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推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推拿范文1
关键词 推拿学 模糊观 相关性 研究
古老的推拿术,今天象烂漫的山花开遍祖国各地。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光大,只有在自我完善中才能生存。随着新技术、高科技的发展,推拿学科同其它中医各科一样,面临一场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
推拿学科内涵丰富,对临床的内、外、儿、妇科等病种均有较多联系。中医之诊断在某种意义上说又较特别,不同于现代医学(本文对此从略),对诊断后的处理更多以"经验"为治则。推拿医者的理、法、方、术,完全取决于医者双手(或补借一些器械),不容置疑,我们的前辈在推拿手法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曰:"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但对这些宝贵的财富,很难以文字来表达。就目前而言,我们以此学科的传授仍然沿用"师传"加"悟道"之途径(书本上的描述,不可能将某些特定手法以文字形式完美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存在"会意")。正如我们在工作中常遇到的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十个学生,而在手法上都不尽相同。这与每个操作者在临床上所处理的病种、患者不同,而"悟道"的体会必然有所区别,所以在手法技巧、力度、频率的选择上,均会有较大差别。60年代美国学者控制理论家L.A.Zeden创立了模糊数学,这为我们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方法。中医推拿手法中模糊现象的存在,必然和其有密切的相关性。如何以模糊语言来描述这些模糊现象,目前,我们还是空白。推拿手法之频率、力的大小是客观存在的,但医者的对象、存在的病种、体型肥瘦、耐受的敏感等差别,诸多因素,不无关系到"手法"的使用。
中医推拿范文2
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有颈椎病的患者96例,对他们随机分配成两组,每组48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对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观察两组患者治愈的总有效率。
结果:实验组治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的总有效率,统计学上有意义(P
结论:综上所述,中医推拿治疗颈椎病有舒筋通络,改善微循环,安全有效,无副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可以普遍应用。
关键词:中医推拿 颈椎病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49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19-01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退行性病理性的一种改变,颈椎病常表现为椎节松动,髓核脱出,继而形成骨刺等[1]。中医推拿治疗颈椎具有缓解微循环,能消除颈部肌肉的松弛,舒筋活络,临床效果明显,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推拿对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本院分析3年间收治的100个的采用此方法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分析得到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96例2012年6-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中女患者25例,男患者23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为(45.2±31.3)岁,病程为术后3~16个月,平均病程(4.1±1.5)个月,实验组48名患者中女患者24例,男患者24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为(44.8±31.7)岁,病程为术后3~17个月,平均病程(4.3±1.6)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芬必得药物治疗,一日三次,每次两片,实验组则采用中医推拿进行治疗,推拿前操作者应消毒手,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指甲也要进行处理,以免损伤患者皮肤,推拿时,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推拿的方法有多种,传统的主要是推拿按摩疗法和旋转复位方法,若选择旋转复位手法,还要在X光检查的基础上进行,若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的患者则禁止使用此法,以免发生骨折。
1.2.2 治疗处方用药:姜黄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1.3 观察指标[2]。治愈的标准:肌力恢复正常,颈椎疼痛和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肌力有所恢复,颈椎疼痛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有麻木;无效:颈椎疼痛和麻木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观察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统计学上有意义(P
3 讨论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长期发生劳损,骨质增生,引起颈神经根受压迫,出现的一种功能性病变的一种临床综合性疾病。严重者可伴有吞咽障碍,视力障碍等,吞咽时患者自主感觉试管内有异物感,少数会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患者还会表现为视力下降,瞳孔大小不等,严重者由于颈椎压迫颈神经使患者运动受影响,可使患者瘫痪。所以平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坐姿姿态,并时常活动,适当锻炼,睡觉时枕头不易太高,不良的睡眠或长期处于不当的工作姿势等均会发生颈椎病,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背酸痛,手指发麻无力,行走困难,有时伴有恶心眩晕等症状,重者可引起患者瘫痪[3]。
