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美散文摘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美散文摘抄范文1
1、生命的成长本来就是这样单纯和纯粹,只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得过于复杂了。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如乘上一列匀速行进的列车,到死之前不会有一个站台让你可以歇足或者一条弯路让你可以延长自身的生命,我们唯一可以和生命的长度抗拒的就是尽力地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我们应该有能力使自己的生命丰富一些,这种丰富也许沉重,但它是真实的,真实就是一种经历,经历构成了生命。虽然人们越活的接近真实就越感到步履维艰,这或者正是自然的生命和文明的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一种较量,强者或弱者,在这里高下立判。
2、看着你俊美的身影渐渐的走近,我即手足无措的愣在了原地,直到你那带有磁性的声音把我叫醒。我才醒了过来。然后既然跑着走了。只是在事后才知道那封写给你情书落在了那里。
3、累积话语,分析事迹,叠加时间,判断路程,组合昨天的应对。就能更好的造就自己,更好的练就心情的转变,不要因为自己的出发而停止远方的判断,不要因为路途的迷茫而改变自己的形成,因为还要接受更多的相遇,还要路过更多的追忆。
4、漫步在路边,不自信、不自卑,一抹微笑静静的悬在嘴边。眼里是一个世界,复杂、喧哗;心里是一个世界,简单、平静。隔开那些喧嚣的纷扰,内心获得一缕得以安心的静。路边的树、花独自美丽,与那飞驰的车流没多大的联系。每棵树、每朵花都有思想,看着每天不一样的变化,它们心里也清楚:这浮尘许多尘埃是无法拒绝的。
5、美丽迷离的月夜下,我静静地牵挂着,默默地想念着,深深地感念着,远方的你们感觉到了吗?
6、梦总是美好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得,梦总是会帮你实现,就好像在梦里你跟某个暗恋的女孩结了婚,感觉还是那么的真实。一场空,人生难道不是一样吗?
7、话语累积事迹,心情造就明天,今天必须付出,因为还要迎接更多的话语和事迹,走在心情的步伐,若不能调整出发的方向,就不能判断路途的跟随。分析着话语的应对,看着那片属于的自己的方向,应对着心中的婉转,盘旋着事迹的叠加,只能慢慢的累积自己,才能获得希望。
8、话语悄悄的来,事迹慢慢的叠,相遇走进了相思,梦的方向却走进了内心的深处。安排着简单的路途,却要调整属于自己身边的应对,因为还要接受更多的话语,还有迎接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天,而岁月的伴随丢失了心情的安排,却收获了时间的累积。
9、还在想什么,想的时候时间却走了,还在问什么,问的时候别人却在出发。岁月不会因为自己而停止,心情不会因为别人而转变,在于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时间连着心,话语连着真,事迹问着路,多少的付出都不能改变昨天,多少的话语无法判断出属于自己的分析。
10、恍惚间疑惑,对你的情谊是否为一种错觉?片刻便已释怀,这样不更好吗?但是日复一日的思恋早已根深蒂固。()每当闲时,眼前、心中便会出现你的面容,那么清晰,却又那么模糊。
11、回眸岁月,不是所有的相遇都会相知,也不是所有的相知都会永恒。人生悲欢离合都是情,聚聚散散都是缘,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那么如若遇见,别问是缘是劫,珍惜了便是永远,多年以后,在阳光下想起,嘴角会微微上扬,念起,便是温暖。
12、或许此生注定便是个善感的女子,一直相信有一种爱,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融入生命,一句:就算我把自己弄丢了,也不会丢了你,便会让我心生感动,或许人生不可能永如初见,但时光深处,抓住爱人的手,在平淡的岁月里守着一份细水长流的爱,风雨同舟不离不弃,这份情会比初见更美,更隽永,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所有,包括白发与皱纹。
13、或者,终会有那么一天吧不因为任何人或任何事在心里激起千层浪。不悲不喜,多好呢!当生活真的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来看待时,或者每一天都有花开,每一朵花开都不会有秘密。
优美散文摘抄范文2
想要学好语文,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四、培养兴趣
同学们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愿意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五、重视积累与归纳
语文学习,或许一时的努力发劲,成绩上来了,但下一次忽视了语文学习,成绩立即一落千丈,这说明语文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不是说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学语文,而重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只要每天腾出一小段时间来积累,重要的是坚持下去,滴水穿石,最终语文成绩会逐步稳定提高,不会有大起大落的现象。那么,积累什么呢?
