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装置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装置艺术范文1
在数轴上,“零”是原点,是正负数的分界,是有理数,是整数。。。。。。
如果从我国古代哲学来看,“零”的含义更丰富。
我国古老的太极图案就是一个“零”,
它代表着结束,但也是开始的源泉,一切从“零”开始,由一化“零”。
这个以“零界”为主题的展览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了“零”的含义:
“零”意味着一种界限,在“零”的世界中,各种潜伏的力量彼此互相博弈,
此消彼长,但彼此并不因此成为“零和游戏”。
“零界”意味着一种没有边界的边界。
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恰恰就是一种零界的状态,存在各种可能。
从装置艺术的发展史来看,
自上世纪初杜尚的小便池横空出世以来,
“运用现成品”便成为一种不断突破禁锢颠覆传统的前卫理念,
且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思维。
在展览现场上,日常熟视无睹的灭火器、塑料椅子、报纸,
甚至随处可见的黑色垃圾袋都变成了艺术品,
当这些熟悉的物品被艺术家赋予观念性的改造而变得陌生甚至荒诞化后,
生活与艺术似乎没有了距离。
不过,尽管装置艺术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是,对于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边界的定义,
当前面临的基本问题和未来趋势等问题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李道柳
在接受《艺术品鉴》记者专访时详述了
他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艺术品鉴》:本届双年展,你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策展人又是艺术家,从艺术家身份讲,你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装置艺术?从策展人身份讲,为什么要做这次双年展?
李道柳:2009年,我在天津美术院做了自己平生第一个个展叫“打口”,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考虑装置的概念,后来就因为萌生这个想法,我想有没有可能策划一个现成品装置大展,这个想法一直考虑了很久,在这期间认识了很多朋友,包括香山美术馆戚彧,还有很多各方面的朋友。但是一直觉得这个条件不是很成熟,因为当时我们想有没有可能,比如在西单读书大厦在这种公共场合上做这么一个展览,后来发现大厦不是很成熟。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参与策划一个中国雕塑年鉴展,这个展览在国家大剧院,当时我想有没有可能在大剧院做一个装置艺术展,但他们对此不是太理解,后来我就想我们可以自己单独做一个装置展览,团结一批艺术家,建立一个更好的平台,探讨装置艺术的前景和各种话题家。
《艺术品鉴》:该如何定义装置艺术?装置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李道柳:装置艺术没有边界。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在这个环境中,艺术家利用现成品材料或综合材料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安装,以形成具有精神文化意蕴的整体。装置艺术的根本是文化观念的传递,它只是借用一种空间手段,引导观众进入到艺术家拟定的语境中寻求某种象征或隐喻的意义,观众也是装置艺术的一份子,它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艺术手段和形式。所以,从欣赏的角度看,对于雕塑,观众是站在第三者角度以审美的眼光审视作品,而对于装置艺术,观众则是以日常体验为基础,站在文化的角度接受作品中作者要传达的某种信息。实际上,也可以说装置艺术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艺术品鉴》:这点是不是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不同?
李道柳:也可以这么说。装置艺术怎样引起观众的共鸣,这点比较考验艺术家驾驭艺术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装置艺术相对来说离商业比较远,相对其他艺术形式更纯粹,是一种纯艺术。
《艺术品鉴》:你刚才说到装置艺术是传递一种观念,装置艺术就在我们生活当中,能否以你第一个个展“打口”为例做一说明。
李道柳:打口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从西方国家通过地下渠道流向中国的音像制品,它因各种复杂原因被人为地扎口或扎眼,然后作为废弃塑料进口到中国,但因不影响使用又被作为便宜的精神消费品流向各个角落,于是成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我认为,作为特定历史时期产物的打口碟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消失,但它留给中国人的记忆和烙印将是长久的,从打口碟上,我们看到西方人已经给所有中国人的身上都打了一个口,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都是打口一代,“打口”就是以揭疮疤的方式警醒我们,不要忘却这个即将消失且被我们一度忽略和遗忘的历史。因此,我把十几年来收集的打口盘挑选出代表西方主流、非主流的几十张经典光盘,通过扫描光盘封面的方式转化在具有中国传统符号含义的宣纸上,并以最传统的卷轴及手卷、册页及线装书进行装裱,用波普的方式揭示出当下国际文化关系中一种很特别的状态。
《艺术品鉴》:从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看,国内当代装置艺术发展比较短,与国际装置艺术比,有差距吗?
