经四十多岁了,她在2011年注册成为国际沙发客联盟会员。起初是因为女儿在外当沙发客,出于保障女儿的安全从而自己注册来了解这个虚拟网站的运作,之后她也认同了这一价值观,并和女儿一起来体验这个新鲜事物。她自己在广州接待过8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和成年人,并很放心地把钥匙也交给他们。
回归传统,挑战传统?
沙发客文化中难免会涉及关于信任以及人身安全的问题,所以在沙发客选择沙发主的时候,是要做些功课的。沙发客愿意去相信陌生人,接纳陌生人。但不能轻信,要擦亮眼睛。
许多沙发客坚持先交友后沙发的原则,前期充分的沟通和了解是很必要的,能够出现把钥匙毫不犹豫地交给客人的和谐场景,需要彼此间的充分信任。也许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多少有点疯狂,但他们在身体力行地挑战着传统的人际关系,体验并享受“沙发冲浪”。
说起现代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很多人会唏嘘慨叹。因为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开始把院墙加高,各处上锁,以防被盗。邻里之间也不再经常走动,明明离着很近的人,却陌生得一句话都没有说过。而新兴的沙发客文化实现了远距离互信互助,并在现实中延伸开来,这或多或少也给处理近距离人际关系提供了某些借鉴。
醉心于“沙发冲浪”的沙发客以及沙发主认为,一切都源自于信任。信任是一种爱的磁场,是一种温暖的力量。感受到了的人,会永远记住那一刻的温暖。沙发客们追求的沟通方式是,分享与直接清晰表达自己的要求,甚至于“什么样的怪癖都可以接受,只要你说出来”。
其实,沙发客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宋代陆游的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便反映了这种对陌生人的信任和热情,而明朝的徐霞客在今天看来则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沙发客,他云游四方,为了自己的梦想,风餐露宿,也必定有着在乡野农家投宿的经历,如此才成就了《徐霞客游记》。我们也不得不说,《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路化缘去西天,算得全程的沙发客吧。虽然是吴承恩虚构出来的故事,却也折射出这种文化形式的久远存在。
在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中,互相深信甚至热情好客都是比较常见的,古代的一些时期更是有夜不闭户的风俗。照此看来,沙发客文化是不是在向传统人际关系回归呢?
儒家文化讲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待人要仁义,要亲善邻里,互助有,爱和谐大同。而沙发客文化与此是一脉相通的。
信任源自哪里?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没有发达的通讯设备,在去往一个目的地之前也没有事先的了解,相对现代的互联网时代,消息要闭塞很多。那么,古代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机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实际上,古人对陌生人的信任更多的是彼此都接受了同种文化。在共同思想认知的前提下,沟通便显得更加畅通有效了,还会对文化和思想起到传播和丰富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华民族在此前炎、黄帝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加统一的认知和思想文化,汉代大一统更是开启了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大幕,儒家思想和文化在一代代学者的勤奋钻研下日渐扩充和完善,从而形成一个更强大的儒家文化圈,使得大江南北的人们操着一样的语言,挥着一样的汉字,还有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它的影响力甚至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它们学习借鉴了华夏王朝的社会制度、国家运行方式以及思想控制手段等。
正因为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有相似的社会准绳,所以当看到像徐霞客和陆游这样的旅行家来投宿的时候,主人在潜意识里会按照儒家文化标准来判定这个人,“嗯,这是一个知识分子,是读书人,知书达理,谦谦君子,可以留宿。”可见,共同的文化或者信仰很容易博取他人的信任,再多谈几句,可能更投机,很快就开始称兄道弟、相见恨晚了。
