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与人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棋与人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棋与人生范文1

赢家一般能表示谦虚,输家却往往不服,弄得赢家不舒畅。如果赢家盛气凌人,双方必然伤和气。最好是赢者宽容谦雅,输者谦恭好学,共酿斯文气氛,教者、学者都愉快。学问之道,人际关系也如此。

人生亦忌恋战。有些事,大局既已无望,宜速放弃,另谋出路,不可空耗自己,不可空耗一生。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两码事,必须在能干的范围内选想干的事。如同一个女人喜欢什么样的衣服和能得到什么样的衣服是两码事一样。若在作家的圈子里长期出不了作品,不如改行干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二战后期,有的国家见败局已定,立即宣布无条件投降,转身搞经济,在有限的时间下了两盘棋:一盘战争棋输了,一盘经济棋赢了。人生也要利落,有时还可同时下两盘棋: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两盘棋相得益彰,即使一盘失利,心里也能平衡。

真正的大家能置己于胜败之外,敢于赞叹对手,也敢于指点对手,容许对方回棋。可惜人生往往不能回棋,但遇事大度些,也很有好处。让人就是让己,爱人就是爱己。

下棋须超脱,方能得享乐,应该把它作为一种休息方式,轻松一下。若过于用心,甚至超过了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精力,赢则乐不可支,输即气急败坏,这样有伤肝脾,会减寿的。看到有的人为一盘棋绞尽脑汁,真为他颠倒了的人生感叹!人生应该有更值得认真的大事,凡在小事上过于认真的人,其人生价值必然不高。

棋与人生范文2

       最近在做ERP时,每天在企业里做需求调研和实施,对企业管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几天在回顾自己最近几年的人生经历时,觉得人生跟企业管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ERP最初的含义是企业资源计划,现为企业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他的资源包括内部的资金、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和各种各样的外部资源等等。总之,一切能为企业带来效益,能为企业发展带来帮助的因素都可一说是企业的资源。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资源也可以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自身的身体条件、个人的学识、个人的性格、个人的整体素质以及个人的一些习惯等等;外不资源包括自己的家庭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社会环境、时间等等。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通过企业管理层制定的经营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亦要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等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他将极大的影响个人的人生走向,同时亦能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事业的大小。

      和企业一样,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使之保值增值并实现最好的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问题。

棋与人生范文3

孔运宏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在他高中时,便从父亲手中拿回了自己人生的发球权。

他父亲是四川崇州人,为人厚道正直,因为耳濡目染了很多清官的故事,一直希望孔运宏以后能从政,谋利于民。而高中时的孔运宏,却早已经脱离父亲设计好的轨道,悄悄的爱上了绘画,并立志此生都要浸染在色彩中。孔运宏倔强的要走自己的路,面对父亲的强硬,他丝毫不让步。后来,他父亲终于无奈的一甩手,说:“成才之路千万条,老子不管你了!” 李运宏挥毫创作

他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父亲的支持,来到成都25中,跟着四川老一辈画家李仲海、林泉等前辈深研传统绘画技法。起步就是结果,一个有勇气的孩子一旦打开了天赋,所欠缺的只是机会。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孔运宏古典画作

名师指路,登堂入室

1986年夏天,著名人物画家沈道鸿先生到中国书画函大礼堂授课,听课的学生数百人,甚至过道都挤满了。孔运宏早早的就来到礼堂占了最前排的位置,沈道鸿讲的技法让他如痴如醉,而他稚嫩的脸庞和专注的神情,早已被沈道鸿看在眼中。中途沈道鸿因要上卫生间,便叫了旁边的一个小男生带路,这个小男孩便是今天的孔运宏。

在路上沈道鸿问及孔运宏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到了中国书画函大学画,老实的孔运宏把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沈道鸿。沈先生在感慨中,欣然来到孔运宏老家崇州,感受这个孩子对绘画的热忱和在绘画方面的天赋。一路上,沈道鸿只是点头和微笑,让孔运宏心里七上八下。

快要离开时,沈道鸿才满意的说:“你下周到成都画院找我。”

尽管当时孔运宏年纪尚小,但他已经感觉到幸运女神正在向她招手,露出迷人的微笑。 孔运宏作品《达摩凌波图》

他如约到了画院以后,沈道鸿意味深长的对他说:“你这个孩子绘画天赋很好,但应该系统的学习,你愿来画院跟我学画吗?”孔运宏深知大千世界天赋异禀者如过江之鲫,而最终能登堂入室者寥寥数人而已,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是否有名师点石成金。机敏的他立刻拜了沈道鸿为师,并随之进入成都画院学画。

“高高的山巅上有硕果,能否采集就看你有无激情、毅力。”在第一堂课,沈道鸿的这番话让孔运宏浮想联翩,他决心一定要有所建树,不负老师的厚爱和期望。他的激情饱满而持续,每天总是早早的来到画室,跟随老师左右,全神贯注感受老师的妙笔神韵。他从模仿下笔慢慢推进,逐渐进入状态,然后一气呵成。这时,旁边的沈道鸿夸他:“悟性真好,学我像我,开张画就看得(四川话里很好的意思),好啊!好啊!”

