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1

一、构建思维导图的一般步骤

第一,按照课本章节编排的逻辑顺序确立思维导图的中心。中心知识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向四周发散三个分支。

第二,第三章总共分为三节内容,分别为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二级分支: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

第三,再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模块确定第三级分支:如细胞膜向下又可以分为两个分支,分别为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的功能。细胞器向下又可以分为四个分支,分别为细胞器之间的分工、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第四,在第三级的基础上罗列出其包括的知识点为第四级分支,直到不能再细分为止。如细胞膜的功能又包括三点。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构建策略

1.留白填空法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绘图能力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如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绘制出思维导图的大体框架,呈现留有部分空格的思维导图,学生的水平越高,空格就越多;针对高水平的学生 ,教师可以不提供任何暗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本后自主构建该章节的思维导图,教师随机抽查,并在班级展示、修正。

2.合作探究法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共同完成该章节的思维导图。教师可选择无从下手、有待完善两种典型作品进行展示点评,师生共同讨论,建言献策。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和指导加以修改后、完善。学生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再次完善修改后,教师再次选择相同学生的作品进行前后对比,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该章节的思维导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在纠错过程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避免直接呈现“标准”,制约学生的思维。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2

高一学生是一群十五六岁青春萌动的孩子,爱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不陌生的字眼,但这也是高中生的一个。早恋已在初中甚至小学的校园中出现,对高中教师来讲也是谈虎色变的。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这一时期正是生殖器官发育逐渐完善的时期,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分泌正旺盛,如何把对异性朦胧的情感正确地引导到学习上来,哲学家的话“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给了我很大启示。一味地指责“你们没有认真学,没有好好地背基础知识”已无济于事。我想触碰一下这个,把这一崇高的情感做个小小的引导,我灵机一动,何不因势利导?所以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让学习成为与知识的“约会”,老师就扮演红娘的角色,我说了下面的一段话:“我们距联考(期中考试)还有十五天,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希望我们每天和生物知识来个约会,让我们每天与之交流、沟通、熟悉,让生物知识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约会的效果是由时间、次数和交往深度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与生物知识谈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了解、理解、驾驭TA的脾气、秉性,慢慢地我们就会爱上TA,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和美丽的生物知识去:约……会……”说完这段话,我发现很多学生羞红了脸,低下了头。

第二天去四班上课,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你们约会了吗”。学生们有的说“约会了”,有的说“还没有呢”,我就大声告诉他们:“你们再不抓紧时间去约会,生物知识就不喜欢你们了,到时它可要给你们点颜色看看。”同学们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会心地笑了。

第三天,我要求学生做什么呢?距联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顺着思路延续下去,继续诱导:“同学们,约会了,恋爱了,要写写情书,把你们对生物知识的情与爱、了解与理解全部写下来,整理好,把你们的情书交给我,让我们把约会继续下去,好吗?早晚有一天,你们的情书会发挥最大的效用,快去实战吧,张开双臂,让我们尽情拥抱可爱的生物知识。”

在这节课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费了好多的心思,把美丽的生物知识讲得有趣且生动,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它,润物细无声地喜欢上它。

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说:“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走近细胞,更深入地探索它的奥秘。悠悠三百余年,关于细胞的研究硕果累累,植物细胞在瓶中悄然长成幼苗,动物体细胞移植诞生了克隆动物,病危的生命期盼着干细胞移植的救助……

原核细胞虽然原始且古老,但它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以它微小的身体、简单的结构延续着生命,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一句话“细线织(支)蓝衣”。真核细胞结构复杂,分工精细,高效有序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离不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主要能源物质――糖类、良好的储能物质――脂肪,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无机盐的作用不可低估。在细胞这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中,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物质交换(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信息交流忙得不亦乐乎,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器,忙碌的细胞器组成了一个工厂的各个车间,生产线生产的产品都是这些细胞器相互配合的杰作。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离不开美丽且规则的DNA ,遗传信息库的美誉非他莫属,控制着遗传和代谢。

这些就是前四章的生物知识,经典不失优雅,规整不失活跃。你们爱上它了吗?

