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信企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1
“科学发展、提升价值”是在XX电信发展乏力、市场萎缩、效益下滑、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是在XX电信取得全业务经营权,实施二次创业,重铸XX电信辉煌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提升价值”是对过去XX电信发展得与失的总结和终结,更是对XX电信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开启,对XX电信当前乃至今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提升价值”充满深刻的辩证法,是企业发展辩证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前提、是手段,“提升价值”是归属、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没有“科学发展”,“提升价值”就是一句空话,不能“提升价值”,就不成其“科学发展”。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是“提升价值”的必由之路,而“提升价值”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科学发展”不是一句空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偏正结构,“科学”是形容词修饰语,是用来限定“发展”的,它要求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而不是盲目的、非科学或伪科学的。
实现“科学发展”,首先要不断提升发展自身的价值。“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这个“科学”就无所依附,没有发展,“科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是皮之不存,毛之焉伏。所以,“科学发展”就企业而言,首要是发展,是增长,就是抓住当前企业全业务经营的开启之际,大力发展业务,扩大用户规模,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实现全业务经营的“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但是,发展要讲究“科学”,尊重“科学”,突出“科学”。要摒弃过去那种用高投入拉动增长,只注重数字,不讲究质量运动式、粗犷式的经营方式和增长方式,实现内涵式的科学发展;要注重发展质量,大力提升发展的价值,实现发展与质量的统一。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发展
企业信息化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是各企业的必然选择。电信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在线并行处理企业内部的服务、经营、运行和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内部的运营自动化、决策智能化,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提升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推进,电信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一、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电信业与国际先进电信企业相比,在网络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上的差距不大,但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方面却存在明显距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信企业已经很难仅仅通过规模投资来维持竞争优势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要从投资拉动转向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提高。电信企业的业务运营支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程度。因此,信息化发展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级现代企业的关键。
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是由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特点决定的,特别是固网运营商,网络复杂、业务品种多、服务的用户高端和低端差别大,因此依靠信息化手段进行运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电信企业靠投资网络、扩张网络规模来发展,电话业务发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通信网配套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上。特别是九十年代初,电话交换局点迅速扩张,不可能按照每个交换局点成立相应各专业的维护班组来支撑,迫切需要建立电话网各专业网管监控系统,采用集中的维护方式以提高维护效率和故障反映速度,因此在九十年代后期,交换网管、传输网管和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按照统一技术规范相继建成投产。另外,随着电话网规模的扩大,用户数的急剧增加,传统靠手工业务记录单张和传真来组织业务流程的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业务发展要求,九六年底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全国范围统一标准的电话业务管理系统――“九七”系统开始建设,“九七”系统包含用户资料管理、配线配号、计费帐务、114查号、112查障等九个系统,这是业务支撑系统(BSS)建设的开端。另外,为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能力,电信企业内部按照各地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辅助信息系统,包括工资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统计系统等,这些系统均是独立建设并分别投产的。电信企业信息化系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统又可分为业务支撑系统(BSS)和运营支撑系统(OSS),统称为MBOSS。
运营支撑系统(OSS)主要负责管理和控制通信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管理、业务性能管理和用户计费操作,是电信运营企业的基础。业务支撑系统(BSS)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产品管理和用户计费帐务管理,是企业市场经营、用户服务工作的保证。管理支撑系统(MSS)主要负责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服务保障和企业决策支撑,是企业现代管理的保障。
二、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回顾及存在的问题
1996年中国电信按照统一的“九七”规范来建设业务管理系统,1999年按照统一的集中计费业务规范来建设本地网计费帐务系统,2000年又制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对10000号客户服务呼叫中心进行建设。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建成了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较好地支撑了多种业务的发展。但由于各系统的建设是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分业务、分阶段、分地域实施的,因此系数量多、系统关联性差、适应能力不强、每年的投资和运营成本越来越大。以某地电信分公司为例,到2004年底共有计算机应用系统130个,其中,承担全局生产和管理的核心系统有50个,主要系统如下图1所示。
