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单位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单位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单位评价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评价体系 构建 分析

一、我国事业单位概况

事业单位是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它的存在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它由政府主办和管理,单位自身不计盈亏,主要靠国家以财政拨款的方式把所需经费给予部分或全部补助。据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有近一百三十万个机构,四千万的从业人员,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传播、公共教育、体育和福利机构等。但随着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建设的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些事业单位在职能、经费来源渠道、服务形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事业单位正面向社会转化为企业化经营服务,已经不在需要国家拨款,而且会向国家上缴一定的税利。另外一部分事业单位行使一部分行政职能,职能向行政机关进行了延伸。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促进事业单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对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分析

1、有利于事业单树立服务型事业的观念,转变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理念可以通过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来转变:从以单位自身的规则为导向到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依据;从强调特殊群体的利益到强调社会公众的意志;从浓厚色彩的行政模式发展转变为服务型的模式;从强调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到强调对社会公众负责。

2、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信誉和形象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是通过展示事业单位绩效状况和向社会公众展示工作效果,可以推动社会公众参与事业单位的监督,赢得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支持。同时,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展示的 并不只是成功,也向社会公众公开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暴露出事业单位的不足,并展示其为提高绩效所做的努力及其结果,这并不一定损害事业单位的信誉,相反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克服对事业单位的偏见。

3、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绩效评价,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即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以及包括事业支出和其他支出,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

4、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各项事业基本资金的唯一来源,由财政来平衡单位的预算,单位需要多少钱,财政就供多少钱,都是由政府包办。这种体制助长了事业单位的依赖思想, 不利于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加重了财政的负担。通过实践证明,事业单位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能仅依靠政府投入来谋求发展,建立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才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可行性分析

1、正在形成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社会环境

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实行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群众评议事业单位的活动积极性日益增强,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对事业单位评议结果排在末位的领导给予淘汰的做法。随着绩效观念将深入人心,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都为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良好的经济环境通过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来提供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进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奠定了整个社会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多元治理模式的基础,为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已形成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3、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技术支持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提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增强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使评价方法更为科学,使存储、分析、快速查询所需的大量数据资料得以实现。同时提高了效率,减轻了事业单位的压力,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化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产生资源共享,使各种信息公开化。

四、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构建原则

(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事业单位不是不能营利, 只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营利收入不进行分配给股东、投资者。所以,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把单位治理的高效率与低成本,作为效益和成本等财务指标。另外,还需考把非财务指标比如:客户信任度、员工满意度等作做为衡量事业单位绩效的手段,来映射组织使命因素。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事业单位绩效两个方面,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取得经济效益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背离目标的经济效益必然损害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也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因此,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要把两个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公共服务绩效评价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来制定,来应对事业单位数量庞大,行业种类众多的特点。个性指标突出了各个行业的管理目标和关注点,而共性指标评价公共支出基本面上的特征。两者结合能够发现和识别问题更加清楚,指标更具客观、公正和有效性,评价和决策更加准确。

(4)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再科学、全面、合理也不能离开了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5)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定量指标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时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较为具体、直观,使评价结果通过量化的表述,给人以直接、清晰的印象。但是有些还是需要通过设计定性的指标来反映不能够被量化的反映事业单位绩效的因素。这些定性指标可以纠正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对事业单位利益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变得更具综合性和导向性。

2、指标设置

绩效评价是对单位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事业单位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效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形成了事业单位绩效。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三个构建了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社会绩效。事业单位的生存目的主要是社会公益目的,社会绩效主要反映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得到的认同度和知名度,主要考核指标是社会声誉指标和社会贡献指标,公众和社会对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认同就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贡献指标,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目前还是主要来源于财政经费拨款。社会声誉指标,主要指标有公众排名度、社会声誉度等,评价事业单位所属行业的社会声誉状况如何,反映事业单位的名声名气。因此,社会贡献率和资本积累率指标是考核单位对社会的贡献程度, 反映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指标。

(2)经济绩效。 经济绩效是主要以财务指标揭示,设置事业单位经济运行效率指标,采用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指标、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和内部营运流程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财务指标。 事业单位的财务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单位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最能直接反映事业单位的业绩,一般容易取得且可比性强,用来反映单位财务风险、 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偿债和创收能力等。第二,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人才结构、创新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第三,内部营运流程。事业单位营运流程主要包括组织和流程效率、制度创新率和总营运成本等指标,营运流程内部的有序是确保事业单位高绩效的关键,以内部影响绩效水平的因素来科学评价事业单位绩效水平。

(3)服务绩效。应从员工职业道德和服务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对事业单位的服务绩效考核。以反映事业单位服务绩效的服务效益、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玲: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2

