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主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主义范文1
去过麦德龙的人都知道,这家德国大卖场的购物发票是一张有购物明细的大发票,麦德龙拒绝提供其他任何形式的发票。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本地超市或者购物中心可以用购物小票换手写发票,购物名目可以变更为办公用品和礼品等。这两种不同的发票处理方式的背后实际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伦理原则。
麦德龙坚持的商业原则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换句话说,麦德龙来到中国完全可以像本土公司一样,为了提高销售额,给顾客提供各种方便,换发票的行为本身并不违法。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麦德龙的高层也曾为了采用何种发票形式有过争论,因为在中国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如果不能“借道”公款消费,很难赢得市场份额。但麦德龙最后坚持了自己一贯的价值准则。为此,麦德龙曾一度业绩滑坡,迟迟不能打开中国市场。麦德龙坚持了下来,几年以后,麦德龙的“德性”为它赢得了大量民营企业的青睐,业绩直线上升。它的价值治理模式证明利益和“德性”的结合是最具有盈利潜力和长期价值的。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像麦德龙这样的企业其实很多。最近IBM公司掀起反商业贿赂风暴又是一例。这些企业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遵守着一种道德原则,违背原则的“富贵”遭到摒弃。这就是所谓的道德资本主义。马克思的《资本论》所描述的资本主义是野蛮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的逐利本性不会改变,即使对劳动者和社会有所同情,也是为了调解劳资的矛盾而已。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崇尚自由市场的“华盛顿共识”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越来越多的资本家相信资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也不能无所不能。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很强的超越资本的力量,这种力量平衡着资本与劳动、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其中,由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倡导的“考克斯圆桌原则”,成为西方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共同准则。这个原则源于两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共生”和人的尊严,确认企业除了谋利经营之外,还要承担义务。企业不应当仅信赖市场的“魔力”,还要在法规和市场力量的行为方针之外,对商务策略和商务活动负责、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利益。这个原则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共同富裕义务,对于全球共同体和较小规模的共同体都是重要的。总之,这份原则肯定了“经济决策过程中道德价值的必要性”,认为“没有这种价值,稳定的商务关系和一种能长久持存的世界共同体都是不可能的”。
“考克斯圆桌原则”对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还是很陌生的。虽然现在很多企业家都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很重要,但他们并没有把社会责任上升到一种必须加以贯彻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大多数人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还停留在捐助的狭隘层面。像富士康这种漠视员工利益的企业在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中国社会里并不少见。正如“考克斯圆桌原则”所言,无视商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市场一定是不稳定的,即使短期内创造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也终将变成没有持续生产力的腐朽资本。
资本主义范文2
花曾艳丽草曾青
千雨荷
朦胧灯光里,芳菲陶醉地看着镜中的自己:五官还是那么精致,皮肤还是那么细腻,只是,如今的她只有在昏暗的灯光下才能重拾朦胧的美丽了。
她叹了口气,看看钟:快8点了,今天晚上她是有事情要做的,不像以前的夜晚那么无聊―――好朋友萍接受电视专访,要在今晚播放。芳菲把这个好消息也告诉了丈夫建强,毕竟,他是萍当年深爱过的人。但建强根本不感兴趣:“我忙得很,哪有空看那个呀!”是呀,他忙得很,他一向是个追逐美丽的人,外面多的是新鲜的美丽,他哪有空待在家里!
打开电视,芳菲一边看广告一边敷面膜。想起中午的酒席上,有冒失鬼讨厌地问起年龄,她万般不情愿地说出后,旁边立刻有人说“不像不像,你挺显年轻的。”这话在说的人也许是真心,落到她的耳里却如一枚刺。从小被人夸美丽,可是美丽终究是短暂易逝的,人过中年以后,她感觉到比一般人更多的委屈和不甘,只觉得上天太残忍,给了她一件精美的礼物,还没等她炫耀够呢,就毫不留情地收回去了。
主持人在朗声介绍:“我们请来的是全省十佳律师之一,曾萍女士!她以高超的专业能力和深厚的爱心在司法界赢得了声望,今天她将和我们分享她的人生故事。”在热烈的掌声中,萍神采奕奕地登台了,粉紫色的中褛、银色的胸花,很好地衬托出她含蓄、知性的内质,看着这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芳菲的心酸酸地疼了:原来,丑小鸭真的是会变的。虽然她的脸看上去沧桑几许,甚至要比同龄人显老一点,但多年拼搏后得来的自信与淡定给她整个人抹上了一层独特的光辉。
萍微笑着说:“……我从小就长得很难看,因为一直有个漂亮女同学反衬,我对自己的难看感受就更深了。她很风光的,我们一起当知青下乡那会儿,她每天几乎不用怎么动手,很多人抢着帮她做事,而我就不同了,种地、垒砖、烧石灰,样样都得自己来,那时我羡慕死她了……”
芳菲也笑:是啊,那时的自己是多么骄傲,以为什么都不用费力,姿色就是自己一辈子的依靠。
“后来我喜欢上了一同下放的一个男生,爱得很痴。可是他选择了我那个漂亮朋友,当时我痛不欲生,我记得自己坐在山上想,我的存在毫无价值,我宁愿做一根草,因为,草与草之间都长得差不多……”
看着浅笑的萍,芳菲的眼睛有点湿:建强当年选择了自己,让她再一次感觉到姿容的优势,受惯呵护的她,当时并不能体会萍的痛苦。
“从那以后,我接受自己不美丽、不容易受到重视和欢迎的现实,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我的命运。于是,我开始刻苦攻读,让事业丰富自己的人生……”
说到这里,一直微笑的萍,眼里有了泪光:“这么多年的经历,使我学会接受命运给我的一切,把握自己能把握的,珍惜自己能拥有的,我内心充满了自信和快乐!”