此外,企业内部还建有内部网站10个,外部网站10个。由于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各种系统是基于使用者本身需求提出而开发的,有的系统还是使用者自己开发的,因此造成系统分散建设,重复投资,管理独立;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系统分散,数据共享困难;系统综合支撑能力不足,跨系统需求响应不及时;系统间一般采用点对点的方式连接,接口复杂,标准不规范;用户界面繁多,帐号和管理分散,使用不便;管理流程没有优化,基础管理不规范,重建设,轻管理;系统信息不全面,系统没有进行关联和整合,特别是支撑企业战略决策信息不足。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从战略的高度制订信息化整体规划,并严格执行,才能改变现状,有效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使得系统能适应业务变化、差异化服务和急剧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全面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益分析
电信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反映速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信息化的效益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信息化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而言,实施信息化后信息的传递、处理效率有了飞速的提高;其二,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通过相对固化的电子信息系统能达到管理规范、管理提速、管理能力提升的技术基础;其三,协同效应,信息化真正为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以及其他的信息处理服务,建立了更广泛的沟通平台,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平衡和协调好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降低经营风险。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简单采用,而且是企业借助信息技术的工具,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使企业的管理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实现更高的管理和发展目标。
企业信息化投入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统计,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一般能达到其年销售额的4%~5%,国外大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一般占固定资产投资8%~10%的比重,国外电信运营业的信息化投入更高。而国内许多企业目前信息化的投入比例不到年销售额的1%,投入绝对额占总资产的比重也不足1%。
以某电信分公司为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现有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总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额的2.9%,某一年度企业信息化投入仅占业务收入的0.79%,占全年投资额的2.7%,与国外企业信息化投资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电信资费的不断下调和市场恶性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国内电信运营商大多已上市,股东对利润的追求使得企业负责人更注重近期考核要求,重视业务收入而忽视信息化投入长期带来的效益。特别是信息化投入看到的不仅是投入的增加,而且更显现出维护IT系统人力、系统维护费的增加,以及业务流程及传统操作模式的变革,并且系统建成后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体现其带来的效益,企业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组织优化和变革才能适应IT系统的运作,这对于企业负责人来说是重大的挑战。
评估IT投资回报的传统方法可以是生产效率评估法,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从基于生产力的经济分析研究得出:一些服务业在IT上的投资并不能显示出在生产力上获得极大的好处,这被称为“生产力悖论”,基于生产力的评估注重于效率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基于性能的评估,注重于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服务交付的质量。
下面从某电信企业OSS的发展使用情况为例来评估其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1997年以来,该企业先后建设了交换、传输、动力、接入网、七号信令等网管监控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投产,使得企业逐步实现了机房无人或少人值守,为运行维护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确保了“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三集中维护模式的实现,使网络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国际上通用衡量网络质量的网络接通率指标从97年的不到80%提高到现在的97%,衡量用户服务质量的百门障碍历时从1500分钟降到150分钟以下。
同时,为了提高运行维护管理层面的工作效率,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健全各项作业流程和事务处理程序,加强对全网故障的反应能力和指挥重大故障的修复能力,加强对各维护部门工作的管理力度,企业还自行开发了一套现代化支撑手段-“运行维护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使用改变了全网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原有传统落后的人工管理模式。
几年来,该企业先后建设的本地网各支撑系统的投资总额约1.4亿元,通过建设使用这些支撑系统,大大提升了运行维护效率,具体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数据说明:交换机总容量由1997年初150万门发展到2006年底的500万门,但是网络维护人员却由1997年的760人减少到610人,从人均维护2000门发展到人均维护8200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四倍,有效提升了生产维护人员的生产效率。
在任何一个IT战略决策中,都会不可避免发生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IT系统的建设要处理好不同层面的人对系统效益的看法和支持力度,消除利益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投资者、管理人员、员工、用户和供应商。投资者希望通过IT投资来提高产品生命力、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管理者和员工希望借助于自动化手段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及时了解用户信息,提高引入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用户希望能快速得到服务,降低资费;而IT系统开发人员或供应商则关注采用有限的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制定的目标。该企业在最初建设“九七”业务系统时常常遇到系统用户和开发人员的冲突,业务人员要求系统按照现有的业务流程模式和方便的使用习惯去实现,并且随着对系统的了解而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开发人员则认为流程应该优化和简化,达到最终的目的就行,需求应该相对固定。计算机系统的建立不能简单地替代传统的业务流程和人工方式,而是应该优化企业的流程后按照高效的流程来运作,即要先进行企业流程重组(BPR),再实现企业信息化。
四、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信息化给中国电信带来了无限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电信加大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选择,中国电信正在现有IT系统的基础上统一规划中国电信的信息化体系CTG-MBOSS,通过企业内部构造与业务流程的重组,对现有的IT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与扩建,使之能够适应电信运营业的发展需要。在具体的信息化举措上,将把孤立、分散的电信业务各种系统有效联合起来,采用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ITSP)、网络基础平台(DCN),按照适应市场变化和要求的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协调好各类信息系统软件的版本更新和统一的问题。
