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话测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 普通话水平测试; 相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89-01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举措。普通话水平测试从1994年开展以来,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提高,在推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需要和参加测试的人数迅速增加,探索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当前普通话推广是时代的需要。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一、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传承、弘扬、创造民族文化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语言规划,通过语言来推进国家战略。因此,采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推普工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上。在进一步做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同时,还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是加强语言的国际推广,宣传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专门针对语言学习的技术手段和辅助工具在类似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相对滞后,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话推广的深度和广度。2004年11月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委托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语言文字“十五”重点科研项目:“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1月上海市和安徽省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进行测试后,2008年全国机测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至08年底,参加计算机辅助测试的人数已达55.6万余人次,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已逐步在全国推广。考生报名、数据传输、成绩管理、证书打印等全流程的管理。
二、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优势
采用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可准确的自动评测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并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首先,测试站来说,可以加强管理力度,建立测试业务档案,加强对测试员的能力考核,组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难度大幅降低,考试过程将在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下有序进行,测试手段智能化,对测试站、测试员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普通话测试的公信力和客观性得到提升,打人情分、测试员疲劳、测试员测试水平差异等人为因素得到有效防止。对于测试员来说,测试效率将会大大为提高,同时减轻了测试员的压力,降低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测试效率,测试员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培训、科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考生来说,报名、查询分数等一系列工作更加方便,可获得全真的模拟测试和培训服务,通过“以测促学”提升普通话水平。此外,高一级的测试中心依托管理系统可加强对全省各测试站的管理力度,开展普测科研工作有了一个更加便利的平台。
三、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新特点
1. 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特别是考试流程方面的培训更为重要
由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新变化,普通话培训工作也发生了变化。与人工测试相比,以往考生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如若出现考试流程不熟悉,声音太小,考试过程失误时,测试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醒,促使考生完成考试,但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由学生自行操作,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测试的失败,如佩带耳机不正确,对测试操作不当,时间把握不当等。因此,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后,普测的培训内容除了以往考试内容本身的培训外,对考生进行考试流程的培训和考试技巧的培训与以往相比更为重要。
2. 可以实现课堂培训与课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
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后,考生除了参加必要课堂培训外,可以登陆畅言网(省略),这个网站与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配套而行,登陆这个网站后,考生既可以通过在线模拟测试,获得测试报告,轻松了解自己目前的普通话等级水平和存在的主要发音问题。同时可在线进行“基础语音”、“对比语音”、“综合”、“大纲短文”、“听辨音训练”和“我的课程”等内容的学习,有针对性的训练与课堂培训相结合,快速提高自己的普通话口语水平。
3. 对管理者和测试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有所提高
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是对考生命题说话之外的所有测试题型进行自动评测,而且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全流程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这个系统分为省级中心管理系统和测试站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部署在国家和省市测试中心,实现的是对考生报名、数据传输、成绩管理、证书打印等全流程的管理。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安装在测试站,使测试站可以完成对前三题的自动评测。正是由于此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智能化带来的变化,对于管理者和测试员,特别是对管理者在使用此系统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的要求有所提高。
四、当前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