与古代沙发客相比,今天的沙发客还有自身的特点。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小了世界的距离。如今,两个在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的陌生人,通过虚拟的沙发客网站可以查看彼此的资料,查看前往之地的地理、文化、风俗人情介绍等,甚至阅读前人的旅游攻略。然后陌生的双方通过网络聊天交流,互相了解情况。这种沟通必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任谁也不敢保证显示器那一边的人是否心怀鬼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沙发客与沙发主之间信任的建立更像是一场赌博。
相对于古代而言,现代沙发客的双方之间差异很大,不仅仅是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双方可能连国籍、语言、文化都大相径庭。在沙发客俱乐部里,大多是行走世界的发烧驴友,他们接触的是完全陌生的国家和完全陌生的人,唯一不陌生的是对旅游的热衷、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志趣相投,有着对生活一样的狂热和冒险精神,因此他们选择了彼此相信。而相信的同时,安全与风险并存,这就需要沙发客的胆识和判断力了。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4
2008年1月18日的晚上,今夜的三峡宜昌迎来了新年的一场大雪。我从学校的值班室里走了出来,看屋外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飞舞,大地已经悄无声息地披上了迤俪的银装。也许是我刚看完了电视剧《上书房》,还没有完全从其中的剧情里走了出来,头脑里还一直萦回着那美丽哀宛的歌词:“思念就像尘埃,随着季节飞舞;花非花,雾非雾;我是清晨一滴雨露,也许一生清澈短促,我愿化作一滴泪珠,也许这是我最后的归宿……”。
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走到了宽阔的操场,看静谧的夜空里舞动着这洁白的精灵,此时的我生生地感觉到,这个世界竟是如此的寂静,寂静的仿佛能倾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兴之所致,我踩着操场上的积雪,能听到积雪在脚下吱吱作响。登上空无一人的教学楼。我伫立在五楼长长的走廊上,远眺高速公路上那星星点点的汽车灯光,看着学校的围墙外面,依稀可见那匆匆赶路的车辆,在雪地里旅途上缓缓奔行,想漫漫人生不是也犹如这奔行的车辆,我们何尝又不是那匆匆的赶路人,在忙忙碌碌地奔向远方!飘舞的雪花牵动着我纷飞的思绪。我俯瞰着院墙外,前不久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美丽鱼塘,如今却已经被追逐经济利益的房屋开发商填成平地,正在演绎着沧海桑田的现代版绝唱;放眼望去,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大地,惟余莽莽,原驰蜡象……这么真切这么美丽的雪夜景致,明年就再难重现,这样一想,我不禁萌生出淡淡的感伤。就在不远的将来,在这已经被夷为平地的鱼塘上,会冒出一大片一大片的商品房。世界的改变,人生的命运与际遇,都会随时随地在演绎着我们自身难以琢磨的新篇章。触景生情,顿时让我想起了南宋著名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联想这红尘滚滚人世沧桑,岁月之河潮起潮落,让我在寂静的雪夜里,久久地感怀已流逝的时光。晶莹剔透的雪花,在我的脚下悄无声息的融化,在这美丽的雪花飞舞的冬夜,透过漫漫苍穹,我在内心深处牵挂着两年前在漫漫网络上相遇的红颜知音,一种不可抵御的顽强思念,像眼前这漫天飞舞的雪花在不停的舞动,充盈着我的灵魂深处,一种牵肠挂肚难以割舍的的情愫,在我的心底久久地萦回……
回想起三年前那个短暂火热的夏季,借助现代媒介互联网,我认识了金陵城下一位才华过人善解人意的女教师花解语,共同的文学爱好让我们彼此相见恨晚,彻夜畅谈。于是每当我周末在学校值夜班的时候,我们都在网上交流着对人生的看法,对诗歌文学的己见。从那短促炎热的夏季一直走到漫长的冬天来临。让我感悟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上竟是那么的充实和富裕。然而茫茫网络毕竟不能代替现实生活。当我们意识到应该分手的时候,那种沉痛的伤痕在我心里很长时间里都不能愈合。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我是真真体味到这句话的深刻意蕴了。“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多少次默念着这美丽的诗句,多少回思念着千里之外的知己,铭心刻骨的思念情愫,既是一种折磨,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财富!在以后连续两个短促的夏天,我因为安排学校的学生就业,有机会匆匆来到绿树成荫的古城金陵。我曾经在在蓝天白云下的钟山之颠和游人如织的鼓楼上不停地眺望,想象着轻盈的花解雨款款出现在我的面前;也曾经厚重的古城墙中华门前;在清波荡漾的玄武湖畔,不止一次地来回探寻,盼望着能和心中的红颜知己在芊芊柳丝下谋面。然而,我最终止住了疯长的思念,秉守住我们在网上的承诺。