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思路是按照从“救火”方式到被动响应、主动支撑、先进的IT服务管理和企业价值创造这五个阶段进行发展,见图2所示。目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本地电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评估在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之间,基本接近主动服务阶段。能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响应需求,但响应时间太长,需求实现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如某本地企业今年实现的固移融合产品FMC-IVPN业务跨越了BSS、OSS和智能网多个系统,支撑系统的开发时间超过一年的时间。企业目标是计划采用3-4年的时间通过网络改造达到价值创造阶段。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已经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统一建设规范CTG-MBOSS,按照MSS、BSS、OSS三大系列的技术要求同步建设和改造现有IT系统,分步分阶段实施和不断优化。信息化必须要做到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流程的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中国电信大部分本地网已完成业务流程重组(BPR),将企业内部业务部门分成面向于用户的前端部门和面向于网络的后端部门,BSS主要是前端部门使用,OSS主要是后端部门使用,其他一些综合支撑部门通过MSS进行管理运作。另外在一些本地网又试行采用SAP公司设计的管理支撑系统(MSS),实现财务集中管理、工程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统计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资金的集中统一使用和管理,目标是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快速提供各种财务统计分析报表,为决策层及时提供信息支撑。一些分公司又按照企业转型要求,根据新的业务模式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并制定相应的IT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然而,存在对信息化的本质缺乏深入了解的现象,特别是针对性和持续变革意识的淡漠。其实,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上有着不同的运作流程、不完全相同的需求,这就要求IT系统能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处在一个时刻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业务体系和管理模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信息化必须着眼于与企业的变革同步,要持续改进,建设IT支撑系统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3
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基于对当前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和大型流域水电企业发展方向的研判,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一五五”战略为指引,以管理与效益双提升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水电领域率先开展智慧企业――智慧大渡河建设,推动公司从基建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从行政管理模式向智慧企业管理转变。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环境
公司于2000年11月成立,主要负责大渡河干流及帕隆藏布干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开发总装机容量约3 000万千瓦,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所属特一类企业,截至2015年底,资产总额868亿元,投产水电装机容量966万千瓦,在建装机404.8万千瓦,前期筹建装机447万千瓦。在新形势下,水力发电企业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课题。
技术变革创新带来新挑战。从全球范围看,信息技术、能源革命、管理创新正在引发新的变革,生产模式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展,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企业只有敏锐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管理创新与自身革新,引入新的技术知识与管理方式,才能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中,公司明确了“打造幸福大渡河、智慧大渡河,建设国际一流水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着力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确保战略有效落地。
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公司成立15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装机容量、资产规模接近千万千瓦、千亿元“双千”大关。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电市场进入了降电价、降利用小时、低电量增长率、低负荷率的“双降双低”通道。如何在市场、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对外部条件作出预判与回应,是提升企业营运绩效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大渡河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基层单位管控模型,构建内在驱动机制,让各单位自发地进行整改提升,激发提质增效内生动力和活力。
智能管理研究形成新思考。公司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条件,积极研究水电开发企业智能管理,形成了“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的总体思路。业务量化就是对数据实时采集、及时传送、规范处理,提高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主动感知;统一平台就是统一网络、统一计算、终端互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集中就是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技术统一、集成运行、集中运维的策略,构筑企业级智能业务应用平台;智能协同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各种智能管控模型,实现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方案
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不是企业传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它是在企业实现业务量化的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高度融合,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具备自动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
智慧企业建设目标
企业实现自动管理,即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
