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铁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变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成长的场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益。这就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对此,笔者主要由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设计入手,谈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优选、活用教学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多样化教学媒体,可丰富知识呈现方式,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强化教学效果。尤其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辅助媒体种类更是多样,如投影仪、幻灯机等投影视觉媒体;黑板、实验器材、实物或模型、挂图等非视觉投影媒体等;录像机、录音机等听觉、视听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及有关教学软件等综合媒体,给教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面对众多教学媒体,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需求,灵活选用,合理组合,以直观形象手段呈现有关知识,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精设教学策略、过程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都需要关注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整体教学方案,包含科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总体而言,教学策略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以及综合性特点。如依照具体教学实际,整合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另外,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也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选取与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第一,合理选择与组合教学方法。如教学《摩擦力》时,为了落实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师可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合作学习,思考与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体验实验过程,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规律,获得f=μN的结论。

第二,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即有序安排组织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等教学环节,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如教学《电流的磁场》,教学总体思路:多媒体展示电磁体的应用电可以生磁吗?奥斯特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用什么办法可以增大螺线管的磁性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具体实施如下:1)新课引入:借助多媒体呈现电磁体的应用,诱导同学们观察生产、生活中的电器,认识电与磁的关系密切。而后演示实验:电磁铁吸引小铁钉,启发思考:电可以生磁吗?引入新课。2)奥斯特实验。提问引思:怎样才能知道电流周围有磁场?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实验,物理老师巡回指导,并带领他们分析实验结果:①电路接通后,有电流在导线中通过,可看到小磁针偏转。电路断开后,无电流通过,观察到小磁针没有偏转,由这些现象可得出怎样的结论?②变化通过导线中电流的方向,观察到小磁针的偏转方向也出现变化,由此可获得什么结论?而后引导学生认识奥斯特实验,补充说明,再带来他们进入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探究活动中。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思考:①运用哪些实验方法可直观而形象的表述通电螺线管的磁场?②如何判定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引导学生小组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选出代表说说实验见解,物理老师适时穿针引线。4)电磁铁。提问:怎样增强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演示通电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前后磁性强弱的变化的实验。师:将一根铁芯插入通电螺线管中,磁性增强,相当于制成一块电磁铁。请问: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合理猜想,大胆假设。而后学生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最后,进行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回顾与反思。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需求,灵活选用,合理组合,以直观形象手段呈现有关知识,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选取与整合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忠林.教学设计要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10)

[2]张玲.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2

以前听讲座的时候,就一直留意曾宝俊老师的“好课多磨”,感觉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新认识。曾老师提到好课必须具备“科学味”“情趣味”“儿童味”,真正的好课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真刀真枪”做科学……每句话都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当然和曾老师比起来我还很缺乏经验,上课也经常漏洞百出,但是最近自己反复打磨了几节课,特别对把握关键、细节、特色、争议等处进行了思考,斟酌,使教学活动不断完善成熟。

一、关键处磨:曲径通幽

一堂好课,重在打磨关键处,就像曾老师说的,对于关键处的处理,要精、巧,这样才能曲径通幽。

精,就是要精心设计,引入课题,吊足学生胃口,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在上《电磁铁》一课时,我课前故意将铁钉散落一桌,然后问学生有没有办法快速将它们收集起来,学生自然就会说用“用磁铁”,但我故意问“铁钉可不可以?”学生根据生活的已知经验,异口同声地回道“不可以”。这个时候我自信而故作神秘地告诉大家“我可以”,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一双双眼睛盯着我手中的铁钉,而此时我不慌不忙地介绍需要借助的工具:导线和电池,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电磁铁的制作和构造。

巧,就是要巧妙布局,让学生掉进挖好的陷阱,进入“愤悱”境地,吸引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一内容时,我出示了站在我手上的纸鹦鹉,学生争相模仿,发现他们的鹦鹉站不起来,让学生在惊讶之余,来“想”为什么老师的纸鹦鹉能站立?产生一发不可收的追根溯源的愿望――寻求纸鹦鹉站立的原因。学生在一番彻底的观察和探索下,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纸鹦鹉的尾巴上加了一枚回形针。为了激发学生更深层的兴趣,我再次追问是不是回形针只有加在尾巴上,纸鹦鹉才能站立?学生被我问得不能肯定,他们不断尝试,发现只要将重物加在纸鹦鹉下部,它都能站立。于是他们得出结论,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它上轻下重,跟是不是放在尾巴上没有密切关系。

