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道树张晓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道树张晓风范文1
一、抓住散文特点
散文融合着自然、诗情和哲理美,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有自身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文章的主旨)。理解这一特点,对我们把握散文的构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白杨礼赞”,它的中心词就是“赞”,无论作者怎么写,形式怎么变化最终都要归结到“赞”来。因此,抓住散文的特点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因此,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结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
1 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的《回忆我的母亲》就以母亲为线索。按年代先后,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2.有的寄情于物,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以纺车为线索;3.有的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如鲁彦的《听潮》就是以海潮的景色变化为线索;4.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如峻青《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文章的线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散文的不同写法,把握不同散文的构思线索。这样,散文的线索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审美”和“取义”的重要途经:5.有的以感情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而组材的。
三、品味语言,明其特色
散文语言讲究优美。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写高原,写白杨,都能抓住其特点,运用贴切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广”,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写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着墨不多,但把白杨树高大、坚强、挺立、奋发向上的特征都刻画出来了。作者遣词造句精炼形象,饱含着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语言的表现力。
散文的语言是很讲究文采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如《海滨仲夏夜》是这样写霞光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明确这样写出霞光的色彩和动态,就是要使人具体感受霞光随着海浪摇曳、翻腾的情状。
四、分析意境。领悟内涵
优美的散文,其意境可以与诗比美。由于意境是由“意”和“境”统一构成,所以散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意境。
一是展现画面。如朱自清的《春》,展现出描写春景的画面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全文由“盼春”、“绘春”、“颂春”三个层次构成了三大艺术境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的是一幅奇妙的“冬天里的春天”图。在那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笑脸,有绿草的气息,有自云的蓝天。有灿烂的晚晴……作者创造出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艺术境界。分析作品所展现的画面,就要讲清画面中各种物象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启发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作者所寄托的情感。
二是以情析境。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表面上是写行道树,实际上写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赞美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勤生绿叶、显出浓荫、迎接太阳、净化空气……”这就赋予作品于环境、意境、情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遭遇到神圣的事业来歌颂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人。这样就使“行道树”升华出了精湛的艺术境界。
五、借鉴手法。读写结合
行道树张晓风范文2
伴晚霞,沐春风,环城园内觅春迹。
如沐汤而出般的清新自然,淡了鸣笛,去了尘迹,怡然漫步在古城一园里。环城之园,虽不堂皇绮丽,也不雕龙砌凤,但四角飞檐,镂木轩榭,白阶石台,游鱼野鸭无不透着桃花林中淡梅香的古城气息。这里独有的气息,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自东门入园,便有大理石阶上古朴的门檐屹立,镇着园内的清爽之气。游而入之,便可见林掩走廊贯穿延向前方,碧枝嫩芽,争着吐绿,抢着献芳;如盘龙虬枝般苍劲的藤蔓交错相连,在廊顶织成一片网。那半绿未全的紫枝,见证了寒风凛冽的严冬,而在这气象全新之节,便露出那孕育已久的生的嫩绿。这生的嫩绿,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出廊,入林荫之路,不曾宽阔,也别有风致。两旁青翠的树漫过头顶半边天空,欲隔道而招。比起张晓风笔下尘土聚身,嘈杂中站立的行道树,它们可幸福多了。鸟鹊盘旋于枝端,藏匿于叶间,独添几分喜悦。磐石倚木而立,守护强壮的枝干,似乎早已许下相守的诺言。时闻依稀耳畔的琵琶弦音,伴千百叶片抖动,令人不禁想到白居易乌蓬船中与仙乐的邂逅,浑然不觉西方天色渐晚,只是几处晚梅的淡香之中掺拌着袅袅乐音飘来,又有袭人凉风,置身于苍苍林木间,望天而思人生之自在。这恬然的气质,美妙的乐声,园中的自然,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已暗了些许,却也可见河中之物。成群的红鲤鱼荡漾水中,微风卷起层层细波推向鱼群,绵绵不尽。只见游鱼怠而不愿摆尾,自是顺着水流的方向飘动,打不起一片浪花,掀不开一圈涟漪。悠然而结游,不争而夺名,不斗而跃跳,只是悠悠,只有悠悠。风拂卷细纹,金辉跃轻盈,游鱼漂水痕,不见轻风影,这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忽地,从水面冒出一个个黑乎乎的物体,定神一视,故事鸭儿觅食才浮面。鸭已露面,果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环城而游,自是想象古人当年踏过的步痕,咏过的春花,泛过的碧湖。渺渺江上雾,浮动气蒸腾,暂伴寒夜微风,细嗅花香十里,漫行古道之中。念及纷繁之蕊群居枝头,才想起花开不倦只为蝶,人逢知己余生无奢望。年华似水载物有轻重,随波逐流与君同泛舟。春之思,于古于今皆是各悟其言。弥默默的暗香涌动,非惟一片情,又是一城春,这便是古城独有的魅力。
星辰不觉已闪现于晴空之中,自是苍穹之中的神冥,又是人心中的传奇。月非圆,然仍是玉轮半遮面,缥缈于天空中的嫦娥,不知其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洒脱与无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已不再属于今晚的天穹,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意境才是今时的星点幕空,这古城的魅力。
行道树张晓风范文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人类处于尚未进化的猿猴时代,人们的祖先就以森林树木为家,以树叶果实为食。树木也是鸟类驻足、筑巢、觅食的温馨家园。今天,人们虽然住进了由石块砖瓦、钢筋水泥构筑的楼房瓦屋,但人类同样离不开树木的蔽荫衬托。树木在为人类绿化环境、生态平衡和水土保持等方面功不可没。就连居家的桌凳、书架、木床、木柜、木地板及其它木制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树木给我们的奉献,这是石器、塑料和钢制品永难比拟的。试想,如果没有树木,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呢?
