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泰戈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色花泰戈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色花泰戈尔范文1

在当今的生态意识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其核心的观点,我们要将“地球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便至关重要。但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贪婪与欲望逐渐占据了心头,似乎已经忘记该如何与自然友好和谐的相处了。幸好,在泰戈尔创造的新月王国中,可以找到答案。《榕树》:“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他想做风;想做你的影子;想做一只鸟儿;还想做那两只鸭。”①孩子是人类最初的本源,是一切人类的初始。那个孩子想做风、想做影、想做鸟儿、想做鸭子。这一切只是为了可以和榕树亲密相处,看着她,守着她,与她玩耍嬉戏,与她诉说心事。这是最纯粹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瞬间,它被“天生的预言家”泰戈尔用一支笔捕捉,描绘成一个画面,并赋予了绚丽的颜色,产生了和谐的光彩。 

大自然美丽可爱,泰戈尔总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其无尽的妖娆。在《第一次的茉莉》中,泰戈尔便描写了花草在自然中绽放的炫目光彩。从泰戈尔《新月集》中,可以清楚的发现他极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是生态批评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一。 

二、人与自然平等相处 

生态批评提倡一个整体的自然观,主张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活在这一整体中的各个成员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平等地生活于自然之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平等观的是英国学者詹姆斯·拉乌洛克的盖娅女神假说: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命运共同体。 

泰戈尔笔下的自然是有生命的。在《金色花》的开头诗人写到:“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妈妈,你会认识我吗?”②孩子即金色花,花人合一,自然与人类同样具有了生命,同等的高贵。这一观点,在《花的学校》中同样有体现:“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③孩子的生命即花的生命,孩子的生活即花的生活,二者不分彼此,平等共生。自然与人类同一,整体的生态观念在这首诗中体现的极为明显。 

泰戈尔的另一首诗《同情》则是对人类没有善待自然万物生命的行为提出了控诉:“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的盘里的东西时,你要向我说‘不’么?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那么,走罢,妈妈,走罢!当你叫唤我的时候,我就永不到你那里去,也永不要你再喂我吃东西了。”④本诗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用率真的略显稚嫩的口吻对成人虐待自然中的动物的现象提起了强烈的申斥,对被人类赶走的小狗,锁住的鹦鹉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泰戈尔以孩子的嘴批判了人类破坏自然、虐待动物的行为,呼吁人类去爱护自然万物,我们与自然万物是平等共生的。 

在《新月集》的部分诗歌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诗人在其中所歌咏的生命平等、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生态意识。 

三、对人类贪婪欲望的指责 

生态批评认为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是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忽视其它的物种的生存权利所造成的。泰戈尔在《新月集》中就人类中对物质财富的贪婪和欲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的贪心使我们的意识转向物质,从而背离作为‘普遍存在’之本质的真理的最高价值。”⑤ 

《玩具》这首诗便是以一个成年人观察一个孩子玩耍树枝儿为视角,对人类自己的贪婪和欲望产生了迷茫。“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我正忙着算帐,一小时一小时在那里加叠数字。也许你在看我,想道:这种好没趣的游戏,竟把你的一早晨的好时间浪费掉了!”⑥一个整日在欲望的苦海里挣扎的成年人,当看到纯真的孩童快乐玩耍的时候,开始怀疑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把自己的时间与力气都浪费在那些黄金与银块之上是否正确,表达了在欲望的苦海中挣扎的成年人的悲凉与悔恨。 

金色花泰戈尔范文2

关键词:儿童文学;孩子;儿童世界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泰戈尔诗选》评析鉴赏”(批准号NJl 0217)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泰戈尔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也是儿童文学大师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没有忘记为儿童写作,儿童文学是泰戈尔整个文学创作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显示他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泰戈尔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童心世界,郑振铎1923年在《新月集》译序一文中称泰戈尔的《新月集》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这是作者独具慧眼发现的一个现实世界,也是作者想象构建的一个理想世界。我们以《新月集》为例,具体分析泰戈尔的儿童文学创作及特点。

纵观泰戈尔的儿童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泰戈尔最早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为家里人创办的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写稿,期间他写了一些诗歌、小说和剧本。后来还出版了一部儿童诗集《孩童之歌集》。