对对照组的患者给予芬必得口服药物治疗,芬必得可暂时缓解患者的疼痛,但治标不治本,每日3次,每次2片。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中医推拿治疗,由于推拿时患者有疼痛反应,所以要时刻注意患者的表情,神情变化,当患者出现剧烈疼痛,不予忍受时,应立即停止对患者进行推拿,让患者身心保持放松,推拿时,嘱咐患者躺在硬板床上,并固定患者头部,以免由于乱动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再次期间,要嘱咐患者1至3天若出现症状加重的现象,以后颈部疼痛减轻,此症状是恢复健康的初级阶段,以防患者对治疗产生误解怀疑[4,5]。
在对1例患者治疗结果研究:张某某,男,年龄43岁。症状表现为:上肢放射痛和感觉障碍,经过CT检测发现为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风府、风池、大抒、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尺三里、手三里等穴位。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风府、风池、大抒、肩中俞、肩外俞、天宗、天鼎、缺盆、尺三里、手三里等穴位。在按摩时运用点揉、理筋、滚法等推拿手法对上述穴位进行刺激。同时配合中药处方:姜黄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白术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通过治疗两周后,后患者肌力恢复正常,颈椎疼痛和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综上可知,中医推拿的治疗效果优于口服药物治疗颈椎病,推拿具有修复髓核突出,矫正畸形的功效,并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治疗,而且安全经济,无副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可以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 仰卫军.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1):35-36
[2] 雷华,周伟,卫荣.针灸推拿联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5):656-658
中医推拿范文3
方法:辩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有效率达100%。
结论:此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儿易于接受。
关键词:厌食推拿疗法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75-02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本病古代文献称“不思食,不嗜食”。好发于1-6岁的小儿,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小儿厌食可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胃不和四型。自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共收治厌食患儿60例,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年。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98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①以厌食为主,食欲不振,厌恶进食,或偏食,饮食无规律,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②厌食病程较长,连续2个月以上。③形体消瘦或基本正常,面色少华,常伴有恶心、干呕,食后腹胀,便干或大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容易出汗、外感、心烦等。④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所引起的厌食。
2治疗方法
2.1脾失健运型。症见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尚有力。治宜,和脾助运。取穴:补脾经,清胃经,运内八卦,指揉小横纹,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推板门,清天河水,指揉足三里,摩腹,捏脊。
2.2脾胃气虚型。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不成形,患儿易出汗,易外感。苔薄净或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取穴: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清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中脘,揉关元,揉脾俞,捏脊,指揉足三里。
2.3胃阴不足型。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夜寐不宁,磨牙,便干溲黄,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治阴养胃,佐以助运。取穴:补胃经,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平肝木,分推手阴阳,揉二人上马,运水入土,揉中脘,揉脾俞,揉胃俞,捏脊。
2.4肝旺脾虚。症见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治宜平肝运脾。取穴:补脾土,补肾水,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揉承山,揉板门,揉内劳宫,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指揉足三里,指揉章门,揉脾俞,摩中脘,摩腹。
小儿推拿治疗顺序一般先四肢,再胸腹,最后背部。推拿操作中所用的剂一般采用滑石粉、爽身粉等。
3结果