(1)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语音、字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在平时学的课文,课外读的文章中,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或拿不准的读音、容易写错的字,把词典翻出来,查一遍,需要整理的可以专门用本子记忆,一般留一个印象就好,每次如此,同一个字词,难一点的反复这样3、4次就记住了,长此以往,你的字词就十分扎实了。对于成语,我的做法是拿一个本子,在做题中积累,隔一段时间做一些成语题,在做题过程中,不认识的成语、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特别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褒贬色彩)都记到本子上,抽空拿出来翻翻看看,顺口造个句子,成语的使用就这样熟练了。平时老师讲课文时,都会提到作家、作品,这是留一下心,用心听一下或在书角上记一下,文学常识不至于会到贫乏的地步,也足以应付考试。
(2)作文素材的积累:好多人(尤其是男生)都抱怨自己的作文语言太贫乏,简直是大白话,其实语言是积累出来的,只要肯下功夫,你的语言会很含蓄优美的,专门准备一个作文积累本,记下写作的材料和优美的语言。擅长写散文的同学可以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小故事、好例子抄到本子上,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写什么用这个例子,把平时看到的优美的段落、句子可以摘抄或粘贴到本子上,慢慢积累,不求每天数量多,但要真正是好的句子;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最好下载下来近几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勤读勤背,学习酣畅淋漓的语言,把自己读到的新鲜例子、生动材料都记下来,学习在作文中长短句结合,多用排比句,多使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把一些开头、结尾的万金油好句子多背一些。平时作文时,写之前把本子翻一翻,说不定能找到好的灵感,尽量把所积累的材料有意识的多用,把优美的精彩语句变换到自己的文章中,
优美散文摘抄范文3
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拒绝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但真的无药可救了吗?未必!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可塑性极大,我们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书香浸润情趣浓――让学生想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自己认可读书的作用,品尝到读书乐趣的时候,他才能“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扑到书籍上。我们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他们目之所及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染。如教室内四周张贴名人名言,走廊上张贴充满诗情画意的名人字画、经典诗词;黑板上定期更换名言警句,课前必读国学经典,班级开设学生触手可及的图书角……这些无不让学生时时浸润在浓浓的书香之中。即使校园的花圃里,我们也可以把警示语设计得充满浓浓的诗意:“相看两不厌,只有爱树人”“花儿点头笑,谢你把路绕”。良好的读书氛围是对孩子读书兴趣和习惯的最好引领,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正确地选择书籍,每天有计划地定时了解孩子读书的现状,让孩子在关心中品尝进步的喜悦;还应该以身作则,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感受读书的快乐,交流读书的体会。学生多数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也会为“表现”和“表扬”而读书。为此,鼓励学生都来经营班级图书角,将自己看完的书借给班级图书角,去读别人借出的书,相当于“交换阅读“,这样,每人只要借出一本书,就可以读到与班级人数差不多的书,“问书那得多如许,为有学生借书来!”让学生一有空闲就想着读书,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进教室后随手拿出一本书阅读,很快就会成为习惯。如果家长再积极配合,在家庭中也创造类似的阅读氛围,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个榜样,而不是玩游戏、打麻将,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方法得当效率高―― 让学生会读书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学语文时,曾经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之习惯。可见方法的重要。在孩子有了读书的兴趣之后,为了帮助孩子持续发展读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读书,需要明确安排好在一段时间内读书的内容、每日读书的时间,以及读书要求等。教给孩子基本的读书方法,引导孩子“好读书,又求甚解”,是帮助孩子尽快获得读书效益的良方。否则,学生读书多数是走马观花,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教师开设课外阅读专题课,经常地、反复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如:读整本的书要先了解作者、译者、出版社以及插图的相关信息,最后再进入正文的阅读;对于诗歌、散文、要诵读、品读,感受其中蕴涵的真挚感情;对于小说要默读,注意人物间的关系、情节间的联系……
其实,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而异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还要掌握一些有实效的读书方法,如:“标记法”,即边读书,边将优美的、富有启迪的、经典的句子做上记号,便于加深印象,也便于再次阅读时能够迅速抓住重点。“批注法”,即边读书,边将自己读书的体会、观点、看法简单地批注在书上,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捕捉住自己的灵感。“摘抄法”,即将一些重点的语句或段落摘抄下来,反复阅读并记忆,方便日后进行使用。“笔记法”,即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文章,做到读写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以上四种简单易行的读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且将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将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起来,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实现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较好效果。这样,才能让孩子愉快地读书,高效地读书,读到适合他们需要的健康的书籍,在广泛的阅读中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的成长。通过阅读指导与训练,学生至少会有以下三点收获:1.从书中汲取了知识,提高了对世界的认识,提高了人文素养;2.从书中获得了可乐,培养了阅读兴趣;3.学会了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成果展示魅力大――让学生爱读书
读书毕竟不像游戏那样轻松,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鼓励,需要有更多的支持,才能帮助他们抵制电脑游戏的诱惑,克服困难与惰性,保持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的习惯坚持下去。及时评价是一种较好的鼓励方式。比如,孩子完成了计划中的阅读任务,孩子当天的阅读表现很积极,孩子的读书笔记做得很漂亮,孩子读书认真,书上的标注符号、评点语言很丰富等等,对于这些付出,老师如果及时地给予赞赏和恰当的奖励,孩子读书的劲头会更大,读书的热情会更高,读书的收益会更多。