节目结束了,芳菲久久地陷在沙发里一动不动。稍微懂事以后,她就习惯于以相貌评判女人的价值,所以她用全部的精力去维护自己的外表,但美丽又是多么脆弱的东西!张小娴说:女人最大的敌人不是第三者,而是岁月。是的,姿色当然是女人的资本,但是岁月却让它不断贬值啊!
半晌,她拿起电话拨通萍的号码,对面立刻传来萍热情的声音,芳菲真诚地说:“你的表现好极了。说真的,如果有来生,我希望下辈子做个像你那样的人。”
萍咯咯地笑了,她说:“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下辈子,如果有得选择,我还想尝尝当美女的滋味呢!”
【小辩论】
“姿本派”与“知本派”的唇枪舌剑
整理/罗西
关于“姿本主义,还是知本主义”这个论题,我们邀请了4位代表,展开一场针锋相对的论战。
知本派:吴健豪,男,29岁,IT从业员;钱丽,女,37岁,报社记者。
姿本派:李薇,女,27岁,公司职员;江渔,男,32岁,经济工作者。
吴健豪:女人用什么做人生资本更可靠,我想不能泛泛而谈,而应把它放到不同的环境里去考察。比如对女人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在婚姻里美丽有多大作用?历史上的四大丑女所嫁的都是名人大丈夫,排名首丑的嫫母的丈夫还是黄帝呢。可见嫁得好不一定非要有美貌作保证。
李薇:你举的例子太特殊,不足以说明普遍情况。我们明明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美女能凭借她们的美丽挑选更好的婚姻。通常的情况是,女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去钓取男人的财富和权力。如果美丽的资本足够雄厚,也许还不仅仅交换到一张“长期饭票”,弄不好可以获得一部“自动提款机”。
钱丽:可是这样交换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婚姻呢?!对姿本女人穷追不舍的男人,看重的往往是女人的外貌,外貌总是要凋零的,如果这个女人只把资本押在外貌上,没有内在的东西可以替补,她在爱情婚姻上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而知本女人更注重在内质上做文章,她们生命中的男人大多是看重智慧胜过看重外貌的人。这样的男人更经得起风雨的侵袭,更容易与自己的女人在坎坷中携手同行。
江渔:凭心而论,有几个男人找女人是找德、找才,而不是找脸蛋的?女人喜欢男人的“学问”,男人喜欢女人“问学”。再蠢的男人在女人面前,也会装出高深莫测的样子摇头晃脑一番。哪个男人会喜欢一个像老师一样的女人?
吴健豪:这样的男人他找的真是爱人吗?不,他只是要满足虚荣而已。
李薇:我只请问你:如果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改为丑八怪,其余一切描写不变,宝哥哥还会为她坚守“木石前盟”吗?
钱丽:那我同样请问你:如果将林黛玉的美貌维持不变,但她只知道以自己的美丽为资本,而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宝哥哥还会引她为知音吗?你看过《简爱》吗?它的女主角就是一位知性女子!
