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事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事的文章

写事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前提 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观,是看;察是仔细地看,并做调查。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

首先,要培养观察的兴趣。平时我出命题作文,总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必须对生活经过认真观察才能写好。我要求学生写现在的同班同学,如《我的同桌》《我们的班长》等,如果同学们对写作对象不作认真的观察是难以完成的。这样的命题作文,学生不仅懂得怎样观察生活,而且深深感到观察能力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质量的高低,因而也就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另处,我时常引导同学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大自然的美来唤起同学们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认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我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里,随时可以看到赏心悦目的景物,譬如,雨后初晴,碧绿的芋叶上挂着晶莹的小水珠,微风吹来,水珠在宽大的芋叶中滚动着,一闪一闪,活像滚动着一粒粒珍珠,也总是掉不下去,太美了……学生们尝到了观察的甜头后,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一般人的兴趣往往很难保持下来,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要把这种浓厚的观察兴趣保持下来,还需要惊人的毅力,许多科学家都有着极其浓厚的观察兴趣和非常惊人的观察毅力,被英国大生物学家誉为“举世无双的观察家”的法国科学家法布尔,为了观察鳖甲蜂捕捉囊蛛的动作,他曾花了好几个星期,寸步不离地注视一堵古老墙头上的鳖甲蜂。为了观察雄槲蚕蛾如何向雌槲的求婚,他居然花了整整三年时间,而当观察正要得到结果时,不料“新娘”被一只螳螂吃掉,于是他不得不从头观察起,再花三年时间,终于写下了准确的观察记录,获得了研究成果。

观察要细致。观察所得,固然与各人的观点、立场和思想方法有关,但也与各人是不是仔细观察有很大关系。因为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了解得全面,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看出每一方面的特点;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了解得深入,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事物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看到每一个方面特点的实质。《核舟记》这篇说明文,最能说明观察要细致。一个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家王叔远能够刻许多东西(宫室、器皿、人物、鸟兽、木石),因势象形,情态毕现,可说雕工精巧之至。要把这些说明清楚不细致观察行吗?你看他在一个小小的核桃上刻了多少东西,而且各具神态,各显风采。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观察细致?方法有二。

其一,是统观全局,区分主次。

《核舟记》作者先观全舟,把舟首尾打量一番,然后简要介绍核舟: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有两粒黄米那么高。可谓短矣,也可谓矮矣!然而,在如此小的桃核上,却刻出了许多东西。接着突出主体,写舟中。开敝的船舱,船舱上有船篷;旁边还开了八页小窗;左右还有相对的花纹栏杆;栏杆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青色的颜色涂在字迹之上。雕刻者雕工精巧,观察者也体察入微。不仅写得细致。而且写出了神情,写出了诗意。这就是作者观察之后所得出的总印象,既有全局,又分清了主次。

其二,是细察局部,次序井然。

重点写了舟中以后,再写船头、船尾,最后写船背。有头尾,有正反(背),真是翻来覆去发微显隐。船头坐三人,中间是坡,右边是他的朋友佛印和尚,左边是朋友――文学家黄庭坚。这还是静止的人物,下面接着写出了他们的动态神情:东坡的左手抚摸黄庭坚的背,而黄庭坚呢?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佛印和尚呢?袒胸露乳,抬头仰望,好像佛学家出神入化、超凡出俗的样子:他右膝卧倒,左臂挂珠,好像口念弥陀,静观默察。写完船头写船尾,自然顺当。有舟无楫,当然不合情理,所以说:“舟尾横卧一楫”。有楫而无人划桨,自然不切“大苏泛赤壁”这样的主题,于是写“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就是划船的人。)这两个人干什么呢?右边的那一个,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指,像呼叫的样子。左边的地一个,右手拿蒲扇,好像在看火炉、细听茶水煮开了没有的样子。船头船尾的人物,相互对照,构成了一幅大苏泛赤壁的神异图画,这样既主次分明,又联成一体;既静中有动,又动静皆宜。正面看过了,又看背面,背面记刻着年月、刻者姓名地点以及刻镂的图章。舟中、船头、舟尾、船背、次序井然。