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如:每学期举行读写大赛,及时评奖,隆重颁奖,让获奖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举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竞赛,比赛时让全体同学当观众,也当评委,诵读的同学声情并茂,在掌声中红光满面,荣耀非常,这项活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了文明、文化修养;开展讲故事、演讲比赛,以活动促阅读,以阅读促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体验读书的乐趣;举行读书手抄报比赛,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很有效的一种手段。教师指导,学生协作,有固定栏目,如:读书心得、名文摘抄、名人名言等,也有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将这些手抄报张贴于教室四周,优秀的推荐到学校橱窗展览。在围观者啧啧的赞叹声中,作者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优美散文摘抄范文4
关键词:课外阅读 探索实践 提高
中图分类号: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但是,仅凭语文教材和《语文补充与阅读》,难以达到这一目的。这时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五万字,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四十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这就给小学生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规定。所以,教师应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通过多种渠道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诸多好处:能够深化课内已学知识,提高阅读水平;能够帮助拓展学生知识,陶冶性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茁壮成长;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人生打好基础。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课外阅读呢?
一、创造阅读气氛,掀起学生阅读的热潮。
要想让学生进行卓有成效地阅读,就要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吗,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要创造阅读氛围。针对阅读氛围的创造,首先,教师要率先垂范,给学生作出榜样。作为语文老师,要带头阅读,在行为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营造乐于阅读的气氛。事实证明,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很容易教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除了以身作则,还要给学生推荐好书。现在的这届学生我已带了近五年,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精心地指导他们读书,低、中年级让他们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古诗和民间故事,进入高年级,则向他们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具体来说,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第一,每天让学生抄写一句格言,每周背一首古诗或一段名篇,每月读一本好书。第二,鼓励学生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放在班级图书角与同学分享,同时指导学生多去学校的图书馆、街道的书店,让学生感受书香气息。第三,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这学期,我们班学生订阅了《小海燕》《学生文摘》《七彩语文》《七彩作文》等十余种报刊读物,大大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另外,在切实上好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基础上,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利用每天午间1:30到1:50的20分钟时间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诵读经典诗篇、散文、小说、故事。这样多管齐下,给学生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掌握阅读技巧,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
读书氛围有了,兴趣也浓厚了,也有合适的书读了,但是学生却不知如何高效去读。仅是浮光掠影地读,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积累,可以说阅读的收效甚微。要想让学生爱读、会读,读得有效,还需要一定的读书技巧。这更是阅读获得成效的保障。阅读方法有很多,我认为较好的阅读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1、略读法。现在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文章都仔细阅读,因为时间不够而且也没有必要。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或内容不重要但学生又必须知其大略的,可采用这种方式。
2、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容人细细品读但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揣摩其精巧的构思,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知识信息,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如五年级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文章就值得学生仔细去品读。这类文章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满足。
3、摘录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优美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文章抄录下来,以便将来使用。
4、批注法。就是当学生读书时,让他们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使用不同的符号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5、让学生记下读书感悟。它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语句、写主要内容、列出文章的提纲、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体会等。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尤其提倡写读后感。因为读后感属于创造性读书,它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也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锻炼,加强了学生的阅读深度,提高学生的品读技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设立展示平台,促使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得到显现。
