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观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33-010
课堂观察作为一项科学的课堂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观察的简介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如实地反映课堂环境。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被用来理解、诠释课堂。课堂观察发展至今,已逐步得到中内外教育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校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课堂观察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活动,而大班授课和硬件设施的落后对课堂观察的客观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很好地保障课堂观察的效果,先进的评价理念机制是软件设备,而小班授课教学,使得教师有足够精力进行课堂观察,先进的硬件设施很好地弥补了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不足之处。
二、课堂观察的结果
我们以初二(3)班(以下简称三班)为研究对象,对三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三班有60%的学生处于学习主动积极状态,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有40%的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经常出现上课跑神、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如何使他们认真听讲、及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有30%的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而认真预习课文,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学生更少,有20%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付出的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学习效率低;有10%的同学自律性差,有学习愿望,却很难付出行动;班上只有4、5个同学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课堂发言;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等着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对于碰到的问题,愿意并且会查阅参考资料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相对于其它班级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对于课堂练习题,熟悉的很多,但真正会做的很少,并且,由于粗心大意,又很容易做错;部分认真听讲的学生,并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自用,实际学习效果很差。
总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自律性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上课跑神、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打闹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干扰正常教学秩序。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有不端正学习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导致态度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贪玩导致知识出现断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越来越大,最终不能跟上老师的课程进程,自身又没有改变的信心和方法,处于一种自我放弃的状态。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也是老师最应该争取的对象。针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应保持耐心,采用适合的说教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避免急功近利,对课程一点点地追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及时予以开导;家长,注意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对于每次的进步要给予鼓励。
四、针对学习效率低的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低主要表现为:学习努力刻苦,埋头苦干,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总的来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听课技巧,下课一个人摸索、领悟;二、不能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融会贯通,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三、为了节省时间自学,很少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四、不注重课堂发言。针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几个问题,老师应该找他们进行谈话,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听课技巧不对的,老师要教会他们去分辨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把握。
五、针对自律性差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律性差主要表现为: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但是很难对自己进行管控,不能有效低督促自己进行课前课文的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这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0%,尽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时还会违反课堂纪律,但是由于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也应该是老师尽量争取的对象。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管控,监督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应督促其认真听讲。最好把他和自律性强的同学做同桌,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对其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家长要密切注意学生是否完成了家庭作业,留言成绩的变化,监督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结束语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容易地找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总结归纳出最常出现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和总结,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观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不断地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适应初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2
[关键词] 课堂教学;互助;观察;多向交往
据调查,职高学生对文化课厌学情绪最重最普遍的是数学。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事不关己,反正听不懂也没这个信心和闲心去听,久而久之,感觉数学课冷漠、机械、无聊。甚至作为数学教师也在这个氛围的迷宫中转。因此本人认为职教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本文观点为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要多向交往,在课堂中,要求生生之间坦诚交往,互助互学;在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亲切和谐,讲学乐学;在教与学之间,科学“交往”,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方能真诚合作。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1、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