第五章的内容围绕着能量的供应与利用,不得不说由细胞核控制的代谢,复杂、有序、高效、温和,那些个急脾气的家伙早已被淘汰出局,酶是最好的生物催化剂,高效、专一、温和,成为细胞最好的最忠诚的伴侣,直接能源物质ATP含量少转化快,就像口袋里的零钱,取用异常的方便,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来源非他莫属,细胞中ATP的主要来源是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也有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过程中两种最重要的生理活动,是我们最应该熟悉和深入探索的问题,光合是万物之源,呼吸是细胞生物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相辅相成的好搭档。我们好奇地睁大了眼睛,探究细胞中最隐秘的活动,也是我们这一学期需要摸清来龙去脉的细节部分。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互动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离不开对具体问题的探究,学生在研究材料与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与对策,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思维;就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得不到开启。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教材中有大量与探究相关的内容,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与学生交流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本人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具体阐述如何进行有效地探究教学。

1.教师创设探究氛围,引起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探究氛围,引起学生探究欲望,它是探究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没有探究氛围,探究活动难以开展,探究性教学无法进行,互动教学就没法顺利展开。如何创设探究氛围,引起学生探究欲望?首先,建立良好的探究情感,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情感在先,古人说亲其师方信其道,在探究性教学初期,师生要相互建立信任感,不能光走形式,要科学求实的赢得学生信任。其次,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如:为什么刑侦人员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可以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第三,提问要难易适中。探究问题不能过繁过难,只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得到答案,不是让学生进行专业探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第四,利用媒体扩展探究空间,现代媒体使我们眼、耳功能大大增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编科技小报让学生阅读,收看中央台播放科技之光等栏目的电视节目等,不放过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任何机会。第五,对生物世界里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让某种植物地上结番茄地下结马铃薯,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去想象,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第六,生活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本人在讲到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如何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呢?我对该课的引入是播放一段自制的视频--服装厂忙碌的车间,视频中各个车间的工人虽然看上去很忙碌,但服装制作的各个程序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工厂一件产品的加工过程,然后以类比的手法引入细胞的各个"车间",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把学生带进了想知道细胞这个工厂会生产什么的求知欲望里,为互动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教师提供各种材料,小组主动设计探究方案

探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是相互间的一种合作,合作学习也是生生互动的重要形式。然而在现实课堂中,进行小组活动时,有些学生独自翻书思考,也不与同学去交流,成为了小组活动中的"隐形人",所以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不是参与小组活动就是善于合作了,还要在小组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更要是善于担任各种角色。每一个小组都必须有一至两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从而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个核心人物在其中起到组织作用,而不至于在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出现一盘散沙的现象。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去,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更变,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解题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的习惯。

3.教师科学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多向合作探究

当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各小组设计探究方案时,教师并不是站到一旁当"旁观者",而是要科学指导点拨,引导学生多向合作探究。生生互动也是互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学生之间的互动受性别、性格、空间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性别相同、空间位置较近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互动,这样也就导致了生生互动的对象比较单一。通过设计多向合作的活动,增加互动的渠道,有利于丰富生生互动的对象。

例: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一教学内容中,根据题材背景和学生自己的生活常识,学生会提出多种问题:酵母菌既能有氧呼吸又能无氧呼吸?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且产物是酒精?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除了酒精还有其它?等等。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相似性,教师可以给学生重新建立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至于每个探究问题下的小问题,可以让每个小组讨论交流去解决,小组成员通过他们的思考来进行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达到一致。这样建立学习小组的另一个目的是把互动教学延伸到课外,因为每个学习小组的每位成员有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课堂上经过讨论,可以得到口头上答案的一致性,但始终是纸上谈兵,故经过老师的指导,学习小组可以在课外延续互动教学。如,某学习小组的问题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还有其它,这个其它小组成员猜测可能是二氧化碳、可能是水,那这个学习小组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而设计实验以及进行实验,同样也需要每位成员的出谋划策,那这个小组又多了一次甚至多次生生互动的机会。