3.1疗效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3.2疗效分析。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推拿治疗均有效。60例患儿经临床治疗最短5天,最长30天,一般经推拿治疗10天,食欲均显著增强,有效率达100%。
4讨论
4.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常见病因为: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乱投辛肥甘厚味。②多病久病,损伤脾胃。③先天不足,后天失养。④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种病因所至,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3],其发病机理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如《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则知饥纳谷,食而知味。
4.2辨证分型推拿作用。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发育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易虚易实”“脾常不足”等特点制定的。治疗上补则易壅滞气机,消则易损伤正气,因此历代医家多主张“运脾”。治疗以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腹为主,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揉中脘、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脾胃可增强疗效。偏于脾气虚者,加推三关、揉外劳宫、一窝风、关元等穴位,助阳益气。偏阴虚者,加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揉二马、运水人土、运土入水、补肾经等滋阴养胃。阴虚多热加揉内劳宫、天河水滋阴退热。当脾虚时肝木可乘侮,肝偏旺时采用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指揉章门,抑木扶土,以平肝运脾。因为脾胃虚损,纳运无能,湿滞中焦,湿邪郁久化热,还要顾及五脏六腑。采用清胃经、清板门、清天河水,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有调理脾胃、清热除烦、消积化滞、养阴生津等作用,是治疗厌食的要穴。配揉板门、足三里开脾胃之门,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加强脏腑功能活动。运内八卦可以消宿食,开饱胀。捏脊对背部五脏六腑的腧穴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通过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尤其对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等各种病症有独特的疗效[4]。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体现了内病外治的中医治疗特色。由于其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成为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2]邓大学.中医临床备要基础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95
中医推拿范文4
午后的成都,慵懒而湿热,或许是昨日的倾盆大雨,给连日来燥热的蓉城带来一丝凉意。位于汪家拐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我们见到了被市民称为“西南第一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推拿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彭德忠教授。
虽然是中午时分,但诊室里早已经等候了许多病人,彭教授一边给治疗床上的病人做着推拿治疗,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彭教授曾在欧洲工作和生活五年之久,对中西医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具有独到的了解和认识。于是,在彭教授行云流水般的一系列推拿动作中,我们开始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医推拿学世界。
礼仪好客的北欧国度
彭老师1989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至今已经工作24年了。作为四川省针灸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颈肩腰腿痛组组长,一直以来彭教授都坚持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工作,擅长以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膝关节炎、慢性疲劳综合症等多种疾病。这些年来,经过彭老师的手推拿的患者数不胜数,从普通市民到省市领导,彭教授独到的推拿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以及平易近人的态度深受大家赞许。前几年,作为中国中医针灸推拿专家,他两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派到瑞士工作五年。
谈起瑞士这段经历,彭教授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起来:瑞士是一个非常进步和文明的国家,社会秩序井然,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瑞士城乡的别墅和居民住宅,大都没有围墙,窗户也无防护栏。在彭教授的印象中,瑞士人民也非常热情友好、以诚待人,人与人之间处非常和谐。“在瑞士,很多人见面不管认不认识,都点头示意说声:‘Morning’或‘Hello’。这里,无论在餐厅还是在咖啡厅,人们没有高声话语,而是和风细雨地般聊天、拉家常、谈生意。他们尊重每一个人,包括餐厅端盘子的服务生,即使是财大气粗的老板,他们点菜要咖啡也是非常客气的呼唤小姐,用商量的口吻问‘我可以要这道菜吗?’或‘我能再要一杯咖啡吗?’”
在瑞士,中医还处于起步阶段
