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1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玩。他有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有时躺在树阴下睡觉……
时光流逝,小男孩长大了。
一天,小男孩回到了树旁,一脸忧伤。
树欢快的说:“和我玩吧!”
“ 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要玩玩具,我需要钱!”
“对不起,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去卖,那样你就有钱了。”
于是,小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的走了。
一天,小男孩回来了。
树喜出望外“我们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盖房子”
于是,男孩又把树枝砍个精光。树再次寂寞难过。
一个夏天,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
男孩说:“我现在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你能给我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树毫不犹豫。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多年之后,男孩又回来了。
“对不起,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不能给你……唯一流下的就是这枯老的根了”树含泪说。
“我现在只要个地方歇一下就好,经过这些年我已经累了。”
“好啊!”说这树努力直了直身子,“正好,老树跟是最合适坐下来休息。来啊!孩子,坐下来休息”。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极了。
也许,有很多人会领悟:故事中的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吧!不错,故事中的树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父母。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种爱是无私的话,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如果说,还有哪种爱可以让我们泪流满面的话,那也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了。当我们长大后,离开他们……只有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什么麻烦时,我们才会回家。他们为了我们已经尝透了酸与苦,为何不让他们享受一下甜呢?此刻我是这么想,可见世间儿女又是怎么想呢?
亲情无价
人间至情有三种:亲情、友情、爱情。其中最无私的恐怕是亲情。亲情是无私的牵挂,亲情是真诚的奉献。亲情是人生高飞的翅膀,亲情又是失意时港湾。我们身边都存在着亲情,我们无时无刻都享受于亲情的海洋中,可又有多少人懂得这份亲情,回报了这份亲情呢?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玩。他有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有时躺在树阴下睡觉……
时光流逝,小男孩长大了。
一天,小男孩回到了树旁,一脸忧伤。
树欢快的说:“和我玩吧!”
“ 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要玩玩具,我需要钱!”
“对不起,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去卖,那样你就有钱了。”
于是,小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的走了。
一天,小男孩回来了。
树喜出望外“我们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盖房子”
于是,男孩又把树枝砍个精光。树再次寂寞难过。
一个夏天,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
男孩说:“我现在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你能给我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树毫不犹豫。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多年之后,男孩又回来了。
“对不起,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不能给你……唯一流下的就是这枯老的根了”树含泪说。
“我现在只要个地方歇一下就好,经过这些年我已经累了。”
“好啊!”说这树努力直了直身子,“正好,老树跟是最合适坐下来休息。来啊!孩子,坐下来休息”。
亲情无价
人间至情有三种:亲情、友情、爱情。其中最无私的恐怕是亲情。亲情是无私的牵挂,亲情是真诚的奉献。亲情是人生高飞的翅膀,亲情又是失意时港湾。我们身边都存在着亲情,我们无时无刻都享受于亲情的海洋中,可又有多少人懂得这份亲情,回报了这份亲情呢?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玩。他有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有时躺在树阴下睡觉……
时光流逝,小男孩长大了。
一天,小男孩回到了树旁,一脸忧伤。
树欢快的说:“和我玩吧!”
“ 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要玩玩具,我需要钱!”
“对不起,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去卖,那样你就有钱了。”
于是,小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的走了。
一天,小男孩回来了。
树喜出望外“我们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盖房子”
于是,男孩又把树枝砍个精光。树再次寂寞难过。
一个夏天,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
男孩说:“我现在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你能给我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树毫不犹豫。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多年之后,男孩又回来了。
“对不起,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不能给你……唯一流下的就是这枯老的根了”树含泪说。
“我现在只要个地方歇一下就好,经过这些年我已经累了。”
“好啊!”说这树努力直了直身子,“正好,老树跟是最合适坐下来休息。来啊!孩子,坐下来休息”。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极了。
也许,有很多人会领悟:故事中的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吧!不错,故事中的树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父母。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种爱是无私的话,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如果说,还有哪种爱可以让我们泪流满面的话,那也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了。当我们长大后,离开他们……只有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什么麻烦时,我们才会回家。他们为了我们已经尝透了酸与苦,为何不让他们享受一下甜呢?此刻我是这么想,可见世间儿女又是怎么想呢?
亲情无价
人间至情有三种:亲情、友情、爱情。其中最无私的恐怕是亲情。亲情是无私的牵挂,亲情是真诚的奉献。亲情是人生高飞的翅膀,亲情又是失意时港湾。我们身边都存在着亲情,我们无时无刻都享受于亲情的海洋中,可又有多少人懂得这份亲情,回报了这份亲情呢?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关于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玩。他有时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有时躺在树阴下睡觉……
时光流逝,小男孩长大了。
一天,小男孩回到了树旁,一脸忧伤。
树欢快的说:“和我玩吧!”
“ 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要玩玩具,我需要钱!”
“对不起,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去卖,那样你就有钱了。”
于是,小男孩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的走了。
一天,小男孩回来了。
树喜出望外“我们一起玩吧!”
“我没有时间,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住,你能帮我吗?”
“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盖房子”
于是,男孩又把树枝砍个精光。树再次寂寞难过。
一个夏天,男孩又回来了。树雀跃万分。
男孩说:“我现在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你能给我船吗?”