二、细节处磨:锦上添花

教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育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好的教学,必定是把细节做好的教学,对实验记录表等材料的处理也是对细节的打磨,可以锦上添花。

在上《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时,前两次试上,我的记录表中要学生画出物体原来的形状、受力后的形状、去掉力后的形状,以及用箭头表示出物体受力的方向,一共四项,刚开始以为只是需要画一下简图,预设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但真正上课时,发现这个环节用去了20分钟,整节课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我的记录表。第三次试上,我将物体原来的形状直接打印在了记录表上,节约了2分钟,时间上比我预计的还是多了一些。第四次试上,我将最后一项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合并在了前面两项里,学生少画了一次,并且将材料木夹子去掉了,因为我发现学生在画夹子时花掉了很多时间,而木夹子其实就是弹簧原理,和前面的弹簧有点相似。经过对记录表和材料的重新选择,这一环节由原来的20分钟变成了8分钟,在很好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大大节省了时间,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特色处磨:引人入胜

曾老师认为一堂好课,它的教学流程应该是一波三折的,平铺直叙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每堂课的特色处理好,这样才能引人入胜,让学生有探究下去的欲望,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

在《变色花》第一次试上时,学生发现不是魔水“紫甘蓝试剂”的问题,而是纸花上涂了东西。我马上就肯定了W生的发现并表扬他们,然后一起学习知识点: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板书,读概念……最后出示待检物品,让学生用自制紫甘蓝试剂去检验物体的酸碱性。课上得满满当当,平平淡淡,感觉一切都在情理中。第三次试上,我调整了一下教学设计。当学生说出不是魔水的原因,是花上做了手脚,我没有急着肯定,也没有承认真的是花的问题,而是给了学生一个问题,“想知道原因,自己找答案,我只是给你们在托盘里提供了很多物质。”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求知欲,带着迫切想肯定自己想法的心情,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中,他们惊讶,他们欣喜,他们在动手、观察中找到了这堂课老师想赋予他们的知识。

四、争议处磨:柳暗花明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争议,在一次次的试上过程中,大家对争议反复打磨,直至柳暗花明。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3

数据意识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可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数据意识还不强,很多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验之后得来的数据,学生只是做了简单的分析就放在一边没什么用了。更有甚者,为了得到需要的实验结论,出现了实验数据做假的行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我们应引导学生努力寻求有利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自觉运用数据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不断得到可靠的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

一、实验数据的收集要客观、全面

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收集数据,这对后续的探究至关重要。科学测量、收集数据包括两方面:一是所搜集数据是否真实,是否经得起重复验证;二是所搜集的数据是否全面,能否反映所研究内容的实质。

1.要客观地测量和收集数据

科学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必须尊重事实,测量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有一个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在第一课时,学生自主设计了实验,有7个小组选择研究这一因素,在第二课时,学生交流实验数据,发现实验数据与原来的猜测完全不符的现象。统计表如下:

面对这些数据,学生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种子发芽不需要空气,因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绿豆种子大多发芽了,而且对照组没有空气的发芽率更高,达到100010;第二种观点认为种子发芽还是需要空气的,但需要的空气量很少,在我们给绿豆浇的水中就有少量的空气,可能这些空气就足够绿豆种子发芽了;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个实验不科学,因为实验过程中,空气这个因素改变了,其他因素也改变了,对照组的绿豆是密封的,而绿豆种子会呼吸,袋子里的温度会变高,所以温度这个条件也改变了。

虽然这个实验的数据不能说明我们原来研究的问题,但由于我们尊重事实,把各组得到的数据都进行了统计,发现了更多我们原来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比我们得到一个简单的科学结论更重要,它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也使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发散思维,向更多的方向寻求原因,在反思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设计。