4.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教学体会。对以探究教学为基础而进行的教学的实施的本身评价也显示该教学是较为有效的,因此可以认为以探究教学为例进行高中生物互动教学是可行的同时也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提问;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实践和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运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行生物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课堂教学中的幻灯、生物模型,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把各种细胞器结构模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细胞器的结构,并归纳各细胞器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逐项讨论,把正确的结果归纳出来。通过亲自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二、运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阅读。而由于生物教材文科色彩浓重,图文并茂,多数学生在阅读生物教材时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效率很差。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实验:在讲授该课前,A班不作任何暗示,只要求学生预习本课;B班布置了一系列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之后,在检查阅读效果时,A班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多数回答不出来,而B班学生多数能较好地回答所提的问题。同是水平相当的学生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觉、观察、识记等心理活动的效率与他们是否明确活动目的密切相关。活动目的越清楚,其观察就会越清晰、完整,识记效果就越好。由于A班学生阅读是在没有目的情况下进行的,其阅读效果不好是必然的。

阅读是一个思维过程。问是第一步,然后才有学,系统的知识总是从问发生的。教师经常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生物教材,求解,学生便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当学生由教师提问读书求解过渡到自己提问读书求解时,便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迅速得到提高。

三、运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用各类图表表达生物问题的能力。这里,仅就生物教学过程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做简明论述。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平直、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因此,教师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么因怯场不敢回答或语无伦次,要么不分主次照本宣读,所答内容可取者较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为怯场者答问多创造些机会,培养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取舍材料,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运用提问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应注意四点。一是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灵活选用各种提问方法设计问题,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并综合分析生物问题。如讲授生物进化时,组织学生深入讨论生物进化的原因。二是要对生物知识进行系列归纳分类,探求本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三是要教给学生分析生物结构与功能的和谐统一,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四是要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两个原则,既要注重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只有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才富有说服力。

五、运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没有比较就不能区分对象、认识事物,也就不能抓住本质。就生物教学而言,相关知识之间的比较和联系是学好生物知识的关键,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是关键中的关键。例如,讲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后,教师提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哪些区别?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二者的本质特征,为解决相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对比提问,引导学生探求,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六、运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5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比原大纲版的教材有了很大的变革,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来谈如何正确使用教材,帮助教师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科学灵活的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所使用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如每章后面的“网站登录”提供了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资源等)。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师既是教科书的使用者,也是教科书的建设者。教材中的内容(包括知识性内容、活动、习题、讨论题、课外阅读材料等)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全部学习的。教师可以在完成课标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或增添。例如,必修1模块教材45页中的“知识链接”栏目就可以在教学中忽略。必修2教材中第4章第3节内容为选学,不是主干知识且删去也不影响学生对遗传学的学习,故可以删去。另外,一些探究活动和实验也可以结合其重要性和学校实际条件来决定是否让学生亲自来做。比如“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可以让学生来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等可以通过实验视频演示给学生。

二、将科学方法贯穿于教材

(一)“系统论”方法在教材知识呈现方式上的应用

系统作为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要素(部分)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有机的整体性。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1]68。

必修模块的教材就是遵循了系统的观点进行了内容上的编排。比如必修1教材主要就是围绕细胞这一基本生命系统展开学习的,除了第1章外,把必修1教材可分为微观的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组成细胞的分子、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细胞器、系统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系统的功能(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系统的发展和变化(细胞的增值、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这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每一章节的内容也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编排的。比如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从系统的视角出发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节内容,细胞膜一节中由于本模块的第4章将会详细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结构模型以及物质出入细胞的几种方式,因而对细胞膜的结构只字未提,对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也是点到为止,避免与第4章重复,从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细胞器的学习也不再一一列举其结构、功能,而是作为一个系统的组分,既讲到不同细胞器的分工,也讲到它们之间的合作。细胞核主要以模式图的形式介绍了细胞核的结构,文字部分阐述了DNA、染色体、染色质之间的关系,既承接了第2章的核酸部分,又为第6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章的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系统的观点确定教学的次序和重难点,在第1章学生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系统的观点来让学生认识细胞的各种结构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认识细胞的生命活动是怎样通过各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并充分联系学生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来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按照系统的观点认识教材,找出不同模块、不同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学情来安排教学进度、确定讲授内容的繁简、把握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当然,必修1模块的教材也是非常侧重观察和实证的科学方法的,这从必修1教材中九个实验、四个探究可以看出。