“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树毫不犹豫。
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多年之后,男孩又回来了。
“对不起,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不能给你……唯一流下的就是这枯老的根了”树含泪说。
“我现在只要个地方歇一下就好,经过这些年我已经累了。”
“好啊!”说这树努力直了直身子,“正好,老树跟是最合适坐下来休息。来啊!孩子,坐下来休息”。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极了。
也许,有很多人会领悟:故事中的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吧!不错,故事中的树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父母。你可能觉得男孩对树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哪种爱是无私的话,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如果说,还有哪种爱可以让我们泪流满面的话,那也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了。当我们长大后,离开他们……只有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什么麻烦时,我们才会回家。他们为了我们已经尝透了酸与苦,为何不让他们享受一下甜呢?此刻我是这么想,可见世间儿女又是怎么想呢?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极了。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2
当每一个夜晚来临,你的脑海里总会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在闪烁,当有一种牵挂没有理由的就盈满心房,当你饥饿时,锅里总会有热腾腾的饭菜,当你晚归时,会有一盏灯在为你等候,当你出门时,总会有如絮的千般叮咛,当你远行后,便有一路温暖伴你,苦等你的归期,当幸福来临有人幸福着你的幸福,当灾难来临有人紧紧拉着你的手......这些人叫亲人,这份情叫亲情。
亲情没有华丽的外表,亲情像树一样,只是在你身边默默的守候。每一个人都逃离不了面对亲情的诱惑,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你富得流油还是一贫如洗,都不可能没有亲情的庇护倘若一个人没有亲情,那将是他人生最可悲的事。
亲情与爱情,友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血缘的关系,亲情的力量也来自于血缘,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入骨髓,任凭怎样无情的打击也难以隔断相连。亲情有一种感应,这种感应是一种原始的本能,它让亲人之间轻易地同喜同悲同欢同忧。
人世间的亲情当以母爱父爱为首,其次才是手足情。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母爱父爱是一种本能,只有奉献和牺牲,无私而伟大。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有太多关于母爱父爱可感人泣的故事,这些故事感天地,泣鬼神。08年汶川大地震,翻开废墟的一角,人们发现一位年轻的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她低着头,上衣掀开着,怀中的女婴惬意地含着母亲的,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沾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女婴哭闹不已,在场的人无不掩面流泪,人们难以想象一个死去的母亲还在给自己的孩子喂奶,从她抱孩子的姿势来看,她在刻意保护自己的孩子,也许在临死前闭上眼睛的刹那间,本能的把塞进孩子的嘴里。有一位的哥,不幸被暴徒打伤,脑袋几乎都被砸烂了,为见六个月大的女儿最后一面,他硬撑着驱车7公里回家,然而怕吓着女儿,直到闭上眼睛,也不敢让女儿看自己一眼。
像这样的母爱,父爱故事,在我们身边,在这个世上发生的太多,不是简单的几个故事就能诉说完结。这种爱,是血与脉的相同相连,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母爱犹如春天的风,轻轻拂过,大地才一片翠绿,父爱是天上的云,总让烈日先从他的身驱穿过,然后把温暖普照。母爱是儿女临行前的千叮咛万嘱咐,父爱是默默无言的牵肠挂肚。当然,手足情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例子,深沉持久。( 散文网: )
然则,亲情在当下也遭受着严峻的考验,毕竟人是一个个体,有着私欲的一面。只怕有些人记不得这份亲情的存在,并且对这份亲情加以藐视。贤文上都说“穷在大路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席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古人总结如此,又何况现实中的俗者?有的亲人唯钱是亲,有的亲人为利是亲,有的兄弟之间为继承父母的遗产反目成仇,有的姊妹为如何赡养老人不惜对薄公堂。有的亲人只能共富贵不能同患难,有的亲人甚至还对亲人落井下石。所以亲情在这一刻也就变了味,变味的同时又得到例外一种情感的升华,这种升华没有血缘的关系,是那些在你穷困潦倒时落难悲苦时伸出援手的朋友,同事,邻里坊间,或者陌生人,所以感恩时才让人不得不感叹“不是亲人,胜是亲人。”