2.要全面测量和收集数据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了解教材实验设计的目的,不能随意地将一些内容删减掉。如教学《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研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时,教材选取了黑色纸、粉色纸、铝箔纸、黑色蜡光纸、白纸5种材料,比较它们在阳光下的吸热能力。我在第一次上课时,因为怕课堂时间来不及,将原来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时间10分钟改为8分钟。其中一组实验数据如下:

学生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发现了规律,即黑纸吸热能力最强,白纸吸热能力很弱,铝箔纸吸热能力最弱。我以为这个实验圆满结束了,可有一个组说还有新的发现,他们组的实验数据如下:

他们同意前面的观点,但他们还有新发现,即最后两分钟时,温度不再上升了,是不是因为纸袋吸热与散热一样快了,所以温度不再上升了?要不然,黑色的物体温度一直上升,不是要着火了吗?原来,这组准备工作做得很快,测量到8分钟时,实验并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在测量。

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到一定时间,纸袋在阳光下温度不再上升了呢?为了证明他们的想法,我第二节课组织学生继续实验,这次实验不再是8分钟,也不是10分钟,而是14分钟,看看是不是这样。实验情况的确如那个组的情况,8分钟后,纸袋里的温度基本不再上升。

好险,如果没有这一组的发现,我是不是会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物体在阳光下放得时间越长,温度上升得越高。原来,书中设计10分钟是有目的。

二、实验数据的分析要形象、直观

在科学探究的寻求证据、得出结论阶段,对得到的数据,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尽可能借助多种形象、有序的图表来分析数据和整理信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发展思维。

1.用形式多样的图表整理、分析数据

用形式不同的图表整理、分析数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表格式一般用于分析比较简单的数据,柱状图方便比较,折线图反映变化的过程,扇形和饼形图一般用来呈现不同种类所占的比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分析实验数据。如《杠杆的科学》一课,在研究杠杆秘密时,如果用书中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杠杆的规律,对学生来说挺困难,但如果将这些数据改成图示的方式,分析起来就简单的多了。原先的记录表中选择了典型的数据记录如下:

可以将这些数据改成图示的方式,并将同一类图放在一起分析,如图:

学生观察图后,很容易发现:省力的杠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而费力的杠杆正好相反。如果两边距离相等,则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比起原来表格式的记录方法,用图示的方式更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分析数据,找到规律。

2.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数据

有时,我们在一节课中花了大力气测量所得的实验数据,如果只是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似乎浪费了些,但繁多的实验数据,直接让学生分析确实又有困难,这时用形象的图表式记录逐层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数据的深入了解,将实验数据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如上面举例的“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关系实验记录”就可以用折线统计图逐层分析的方法来深入解剖数据,发展学生思维。

第一层次,分析每一种纸在阳光下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会发现,无论哪一种纸,在阳光下温度都会升高,而且时间越久温度越高,到8分钟时最高。这说明太阳不仅带来了光,同时也带来了热。在这一层的分析中,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仅我们不同组对同一材料的研究是重复实验,我们同一组中不同材料的研究,也是在重复实验,证明物体在阳光下温度会逐渐上升。

第二层次,比较不同纸在阳光下温度上升的趋势,发现黑色物体吸热能力最强,之后依次是黑色蜡光纸、粉色、白纸和铝箔纸。所以夏天人们经常穿白色等浅色的衣服,而冬天经常穿黑色等深色衣服。而黑色纸与黑色蜡光纸比,蜡光纸因为反光能力比较强,所以吸的热就少了。同样道理,可以分析白纸和铝箔纸等,比较两种材料在阳光下温度的变化情况。这些现象说明吸热能力强的物体,反光能力一般就会弱,而反光能力强的物体一般吸热能力比较弱。

第三层次,比较不同纸在阳光下温度上升的趋势,发现开始的时候温度上升得快一些,到最后两分钟温度不再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开始时,纸袋的温度与外面的温度相差较小,吸的热让纸袋温度上升的趋势明显优于它散热的能力,所以温度上升快。后来里面与外面的温度差距大了,散热越来越快,所以温度上升得越来越慢,直到最后,散热和吸热能力达到平衡,温度不再上升。

在这样逐层的数据分析、交流中,学生将发现更多的信息,这对发展学生思维是极其有利的,学生也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就会越来越尊重数据,也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意识。