树的家乡在人类足迹罕至的地方。它们喜爱集体生活,喜欢友好群居,性喜清洁宁静,热恋阳光水分,愿意沐浴清风雨露。而人类却将它们迁移至都市,植于街道路旁,等距离栽种,不仅使其身受各种束缚,而且让它吸食尘埃废气,还不时横遭人擦车撞,以致叶落枝断,甚至遍体鳞伤。正如张晓风先生在《行道树》中让“树”自己说的那样:“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的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听到树木的自白,面对树木的哀叹,作为主宰树木的人类,作何感想呢?
人类一直认为:“树动死,人动活。”以此说明,人不要像树那样保守不动,而是要经常变动,生命之水才能常流不息。故尔,有些人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念头,甚至一天几个想法,以致于心不定,神不宁,志不坚,好高骛远,见异思迁,三心二意。甚者,犹如断了线的风筝,连自己的根在哪里也不知道了。而树则不同,树一生很少离开一地,而是坚定不移地活着,安详从容地长着。它除了不断地向上生长,还将根深深扎于大地。一般来说,树向上长多高,它的根也向地下扎多深,可谓是根深蒂固,这样,它才能挺得住风刮雨淋。这与长到一定年龄即渐趋萎缩的人类大为不同。树还有矢志不移,心无旁鹜,宁定守一,绿茂不衰的精神。它们春天开花,夏挡烈日,秋结硕果,即使冬天着枝干,仍坚贞不屈,顶风傲雪,耐心地等待着来春的阳光,继续发芽、开花、结果。树更多的时候被人们砍杀,去充当栋梁、桌椅、造纸原料或取暖燃料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如果人类在保持自己长处的同时,又能向树的精神学习,那么,人类的思想境界就会大不相同了。
静静站立在山上、路旁的树,那怕一棵同生数枝的树,这些大小树都能够和平共处,友谊共存,和谐而又自由自在地生长。它们互谅互让,心胸开阔,慷慨大方,善良仁慈,在阳光明媚中滋荣,在风雨飘摇中起舞。在这一点上人类远不如树木,不要说有的人为满足一己私利而相互展开的生死争斗,就是为富不仁和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者,亦大有人在。还有的为了地位、权力、名声和女人,或者什么都不为,即使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师生同仁,有多少人在互相嫉妒猜疑、勾心斗角以至于反目为仇?即使一母所生或同门情谊,本该互勉互助,共同抵御社会的欺诈丑恶和人生的风霜雨雪。然而,恰恰相反,他们之间往往比别人更勇于争斗,甚至互相谋害、残杀。这样一比,他们反不如树,如果树有知,对于人类的这些躁动和自私将有何感想?