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可以完成对前三题的自动评测,对于说话项的评分由测试员来完成。在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测试员对说话项打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的测试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据上传速度缓慢,测试高峰期大批数据上传时,易发生网络拥堵现象;只能给出机测前三项的总分,不能显示每一项得分,也不能显示具体错误、缺陷记录,无法进行更好的对比;评测的精准度不够理想,面对一乙以上三甲以下应试群体时,人机评测的一致率不够吻合,甚至偶尔还会出现分数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测试员在缺乏前三项参照的情况下,对第四项命题说话进行评测,增加了准确判断与打分的难度;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测试,出现前三项评测失败;第一项跳行漏读;第四项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时缺少有效提示和引导;由于畅言网(省略)提供的在线学习和模拟测试,很多考生在摸拟的过程,找到计算机评测前三项给出高分技巧,导致有些考生过分看中技巧,本末倒置,而忽视了对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那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公信力的进一步提高,克服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存在的不足,基层测试站应及时向研发单位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供承担计算机智能测试系统的科大讯飞进行完善和修补;其次,测试员应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业务素质和综合评分的能力,在进行说话项的评分时对考生的得分状态应和计算机及时进行对比,防止出现分数过高或过低,甚至差档的出现。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2
关键词: 普通话水平测试 轻声问题 把握策略
轻声是普通话语音中的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却是语流音变中最缺乏规范性带来的一种,常常给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判带来困扰,更重要的是给方言区人员学习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带来困难。因此需要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轻声问题进行重新认识,进一步辨清轻声音节的特质。
一、什么是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是“在一定条件下读的又短又轻的调子”,“轻声在物理属性上的主要表现是音长变短,音强变弱”(黄、廖本《现代汉语》上册118—119)。《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的总论部分提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由于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声调的调值,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可见,轻声不是第五个声调,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变化而来的,作为一种语流音变现象,轻声只在语流中才会发生,即“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单独一个音节不存在轻声,即使固定读轻声的单音节助词,单念时也是带声调的,如“的dé、地dì、得d锓着zhuō、了liǎo、过guò”。
二、轻声的作用
轻声在普通话中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轻声可以区别词义和词性。例如:
瞎子xiāzi(眼瞎的人)虾子xiāzǐ(虾卵)
舌头shétou(口腔内的器官)蛇头shétóu(组织非法偷渡的人)
兄弟xiōngdi(弟弟)兄弟xiōngdì(哥哥和弟弟)
地道dìdao(真正纯粹的)地道dìdào(地下的通道)
是非shìfei(纠纷)是非shìfēi(正确和错误)
精神jīngshen(有生气)精神jīngshén(宗旨、主要意义)
对头duìtou(冤家,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形容词)
厉害lìhai(程度深,副词或形容词)厉害lìhài(利和弊,名词)
练习liànxi(动词)练习liànxí(名词)
其次,轻声可以调节语言的节奏,形成抑扬顿挫的美感。
轻声的变化可以使朗读或说话的节奏趋于变化,节奏明晰。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因此,普通话中的轻声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但是轻声这种语流音变现象就其本原来说还是来自“北京话”,这可以从许多语言学论著中找到证据。罗常培、王均在《普通语音学纲要》中谈及声调(包括调型、调值、调类、声调相连的变化、轻声及词重音等)时明确指出是北京话而并未提及普通话。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在提及轻声时也指明是“北京方言里的轻声”。徐世荣在《普通话语音常识》一书中则认为:“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就其整个语音体系来说,并不包括北京的一些土语、土音。有些土音是特殊的‘音变’,比方词语中过度的‘弱化’音节(听起来含糊不清),随着一些土词而发生的读音变化,至今保留在一些老北京人的口中,这却不是我们所要采用、推广的。凡琐细的语音区别,不成规律的声音变化习惯,只能给北京一个地方服务,并不能用作普通话的标准音。作为标准音的北京语音,一定是经过甄别去取,淘汰了芜杂的东西,这才可以成为标准,让全国人民学习。”这种来自“北京方言里的轻声”,本身就带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给其他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中的轻声带来了困难。而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即使是作为国标的北京人或是中央台的播音员,对口语中的轻声音节的读法也存在随意性。
三、轻声的规律
哪些词语需要读轻声呢?从口语实践来看,多数轻声和词汇、语法有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有规律的轻声词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词语:
1.单音节的语气词。如“吗、呢、啊、吧”等。
2.助词。如“的、地、得、着、了、过”等。
3.词缀。如“子、头、么、们、巴”等。
4.方位词。如“上、下、面、里、边”等。
5.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趋向动词。
6.单音节名词、动词重叠形式的后一个字。
以上这些有规律轻读的字词大都缺乏独立性,具有附着性。
(二)必读轻声词
即没有规律性的轻声词。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语境的必读轻声词,如:“地道、精神、东西”之类,读不读轻声词义或词性不同,只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就可以确定是否读轻声。一类是无语境的轻声词,如:“豆腐、女婿、刺猬、队伍、脊梁”等,不管在任何语境中都习惯读轻声。这一类是普通话中最缺乏规范性的部分,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最难把握的部分,更是方言区学习普通话轻声的难点。
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轻声词条目约有2500条,《普通话轻声词汇编》收录的双音节轻声词共1028条,《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表一和表二词语共23021条,其中注为轻声词语的有1293条,约占5.6%,大纲中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共收词为545条。可见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轻声音节的把握程度是衡量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方言区的学习者除了需要强记大纲中的545个必读轻声词外,还要搞清楚那些大纲和《现代汉语词典》不一致的词语,如大纲中标注为轻声,《现代汉语词典》标注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或非轻声词的就有71个,表一和表二中还有注为非轻声的219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则注为轻声或“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此外,普通话中还存在次轻音(重次轻格式)现象,这些音节也不能读重,而轻声和次轻声的语音界限也难以划定。那么,次轻音的词语在普通话系统到底有多少也是个未知数,全凭个人语感决定。所有这些不确定音素,都说明轻声不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规范性,必然会给普通话教学和学习带来困难。