三、实验数据的延伸要联系、发展

在科学课的一个单元中,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许多实验数据不仅可以为本课所用,还可以为后一个实验,甚至后面几课研究所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数据间的联系与延伸。

1.注意数据的前后联系

《抵抗弯曲》一课,研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时,记录单如下:

由于1倍宽的纸梁抗弯曲能力学生没有经验基础,所以不用预测,而2倍、4倍宽的纸梁抗弯曲能力可以根据前面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猜测,这有利于学生关注实验数据间的联系,了解当纸梁宽度成倍增加时,它的抗弯曲能力是否也在成倍增加。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联系,学生就会逐步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思维能力。

很多时候,在一个实验完成之后,我们往往会把这一实验的数据放在一边不再理会。事实上,很多探究活动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往往和后面的研究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果我们将实验数据联系起来分析,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抵抗弯曲》一课的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就可以将前一次实验的数据联系起来分析,使我们得出的结论更有价值,使整堂课的结构更有层次。记录单如下:

一张纸的厚度与一张纸的宽度是同样的材料,所以不用预测,将前一次实测的数据直接填人即可,而对2倍厚、4倍厚的纸梁抗弯曲能力预测时,学生会根据纸梁宽度的研究结果来预测,这样有利于学生发现,当厚度增加时,它的抗弯曲能力比增加宽度时更强。

2.注意数据对后续学习的预见性

在一个单元中,前后的研究项目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一课的研究内容可以为下一课的研究提供依据或着前一课发现的新问题正是下一课要研究的主题。

如《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发展,不仅将本课的研究顺利完成,而且将下一课《电磁铁的磁力(二)》的内容也顺理成章地引了出来,将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向。

《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是在学生研究了《电和磁》《电磁铁》两课内容后,继续探索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极少,又加之在前两课研究中,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并未关注,因此在猜测环节就卡住了。全班同学都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多少有关,其他因素一个也想不到。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研究兴趣,我针对学生提出的猜想组织学生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在交流实验数据时,我让每一组都汇报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一切都很顺利,因为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每个组都从实验数据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就在我打算再引导学生展开其他因素的探究时,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马商瑜:老师,为什么我们两节电池只能吸6个回形针,韩宇宇他们组也是两节电池却能吸21个回形针?

师:是吗?(将两组实验记录单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为什么会这样?

生:可能他们的是大电池,你们是小电池。

马商瑜:(看了看韩宇宇一组的电池)是一样的。

生:可能他们是新电池,你们的用过了。

马商瑜:我们的是新电池。

韩宇宇:我们也是新电池。

生:会不会你们做错了?

马商瑜:应该不会,我们和他们组再做一次试试。(实验后交流继续)我们组数据没变,他们组呢?

韩宇宇:我们也没变。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我们的数据呢?

生:我刚才看到他们两组的电磁铁做得有点不一样。

师:请你们两组将电磁铁拿到展示台上来。

(学生们发现这两组的电磁铁上绕的电线圈数相差很多,电线的粗细也不样,里面的铁钉大小也不一样。)

生:可能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和线绕的圈数也有关系。我们组的铁钉和韩宇宇他们组差不多,电线也比较粗的,可我们只吸了13个回形针,比他们少,可能是我们电线绕的圈数比他们少,他们已经绕得很鼓了。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4