面对树的坚定、奉献、平和和友爱的精神,作为一向以聪明智慧自居的人类,还能说些什么呢?窃以为,唯一能做的就是除向树木学习和感恩外,更应该善待它们,对它们多施以关爱呵护,营造一个人与树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为它们也是为人类自己及后代造福。
行道树张晓风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 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一则是因为当前语文课文中,现代文占到三分之二的比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而另一方面,在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学生失分较多,做题花费的时间也较长。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教师不得不重视现代文阅读。在当前,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探讨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文章情感诉求的分析。语文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当前,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只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如在讲解张晓风的《行道树》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表面上行道树的自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诉求,使学生感悟到作者通过象征手法表现出对奉献精神的赞美。
2.忽视了对文章表达的道理的感悟。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讲究诵读,普遍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事实上如今的学生难于做到对文章的精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文章表达的义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学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才能使学生在面对新的文章时,能通过自主的分析了解到文章表达的道理。
3.缺乏课外知识的有效积累。文字是知识的载体,现代文涉及范围广,具有较为广泛的外延空间。当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课外知识,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
二、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必须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打好基础。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是非常细碎和枯燥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体知识的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现代文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类型不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以及论据。
2.优化教学步骤,让学生掌握阅读顺序。语文现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在考试中,时间有限,学生必须提高阅读效率,找到阅读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明白阅读的顺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顺序。在讲解教材中的现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顺序。合理的阅读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要全面阅读文章,掌握作者创作文章的写作主旨,记叙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事件以及关键人物,议论文则要抓住主论点和分论点;其次要根据课后习题的引导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并加以分析;最后是对筛选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总结,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习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主旨。在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章的主旨是理解整篇文章、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作者的写作主旨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上的脉络进行分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关注首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以概括出作者的写作主旨。
4.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外延,特别是现代文阅读,仅仅依靠课本本身、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首先是通过评价要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学生的回答一般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语言表达也多是由含糊到确切、由模糊到清晰。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地接近本质,并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文中说:“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
总之,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基础和方法的统一、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现代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行道树张晓风范文5
关键词: 语文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有关理论倡导在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应该大胆尝试运用合作形式进行教学。看看近几年来,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的相关理论文章,真是铺天盖地,可是再看看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几乎是一个盲点,至今仍处在徘徊观望阶段。其实,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这一活动形式,能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
1.1运用小组合作,能拓宽学生视野。在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小组学习,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走出校园,进行观察、体验和实践。让三个小组成员分别站在街道两旁的马路边,把自己当成街道两旁的梧桐树,体验体验,要求学生对集镇上早晨的恬静、上午的热闹、傍晚的冷清的特点进行观察,写出片段,再进行交流,最后合并成文,从而圆满完成习作任务。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让学生在阅读感知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情境生成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从而丰富自己的人性知识。
1.2运用小组合作,能展示学生才华。我们可开展合作办报进行班际比赛,展示班集体的整体智慧和力量及学生的个人才华,学生首先通过信息渠道和分组采访调查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画、图表、照片等资料。学生然后分组讨论、设计图案、研究内容,办出了一份份精美的小报。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的心理欲望。这种欲望激情一旦被激活起来,学生便会全身心的投入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才华,以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必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小组合作强烈愿望。
1.3运用小组合作,能培养合作技能。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运用小组合作方式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和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部过程,让学生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学生的技能在此过程中也便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这种学习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等都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这也与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中所提倡的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一致。
1.4运用小组合作,能提高实践能力。笔者为了切实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综合实践任务,增强师生综合实践能力,多方搭建课题研究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多项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各个调查小组撰写了调查报告,圆满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阶段任务,提高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进一步的增强了自己语文实践活动的能力,也为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1分解任务,有利于小组合作。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把所教内容进行分解,大的分小,整的分块,采取“切块拼接发”,把任务分解,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不分组学习,学生的理解就会存在片面性。这样既照顾到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性,扩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又发挥了合作作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这种分解任务式学习,更能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精神与行为,也为他们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2.2讲读查感,有利于展示才能。为了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教师可采用“讲读查感”四法:(1)根据课文文本,讲故事给组员听,培养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3)查找有关课文,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4)整体感知所学内容,学画所学物体,仿写精彩片段,培养学生的拓展延伸能力。采取此法,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内容相同,但形式不同,人人有事做,个个显才能,合作也更显融洽、活跃。学生的才能在团结、和谐、民主的氛围下得到了展示,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勇气与信心。
2.3质疑辩论,有利于提高能力。在教学时往往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此时教师可有的放矢,放手让学生共同探讨,开展辩论促进理解。笔者认为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辩论过程可使学生外显化,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提高思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辩论中,能够进一步理解感悟文本的内容,也能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因此,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不妨采用小组辩论法,展开组间竞争。
2.4快乐游戏,有利于激发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采用快乐游戏法,能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因为通过游戏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学习,使学生学习气氛活跃,相互启发,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热情高涨,能不时地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能够将对文本内容转化为一种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将自己的理解感悟深化为一种对语言文化的拓展延伸。
2.5实践活动,有利于巩固新知。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活动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它具有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价值的结论的过程,课后的延伸是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后可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注意点
3.1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可能进一步的激活他们的思维,发挥想象力。这种环境氛围也为他们提供了外在的环境保障。
3.2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合作激情与自信心。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深入其中予以点拨指导,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激情与自信心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语文学习的潜力将会大大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