始终没有谋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也是在这雪花飞舞的冬夜,也是在这同一台电脑上,我抑制着难以割舍的心情,给我心中的红颜知己,敲打了最后几句告别的话:“亲爱的朋友,愿你在未来的岁月里,一路珍重”!曾经有一位红袖网友在红袖添香文学网站上,读了我的文章《网恋离我远去》,给我留了这样一句安慰的话语:“人是秋鸿来有信,事无了无痕啊。想多少网事如风,到头来总还是一帘。”多少回静静的夜里,我品读着美丽的她给我留在《舟中看霞》网站上的寄语:“进得网站,见过站长,读了文章。于是便有了舟中看霞之印象。所谓:谦谦之君子,雅雅之墨客。朗朗之笑颜,翩翩之风采。淡淡之名利,暖暖之热肠。纤纤之妙笔,美美之华章。很高兴你也十分欣赏这篇《你坐在我心里听雨》的美文。作者用洗练的文字,优美的笔调,将一份思念之情演绎得如此凄美。如歌的行板,如诗的语言,让人慢慢读来如嚼梅饮雪,顿觉淡雅清新,唇齿留香。细细品来,如闻天籁之声,余音缭绕。……喜欢“烟雨秦淮”这幅淡淡的水墨画。我看见在烟雨重锁的秦淮河上,摇曳着一叶孤舟,孤舟上的一位女子弹着琵琶,时而高亢激昂,穿云裂帛;时而轻柔舒缓,如泣如诉。真的好美。谢谢你,给我以美的享受。”眼前浮现着她动人的笑靥,耳畔还能听到那令人心动的吴越软语,我一遍遍感受着思念的快乐,一次次咀嚼着思念的感伤……在这以后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彼此再也没有联系,烟雨秦淮那头的她从此渺无音讯。
雪花静静的飘落,思念像清晨雨露,是那样地清澈短促。遥望着千里之外的金陵南京,我想起了那流传于民间那动人的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此时此地我的心境,也如同崔护那般地惆怅。脑海里一时竟浮现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映相红,今年春归寻芳踪,桃花依然笑春风,此门此景难相忘,此恨此忧空惆怅。人面不知何处去,花开花落在梦中!我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声声心灵的呼唤:远方的红颜知己,你还好吗?
相见恨晚的诗句范文5
最成功的人生是什么?不是上帝给了你一副好牌,而是你能把上帝发的一副坏牌打赢。人生的较量有时不是一副牌的好坏,而是每个人打牌的能力。同样一副牌,不同的人来打,结局大不相同。比如,能把包办婚姻过出幸福的味道。很难想象,如果把江冬秀包办给吴宓,吴宓将会过成怎样糟糕的一辈子。吴宓的几段感情都是自己所选,挑在手中的全是好牌,却段段不幸福,他是诗人,是文学家,却因缺乏人生大智慧,每段感情都没能善终,有人形容他是“飞蛾撞昏在灯罩上”,娶谁都不会幸福。
2
吴宓本名吴陀曼。1910年报考清华学校时,他拿出石印本《康熙字典》,在某册某页闭目确指,得一“宓”字,遂改名吴宓。22岁时,他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科毕业,赴美国就读弗吉尼亚大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与吴宓同岁,当时是浙江定海县的一位小学教员。陈烈勋在信中说,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吴宓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立即回信同意交往。同时,他托自己清华同窗六年的好友朱君毅帮忙打听,朱君毅的表妹兼未婚妻叫毛彦文,当时也在杭州,同陈心一是好友。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她对陈心一的评价很中肯:“不知吴君选择对象都有哪些条件?陈女士系一旧式女子,做贤妻良母最合适。皮肤稍黑,但不难看,中文精通,西文从未学过,性情似很温柔。倘若吴君想娶一位能治家的贤内助,陈女士很适合。如果想娶善交际、会英语的时髦女子,则应另行选择。”
当时吴宓对这种评价应该是认可的——他和陈心一很快开始了书信来往。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陈心一含羞垂眉,两人相对而坐,并无过多交谈。巧的是,随后毛彦文也来陈家,她第二天要回上海,特来向好友告别。另一层,陈心一之前或许告诉了毛彦文吴宓要来访,请她前来帮忙“把关”。毛彦文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气质与陈心一有很大不同,给吴宓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可以说,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陈家对这个未来的女婿也相当看好,当天下午,在陈父的安排下,俩人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一早,二人再度漫步西湖两岸,都有相见恨晚之感。吴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仅仅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婚姻这样的大事,吴宓如此仓促决定并完成,可见他性格中有极为冲动的一面,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吴宓当时对陈心一一定是很满意的,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入了洞房。