可见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有一份浓浓的亲情是多么的可贵,遇到好的亲人是多么的幸运,我无时不在庆幸自己拥有一份完美的亲情关系。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市场化;艺术
作为当代中国为数不多、备受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电影导演冯小刚,自成名以来,几乎没有哪部影片不引起一定社会反响的。所以,当有记者问他:“《唐山大地震》会是您最具争议的一部电影吗?”冯小刚才会相当轻松、也相当自豪地回答:“我哪部电影没有争议呢?《唐山大地震》不会是最大的,也不会是最小的。”
诚如所言,《唐山大地震》一公映,叫好和斥责之声便不绝于耳,叫好者多是从灾难场景的真实再现、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明星大腕的出色演技等影片内容方面,给以技术、艺术乃至思想内容上的肯定;质疑者则多是从植入广告、被过分关注甚至有作假之嫌的票房收入、用道德绑架观众等市场运作手段上对其“国难题材商业化”提出质疑和批评。再加之冯小刚在微博和记者招待会上时不时有意无意的偏激之词,一时间其争议之声在各主流媒体形成喧嚣之势(当然,不排除这本身就是发行方的炒作之举)。使《唐山大地震》确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事件)。
一部以大灾难为背景、用个体的伤痛体验和内心救赎来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善良以及亲情的温暖和美好的正剧,怎么就在关于广告、票房、市场等与金钱和物质相关命题的炒作中变成娱乐化的闹剧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电影人和电影导演在艺术追求与市场认可中艰难地游走和困惑的抉择。
一、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放弃宏大主题的叙事
从个体经验诉说切入,展现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亲情温暖,这里既有导演审美偏好和创作擅长的考虑,更有对观众审美心理的考量。
唐山大地震对于中国人是一个永远不应被遗忘的巨大灾难,面对这样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如何进行影视创作?一般思维当然是选择面向集体、面对社会性群体行动进行宏大主题的叙事,这样既可以展现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我们的党和政府、军队以人文本、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伟大行动,也可以表现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亿万同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的民族亲情和凝聚力,更可以表现灾区人民面对灾难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进行宏大主题的主旋律影片创作,往往会在创作过程中因主观目的性的强调而产生虚假,特别是作为最大投资方的唐山市政府“拍一部反映唐山人在大地震发生后的顽强、宣传今日新唐山的电影”的行政诉求更可能使该片拍成为一座城市的宣传片,从而失去艺术价值和观赏性,也失去观众和市场。况且,进行宏大主题的叙事也非冯导所长。所以,冯小刚接手《唐山大地震》这项拍摄任务之初,就说服了电影局和唐山市政府,放弃他们原来的构想,而选择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余震》,从个体经验切入,面对人心在承受巨大灾难中的艰难历程,以一个劫后家庭母女的故事来描述唐山地震后漫长的心灵重建过程。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关系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长久以来,中国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但近三十年来,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主流价值观并未形成,价值观处在混乱和动荡中,以伦理关系为基础构建的传统社会关系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人们在享受摆脱传统社会关系束缚和责任而带来的自由的同时,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因失去传统社会关系庇护、情感无所依托而带来的不安全感,所以对于真情的渴望和追求成为现代中国人最深刻的情感需要。而“亲人终究是亲人”更是处在紧张社会关系中的现代人最终的感情依托和避难所。
出生在1958年的冯小刚,回顾自1958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人与人之间关系一次又一次大的动荡和改变,他认为,亲情和家人才是最终不可动摇的。所以,《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在以温情来重建破碎的家庭关系背后,显然是这个社会迫切需求的缩影――人们对以家庭关系为核心所营造的安全感的渴望!而唐山和地震,只不过一个符号而已,但这个符号从市场和票房的角度来讲有时必需的。
二、大题材、大投入与小人物、小故事所表达的人性伦理与情感的深度探寻我们从来不怀疑冯小刚导演的艺术才情和其影片对人性的关怀和深度探寻,无论是贺岁片中的“冯氏幽默”,还是《集结号》中一个个人对一个团队的情感悲情诉说,透过欢笑和眼泪最终留在观众心里并打动观众的还是影片所展现的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除了作为故事背景的大地震灾难极度真实的再现外,《唐山大地震》的情节,无论从“家族变故+伦理救赎”的故事套路还是互相原宥、大团圆的故事结局,都是中国人最爱看的传统苦情戏。