四、轻声的特性
轻声的难以把握除了它的规约性不足之外,还表现在它的实际发音的不确定上。轻声是在语流中失去了原有的调值,它总是根据前一个音节声调的调值决定后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值,而不论后一个音节原调调值的具体形式。“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不能独立存在。固定读轻声的单音节助词、语气词也不例外,他们的实际轻声调值也要依靠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确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对语音现象本质的分析,离不开语音的物理性质,即音高、音强、音长、音色。传统语言学大都认为轻声的“又轻又短的调子”是音强变弱,音长变短,现代语言学通过实验的方法,从声学上分析,发现轻声音节能量较弱,“是音高、音长、音色、音强综合变化的效应,但这些语音的要素在轻声音节的辨别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语音实验证明,轻声音节特性是由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构成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一)轻声的音高变化
轻声是在语流中失去原有调值的音变现象,“轻声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调值,变为轻声音节特有的音高形式,构成轻声调值”。轻声的调值(音高变化形式)到底是怎样的,语言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描述为:阴平字+轻声字——轻声字读半低调2度;阳平字+轻声字——轻声字读中调3度;上声字+轻声字——轻声字读半高调4度;去声字+轻声字——轻声字读低调1度。
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和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描述为:当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阴平、阳平、去声的时候(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后面一个轻声音节的调形是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当前面一个音节的声调是上声的时候(上声+轻声),后面一个轻声音节是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44。
胡裕树《现代汉语》中表述为:阴平、阳平音节之后(阴平、阳平+轻声)的轻声音节读中调3度;上声音节之后(上声+轻声)的轻声音节读低调1度;去声音节之后(去声+轻声)的轻声音节读低调1度。
可见在实际发音中,轻声的调值还是会有差别,何为正确,何为缺陷很难界定。其中的组合与现实的语言实际不完全符合,常常存有争议。如按照变调规则,非上声前面的上声调值都应变读为半上,调值为211,轻声是非上声,所以“上声+轻声”中的上声也应变为211,《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都持这样的看法。但是有些词是例外,如“小姐、主意、把手、法子、打点、打手、找补、拿主意”等词前面的上声音节实际调值就不是211,而必须读成24;而“倒腾、打扮、骨头、指头、手指头、脊梁”这些词,则读得比较乱,北京地区大都读为24,其他方言区则习惯读作211。单音节动词重叠时,如果是上声重叠,则前一个上声也读作24。可见,在实际语流中,“上声+轻声”格式中的上声确实存在24和211两种读法。
(二)轻声的音强变化
我们一般认为轻声的“轻”与音强减弱有关,所以在普通话测试中,有些测试者在读轻声时降低音强,造成轻声音节听不到的“吃字”现象。《大纲》明确指出:“实验语音学认为,音强在辨别轻重音方面起的作用很小。在普通话轻声音节中音强不起明显作用。轻声音节听感上轻短模糊,是心理感知作用。由于轻声音节音长短,读音时所需能量明显减少,但音强并不一定比正常重读音节弱。”语音实验表明,从轻声词和非轻声词的音强绝对值相比较来看,音强确实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大部分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比前面的非轻声音节在音强上还是略微弱一些(至少允许弱一些),这主要是通过前后对比感知到的变化,如“地·道”中的“地”和“道”。
(三)轻声的音长变化
音长的变化是轻声中最明显,也是最容易感知到的变化。《大纲》认为“轻声音节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甚至大大缩短,可见音长短是构成轻声音节特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尽管轻声音节音长短,但它的调形仍然可以分辨,并在辨别轻声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据实验语音学的考察,双音节轻声词中的轻声音节要比前面的非轻声音节的音长大约短55%。在实际语言中,前一个音节的音长也会略长于不读轻声时的时长,如“东—西”。
(四)轻声的音色变化
《大纲》提出:“轻声音节的音色也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韵母发生弱化,例如元音(指主要元音)舌位趋向中央等。声母也可能产生变化。例如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变为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等。”“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是不稳定的。语音训练只要求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字典、词典已收入的)。例如:助词‘的’读de,‘了’读le,词缀‘子’读zi,‘钥匙’读shi,‘衣裳’读shang。”但是在实际语言中,如果出现不是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音节的声母或韵母的变化,该怎么判定呢?如“椅子”中的“子”,口语中会读成[ts]、[dz]、[?觰?鄣]、或[dz?鄣],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或者是存在缺陷的呢?《大纲》里并未明确,测试员常常凭感觉判断。
五、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轻声的把握
轻声是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现象,是普通话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方言区的人还是需要学习普通话中的轻声的。但是由于轻声自身的一些特点,其规约性和规范性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宜对轻声词做过多的硬性规定,应区别对待。
有规律的轻声词和有语境的必读轻声词是比较好规范的,而且读与不读与词义、词性、语法意义相关,是必须掌握的轻声词。其中有规律的轻声词在作品朗读和命题说话中还会直接影响语言的节律,如果掌握不好,就会破坏语言的参差和谐之美,反映出应试者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和精熟程度。而一些毫无规律,完全是北京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轻声,其他方言区的人并不习惯发轻声的词,可以不作硬性规定。如“云彩”“知道”“娇嫩”等。而轻音与次轻音在音高、音强和音色上基本无法辨别,因此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可以不再区分,尽量宽判。这样的普通话才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又“淘汰了芜杂的东西,这才可以成为标准,让全国人民学习”的标准普通话。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2]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6.