李道柳:没有差距,相反,就装置艺术来说,中国人比外国人玩得更好。现在中国在国际上知名的艺术家,大多是装置艺术家,比如蔡国强等。这与其他艺术品类不同。
装置艺术范文2
摘要: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和空间的概念,需要我们环境设计工作者去充实它,给它赋予灵魂和肉体,让环境更具人性化,更加适合人类居住。装置艺术和环境的结合,使得环境蓬毕生辉,如果说环境是一片天空,那其中的装置就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
关键词:装置艺术 独特性 主题性 感受性 可参与性 迷惑性
作者简介:江浩(1980-),男,瑶族,广西贺州人,广西贺州学院艺术系,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美术学。
一、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独特性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架下的创意组合与放大。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雕塑的一种崭新的形式,横空出世。
装置艺术源自于雕塑,但是却也有着不同的地方。装置艺术在诞生时就使用了与雕塑相同的物质材料和多维度空间。不同的是它利用了现成物象置换后互为动因文化意义,这是与雕塑相区别的地方。
在环境艺术设计范畴里,室内装饰与装置艺术有一定的区别。室内环境的设计往往更注重的是室内装饰,对室内墙壁、天花、门、窗、家具等的修饰,而装置更注重的是对空间的分割和意境的渲染。
二、装置艺术的主题性
《招魂》,作者吕胜中以人形剪纸为元素,“疯狂地”复制再复制,运用装置的手段,将自己的思想、个性以一个“招魂”作为主题,用装置的手段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环境设计中,装置艺术的主题性,给装置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它广泛的主题选择,涉及了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如宗教、多种风俗、多种文化等等,这些使它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空间中,设计者都能根据各式各样的主题变化来得到想要得到的效果。
三、装置艺术的实用性
一般来说,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正因装置艺术不是供收藏的艺术,它更具备实用价值,他缤纷的出现形式,同样也具备了艺术品的美感和震撼力,同时,它在付出低、效果好的前提之下,设计者更能放开自己的创作思维,毫无保留的实验自己的创意,在艺术品和实用品之间来一个结合,通过实用的作品给于人们艺术品般的精神享受。
四、装置艺术的迷惑性
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该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在《丧宴》作品中,登昆燕玩了把“装置小把戏”,在宴会场地里,他大胆地利用白色花球和蜡烛的装置,与以往人们常见的丧场不同,这样的装置效果削弱了丧场内原本悲伤的气氛,增添了一份浓浓的缅怀亲人的柔情。
在环境设计中,往往出现一些特定氛围的场所,它特定的内容、涵义、氛围,都要求设计者在创意上去突破、去创新。装置艺术的迷惑性,让它在这样的一些环境场合中,得到运用。就像灯光、声效等等这些普通的元素一样,装置艺术做为这些环境中的一员,可以在设计者的创意思维下,通过不规则的,刻意性的摆设、铺装和放置,改变原本环境物语。装置艺术变成环境的魔术转轮。
五、装置艺术的感受性
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
当装置艺术成为设计,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味到不同的思想。一个作品的成与败,要看观众在作品中感受到了一些什么,这个作品是否与观众形成共鸣。“借实有以喻虚无,使现代象征以巨大的神秘性、模糊性、多解性,以及观众参与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而获得了更奇伟的审美效果”。每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都会不同,设计者可以运用装置艺术来引导观众在环境中“感同身受”,体会作品,体会作者。
六、装置艺术的可参与性
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苹果社区展厅,在展厅内外,设计者搬来数以万计的苹果,创作了建筑装置《能吃的房子》,能吃的房子是一个大众参与性极强的装置作品,强调参与者与装置的存在关系,苹果作为材料在完成对空间的围合后又成为信息的载体进入参与者的思想与身体,并且构成话题。在苹果被吃掉的同时,装置的视觉效果又回到虚的状态,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强调了这一装置作品的可参与性。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鼓励参与,加大了人们与环境的互动,让环境不仅仅是冰冷的环境,让人们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更多更好的感受。