《核舟记》把盈寸之舟分为四个部分(舟中、船头、舟尾、船背)进行观察,最后加以综合、提炼,把核舟所刻的人物一一点数,借以构成小和多的对比,突出了它的特征:“技亦灵怪矣哉!”说明我国古代手工艺品的工艺水平是很高的。观察人,也是这样。过去我班里有孪生兄弟如智和如仁,他们的相貌、身材,说话的声音、神态几乎是一模一样。起初我也分辨不清谁是如智,谁是如仁,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如智的耳尖比如仁的稍翘一点;他们的性格也有些不同:如智比较好动,如仁则比较文静。

写事的文章范文2

“什么?这两个小兔崽子,竟敢夺我江山,呀呀呀!来人,率天宝无敌大将军宇文成都去征讨瓦岗,还有,那个西府赵王呢?”杨广呵斥道。

“禀皇上,李元霸已经和李渊杀进殿内。”太监说

“哈哈哈哈,吃我李元霸一锤。呀!”

“小小鼠辈李元霸,竟敢在此为虎作伥,吃你爷爷一锤!”

“你是谁,不要命了!你小子,要是能接我李元霸三锤,我便饶你,不然,小心你性命不保。”

“你爷爷的奶奶的爷爷的奶奶的爷爷,少废话,我乃岳不群之后,岳飞。哈哈哈,怕了吧,怕了就滚那。”

【有没有掌声?我改变得离谱吧!哈哈哈。看谁厉害。岳不群都扯进来了】

“呀呀呀,吃小爷一锤,啊!”

“岳家枪法,吃招!”

“不好意思,你妈叫你回家吃饭。哈哈哈哈。“

”啊呸。“

李元霸口吐鲜血,倒地而亡。

“来人,备棺材,对面一家超市有二手棺材,便宜。”岳飞说。

“恩人!请受朕一拜。”

“不用,我去清楚余党,你去当你的皇上。哈哈哈。”

从此。隋朝踏上了繁荣昌盛的一步。

楚国

“报。主公,不好了,项羽已经攻到了函谷关,主公该如何是好?”

“没关系,他不会杀我的。我翻了中国通史,最后我建立了汉朝,当了汉高祖。”

“主公,吹牛这种习惯可不好。”

“你要相信我啊”

“报,项羽邀主公去新丰鸿门吃饭。”

“有啤酒吗,雪津的。”

“有,项羽说南昌啤酒都有,”

“好,现在启程出发。”

“是。”

【三分钟之后】

“怎么不走了?”刘邦说。

“主公,嘿嘿,鸿门,是在右边。”

【无语吧!到了以后】

“刘哥,我专程邀您来,快吃点东西吧。”

“不吃。你出吧”

“你这是不给我面子吗?我要发飙了。”

“别,我吃,我吃。”

“杀!把刘邦杀了。”项庄说

“是。大家快杀了刘邦,大王就能当皇帝了。”

“这怎么行,刘邦是我朋友,怎么能杀他呢?项羽说

“看,项王都不杀我,还不快松绑。”刘邦说。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让你们把他给烹了。这家伙,太气人了。”项羽说。

【刘邦最后唱了一首歌—算你很】

最后,项羽当上了楚王,自然就有楚高祖,楚武帝,楚景帝等等。

还有唐宋元明清民,春秋战国,东汉西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写事的文章范文3

看图写话

不要做不文明的事

张家诚

春天到了,天气很热,刘龙拿起水枪,灌上水,准备去明明家。到了那儿,把水喷在明明家的窗户上。

等明明一出来,他又一喷,明明身上全是水,也喘不过气来,眼泪和水一直在流。过了一会儿,明明生气地说:“你可以玩水枪,但要玩的文明点。”刘龙嘴里一直说着对不起,明明又说:“没关系,以后可不要做这么不文明的事了。”