李薇:可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夏洛特小姐最终都没有得到她自己所爱的人。所以《简爱》这本书,说到底,是一个美好幻想。数千年形成的观念对男子要的是才,对女子求的是貌。提及女人,首先被称道的仍然是她的美丽。有才无貌的男子是可敬的,而有才无貌的女子则是悲哀的。美貌是女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女人换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最重要的资本。
江渔:美丽是稀缺资源,它有一个优化配置的问题。女人有权用自身的美丽谋求最大收益,如利用自身的美博得自己最中意的男子的爱,运用自身的美谋取最好的职业等。女人的美对女人的成功有很大的促进力。
吴健豪:说到成功,说到职场和事业,那就更是知本女子的领域了。作为职业人,能力才是关键。任何企业都需要敬业、勤奋、勇于创新又善于合作的职员,而不是只能坐着吸引人眼球、害得男员工分心的美女。
李薇:嘿嘿,美女就只会害男员工分心吗?其实你自己心里也不得不承认,美貌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一张通行证一张优惠卡,更容易获得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
江渔:以商业谈判为例,如果是两个男人之间谈判,他们彼此都会寸土不让,但是,如果一位美丽的女人与一位男子谈判,男人常常会作适当让步。美丽为女人博得了收益,她在谈判中取胜,公司会给予她相应的回报,这就是她美丽的职场优势和资本。
钱丽:记得年初智联招聘就曾做过一项大规模的网络调查:“女性在职场最重要的资本是什么?”结果,高达67.9%的网友选择了“能力”。
吴健豪:女人就像电源,自身能量的不断蓄积与衰减,常常会导致电压的改变。一个贫穷、朴素但却有上进心的女人,她可以通过不断汲取知识和培养外在气质及内在魅力,来达到提高与升华自己的目的,从而使自己的电压由低变高。一个美丽漂亮但却没有上进心的女人,如果她总是用美丽作为名片去捞取大千世界的灯红酒绿,用漂亮作为资本去赚取花花尘世的纸醉金迷,那她就会一步步地走向堕落,使自己原先很高的电压变得很低直至为零,再也无法把青春岁月启动。
总结陈辞
姿本派:造物主给所有外观悦目者都赋予了优先的条件,漂亮的人已经免费手持成功的入场券。更何况千百年来,因为社会角色分工的不同,漂亮更是女性的天职。因此,假如你漂亮,恭喜你!假如不漂亮,一定要设法令自己看起来漂亮!同时,好好地利用你的漂亮,大大方方地以它为资本,去为自己争取美好的生活!
知本派:以美丽做资本也许能换取一时的舒适,但它不足以支撑起你整个人生,而以知识做资本才能确保你的最终独立―――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自己更可靠呢?你是知识的主人,但你只是丈夫的配偶。培根早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现在仍然是真理!
不做平庸美人
南方
谁说美女是花瓶?从现在起,关照自己的心灵、不断增长智慧;从现在起,为气质化妆、为精神美容,做个优雅自在的完美女人!
1.拥抱自然
追求精神生活的人,一定要拥抱大自然。请在每天散步时深吸一口新鲜空气,然后欣赏今天的天气,无论它是阴是晴、是寒是暑。散步途中,你有没有看到青翠的树、唱歌的鸟儿、盛开的花朵?在自然的怀抱中会让我们更沉静,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
2.每天阅读15分钟
世界有十分美丽,但如果没有女人,将失掉七分色彩;女人有十分美丽,但如果远离书籍,将失掉七分内蕴。好书是女人气质、精神永葆青春的源泉,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成熟。每天阅读1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读半本书,一个月读两本书,一年读大约20本书,一生读1000本或超过1000本书。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办法。
3.欣赏音乐
音乐是女人的公开情人,没有音乐的生活单调乏味。欣赏音乐需要投入、需要想像,善于欣赏音乐的女人会多一分感性、多一点细腻,在男人眼里总有着神秘的魅力。音乐抚慰人的心灵,心情不好时听一段钟情的音乐,让自己的思绪随着音乐飘荡,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烦恼已烟消云散。
4.追寻你生命中的导师
追求理想的人一定会找到这么一个人,他能够洞察你的潜力,祝福你新的尝试,让你在失落时,永远看到希望;让你在得意时,不要偏离轨道。他跟你一样深信你会成功,在平时是你学习的典范,并在特别的时刻,助你一臂之力。找到生命中的导师,会为你的成长提供巨大的助推力。
5.利用一切机会汲取知识的营养
除了书本,你每天遇见的每个人,都能增进你的知识。假如遇到一个印刷工人,他能教会你许多印刷的技术;遇到一个建筑工人,他能告诉你建筑方面的技巧;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他做人、做事的经验,你能从他那里了解到许多世故和人情。从每个可能的场所,努力汲取知识的营养,可以使你胸襟开阔,不致流于狭隘、鄙陋。
【男声道】
选谁做妻子?
我们在网上专门针对男士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美丽而不思进取的女孩和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但长相有点困难的女孩之间,你会选谁做妻子?