七、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增减或重新组合。正是因为装置艺术具备了这样的一种特征,所以它在以商业为社会运转和生存基础的时代里,频频以商业行为的形式出现。在商业空间环境里,有的商家用装置艺术作为哗众取宠的门面装饰,有的在 商铺里用激光制造任何形体和图案,制造相应的室内气氛,制造空间幻觉。大胆地运用了装置艺术的可变性。
八、结论
环境设计里的装置艺术有着独特性、主题性、感受性、可参与性和迷惑性,我们要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去认识它、研究它、运用它。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环境设计的精神需要和物质载体需求,同时,在很多成功的作品中,它还承载了作品的灵魂 ,将环境设计作品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装置艺术的种种特性,在标新立异,不断变革的环境设计界里,被环境设计师们看中,在环境设计领域,设计师们纷纷拜倒在了装置艺术的石榴裙下。愈来愈多的设计者用装置的构置方式来充实和美化空间环境,他们把装置艺术与环境空间氛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让空间结构更为丰富,独特,让环境更富于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徐淦.装置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装置艺术范文3
装置艺术的解读
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是伴随着二十世纪中期 “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产生而兴起的一门新兴艺术形式。“Installation”在英文表述中原为机器、设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Installation”被引入当代艺术并为大众接受。装置艺术家们通过艺术性的选择、改造对物质材料或现成品进行重新构建,将其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以此赋予物体全新的含义。正如时尚包罗万象,装置艺术这种在现代艺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必然与其他现代艺术间存在亲缘关系。因此,装置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更易被理解和创造。
装置艺术的兴起
装置艺术的前身是现成品艺术,“现成品艺术”一词源于二十世纪初达达主义核心人物马赛B杜尚(Marcel Duchamp)。1917年作品《泉》问世之前,杜尚就一直利用“现成品”来阐释自己的美学观念,试图通过物品使艺术生活化。
装置艺术真正作为艺术前沿之势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复苏,艺术形式纯粹化和艺术流派的单一化无法抚平艺术家躁动的内心。艺术界出现了对 “现成品艺术”的回归,艺术家渴望借助这种语言使艺术返回到生活中。七十年代,装置艺术家公然藐视权威挑战霸权,将艺术装置挪至废弃的工地、仓库甚至街道广场。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也突破了传统艺术对材料的限制,直接将现实用品作为表现题材。各种生活用品、工业废弃物都被收入囊中。九十年代后,装置艺术越来越重视观众的参与性,装置艺术开始成为一种环境艺术。观众不再从单一的视角欣赏艺术品,而是进入到作品的空间中,多维度与艺术品沟通,周边环境成为作品存在意义的载体。
进入二十一世纪,装置艺术走上了泛装置历程,随社会的进步迅猛的发展。因其可变性、自由性、空间性的特点,赋予了现代艺术更丰富的生命力。
融入装置艺术的香奈儿秀场
追随装置艺术已成为一种时尚,时装设计师毫无例外的开始涉足装置艺术领域。香奈儿作为金字塔顶端的奢侈品,每年的秀场设计都是大家追逐的焦点。对于深谙艺术之道的“老佛爷”卡尔B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利用装置艺术打造秀场无疑是最简洁有效的手段。
拉格菲尔德身兼设计师、艺术家、摄影师、导演于一身,其天马行空的创意使Chanel每季会都精彩绝伦,你永远无法想象下一季他将推出怎样的风格。本季秋冬高级成衣现场,老佛爷将法国传统小酒馆搬到了巴黎大皇宫。开场前,人们进入标有“Brasserie Gabrielle”酒馆,你可以看到整个巴黎酒馆中最常见的景象:饰有几何纹样的地板、木制的座椅与玻璃隔间、餐桌上香气四溢的美酒、来往穿梭的侍者。头排的嘉宾面前即使没有丰盛的美食,纯白色布料覆盖的古典餐桌也能彰显其独一无二的身份,整个秀场都沾染了巴黎浪漫的气息。设计师拉本人承认,这算是对陌生人眼中法国美好生活(A Vision of France from a stranger who thinks France is not that bad)的一个交代,灵感就来自巴黎人最普通的生活。《红秀》这样评价这季会:“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带我们领会最经典的法国生活片段……香奈儿总在高贵和接地气之间游刃有余”。用这种机智、幽默的方式呈现会的主题,这就是装置艺术的强项。
“我要成为未来的一部分”,香奈儿曾如是说,2015Chanel春夏高级定制为我们描绘一幅未来花园蓝图。巴黎大皇宫的玻璃穹顶下,一座巨大的玻璃花房,白色立体剪纸让空间陷入飘渺,红色、蓝色、黄色点缀其间。秀场四周与T台中央茂密的开着各种不知名的花,光是制作这300枝花朵,就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喷水壶象征性地轻轻一洒,机械的花朵竞相开放,嘉宾们穿越到了未来的某个世界。拉格菲尔德在谈到这系列创作灵感时表示,这只是他在某天早晨醒来时突然间就看到的场景。