第二阶段是1890年泰戈尔到乡下管理田产时的创作。这一时期,他或泛舟在河上,或坐在房间读书写作,许多乡村生活情景进入了他的视线。从书信集《孟加拉掠影》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泰戈尔最为关注的是妇女和儿童。作者以他们为题材写了一些属于儿童文学的小说,有《放假》《笔记本》等,还有一些童话故事。

泰戈尔儿童文学创作成就最高时期是在1901年到1920年的第三阶段。在此期间,泰戈尔的妻子病故,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泰戈尔为了照顾孩子,便花许多精力和时间同孩子们在一起说话、游戏。在和孩子的玩耍中,泰戈尔感受到了孩子的童心之美,创作了许多诗歌,结集为《儿童》出版。后来作者把《儿童》中的一些诗译成英文以《新月集》为名出版。

第四阶段是从1921年到作者去世。这一时期泰戈尔因和甘地观点不同,不赞成甘地提倡的不合作运动而受到世人的谴责。泰戈尔回到他最喜爱的家园桑地尼克坦。在这里他创作了许多儿童诗歌,1922年以《儿童的天真》为名出版。在晚年,泰戈尔写了自传《我的童年》,再次回忆并描写了自己充满情趣的童年生活。这部作品被后人看作是一部非常好的儿童作品。

泰戈尔创作儿童作品首先是出于对儿童天性的关注与对儿童的爱。在乡下管理田产的时候,泰戈尔在书信中就多次写过孩子,有为了给学校要凳子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演讲的乡童,有互相推搡、摇晃一个同伴不停做恶作剧的男孩子们,有不停地鞭打吃草的水牛的顽皮少年……面对他们,作者感悟“孩子们的欢乐才是纯粹的欢乐。他们有能力运用一切平凡细小的东西,创造他们的有趣的世界,连那最难看的玩具娃娃也在他们的想象之下变得漂亮,由于他们的生气而活了起来,在长大成人之后还能保持这种想象能力的人,确实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后来,在妻子去世后,泰戈尔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照顾孩子上,他和他们一起游戏,听他们说话,他发现了童心的天真、自由,体会到了久违的童趣,写了许多儿童诗歌。

正是这种对儿童世界由衷的羡慕,使得泰戈尔在情绪沮丧的时候总会退回到儿童中。泰戈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他曾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探索印度民族出路。由于他更倾向印度的社会改良,反对暴力,与甘地的主张有很大的分歧。世事的纷争,别人的不理解让他心情沮丧。再加上泰戈尔性格较内向,喜欢追求心灵的空寂宁静。在这种时候,他曾责骂自己“假如你不能在历史的危机紧要时刻,与自己的同胞采取一致步伐,至少不说我是他非的话。从他们的纷争喧哗中脱身出来吧,回到自己孤寂的角落里去。”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个声音“你的位置在世界彼岸的游戏着的孩子的世界中,在那儿,我与你在一起。”这样,儿童的世界就成了他疲惫心灵停泊的港湾。“我为了使由于成年责任感的重压而疲惫的心获得一些休息,写了这些诗歌。在诗中我力图表现一直在我心中升起的那种精神,也就是我把自己生活最富有意义的概况写在它的序言中。在序言中我写到,我像孩童一样诞生在世界的游戏土地上。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被自己的责任感攫住,我把游戏看做是低贱的,在制造游戏和事业之间的分离时,我感到骄傲。但我忘记了:若是这样,我恰恰玷污了宇宙的创造者。谁摆脱了所有的职责,他的身躯就不会劳累,他就是世上最快活的人。”

但作为一个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成年人,永远游戏的自由快乐只是他心中的向往。于是,诗人只得在诗歌中用诗情画意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儿童世界的快乐、奇特与美妙。在《海岸上》,大人为采珍珠潜水,商人为赚钱在海上航行,渔民为打渔而撒网,孩子们却只是在海边做游戏。他们拿沙子建筑房屋,拿空贝壳来做游戏,他们把落叶编成了船,把小圆石聚了又散。孩子们只是游戏,超然于成人世界的纷争。对孩子纯净的心灵来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这首诗中的小孩,他想做的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卖亮晶晶银镯子的小贩,因为“他没有什么事情急着要做,他没有那一条街一定要走,他没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没有什么时间一定要回家。”他也想做一个整日掘地的园丁,“他用他的锄子,要怎么掘,就怎么掘,他被尘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阳晒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湿了,都没有人骂他。”他更想做一个整夜在街上行走,不睡觉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的更夫。孩子羡慕的是职业的那份自在、逍遥,他的心灵没有成年人的重压,才能自由想象。