老师的激励鼓舞了他,他除了每天晚上守在画室反复琢磨老师的画气画风外,还到处托人购买古迹画本、今人画谈等,进行深研细读,反复比较,不断尝试。

绘画如著名画家张大千所说,“色彩像炸弹一样具有威力,可是也像炸药一样,有很好的方法控制它。”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具备多元化的表现能力和强大的创造能力。这不仅需要有自我超越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而且要对传统文化、中西文化的极度理解和优化解读,还要有对僵化的东西有强大的瓦解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需要时间来文火慢熬的。

孔运宏忘我的投入,虔诚的学习,渐渐的,他的创作可以通过富于情感的表现点线面与色彩关系的融合,在肌理、笔触、偶然效果和所刻画人物的深刻理解上,打开了格局,冲出了视野。一幅幅布局奇特、神形兼备、形象鲜明的画作被他创作出来。他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达摩面壁罗汉》,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出了自己的风格。罗汉身上浑身长满青苔,有雕塑的即视感,又和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形象神似,在造型上不拘一格,并且克服了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做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是难得的佳品。

几年前的小小少年,终于开始登堂入室,但他并没有止步。他深信,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孔运宏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

“唐痴”的艺术人生

孔运宏深知绘画不仅仅是笔下功夫,还要有底蕴,正如明朝著名画家徐文长在《独喜蒙花到白头图》中所写,“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他所学广博,但最喜欢的却是唐朝。

2007年在重庆办画展的时候,媒体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唐痴。在采访时,他回忆说:“在我很小时候,就接触了《隋唐演义》,后来学习唐诗,就深深的被博大精深、辉煌万丈的唐文化迷住了。” 孔运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拘一格

唐朝以诗歌最盛,东坡先生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和绘画也是相通的,边塞诗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 山水田园诗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爱情诗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凄婉。

孔运宏在唐朝发现了宝库,从此便不可收拾。他所作的《明皇贵妃对弈图》,使唐明皇和杨贵妃从历史跃然纸上,惟妙惟肖;《贵妃出浴图》描绘杨贵妃出浴后,宫娥相拥,画面色调暖和、丰满、显出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雍容华贵;《贺知章回乡偶书》以唐朝诗人贺知章诗意入画,把诗人的乡愁和村童的天真描绘的淋漓尽致。

唐朝还是张大千和常书鸿魂牵梦萦的敦煌石窟形成的重要时期,还有画圣吴道子,还有丹青宰相阎立本……

“作画不是随意之事,尤其是国画,根在传统,一定要把自己融入浩如烟海的传统中吸收。我们老祖宗留下了几千年的底子,无论帝王贵胄还是贩夫走卒,都有各自的韵味儿,不同层次的文化就是丰富的素材库。现在很多人,说自己是大师,但很多基础性的技法都没学清楚,根本是无源之水。很多画家要求变,可以,但是一定要静下来,走进传统学习很多东西。如果能走进去,然后再走出来,就成‘家’了。很多人还没走进传统,或者刚刚走进传统,就开始想当然,对艺术创作生涯是非常有害的。艺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要是真的这么简单,每天中国可以出现成千上万的大师。”

在孔运宏看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学、宗教和音乐都要学,都要听,要从不同领域获取能量。至于成就,他始终觉得,命里有时终须有,该来的一定回来。谈到这个话题时,他颇为感慨的说:“我现在的感觉就是人要静下心来,做你的学问,画你的画,等你觉得拿得出手的时候,别人会给你一个很公正的评价。我觉得目前为止,我不能称画家,只能称画匠。如果一个人能从画匠变成巨匠,就已经很成功了。要是更进一步,从巨匠变成家,就更了不起了。”

棋与人生范文4

我要使机器人擦地板,做饭,洗刷我的汽车和检查安全。

——英格伯格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说《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剧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机器人(robot)这个词。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卡雷尔·恰佩克创造出了robot这个词。它反映着人类希望制造出像人一样会思考、有劳动的机器代替自己工作的愿望。但在当时,机器人一词仅具有科幻意义,真正使机器人成为现实是20世纪工业机器人出现以后。