自动预判:企业风险识别自动化。指企业通过业务量化,采集并生成大数据,应用最前沿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企业各类风险全过程识别、判定,并自动预警。
自主决策:企业决策管理智能化。指企业自动预判不同层级的问题及风险,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前沿决策技术等,由企业各类“专业脑”自动生成应对问题及风险的方案,提交企业“决策脑”进行决策。
自我演进:企业变革升级智慧化。指企业随着各类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的不断累积,通过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实现自我评估、自我纠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领。企业逐渐呈现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形态和人工智能的特点。
智慧企业管理模型
由于企业属性不同,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各有其适应的对象和阶段,管理模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模型一:层级管控与自动管理相结合。适应对象为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初级阶段,国有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
模型二:企业自动管理。部门围绕各种人工智能脑发挥规划研发、服务保障等作用。适应对象为单一生产型企业、小型企业、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高级阶段等。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
业务量化: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
统一平台: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集成集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
智能协同: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智慧大渡河建O的实践
为稳步推进智慧大渡河建设,公司建立了以潘云鹤、钟登华、陈纯院士为首席顾问,涵盖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水利水电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团队,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完成了顶层设计,形成了《智慧大渡河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报告》,明确了智慧大渡河的愿景目标、价值主张、体系架构、实施方案、建设保障等内容。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智慧大渡河建设规划逐步落地,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公司管理将完全依托于大数据管理,人员大量精减,机构大幅度压缩,基层管理将由专业化、车间化的专业管理模式替代,基层作为独立单位的管理模式将不复存在。
指挥中心――职能专业脑。公司智慧企业“专业脑”――财务共享中心、经济运行中心、库坝安全管理中心、碳资产管理中心、售电服务中心等已初步建成。
实施主体――业务专业脑。基于“云、大、物、移、智”等先进技术的四大智慧业务单元脑“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智慧检修”的标准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
智慧工程: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为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测控、网络通信、工程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坝工理论,将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发生改变。智慧工程实现扁平化管理,打破传统工程管理垂直式信息传递模式,管理者可直接获取现场第一手生产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额外成本,解决指令传递失真、决策流程滞后等低效问题。现场数据集成共享。各独立子系统、工序通过工程数据中心,实现对各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以及信息共享,为相关立项变更、方案优化提供有效支撑,避免了施工计量不准确问题。过程风险有效降低。将监测定位系统覆盖至施工过程每一个细小环节,全面监测材料入仓、混凝土浇筑、车辆行走等现场轨迹,促进过程管理标准化,有效降低管控风险。现场管控精准高效。对现场施工设备投入、人员出勤、施工进度及施工强度进行全面覆盖,确保施工资源配置合理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由定性化管理向数字化、定量化管理跨越。
智慧电厂:以机器人巡检、智能安全帽为主的新技术全面投入使用,着力简化电站二次设备控制网络,提高水电站各系统整体智能协同水平,降低营运期管理成本。提升智能运行水平。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将设备运行情况等现场数据全部接入公司云计算平台,实现设备全面在线监测,提高经济运行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实现多系统智能联动。根据水电站现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实现系统间自动完成因果促发、启动与执行,提高水电站各系统间整体智能、协同水平,实现多系统联动效能最大化。实现水电站智能巡检。利用机器人技术完成一系列设备巡检、无线测温等自动化定向操作,搭载视频、音频、气体分析等装置,自动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结果处理等全过程,为全面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化现场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钥匙等管理手段,实现现场权限管理精细化,给正常操作带来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时性,减少运行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公司将在新投产电站中全面推广智能巡回系统,采取“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工业电视”相结合的模式,辅以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在厂房各区域精准可靠地移动、跟踪、定位,并根据探测的可见光、红外光及气体、声音、振动、温湿度来识别和分析异动故障。项目全面实施以后,机器人智能巡回将全面取代传统水电站人员走动式巡回,由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动化定向操作,完成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减少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智慧调度:以精准预测、智能调控为目标,主要围绕精准化的水情测报系统、智能化的梯级调控系统、自动化的风险识别系统三个方面开展建设。科学制订水库调度方案,智慧安排发电运行方式,使整个流域“滴水尽其能,效益最大化”。全面收集分析实时电网负荷、水情雨情、设备工况等海量数据,快速实现实时调度方案的计算编制,自动优化分配梯级电站发电负荷,实现机组自动启停和闸门自动启闭,形成智慧科学的梯级调度决策。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可及时感知超标洪水、系统故障、线路跳闸等外部危险源,提前作出预警,还能自动识别自身设备故障和缺陷等内部危险源,根据风险级别给出措施建议或直接采取处置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和防洪度汛的安全。