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大部分诗歌在抒情角色上是第一人称的代言抒情,即抒情角色不是用成年人的口吻写孩子的心灵,而是换位成孩子的口吻抒发孩子的内心情感。具体表现为大部分诗歌都是以“妈妈”这样的孩子向妈妈诉说的口吻来写。在《云与波》中“妈妈,住在云端的人对我唤道……”,在《金色花》中,也完全以孩子的口吻来问道:“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流放的地方》《对岸》《花的学校》《同情》《著作家》《英雄》《告别》《十二点钟》等诗歌都是以孩子的口吻抒情的,其它诗歌则是诗人对孩子行为和心理的描述抒情。抒情角色的代言抒情特征,使《新月集》大部分诗歌对儿童心灵情感的抒写饱含童趣,没有丝毫做作,非常自然明快,完全符合儿童的天性。语言运用也与抒情角色一致,自然平易,朴素而单纯。这是泰戈尔儿童抒情诗不同于其他作家的又一特点。

结语:天真无邪的儿童世界是泰戈尔心中的一片乐土,是他远离世俗纷争的一方净土。面对《孩子的世界》,他祈求:“我愿我能在孩子自己的世界中心,占一角清净地……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泰戈尔用诗歌创造的这个秀嫩天真的儿童世界在今天看来尤显珍贵,它已成了现代人寻求宁静、回归自然天性的天国,孩子们是带给我们快乐的天使。流连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人孩童般的天真与稚气的内心,也看到了泰戈尔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另一面:那就是用心爱孩子,用心去亲近、理解他们。

【注释】

[1]克里希那・克里巴拉尼(印度),泰戈尔传[M],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369页.

金色花泰戈尔范文3

关键词比较文学 语文教材 教学策略

2016年9月,我国启用了新修订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其不仅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在课文编排上更是求精而不是求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材的编订不仅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智慧,还同时提出了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的时代性和世界性的要求[1]。面对新一轮的教材改革和教育需求,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承担着延续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还应当面向国际,走向世界。通过对新版语文教材内容、结构的梳理和探讨,笔者发现新版语文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国家的特色,用比较文学的眼光看待中学语文教材和课程有利于扩大研究的视野,促进治学方法的改进。故笔者采用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新一版的语文教材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材的评析和使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借鉴。

一、新版语文教材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系

当今中国的语文教育理念与比较文学兼容并包的世界文学视野相契合,教材的编订逐步显示出国际化的眼光和世界文学的经典意识。严格来说,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它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不断被完善,W科的界定还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2]。但是它所提倡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怀”以及研究方法,与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一致,体现了宽广的学科视野和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在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式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作为主要支柱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手段和视角为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借鉴。作为担任传播知识媒介作用的语文教材在多次的修改编订中也逐步体现出包容、创新、整合的学科意识,这一点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轨迹。比较文学不仅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新版的语文教材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特征,比较文学也作为研究方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比较文学理论下新版语文教材的剖析

以2016年推行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上册为例,新版教材中,课文数量为22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一共6篇,与2015年人教版语文教材30篇课文,5篇外国文学作品相比,其结构编排较好地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外国文学作品所占比幅虽然不大,但是很好地穿插在课文篇目中,不仅选文经典而且在编排方式上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从主题、结构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1.从影响研究的方法看语文课文的选材

影响研究是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作为比较文学领域里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3]。影响研究是一种可靠的、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影响研究的方法,可以做到知人论世方便教学。以新版教材第二单元为例,新版教材选取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作为散文诗二首并列,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影响研究”的范式。比较文学的“影响”强调“外来性”,冰心作为文学的“接受者”深受文学“放送者”泰戈尔的影响。“五四”时期,泰戈尔的小诗格式给冰心创作带来了灵感启发,在深度模仿的同时,泰戈尔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也对冰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冰心“爱的哲学”思想将泰戈尔的“爱的实现”理念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新版语文教材中的两首散文诗便是最好的见证。首先泰戈尔的《金色花》想象奇特,充满童趣,将孩子变身为一朵金色花,在母亲身旁嬉戏玩耍。冰心的《荷叶・母亲》以第三者的视角描写荷叶庇护红莲,联想母亲庇佑着孩童,感情真实,细腻动人。在内容上,泰戈尔写出了一个孩子对于母亲的眷恋与回报之情,冰心则借荷叶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两首散文诗内容主题相近,呼应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反映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感恩,也都是两位作家对爱的哲学的推崇。在课后的阅读提示中,新版教材着重介绍了散文诗的特点并对比了两篇散文诗的不同之处,也特地提出冰心的创作风格深受泰戈尔影响。在旧版的教材中,入选的文章是冰心的《纸船》,相比较于新版的《荷叶・母亲》,《纸船》篇幅较小,在文体上也属于诗歌而不是散文诗,此次的改编使得影响研究的目的更加明显。