飞雪残剑:我选前者。女子之才,拥有能识别真、善、美的正常社会能力便可,主要是让人感觉可爱。难道要让每个女人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都英语六级?那不是为人妻的必要条件。
一见你就笑:记得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里有句台词:“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如果选择前者,时间久了在文化修养、思想意识、生活品位上肯定会相差很远,不分才怪,并且漂亮的女人我养不起,也不敢养。
四魂之玉:爱美女是男人的天性。不过咱一老百姓,虽有同样的男人野性,可没有缴获战利品的装备。罢罢罢,还是挑那个外貌过得去,但人更贤惠的吧。
浪客剑心:不论美丽与否,我都会选择不思进取的女孩子,要不然怎么能显得出我们男人的伟大啊?呵呵,其实我喜欢单纯的女孩子,不要懂太多,只要活泼可爱就好。不是还有我吗?就算天塌下来不是还有我扛着吗?
70年代的一棵树:都不娶。前者可能只会带给自己短暂的快乐。后者娶了的话,估计自己一生都得不到快乐―――爱美之心一生有之。
【女声道】
整容还是进修?
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网上专对女性进行调查,以期广泛地了解女性更看重姿本还是知本:如果你本来一穷二白,现在给你一笔钱,而这笔钱的用途只能二选一:整容或进修,你会选择哪一样?
鸠兹微雨:我是不会用来整容的,不是说自己不想做美女,而是觉得生命比美貌更重要,你想想万一一不小心给整坏了可怎么办!还不如学点实在的东西,那才是自己真正的根基。
坐看落花空叹息:每个人都会在乎长相,说不在乎那是假的。整容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生活得更积极,所以,我选择拿这笔钱整容。
阳光儿:当然是进修,进修赚到多些钱再考虑整容!起码找到的整容医生也好一点。
爱哭的鱼:现如今,求职应聘都是美女吃香。想想天津女孩张静吧,10年求职无一成功为求生存下定决心去整容。这个浮躁的社会已经狂热地爱上了外表的美丽,作为个体只有顺应和接受,所以,我觉得,相对于进修,整容是条捷径。
暗夜花开:美丽是每一个女孩的梦想,可惜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先天得到这份幸运,但我们凭什么就不能在后天试一试呢?下岗的还竞争上岗呢!
第二眼美女修炼法则
玫瑰
也许很多“知本”女子没有天生丽质,不可能在第一眼被惊为天人,但是只要用心,在追求知识充实心灵的同时抽点时间呵护自己的脸蛋和身体,一定可以为自己的“姿本”也加加分,让人在看第二眼时充分感觉到你内外兼修的魅力!
定期为肌肤加氧:没有什么比面膜更能快速而有效地营养肌肤了,绒布质的面膜和膏体的最理想,一般一周一次就好。
秀发细照顾:每天洗发是对头发最好的保养,尽量将洗发液与护发素分开使用。
装扮的智慧:怎样在社交场合显得苗条、性感和优雅?选择酒红色或紫色的晚装很得体,白色虽然是经典的颜色,但特别要求身材,黑色则挑剔肤色,只有酒红色和紫色看去有收敛感,而且很入时。日常着装中永远不要选择那些松松垮垮的款式,也不要穿看上去廉价的暴露的衣饰,越是用料少的衣饰越要质地高贵。还要记住夏奈尔的哲学:香水是女人最后一件配饰。
由内而外的美丽:生理期前后吃点红枣莲子汤、乌鸡白凤丸是不错的;每天晚上喝一小杯干红可以调整女性的内分泌、暖子宫、活血化淤,第二天早上起来会有自然红润的颜色;木瓜瘦肉汤、白木耳羹、燕窝羹等等都是上好的女性滋补品。
资本主义范文3
一、《本质与逻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资本主义是什么?《本质与逻辑》给出了一个答案。在作者看来,社会形态作为抽象的概念,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概括,具体到各个特定的社会形态,它们相互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共性――通过社会秩序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性。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包含外部运动和内在动力机制。“商业世界代表了资本主义的外部现实……商业企业和商业实践的存在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资本主义。”[1]外部运动表现为商业制度,内在动力机制表现为“‘看不见的手’或制度的运行规律或市场机制。”[2]而且作者提出,资本作为核心要素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扮演着参照物和指向标的角色。在资本主义时期,“财富正不断从外围和弱势区域流向中心和强大的区域,但是,确定其汇聚点的是资本聚集的出现――首要是货币资本。”[3]资本是居于核心地位。
1、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最重要的一种因素“是从以资本的形式进行的生产性社会活动中榨取财富的强烈需要。”[4]即资本积累的欲望。在作者看来,资本积累的欲望的渊源在于:一方面,人们对声望和荣誉的渴望,可以归纳为对情感的普遍需求。这种情感需求是由所有生命的遗传禀赋所决定的。但是这只是说资本积累的欲望产生的前提条件,并非决定因素。另一方面,人们对财富的渴望,因为财富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权力,即财富所有者可能没有什么道德权威,但是他能够发号施令――资本的统治者通过拒绝其他人使用构成财富的商品的权利来实现。所以说,资本积累的欲望实质上是积累权力的欲望。这种权力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资本的权力,一种软权力,即每月直接的惩罚权利。“权力通过资本的积累得以行使”,[5]并且得到增强。
我们传统的认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贪得无厌的,他们尽可能多的掠夺财富,使得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日益贫困。但是,在作者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中渴望财富的欲望,并不仅仅表现为资本家阶级,而是包括所有资本主义的社会成员,更确切的说,是所有被纳入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内的人。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资本家本身也受制于资本。正如,“在国家内部出现并且最初仅按国家意愿存在的资本,变得越来越公然反抗甚至凌驾于国家之上了。”[6]资本是市场力量的必然延伸。而且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动力机制,对资本主义的逻辑变迁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制度。“资本将所有形式的财富都简化为货币。”[7]
资本主义范文4
恩格斯在批判英国曼彻斯特的艾尔克河时又指出:“在这里的一个大院中,正好在入口的地方,即在有顶的过道的尽头,就是一个没有门的厕所,非常脏,住户们出入都只有跨过一片满是大小便的臭气熏天的死水洼才行。”艾尔克河“下面紧靠河的地方有几个制革厂,四周充满了动物腐烂的臭气”。“桥底下流着,或者更确切地说,停滞着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通通汇集在艾尔克河里。”从恩格斯对艾尔克河的批判中看出,曼彻斯特的工人生活的环境特别肮脏。艾尔克河附近有多个工厂,特别是制革厂四周弥漫着动物尸体腐烂的臭气味。人们的排泄物、工厂的废弃物以及废水都直接排到艾尔克河里,使得艾尔克河发黑、发臭,严重地污染着曼彻斯特城市的环境,这些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这还只是曼彻斯特旧城占地不到十分之一的艾尔克河附近的一些地方,而且这远远不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恩格斯还对英国曼彻斯特的杜西桥以上的朗密尔特街空气进行了这样的批判:“成群的猪在街上到处乱跑,用嘴在垃圾堆里乱拱,或者在大杂院内的小棚子里关着……结果猪是养肥了,而这些四周都有建筑物堵住的大杂院里本来就不新鲜的空气却由于动植物体的腐烂而完全变坏了。”恩格斯认为,只有工业才使这些牲畜的主人有可能为了自己发财致富,而把大杂院当作住宅以高价租给工人,剥削贫穷的工人,制造废弃物污染空气、破坏生态,造成生态危机,毁坏成千上万人的健康。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工业造成的。”
二、对资本主义农业污染的现实批判
人类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起,农业就在逐步发展。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界相处较为和谐,整个生态系统没有受到根本性的破坏。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在使用机器之前,纺纱织布都是在工人家里进行的。妻子和女儿纺纱,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把纱织成布,如果他自己不加工,就把纱卖掉。”但是产业革命使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成为历史,工人们不得不舍弃这种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美好田园生活,被卷进了资本主义这架加速运转的庞大机器。马克思通过考察发现,“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大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机器的技术不断更新,农业机器的技术不断的发展更新就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破坏更多的土地,出现更多新陈代谢断裂,最终造成了生态危机的发生。恩格斯指出:“所有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恩格斯认为,无论是大工业已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正在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传统农业、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牧场及森林逐渐消失,自然经济向货币经济演变。