中国老百姓对于苦情戏的喜爱,既有传统社会文化中内敛而压抑的情感借助戏剧哭出来、在别人的悲伤中抒发自己情绪的需要,又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冷落、亲情而温暖家庭关系屡遭物质文化冲击、人们普遍感到情感的失落和安全感的缺失、急需在别人悲伤的共鸣中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亲情和温情的渴望。冯小刚导演深谙此理,在一些访谈中,冯小刚多次提到:“其实什么时候,我觉得你要是围绕着人讲故事,以人为核心,表达人的情感,我觉得这个在任何时候,其实观众都是最买账的。” “我觉得我和观众之间一直以来都有这个通道,就是感情上的通道。……绝大多数观众是非常善良的。……每个观众其实心上都是盖了一个盖子,这个盖子在现代社会盖得挺严实的,轻易不愿意流露出来,可是他那种本性,本能对真善美的那种渴望……或者说他有这样的能量,这个电影就像一个钩子一样,就把观众盖在心头的盖子钩开,大家的暖意都散发出来了。”
所以,影片中女儿方登32年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她远离养父养母外地求学、在那个时代并不普遍的与大学恋人的未婚同居,还是她为了另一个生命的诞生而毅然决然地抛弃学业以及怀抱可能具有的恋父情结远嫁异乡,这种即与之比肩而行、又对世界充满怀疑的相对孤僻的处世方式,所反映的恰恰不是对爱的绝望和拒绝,而是由于地震灾难的特殊承受、使自己内心深处“不是记不起来了,而是忘不了”的对亲情和爱的深深渴望。而母亲李元妮32年拒绝个人感情幸福、拒绝物质享受、拒绝任何“花红柳绿”、 近乎自虐的生活方式,其中清苦与自持、隐忍与坚守,绝不是传统意义上贞洁烈妇的所谓守节,而是对“谁能拿命对我好”的爱情的宣扬和坚守,是对为亲人守住一扇回家之门的亲情的坚守,是对物欲横流社会里人性最后温情的坚守。这些都成为打开我们“情感之盖”的钥匙。所以,观众看完《唐山大地震》的普遍感受不是凄苦的悲情,而是温暖的核心。感动和亲情,成了观众观影后,提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感动和亲情也成了观众走进电影院最坚实的理由。
冯小刚自己讲“其实愿意拍没有特效的电影”,甚至觉得“地震电影搞成一立体的,看起来挺怪的。”(《冯小刚:我们的历史不只是天灾》,南方周末,2010-07-15)但是真实再现34年前地震场景的观赏需要,冯导为那几分钟震撼的特效,还是下了一番工夫,“电影里蜻蜓那场戏的特效是在南非做的,房屋倒塌的特效是在英国做的,墙倒地裂部分是韩国公司做的。”(同上)1.5亿元人民币的投入是冯小刚所导电影中投资最大的一部,大投入不仅为真实的特效制作提供保障,也使召集陈道明、徐帆、张静初这样一线明星加盟成为可能,而他们娴熟的演技不仅使影片增色,其票房号召力更是为影片的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再加之为纪念唐山大地震34周年之际推出,是影片具备了一切市场大片所具备的宣传要素,冯导对叫好又叫座的渴望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对“票房豪言”和“道德绑架”的深度考量
对于这部以“灾难”为背景、以亲情为线索的主旋律影片,就其本身而言,无论从艺术水准、还是思想深度都是有不少值得关注和置评之处的,比如,影片对于人性的深切体察、对于灾难面前的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展示;“亲人终究是亲人”的温情诉说和这种对亲情、温情的追求打动生活在物质化社会中的现代人的深层思考;关注灾难对物质的毁灭,更要关注对精神损害以及重建;影片中明星对于人物的精准把握和刻画、对白语言既朴实又深含生活哲理、特技效果逼真而震撼,等等。在影片公映之前,冯小刚对于媒体的访谈讲得比较多的也是“关注人性”“关注劫难后人的心灵重建”,并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表现‘人道主义之美’的作品”,强调其情感启蒙和道德教育价值。而宣传片中“23秒、32年” 的广告词,更是《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最意味深长的传达。但随着影片的公映,舆论和媒体便淹没在以票房为核心的炒作之中。
先是唐山首映因担心有人伤心过度而现场救护车待命,再有电影院入场发湿巾擦泪,最后是关于冯导“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动,你就等于砍幼儿园”的“道德绑架”的喧嚣。与之相并行的是,首日票房3 400万还是3 600万的造假与辟谣、终极票房5个亿的豪言与质疑、一个亿植入广告的戏谑与嘲讽,等等。舆论和媒体过多关注的是表象和浮华,而没有对影片内容给予应有的思考和置评,公众所看到的也都是满眼的热闹和飞沫,而没有内心的反观。所有这些大大消解了影片本身应有的灵魂穿透力和震撼力,也在“娱乐化灾难”中使人的灵魂再一次虚浮和受到物质化伤害。心灵的洗礼变成了“泪水的狂欢”。这些不管是发行方市场运作的有意之举,还是媒体报道的无心插柳,都反映出电影市场化进程中媒体和电影人对自身社会责任的不够担当和对观众道德、娱乐底线的把握失度。
市场化是中国电影必经之路,并且从近10年中国电影的发展来看,中国电影人在这条路上走得还很成功,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一直看到中国电影人面对市场波涛汹涌的物质化大潮,在艺术与市场游走与抉择的艰难。
[参考文献]
[1] 《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思考:现实主义电影获新生[N].人民日报,2010-07-23.