传统的课堂交往教师重在呈现教材,学生被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主要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作用。一些课堂教学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作用,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把课堂看作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过于简单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甚至当作消极因素,这也是目前职教数学教学效率不高,上课冷漠无聊,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课堂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以同伴形式或以小组形式主动探究课本,讨论问题,互相交流。这包括好生之间,好生与差生,差生之间的多种交往。在交往中,他们既加深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正是职高生心灵所需要的。同伴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远比教师对学生的说教要有力度。这里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一节课教师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好生与差生的成功交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差生心里的疑问,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效率,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协调折合促进者,当然更是纪律管理者、组织者。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言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思想撞击,畅所欲言,敢于交锋,敢于对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热烈讨论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这时不论数学好的,还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都能进入这种情景,从而自觉地思考问题,排除了对练习的恐惧感,不再以无聊消极的应付态度对待。从职高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说明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即使由于自身的基础原因,对知识的理解处于未知或半懂、不懂状态,但这种氛围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可能会打动他们的心灵,至少使他们不会对数学产生反感,反而可能会产生征服欲望,发挥心理潜力,破除思维定势。
3、学与教的互助交往
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假如一节课只有教师声色并茂地讲,没有学生参与是失败的。很简单,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如何能理解和领悟数学知识和精神,目标没有实现,如何谈成功?而为什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启发、引导才能实现目标呢?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不能由教师恩赐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并转化为内心体验,才可能是有效的。实际上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同样离不开全体的领悟,离不开全体内化的过程,所以,真正有质量、有效率的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认知活动的能动作用。另外必须强调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根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自动、自觉地学习,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法的指导方法是形形的,如采取集体辅导,小组谈话和发现个别现象,个别对话,平等交谈,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或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演示实验中,根据多媒体中椭圆演示的过程,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因此在演示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在准备演示椭圆时,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无弹性的绳子),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2)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什么不在变化的(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这样抓住这一点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也就无从分析和解决问题。凡是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乃至一切有用的人才,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经验时说“我并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可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3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教学;作用
课堂观察就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的对象不定,可以是教师观察自己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这里主要讲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并制定恰当的计划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是否觉得教学有趣,有价值;了解教材是否适用,一些教学的技巧或活动是否适宜重复使用。课堂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一、课堂观察的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教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次数,还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这里,观察的内容是依据观察目的决定的。教师要使抽象的观察目的细化、具体化,使之能够被观察。为了使观察系统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内容。《课堂课程标准》分级别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要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词恰当、观点阐述、交际策略、身体语言、情感态度、文化理解和行为表现等。教师可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效果。另外,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也很重要。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一般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也包括一些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也不应忽视。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是为了填补某种空白或构建某种理论,主要的还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以往,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一言堂、满堂灌”,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启发性课堂,让课堂在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轻松进行。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互动引导语和互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组织互动能力及构建问题链、引领有效互动的能力。
2.利用课堂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便于教师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课后再现给授课教师,让授课教师深切感受到教学的实况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及时找到进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3.通过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堂提问随意、肤浅,没有针对性,这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精心选择每一道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具有“灵气”,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提有效问题,摒弃无效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及学生的反应,课后和授课教师一起进行研讨,分析哪些是有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发扬;哪些是无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略,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授课教师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4