彭教授于2002年至2009年期间,在瑞士库尔传统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哈木诊所(Medi Qi Cham)担任了五年多的中医师,对瑞士中医药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中医在瑞士的发展,彭教授谈道,“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比,瑞士的中医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该国民众普遍对中医针灸推拿有兴趣,但接受中医治疗和理解中医的人还不普及,到现在中医并没有被瑞士列入主流医疗行业,只是属于一种替代医学――介于保健和医疗之间。同国内相比,瑞士治疗的病种相对国内中医就诊的病种更为广泛,来访的病人往往都是想放弃西医西药,寻求 ‘自然疗法 ’慕名而来。
当地人常见的疾病,主要和瑞士这个国家的地域、气候有关。常见有:过敏性鼻炎、关节炎、各种老年病、外伤后遗症(多半为车祸、滑雪摔伤)、不孕、更年期综合症、中风后遗症以及各种心理精神疾病等等。与西医所谓的群体化治疗不同,中医是个体化治疗,对上述多方因素造成的复杂疾病效果非常好。例如,过敏性鼻炎,在这里用针刺曲池、风池、迎香等穴位,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我也经常采用药物敷脐和大椎拔罐进行治疗,几乎都能在很短时间内缓解喷嚏、流涕、目涩、流泪等症状。因此,可以说,除了中药疗法以外,其余所有中医的临床方法都大有发展的空间。我认为,中医应该作为西医的重要补充,与西医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在瑞士,中医诊所更具中国情愫
“瑞士人看中医和中国人看中医有哪些不同呢?”对于小编的提问,彭教授笑道,“因为文化的差异,首先,瑞士看病的习惯流程和国内并不一样,都是实行严格的预约制度。并且瑞士人非常守时,哪怕迟到一分钟都不常见,通常预约表上的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虽然瑞士人接受中医疗法,但是这个国家很少经灾难,所以耐受痛苦的程度比较低,给他们喝中药、扎针都需要像哄孩子一样,尤其是推拿,稍微用点重手法都会受不了,这与国内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其次,瑞士的诊所环境非常好。干净、整洁、幽静是最基本的条件设施。中医诊所中通常都会挂着中国结、字画、经络图效、瓷瓶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摆件,个别的诊所还弄尊佛像供在堂上,有时让人感觉比中国国内的中医诊所还中国化。在瑞士,上门的病人他们不仅是患者更是客户,治着病,放着音乐,备着咖啡点心,服务非常周到。
再者,对于中医师而言,中医诊脉、察舌的经验,在瑞士也是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彭教授进一步解释道,“当地人的肤色和体质,决定了传统中医的经验并不能在欧洲套用。例如看舌质,欧洲人的舌质绝大多数是粉红色的,娇嫩无比,看起来就像是教科书上气虚、血虚的舌质,但往往他们的寒湿却很重。在脉象方面,他们的血管弹性很好,人的性格大都非常开朗,因此很少见到弦涩之脉。按照国内的经验,妇女脉滑大多是经期、妊娠或排卵期,如果按经验判断,就会出问题,这里大部分女性的脉象都是滑而流利。所以,故要当好瑞士中医师,必须熟悉当地的国情民情”。
“瑞士是一个各方面都较为发达的国家,那里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瑞士,中医药事业的前途非常广阔,只是还有许多需要开拓的地方。例如:所有的正规医科学校还没有相应的中医学科;瑞士国家管理机构还没有专门的组织;瑞士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机构还没有系统的研究中医;瑞士享誉天下的制药行业也没有把中药的开发放在重要的位置……”最后,彭教授总结道。
穴位按摩实际是产生力学刺激
我们从彭教授的欧洲工作游历回到现实中,对于读者最想了解的秋冬保健推拿,彭教授回答道,人体穴位按摩是秋季养生的一个重要方法,正确的按摩方法可以去燥润肺。
这里彭教授介绍了几个常用的秋季养生穴位供大家参考。
天突穴:
天突穴在左右锁骨正中间的凹陷处,是属于肺经的穴位,用手指每天揉按,随时可以操作,每次2~3分钟,只要坚持做了,可以有效缓解肺部疾病例如咳嗽、哮喘等,还能预防这些疾病。
承浆穴:
承浆穴在嘴唇下凹处,以食指用力压揉,即可感觉口腔内会涌出分泌液。这种分泌液不仅可以预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缓衰老的腮腺素,同时可使人面色红润。本法简捷实用,作为长期保健可以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随时应用。
迎香穴:
迎香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从它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功能是使人“闻香逐臭”的,可以治疗各种难愈的鼻炎、鼻塞。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可以湿润鼻腔,两鼻腔湿润了,就可以加大阻止病邪的入侵,尤其是在燥邪盛行的秋季。做法是每天用食指在迎香穴快速搓法,搓热为止。
合谷穴:
中医推拿范文5
慢性结肠炎是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临床以腹痛、腹泻、粪质清稀、甚如水状或便夹粘液,多伴有神疲乏力、纳差腹胀、小便不利等症状。本病属中医的“泄泻”范畴,多由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情志,使脏腑功能失调,脾失健运,甚则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并入大肠而成泄泻。《内经》称本病为“骛溏”“飧泄”“濡泄”“注下”“后泄”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等都揭示泄泻之病机重在脾湿,故《景岳全书・泄泻》提出“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的治法。遵此,笔者自2004~2006年,以益火补土、健脾利湿为主。运用推拿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52例,取得满意疗效,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参照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分会指定的诊断标准确诊慢性结肠炎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8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8年,平均为3年。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14例,肝脾不和12例,脾虚湿困10例,脾肾阳虚16例。
2 辨证治疗