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面向大渡河流域的变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其分辨率空间尺度缩小到3 km、时间尺度控制到1~48 h,有效提高了大渡河径流预报和洪水预报精度。2015年,大渡河年均径流预报精度达92%,洪水预报精度达87%,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还建成了基于变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搭建了一套集控侧梯级水电站群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EDC),不仅有效解决了流域梯级上下游电站经济运行计算量大、负荷分配操作滞后和联合躲避振动区难等棘手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尤其是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仅2014年、2015年两年,公司多利用水资源30亿立方米,增发电量21.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2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智慧检修:以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为要素,由数据中心、算法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管理系统等构成。数据中心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设备特定状态的变化曲线,提供判定参数。算法中心对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挖掘和处理,对设备118个状态作出状态评判,及时作出趋势预警,实现风险自动识别。应用中心根据算法中心的预警,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定性,结合趋势变化,提出检修策略,有效避免设备过修或漏修。服务支持系统依托精益检修标准体系,自动完成检修方案、物资材料准备、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
目前,智慧检修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在枕头坝一级电站实现了对机组、主变设备的温度、振动、推力瓦状态监测、磁拉力状态等20多个指标参数的计算分析、故障诊断及故障定位等高级应用,有力支撑了电站设备检修“风险预判、智能管控”的需要。
平台支撑――智慧IT单元。公司建立了以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三云合一”为架构的云计算中心,现有信息系统全部迁移上云,企业正式进入云计算时代。以“卫星通信系统+云视频系统”为支撑的应急指挥中心正加快实施步伐。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建设手段,为智慧大渡河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平台支撑。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制造业;产品竞争力;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078-02
1 鑫龙电器发展历程
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龙电器”、“公司”、“企业”)位于芜湖市鸠江经济开发区,注册资本为人民币4.08869亿元,主要生产40.5kV及以下智能型或普通型电器成套装置、箱式变电站、直流电源装置、环保型干式及油浸式变压器、高低压电器元件、工控系统集成装置及工控元件等。鑫龙电器从创业开始,到进入资本市场,走了20多年。
1.1 创业起步阶段
鑫龙电器前身是1988年3月创办的芜湖市电器设备厂,主要生产桥架、普通的开关柜。1989年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公司产品积压,市场疲软,举步维艰。在“先找市场再开发产品”的发展思路引导下,企业在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保证市场”的经营特色力,企业经营状况逐渐好转。到1993年,企业初具规模,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万元,基本走出了困境。
1.2 趋于成熟阶段
受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作了重要讲话鼓舞,1993—1998年,公司迅速积累资本。公司抓住机遇,一边扩大生产规模,一边加大开发力度,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1995年以后,公司建立起一套具体的质量标准体系,进入了规范化生产阶段。1998年7月公司通过了国际质量认证,取得ISO 9001质量认证证书,进入全面质量控制的发展阶段。
1.3 高速发展阶段
1999—2009年是企业高速发展阶段。公司通过强化内部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完善市场销售网络,加速产品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主业产品,确保公司开发的多种高新技术产品迅速产业化。同时,按照“主业做精,多品种开发”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市场前景看好的高科技行业,向产品多元化、企业集团化方向发展,优化了元件供应流程和产品供货渠道,降低了生产和促销成本。
1.4 资本市场阶段
2009年至今,是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二次腾飞的几年。面对国企与外企全方位、大纵深的挑战,鑫龙电器走超常规发展的道路。公司按照股东大会既定的上市方针申报上市,在2009年9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298)。上市的成功,使鑫龙电器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进一步加深,公司先后成为施耐德、ABB公司、美国ZBB公司的技术及商务合作伙伴。2012年,公司销售收入近10亿元,利润近1亿元。
2 鑫龙电器转型升级的启示
鑫龙电器从创业开始,到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二次发展腾飞,20多年的发展道路,就是一条不断转型升级道路。
2.1 实施技术攻关,在关键零部件开发上取得突破
鑫龙电器创业初期主要产品是桥架、非智能型开关柜。关键零部件完全依靠采购。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采购的生产材料进行粗加工,在同行业中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由于关键零部件技术和生产掌握在上游供应商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附加值低。实施技术攻关,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鑫龙电器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2002年,高压开关智能型断路器、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取得突破,不仅解决了成套设备的零部件供应问题,还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迅速占领零部件市场,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零部件销售额是2.5亿元,占公司销售总额的25%,零部件利润达4000多万元,占公司利润的40%。
公司依靠自己掌握的关键零部件技术,自行研制开发的JGN—40.5,GZS1高压开关柜、“鑫龙”牌高低压开关柜连续三年获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绝缘母线槽产品填补省内空白,“垃圾处理计算机系统控制装置”项目获国家经贸委2001年度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消失模自动控制系统”项目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智能化永磁式真空断路器输变电系统”、“数字式测量装置”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称号;“多功能测控系统项目”、“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的开发项目”荣获“2003年安徽省经贸委第二批技术创新项目”;“智能化电力供配电微机综合保护装置”荣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XZBW-12铁路电力远动高压/低压预装式变电站”2010年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AXQ1系列智能型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获得安徽省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HXGN-12型户内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获得2010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Okken低压配电柜获得2010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公司产品覆盖全国各大发电厂、变电所及城市、农村、工矿企业、交通运输、高层建筑、公用设施等领域的变、配电时接受和分配电能等,成为全国电气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初步实现了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