(二)“假说——演绎法”方法在教材中的体现

科学假说是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运动规律及其未知事物的存在或尚待发现的预期事物的形象等所做出的推测性解释。假说必须经过科学实践的检验才能发展成为科学理论,而假说的可检验性同假说的演绎展开的可能性是紧密联系的。观察、实验所检验的常常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所以,“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1]71。

必修2模块教材就主要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应用。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后来摩尔根用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等等。这些都是“假说——演绎法”的案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即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众多事实面前试着提出自己的假说,并进行逻辑的演绎,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模型建构方法与教材知识的呈现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出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1.物理模型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就是物理模型。如必修1中“尝试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很好构建细胞的微观结构。必修2中“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些模型建构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由学生完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既能学到知识内容,又能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2.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以文字表述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性的模型[2]33,概念图是其主要形式。如图解式解释模型很好地阐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杂交过程图解事实上是一个概念模型,它按遗传学的规律用文字和箭头等把杂交的过程简单化,来体现杂交试验的过程并解释杂交实验的结果,并可通过演绎和推理来预测某些杂交试验的结果等。

3.数学模型

按照必修3教材描述,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具体来讲,数学模型就是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2]34。必修3很好地运用了数学模型来解决生物学问题。如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可以建立坐标曲线图式的数学模型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J”型曲线也可以建立数学方程式的数学模型Nt=N0λt;标志重捕法也可以建立数学方程式的数学模型■=■(N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N1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种群个数;N2为第二次捕获的个数;N0为第二次捕获的个数中被标记的个数);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可以建立坐标曲线图式的数学模型;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中也可以建立坐标曲线图式的数学模型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对生物知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在模型建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抛砖引玉,训练学生自主构建模型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综合和对探究过程的理解。是运用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出自己感觉兴趣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索的科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给定课题的实验性探究是常见的探究性学习。比如必修3模块教材中“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就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在课时紧张等条件下,这些探究性实验没必要全部都通过实验去探究,而是选择几个典型的可行的探究性实验重点去做,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即可。探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概念,掌握实验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所以,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另外,碍于学时上的限制,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要做探究活动,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营造探究性的思维方式。

教材在每一节都以“问题探讨”开始,正文中穿插提示性的问题线索,并将探究活动与课文整体化安排,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案例。另外,很多章节都是以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为素材,让学生间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必修2模块教材就是以科学家发现基因、认识基因这一历程安排模块整体框架。有的是将科学探索的线索作为资料呈现出来,让学生间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1]78。如必修3模块教材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再如必修3模块中《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的“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等作为探究的资料让学生间接体验科学探究。

四、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在《生物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强调了“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理,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3]。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重视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必修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以生物科学史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展现了独特的教育价值。例如,必修1模块“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材料非常普通,但他却利用简单的设计得出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这一重要的结论,激发了学生设计生物实验、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他的实验却没有发现光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补充实验来证明光的作用,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实验设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卡尔文的研究中,14C成了主要工具,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实验要借助科学有效的工具才容易成功,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用了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再如,必修3模块“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达尔文到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从发现问题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验证,涉及许多生物学知识,其中巧妙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更是值得学习借鉴。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来演绎当年科学家的经典实验,如对于达尔文的实验可以提出探究的问题:“如果想知道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外界因素,你会怎么做?实验材料如何选取?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实验原则?”,“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还是下面部分?怎样通过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胚芽鞘的哪一部分结构感受单侧光后发生了弯曲生长?生长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面部分?怎样设计实验?”等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另外还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促胰液素的发现”等内容可以成为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很好素材。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不能靠教师简单的“讲”一带而过,要给学生“看”、“思”、“总结”、“探究”的机会。

总之,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构建;加强了教材的引导性和开放性,促进了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蔡萍.谈模型建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2,37(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范文6