一、讲授中观察―加强难点,提升趣味
1.投入程度
一堂学生高投入的课一般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开头,从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住学生,后面便可以成功地组织学习新内容。然而教师在讲解具体物理问题时,因多方面原因学生听课的投入程度是不同的。当课堂上有较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授课方式太枯燥乏味往往是首要原因,其次就是学习内容较难,需教师加强引导。
如何提升课堂趣味?教师的讲解要吸引人,要使学生感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首先,教师清晰、生动的语言对营造教学过程中热烈气氛具有重要意义。课堂中,教师的个人魅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讲课风格、语言表达、语调语速都将是吸引学生的“法宝”。其次,在课堂上可以穿插物理学史、生活小常识和现象、学习讨论、认识性游戏等活跃课堂气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通过物理知识和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心里有“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例如:在描述匀速行驶的汽车中司机的运动状态时,副驾座的人认为司机是静止的,但地上人却很明显看到司机在走动,此时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个人会有两种运动状态呢?于是提出问题,经过讨论,学生就知道了在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时,要有参照物。
2.神态和体征表现
教师在讲解问题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内容学生表现出的神态及面部表情也不同。如果大部分学生面露难色,说明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困难,需加强讲解,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花精力去铺垫;如果大部分学生表情轻松,则该部分内容较容易,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快进程。
二、提问中观察―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要体现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初中物理教材中概念部分所占比例较大,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是关键。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最好时机,也是提高学生自知、自信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回答“重力的方向”时总有一些学生说“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这种在物理课上出现的语言偏差,不一定是什么大的问题,纠正几次就能解决。但在语误的背后,是否有理解的问题?如果是理解问题,就属于语言智能范畴,应当在“纠错”的过程中,既发展其语言智能,又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程度、理解方法和理解满意度。例如,别人觉得不满意,但答题者自己感觉很满意,或反之。教师对学生回答物理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关信息的领会和把握,是教师实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钥匙,需要教师有积极的观察态度和正确的观察视角。提问中教师的观察要注意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物体“惯性”属性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运动原理。如,当行走的人踩到西瓜皮为什么会后仰,而被石头绊了却会向前爬,为什么呢?多数学生虽都知道是因为“惯性”,但具体要找物理原理却答不上来。所以教师在示范时,要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身边存在的物理现象去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和实验中的应用。本问题通过分析“人走路”,全身的速度是一致的,当绊着石头时,脚受到石头的阻碍停止运动,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有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会向前倾斜。而当人踩着西瓜皮时,脚会跟着西瓜皮一起向前滑动,速度加快,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有的速度运动,所以会向后摔到。学生的思维和回答反馈给教师后,教师就会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教会学生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例如:在讲弹簧测力计这一内容时,教学设计中是让学生自己说出它的原理,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和探索,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固。
三、读书与练习中观察―引导学生的思索和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观察学生读书与练习的态度和方法,发现学生能力上的差异程度。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水平差的直接原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读课本,课后作业不规范,不认真,甚至常有抄袭同学作业的情况,这些学生物理基础较差。而那些认真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常做笔记的学生,物理则学得很好。可见,认真阅读课本并做笔记是学好物理的方法之一,而却常常被一些学生忽视,这种学习方法一旦形成习惯,对学生学好物理会产生持久的效果。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读书要有耐心、细心,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让学生从阅读课本中尝到收获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读课本的重要性,任何其他的参考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第三,督促学生多动笔(做笔记、多练习)。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不爱做题,甚至有些急躁,图省事省时间。初中阶段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欠缺,心算的能力根本不够,所以“动笔”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如何理解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这一重要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循序渐进,课本不是通过一节就得出结论,而是把它贯穿在一章内容中,先学习力,然后逐步学力平衡的条件,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通过对比作用对象、力的性质等来总结两个知识点的异同,最终得出结论。这一结论既是方法,又是以后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启发学生去挖掘课本的深层次内涵。
四、教学活动中观察―真情引导,促进学生全方位学习
当学生在物理实验或活动时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他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将真实地呈现在教师面前,这时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教师要学会积极观察,捕捉物理教育的机会,及时发现学生行为的“闪光点”,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发现学生活动中的“易错点”,要对学生进行强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验由于学习物理获得成绩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可激励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和启发积极思维,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五、结束语
课堂观察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目的是让初中生对物理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充分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激情。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辅助教学的方法之一,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是必由之路。总之,巧用课堂观察,可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平,张润锋,刘宝红.课堂观察之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132-135.
[2] 杨燕萍.课堂观察:教师专业成长之途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152-155.
[3] 黄生学,樊雅平,曾令宏.师范生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9):146-147.