从这以后刘龙再也没做不文明的事。

指导教师

写事的文章范文4

对于概数“来”字的研究,2010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了邢先生的《“十来年”义辨》,由于篇幅的限制,只有2千多字,很多问题邢先生没有展开说。后来,邢先生又进一步对语言事实进行追踪,把没有展开说的问题展开说了,写成了一万多字的文章,2011年发表在《语言研究》第1期上。2011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6期全文转载了邢先生的这篇文章。

“来”字概数结构,指“十来(个)、三十来(碗)”之类表示概数的结构。在解释概数助词“来”的时候,《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是:“来”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边表示概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说法是:“来”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边表示概数,通常略小于那个数目(李行健2004:777)。这样的表述,引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辨察:一是,构造形式上,“来”字概数结构被断定为:“数词或数量词+来”。这就是说,“来”的前边,或者是数词,或者是数量词。这样的描述,没有错误,然而,过于宽泛,不够精确。二是,语义蕴涵上,对于本数来说,“来”是表示“略多”,还是表示“略少”,抑或表示“左右”?

邢先生针对上述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追踪”。针对概数“来”字形和义的问题,邢先生不仅在现代汉语里追踪,而且还到“来”字的源头――近代汉语里进行了考察。邢先生查阅了大型语料库,对近16年的《人民日报》(1981-2006)进行了全面搜索。搜索面,覆盖了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到《现代汉语八百词》出版的时段,共计九百多万个句子(包括较长的多重复句),将近八亿个字。

1.对概数“来”字语形结构的追踪

邢先生对概数“来”字语形结构的追踪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概数“来”字前边数词的追踪,二是对概数“来”字前边数量词的追踪。

数词可以分为个位数词和段位数词。前者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后者包括作为十进法单位的“十、百、千、万”等。概数“来”字前边可以出现数词,那么,“来”字前边的数词是什么样的数词呢?邢先生进行了一番“追踪考察”,得出:概数助词“来”前边的数词,要么是一个段位数词,如“十来、百来、千来、万来”,要么是复合的“个位数词+段位数词”,如“二十来、三百来、四千来、五万来”。个位数词,是绝对不能直接出现在概数助词“来”的前边的。“一来、二来、三来”之类能说,但这里的“来”不是概数助词,而是序数助词。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数词,比如“零、半(半个苹果)、双(双份工资)、几、许多”等,都不能出现在概数助词“来”的前边。

数量词是由数词和量词组合而成的结构。量词是表示计量单位的词。在众多的数量词前边,什么样的数量词能出现在概数“来”字的前边呢?邢先生经过追踪考察,得出:(1)只有一类单音数量词可以出现在“来”字的前边,这就是由度量衡单位构成的数量词,即“数词+度量衡单位+来”。度量衡是“尺”、“寸”、“丈”、“斤”、“里”、“亩”、“厘”(2)偶尔也用复音量词“公斤”。(3)有时还借用某个名词来作为度量衡单位。如“人”、“盆”、“碗”、“碗口”等。

2.对概数“来”字语义蕴涵的追踪

“来”字概数结构,对于本数来说,“来”是表示“略多”,还是表示“略少”,抑或表示“左右”?学界意见严重分歧。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认为“通常略小于那个数目”。吕叔湘先生早在1967年所写的《数量词后的来、多、半》一文中,便认为是“左右”。他解释道:“十来个”是说从八九个到十一二个,“五十来个”是说从四十八九个到五十一二个(吕叔湘2002:203)。

邢先生对概数“来”的语义蕴含,进行了追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来”字的追踪,二是对近代汉语“来”字的追踪。