关键词:绩效考核;评价;激励;指标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普遍观点认为绩效是指组织成员在一段时间内从事某一项工作的成绩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效果),是工作目标和结果相比较后的定性定量反映。绩效考核,也称为绩效评价,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它是通过运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职工在其工作岗位上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的过程。

一、事业单位构建绩效考核评价必要性

1.构建绩效考评是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事业单位的组织绩效评估无疑会导致其职能权限变更,表现为一方面是垄断地位的弱化,另一方面是服务职能的强化。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垄断体制的弱化,事业单位会逐步实现市场化和社会化。有利于极大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性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到人尽其才,给人才一个更大的施展空间和舞台,更好的服务社会。

2.事业单位构建绩效考评可以提高工作绩效

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提高绩效的重要工具,是事业单位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事业单位选拔优秀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绩效考核帮助员工更深刻的意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从而持续提高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组织绩效。

3.构建绩效考评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通过绩效考核,单位依此付给对组织不同贡献度的员工不同的薪酬水平,使得员工能够劳有所得,极大的促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人的竞争意识,产生激励作用。绩效考核还会对单位人员产生信息反馈,单位人员还会获得有关其绩效需要改进的方面的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促进其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体系

1.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只有设计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才可以对单位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公平、公正的鉴定和评价,根据工作职能,分别制定出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设计目标时,应着重以下四个原则:一是突出重点原则。在建立考核指标时,在兼顾全局的同时,应根据职务和岗位的不同,注意点与面的结合,考虑指标的代表性,突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不能片面求大求全。二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考核目标体系设置上,采取分级分类细化、量化的方法,按照责任轻重、任务多少,设置考核指标,确定合理分值。除少数不能量化的指标外,尽量把考核内容具体化、数量化,努力减少模糊不清的定性指标。三是执行原则,绩效考核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执行,所以,单位绩效考核应该形成强有力的执行文化,不断消除绩效考核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使考核成为推动单位管理创新和提升效益的有效手段。四是可测性与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测性,测定包括定量测定和定性测定,通过实际数据客观的量化和定性的描述分析单位人员工作绩效状况,尽可能选取定量测定,促使评价结果直观化。可比性要求指标体系应符合有效区分、便于鉴别的可比原则,使不同工作情况的员工拉开距离,便于决策者对员工的奖惩、工资福利待遇、晋升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进一步创新绩效考核方法

一是扩大范围,强化立体化考核。既要搞好任职前等专项考核,又要搞好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建立起长中短相结合的考察工作机制。二是深入实际,进行动态考核。要通过定期到单位了解情况、参与工作监督、实地察访、重大事项跟踪考察等形式。三是要注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使考核方法日趋多样化。可以引进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管理学、目标管理学的一些原则和思想,运用计算机系统,利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等自然科学的一些成果,搞好考核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加强统计监测和数据综合评估。四是落实考核责任。由承担提供考核数据、考核认定任务的职能部门,加强对业务范围内相关数据的监控,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对因主观原因造成考核结果失真、失准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合理有效的利用考核结果

一般来说考评结果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考评结果可作为薪资调整和效益奖金分配的依据,通过考核结果下达奖励先优名额、确定奖金发放标准,以工作实绩论功行赏,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第二,考评结果常常作为职位晋升和岗位调配的依据;第三,考评结果可以使每个干部对自己的成绩及存在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4.通过程序的固化,转变观念

事业单位应树立绩效考核的新理念,打破“铁饭碗”的陈旧观念。改进现行工资体制,实行绩效考核奖励制度,真正实现岗位管理,优胜劣汰,岗变薪变,改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上不能下,岗变薪不变”的局面。实现程序公平,首先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次需要通过培训令大家理解、认同绩效管理的意义与目的,第三要设计科学、规范、可操作的程序。

总之,事业单位构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才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工作实绩;同时应能起到改进、保持、发展的目的。根据事业单位的现状和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加强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在单位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帮助职工更好的开发个人潜能。

参考文献: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 建筑节能 策略分析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主要是指我国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部门向行政事业单位所拨付的用于完成特定工作的专门资金。专项资金的设立,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事业优化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就现状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使用专项资金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专项资金申报不全面、不细化、预算执行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评价指标不够量化等。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制定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构建完善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二、简述我国专项资金及其绩效评价的相关内容