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合理科学的探究,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教学目标,而且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没有科学探究就没有物理学。初中物理课堂应当将充足的科学研究机会给予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得到和掌握知识,发现有关物理学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由任务亦或是问题发展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自主归纳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和曲折,也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各种能力。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学情境并非仅仅是一种思维上的“刺激”,更是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一个知识活动。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在特定的心理场景中将学生引入,不但能够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地认知,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富有感情地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生活中处处时时都有问题出现,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其自身不同的感受和经历,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思考和观察,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使用铅笔的笔尖扎手心以及用相同的力用笔端扎手心的感觉,体会轻轻扎和用力扎疼痛的区别,进而引导学生将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出来。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以后,就可以按照具体需要,选择出合适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电磁铁”时,学生按照所掌握的知识可知,结构相同的一个电磁铁,往往磁力越大,那么磁性便会越强,并且会吸引越多的小铁钉。这时,教师应当提出这样的问题:电磁铁所具备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相关?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猜想,有些学生会猜出与线圈的匝数、电流的大小有关等,这样学生可以发现,线圈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的电磁铁,其有着越强的磁性,然后引导学生以“控制变量法”来对实验进行设计,引导他们作出这样的假设:其一,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之间的关系;其二,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与磁性强弱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划分成两组进行设计和实验。在小组的交流中,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注重创新,发展思维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物理认知机构的构建过程。学生参与的层面主要是学生内隐的思维,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将思维难度随意地降低,而是应当始终密切关注,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思维到底发展至哪一步,有效地保护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具体产生的思维层次和思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灵活地将教学活动展开,切勿一时兴起而和盘托出结论,将学生的地位替代。在三维目标落实的基础上,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借助于“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当中,通常学生的解答是不深刻、不全面的,在此类状况下,教师要按照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地采用以教师为指导的学生分组讨论模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解惑释疑。另外,还可以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由教师设计疑问,让学生小组回答等,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解答问题。

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时,在探索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理论推导证明,还可以通过运用刻度尺、光电门等实验仪器予以实验验证。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课程目标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在新疆各民族中学实践的研究(No:10XJJA880002)” 研究成果。

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各种不同的体验,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技能,从而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融入更多的新理念,为学生展示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学习课堂,充分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让学生懂得自主选择物理题目

(一)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能力情况选择物理题目

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选择出跟自己的水平最为合适的题目,也就是说要选择“跳一跳就能够够得着”的物理习题,而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学段,应当避免选择那些太困难或者太简单的习题。

(二)教会学生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物理习题

在平时的学习、练习当中,学生应当尝试选择一些比较陌生的、难度较大的题目来解答;在考试前期,则需要选择一些平时已经练习过的熟悉习题抑或是难度较小的习题进行解答。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将作业中遇到的比较新奇的解法认真记录在一起,帮助学生迅速拓展自主解题思路。与此同时,学生应该将在作业里面遇到的典型的错误解题集中记录好,编写属于自己的“错题集”,从而积极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1】

(三)训练学生熟悉选题的依据

学生选题的基本依据主要包括: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模型比较独特的;题目的物理情境新颖的;解法比较特别的;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的;题目当中渗透了科学的物理思想的;等等。

二、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创新实验课

(一)有机结合演示实验和兴趣

在初中年级的物理教学里面,最为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物理实验的演示。在演示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书本定律是否合法的验证方面,还应当针对实验演示的进程实施分布设计,从而重视实验过程本身所存在的趣味性,科学利用实验的演示充分激发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奇心,最终激发学生积极训练自己的自主探究思维,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2】例如,当教师在演示压强的实验时,使劲将一个生鸡蛋握在掌心,鸡蛋几乎无法破碎,当拿着生鸡蛋轻轻在碗边一敲时,鸡蛋很容易就破了,这样做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去思考压强的大小跟物体受力面积的大小之间存在的联系。

另外,在演示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从而增强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当教师在利用交互式的电子白板的时候,既可以将传统多媒体演示物理实验的展示过程完全替代,还可以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深层次演示,同时适当回访实验过程,促使物理实验的演示更加完整、清晰。以教学电路图的过程为例:电路图具体的物理实验过程可以由电子白板来展示,并能够将电路图、数据表格以及实物图、实验结论等集中在同一个屏幕上演示,然后教师督促学生跟自己一起调整、修改电路图,促使板书的内容跟实验的演示过程能够在视觉上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这些多媒体工具的科学使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足够重视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真正进入物理课堂角色并将自己的手、眼、脑全部投入学习的一个有目的的探索过程。【3】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情况。在具体的分组过程里,教师首先就要确保学生的参与程度足够高,引导学生实施科学的自主分工,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分组实验,杜绝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排挤其他学生的现象发生;其次,教师要督促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参与以及探究过程实现学生在物理知识的理解、态度、技能以及认知等的实质性的变化。