2.1湿热内蕴型
2.1.1临床表现:腹泻腹痛,泻下急迫,泻而不爽,便下臭秽,小便短赤,口干苦,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1.2治则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痛。
2.1.3推拿治疗:取脾胃、大肠经穴为主,用泻法。清大肠、小肠,退六腑。
取穴:上起不容穴,下至气冲穴及任脉上脘、中脘、下脘、等穴。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分推、振颤法、擦法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1.4中医方药
炒黄连10g,黄芩10g,葛根15g,白芍20g,木香10g,枳壳15g,厚朴10g,槟榔10g,砂仁10g,苡仁30g,焦楂20g,神曲15g,甘草6g。
1日1剂,连服3日,并继续推拿1周善后。
2.2肝脾不和型
2.2.1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痛即欲泻、泻后痛减,便出不畅,多因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而复发或加重,并伴胸胁胀闷,暖气纳差,矢气频作,舌淡苔白,脉弦缓。
2.2.2治则治法: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2.2.3推拿治疗:取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穴位为主,用平补平泻法。
取穴;足三里、内关、天枢、曲泉、脾俞、三阴交、太冲、行间、章门、期门、大横、外劳宫等穴。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分推法、擦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2.2.4中医方药:柴胡12g,白芍20g,白术15g,陈皮10g,防风10g,茯苓30g,香附10g,当归12g,枳壳1%,川芎10g,郁金15g,潞党参20g,莱菔子15g,焦楂20g,炙甘草10g。
1日1剂,连服3日,并继续推拿1~2周收功。
2.3脾虚湿困型
2.3.1临床表现:神疲倦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肠鸣腹泻,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腻,脉细弱无力。
2.3.2治则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2.3.3推拿治疗:取足太阴脾经和任脉的穴位为主,用补法。
取穴:上脘、中脘、下脘、大横、天枢、中极、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按揉法、擦法、振颤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2.3.4中医方药:潞党参30g,炙黄芪30g,茯苓30g,炒白术15g,淮山药20g,砂仁10g,苡仁30g,冲白扁豆20g,陈皮10g,炒柴胡10g,炙升麻10g,当归15g,防风10g,芡实20g,炙甘草10g。
1日1剂,连服1周,并继续推拿3周以巩固疗效。
2.4脾肾阳虚型
2.4.1临床表现:黎明前脐腹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久治不愈,伴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食少自汗,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自,脉沉细。
2.4.2治则治法:健脾温肾,固肠止泻。
2.4.3推拿治疗: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为主,用补法。
取穴:天枢、大横、太溪、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大肠俞、中膂俞、八、三阴交、气海、关元等穴。
用一指禅推法、攘法、摩法、按揉法、弹拨法、振颤法、擦法。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2.4.4中医方药:太子参30g,黄芪30g,炒白术15g,淮山药20g,茯苓30g,肉蔻霜15g,诃子10g,赤石脂30g,补骨脂15g,吴茱萸10g,五味子10g,公丁香3g,肉桂10g,炮姜10g,炙甘草10g。
1日1剂,连服10日,并继续推拿1个月以巩固疗效。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讨论会制定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症状及镜检均正常,便次少于每日2次,结肠镜检查所见肠粘膜病变消失。血管纹理清晰,色泽正常;肠粘膜无炎细胞浸润,腺体无异常,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镜检查示粘膜病变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3.2疗效统计 治愈26例,占50%;好转24例,占46.2%;无效2例,占3.8%;总有效率96.2%。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7岁,2005年8月17日来我科就诊。主诉:腹痛腹泻已2年余,经常服用氟哌酸、氧氟沙星、肠炎宁等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近半年腹痛腹泻加重,日泻3-4次,每日黎明必泻。伴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结肠镜检查粘膜充血、水肿,大便镜检有少量脓细胞。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脾肾阳虚型)。治则:温肾补脾。固肠止泻。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及任咏的穴位,用补法。取上脘、中脘、下脘、大横、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命门、大肠俞、足三里、太溪、涌泉、三阴交、八、中膂俞等穴位。操作: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腹部5~10分钟;用摩法摩腹部10分钟;分推腹部;按揉腹部所取穴位各30秒。俯卧位;用(扌衮)法滚背部督脉、膀胱经穴10分钟。同时弹拨两侧膀胱经;按揉背部所取穴位各30秒;擦法擦背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用推拿治疗的同时辅以汤药:太子参30g,茯苓30g,炒白术15g,砂仁10g,诃子10g,肉蔻霜15g,补骨脂15g,吴茱萸10g,五味子10g,淮山药2吨,云木香6g,肉桂10g,炮姜1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两周。停中药后仍坚持推拿治疗至第八周,腹痛腹泻痊愈,患者精神、面色、饮食各方面都好,大便镜检未见脓细胞。嘱患者愈后节制饮食,不能恣饮醇酒,肆啖厚味,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至今随访泄泻病未复发。