2013Chanel春夏高级定制虽早已远去,但秀场与装置的完美融合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装置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自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材料表达设计主题,产生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从而与观众达到一种从视觉到心灵的深度交流。露天式剧院广场、白色砂砾展台、宁静地丛林,2013 Chanel春夏高级定制在塞纳河岸静静地绽放了。在这如梦如幻的森林中,优雅的模特穿着香奈儿最新的盛装如春风般拂过展台,这里正在上演《绿野仙踪》!聚集在梯形看台上的宾客们讶异惊叹,材质的和谐混搭令人过目难忘。
小结
装置艺术范文4
关键词:装置艺术;产品设计;设计原则
0 前言
现代产品功能已经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所以人们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产品功能以外,还十分关注产品的本质设计等。为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现代产品设计师经常将研究重点落在装置艺术上,人们的满意度也将逐渐提升。
1 装置艺术概述
所谓的“装置艺术”,实际上就是实物作为艺术表现媒介的现代艺术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装置艺术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趣味化。在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能力逐渐提升,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装置艺术的趣味化特征逐渐凸现出来,如《弱》这部艺术作品中就带有这样的特点。第二,大众化。以往的艺术多数都无法被大众理解,而装置艺术则打破了这一常规,从大众审美角度入手,让艺术作品带有大众化特征。第三,非物质化。装置艺术将所有现成品当作原材料,不受艺术门类制约,在新媒体出现以后,非物质化被融入装置艺术中,有效拉近了装置艺术品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 融入装置艺术的产品设计原则
2.1 美学原则
在产品设计中,要融入装置艺术,首先应坚持美学原则。这里所指的美与审美不同,这里的美是存在的代表,而审美则是活动,带有共性与个性特征。[1]为做好融入装置艺术的产品设计,应加强与消费者意愿的联系,避免出现设计失去本质的情况。对于装置艺术来说,它的美并非仅限于视觉上,还带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应注意视觉美与韵味美,增强产品的美学性。
2.2 社会原则
任何产品被设计出来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做好产品设计,一定要加强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联系,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但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过于迁就市场,防止让消费者产生贪婪心理。为做好装置艺术产品设计,应注重考虑社会性,妥善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处理好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让消费者主动参与到设计中。这也是全面体现社会性,凸显产品艺术价值的有效方式。
2.3 人文原则
产品设计应注重体现人文性,这样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现代人在选择产品时,不再单纯地注重实用性,同时还关注精神需求。所以,在装置艺术产品设计中,应将人文性融入其中,以便让产品显得更加现代化与时尚化,这也是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重要举措。
3 融入装置艺术的产品设计方法
3.1 植入文化,注重观念的体现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各行各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见面交谈的机会逐渐减少。总的来说,现代人最缺少的就是交流。所以,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在装置艺术产品设计中,应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将交流融入产品中。对于设计师来说,产品就是设计师与用户交流的载体。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了解消费者渴望的交流内容,并将其融入产品中。例如,有些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着迷,所以,在装置艺术产品设计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应将精髓内容融入其中,避免形式化的套用。