关键词:中职;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目标构建

一、中职生的情感特征

中职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此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相联系,同时也带有社会历史和时代特征;既与中职学生多维度、多层次的情感需要息息相关,也与他们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同步发展。

中职阶段,是人生从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过渡的阶段,是学生通过认知的发展,将知识、情感、意志整合成新的结构,形成一定的独立观念、信念和世界观的时期。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得到发展,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假设和推理形成情感价值判断、道德体验、审美意识;自我意识、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渐增强,积极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理想;对人和生活的感受增强,尊严感和害怕挫折的焦虑同时上升。

二、中职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

新课标设立了中职生物课程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有: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的资源状况,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在中职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目标构建

1.从高级情感培养上构建目标

(1)道德感的教育。道德上的满足感表现为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特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在当代社会,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政治、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生态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私生活,进入物质生产、经济生活、精神创造、科学认识中,同时也发生在周围事物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道德感是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建立一个评价尺度,将自我本体蕴涵着的向善的欲求转化为自己与外部世界建立关系时的合理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产生满足、自豪感,反之,则会产生自责和内疚感。

通过中职生物教学,可以将社会对于人的行为的要求转入个人意识中来,逐渐变成人对于自己本身的要求,使这些要求作为道德义务进入情感体验中去。比如,通过“种间关系”中的互利共生关系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以及爱地球、爱家乡等方面的情感教育。

(2)理智感的教育。理智感是在解决某种理论与实践的课题,获得客观现实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理智感主要是以外在的客观尺度评价人对外部世界实践、认识和改造时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理智感的本质在于人在改变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发现人自身的目的、意义、价值和力量。比如“基因的表达”的教学,学生对基因表达的有序性与准确性可能表现出惊奇感;在“DNA指纹”的教学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独特的遗传信息和特性而产生自豪感等。

(3)美感的教育。美感是通过客观现实中的美的反映而得到的一种体验和享受,是人的一种思想意识和高级情感。美感的发生过程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理解、联想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有机结合。中职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挖掘生命系统所蕴涵的自然美,比如细胞分裂过程中在一个细胞周期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染色体和 DNA的有序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和谐美;可以从人们所揭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成果和形式中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美。

2.从认知角度切入构建目标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传统的中职生物教学十分重视认知教育,在中职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并不与认知教育相矛盾,而是要在认知学习中形成、发展人的情感,使人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相互促进,完善人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国的克拉斯沃尔、布鲁姆把认知目标作为手段,把同一认知内容在情感反应形态上的变化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由价值形成的性格化五个过程。这种情感教育模式可以作为中职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经常性选择。比如,“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和卵子的发生过程,以及受精过程的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对体内受精过程形成正确的认知。这些知识是掌握后续学习的胚胎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的基础。然后,教师补充相关知识:人的一次的量为2~6毫升,每毫升平均约含1亿。这数亿在生殖道获能后,穿过女性生殖道、子宫中,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在输卵管中部完成受精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初出发的约6亿,到达输卵管时不到4万,到达卵子附近不过百,穿过卵的透明带的不过10个,进入卵受精的仅仅一个。通过对受精过程的客观知识的科学认知,使学生在微观层面领悟生命在延续种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巨大的曲折、牺牲的壮观场面,体验生命的崇高美。让学生通过对受精阶段的透明带反应、卵黄膜的封闭作用以防止多精入卵的自然机制的认知,体味和卵子“两情相悦”“从一而终”的“美好爱情”导致受精过程完成的事实。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可以消除学生对生殖过程的神秘感,并引导形成白头偕老、忠贞不贰的人类爱情专一性的体验。教师还要进一步指出,虽然青春期性腺已经发育成熟,但大脑皮层人类情感的高级控制区要在25岁左右才发育成熟,在人的发展阶段上才进入恋爱成家的时期,引导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中职学生已有了爱情的朦胧意识,对这种情感的野蛮压制往往达不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如果能够以生物学知识作为情感体验的媒介,引导学生在中职阶段男女同学之间只限于正常的友谊交往,形成正确的爱情观,避免“早恋”行为,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上一篇合同的格式

下一篇经典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