2.2 降低成本和减少消耗,提升产品附加值
企业不断增加对技术改造的投入,通过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积聚新的利润增长点。
鑫龙电器先后从日本、芬兰进口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智能型自动化柔性生产线、多工位数控机床、数控折弯机及其他一流的检测设备,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公司新研制的可编程分段式电流控制器中的PLM技术,是通过对当代PLC技术归纳、总结、创新,集成出的一项原创技术,拓展了PLC技术应用领域。该产品的运用,以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生产管理,降低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费用,甚至实现在线诊断,加快查找和消除故障的速度,也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
公司坚持“主业做精,多品种开发”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市场前景看好的高科技行业,向产品多元化、企业集团化方向发展。公司先后成立了安徽森源电器有限公司、安徽鑫龙自动化有限公司、安徽鑫龙低压电器有限公司、安徽鑫龙变压器有限公司、安徽鑫龙电器元件销售有限公司、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技术服务分公司、安徽鑫龙电器机柜分厂等子、分公司,优化了元件供应流程和产品供货渠道,延伸生产服务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了生产和促销成本。
2.3 借助产业融合,不断推出新产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还通过不同的产业领域的融合,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
2008年,公司基于对国家大规模投资轨道交通的市场研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轨道交通信号可靠性电气保障技术及成套装备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从2000年开始,伴随着高铁的迅猛发展,对轨道交通信号供电系统需求量很大。鑫龙电器凭超前的谋划和成熟的项目储备,迅速占有轨道交通信号供电系统装备市场。目前,鑫龙电器在国内轨道交通信号供电系统装备市场占有率达40%,处于国内同行业第一的地位。
鑫龙电器瞄准第三代智能电力储存与控制技术,开发新一代锌溴液流储能电池和电力电子控制系统产品,布局新能源和智能电网产业。与美国ZBB公司、美国POWERSAV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合资成立了安徽美能储能系统有限公司,生产锌溴液流储能电池。锌溴电池是一种先进型储能电池系统,产品具有模块化设计、可任意叠加,并且具备深度放电、充放电次数多、储电密度高、使用寿命长、适用温度范围广、环保节能、安全可靠等特点。ZBB锌溴液流储能电池还兼具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性价比高等优势。产品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储能、太阳能发电储能、电网削峰填谷储能电站、智能电网、电信信号发射基站,以及需要配备备用电源的各类场所。
2011年公司与清华大学、北京华腾开元有限公司等合资成立了安徽佑赛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融合了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源电力滤波(APF)、静止式无功发生器(SVG)的核心技术与鑫龙电器在输配电制造行业的综合实力,生产APF智能有源电力滤波器和SVG电能质量智能柔性控制器。
强强联合为鑫龙电器跨越式发展踏出了关键一步,在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将促进公司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推动鑫龙电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2.4 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创新转型
资本市场对于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培养和发展创新型企业十分重要。它为企业提供早期创业、中期成长资本,以及后续发展扩张的持续融资平台。
随着鑫龙电器成功上市,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与技术资金引进将进一步加深。2009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募集社会资金2.4亿元。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为:智能化箱式变电站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智能化电力供配电微机综合保护装置生产线项目、智能化永磁真空断路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三个募投项目分别于2011年5~8月竣工,并正式投入生产。2012年,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许可,公司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募集资金5.155亿元。投资项目为:年产2万台VA-12智能化固封极柱式高压真空断路器项目、年产17万台智能型电力电器元件产品生产线项目、智能型高分断低压断路器生产线建设项目、高低压开关柜及元件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化 技术应用 战略对策
传统产业经济的营销模式相对落后,企业与客户之间必须经过实体店采购或销售,这种方式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利于远距离营销活动的进行。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开始成为企业经营改革的发展方向,利用先进的网络营销平台与物流配送体系,让商家企业在互联网上与消费者客户进行交易,这种先进的交易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为了加快电子商务模式的推广应用,企业本身要注重信息化改革战略的优化调整,充分利用物联网这一全新的互联网平台,创建更加优越的电子商务网络。
一、基于物联网的电子商务现状
电子商务是利用微电脑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1.物联网应用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在2012年间,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在电力、交通、医疗、物流、安防等等。比如在电力行业中,实时监测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状态、无线电表的远程抄表、用电检查、线损管理、负荷管理、需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拓展;在物流领域中,药物、电子产品等物品的检测、运输、仓库储存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对物联网强烈的需求;在安防领域中,物联网在入侵防护、网络监控等领域表现了强大的作用;此外,物联网在各类监控上应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2.电子商务趋势