这样一来,设计师自然能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消费者也愿意购买这样的产品。同样,在融入装置艺术的产品设计中,还要加强与现代艺术手法的联系,如德国青蛙设计公司的产品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占领广阔的销售市场,主要是由于该公司的设计工作者对各个地区的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将哲学观念融入产品设计中,这样一来便使该公司的产品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例如,由该公司生产的儿童鼠标器,就是采用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市场销量极好。可见,将文化融入装置艺术产品设计中,可以有效提升产品的艺术价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3.2 做好多重环境设计
装置艺术产品设计对环境设计的需求较高,所以,在实际设计中有必要将空间与环境展示作为重点。装置艺术品并不像普通产品那样具有展示性,它是随着时间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为增强现代产品的设计能力,在设计装置艺术产品的过程中,应注重装置艺术动态性的考虑,即做好多重环境设计,增强产品的适应能力与应用能力。在设计装置艺术产品的过程中,首先应分析产品的使用状态,确保在不同状态下获得不同的效果,以便让人进入不一样的环境中。为保证产品能够用到更多的地方,在实际设计中应注重体现审美功能性。例如,在设计咖啡具时,应保证咖啡具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即在不利用咖啡具时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装饰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同样,在设计果盘时要注重多重环境设计,如有些果盘在设计时以芭蕾舞舞蹈演员为原型,在装水果时,可以给人带来新鲜、干净之感,在闲置时,则可以让人产生一种高端之感,吸引人的眼球。此外,有些设计人员还将装置艺术融入牙签盒设计中。以往的牙签盒都是圆型或S型,而融入装置艺术的牙签盒以人的牙齿为原型,这样的设计不仅向消费者展示了牙齿的构造,还给人带来了新鲜感。总的来说,装置艺术产品设计的多重环境实现,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3.3 注重消费者参与
被设计出来的产品最终要用于销售,这也是产品生产企业获利的来源,但如果产品缺少了人本主义思想,也没有让消费者参与其中,产品被设计出来以后也无法被销售出去。同样,对于装置艺术来说,要获得消费市场,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好让消费者参与到设计中。例如,现代出现了很多的DIY产品,这样的产品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主要是由于其将消费者要素考虑其中,能给消费者带来美的感受。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功能,更多的是追求消费体验。所以,如果装置艺术产品设计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其中,消费者也会感到被认可,他们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4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人们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关注产品功能。为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在产品设计中应融入装置艺术,注重传统文化设计,营造多重环境建设,注重消费者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装置艺术范文5
关键词:装置艺术;创新;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17-01
“装置艺术”源于西方,但在国际普世价值盛行的今天,已成了全球艺术的主流形态。所以,对大众来说对“雕塑”很熟悉,可是谈到“装置艺术”却很陌生,甚至试问一些的艺术工作者“装置艺术是什么?”,同样会很茫然。“装置艺术”1970年代盛行于西方,80年代才传播到中国,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观念的艺术形态。简单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呈现艺术;传统“雕塑”是指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硬质材料的雕塑。今天的“雕塑”概念在不断创新,是指用石材,金属,陶瓷,木材及其他材料往往依赖于光、情感和特定空间来雕刻和造型的三维艺术。其实,一般来说历史都会“一脉相承”,同理西方艺术史也是一脉相承的:从具象到抽象,再到表现;从平面绘画到三维雕塑、再到空间体验,都具有一脉相承的轨迹。西方雕塑发展到了近现代,一部分就伴随工业革命、科技发展与国际化观念的变革而逐步演变到今天的装置艺术,当然另一部分继续雕塑原有的特色。所以,我们可以感慨装置艺术源于雕塑,也颠覆了雕塑的发展方向,雕塑和装置艺术在造型、空间和情感上有潜在的关系,雕塑的现代化发展结果就是装置艺术!