[3]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
[4]林祥楣.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5.12,2.
[5]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6]宋欣桥.普通话朗读训练教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3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效度;反拨作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国家实施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的载体,合理而准确的考试内容设计、精确严密的量化计分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何让这种代表着普通话测试发展方向的测试方式能够更好地生存、发展,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参与度,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测试的效度。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了它所要考的,是测试最重要的属性。也就是说测试的形式和内容要有代表性,要能够准确、全面、充分地体现要测试所要达到的目的。本文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第四项“命题说话”(以下简称“说话题”)为对象,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效度进行分析。
1 说话题的表面效度
表面效度是指普通话测试从表面看上去是否有效以及被人接受的程度,表面效度高的测试容易引起应试者的兴趣,吸引他们参加测试。
“说话题”是普通话测试中唯一没有文字依据的一项,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脱离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说话题的分值为40分,占普通话水平测试总分的40%,占重要地位,换句话说,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关键就看这一题。测试的表面效度较高。测试评分采用由测试中心将应试人说话题的考试电脑录音通过打分平台随机发给2-3位测试员,这几位测试员采用上网、背靠背打分的方式,在测试评分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取其平均分作为应试人最后的得分。一旦几位测试员的评分差别较大,超出了允许值,则请另外几位测试员再次打分,最大程度避免测试员主观因素对评分的影响,保证了说话题最后得分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
2 说话题的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准确、全面而充分的展示要测试的内容,从而达到测试目的。
首先,“说话题”的考核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规定了测试使用的30则话题,其中大部分为叙事类题目,应试人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内容,比如“我的朋友”、“童年记忆”、“我喜欢的节日”等喜闻乐见的话题,便于表达,应试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的普通话水平。因此,“说话”是应试人的个性化行为,话题的范围比较广,表达方式也比较灵活,便于在口语测试中组织语言。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说话题的评分标准,本项是从语音标准程度(25分)、词汇语法规范程度(10分)、自然流畅程度(5分)、缺时扣分等四个方面评分的。从所占分值可以看出,说话题的测试的重点仍然是语音的标准程度,占本题分值的62.5%,其次还要考查词汇语法的规范使用,占25%,使用的是否自然流畅占12.5%,除此之外,还规定了测试规定3分钟的说话时间,这就需要那些平时不注重使用应试人加强普通话的学习和训练,并在实际生活中坚持使用,方能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取的好成绩。因此,说话题的内容效度较好。
3 说话题的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是效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要素,有时甚至用来代替效度本身。是指普通话水平测试所测量的能力是否符合普通话、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行为理论中所设定的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的是应试人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掌握的规范程度和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熟练程度,说话题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脱离文字材料,通过思考,连续不断说话3分钟的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的方式,能够完成说话题,说明应试人对于普通话的运用已经比较自如了,能够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所预设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说话题的这种自言自语的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沟通、交流、互动,语言实际上变成了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互动工具,交流思想的方式。所以命题说话虽然能够考查一定的普通话的运用能力,但这种可以提前准备的、相对静态的语言表达方式,已经很难能够测查出考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普通话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因此,说话题的结构效度在当前的测试理论之下有一定的局限性。
4 效度和信度
在语言测试中,信度和效度在某种意义上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属性,人们一直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好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语言测试中效度的重要地位,在信度与效度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语言测试应当把效度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地追求信度。从信度与效度的关系来看,语言测试如果一味地注重信度要求,效度必然会降低,甚至谈不上效度,反之,如果把效度放在第一位,信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但还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弥补。
普通话水平测试从产生开始的人工测试,到现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改变,实际上是首先提升信度,前三项的电脑评分从理论上虽然克服了一些主观因素对测试成绩的干扰,但我们不得不说,语言的微妙并不是死板的电脑就能够区分出的,所以说,电脑对前三项语音的评分可以说其首先考虑的是测试的信度,效度其次。但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推广和发展,在信度提升的同时,效度已经成为一个大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做出一个选择的话,我认为效度更为重要,为了提高效度而牺牲一定程度的信度是必要的,然而如果为提高信度而放弃效度,普通话水平测试就变成了某种工具,某种背离测试目的的测量工具。而第四项命题说话正是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效度的弥补,从我们前面对测试表面效度、结构效度、内容效度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话题的除了存在一定程度结构效度的缺陷之外,在我们当今的语言测试中,具有较高的测试效度。