[2] 吴晓东.将宏大历史事件转化为家庭的悲欢离合――《唐山大地震》:叫好又叫座的中国式亲情[N].中国青年报,2010-08-08.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4
今年4月,他的最新作《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付梓。5月13日,他亮相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名为“小说的梦中造人”的读书沙龙,与早早挤满讲堂的一众文学艺术爱好者探讨小说内外的故事。
记者眼前的骆以军有着浓郁的宅男气质,身着一件暗紫色圆领衫和米色休闲裤,留着山羊胡,虽是个近1.8米的中年大块头,聊起话来却像个没有任何威胁性的毛头小伙儿,真情流露不加掩饰。他可以连续2小时不间断、不喝一口水地讲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甚至是那些充满幼稚细节的糗事;也可以面带憨厚的微笑与谦和,就一个个深奥的文学和文学界的问题与观众进行真诚交流。我不禁想到,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真性情,甚至是天真和质朴,才使他在《西夏旅馆》中突破常规思路的局限,给我们带来盈满书页的疯癫、妖艳,恣意。
骆以军祖籍安徽省无为县,1967年3月29日生于台北市,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学士,作品以小说为主,兼及随笔、诗歌。他出版有小说集《遣悲怀》、《月球姓氏》、《第三个舞者》、《红字团》等,被认为是台湾最重要的小说作家之一。《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以作者虚构的未来次子的记忆作为背景,不断追忆在孩子懂事之初乃至出生之前,就已经深陷被父亲预设的身份和命运迷宫,只能在黑暗中渐次摸索破碎、散乱、颠倒的记忆碎片,试图缓缓拼凑出那些他已经无力挽回、改写、粉饰的生命情节。
而在演讲中,骆以军却用了几近一半时间来追忆他与父亲的生活点滴,从教导子女到与母亲的日常互动,直到他父亲患病住院、弥留、被笃信佛教的母亲请来僧侣团诵经助力往生、死后被超度以及入殓出殡的全过程。这一点一滴娓娓道来,巨细靡遗,构成一张关于亲情、回忆、黑暗与自我救赎的无形巨网。“父亲的离去是我无法承受的巨大黑暗,随着他的逝去,他的形象在精神意义上也倒塌了,我觉得自己扛不住。死亡与黑暗包围着我,如此真切。”
虽然他并没有用任何语言去着力渲染对父亲的爱和思念,但听众还是能从言谈细节中感受到牵扯不断的至亲之情。但从骆以军口中说出来,即使是亲情,也充满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既有生活的暖色调,亦有超现实的冷感,令记者仿佛置身于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的开头,与奥雷连诺上校和他的父亲一起置身于那个看冰块的遥远的下午。
骆以军过去是一个有着长长胡子和头发的怪人,走路永远低头看地下。当他生完第二个孩子后,蓦然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压力。那时骆以军收入非常糟糕,每个月要还债……在写作过程中他数次抑郁症发作,不得不求助于药物治疗9个月。他如此描述当时的写作状态,那是一种极限运动,把最大的能量聚集在一个点上。“很像潜到黑暗的深海潜艇,涡轮引擎,高压防水舱要非常强大,处在一个摇摇欲坠、支离破碎的状况,感觉仓压要爆掉。那时候无法上班,不能出门,也没有爱人的能力,很多时候旁边的人不能谅解,其实他只是生病了而已——像电脑挂掉了,荧幕突然没有光,整个世界变成异常安静的黑白片。”
但沉重的生活负担却间接打磨出奇丽的文字世界。《西夏旅馆》以11世纪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作为托喻,以一座怪诞的旅馆作为空间,是一部关于创伤与救赎、离散与追寻的传奇故事。“红楼梦奖”授奖辞里写道:“无论在中国内地,还是台湾、香港,文学都面临了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压力,以及市场化、娱乐化、粗鄙化的文化生态环境。本届‘红楼梦奖’首奖授予骆以军的《西夏旅馆》,表达了一种文学道义上的相濡以沫的支持。”
而在《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中,暴风雨似乎已渐渐平息,作者再次回归亲情与家乡的温暖港湾。骆以军在书中流露出以往罕见的温情与戏谑,此书是他写作至今最为轻松、幽默、温柔的作品。“所有的秘密在于听觉而非嗅觉,奇怪的是随着我年事渐高而所有关于气味的记忆皆如凋萎花瓣一一离我远去,那些穿梭在封闭庞杂迷宫里的独特声音,会抽丝剥茧、历久弥新地朝我传送过来。某种牡蛎的外膜在碰触到高温铁板一瞬,将它内部水分溢流同时挥发成蒸汽的短促声响。像叹息。一种高级材质的精粹钢刀,混合了手腕使劲时关节的咔嚓轻响,刀刃没入一条不可思议的油脂如雪花散布在肌肉间的豪华牛排肉内……”在书中经常可见这种糅合了意识、潜意识、图像感、听觉、味觉以及倾诉欲的文字,使读者的阅读之旅跌宕起伏、充满迷幻与瑰丽色彩。字里行间,骆以军再一次延续着关于记忆与遗忘、家族历史与青春考古学的探险。
骆以军曾说过:“我在《西夏旅馆》里面写的其实是寻找父亲,制造一个父亲。”
“骆以军反复谈到自己来自过度单纯的家庭,那里并不是孕育小说的温床。”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体育电影;审美;《斗士》
中图分类号:J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30-03