2.从平行研究方法看课文单元结构的编排

平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强调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3]。新版语文教材单元编排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思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对象通常都包含具有相同主题的作品。例如,第一单元都是以主题为四季景色的散文为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湛秋的《雨的四季》。第五单元分别选取了中国现代作品《猫》、《鸟》,外国作品《动物笑谈》以及中国古代作品《狼》,虽然都是动物为主题,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作者对于动物的描写却体现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一样的生活感悟。不同国家的作者对于相同文体类别的作品表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的寓言四则为例,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习俗等的差异,在寓言的结构、叙述方式上存在着差别。新版教材分别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前两篇节选自《伊索寓言》,和之前人教版中的课文相同,后两篇分别节选自中国的《吕氏春秋》和《列子》。两则伊索寓言都是先讲述了一个小故事,然后在结尾点明寓意。而中国的寓言则将哲理蕴含在故事的叙述当中,具体的深意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从写作对象来看,伊索寓言以描写动物故事为主,幻想成分较多。中国古代寓言以表现人物见长,历史传说色彩较浓。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主题概念,后两篇课文替换了先前教材版本中的《塞翁失马》和《智子疑邻》。新版语文教材既延续了人教版传统的“以体裁为主”的编排方式,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主题编排”很好地融合进来。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差异比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文化背景。教师有意识地借鉴平行研究法进行比较教学,容易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世界性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发现文学的异同与美妙。

3.从跨学科研究方法思考入选课文

跨学科研究又称“科际整合”,专指对于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作为人类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人类知识的其他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4]。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与思考,提高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而工具性要求则需要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字基础与沟通技能,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语言作为传播的媒介,是所有学科知识呈现的载体,从而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就搭建了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平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为例,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客观对象和主观感情进行结合,通过心理结构这一媒介将语言空间和物理空间在意境中融合,较好地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客观对象即指个体意象,多个个体意象联合便组成了整体意象,其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这首小令九个意象看似随意地排列组合,但都紧扣“秋思”,用枯败的滕树、黄昏的乌鸦、落寞的小道、独行的瘦马等将秋的意味渲染出来,形成整体意象,作者将自己置于这幅秋景之中,情景交融,突出漂泊的主题思想。再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以优美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之景。巧妙的是,编者在这首诗的下面安插了一幅图画,形象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景再现。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带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力使学生对诗歌拥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更能身临其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乡愁,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和情境美。新教材的编订进一步将文学与心理、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念。科际整合将有效地使语文教材的编排达到多元化,然而@也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新版教材教学策略的探讨

2016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紧扣教学大纲要求,从教材的角度上说,教材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知识理论,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无论是编排结构还是选材,此次改革都做了很好的优化。将比较文学视作一种方法和理念,可以给课堂注入开阔、创新和思辨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用比较文学的学科眼光来看中学语文的选材和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新颖的视角,走出思维框架的牢笼,不局限于局部的学习范围,还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前沿性。在教学策略上,比较文学的普及和应用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1.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

将比较文学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让学生的眼光不局限于当下中国文学,而是有一个世界文学的总体概念,并且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影响,写作方法互相借鉴,才会形成文化大繁荣的盛景。语文教材选编中选取适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代表着对它们的认同与接收。例如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泰戈尔对冰心的写作理念和创作方式影响巨大,教师有意识地将它们放在一起横向比较,可以让学生树立学习借鉴的意识,辨别异同。在学习鲁迅作品,介绍鲁迅的时候,提及鲁迅深受外国文化影响,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且在创作上深受果戈里的影响,并创作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对比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许多借鉴的影子。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学视野,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扩展比较主体的范围和维度