电子商务作为上世纪末出现的新兴事物,现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以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在亚洲,以中日韩为代表也不甘落后,经过长期的努力,现如今在电子商务技术方便也跻身世界前列。电子商务如同互联网一样,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价值。电子商务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其产业链几乎可以包容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目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状态处于初步阶段,现有的电子商务局限于局部应用,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标准不统一、行业壁垒等诸多问题深深阻碍着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进行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与运营模式分析,从而协调产业链各环节的关系,打破行业壁垒,充分发挥产业聚合力,是攸关企业存亡,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最关键的因素是其产业链和商业模式。
二、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技术
电子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对于物联网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既是一套独立的技术体系,同时也离不开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持。要想真正的了解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先要了解商务网站的相关技术。根据国内必要注明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京东商城、易迅网、拍拍网等,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必须有其核心技术为支撑。主要技术包括:
1.射频识别技术
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它比条形码技术更加先进,条形码只能通过读码器扫描来识别物品,而RFID可以通过发射、接受电子信号对物品进行识别与定位,突破了条形码技术对于物品空间距离的局限性,也是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对物联网的研发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是进一步研究物联网的基础。物联网概念模型的发展与物联网现实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任何理论上的概念都是为了实际应用而产生。全面感知技术是电子商务网最基本的特征,即通过RFID、传感器、二维码、GPS系统等等信息采集技术,对所有物体进行感知与识别。为之后最终的智能决策操作提供信息。
2.信息物理技术
利用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协作,使关于大型工程系统的信息服务、实时感知和动态控制得以实现。电子商务发展必须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泛在网络对于构建完整的物联网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真正的实现整个时间、空间范围的物物互联,一个完整的泛在网络体系对于信息的传递是必不可少的。泛在网络是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从物理信息的采集到智能终端做出处理,中间需要一条可靠的传递网路进行信息传递,智能终端做出相应的决策后同样也需要有该网路将信息传递给物理世界。由于电子商务网涉及到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普通的互联网,其所传递内容的重要性也大大增加。所以,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时性、稳定性必须得到有效的保障。
3.数据传输技术
M2M系统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的对话。物联网、CPS、M2M三中技术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认为M2M和CPS都是物联网的表现形式。从概念内涵角度,物联网包含了万事万物的信息感知和信息传送;M2M则主要强调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计算机实现设定好的程序不可能完全的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出现故障或者紧急状况的时候,系统需要能够自主进行修复与应急处理。自主网络必须能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维护。这点也是电子商务网的关键技术,没有能够自主管理与维护的系统,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网。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概念模型的指导与规划,而当应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原先的概念模型就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进行改进。
三、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对策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从实际情况分析,电子商务企业采用物联网作为信息化建设平台,必须要借助计算机系统为主控中心,对商家与客户交易数据流实施高速地处理,从而维持了物联网营销活动的稳定性。创建了多功能营销平台之后,电子商务企业还需制定综合式的管理对策,维护好现有的商务网站体系,使物联网技术发挥出更大的营销、管理、调控等价值。
1.经营管理
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宏观层面,要认识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行动的管理地位,从而实现管理战略素质的培养。电子商务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经营战略分析、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环境、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方法等内容。管理人员要灵活地应用各项物联网技术,结合市场发展动态以调整经营战略体系,这些都会为电子商务企业创造理想的收益。
2.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活动离不开资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的构成及其利用,来认识各类资源的特征,各类资源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物力资源管理等内容。
3.信息管理
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血液,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要从认识信息源的形成,来探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检索、利用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目标、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的属性、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等内容。
4.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物流是支撑电子商务活动的运动基础,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认识物流的组成与功用,了解物流的运动过程,学习物流运动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的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第三方物流业、企业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等内容。