(一)专项资金管理环节

专项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拨款,充分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念。我国自从实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以来,专项资金管理包括多方面内容,第一,预算环节,要求专项资金预算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合理获取专项拨款,通过追加预算的方式尽可能为未纳入预算中的突发项目获取财政专项资金;第二,使用环节,包括专项资金授权审批、资金拨付方式、资金监督管理等;第三,项目决算,包含竣工决算、管理结转和结余资金以及分析资金使用状况等;第四,评价资金使用绩效。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循专款专用的管理原则,单独核算专项资金,避免发生互相占用情况,保证专用资金使用效果。目前,某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使用专项资金时,时常出现预算不全面、不细化、支出随意、缺少决算和绩效评价等问题。

(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严格遵循具体的绩效评价原则,包括重要性以及经济性、相关性、科学性、可比性、稳定性等内容,采用规范、合理的评价手段,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资金投入产出比和目标实现程度的等进行的综合评价考核。

传统的评价工作比较侧重评价财务指标,虽然符合资金使用动态性以及时效性等要求,却难以真正反映出影响未来绩效的变化因素。在我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开始时间相对较晚,指标体系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评价内容不够完整。因此,在管理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应在保证质量为前提下,对资金比例合理性进行检查,通过一定投入实现产出最大化,解决项目实施进程当中存在的进度过缓、决策失误、质量隐患等问题,大大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策略分析

2005年,我国开始开展专项资金评价工作,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转变发展思路,由争资金转向注重项目可行性和资金使用效率上。近年来,国家提出节能减排,加大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入,而建筑节能又是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以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为例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补助资金;第二、建筑节能应用关键技术攻关和研发能效检测、标识,技术规范标准编制及完善;第三、建筑节能工作宣传推广,监督管理等。

(一)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所构建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经济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公共服务绩效指标三项主要内容,其中,通过设立经济绩效指标,能够全面掌握单位整体的财务情况;社会绩效指标能够衡量单位对于社会的贡献率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公共服务绩效指标能够考核公共服务效果和效率。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类型多、范围广,涵盖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因此,在进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过程当中应综合考虑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客观公正地评价专项资金项目具体投入、产出。就构建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体系而言,要求相关部门应通过详细的定量计算,如通过数量、质量、实效、成本等指标分析专项资金支出状况,评价专项资金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如实行热计量收费,居民热费支出减少比例为多少;改造后,居住舒适度是否提升,是否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节能建筑能能降低能耗多少,减少CO2等污染物排放多少吨等等。为了推动低碳环保型绿色城市建设,山东省在2013年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5亿元,比2012年增加1.5亿元,增幅高达75%。山东省结合建筑节能实际情况建立了该专项资金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级,共59个指标,开展了先进绩效评价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二)充分明确绩效评价评估主体

应正确确立绩效评价主体,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体多为相关职能部门及其自身,在评价体系中,若涉及公共服务专项资金项目,需适当增加相应指标,如社会贡献率、公众满意度等。完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之后,单位评价部门应积极调查受益对象,了解实际的公众满意度,将公众参与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此时,应引入包括中介机构等外部评价主体开展独立外评工作,并严格监督管理独立外评指标。例如居民小区在使用可再生能源设备进行制冷、制热后,应通过中介机构对居民使用电量及取暖费用等进行统计对比,得出建筑是否节能、居民对舒适度是否满意等结论。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努力构建长效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合理监管单位内部评价与中介机构独立外评,便于让评价主体正确行使权利义务,充分保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具有较强客观性。

(三)完善绩效评价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事前审核评价,这个阶段属于日常评审层面,要求单位提前做好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出具可行性报告,提供资金设立依据,列出项目支出明细,预测项目产出及效果,项目实施进度,保障绩效目标实施措施等。根据专项资金的需求程度以及轻重缓急,排序进行绩效评价,对于目标绩效低及无绩效目标的项目不予安排资金。第二,事中跟踪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涉及各项内容展开阶段性跟踪评价,如目标实现状况、完成进度情况、目标与实际运作效益间的偏差等,严格控制预算执行中项目成本,评价项目成本控制情况,实现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科学合理化。第三,事后检查评价,此阶段将组织专家小组进行现场抽查、核实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绩效自评实施情况;组织专家和中介机构对评价证据分析,确定绩效评价等级,形成分析结果、评价结论,撰写绩效评价报告;行政事业单依据专家及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价报告进行核实审查,最终形成综合评价报告。通过评价报告评价及时找出问题及原因,分析专项资金分配使用中所存在缺陷,提出建议,为延续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积累经验。

(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借《预算法》改革之机,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纳入预算法体系之中,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长效绩效评价机制过程中,一是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要求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之前,制定较为详细的支出预算,并在实际项目实施中严格参照预算标准落实执行。二是正确选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分析工具,细化专项资金预算,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力度,更加重视评估结果,逐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明确绩效评价内容、标准,依据相关法律及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逐步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峥珍.浅析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J].现代医院,2013(12)