例如,在教学物理教材的《串联和并联》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将该单元的知识点全部结合在一起,把原来的教师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实施分组实验,促使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探究活动中获取自主的学习能力,获取源自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在物理实验课堂上开展分组探究的过程里面,教师要重视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能够子啊自主探究实验的环节逐步形成一般的探究方法:提出探究的问题—假设并猜想—制定教学计划并设计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论证结果—评估实验效果—沟通、合作。

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探究《串联和并联》的课堂上:首先,教师督促学生依据两盏灯都要亮起来这一要求把现有的实验器材连接成一个简单的电路,然后教师在各个组学生完成的众多的电路中选择几个较为相似的,并要求学生开展自主讨论,通过比较分析法找出这些电路的相同处,从而总结出“串联”的连接电路的方法。其次,教师督促学生依据只让一盏灯亮而另一盏灯不亮这一要求适当改变电路的连接,进行自主的分析、探究,找寻出正确的连接电路的途径。这样一来,某一些小组的学生就可以积极连接出正确的“并联”电路,而有些小组的学生会出现电路短路的连接,造成其中的一盏灯不亮。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并联电路跟串联电路之间存在的不同,最终得出电路并联和电路短路的连接方法。

(四)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训练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为基本的途径之一就学生自己动手,这一途径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物理实验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小实验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材料去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电磁铁》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自制电磁铁的方法,然后督促学生自己动作制作电磁铁,在课外做好之后再将成品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自主制作电磁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记住电磁铁,这对于学生学习《电与磁》这一章的内容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

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有机融合人的感性思维跟理性思维。在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并自主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实验现象的变化开展深入的反思活动,从而总结出物理实验的科学规律。【4】

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焦点以内,我们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将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我们可以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我们可以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针对这一系列的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总结: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等等。这些归纳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能够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学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也在随着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各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断地提高。当然,这当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教师跟学生一起努力去发现、探究、反思。

参考文献:

[1]陈立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09,(03).

[2]王风琴.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0).

电磁铁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反思

一:科学课上提出探究的是“真实问题”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要使学生产生“真实问题”,不管问题由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重要的在于提出问题的环节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真实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一、“语言导入法”,就是教师针对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设置悬念,击中学生的兴奋点而导入新课。二“、实验导入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同时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三“、多媒体导入法”,在教学《水滴里的生物》一课之前,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被显微镜放大的细胞的照片,再问学生认识它们吗?学生有的说是甘薯,有说是珍珠的。我说“:这是取自人体内的一个细胞的照片,它的大小比一粒灰尘还小!”“哇,是这样的。”大家都感到很惊奇,我说“这么小的东西,是怎样拍得这么清楚的呢?用的是显微镜”。接着顺理成章拿出显微镜,以惊奇导入新课,以创造生动的愉快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进入主动探索的阶段。

反思二:在科学课上教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新课程实施中,我们经常发现,尽管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一个疑问、一种见解、一点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或错误的表现,都可能是极其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果及时捕捉并放大它,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就能使教学充满灵性并不断地闪现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光辉,使科学探究更加精彩,使科学课堂更加鲜活。

转贴于 一次科学课上,研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实验后,我问他们发现了磁铁有哪些性质?同学汇报“:磁铁有磁性、能指南北、能吸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我正在听取一名同学汇报时,有一个学生兴奋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磁铁吸过的铁钉也能吸铁。”我白了他一眼,不料,这学生坚持说“:是真的!”我没好气地说“: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吗?”学生不服气地坐了下来。

课后,我越想越惭愧:学生有了“新”发现,我没有去关注他,反而粗暴地对待他,这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吗?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并适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在参与研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围着学生转,关注学生,不但不影响上课的进程,有时越探究,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及本质了解得越透彻,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科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吗?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不少老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小组学习的形式,而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效果。如有的小组没有明确分工,学生并未全员参与,只是个别学生唱主角,其他学生游离于小组学习之外;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无须合作就能解决;有的讨论过于频繁,失去应该有的独立思考的机会;有的老师仅仅满足于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的一般程序,而没有注意研究如何提高每一个环节的实效性;还有的老师对于形式的回答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不论正确与否照单全收,既不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又不能敏锐地发现和纠正其中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