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会抽烟,但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很远。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它原本只是科幻小说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20世纪50年代是机器人的萌芽期。1954年,美国电子学家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获得了“可编程序机械手”专利,这是一种像人手臂的机械手,它按程序进行工作,这种程序可以根据不同工作需要来编制,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由此,热衷于机器人研究的物理学家英格伯格想到,如能制造出这种机器:可像人一样学习别人干活的动作,之后便能自动重复操作。于是,1958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真正实用的工业机器人。随后,他们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尤尼梅逊(Unimation)公司,并将第一批机器人称为“尤尼梅物”(Unimate),意思是“万能自动”,英格伯格因此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20世纪6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进入成长期,机器人开始向实用化发展,并被用于焊接和喷涂作业。1962年,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与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进入实用化时代。1978年,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20世纪80年代,机器人发展成为具有各种移动机构、通过传感器控制的机器。工业机器人进入普及时代,开始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大量使用,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满足人们个性化的要求,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趋于小批量、多品种。

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机器人生产与需求进入了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概念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但其定义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统一意见。原因之一在于它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

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但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目前,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按其发展过程机器人可分为:

第一代,示教再现型机器人——Unimate和Verstran这两种最早的工业机器人是其典型代表。它由人操纵机械手做一遍应当完成的动作或通过控制器发出指令让机械手臂动作,在动作过程中机器人自动将这一过程存入记忆装置。当机器人工作时,能再现人教给它的动作,并能自动重复执行。这类机器人不具有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很难适应环境变化。

棋与人生范文5

奇迹之所以成为奇迹,正是因为它的不可复制性。我们能够指望每次事故之后都能有这样的救援奇迹吗?我想各位公民都和我一样,愿意看到的是我们有一个平平安安的生产环境,而不是将安全生产的希望寄托在救援奇迹上。我们应该深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证万无一失。因为安全关乎生命,安全才能带来效益,安全就是一切的一切!

安全生产关乎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保护生命安全是我们对她的最基本的尊重,也是所有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对于安全生产来说,一时的疏忽就可能让无数生命在瞬间逝去。2010年11月15日,造成58个生命被熊熊大火吞没的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火灾事故,不正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无证上岗而造成的吗?

安全生产关乎企业效益。企业的效益源于安全的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安全。试想,没有安全,我们的生命何从保障?没有安全,我们的生产何谈顺利进行?没有安全,我们的企业效益岂不是天方夜谭?大家是否还记得,曾经风光无限的湖南路桥集团公司为何至今还一蹶不振?这是它不重视安全而导致凤凰大桥轰然倒塌的结果啊!

无论是对生命的尊重还是对企业效益来说,安全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安全生产也被屡屡强调,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事故不断,责任却从未被真正落实。

2010年3月1日,内蒙古骆驼山煤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事故,事故共造成32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53万元。当我们还在为这起重大安全事故而悲痛不已,尽一切努力拯救生命的时候,同年的3月16日石林彝族自治县又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造成5人遇难,7人重伤。3月28日,深圳市宝安区一处在建楼盘的吊塔折断,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这些事故之间都仅仅相隔十几天,面对如此高的事故发生率,我们不禁要问,安全法规何在?安全责任何在?

棋与人生范文6

一、心动――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境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入情,一次又一次心动,就可以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1.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耳目一新。如学习《一株紫丁香》,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第一段。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知道这是写给谁的吗?是写给老师的。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为了学生的成长,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但欣慰的是,学生在成长的时候,没有忘记老师。教师节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今天我把它带来了,一起看看吧!(出示画面)这样“入境始于亲”,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走近文本创设的情感之场,感悟师生之情。听歌之后,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激情激趣,让学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开始创设情境还有很多种方法,如故事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猜谜语等。运用好情境教学,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2.课中创设情境,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如学习《两只鸟蛋》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再次调动起来。笔者播放小鸟破壳而出的动画课件,让学生谈自己了解到什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什么情况下爸爸妈妈也是“焦急不安”的,当时会说些什么?会怎么做?学生的激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从而知道爱护鸟蛋就是爱护小鸟。课中还可以设置课本剧表演情境、游戏情境等。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学生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使他们始终处于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二、行动――鼓励动员,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升

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一课,笔者让小组合作,小组成员有不懂的问题,在组内交流探讨。由于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在相同时间里,发言、动口的机会多了,讨论的问题更有个性化,更为完整了。

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忽视那些成绩稍差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动起来,就要给他们吃一些偏饭,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试想,全班的同学都能带着兴趣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又怎能说不是百花齐放,生机盎然呢!

三、互动――放飞心灵,让他们在自主合作中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考、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活跃心智。怎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呢?

1.自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个性化地学习。如在识字课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可以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还可以编顺口溜、谜语等多种方法,在学生记住生字的同时,提高了他们探索意识,既发展了个性,发挥了创造力。如学习《荷叶圆圆》一课,笔者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自己确立学习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的,无论小水珠、小蜻蜓,还是小鱼,从朗读到表演,都那么惟妙惟肖,在自主中探究交流,生生互动,张扬个性,展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