一、写实造型时期
从古希腊到19世纪,这个漫长的时期西方艺术发展虽然经历过地域的变迁和宗教的洗礼,但西方艺术一直依靠手工技术时代并以“写实为标准”在发展。受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影响后的希腊文明成了西方艺术的发源地,随着手工艺的发展,希腊古典写实雕塑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几何风格。古希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美好理想使其相信神与人具有同样的形体与性格,雕塑家掌握了人体解剖结构和人体法则,树立了以写实为基础的雕塑艺术典范。继古希腊以后罗马成了西方艺术中心, “古罗马雕塑”摆脱了理想化,更注重客观对象个性的真实性表现。12-15世纪,法国雕塑家力求把身体和灵魂结合在一起逐渐发展成“哥特式雕塑”。为了反抗宗教的桎梏和压抑,意大利再次出现写实的“文艺复兴雕塑”。16世纪末和17世纪,欧洲绘画、建筑和写实雕塑向结合,出现了矫揉造作的、写实的“巴洛克、洛可可艺术”潮流。18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艺术在罗马再次兴起,抨击“巴洛克、洛可可雕塑”的倾向及繁琐形式。
二、写实表现时期
19世纪,巴黎正式成为欧洲艺术中心,从此写实雕塑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法国这个浪漫自由的地方似乎缺乏古典写实雕塑的土壤,法国人也不是写实艺术虔诚的继承者,殖民文化出现,国际文化观念大量涌入欧洲为写实艺术增加了国际化动力和丰富的样式。在雕塑方面以更丰富的造型基础代替了单一的写实基础,促进了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法国先后交叉出现了浪漫主义、印象派、现实主义等。罗丹将写实雕塑艺术带到20世纪的门槛,而布德尔、马约尔将它带进了20世纪,从此写实雕塑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三、造型表现时期
这是雕塑演变成装置艺术的前奏,一方面,欧洲从阿拉伯、亚洲、非洲、南美洲文化中汲取艺术观念,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流露工业社会的气息。罗丹是古典写实的终结者,而马蒂斯、布朗库西、毕加索和摩尔则是现代雕塑的先驱。现代派雕塑既反传统又在创意、构思、题材、材料、表现技巧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阔的探索。马蒂斯摆脱人体解剖结构的束缚,将绘画理念带入三维空间。布朗库西保持作品的第一视觉经验、纯真的直觉和追求单纯化的本质。毕加索善于解构与重组,启发了波普艺术、集合艺术的发展路线。摩尔树立了简练、抽象的雕塑风格。
四、观念表现时期
这是装置艺术独立于雕塑的启蒙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业社会生产技术全面更新,在艺术方面反叛传统手工造型并颠覆雕塑的“三维”限制。1909年,意大利艺术家意识到机械自我持续运动能激起新观念,出现了对工业文明的敏感和憧憬的“未来主义”;1916年至1923年间,在法国、德国和瑞士也出现了达达主义,他们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而发现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运动“达达主义”。西方摆脱了“以造型为基础”的雕塑时代,进入了“以观念为基础”的装置艺术时代,这为装置艺术走向成熟积累了经验。意大利未来主义波丘尼的动力论打开了古典概念的封闭性。法国达达主义马塞尔・杜尚开创了“装置艺术”,从而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同时,工业技术的发展也直接成就了不少把雕塑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的抽象艺术家。美国雕塑家史密斯用焊钢方法从事构成主义雕塑的试验影响了世界。英国艺术家卡罗在创作中努力消除与石膏、粘土相关的作品,取消了作品底座,让作品平摊在地面空间,对观众更为直接,更接近装置艺术语言。
五、综合表现时期
这是装置艺术的成熟阶段,同时传统写实雕塑在应用领域呈衰落趋势。在造型艺术中,雕塑关注造型本身,而装置艺术更着重于形式、情感的空间构建。装置艺术的触感、量感、空间感造成了材料、形象、观众的交融性。20世纪中期以后,东西方思想的碰撞、融合、发展等局面为装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观念,装置艺术成了六七十年代后“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 “超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艺术家打破了传统的绘画、雕塑与工艺的界限,综合绘画、造型雕塑、影像、声音、表演等各种技术材料构建装置艺术,装置艺术正式超远传统雕塑、绘画、摄影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
六、跨界创新时期