自然界的新陈代谢本是良性循环的,人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也应该是良性循环的。人们所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工业循环产生的废弃物,应该也是自然界完整的新陈代谢循环的一部分,应当回归自然界,回归土壤,投入新一轮的代谢,使得土壤永续保持良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农业的考察发现了新陈代谢的断裂,原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产出后,农场主把一部分剩余的秸秆返回土地,进入土地的自我循环,加上牲畜粪便等农家肥,维持土地肥力。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再生产条件”被破坏了,土地的养分在年复一年的轮作中被带走了,这种新陈代谢断裂削弱了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壤危机发生。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这样它同时就破坏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资本主义制度使人口大量汇集在城市的初始目的是凝聚社会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人口过度集中却严重破坏了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资本主义农业出现新陈代谢断裂。同时,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时还指出:“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对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从马克思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和产业的发展,使得大量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树木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最后造成土地荒芜、水土流失,生态不断恶化,形成生态危机。
三、对资本主义生活环境污染的现实批判
资本主义范文5
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其论著《经济增长理论》中曾谈道:“决定经济增长(发展)的人类行为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知识的增长和运用以及资本的积累,而决定这些直接原因的原因是观念和制度。”[1]10他将自然资源和人类行为视为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并且尤其重视人类行为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他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三类:节约行为(资本积累)、增进知识和运用、人均资本额和其他资本量的增加,这三类行为既相互区分又交错在一起,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和观念环境中。将经济自身以外的因素,如观念、制度、意识形态,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可以追溯到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韦伯将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概括为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开创了资本主义研究的另类视角。之后,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里亚·格林菲尔德(LiahGreenfeld)在坚持韦伯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探讨了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溯源
有学者将资本主义研究分为三类:一种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的更替,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作用,以马克思为代表;一种是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就是从自然经济向金融经济发展的结果;一种是从经济范畴之外寻求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因,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人物[2]。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两种研究视角,即一种是把经济增长看作一般的经济现象,单纯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另一种则不单单把经济增长的研究局限在经济学的范畴,同时将其视作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寻找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首先,我们来看经济学是如何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的。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就是指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就这一意义而言,自从有了人类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就有了经济增长的问题。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可以在古希腊的文献中看到他们对于财富性质和来源的探讨,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增加财富方法的讨论,这种分析的尝试正是基于经济增长问题最初的思想。对经济增长进行系统研究是伴随近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开始的。亚当·斯密可谓是系统研究经济增长的第一人,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被人们认为是近代以来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之作。国民财富的增长是他在这本书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以此为中心,亚当·斯密分别分析了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据此得出了经济增长动态均衡过程的模式。他认为资本形成率、技术变革率和制度环境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中前两个变量取决于制度和环境,所以亚当·斯密十分重视制度环境在促进国民财富增长上的积极作用[3]39-40。另外他也十分重视资本积累的决定作用,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增加生产劳动者数目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无论是增加劳动者数目还是提高生产力都要资本投入[3]32。之后,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同亚当·斯密一样,大卫·李嘉图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且都是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产品增长进行研究。他把增加国家财富的途径分为两类:“一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一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加。”[3]43即是说,李嘉图也是将经济增长的制约要素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而社会经济制度则是经济增长的环境要素。与斯密不同的是,李嘉图关注的焦点从劳动(生产)转变为劳动过程中地租、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分配关系的外部要素,将经济增长分析带入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在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积累。