陈心一是他主动选的,本应相处美满,实际上这段婚姻只维系了8年。
3
当初吴宓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时,毛彦文很明确地告诉他陈心一很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但是,要她做一个新派的、善交际的太太就不可能。可以说,毛彦文看人非常准。婚后,陈心一恭顺贤良,安心在家相夫教子,为吴宓生下三个女儿,也调教得非常好。这样恬淡、安宁的婚姻状态是很多男人求之不得的。吴宓因家庭毫无后顾之忧,这个时期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1921年他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开设“中西诗之比较”等课,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1924年他赴沈阳,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次年清华大学成立,他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他还出版了多本著作。可以说,这是吴宓的鼎盛时期。
陈心一给了吴宓一个稳固、安逸的家,但是,他却渐渐对她不满意了。他怪她太安静,太恭顺,不善辞令,羞于交际——此前他爱她的种种优点如今成了她的不好,甚至是罪状。多年后香港女作家亦舒在谈及男女感情时一语中的: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到了1929年,吴宓看陈心一已处处不顺眼,在家里一天都无法待下去。这种强烈的改变有男人的七年之痒之因——婚姻进入一段时期后,夫妻出现审美疲劳,会有厌倦感。但更主要的是,吴宓心里有了另一个女人的好,他以为这个女人才是他真正的梦中情人,是他的真爱。
此女非别人,她就是毛彦文。
当时,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与吴宓同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他与毛彦文本情深意笃,但世事难料,俩人订婚六年后他爱上了别的女子,以近亲结婚有害于下一代为理由,不顾多方反对,坚决解除了与毛彦文的婚约。
吴宓对自己的好友说,其实他早就爱上了毛彦文,在清华大学与朱君毅同窗时,朱君毅经常给他看毛彦文的来信,他非常爱慕她的才华,后来在杭州一见更是难以忘怀。但是,当时毛彦文是名花有主,所以他一直把自己对她的爱慕藏匿心底。如今,毛彦文没有了婚约,他觉着他该挺身而出了。他在毛彦文一无所知的状况下昭然天下:他爱的女人是毛彦文,他要为了她离婚。
一时舆论哗然!
毛彦文其实很委屈,她根本没有破坏吴宓家庭之心,相反,她认为,在做人方面,吴宓迂阔,褊狭,性格暴躁,做事没有长性;在学术方面,吴宓虽有过留洋的求学经历,但依然传统,保守,固守旧文化。不论从哪一层,他都不是自己的意中人。何况,他还是自己同窗好友的丈夫,她怎会和这种人走到一起呢。为了让不切实际的吴宓死心,毛彦文特别声明:朱君毅之后,她从未对任何人怀有爱情的感觉;如果环境所迫,她非结婚不可,她也只愿嫁给一个从未结过婚的男子。
面对毛彦文的冷然相对,吴宓却一厢情愿地认为,毛是爱他的,只因他有婚姻在身才不接他的茬。于是,他大张旗鼓地付诸离婚行动。他的举动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其父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吴宓最好的朋友陈寅恪非常不理解他的行为,认为且不说陈心一毫无过错,即便她处处不好,又如何呢:“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娶妻不如人,又何耻之有?娶妻仅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轻描淡写,得便了之可也。不志于学问之大,而兢兢惟求得美妻,是谓愚谬!”
一意孤行的吴宓还是抛下陈心一和三个幼儿,离了婚。
4
离婚后的吴宓觉着自己恢复了自由身,可以名正言顺地开始追求毛彦文了。他每天跑去见她,把自己的情诗发表在报纸上——“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让毛非常尴尬。金岳霖看不下去了,他自己也是痴情男子,但断不会像吴宓一样做如此没谱的事,他对吴宓说:“你的诗好不好我们不懂,但其中涉及毛彦文,这就不是公开发表的事情。这是私事情,不应该拿到报纸上宣传。我们天天早晨上厕所,可我们并不为此宣传。”吴宓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我的爱情不是上厕所!”
他的爱情却让毛彦文很苦恼。1929年,毛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此番远渡重洋,一方面为深造,另一方面,面对吴宓强烈的爱情攻势,毛发现自己渐渐有了动摇,她为自己内心的不定感到困惑、无措,只好避走他国以求心安。
有人说,这真是奇怪,一个女人,会在短时间内对一个男人由讨厌转变成爱吗?