5 反拨作用
反拨作用,指的是语言测试给教学带来的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一旦忽视了反拨效应,必然会使测试远离教学的真正目标,注重反拨效应无疑会给普通话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命题说话”能够最大程度反映应试人实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题型,并努力使之评分尽量客观,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说话题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对于推动普通话教学向培养学生实用语言能力的方向发展,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乃至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反拨作用。
6 结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施对普通话的推广有着重要意义,但正如吕叔湘先生说“语言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自觉规范地使用普通话是有意识、长时间、不间断地实践的结果。指望通过一次测试就能够很好地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测试,促使人们普通话使用更加规范,在此基础上多想、多说、多练、多用,持之以恒,普通话必定会说得圆润动听。让我们借用著名学者李筱菊说过的一句话来展望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美好愿景:一个语言测试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用多少数据去说明什么,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带来好的快乐的结果,有助于使人变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白雅.论多项选择题的测试效度[J].考试周刊,2011(22):13-14.
[2]何山燕.汉语水平考试(高等)口试模式效度问题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0(5):155-158.
[2]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 辅助测试 普通话 培训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3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to achiev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ided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makes the work entered a new phase of implementation, represents already send students earth shaking changes of Putonghua proficiency test form, test method followed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modern. After a series of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urgently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deepen the reform, promot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Mandarin training significantly, and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brief discussion to the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in the computer aided test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mputer; aided testing; Putonghua; training reform
0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辅助测试这一大环境下,细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应充分实现测试方式的优化转变,现如今,即使大众已然意识到普通话水平提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用到普通话学习中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基于时间有限改革任务重的现实情况,优化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亟待实施,势在必行。
1 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相较于人工测试的变化
1.1 测试形式以及测试周边环境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般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应试者在测试时,全程都面对两名考官,一般测试都选在教室或相对安静的环境里进行,应试者根据分组在不同的教室进行测试,每组之间互不干扰。而计算机辅助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在测试仪器上安装测试应用程序,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开展测试。应试者全程面对计算机,无工作人员在场,全程自主操作,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对测试软件有一定了解。计算机辅助测试普通话水平通常都在机房进行,机房内有多台计算机,能同时容纳多人测试,由于在密闭空间内,且计算机间距有限,因而测试者之间有可能相互影响。
1.2 应试者心理状况发生变化
以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者直接面对测试官,这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容易紧张、发音不准的应试者难以流利开口说话,影响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能够减少应试者的紧张情绪,应试者只要对测试程序了然于心,就能缓解焦虑,保证真实水平的发挥。计算机辅助测试现场监考力度不严,容易产生作弊行为,比如根据题目自由发挥说话内容,许多考生测试前就已将说话内容准备好,带入机房内,测试时只要朗读出来即可,减少了思考时间,避免了语句重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试成绩。
1.3 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发生变化
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于是考官当场测试,因而当场就能给出评分,出成绩较快,此外,考官能够根据应试者现场形体表现、语音面貌等情况,直观地给出评分;而计算机辅助测试则是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前三题由系统根据应试者读音情况给出评分,而自由说话题目则是考官根据计算机上应试者考试时录制下来的语句单独打分,考官和应试者之间没有眼神、情绪等的交流,因而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当前,计算机辅助测试对于自由发挥题目新增了一些评分项目,例如,说话内容偏离题目、内容重复等均会扣分。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对教学造成的影响
2.1 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普通话测试形式的变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认真学习研究,探究人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的区别,充分了解计算机测试特点以及新情况,根据其特征和变化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测试时更好的适应计算机测试程序。与此同时,根据学生应试时的心理变化,找出能够提起学生学习普通话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普通话教学质量。
