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文1

叹气表现的是人物的面部表情,所以是神态,而语言描写一般情况下会出现引号。

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神态描写主要描写的是脸上的表情。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文2

1、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2、神态描写主要描写的是脸上的表情。

3、描写人物神态的好句好段:(1)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2)她闭着眼睛,绝美的脸庞显露出一丝痛苦的神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文3

野猫想吃掉小鸭,小鸭说它捉了好多鱼放在河边。野猫以为是真的。没想到小鸭来到河边,就跳进了水里。

读了这一片段,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呆板、乏味呢?是啊,这里用的是叙述性的语言,缺少了语言描写。事情发生时,野猫和小鸭都说了些什么呢?要想让作文中的人物更传神,我们就要写一写人物的语言,写一写人物的对话,让人物出来直接讲话。

野猫对小鸭说:“肚子好饿啊,我要吃了你!”

小鸭说:“你不是喜欢吃鱼吗?我捉了好多鱼放在那边呢!”

野猫说:“真的吗?在哪里?”

小鸭说:“在河边。”于是跑到河边,跳进了水里。

修改后的片段描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有趣多了。但都是用“××说”这样的提示语,对话的形式显得太单一,所以我们不妨变一变――

一变“说”字:表示“说”的词语有道、叫、喊、嚷、问、唠叨、请求、打招呼等等。

二变形式:对话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间,有时还可以省略提示语。

野猫对小鸭嚷着:“肚子好饿啊,我要吃了你!”(提示语在前)

“你不是喜欢吃鱼吗?我捉了好多鱼放在那边呢!”小鸭回答道。(提示语在后)

“真的吗?”野猫问,“在哪里?”(提示语在中间)

“在河边。”(省略了提示语)

于是小鸭跑到河边,跳进了水里。

再次修改的片段,是不是生动、活泼多了呢?其实呀,要写好人物的对话,提示语也要写得丰富饱满,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和语气等,这样人物形象就更加鲜活、更加具体。

野猫恶狠狠地盯着小鸭,嚷道:“肚子好饿啊,我要吃了你!”

“猫先生,你不是喜欢吃鱼吗?我捉了好多鱼放在那边呢!”小鸭眨了眨眼睛,回答道。

“真的吗?”野猫半信半疑地问,“在哪里?”

“在河边。”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文4

一、初步感知,何谓细节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之艺术效果。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就是品味,细节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深度。

二、品味经典,欣赏细节

(一)外貌细节描写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二)行动细节描写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三)语言细节描写

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有一次向他岳父借乡试盘费,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

范进中举后,同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谈话,前倨后恭,反差极大,活生生地勾画出胡屠户这个势利小人的丑恶面目。

(四)表情细节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蔺相如使秦,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三、细节描写常用方法

(一)精选词语。运用贴切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对自然环境、人物形象的一小点、一片段作细致入微的描绘。

(二)抓住细微的痕迹。相同的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分别来。如《鞠躬尽瘁》中写焦裕禄克服病痛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一个相当典型而传神的细节,他办公的藤椅右边的扶手上被顶穿了一个洞(肝痛时用外物给顶住)。

(三)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观察生活,描写细节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文5

摘要刘庆邦的《梅妞放羊》、《鞋》、《遍地白花》、《春天的仪式》等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享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其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刘庆邦 语言 地方化 本色化 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个性生命体验的文字呈现过程。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语言的成功与否是小说成功的关键。享有“短篇王”美誉的刘庆邦十分重视小说的语言,他认为“创作上语言是第一位的,带着自己呼吸、有个人气质的独特的语言才美”。他的《梅妞放羊》、《鞋》、《遍地白花》、《春天的仪式》等一系列乡村题材小说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个性化的语言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刘庆邦小说的语言个性主要表现为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 地方化语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乡土文学作家们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刘庆邦生于河南沈丘,他在这块大平原上生活了19年,那里的地方语言在其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故其创作中使用农民方言俗语时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感到既亲切又自然。比如,豫东地区方言中名词后面往往带上“子”这一后缀,这一语言现象在刘庆邦的乡村题材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瓜庵子、疯杈子、玉米辫子、辣椒串子、箔篱子、奶浆子、白面剂子,这样的词语随处可见。刘庆邦还善于使用民间语言宝库中一些表现力极强的词语,比如:

吹奏者塌蒙着眼皮,表情是职业化的。(《响器》)

她家院子里就有一棵枣树,四月春深,满树的枣花开得正喷。(《鞋》)

凡是高玉华的消息都是好消息,一听到有关高玉华的消息,他心里就美气的不行。

二姨以为香当着母亲的面碍口,想把香拉到一边去问个究竟,二姨一拉,香就一“卜楞”,二姨不能够拉她走。(《闺女儿》)

这孩子,恐怕要丢搭坏。(《小呀小姐姐》)

这是一只大号的瓦碗,鸡蛋茶盛得溜边溜沿,不只是五个六个,还是九个十个。荷包蛋已经成疙瘩打蛋。(《相家》)

上述语句中加点的词是豫东方言乃至河南方言中极富地方特色的词语,这些词语在一定区域内被一代又一代人长期使用,很传神,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日常口语表达中常常有规范的普通话词汇不能替代的作用和魅力。比如“塌蒙”一词所表达的意思类似于“耷拉”,但“耷拉”很难表达出眼皮下垂蒙盖在眼珠上的那种状态。“喷”的意思是花开得正旺,但却比“旺”显得更有气势。“美气”一词则蕴含了兴奋、快乐、幸福等多重意思。“卜楞”写出了对外力拉拽的推拒和反抗。“丢搭”指的是由于忙碌、贫穷等原因而疏于对孩子、家禽家畜的照顾。“溜边溜沿”指东西盛得很满,但却比一个“满”字要具体生动得多。

地方化的语言也为人物形象增色不少,因为方言是真正地来源于生活,和人们的情感有着难舍难分天然一体的牵连。刘庆邦在小说中还大量运用民间俚语歌谣等表现农民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一腔一韵表达着农民最朴素而丰富的思想,使其小说语言既新鲜、生动,又很有嚼头。比如:

二姨笑了,说,我说过这两个孩子是一对儿,不会有错儿,一个葫芦嘴,一个嘴葫芦,都抱着葫芦不开瓢。(《闺女儿》

好看不过对肚子瓜,当媒人的两头夸,母亲允许表叔的话有所夸张。待到表叔把话说成了车轱辘,母亲才说了一句:她叔,闺女的事让您操心了。(《相家》)

在乡村题材的小说中,用地方化的语言去叙述产生、流行这种语言的地区的生活,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第一,做到“文”与“言”的统一,即内容与语言的协调,增加真实的质感,对人事生活的叙述得以自然而然地完成,于是产生鲜明的地域或地区文化特色。第二,对于本地域、本地区的读者,自然有一种亲切感,增加其阅读兴趣;对于外地域读者则有一种陌生感、距离感,这也可以使之产生阅读兴趣。在词汇现代化的今天,有许多方言土语都在迅速湮没,而刘庆邦小说中运用的地方化语言不仅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当时农民们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地域文化,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生活气息,具体生动,可闻可感。

二 本色化语言

刘庆邦的小说立足于民间生活,站在民间的立场来写民间。其民间立场不仅表现在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风格上,在小说语言上也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放弃知识分子在语言上的优越感和叙事中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识,用极富乡土本色的语言来书写乡村人物与乡村生活。

刘庆邦认为:“我们写小说写什么呢?无非是写人,写人的喜怒哀乐,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多姿多彩的人生形式,写人性的丰富性……”那么如何来写人物呢?刘庆邦强调要贴着人物写:“看来还得贴着人物写,这是我们写作者的惟一选择。要贴着人物写,我们脑子里起码要装着一些人物。这些人物或者是故乡的乡亲,或者是以前的工友,或者就是自己的亲人亲戚,等等。对这些人物,我们是应该比较熟悉的,知道他们怎样说话,怎样走路,怎样哭笑,怎样咳嗽。闭上眼睛,他们如在眼前。否则我们就无从贴起。”贴着人物写,表现在人物语言上,就是尽量让人物用他自己的语言来讲话,让人物说贴合自己身份、性格及生活环境的本色语言,怎样的人,处在怎样的地位,具有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语言风采。