在现代汉语里,邢先生列举出了1984年9月24日《人民日报》上的典型例子:“同志写下‘大江歌罢掉头东’和《雨中岚山》壮丽诗篇时,不过二十来岁。” 生于1898年3月5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为1917年东渡日本前所写,当时19岁;《雨中岚山》一诗,为1919年回国前在京都游岚山时所写,当时21岁。邢先生认为,这里的“二十来岁”就涵盖了19岁和21岁。可见,概数结构“X来”在含义上既可以是可左可右,又可以是或左或右,还可以是既左又右。语法规则的归纳,应该能够统摄全貌。因此,将其含义归总起来概括为“左右”,是最能准确反映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的。

在近代汉语里,邢先生又对晚唐五代以来的作品,包括近代白话作品,进行了一番追踪。发现,概数结构“X来”,有时表示略少,如江蓝生先生在《概数词“来”的历史考察》中所言;但有时也表示略多,如邢先生在《祖堂集》里找到了这样的例子:“师闻此消息,欲得去相公处,众中觅人随师。近有十来人,师领十人。恰到界首,十人怕,不敢进。师犹自入界内。”(《祖堂集》卷第十四)意思很明白:师要去相公处,找人伴随。师身边有十来人(概数),于是带领其中十人(定数)一起去。邢先生认为,这里的“十来人”绝对不可能少于“十人”。《祖堂集》是能较好反映晚唐五代时期语言面貌的一部典籍。因此,事实表明,早期的“X来”,有时是略少,有时是略多,有时是左右,因此,从总体上看,解释为“左右”最为恰切。

3.对概数助词“来”形义辩证的追踪信念

《事实终判:“来”字概数结构形义辩证》一文,12528个字。邢先生对概数助词“来”的语表和语里,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考察,得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发现,新观点。邢先生这种追踪,从古代到现代,从形式到意义,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路追踪,非常辛苦,但邢先生始终都没有放弃。除了兴趣外,更重要的是邢先生有着坚定的追踪信念――“以语言事实作为最终判定的权威依据”。

邢先生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强调:写作本文,意在突出强调一条原则:“事实终判”。即:以语言事实作为最终判定的权威依据。研究问题,必须在事实的发掘上多下功夫。因为,结论的可靠,决定于证据的真实充足,而过硬的证据,是事实。邢先生还将语言研究比做法庭辩论,他说: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法庭辩论。甲提出一个断定,乙马上回应:“证据!”假若甲拿不出事实来证明,甲的断定就无法成立。

邢先生做研究一向注重“语言事实”的挖掘,一向都倡导“研究植根于泥土,理论生发于事实”。在这篇文章中,他反复强调语言研究的事实观。“事实胜于雄辩”,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尊重事实,有意无意地“忽悠”事实、冒犯事实,再厉害的“雄辩”也不会鲜活,不会真的“厉害”。

邢先生的“事实观”,实际上也是一种“务实观”。即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穷尽语言事实,挖掘语言事实,找出语言规律,服务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邢先生的这种观点与吕叔湘先生晚年总结出来的治学原则“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是不谋而合的,都是强调尊重事实,事实终判。

写事的文章范文5

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我透过窗子看着划过天际的雨帘,不禁感到了些许凉意。时光飞逝,又一个秋天来临了。蓦然回首,人生的道路上,已留下我深深浅浅的十三个脚印;成长的历程中,也铭记了属于我的欢乐时光……回忆童稚时,留下的总是纯真美好的时光,有着永远被人疼爱的温馨感觉和甜蜜的糖果。即使有悲伤的、不高兴的时候,也总是一晃而过,沉淀下来的总是幸福,甜美的痕迹丝丝缕缕,现在回想起来,也带给我们灿烂的微笑。忘不了,我奶声奶气的咿呀学语;忘不了,我跌跌爬爬地蹒跚学步;忘不了……这些都是我珍贵的成长的足迹。