2.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更加公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由于基本不涉及工作人员参与,避免了人情因素以及走后门行为的发生,因而测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心存侥幸的学生才能下苦功学习普通话,尤其是那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更要凭实力取得成绩,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刻苦训练。
2.3 应试者测试心理的变化
尽管计算机辅助测试成绩更加真实公正,能让学生发挥出真正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应试者作弊更加容易。由于缺少现场监考人员,应试者在机房内相对独立,无人监管时就会出现替考、携带自由说话资料入考场,或者不遵守考场纪律,在机房内随意走动,影响他人测试等。过于放松的考试环境,除了能够缓解应试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滋生出一些考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使这些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忽视普通话训练,怠慢学习。
3 计算机辅助测试环境下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纵观可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是开展普通话培训工作的主要目的,然而其确是完成普通话培训教学任务的关键手段以及重要推动力量。在相关教育中,立足对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教学的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实施备受各方青睐,基于计算机辅助应用创新改革普通话测试手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3.1 努力强化测试员课前培训
通常而言,一般是由获得省级测试资格的教师任职普通话水平培训课程教学,测试评分与后期复审同样是通过测试人员所完成的,由此可见,应试者测试水平以及整体培训质量均会对测试员教学水平与评分水准产生相对较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测试员在专业以及学历、职称以及年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情况,且多数属于兼职,所以,开始普通话培训课程教学以前,必须针对全部测试员认真开展相应培训工作,旨在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培训工作,完成相应的评分任务。具体来说,就测试员专业基础而言,需持续开展培训联系,针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细化纠正,使普通话专业水平获得明显强化;历经讨论之后完善制定各项教学计划,结合国家语委以及省语委相关政策及工作计划,并参考历年来考生特征进行对应培训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培训内容中全面加入计算机辅助测试这项内容;实现对测试员的评分以及听辨能力的全面训练,目的在于促进其测试能力水平的显著提升。
3.2 完善普通话培训改革措施
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开展进程当中,测试员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者,占据着十分关键应用地位,其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自身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化实施,要求普通话培训应致力于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增加,使得传统意义上以讲课为主的培训模式积极转变为教学练三合一,为学员实践练习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在培训中尽可能增设讲故事以及念绕口令等练习任务,促使学员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大大增强,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明显提高。立足内容来看,需把计算机辅助测试相关的内容以及程序、注意事项等当作要点进行具体讲解,使之能够在整个培训进程当中均有贯穿,在此注意,尤其需要多次重点讲解测试注意事项以及评分标准所发生的改变,合理规避在实际测试中出现多人测试失败或者是多次测试失败的情况。在日常培训时,督促学生多听计算机辅助测试中涉及的典型扣分音频,同时将此穿插于评分标准扣分细节中进行细化解释分析,力求让学生在日后测试中避免犯相同错误。
3.3 加强机辅测试技巧的指导
在实际的机辅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总共需要做完四道测试题,其中,前面两道测试题主要是针对被测者语音发音基础进行考查的,包括儿化音以及轻声等类型词语的发音,测试时必须重点关注读音技巧,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语速控制以及横向朗读,第二题参考所出现的儿化音及轻声的次数立足发音不确定情形下就词汇发音进行猜测,结合详细的评分标准明确知晓是会如何扣分的,如此一来,方能在阅读中做到有力取舍,尤其应注意,在第三道测试题目中,回读跟读错所需朗读的短文对应扣分点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朗读中,能够在脑海中快速计算一下是直接跳过还是决定回读。
3.4 重点关注学员说话练习引导
在日常培训工作实施中,需努力强化学员对测试中说话这一题目的正确练习,此测试题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进行全民考查,与此同时,这同样也会考验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在无文字凭借情形下,使得学员思维内部语言可以积极转化成准确且自然流畅的语言。所以说,开展培训教学时,需强化学生说话练习,锻炼其心理素质,使之在测试中拥有良好心理状态,唯有做足应试准备,方可尽量避免照读或者是重复网上下载文章等作弊被扣分情况的出现。
4 结语
综上可知,普通话培训工作开展中,需立足对计算机辅助测试自身特性的全面认识,改革相关教育进程,完善培训并认真进行练习,使得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普通话学习,并在日后机辅测试中获得较佳成绩。
参考文献
[1] 杨蒙霞.浅谈计算机辅助测试下如何增强中职学生普通话说话训练的课堂效果[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
[2] 曾玲.高校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思考――基于三明学院普通话测试改革试点案例[J].三明学院学报,2012(3).
[3] 杜建军.关于普通话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几点思考[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马彦芳,马美茹.论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利与弊[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5
关键词:语言观;语言测试理论体系;普通话水平测试;建议
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PSC)是国家为推广普通话的使用而进行的一项语言测试,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一种通用的、规范的语言。测试采用口试的方式,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
凡是语言测试,必首先涉及语言观问题,即语言是什么?在此,我们不讨论抽象的语言含义,我们只讨论直接作用于测试的语言观,或称测试语言观,即语言测试,测试的是什么?