新版语文教材无论是体裁编排还是主题编排,都达到了比较的初步要求。例如将第一单元的三篇写景散文进行对比,比较每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总结精华要素,彻底抓住散文写作的核心要义。在纵向比较上,同样是写冬景,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做一个比较,看中国和外国作家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将共同之处进行分类总结,将异处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学生在多方面的平行比较中,会加强比较的意识,强化多方面思考的思维模式,培养语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

3.实现跨越式、融合式教学

比较文学学科的跨越性理念,为构建更开放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多样互补的视野。突破语文学习的单一思维理念,将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并熟练运用,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学科,它还可以将德育和美育深度结合,在文学作品里达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以及提高鉴赏审美能力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小说作品或者诗歌作品时,可以通过视频电影的播放还原作品的情节,情景再现作品中人物台词和背景的设置,让影视与文学紧密联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本,实现学科的跨越式交流。鉴赏诗歌作品时不再单一强调理论知识,让诗画融为一体,在语言文字的渲染下构建诗中的画面感,使学生用心体会真正的情景合一,触景生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求。在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范畴中,文学与艺术、科学、宗教、心理学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将这样的理念通过教学手段传达出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联系、交叉、汇通,实现学科整体的多维互动。

采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范式来思考新版语文教材,不仅有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同时也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学生在中学阶段进行语文学习,教师要从源头开始培养他们的创新、比较、整体的意识,将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将语文大纲贯彻到底。这不仅实现了文学教育的目标,也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应用发展。新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从理念上实现了与比较文学学科的紧密融合,教师也需要在教学应用上将理念转化为手段,把比较文学的理念、方法、精神以及相关的知识、原理运用于教学实际中,配合教材的改革发展,为培养真正有眼界、有想法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 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金色花泰戈尔范文4

关键词:感恩;体验;熏陶 在中学生德育这块,“感恩教育”是一个焦点,又是个热点。就目前来说,现在的初中生缺乏感恩意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家长的宠爱、溺爱,造成个别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由爱生恨,感恩意识淡薄,人格的形成出现了缺陷。这些现象的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悟,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满足,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报答。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要我们有一颗感恩之心,收获的将是丰富快乐的人生。就怎样让学生学会“感恩”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引导学生开窗启思的感恩教育

感恩,是平行传递的一颗爱心;感恩,不是你给了我我还给你的简单轮回,它是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的火炬接力,是“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和谐境界。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有什么的收获。我利用语文课这种形式,唤醒学生感恩的心。如,讲授莫怀戚的《散步》、冰心的《纸船》、泰戈尔的《金色花》、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课文,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与爱的种子,盛开的是希望的花朵,收获的是幸福的果实。感恩的心,自然能够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的抱怨与不快,让学生体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善待自然万物的美好情操。

二、用言传身教进行感恩教育

作为教师,在感恩活动中要做好表率。教育家加里宁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生活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像教师这样对年轻的心灵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学生感恩,教师本人首先应是一个感恩之人,教师应感恩伟大的祖国,感谢她孕育我们成长,感恩社会人性的美好,感恩生活色彩的绚丽,感恩自然山水的灵动,向世界感恩万物的博大……同时,要感恩我们的学生,有了学生,才有教师这一职业,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工作中兢兢业业,以一颗真诚之心,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兴趣与欲望。

三、让学生体验感恩教育

1.提醒感恩

常言道:感恩图报,提醒感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感恩的对象。在讲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抓住“散步”的人性美,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也是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然后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讲述“感恩”的故事,吟诵感恩的歌曲,收集感恩的古诗文及与感恩有关的格言,在讲台上演讲朗诵,使学生认识到,感恩是温馨的话语,是体贴的搀扶,是关切的眼神,是无言的支撑。

2.经常问候父母

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如:“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在讲授印度诗人泰戈尔散文诗《金色花》时,设立两个问题启发学生:(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2)“看着你工作,在你嗅到这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正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理解,学生明白了爱是交流的。小孩感受着母爱,也想着回报母爱,他想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体会到孩子的感恩之心,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着“课堂小练笔”要求学生给爸爸妈妈写一段80字以内温馨的话语,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感恩。

3.将“感恩”迁移到爱社会、爱党、爱国上

组织学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温暖,捐献书本、文具等,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要求学生行注目礼,并高唱国歌,由此让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爱国情怀,体会到什么是民族自豪感……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了回报祖国母亲对他的哺育之恩,拒绝了美国政府对他的高薪聘请和一切荣誉称号,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投身于科学事业,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体会真情实感