俗话说得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也只有不断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荡起一层层新的涟漪,让学生一步一步得到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丰富的教学活动作为学生阅读的“激活点”,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新的动力,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乐。如美文诵读比赛、读书交流会、讲故事比赛、对名言名篇的感悟、诗文朗读会、习作比赛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读书乐于读书的情趣,促进了读、议、写的结合和运用。在开学初学校举行的手抄报评比中,我班有十多人榜上有名;在上周学校开展的“美文诵读大赛”上,我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获奖人数最多,一举夺得中高年级组第一名。成绩的取得,不仅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也使学生产生了新的读书动力。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
优美散文摘抄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流行文化教学资源
一、问题提出
本文探讨的流行文化主要是指以青少年为消费对象和主体,旨在满足青少年需求的流行文化。主要包括流行音乐、流行文学、流行影视、游戏、网络游戏、流行语等。当今针对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主要具有市场化、娱乐性、通俗性和快餐化等特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流行文化也趋向复制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可以说流行文化不仅渗透到了学生的学习中,更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和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思想。面对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流行文化都采取了回避或者打压的态度。而我认为,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和整合文化。流行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狭隘性和负面性,但它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和排斥它。教师也不应该把流行文化视为洪水猛兽,一味打杀。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文化构成体系中所受流行文化的影响,然后以“拿来主义”的策略挖掘流行文化中正面积极的情感与思想,并借鉴流行文化中活泼多样的形式。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性地利用流行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当然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面对和鉴别纷繁复杂的流行文化。引导下恶生在欣赏流行文化积极面的同时,学会质疑和反思,在批判中培养一种合作和兼容的能力。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学生自主选择的“第二课堂”,作为教师,如果仅仅用反对学生看武侠小说,禁止看偶像剧等办法,可能会收效甚微,甚至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多问问“学生现在关注的流行文化有哪些?”“为什么学生喜欢?”“教师应该怎样加以引导?”“怎样将流行文化为我所用?”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体现出主流意识和精英意识形态,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然固守传统和单一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这必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流行文化不仅侵入教育领域,对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影响。课程内容应该更有远见意识,要适应学生未来专业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在以前,流行文化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但现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例如流行影视编剧,动漫专业,广告语的设计等,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三、应对策略
初步确立以下九种途径和方式,有选择性地合理利用流行文化,将其作为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
1.激发兴趣法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缺少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文化入手。例如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学生们都很喜欢,其实这部电影张艺谋巧妙地借助了《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教师不妨趁此介绍我国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如好莱坞新片《重回梦幻岛》正在上映,教师不妨推荐这部电影的原著———经典童话《彼得潘》。教师可以从流行影视中找到切入口,及时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经典文本,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2.创设情境法
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就要让文本贴近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体验和感受。例如古典诗词语言典雅凝练,意蕴悠远绵长,但是许多语文教师都抱怨学生缺乏文化底蕴,也感叹学生心态浮躁,不愿静下心来品读古典诗词。其实教师可以试着将流行音乐作为教学资源,引入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例如在教《蒹葭》这首诗的时候,我在这节课的开头大胆引入了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那优美动人的曲调,那哀婉的演唱,再加上琼瑶改编的忠于原诗意境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这一情境的设置,不仅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这首诗的意境,也让学生有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3.正面渗透截取法
正面渗透截取法就是截取流行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内容和情感,将之作为语文教学资源。以流行小说为例,很多学生都很喜爱金庸的武侠小说。前段时间,金庸的作品已经进入了全国版中学语文教材,这一事件告诉我们流行文化中还是有一部分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内容。像学生们喜爱的畅销书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床边的小豆豆》表达的是童年的纯真情感;热门网络日志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表达了面对死亡的坦然与坚强;《佐助家的阿姥》表达了乐观朴实的生活态度。另外像学生喜爱的流行杂志《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最小说》等也不乏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设立专题课外研究或是以开展阅读会的方式,及时向学生推荐流行文化中的优秀作品。