下面,我们先来看语言测试的不同体系及其所遵循的语言观。
一、语言测试理论体系及其语言观
语言测试,是对一组言语行为进行测量,这组行为是表征目标能力的全部行为的一个抽样。测试的结果,是为了可以对目标能力作出推论。
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分为三大体系:分别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体系。第一代体系没有系统的语言观,在教学上把语言当作知识去教,在测试上体现为科学前语言测试,它仅仅测试语言知识;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为主导的测试体系兴起,第二代体系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系统,教学和测试的内容是操作这套符号系统的技能;到20实际60年代,受交际语言观的影响,第三代体系兴起,语言被视为一种能力,语言测试也是对能力的考查。能力大于知识加技能,是“把知识和技能包容进去的、性质起了变化的综合体”。
第三代体系将语言看作一种能力,更好地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符合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因此是现今语言教学和测试的潮流所趋。第三代体系的核心是交际能力。海姆斯提出,人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仅有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语言的运用,必须要放到具体交际情景中去,因此就涉及语言之外的其他能力,所以交际能力大于语言能力。李筱菊将交际能力划分为三个范畴:语言能力(语言形式结构系统本身的操作能力),语篇能力(语言形式结构置于语篇中运用的能力),语用能力(语言形式结构置于情景中运用的能力)。
相应地,第三代体系下,语言测试的目标为交际能力,即要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完成实际的交际任务来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PSC的语言观
以上讨论了语言测试理论的三大体系及其语言观,那PSC的语言观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PSC的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来进行分析。
PSC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
要完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需要掌握相关的字形、字音方面的知识,此外还有将这些音节声调读标准的技能。在完成第三部分时,要在前两部分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篇章、语法的知识,这样才能掌握正确的断句、停顿、连读、重音以及语调。
由此可见,前三部分考的都是语音、词汇、语法、篇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评分标准针对的也是使用这些知识技能的正误情况。
第四部分为命题说话,是开放性的试题,也是一个能较好地反映测试者真实语言水平的题型。要完成这道题,需要测试者有综合运用语言系统的能力。PSC中这部分的测试只是给了话题内容,如“我的学习生活,我尊敬的人”等,没有给出语言运用的情景,没有说明说话者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在什么时间、地点下,对什么人说这些话,以及说这些话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而这些内容正是考查语用能力必不可少的成分。
除了测试内容外,我们再看这部分的评分标准。第四部分总分为40分,语音标准程度25分,词汇语法规范程度10分,自然流畅程度5分。由此可见,这部分虽然在内容上涉及了语言能力和语篇能力,但是在评分时,重点还是考察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PSC重点考查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语言能力;对于语篇能力,如语篇规则的知识、语篇组织和联结策略等,可以说是在朗读项和说话项进行了考查,但是在PSC中所占的分数比例很小;而语用能力的考查,在目前的PSC的测试内容中根本就没有涉及。
因此,无论是从试题内容还是从评分标准来看,PSC所关注的只是语音、词汇、语法使用的规范程度,而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系统的形式结构内容。所以PSC将所考查的语言水平等同于使用一套语言形式符号的规范程度,而不是一种交际能力。
从PSC所体现的语言观来看,其测试已经落后于第三代体系的要求。语言测试是为了考查一个人的语言水平。随第三代语言教学和测试体系的兴起,人们认识到,语言使用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脱离了交际功能,仅仅考查语言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语言水平。PSC是为了“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那么,仅仅考查语音、词汇、语法的知识和技能,PSC并不能真实的反映测试者的普通话水平,也就无法达到其测试目的。因此,现行的PSC需要加以改进。
二、PSC的改进建议
从交际语言测试的角度来看,就目前PSC的改进,本文提两个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考虑删除PSC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
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实际汉语交际中,人们很少以单音节为单位交流信息,而常以双音节为一个音步,进而组成一段话进行交流。此题缺乏现实性,考查不出应试人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对汉语语流音变的把握,效度有限。2、读单音节字词,缺乏语境,难以激活目标语素的识别、加工,破坏了应试者正常交流时的语感,导致目标无关性错误出现频率高:如误认、错认、弃读等,降低了测试的反应效度。
本文中,我们的建议是考虑删除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以第二题替代第一题的测试,解决了上述所提的两个问题。读多音节词语项,词语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符合现实性要求,可以考查被试对语流音变的把握,同时也提供了词语语境,避免了目标无关性错误的产生,提高了测试效度。此外,叶军等对上海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测试的各项得分与总分以及各单项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二题高度相关,可以用第二题替代第一题的测试,且去掉“读单音节字词”的分数后预测总分,平均误差只有0.4分。因此,去掉“读单音节字词”并不会对考试的信度造成多大的影响,可以考虑删除。
(二)增加第四题“命题说话”的交际因素