中医推拿范文6
更年期是指妇女到达一定年龄后(45-50岁)发生卵巢功能减退,最后接近完全停止的阶段。由于内分泌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妇女对此不相适应,可出现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系列症状。这一阶段是由于中年过渡到老年期的阶段,一般可持续数月或1-2年之久,中医把本症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1病因病机
本症的发生与卵巢功能减退有直接关系,本病不仅发生于自然绝经前后,也可发生于因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因放射治疗,使卵巢功能破坏,引起的人工绝经后更年期综合征。本病分为绝经前期和绝经后期。
绝经前期:主要是卵巢功能逐渐减退、特别是黄体功能进行性减退,而卵泡仅发育到一定阶段就自行萎缩,故无排卵也无黄体形成,但卵巢仍能分泌相当量的雌激素,可出现生殖能力减退,月经紊乱或者月经周期一直正常,直到闭经。
绝经后期: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持续减退,雌激素分泌量减少,而导致脑垂体分泌激素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导致一系列症状发生。
绝经期早晚因人而异,一般在45-50岁之间,也有早在40岁,晚在55岁,甚至60岁才绝经。
2临床表现
更年期是妇女生理反应最明显的时期,是由中年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阶段,从一个长期习惯的生育内分泌环境,过渡到另一个内分泌环境。因此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其轻重程度因人而异,表现各异。主要症状为烦躁不安、情绪激动、心悸易怒、失眠、脸面及颈胸部潮红、口干舌燥、耳鸣、腰酸背沉、关节疼痛、记忆力减退,可出现老年性肥胖和骨质疏松等。本病症状繁多,复杂多变,常三三两两交替出现。
祖国医学认为“女子者,七七天癸竭”,说明妇女在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正常减少渐至衰竭,精血不足,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衰少。常使机体出现一种肾阴不足或肾阳虚衰,引起气血亏损、运行不畅、筋脉痹阻,从而导致一些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之阴阳失调而发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
3诊断、鉴别及治疗
根据患者自觉症状,有潮热、出汗、情绪不稳定同时伴有明显月经紊乱。但这些都不足以确诊,必须借助现代仪器做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患,才能确诊。
本症状与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生殖器肿瘤等鉴别治疗。
3.1精神治疗首先详细耐心向患者解释说明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生理过渡阶段,解除患者的精神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常到户外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穿衣要得体、柔软舒适。忌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蔬菜和水果及含蛋白较多食品,饮食以清淡唯宜。
3.2按摩治疗中医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肯定,适合各种症状。但应抓住主要矛盾辨证施术,以提高治疗效果。中医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原则:疏肝理气,补益心脾。肾阴不足者,滋补肾阴;肾阳亏损者,温助肾阳。
中医推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基本操作:患者可取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分别选择摩腹、按、揉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等方法进行。一般每穴1-2分钟或在中医师指导下具体选择。
3.2.1俯卧位患者俯卧于按摩床上,术者用双掌从胸部两侧推至足跟部,双掌叠揉,双拇指拨揉背部两侧骶棘肌、搓揉腰骶八穴,双手捧颤腰骶部,双拇指拨揉臀部环跳穴,双手拿揉双下肢部,拨揉跟腱,搓摩足心涌泉穴,双掌拍打腰背部及下肢部。重要穴位(每次治疗根据病情加减应用):心俞、脾俞、肝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命门、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涌泉等。
3.2.2仰卧位①患者仰卧于按摩床上,术者用单手掌搓摩胸前及锁骨下部,四指点颤胸前部,开三门、运三脘、双掌叠揉胃部,推扒捆颤腹部,轮状揉脐周、揉拿提颤、快速搓摩小腹。拇指点按天枢,双掌推揉、拨拿下肢内外侧部,双手搓摩膝关节及踝关节周围,提拉足趾掌搓揉拍打上肢部,舒五指。主要穴位:胸腹部:膻中、鸠尾、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血海、梁丘、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合谷、气冲等。②面部:术者做于头顶后,用双拇指从印堂分推至太阳,双拇指大鱼际部揉,拇指、食指捏捻前额部及耳廓,双掌按耳孔。主要穴位:印堂、眉弓、承泣、下关、听会、太阳、头维等。
3.2.3坐位:患者做于方凳上或靠背椅上,术者用双手十指抓拿,抓打头部,四指切打头部,拇指揉按头部三线。揉捏颈部、捏拿肩井等。主要穴位:囟门、囟会、百会、风池、风府等。
疲乏烦躁易怒者重点推揉肝俞、脾俞、肾俞穴;心悸失眠者重点推按心俞、肺俞、膏肓穴。头痛者加揉太阳、风池穴,潮热汗出者加揉复溜、三阴交穴,耳鸣者加点揉翳风、阳陵泉穴等
按摩治疗每周两次或隔日一次,每次40-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