在百余年的世界电影发展史中,有关体育题材的影片多达数千部。而其中美国好莱坞推出的就超过500部,并且先后有13部体育电影获得了34个奥斯卡奖项。近年势头更猛,继2010年美国橄榄球电影《弱点》帮助桑德拉·布洛克揽得奥斯卡影后,好莱坞的另一部拳击电影《斗士》又在2011年奥斯卡评选中锋芒毕露:获得了包括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男女配角在内的7项提名,最终克里斯蒂安·贝尔和梅丽莎·里奥分别荣膺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奖;《体育画报》该杂志将这部电影选为“十年来的最佳体育电影”。这部投资只有2500万美元的影片全球票房破亿,在荣誉、票房与意识形态传播上再次在全球创造了“一石三鸟”的轰动效应。如果说,《弱点》中桑德拉·布洛克勇夺影后桂冠,是美国人把“拥抱”贡献给了基督教引领下橄榄球背后美国自诩的超越种族、阶层的普适的“爱”的话,那么美国《斗士》的获奖,则是美国人再一次把“热吻”贡献给浸润在拳击故事背后的“家庭亲情之爱”。美国好莱坞体育电影的屡获殊荣固然有它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但这个所谓“集体无意识”的国家,如何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审美趋向的嬗变和演绎有机地结合起来,却是研究当展电影发展路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确定作品的美学上的优劣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做历史的批评了。”[1]通过分析解读奥斯卡获奖电影《斗士》,我们可以从中一睹美国当代体育电影审美演绎“华丽转身”的敏捷身影。
一、架起超越社会地位的“亲情天堑”
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力的显示,这是人与其他生物生命价值的根本区别所在。其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就根源于人的生命价值的超越升华的张力之中。体育电影审美的人文性就是通过电影人物在体育运动中对永恒的理想追求,对表现人的生命价值和关爱、引导人的全面发展而言的。这也是体育审美所追求的真、善、美的终极意义所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体育电影审美的人文性也在不断发生嬗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国体育电影表现出资本政体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目标和向柔性化趋势的转型,在新的人文审美观指导下,他们实施了向全球视野的审美观念的“华丽转身”,大力渲染人类特有的感情、爱情,尤其是家庭的亲情变成了他们争夺电影国际市的“时尚”产品。《斗士》主要讲述了颇具天赋的拳击手米奇·沃德(马克·沃尔伯格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成为世界轻中量级拳王的故事。从纯剧情的角度看,《斗士》是一部很具有美国传记色彩的励志片,但编导并没有将镜头聚焦在拳击本身去渲染它的惨烈,而是把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沃德一家的几个成员,构筑出拳击场背后更让人痴迷的故事。影片主人公命运多舛,戏剧化情节此起彼伏,主人公背后家庭责任、个人志向和血缘亲情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影片故事的主体,价值观的矛盾所引发的冲突、堕落、颓废、丧气、失望、愤怒最终在亲情的呼唤、鞭策和溶解中发生嬗变。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家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是慈祥忠厚的父亲的舐犊之爱、是幡然醒悟的兄弟手足之情,尤其是《斗士》中母亲的扮演者梅丽莎?里奥成功地饰演的那个刚愎自用、飞扬跋扈的“坚强母亲”,把她对米奇的真诚率直而粗邝执着的母子之情,表达得极富特色而又淋漓尽致,唤醒了人类潜在的情感世界,使每一个人最终超越了自己,深刻领悟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对主题和题材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挖掘,成功地在亲情故事与观众心理间架起一座情感天堑。成功地表达了超越地位和文化的亲情之美。正如拉塞尔说的:“影片大起大落的情感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也是极具有戏剧性和张力的。老实说,我喜欢在影片中拍摄这样的内容,因为它具有非同凡响的情绪感染力。”[2]在观影后,观众的情感体验继续在发酵、扩大和深化。观众评论说:“这是2011年最给力的一部电影,关于信仰,关于爱情,更关于亲情。这绝对值得一看的励志电影。”《洛杉矶时报》写道:“这是沃尔伯格与拉塞尔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沃尔伯格完成了他长久以来想扮演沃德的心愿,而拉塞尔则终于走出了上一部作品(2004年《我爱哈克比》)失利的阴霾。”
二、渲染“亲情感召”的“家庭励志”
电影艺术中的道德审美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类主观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从道德审美的高度去“励志”,是体育电影永恒的重要主题。经典好莱坞传统的类型电影所演绎的道德励志模式几乎如出一辙:主人翁凭着天资与刻苦脱颖而出——成名后在金钱享受的诱惑下沉沦——在追悔莫急中自我救赎——超越自我获得新生。由于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都是具有邪恶的一面——“人本性恶”,所以美国的大量体育电影一再告诉观众,许多最终出类拔萃的运动员的都经历过“原罪”的状态,要获得新生就必须相信上帝的宽容与万能,勇于真诚地忏悔并进行“自我救赎”,这是道德回归的唯一途径。著名写实主义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就认为电影可以重建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带有一种宗教意味上的救赎性质。