为了打破原先资产阶级经济学静态分析的传统,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模仿—适应”的动态分析模式,认为经济增长是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交替过程。在此之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宏观调控论,可以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研究的又一突破。尤其宏观调控理论是对亚当·斯密政府决策论的修正和深入发展,使其更加系统化,并且可操作性更高。正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在20世纪30—50年代形成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增长经济学,即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问题的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动态发展的理论。①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是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如何在波动过程中实现增长,创建了一些著名的动态均衡模型。此外,不得不谈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谈到经济理论时指出:“者最接近于发展一种经济增长的重要理论”[4]20。在马克思的巨大理论体系中,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中,他认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扩大再生产,其途径有增加工资积累和提高生产效率两种。与之相适应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外延和内足两种形式。在具体的增长过程中,马克思还区分了三大经济部类,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三大部类自由流通、动态均衡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经济增长研究迎来了转变——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转向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②这一转变也带来了原先经济增长理论基本假设的转变,就是不再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简单的经济现象,即使经济学家也慢慢地认识到经济增长的社会效应。
其次,正如上面提到的,将经济增长看作复杂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其动因分析还是在效应分析上都会有较为不同的论述。虽然马克思和先前古典经济学家也多有谈到经济增长的双重性质,但是他们的分析总是没有脱离经济学的限制。如马克思也认识到经济增长不但是财富的增加,亦会引起复杂的社会效应:一是生产要素社会结合的深化,一些经济组织和技术的应用在生产过程中日益重要,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带来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显然,这些社会效应是偏重于经济方面的。在动因方面,西方经济学偏重于认为资本积累和知识增加与应用是主要的动力,而在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方面寻求起源的首创者当属韦伯。韦伯以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和理性主义为中间变量,阐述宗教伦理如何产生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精神气质(Ethos),论证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关系(affinity)。之后,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争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导致经济行为取向和动机转变的推动力。答案莫衷一是,反对者将之视作的对立物,认为是诉诸观念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否定了物质在技术因素的决定作用;也有赞成者认为观念意识形态才是经济增长期的根本原因。也有学者为韦伯辩解,认为韦伯著述之“目的是解释因活动而产生的社会态度的变化,而这些新型态度的本质,在当时存在的物质发展条件下与市场金融机构、技术、人口和农业产量现状相适应,使经济定位于发展并促使了对经济发展的界定,即发展合乎社会需要,从而赋予发展以价值并促进了发展的制度化。该论点丝毫也不意味着这些文化因素全盘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或引发了除了一个要素以外的任何其他要素。”[5]14
二、民族主义VS新教伦理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体现了不同于马克思资本主义研究的另类视角,认为起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赋予了宗教伦理重要的经济内涵。里亚·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在《资本主义精神》中对资本主义精神作了新的界定。她在该书导论中提出:“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一是现代经济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即如何解释现代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倾向?二是是什么因素使经济领域在现代意识,尤其是美国意识中占据了如此显赫的地位,以至于我们的文明事实上可以被称为‘经济文明’?”[5]1对此,格林菲尔德的观点是:“民族主义是导致经济活动一再趋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领域在现代意识中所占据的前所未有的地位是美国社会动态活力的产物,因而也是具有特色的美国民族主义使然。”[5]1作为与韦伯观点的对比,我们暂且将第二个问题搁置,来关注二人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动因问题上的异同之处。
首先,二人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动因问题上的观点是具有相似点的。这一点后来者的格林菲尔德也并不否认。在《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专门论述了有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及其引起的争论,认为自己“关于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的论点直接来源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前提”[5]26。格林菲尔德也并不否认“资本主义精神”的存在,仍然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动因。另外,除了在对“资本主义精神”认同方面,在寻找经济增长动因的方式上,二人也具有相同性,即是在一个民族国家的观念意识形态中寻找根本动因。此外,格林菲尔德在其文章中一再强调“动因分析而非条件分析”的主张,也可以追溯到韦伯《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研究方法,即是证明宗教伦理对一个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二人在某些观点上的分歧,这也是主要的。其一,格林菲尔德与韦伯就经济增长动因分析根本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不同。韦伯“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是基督教的禁欲主义伦理观,实现由宗教伦理向经济伦理转变的关键是合理化和合法化;格林菲尔德则认为“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现代经济行为的定位——并成为现代经济出现的决定性因素。”[5]27,她反对将新教伦理视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甚至认为韦伯关于加尔文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假说是错误的。她援引了荷兰的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荷兰是与英国一样信奉加尔文教的国家,在经济方面它更具有取得“现代经济体制下的持续增长的领先地位”的优势,结果却是英国实现了这一突破,原因即是“民族主义首先出现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必然促进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结构类型”[5]20,23-29。而且,论及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时,格林菲尔德将二者等同起来,认为资本主义就是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精神生来就是经济民族主义”[5]143。
其二,“资本主义精神”内涵不一致。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虽然是在新教伦理中产生的,但它的基本内涵是根植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之中的,无论是在国内的贸易还是国际的竞争之中。格林菲尔德因其将民族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故而资本主义精神也具有了民族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场域性特点,即是“只有在纳入国际竞争领域的经济形态中,只有在愿意介入国际竞争的国家中,才能发现‘资本主义精神’”,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内源发展方面具有较小的解释力[5]629。但就资本主义精神与民族主义或是新教伦理的因果关系而言,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增长有更强的相关关系。