[2]庄美翠.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绩效评价[J].会计师,2012(22)

[3]张峰,乔梁,徐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建筑节能,2014(9)

[4]王玲.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14)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4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1.主体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2.客观性的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5

关键词:会计实训 教学评价 多元

国外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出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趋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德华・加德纳在分析、批判和改造传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近年来,教育部及江苏省教育厅也多次发文指出:评价的核心是促发展,评价的功能在于导向、激励、诊断和发展,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应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体系。

一、我院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现状

会计实训课程是以提高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融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由学生通过分析、设计、操作等过程来完成的训练课程。为深化课改、洞悉我院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现状,《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组对我院会计专业部分班级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方式为整群抽样,共下发调查问卷176份,回收176份,回收率100%。分析研究调查数据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评价导向不明确。目前,我院大多数会计实训课程都采用期末考核一种评价形式,过于强调考试的作用,教学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综合评价、忽视特殊能力评价。这种教学评价难以起到充分发挥和引导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学生的知识、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很难通过一次考试就可以检测出来,教师也无法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现行的测评方式中,主要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评定,缺乏学生按照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的差距与不足,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忽视过程性评价。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评价,大多随同其他方面的评价在期末集中进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及其不同的学习阶段均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这种“一考定全程”的评价方式,忽略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难以全面、及时、准确地跟踪评价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既不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不利于教育者采取适时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评价结果静态绝对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是他评,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精神、竞争观念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的评价应重视自评,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创新人才的规格和要求自主进行内省和衡量,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进而上进心和进取精神也得到增强。

二、对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及应用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目前,我院开设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分为校内实训课程和校外实训课程两部分。校内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实训、出纳、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等主干实训课程,珠算、点钞、键盘录入等应用技术实训以及证券模拟实训等拓展课程;校外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暑期见习和顶岗实习。课题组通过分析调查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对我院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往往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学生的主体除了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还应该包含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同行、顾客等。建立以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模式,全面考察学生“称职”情况,以评定职业技能的高低。

1.在《出纳实训课程教学评价方案》中,广泛采用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学生自评的多元评价模式。针对出纳工作的特点,将其分为填制账簿启用及交接表、填制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备查簿等八个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由于每个训练项目的内容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课题组对每一个实训项目制订了评价表,其评价的内容、模式和比重也不尽相同。如在“处理现金收支业务”和“处理出纳岗位综合业务”实训项目中,课题组制订了包括实训作品评价、模拟情境操作评价的量化评价表,通过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学生自评等多元的评价,使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现金收支业务的职业能力。

2.在校外实训中,注重第三方评价。

(1)课题组开发的《学生见习手册》,主要包括见习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见习单位情况登记、见习周志、见习小结、指导教师评价等内容,将学生暑期见习成绩总评明确为:专业见习最终成绩=见习周志(20%)+见习小结(20%)+见习单位评价(30%)+见习指导教师评价(30%)。

(2)课题组开发的《关于学生岗位实践的有关规定和成绩评定方案》和《学生岗位实践手册》,将岗位实践成绩的评定由实习单位评价(占比60%)、学校指导教师评价(占比20%)以及实结(占比20%)三部分组成,且实习单位评价具有一票否决权,强化了社会评价。设计了“岗位实践基本情况表”、“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记录”、“实习周记”、“岗位实践检查表”、“学生岗位实践总结”、“实习单位意见”、“学生岗位实践量化评价表”、“成绩总表”等栏目。其中的“学生岗位实践量化评价表”分别由实习单位和学校指导教师来评价,实习单位评价是站在“单位看员工”的角度,侧重于该生是否遵守劳动纪律、财务纪律等;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是站在“学校看学生”的角度,侧重于实习计划完成情况、与指导教师的联系程度、实习材料质量等,并特别设计了加分和扣分项目,体现了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和谐发展、互荣共进”的指导思想。

通过填写“实习周记”,可以敦促学生认真做好实习工作记录,培养其档案意识。通过填写“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系记录”和“岗位实践检查表”,可以强化过程评价,同时也可以与学校指导教师自己填的联系记录核对,起到相互稽核的作用,以加强学校对实习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管理。

(二)评价内容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将会计实训课程的评价内容从传统的对理论学习的评价逐步转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以努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概括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实行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的任务完成度来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如笔试(开卷、闭卷)、调查报告、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1.在出纳实训的“到银行提取现金”这一项目中,主要考核学生对现金支票签发的准确性、持现金支票去银行办理取现业务时的注意事项、取回现金后回单位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情况,不一定考核每个知识点,重点是考核学生的会与不会。侧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减少死记硬背,增加能力权重,减少生搬硬套,强调实际应用。