4.巧妙融合法
巧妙融合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将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巧妙地融合。这样既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能消除学生与经典文本的心理隔膜。例如我在讲解《秋水》这篇课文之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庄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阅读《庄子》的几篇代表作。但是在预习作业中仍有很多学生反映很难读懂。是啊,艰涩难懂的古文确实让学生“敬而远之”,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画的《庄子》的动画版,于是在课前我给学生看了十分钟“庄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动画,那活泼可爱的画风,那忠于原著的内容,那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下子就让学生走进了文本。当然在讲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融合的同时,有点要特别注意。首先教师应该选取忠于原著的版本,不要选用改编甚至是恶搞的版本。其次教师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随意地引入流行文化。最后像《庄子》的动画,我只让学生看了“庄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动画,并没有让学生看《秋水》的动画版,因为影像会破坏文字的魅力,更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文本的感悟力。另外教师在坚守文化操守、固守传统价值的同时,也应该让流行文化成为良性的教学因素,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例如对《三国演义》、《论语》、《聊斋志异》、《史记》、《聊斋志异》等作品的理解,在传统的理解与阐释之外,也可将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王立群说《史记》、马瑞芳说《聊斋》等引入课堂,这样有助于学生用更加广阔的视角来解读文本,也能拓宽学生思考的层面。
5.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法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借鉴流行文化活泼多样的形式,巧妙地移植外在形式,作为语文课的资源。许多娱乐竞赛节目之所以吸引青少年,因为它们都有鲜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借用或化用流行综艺节目的外在形式,变成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带有语文训练性质的竞赛或活动方式。例如古诗文背诵,如果只通过默写的方式检查,长期以往学生必然会感到厌倦。教师不妨尝试一下“超女比赛”的方式,以层层晋级的方式,评选出“学识渊博奖”,必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赏析毕淑敏的散文《我的五样》时,我就大胆借鉴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形式。又如在一次作文课上,结合“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题目,我又巧妙借鉴了拍卖会的方式,先以一场“人生拍卖会”的游戏形式开展讨论,结果全班每个同学都上台畅所欲言,之后学生们写起文章也不再感到思路枯竭了。另外像实话实说和幸运52等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都适合移植到语文课堂中。
6.拓展延伸法
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流行文化已经渗透了学生的生活,并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将流行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语文拓展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选取流行文化的专题,开展写作、访谈、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将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后流行文化的探讨结合起来,既能激活流行文化中隐蔽的教育,又能丰富教学资源。例如可以以“我最喜爱的广告语”为主题开展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做一份“本年度网络中最热门的词汇”的研究报告。另外像影视评论等可以作为独立的一门选修课来开展,以流行影视为切入点,指导学生研究。
7.反面批判法
反面批判法是指明确指出流行文化中的负面思想和负面效应,并提高学生面对流行文化去芜存菁的能力。流行文化纷繁多变,良莠不齐,因其商业性、娱乐性的特点造成了不少负面和消极的因素。影视作品中的暴力倾向,青春派作品中的刻意颓废,流行歌曲中的无病,这些都给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有必要用经典文本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辨别和抵制流行文化中的负面内容。
8.两相对照法
两相对照法借用了比较文学的鉴赏方法,是指找到流行文化与经典文本的相似点并互相联系,在比较鉴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流行的魅力,更感受经典的韵味。例如我曾以“乘着歌声的翅膀”为主题,将流行歌曲与文学作品进行两相对照,歌曲《涛声依旧》和诗歌《枫桥夜泊》的对比;歌曲《等等等等》与小说《边城》的对比……又如学生喜爱的流行偶像剧大多套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些甚至套用了中国古典“才子佳人”式作品的情节和结构,也可以以此为角度,让学生进行分析。另外流行歌坛刮起了“中国风”,像《东风破》和《花田错》等歌曲学生都是极力追捧。在北大自主招生中有赏析周杰伦的《青花瓷》这样的题目,说明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流行文化的潜在教育价值。“中国风”的歌词大量选用古典诗词的常用意象,教师可以从古典诗词的意象这个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鉴赏。两相对照,揭示出了流行文化的苍白和古典文化的醇厚;两相对照,也可揭示出流行文化的鲜活和古典文化的生命力。
9.质疑反思法
质疑反思法是指面对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流行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始终保持独立的精神,质疑的态度和反思批判的勇气。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很多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态度不是全盘接受,就是盲目跟风,因此质疑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以郭敬明和韩寒为代表的青春派作家对当今的中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学生追捧他们的作品,摘抄甚至模仿他们的作品风格。针对这一文化现象,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一起质疑和反思。我曾以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重新审视青春派作品,结果学生们意识到:郭敬明的作品语言功底确实很好,但题材太过狭窄,情感基调陷入了刻意感伤的套路;而韩寒的文章虽然文字犀利,但有些批判缺少发人深省的力量。通过质疑和反思,学生们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向往以更深厚悠远的文化来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