第四题“命题说话”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话题单一、固定,缺乏开放性与参与性。目前,说话测试项是从话题库的30个题目中随机抽取两个,让应试人二选一进行表达,但是这些话题长期没有进行更新,部分话题已与时代脱节,与日常生活没有紧密联系,导致应试人在作答时感觉对话题毫无兴趣或无话可说。2、此题在测试时缺乏相应的语境,未提出具体的交际任务要求,忽略了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导致背稿、离题等现象严重,难以测查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水平。
在此,我们的建议是增加“命题说话”项的交际因素。首先,交际性要求提高被试的参与度,要让应试人在进行口语表达时有话可说,所以,在话题题库中,要多增加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题目,并且定期进行更新,为应试人提供较为广阔的话题空间和发挥余地。其次,按照交际测试的任务性原则,“命题说话”项应提供交际背景,如说话人的身份、时间、地点等,要对交际任务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应试人明晰交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实现“言有所述、言有所为”的交际要求,以便测查应试人真实的语言水平。
对于“命题说话”项的改革,许多学者(如钱华,杨万兵,程江霞等)提到应将单向说话形式改为双向交流模式。本文认为,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既存在双向交流,也存在单向表达,因此,“命题说话”暂保留单向说话形式。双向语言交际能力考查,可以考虑再新增一题对话测试题。在对话测试题的设计上,考虑双向交流模式,在测评员的引导下,被试与测评员之间互动交际。在对话话题的选择上,可考虑与应试人的行业或职业特点相关的题目。加入对话测试题目,既增加了交际能力考查的比重,同时也做到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的情景特征保持一致,利于保证测试的真实性,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性测试的目的。此外,还可以补回因删减第一题而减少的分数。
参考文献:
[ ] 程江霞,金洪大. 以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改进PSC的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0,7(3):60- 61.
[2] 叶军,赵伟国,王颐嘉,乔丽华. “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模式评价[A].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钱华. PSC“说话”测试项的现状与改革设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4):53- 58.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6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精神,深入宣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师生语言文字意识,提升尚德文化品位。
工作目标:
语文教师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非语文教师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学生达合格水平。
具体措施:
(一)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
国家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表明了推普工作已走上了法制轨道。广大师生要认真学习“国家语言文字法”,认识到用 普通话交流、规范文字书写,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教育的普及、科技的腾飞。因此,学校要把普及普通话纳入日常工作,纳入 专业技能训练,纳入学校常规管理,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二)建立领导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为使推普工作扎实开展,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严格管理,把推普工作落到实处。
1、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语言文字工作检查督导小组,成立以语文教师为骨干的培训、测试小组。
2、制定计划,健全制度。每学期召开1—2次推普工作会议,制定计划,建立健全与推普有关的制度,研究推广办法,做到措施得力,责任到人。由教务处负责印制发放推普资料及自测试题,语文教师协助批阅,统计自测情况。
(三)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建设
1、设置警示性标牌和条幅
警 示性标牌和条幅随处可见。(1)校门设置“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汉字”等宣传警示性标牌。(2)校园醒目位置书写固定性标语。(3)教师办公室、教室 醒目处张贴“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警示语。(4)教学楼、宿舍楼等处设置具有感召力的标语。(5)制作“用普通话交流,沟通世界文明”、“普通话是校园语 言”等条幅,在校园醒目处悬挂。
2、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班级推普员作用
(1)第八个推普周各班推普员组织出一期壁报。
(2)红领巾广播站定期进行“推广普通话专题节目”的宣传,也做好普通话的示范工作。
(3)橱窗内张贴推普宣传图画资料。
3、开展推普专项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评比颁奖,将活动内容留底入档。如:(1)“规范汉字,学生抽测比赛”(2)“推普软笔书法比赛”(3)“请讲普通话演讲比赛”等。
(四)重视校园普通话软件建设
1、 推广普通话从教师抓起。我校坚持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坚持“推普”与教师基本功训练相结合。学校要求未达标的教师,要积极培训,争取尽快达标。教 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上课时必须使用普通话,改正方言音;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文教师兼有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责任。
2、在学生中确立“说好普通话走遍全天下”的语言意识。学校要求每位学生用普通话交流,用规范字写作业;克服方言土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3、坚持“国旗下讲话”制度。抓住升旗仪式契机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语言,讲好普通话的情感。
4、德育处要把推普工作纳入文明班建设评比中,制定出量化考核标准,语言面貌差德班级、个人不能评为先进班集体和文明学生。
5、规范教案书写。尤其对新踏入教学岗位的教师,要规范教案的格式,规范书写内容,规范板书,规范作业批语。对问题较大的教师,由师资管理处责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