2.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采用实训综合评分法,主要由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以及其他评价三部分组成,从实训参与度、协作情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如下表。

期末,学生完成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凭证装订、实训成果归档以及撰写实训报告等实训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学期的实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后,安排进行结果评价,除了组内评价、学生自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校再聘请校外专家对学生的会计档案进行评价,主要针对实训任务的完成度、实训作品质量以及实训报告等进行评价。

实训综合评分法,借鉴了人力资源中的绩效考核,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提高过程评价的比重,通过对团队协作精神、会计档案资料、实训报告等方面,运用学生自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实现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通过在多个班级中试行实训综合评分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评价模式以过程评价为主。将评价模式由“期末一考定终身”转为对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结合评价,且以过程评价为主。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训练的最终目标分解为多个单元,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按实际课程中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构成技能的考核模块,根据模块的具体教学情况安排考试的时间。

例如,在点钞、珠算、键盘录入等实训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将评价划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并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确定为70%,结果评价的比重确定为30%;二是将过程性评价中的评价标准实施梯度化(即随着学生训练的深入,逐步提高评价标准),三是在方案中添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获奖加分项目。同时,将考核次数由原来的期末考一次转为每月考核一次,各月取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平时考核成绩,通过在2010、2011级的会计专业班级的技能课中试行,强化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整体技能水平也在稳步提升。

(四)在部分课程中试点实施“以证代考”。鼓励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参加国家指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鉴定考核(珠算)、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为技术业务的多面手,获得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以“一书(毕业证书)多证”,确保毕业生在合格的基础上有特长,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五)在系科管理中引入“学生实践能力成长档案袋”。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只看学生本学期实训课程的评价结果,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和督促。为此,课题组建议相关系科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实践能力成长档案袋”,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发展规划书、齐全的学期考核手册、各实训课程记录及总结、代表作品、课堂精彩瞬间等。由任课教师及时收集学生每学期开设的会计实训课程的成绩、代表作品、实训记录等,交由系科保管。力求通过比较全面的材料与作品,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会计实训能力立体呈现出来,为自己的成长立此存照,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同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也有助于其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

实践单位评价范文6

1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现在高职会计实践主要从两方面开展教育。其一为校内实训,其主要包括了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这几个方面;其二为校外实训,其主要包括了社会调查、暑假认知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等形式。高职通过这两种教育形式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更加真实透彻的了解会计的本质,让学生真的做到学以致用。

2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今社会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卷面成绩高并不能代表其他的综合能力。我们的考试形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形式上,而这些考试方法也体现不出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所需要的能力。所以当期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和考核这些隐形的能力。

2.2考核评价方法比较单一

一次终结性考试是现在会计专业学生通常采用的评价标准。这种考试以分数为考核标准,不能全面体现一个学生应有的职业水平和素养,且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利于学生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素养。容易致使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化。

2.3考核评价给分较为随意

由于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便是让学生拥有实操能力,但是多数高职没有对接的教育基地或是实习单位,所以一般都是学生自己找单位实习。这样问题便出现了,很多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不会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而只是让实习生打打下手,故实习期间学生接触不到会计岗位,但实习单位仍然开具优秀的实习成绩,校内指导老师对这一情况也是有所了解,以至于最后的实习成绩是指导老师根据感觉给分。

2.4考核评价时间相对滞后

会计实践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会计实践教学是以实践报告作为考核依据,这就使得考核出现了滞后,无法及时的对实践中的问题给予反馈和互动,学生对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及信息更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不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3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3.1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加大对技能的考核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考核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当重视对会计技能的教学,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实践性教育,另外在考核时考核成绩可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在学生毕业之前,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办公软件等资格证书,规定这些证书与毕业证相关,让学生持证毕业。

3.2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会计职业胜任能力

根据实践项目不同的特点去设计灵活的考核形式,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采取课堂记录、卷面考核、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知识竞赛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欲望。评定成绩的时间也应设置灵活,将以学期、学年为准的设置成以实际学习中包含职业技能内容为准;把原来的阶段考核变为过程考核,做到全程化实践教学。

3.3改变教师单一评价,延伸评价主体

在评价学生成绩的过程中,应该让同一实训小组中的同学、授课的教师、实践指导过程中的老师参与进来,这样能够比较全方位的考察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当然,考核还是以实训教师为主,其他人员的评价为辅。此外,还应当让参加考核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有助于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改正,有助于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

3.4拓宽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选择评价的内容时,多采用无标准答案的问题,注重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强调考核综合性的内容。实践教育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学会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