其三,新教伦理和民族主义产生作用的层次不同。新教伦理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最终需要通过社会个体的内化发生作用,也正是社会个体的经济行为提供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韦伯最终把资本主义精神诉诸个体的社会行为之上;而格林菲尔德所说的民族主义发生作用的层面是集体,是超越个体意识的集体情感。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一般而言,‘资本主义精神’是民族主义国有的集体意识的经济表象”[5]628。
其四,我们可以将二人观点的不同还原到宗教伦理与民族主义的不同。宗教伦理最终转化成主导社会经济行为的经济伦理,是人们对待经济行为的基本态度,也是一种经济的观念,而民族主义是基于民族认同的情感,它所针对的对象不是经济,不可能转化为经济伦理来影响经济行为。前者的表现是观念和态度,后者的表现是排他的经济行为。此外,虽然他们都是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讨论限定在民族以内,但是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内源式的,民族主义是对外而言的。这也许与二人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理解不同有关,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是包括内源发展和外部扩张两个方面。
无论是新教伦理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还是民族主义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无论在起源还是在效应方面,任何形式的决定论都是片面的。韦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可以替代物质的因素,格林菲尔德也不否定宗教伦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动力作用。认识复杂事物,需要有多方的视角,多样的研究恰恰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资本主义范文6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部分质变
作者简介:于金富(1956-),男,辽宁建平人,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005-03 收稿日期:2007-04-25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非爆发式转变的过程中。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要求我们以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观点与方法为指导,实事求是地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其作出合乎实际的理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观点,实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
一、应当摈弃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错误方法与观点
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传统社会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没有正确解决这一重要问题而招致了严重的挫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应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进行了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都完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对立的基本态势。徐崇温先生(2005)发表的《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界限》一文(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以下简称为徐文),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徐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界限,没有而且也绝不可能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笔者认为,徐文观点存在许多纰漏之处。对此,笔者要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法、态度及其基本观点等方面同徐文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从其内容来看,徐文观点包括这样三个具体论点:一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改变,而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二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具有了社会主义特征,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趋同性。三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会自行长入社会主义。很显然,这些论点的实质在于仍然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非此即彼”的完全排斥论,坚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根本对立论,坚持“灭资兴社”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革命飞跃论。这些论点,尽管其表面上是以理论为依据的,但实际上则是无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际情况、无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密切联系的客观现实,教条主义地照搬创始人某些业已过时的具体结论的结果,因而是脱离实际的理论观点。就其实质来说,这些论点仍然是斯大林为代表的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翻版.是以往长期存在的固有观念的变种。因此,这些论点是难以看作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科学观点的。
其次,从其根据来看,徐文观点的提出有这样三个主要论据:一是主观目的决定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中所采取的各种新措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决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二是客观效果有限论。徐文指出当代资本主义采取新措施的结果,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与社会矛盾,而没有也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三是和平演变论。徐文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只是改变了斗争策略,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完全排斥和根本对立的基本格局。很显然,这些论据是主观化和绝对化的观点。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只要资产阶级自己不想或不愿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管它采取什么样的自我扬弃措施,都绝不会改变其资本主义制度。相反地,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戈尔巴乔夫及其错误思想和路线。这是典型的“唯意志论”和“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主观动机来论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必然结果,完全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客观趋势的科学原理;用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治背叛来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也完全违背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资本主义要么是实现根本质变,要么只是形式变化而绝不发生任何性质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制度要么保持不变、踏步不前,要么飞跃突变、一步到位。这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而完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从量变经由部分质变而到根本质变的科学原理。毫无疑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确实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确实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质变。但这绝不意味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丝毫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没有实现总体上的根本质变不等于它没有发生局部性和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徐文在否认当代资本主义根本质变的同时,也武断地否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引起部分质变的可能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方法与观点。