1.结合课文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关于亲情、友情的篇章,我结合课文,展开调查:(1)每年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家,他们是否为你过生日?(2)你能准确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3)你在爸爸、妈妈生日时,为他们献过生日祝福吗?通过学生回答,我及时启发点拨,让他们感到家的和谐与温馨。然后结合节日,开展活动。如,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通过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

2.换位体验父母的艰辛

金色花泰戈尔范文5

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还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那便是母亲对孩子点点滴滴的爱。

书包装满爱

每当放学,我来到校门口,总能看到一个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身影在那里徘徊——妈妈。她之所又站在那里,是因为要帮我背沉重的书包。

妈妈看到了我,疾步走过来。我毫不含糊地把书包递给妈妈,妈妈接过重重的书包,背在她那瘦小的肩上。这时我看到她显得很吃力,心里很难过,便急忙去拿回书包,妈妈却万分阻拦:“别别别!你现在是长身高的时候,可别压坏了身体!”让我更感到了母亲的伟大,同时也十分愧疚。

这虽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让我感到了妈妈对我深深的爱。她让我知道:凋零的可以是花,但绝不是爱的春天。

一言一语都是爱

我的妈妈是个爱唠叨的人,我的每一天几乎都是在她的唠叨中度过的。

早晨,妈妈会提醒我:“儿子呀,快起床洗脸刷牙,然后去厨房拿一瓶奶,热热再喝,记住别剩下一滴奶,最后……”

中午,妈妈也会提醒我:“儿子呀,好好吃饭,别挑肥拣瘦的,这个有营养多吃点,还有那个少吃点……”

傍晚,妈妈还会提醒我:“儿子呀,写作业的时候身子要挺直;一会儿睡觉前洗洗脚,睡觉的时候别踢被子……”

虽然,我听那唠叨就像听天书一样,但是,我知道,这一言一语都是母亲那伟大的爱。

金色花泰戈尔范文6

1.了解冰心及冰心体小诗的特点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学会赏析《繁星·春水》中的几首小诗

4.学会写小诗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赏析诗歌

3.学写小诗

[教学难点]

1.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赏析诗歌

2.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诗歌创作

3.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诗歌赏析和创作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导读赏析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

听读法、朗读法、思考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冰心的《纸船》,也学过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学完之后,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感觉,他们的诗歌就像话一样,或也可这样说,诗如话、话如诗。你们想不想和这两位诗人一样写出一首美妙而又富含哲理的诗呢?(学生回答)好,今天就让我们写点儿小诗吧!

二、师语

请叫醒你的耳朵,用你动听的乐音,打开你的智慧与创新之门。

板书:

课堂教学设计四步骤

1.听——用心去听,用心去感悟

2.读——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说——赏析字、词、句

4.写——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三、自动播放画面

教师活动:

1.配乐随着画面的切换,朗诵—首诗歌——普希金的《皇村回忆》学生活动:用心去听

2.教师示范赏析《皇村回忆》中的词语“娴静”“挂”,再赏析全诗所营造的意境。

学生活动:

朗诵、欣赏冰心的诗歌《墙角的花》《灯儿》《阳光穿进石隙里》,教师在必要时稍作点拨。

(教学设想:可让学生按“朗诵一赏析一朗诵”的方法进行,还可让学生分组朗诵并比赛,这样便可很好地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活动)

四、“让我们写点小诗吧”活动开始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创作一首小诗

2.可以独立创作,也可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创作

3.创作完成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并共同推选出优胜者

(建议:教师事先给每一幅图片配上一首小诗,必要时可让学生对老师的诗作进行评价)

五、通过创作,试让学生归纳几点写诗的技巧或方法

教师准备:1.能够抓住画面的主要意象;2.可运用想象和联想,创设出一种意境;3.积累丰富的词汇,让画面上的意象生动起来,请别忘记使用拟人和比喻;4.要让诗歌有生命,充满感情,作者就需有丰富的情感……

六、播放一段“瑞士风光”的视频。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准备好创作

要求:在第二遍播放时,小组合作写出一首诗歌,然后进行修改,定稿之后,互相交流,并选出优胜小组,让小组成员配乐朗诵。

七、作业布置

1.诗歌源于生活,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皆可入诗,请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一情一景,自拟题目,写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