五、六岁时的我是个顽皮的孩子,没有一点儿小女孩的文静和腼腆,总是像个小跟屁虫似的跟在表哥表姐后面,和他们一起在乡间的田野里奔跑,在河水里嬉戏,在树上捉知了,自由自在地玩啊,疯啊,不知道有多快活!假如把这一段绚丽的回忆在阳光下抖落出来,映入眼帘的必定是一条五彩缤纷的毯子。进入了小学,我不再那么疯了,我变得像一个女孩儿了,我有了女孩应有的细腻、稳重、体贴。我的生活依旧多姿多彩。每天沐浴在书的世界里,知识的海洋中,心灵也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忘不了,在我成功时不忘提醒我要谦虚好学,不能骄傲自满;在我失败时鼓励我要坚强勇敢,战胜挫折;在我需要他们的时候,及时出现在我身边的敬爱的老师们。他们就像慈母和慈父,关心、呵护着我,他们的无私奉献使我的学习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直名列前茅,也使我的兴趣爱好变得十分广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忘不了,和我朝夕相处,有着深厚情谊的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我们互不相让,竞争激烈;在课后,我们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我们既是朋友,又是敌人。忘不了,同学们在考场上的奋斗与努力;忘不了,课堂上大家激烈的争论;忘不了,合唱中同学们整齐而响亮的歌声……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埋藏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我忘不了!

时间在我身边流淌,哗哗啦啦的声音像流水唱着欢快的歌。我又长大了,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学。我又有了新的老师和同学,我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也逐渐走向了成熟,走近了自己的理想……

一如既往的,我默默地骑着单车,飞速穿过一条条已被一簇簇暖黄色的路灯点亮的马路回家,继续在台灯下嗅着书本和草稿纸的油墨香气。一天又一天,我在时间的催促下逐渐成长……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初一:听花开的声音

写事的文章范文6

教师在进行论述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论证结构清晰、典型,易为学生学习和借鉴的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议论文结构,并归纳出三种左右的较易操作的结构模式,让学生进行写作上的模仿。具体操作如下:

在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先提出几点要求:一是让学生在每一段后用简短的话概括出该段大意;二是指出每一段中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即议论文段落的五个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完整严谨的议论文段落的构成要素;三是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写出提纲,从而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以2007年广东省高考题中的论述类文章《创新和想象》(王生平)为例。

首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每一段的内容,写在各段后的空白处。

第一段提出观点:艺术上的创造与科学上的创新都离不开想象力,二者相互渗透和补充。

第二段指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

第三段指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

第四段指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第五段指出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带给我们的启示,进一步深化观点。

接着,让学生通过上述的概括,找出文章的论证角度,并写出文章结构示意图。

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进行论证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1段)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2、3、4段)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观点。

具体为:因为“艺术虽不是科学,却具有科学的品格”。(分论点一)

因为“科学虽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常有艺术创造的品格”。(分论点二)

因为“艺术与科学是想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分论点三)

第三部分(5段)联系现实,重申观点。

教师可据此归纳出议论文非常清晰的一种结构,即分论点式。常见的是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分论点,以此证明中心论点。

同时,让学生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阐述句、材料句、分析句、总结句。当然,有的段落可能没有包含完整的五个部分。

例如第3段,段首给出了观点句“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接着对观点进行了解释:“即使有了新的突破……还是不能说清楚、道明白。”该解释即为阐释句。随后列举杨振宁、电报的发明者美国人莫尔斯、美国发明家赫奥、德国化学家凯库勒、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法国园艺家约瑟夫·莫尼埃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结合事例进行议论分析,回扣观点。

在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分论点式结构及议论文段落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可设题进行巩固和检验。例如:

题一:请从“为什么”的角度提出至少三个分论点来证明观点“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写作示例:

(1)古人专注于细节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专注于细节实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飞度发展。

(3)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正因为关注细节才实现了人生的辉煌。

题二:请选择以上三个分论点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观点句,写一个议论文段落,至少使用两个事例,不少于200字。

学生写作示例:

上一篇劳动节的诗句

下一篇营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