装置艺术范文6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随着科技进步而由早期的录像艺术、录像装置艺术逐渐进化为以计算机、投影仪、交感设备等为传播媒介的属于新时代的“新媒体”艺术,而互动装置艺术在此发展中地位渐次攀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以高科技手段为依托的互动装置艺术逐步取代单纯的影像装置作品或数码动画作品,而成为新媒体艺术在当代真正的代表。互动装置艺术是建立在以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为平台上的人机间或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承载进行互动的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它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以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为特征的新媒体艺术对“交互性”的关注始终是十分强烈的,被誉为新媒体实验大师的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就曾多次强调: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是连接性与互动性。而新媒体艺术的代表———互动装置艺术的创作理念与发展核心,正是基于此两点特质的存在与发展。
2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特征
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特征,在不同主题的作品中的体现与侧重略有不同而互有联系。本文将从暗示性、亲和性、参与性、主动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细化的论述。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性是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则是其互动性特征的前提条件。
2.1互动装置艺术的暗示性
互动装置艺术本身所具备的开放性特征,以暗示性特征使其在艺术接受上开辟极为便利的条件,从而为欣赏者互动、参与提供心理上的宽慰、接受与无距离感。新媒体艺术家彼得·韦伯(PeterWeibel)在其《媒体艺术上下观》一文中指出,借助于存留在观看者头脑中已经拥有的来自如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情节构筑的视觉体验库。视觉艺术家可以在作品中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用这些视觉资源,他们不需要告知名称,参观者就能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这种暗示性对互动装置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这种暗示性可以使参与者尽量缩短用于理解的时间,进入交互的参与更迅速,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更放松。同时,借助于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暗示”还可以帮助艺术家阐释自己的作品,并提醒欣赏者如何参与其中。
2.2互动装置艺术的亲和性
互动装置艺术的亲和性特征使其互动性变得简捷而灵动,使欣赏者获得更为轻松的审美体验。艺术的神秘面纱在数百年的美术批评史发展中逐渐揭开,而互动装置艺术则将艺术作品与艺术欣赏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极致,甚至设置为未完成的状态,欣赏者必须参与到其中,装置艺术本身才可称之为完整的艺术品,对于艺术作品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种亲和性使互动装置艺术与欣赏者之间几乎不存在可能的隔阂。
2.3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
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特征使互动成为其艺术主题,从而令欣赏者在欣赏中得以更便捷得获得更完美的审美。在互动装置艺术中,“参与”到其中并与之互动是互动装置艺术的主题。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是与其高科技含量息息相关的,同时是其暗示性、亲和性特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互动装置艺术的参与性简便而更加智能化,甚至参与者只需置身其中,其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即已开始,其“参与”关系也已宣告成立。
2.4互动装置艺术的主动性
互动装置艺术以主动性表现出互动装置艺术要求观众参与的强烈愿望,甚至在欣赏者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便已经参与其中。互动装置艺术的主动性,是独属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一大鲜明特色,当代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中,这一特性被部分作品以多种形式广泛运用。这种性质使互动装置艺术的开放性扩大到前代艺术作品所从未达到的高度,改变了艺术品被动欣赏的境遇,使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从操作与欣赏而言都成立为一种相互的作用。该特性以对欣赏者的主动攻击、吸引为表现方式。当欣赏者进入该作品所覆盖的范围之内,作品便开始进行对参与者的影响与,在欣赏者愕然与不知所措中完成作品。
3互动装置艺术开放性特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