《谁家的小姑娘》里农村小姑娘改的弟弟开放哭时,改的娘问:“放儿哭啥哩?”得知儿子饿时,她又说“一会儿不嚼我他就不能过”,娘虽然累得没劲了,还是“一声没吭”让儿子“嚼”她。后来娘让改把地里的鱼送到黑叔鱼塘里去,改拒绝去,娘问“那是为啥?”改只说“啥也不为”。在娘中暑晕倒时,改带着哭腔喊“娘,娘,你咋啦?”小说中仅有的几处人物语言充满了泥土般的质朴气息,通过这些简短而生动的口语,娘的辛劳和改的倔强跃然纸上。在小说《鞋》中,因为妹妹动了守明视如珍宝的鞋,守明跟妹妹吵起来了,守明质问妹妹:“谁让你动我的东西,你的手怎么这么贱!”“还敢嘴硬,看看上面你的脏爪子印!”母亲过来劝架,把鞋底看了又看,说这不是干干静静的吗!守明说:“就脏了,就脏了,反正我不要了,她得赔我,不赔我就不算完!”母亲说:“不算完怎么了,你还能把她吃了,你是姐姐,得有个当姐姐的样儿。”这是一场真实生动的吵架场面,几乎是将生活中姐妹吵架、母亲劝架的语言原滋原味地搬到作品里了。

不仅人物对话是人物本色语言,与之相关的叙述语言也是非常符合被刻画的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小说《鞋》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又开始给棉花打杈子时,守明心里像是生了杈子,时不时往河那岸望一眼。河那边就是那庄子的地,地尽头那绿苍苍的一片,就是那庄子,她的那个人就住在那个庄子里。”没有激情澎湃的语言,没有用到“思念”、“相思”、“刻骨铭心”之类的词语,只是写主人公时不时往河那岸望一眼的动作,作者用极富乡土气息的语言刻画出了乡村少女内心对未婚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与渴望。再如《夜色》写周文兴定亲后,心里“美气”得不行,走起路来都格外“带劲儿”,“美气”和“带劲儿”是最实在最真切的农民语言,表现了周文兴定亲后掩饰不住的兴奋与激动。《相家》描写“母亲”将要亲自去为闺女儿相家:“她想把这个事暂且丢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可是不行,她低头是这个事,抬头人还没有出门,梦里去相家已经去了好几次了。”这几句话简洁素朴,通俗明白如家常话,既贴近农村妇女的身份和性格,又极富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本色化语言的运用使刘庆邦的乡村题材小说从意识形态话语和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所形成的夹击里突围而出,以生动传神的对话和细腻到位的心理刻画再现了民间生命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 审美化语言

刘庆邦曾说过:“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的底蕴是很厚的,根是很深的……用这些字的时候我是怀着敬畏之心,生怕哪个字用得不是地方,每句话,每个字都要推敲。”刘庆邦对待小说语言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大量撷取民间语言宝库的可贵资源用于小说创作,并没有放弃知识分子对小说语言的驾驭,他的乡村题材小说语言在地方化和本色化之外,还体现出审美化的特色。

审美化首先体现在对原始民间语言的提纯净化。在小说创作中,无论是地方化语言还是高度贴合人物身份、性格、生活环境的本色语言,对于乡土文学作品的创作均具有普通话语汇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来自民间的东西往往是很俗的,如若把握不当,就会使得作品语言显得过于粗糙、野性,甚至造成读者理解的困难。刘庆邦在处理运用来自民间的语言时是很讲究的,“俗”的表现方式也是极有分寸的。如《小呀小姐姐》对罗锅子弟弟平路驱鸡、骂鸡的描写,是用叙述人语言转述的。这是一段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用的是极其简洁朴实的本色化语言,有几分俏皮风趣,令人忍俊不禁。农家顽童那股子野性、倔劲活脱脱跃然纸上。若将口语中“骂鸡”的语言原封不动地写出,那必定给人一种过于粗俗之感,但经叙述人转述,就化腐朽为神奇,既没有改变原味,又显得干净和文雅多了。刘庆邦对少儿向来持肯定赞美态度,出于诗意化的需要,他把少儿的语言作了纯净化处理。