5.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生产与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柱。对资金的综合管理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要从认识资金流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来探讨资金流的运行过程及网上运行形式和资金流的运行程序及规范。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流的构成、网络经济对资金流管理的影响、企业资金流管理体系建设、现代资金流管理系统的发展等内容。
四、结论
早期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经营的主要平台,实践证明,传统互联网已经无法满足超大流量的商务数据处理要求,选用物联网才是电子商务营运的新模式。针对物联网科技的优化升级,电子商务企业要拟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方案,不断地改进原有的网络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物联网的概念模型绝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单一的概念模型就会制约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电子商务战略管理,要结合相关的技术应用,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孙文涛.浅谈电子商务是企业营销经营的必然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2009,23(12):43-45.
[2]董卫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传统电子商务改造措施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28(14):19(6):32-33.
[3]郝磊.我国企业应对电子商务潮流的信息化战略对策[J].现代商业,2011,28(10):25-28.
[4]周云兰.电子商务行业特点及信息化管理方案的评估[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8(5):6-7.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6
1.管理创新原则
所谓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不断地根据市场和社会化,重组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即创造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又达到自身的效益目标和社会整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包括:
1.1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当代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创新,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二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三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四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五要构建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2管理创新应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新形势下,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其知识、经验、技能及思维能力等是有限的,领导者在决策中的职能不仅仅是“拍板”,而应该是决策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一旦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或处事有失公正,将直接引发职工的不满甚至严重的对立情绪。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上作提出了一个客观要求,即每项新决策都必须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精神,在充分酝酿、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形成,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3管理创新应是企业的一切行为自觉地服务市场。21世纪的市场经济最大程度上是服务经济,相应地,市场观念转变首先是服务思想的转变,服务思想的转变体现在管理创新中。在企业管理创新上,要考虑自身管理机制怎样、管理方式如何,弄清楚应该怎么干、有什么措施、达到什么预期水平。特别是生产与营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要求。
2.电力企业创新管理的建议
当今,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突飞猛进,我国电力工业将发生重大变革,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手段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依笔者在电力企业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2.1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开展管理创新。
电力企业改革的趋势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走向市场。电力企业也将面临大范围的重组。因此,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公司,显得尤为重要。(1)要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进行;(2)研究适合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大型公司,是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事业部制,还是其他形式,要根据各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进行科学的研究。这也是管理界的重大课题。
2.2加强战略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战略是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与能力的状况,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目标、途径和手段等的总体谋划。加强战略管理,可使企业稳步发展,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走向失败。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还是弱项,还没有好的成果,实际上也不到位。加强战略管理,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并注意调研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决策程序;三是有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思想;四是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五是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六是有科学的实施保障措施;七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2.3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之本,落后就会被淘汰。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应在如下七个方面开展:(1)建立激励机制,规范管理制度;(2)尊重知识,加强知识管理;(3)开发与应用新技术;(4)加快技术改造,进行结构调整;(5)加强信息管理,注重信息化、网络化建设;(6)进行虚拟企业的研究与应用;(7)尊重人才,培养人才。
2.4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要求,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