根据徐文作者的分析,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因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仍然是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这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观点。它既没有看到或不承认当代资本主义自身自我扬弃、逐步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客观现实,也没有看到或不承认现代社会主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学习和广泛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的现实情况。当前,和平与发展早已经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也成为不可改变的客观趋势。徐文根据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就断定资本主义与社会主
义仍然是根本对立的,既是有悖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客观现实。
最后,从其实质和危害来看,徐文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和传统观点的变种。它所宣扬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排斥的根本对立论、排除资本主义而另起炉灶建设社会主义的“空地论”、坚持同当代资本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阶级斗争论,在理论与实践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从理论上来说,这些观点不利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现实,不利于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实现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从实践上看,这些观点不利于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学习与利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成果,不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
笔者认为,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应当坚持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固守创始人的某些具体结论。一是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基本过程和必然结果。二是应当运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辩证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性质。根据这些方法,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不是资本主义本质的根本改变,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否定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基本原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则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进程。生产方式既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性质,也决定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基本方向与进程。恩格斯十分明确地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新技术革命的结果,是以信息化为首要标志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绝不是什么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改良的结果。换言之,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于资产阶级择善而从的良知,也不在于资产阶级维持生存的本能,而在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客观物质原因。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归结为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的结果,才能科学地说明现代生产力及其生产方式发展与变革的深刻的物质根源,进而才能科学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而绝不只是资产阶级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其主要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从生产方式方面来看,现代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技术条件已经代替了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技术条件,现代扁平化、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已经代替了等级化、官僚化的生产组织,“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已经代替了自由放任的古典市场经济,社会化、人力化的现代资本形式已经代替了以私人、物质资本为主要代表的传统资本形式。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以管理民主化、利润分享化、福利全民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取代了以家长制管理制度和独占制分配制度为主要特征的古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积极扬弃已经取代消极扬弃而占主导地位,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扬弃已经跨越临界点,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界限。现代资本主义是不断自我否定,日益生长社会主义因素并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的新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其中,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计划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是向社会主义自觉调节的生产形式转变的过渡形式,公众股份制和职工股份制是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过渡形式,职工参与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管理制度的初级表现形式,全民福利制度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初级实现形式。总体上来看,如果说在古典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被炸毁,社会主义的大厦将在资本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过其自身积极的自我扬弃,不断地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因素日益生长和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外壳”正在逐渐自行脱落,其发展趋势必将是一个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脱颖而出。
三、基本结论与主要启示
笔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也绝不只是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的手段、形式和斗争策略的改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质变,是资本主义自我扬弃而不断地向社会主义渐进发展。
根据上述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容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结论: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包含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已经具有一些社会主义特征。二、当代资本主义正在向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