“救赎”是美国体育电影道德审美的灵魂,也几乎是体育电影道德“励志”的“必由之路”。它向人们宣示:只要通过在艰难的行动中受苦来进行自我救赎,你就能像弥尔顿《失乐园》的诗句说的那样:“路途漫长而遥远,地狱一出即光明”。在为数众多的拳击类电影中,自我忏悔和灵魂救赎几乎成了共同的主题。最为出名的是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愤怒的公牛》。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主人公——英俊潇洒的杰克·拉莫塔在拳击台血腥的拼搏中勇夺世界冠军后,经受不住黑手党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自甘堕落,伤风败俗,寻花问柳而最终被捕入狱。影片最后写老年的拉莫塔回到了纽约,他在黑暗的夜总会里对着镜子回首往事,自惭形秽,百感交集。看着镜子中的臃肿的自己,他有气无力地背诵着自己在《海滨》中的台词:“我本来可以做一个斗士的。”这暗示着拉莫塔在痛苦中深刻的反省自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用一句摘自《圣经》的字幕来结束全片:“我曾经是盲人,而现在我可以看到了。”这既是拉莫塔自我救赎的人生体验,也是影片救赎与励志的深刻主题。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丰富了美国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选择路径。在面向未来的主旋律精神之下,为了控制全世界的影视世界,好莱坞电影把商业性、艺术性与娱乐性的“三维”结合推向极至,它不仅在电影人才和题材上面向全球,海纳百川,而且电影道德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集中表现就是从以往的自我救赎励志转变为以家庭亲情感召为动力的“家庭励志”。在电影《斗士》中,主人翁米奇成长在一个爱情与家庭成员之间矛盾不断地绞合的家庭。作为男主人公的米奇,他追寻世界冠军的梦想,但专横母亲的阴影控笼罩着他;误入歧途的哥哥迪奇不可能正确引导他;米奇新认识的女朋友夏琳得不到家人的认同,反而引发了母子矛盾、兄弟矛盾与婆婆与未来媳妇的矛盾不断升级。这一切不断撕扯着米奇本就疲惫不堪的心灵,家庭危机也随着事业危机裹挟而至。但是,影片向观众展示了迪奇和他的弟弟米奇从沉沦到救赎,再到醒悟的心路历程:迪奇难以复制之前造就的辉煌,只能通过吸食获得追忆过去的飘渺的幻觉;米奇在一场实力悬殊的比赛中被痛殴一顿,自信全无,几乎要放弃拳击事业。但是与以往“励志”的体育电影不一样,《斗士》虽然也描写了迪奇和米奇在失败后的消沉、苦闷以及言行的失控,但他们的“救赎”不是关门闭目的“面壁式”忏悔,而是始终以家庭成员逐渐走向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变为背景,演绎了一场家庭内部的集体“救赎”:母亲为自己的过错向儿子道歉,父亲开始千方百计为小儿子谋出路;在“要与弟弟团聚,要让弟弟成功”的动机鼓舞下,狱中的迪奇反思了自己从一个拳坛英雄沦落为囚徒的教训,终于成功地戒毒并恢复训练。当他刑满释放时,大家都热烈地拥抱他,凸显了在家庭“集体救赎”下一个浪子回头的美感形象;接着迪奇非常渴望能投入对米奇的训练指导。虽然在米奇的训练问题上家庭成员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最后促成米奇振作的还是大家对他的真诚的爱与无限的期待。记得影片中当米奇处在家庭矛盾的漩涡却又难以获得大家的理解时,他非常无奈的一句话道出了内心的委屈:“我需要迪克回来!我需要你——夏琳,还有奥基夫。我想要我的家人!有什么错吗?”迪奇分别主动与米奇和夏琳推心置腹和真诚道歉,是最终解开了彼此心结的关键。他对夏琳说“你听到了,他需要我,我也知道他需要你……如果你让我退出,我就退出。不过我希望你考虑一下,米奇有机会在职业生涯里做到我没有做到的事”这些话语贯穿了对家人永不离弃和为了米奇的成功愿意舍弃自己的深切情感,它让被感动的夏琳回来了,奥斯夫也被劝回来了,大家都在为米奇的拳赛出力。正是家庭集体中每个成员对米奇的深爱与期待和米奇对大家的需要和大家对米奇的热切期待成为了米奇走向成功的最大推动力。影片把亲情放到了跨越了家庭、种族、阶级、地位的大爱之家的高度,故事也就演变成“整一家人战斗”的励志故事。
三、宣示“美国精神”的阳刚之美
联想以往体育电影的奥斯卡之路不难发现,奥斯卡对拳击题材的电影似乎情有独钟。美国体育影片中拳击电影就有150多部。20平方英尺左右的拳击场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台下是如痴如醉的观众,台上是两个上身、肌肉强健的拳手如猛虎下山般的血腥搏击,它以拳击的速度和力量,快捷和灵敏表现出来运动人体和体育竞技的阳刚之美。无论是拳击经典《愤怒的公牛》,还是脍炙人口的《百万美元宝贝》,或者是一拍再拍的《洛奇》,这些奥斯卡盛宴上的佼佼者都是反映拳手人生酸甜苦辣的影片,是体育题材中的“大哥大”,无论是数量还是获奖次数上均高居榜首。《斗士》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奥斯卡对拳击题材的格外“钟情”。但在美国拳击运动阳刚之美还有更深刻社会内涵,这就是当今美国年青人18岁以后就开始追逐的“美国梦”背后的“美国精神”。在美国文化中,“美国精神”的开放、包容、拼搏、进取和创新特征一直引领其思想,使它以短暂的建国历史完成了其飞速的发展,“美国精神”是美国历史上最能体现美国人对自由、平等、宽容、进取和成功进行不懈追求的理想主义信念。好莱坞体育电影始终是将“美国精神”无限放大,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工具。作为“勇敢者的运动”,拳击有着其它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戏剧性、刺激性与暴力色彩,都让观众在这种野蛮、暴烈的血腥氛围中体味到一种荷尔蒙飙升的,它适应了太多观众所喜爱的悬念、动作、传奇、反客为主、情感宣泄……影评人史蒂芬·法勃说:“拳击比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更具戏剧性。