吴宓密集的、殷勤的、貌似知冷又知热的暖心行为,让毛彦文动了心。加上他到底是为她离的婚啊,一想到此,毛彦文的心就如同漾在春水里,觉着这个男人是真爱自己。
毛彦文去了美国,吴宓去了欧洲——他想的是,毛随后可以由美国转去欧洲游历,两人同在那里生活、学习,再结婚组建家庭,是一件多么美的事。毛彦文也被他描述的美好景象所打动,默许了他的示爱。
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自从毛接受了吴宓的感情,他的态度180度大转变,动辄向她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冷漠、刻薄。吴宓的态度虽然让毛彦文很不舒服,但是考虑到这个男人总归是爱自己的,他言辞的不妥也就忍了。
毛彦文匆匆由美国飞到巴黎,等待她的不是一场盛大、浪漫的婚礼,而是吴宓冷冷的态度——看到她的那一刻,吴宓又不想结婚了。仿佛一脚踏空,毛彦文不知该怎么接受这样的突然改变:他那样费尽心机追求她,现在她答应了,他却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的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最具讽刺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他眼里看到的好,全来自别人的女人。
这次巴黎论婚最后以订婚作罢。随后吴宓与毛彦文一起回国。毛彦文留在上海,等着吴宓迎娶,她年过三十,急需成家让身心安定下来,她不知道,她此时已成了吴宓的“备胎”。
在1933年8月18日的日记里,吴宓将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个女性比作不同的饮料,有的如白开水,有的如酒,有的如仙露,有的如茶。他以茶来比喻毛彦文。人生有茶虽是一件美事,却少了酒的醇厚,露的甘甜,吴宓觉着就算和他一直心仪的毛彦文结了婚也并不是一件完美的事,如果能享齐人之福该多好。他一面懒懒散散地应付着毛彦文一次次的催婚,一面沉浸在与其他女性的恋爱中。
纵观吴宓的几段感情,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他自己也说:“一生处处感觉Love(所欲为——爱)与Duty(所当为——责任)的冲突,使我十分痛苦。”
时间到了1934年底,吴宓终于下定决心奔赴上海。但是,他的这次南下,第一站却是杭州,向一位卢姓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
毛彦文大怒。她不是陈心一可以逆来顺受、任凭摆布,她再想结婚也不能忍受吴宓对自己如此的轻薄与儿戏。
仅仅两个月后,毛彦文闪电结婚。新郎不是吴宓,而是一个叫熊希龄的人。
5
时年66岁的熊希龄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他与毛彦文相识于一场饭局,对她一见倾心。
为什么嫁给年长自己33岁的男人?再直白一点,为什么舍弃吴宓而选择认识仅两个月的熊希龄?不要说吴宓想不通,毛彦文的亲朋好友都不理解。但是对毛彦文来说,摒弃所有条件,熊希龄比吴宓靠谱多了。当时的她已33岁,吴宓彻底伤透了她,或者说,她彻底看透了吴宓的为人,对他不再有一丝的希望。她需要求得一个归宿,一个可以让她依靠、给她安全港湾的归宿,她不想再在情感和生活中颠沛流离:“当时反常心理告诉我,长我几乎一倍的长者将永不变心,也不会考虑年龄,况且熊氏慈祥体贴,托以终身,不致有中途仳离的危险。”在经历了朱君毅的背叛、吴宓的若即若离、反复无常后,与熊希龄结婚,在别人看来颇不可思议,在毛彦文的心里再顺理成章不过。
毛彦文的闪婚深深打击到了吴宓,他觉得自己被她狠狠地抛弃了!
他又自以为是地认定毛彦文一定是受了自己的冷落才一时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深深的自责和后悔。
失恋后,吴宓表示很痛苦,大写“忏情诗”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他把情诗四处拿去发表,不成想,同情未有,反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他不死心,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一时在学生间成为笑谈。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从头至尾冷眼旁观了吴宓处理感情的方式,尤其是他对待毛彦文,之前出尔反尔,之后又一往情深深情,还反复把所谓的“伤口”拿出来晒,让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请谁偿。”吴宓没有得到同情和理解,反倒被驳斥,很不高兴,两人在其后几十年间都因此存有误解。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了追求毛彦文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点回音也没有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后来,毛彦文漂洋过海到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他后来请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一位老师根据相片画了一幅毛彦文的肖像,悬挂在墙壁上,每天相看不厌。他的后半生虽然有过一次短暂的再婚经历,但他始终沉浸在对毛彦文的思念追悔中,经常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
毛彦过吴宓吗?她对吴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1987年,毛彦文年近九旬,以一本《往事》记录自己一生的雪泥鸿爪,可是扬扬洒洒几十万字的书中,对吴宓她几乎都不曾提及。只在第三章的末尾有一小节“有关吴宓先生的一件往事”,文中纠正了一些关于她和吴宓感情纠葛的错误的传闻,又冷静地叙述了她对吴宓的看法,也许是时过境迁,这些看法客观、深刻,对这场失败的爱情做了最透彻的解释:“吴君是一位文人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他离婚后对于前妻仍倍加关切,不仅负担她及他们女儿的生活费及教育费,传闻有时还去探望陈女士。他绝不是一个薄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