审美化还体现在小说叙述语言的诗意。叙述语言是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也就是作者为表达写作意图而使用的叙述、描写等语言手段,它直接影响着作者表情达意的效果和读者进行接受的效果,凡是优秀的作家,无不在这些方面刻意追求。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都是从生活中捕捉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娓娓道来,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委婉曲折的情节,叙述语言简练含蓄,朗朗如白话,但却总是能够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韵味,这就是他的叙述语言的魅力。如《野烧》中这样描写一条黄狗:黄狗似乎也认为自己这样空嘴而归对于三位贪吃的哥子不好交账,它显得很抱歉,远远地就塌下眼皮,低下头,前腿一伸,卧倒在地,自我解嘲似地回过头来啃自己的背。这样的文字描写,描神绘物,宛在目前,如同中国画中花前月下必有一蝶一虫一样,在意境的宁静平和中,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强化了视觉效果。《曲胡》中也不乏优美雅致的语句:“秋叶飘零的夜晚,月白如霜,琴声悠悠扬扬传来,如泣如诉,使好多善良的农人痴痴呆呆,嗟叹不已。”“三月春风户外飘,柳条摆动,麦苗起伏,塘边的桃花花蕊微微颤动,托春风捎去缕缕清香。”上述描写典雅而通俗,有诗的意境、词的节奏和散文的韵律,同时也与小说主人公凄美的爱情和谐一致。这份诗意更多的时候是素朴的、自然的,且看几篇小说的开头:

“清明节快要到了,地上的潮气往上升,升得地面云一块雨一块的。趁着地气转暖,墒情好,猜小想种点什么。”(《种在坟上的倭瓜》)

“太阳升起来,草叶上的露珠落下去,梅妞该去放羊了。”(《梅妞放羊》)

“麦子甩穗,豌豆开花,三月三到了,三月三是柳镇的庙会。”(《春天的仪式》)

这样的开头与汪曾祺的手法极其相似,开门见山,直入话题,用的是纯自然的语言,自然得如日出日落、花开花谢、春雨冬雪一样应时而至,于平淡中氤氲着素朴的诗意。

诚如刘庆邦所说:“我深信一个写作者的价值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个性的独立的表达。”作家在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发现之后,就要努力使小说的语言具有个性。反之,小说的语言个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小说的存在个性。刘庆邦乡村题材小说的个性魅力即来自作家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审美理解的感受与关注,也离不开其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的个性文学语言。

参考文献:

[1] 刘庆邦:《民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庆邦:《河南故事》,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范文6

1.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 式词语。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回顾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进行片段修改,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教师制作复习课件,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巩固字词练习

(一)字词过关

1.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读准生字,读对词语。

(2)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完成复习单1、2小题,并校对。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脸颊(jiā jiá) 铁锹(qiāo qiū) 树杈(chà chā)

一副(fú fù) 彼此(pǐ bǐ) 拽住(zhuàn zhuài)

(2)看拼音,写词语。

fù gài chāi chú lóng dōng níng shì

( ) ( ) ( ) ( )

fá mù lěng kù gào shì pái

( ) ( ) ( )

cǎo cuì huā kāi

( )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词语运用

1.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联系童话人物,用好这些词语。

3.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并选择一个造句,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同桌互相评价,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创设语境,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理解童话特点

1.围绕自主复习单,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并说说理由。

童话人物 喜欢理由 星级

巨人

智慧女儿

鸟儿

小木偶

2.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围绕童话人物,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再次出示童话故事,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童话故事 启示

《巨人的花园》

《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

《小木偶的故事》

5.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①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②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③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以童话人物为线索,进行小组合作,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互相评价

1.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填写表格。

2.对照童话特点,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语句通顺( ) 好词佳句( )

想象丰富( ) 情节精彩( ) 有所启示( )

3.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伙伴评价,教师点评。

修改1: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上一篇理解媒介

下一篇普通话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