因为只有当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身上,才会有更剧烈、更引人入胜的戏剧火花产生。”拳击故事中主人翁的勇气、拼搏、智慧与凶猛等精神,最能体现“美国精神”,体现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世界警察”至高无上的霸气。在影片《斗士》中,不仅迪奇和米奇热爱拳击,其他家人也一样,从惯于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的母亲,到话语不多,却理解儿子,暗暗为儿子出力的父亲;从喜欢七嘴八舌的家庭其他成员,到米奇的十分有主见的女友夏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这就是对拳击运动的热爱。他们虽多次因目睹家人被对手打得皮开肉绽而焦虑和痛苦,但每次都是全家光临捧场。甚至连还在监狱中的迪奇也通过电话力竭声嘶地询问和指导着弟弟的拳击赛,提醒他运用自己的“头—身—头”战术……《斗士》通过发生在拳击场内外家庭励志的故事,同样升华了另外一重更深沉的审美意义。影片通过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和结局,体现了当代美国电影为了实现资本政体意识形态对外扩张的目标,已经开始向柔性化趋势的转型。它告诉观众:圆满的结局来源于大家心中关于“美国精神”的共同信念。家庭重归和睦和米奇夺得拳击冠军的这一结局,相得益彰地共同表达了影片的重要主题思想:美国的成功根植于存在于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身上的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拼搏去争取出人头地的“美国精神”。
我们深入解读像《斗士》这样的奥斯卡获奖电影的审美演绎,决非对好莱坞电影模式的东施效颦和“小金人”、“高票房”的翘首以待,而是要从中深刻认识:只有体现人文关怀和生命意义的电影才存在更大的受众市场和成长空间。而意识形态不应成为叙事情节之外的精神旨义,而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要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一次历史性对接,使我们的电影体现出一种古为今用、东西融汇、推陈出新的文化取向而获得国内外更大的文化认同和发展空间。我们的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一种“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和支撑艺术作品故事内容的文化根基,为我国电影发展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文化路径。
参考文献:
关于亲情的故事范文6
2022年《冰雪奇缘》观后感范文
我观看了电影《冰雪奇缘》,里面讲的是关于爱的故事,当然,不是爱情,而是亲情。
故事描述一个王国里的两位公主小时候拥有魔法的姐姐和妹妹玩耍时,失误伤害了妹妹,从此为了保护妹妹,与她隔绝,他选择了逃避,后来在一次加冕皇后的日子里,姐姐爱莎因为妹妹的草率结婚而生气,一怒之下暴露了自己的魔法,被误认为怪物的他离开了王国,当她站在雪上之巅时唱的《let it gou》震撼人心,中文名为“随它去”,她忍受了多年的孤独,在这一刻抛弃了她所有的烦恼和顾虑,解决身心束缚,决定做回自己,在山顶建筑城堡。他走的日子里全世界变成冬天。
后来妹妹安娜去找姐姐时,被姐姐用魔法击中,打中心脏,正在慢慢死亡,在奥斯托夫的帮助下去找地精,他们说要得到真爱,奥拉夫以为是真爱之吻,就去找那个王子,结果被他欺骗,最后王子想要害死爱莎,爱莎放弃了以前的顾虑,没有计较姐姐给她的伤害,致命一击被安娜挡住,好在她变成冰雕,没有伤害,爱莎用真爱救了她,世界恢复正常了。
电影中处处体现最求自我,做回自己,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忘不了心中的顾虑,背着包袱走,是很累的。爱,并不只代表爱情,亲情也很重要,《冰雪奇缘》用一个美好的故事诠释了亲情的重要,去爱吧。
2022年《冰雪奇缘》观后感范文
最近我看了《冰雪奇缘》这本书,受益匪浅。《冰雪奇缘》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可要是看了书以后一点也不会感到寒冷,反而是暖融融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美丽的艾伦戴尔王国里,有两位亲密无间的小公主。姐姐艾莎会使用冰雪魔法,但不知道如何控制它。一天,艾莎在玩耍时不小心用魔法击中了妹妹安娜。为了不伤害妹妹,艾莎从此封闭自己,不再接近他人。多年后,在众人云集的加冕礼上,整个王国伴随着艾莎失控的情绪化作一片冰天雪地,为了不伤害亲人,艾莎躲进了深山。爱娜奋不顾身去追赶姐姐,想要她把夏天带回来,可途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最后为了救姐姐,自己也变成了冰雕……
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啊!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呀!这时,我的眼眶模糊起来。读完之后,我不禁反思自己:如果自己是安娜,会为亲姐姐牺牲自己的生命吗?
我每次听到“死”这个字都会冒一身冷汗,更别提牺牲了!
我觉得感情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没有亲情,就算不被冰冻,他的心还是一块冰,所以,我以后要热情对待他人,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2022年《冰雪奇缘》观后感范文
会有魔法的姐姐艾尔莎,为了不伤害亲人而躲避。可作为普通人的安娜,用自己最坦诚的一面示人。
失去了记忆的她不明白姐姐为什么总躲着自己,可她不明白姐姐的苦心。
片中,我最喜欢安娜,她直爽、活泼,爱自己的家人,无论遇到任何事,安娜都用歌声来驱逐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