[4] 张菊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中国教育学刊:课程与教学版,2009(1):65-67.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5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是师生之间共同构建的双向活动,其属于一种师生关系的动态反映。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影响教师的“教”。教学后的反思是属于教师能力和意识的一种理性智慧表现。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教育设计、活动以及观念进行理性的、客观的判断、认识与评价,以此来对自己教学进行有效地调节,从而形成教师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新型教育观念。
一、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开展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是通过查看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学生课堂学习完善、推动教师发展专业活动。教师借助在课堂观察的效果,来探究、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现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同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有效的课堂观察:首先需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全面了解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个体差异以及爱好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时就能够将其灵活的融合到教学设计上;其次是落实观察内容。我们一般把课堂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分析。教师的课堂引导除教学前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外,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同时课后要有意识地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课堂观察之后的分析中,需要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主线,根据观察者的观察点为基础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教学情景再现或者视频回放等形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然后任课教师根据观测者的观察记录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
二、以教学反思为契机,优化课堂教学
对于教学反思,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任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出教学疑问、探讨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进行课后反思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当我们在为进行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反思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不足之处,总结分析在教学的设计、管理以及实践等环节上的出现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方法。通过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的磨练,以此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探究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重复、缺乏启发性。
例如:“走进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猜想文中产生这种问题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则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当成了“万能钥匙”,不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基础如何而一味使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探讨性问题。[2]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注意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且要有目的性,要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避免因问题过于简淡而使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不能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三)教师应该精心的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讲”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尤其是对开放性的讨论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的尝试,无所顾虑的“迁移”和“延伸”等等,似乎成了新课改的“特点”。
新课改主导的是将传统教学的讲授式转化为启发式和讨论式。对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是新教材的研究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提高“讲”的艺术,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观察范文6
一、加强对观察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作为一种物理学习能力,对于物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物理学发展史上,不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例子。伽利略由于观察研究吊灯摆动而发现了单摆振动的规律,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作为物理教师,要重视对物理学发展史上成功观察事例的介绍,同时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说明认真细致的观察在知识学习及科学发明和发现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激励他们观察的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和方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选择性
观察的选择性就是能在观察中明确观察的目标,能从自然现象中和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中抓住最主要的方面,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应让学生重点观察作用力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而排除作用力与速度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就是在教学中培养能在观察中迅速获得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从平时不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线索,善于发现容易忽略或不易发现的东西,科学家、发明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三)培养学生观察的准确性
就是培养学生在观察中,能正确获得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和精确的结果。因为物学作为一门定量学科,在量的方面要求准确。
(四)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
就是在观察中,让学生不要停留在物理的表面现象上,要深刻到现象的本质。如观察用手推一物体使它运动,手离开不久,物体就会停下来,表面上看,好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通过深入思考,最后会发现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摩擦阻力的结果。(五)在物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主要有这几方面:
1.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外部形态关系的观察;2.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内部结构关系的观察;3.对物理现象与物体动态关系的观察,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一是系统观察法。它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和角度观察法。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的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二是对比观察法。包括异部对比、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及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如为判明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因素是否为原磁场的变化,就要用磁场虽强但无变化的情形与原磁场虽弱但有变化的情形对比,从而判明哪一种因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起决定作用。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教师可用这些事例,结合观察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四、创造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实物观察和训练
自然界中的客体和现象,实验室中和各种仪器、模型、标本等都可以作为实物观察训练中观察对象,它鲜明、生动、真实,容易被感知。实物观察更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引导学生观察热机的"四冲程"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仪表的观察训练
对于实验仪器,仪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一是观察仪器,仪表的标志,明确该仪器,仪表的名称和用途;二是观察仪器 仪表的度量单位,刻度的最小值,测量范围;三是观察仪器,仪表的零刻度线位置,并注意使用前调零或正确的记录误差,以便读取数据时给以修正(例如在使用"万用电表"时,就要特别注意它的零刻度线位置和使用前的调零);四是观察仪器的构造,了解其工作原理(象中学中要求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就是一个典型要求细致观察的例子)。
(三)物理图象、图表的观察训练
1.对于物理常数、图表,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注意图表名称,物理量单位;二是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数值和数量;三是比较图表,得出结论。
2.对于物理图象的观察,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一是图象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及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二是根据图象得出两个量的关系;三是图线上各点的意义;四是斜率的意义;五是图象与轴围成面积的意义;六是截距的物理意义。
3.对于物理课本中示意图的观察,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图中装置的构造;二是各部分的功能作用;三是整个装置的基本原理。
(四)实验观察的培养
一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目的;二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四要正确观测实验数据;五要观测与操作协调,手脑并用;六是要作详细的观察记录;七是从观测数据记录表总结出规律并得出结论。
(五)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培养
在物理学中,可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察能力。如结合惯性教学,让学生观察体会车轮的运动、突然开车和刹车时的倾倒情况;结合摩察教学,让学生观察鞋底、轮胎的花纹等等。
(六)布置观察作业
例如下面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训练。
1.几乎每个人都有手表,如果要回答以下的问题,可能要有意总识的观察一下:每天24小时中,时针和分针有多少次重合?(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