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1
关键词:蓄情;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156-02
散文是主情的文学样式,它强调作者独特情志的抒写,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这里所说的“精诚”,就是激动、真挚、深厚的感情。冰心在《关于散文》中亦云:“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散文只有饱含着浓郁的情感,才能感动人,鼓舞人,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散文既有这样的特质,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如何启导学生的情感必然是散文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充分的蓄情,能有效点燃散文教学的情感火焰。
蓄情,就是创设情境。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很重要,它使有关教学的各种元素融合在一起,达到心灵沟通,思想撞击,从而共同进入文本的境界。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停靠点、参与的切入点和思维的激活点,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创设情境就是教师用各种方法营造出情感的磁场,为学生和作者、编者心灵的沟通铺平道路,架设桥梁。
一、充分蓄情,导入新课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语言导入创设故事情境,用音乐导入创设审美情境,用画面导入创设直观情境,用实物导入创设真实情境,用表演导入创设活动情境,用问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用三维动画导入创设虚拟情境等。当然,这些手段并不是孤立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可能兼用好几种方法,只是有所偏重而已。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速的今天,多媒体更成为课堂的宠儿,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例如学习《我的母亲》时,可以这样来创设情境:先播放《懂你》MTV,稍作停顿,然后深情地说:“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喜欢这首歌吗?知道它为什么会响遍大江南北吗?因为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在天地间永恒激荡的母爱。谁不是为人儿女?谁又没有沐浴过母爱的光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邹韬奋先生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位20世纪初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这里,有令人潸然泪下的弦律,有母亲辛勤劳作的画面,有如泣如诉的歌词和导语,它们交织成一个令人感动、心酸,感觉真诚的情境,形成了歌颂母亲的审美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母亲的“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和“能干的才具”,进而理解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二、充分蓄情,朗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散文这种意蕴特别深厚的文体来说,读显得十分重要。散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朗读是不二选择。如教学《济南的冬天》,除用张瞳的演读渲染气氛,引学生入境外,还可以多采用读的方式,创设情境。在感受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这一段,让学生合上书本,听老师的范读,我们老师朗读虽无名家之范,但至少能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听读,学生感受到了济南冬天阳光朗照下的小山慈善、舒适的特点,为体味语句打下基础。在体会济南冬天的水的特点时,可用配乐朗诵的手段,轻快的曲调,定下了赞美、惊叹的感情基调,再加上几遍的读,水的特点、作者的感情不言而明。
再如品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唤起感情的共鸣。
三、充分蓄情,展开联想
有人说,联想是散文的神经,没有联想就没有散文。读《济南的冬天》,我们都有深刻的感受,老舍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在许多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下面,却给我们营造出了许多美丽的意境。要感受这些意境,我们不妨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舒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老人,坐着摇椅,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眯缝着双眼。或想象冬天某个阳光朗照的午后,我们躺在草地上、黄草山上,晒着阳光的情景。 又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的中介,进行联想和想象:一幅光影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下美景,并感受出景物中寄寓着一种至情至深的意境,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景情中触发了我们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想象,仿佛隐约听到远处小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琴声飘忽不定,也仿佛感觉到月光与荷叶也颤动起来,但颤动又不十分分明,此时此刻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发出一种喜悦和满足,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在散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展开联想,有助于他们将已有的情感经历,相似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从而进入文章的意境,并拓宽情境。
学生的散文学习是从情感唤起开始的,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积淀和养成为最终结果。蓄情犹如交响乐中的序曲,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进行的是一个思维方向的引导,将各种各样的情绪调整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中,为引导学生开掘情感的源流提供了帮助。
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2
关键词:爱;回首;悲情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也是古代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那么,震川先生要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呢?课标前的《教师用书》分析得很明确: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相关的家庭琐事和人迁,表达人物在三世变迁后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新课标版本下的《项脊轩志》被收录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单元旨要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更侧重于文本形象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不仅要带给学生审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启发。因此,不仅仅是一种怎样的“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多维构建,知人论世,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最柔软的角落,那便是爱的国度。身在项脊轩的归有光曾经徜徉在这爱的国度里:夜起诵《孝经》时无尽的温暖,祭挂族谱时眼前的光亮,低眉耳语时晕开的笑颜……当爱的影像在生活小事和平凡场景中明晰起来的时候,蓦然回首,那已是一个个关于爱的回忆。归有光深爱着这一个个回忆。因为在这些记忆的光芒里,有着深爱着他的人和他更为深爱着的人。而那曾经触手可及的温度却早已转到时光的背后,留下来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却又无法言说的伤痛。
所以,因为爱,回首;因为爱,伤悲。
课标下,重拾《项脊轩志》:以爱之名,再回首,书悲情。
站在原地的爱――悲之觞
在希腊神话里,该亚是大地之母。当地之子战败的时候,他们会趴伏下身子,亲吻大地,从该亚那里汲取力量。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啊!极其温柔,却蕴含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也便是母爱的力量。但母爱对于归有光来说是模糊的。他已记不起母亲的样子了,母亲离开归有光太久了。那时的归有光只有八岁,而他的母亲也只有二十五岁。
归有光的母亲为多子女所累,而她却在繁琐的生活中坚强地站了起来,支撑着家庭的生计。
归有光的母亲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为没落的家族、贫瘠的庭院撑起一方绿荫,而在这方绿荫庇护的世界中,唯独没有她自己。在希腊神话里,母亲是大地;在中国传说里,母亲是河流。不管是大地还是河流,都滋润过太多的绿叶,负载过太多的白帆,而作为她们自身,只是艰苦卓绝的付出和养育。
归有光是母亲的长子,是母亲的骄傲、家族的希望。小小的有光依恋着母亲,天阴雨湿,仍不肯留宿学堂。而母亲也记挂着他。夜半醒来,仍不忘催促孩儿温书。那一刻,母亲应该是幸福的,小有光是母亲艰难前行中的光亮;那一刻,小有光是豪迈的,终有一天他会实现书中的宏愿。而母亲却没能守护着自己心爱的孩子,待到学成之时。一年之后,母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虽然母亲为多子女而苦,为家庭所累,但她依然深爱着她的孩子们,为他们奉献着一切,直到性命骤然而逝。
逐渐成长起来的归有光是寂寞的,敏感的。十年的时间,束发读书轩中的归有光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书声从俯昂有致的身影后面飘逸下来,清朗的韵律,和着三五之夜的月光,流泻到寂静无人的角落,流淌在淡薄朦胧的世界里,那样纯净、悠然。
而母亲的讯息如风过门环,敲击着归有光的心。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
亦泣。
通过转述,为儿女每一声哭泣所牵动的慈母的样子出现在少年归有光的眼前。那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沉淀着一颗母亲的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的风吹草动,会凝聚成
疾风骤雨降临在母亲的心灵。当我们跋涉在人间的时候,母亲的心追随着我们,感应着我们,承载着我们的痛苦,分担着我们的忧愁。”幼年丧母的作者只能从他人的言语中增加对母亲的了解,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与母亲相处的短暂、母爱的失落以及母亲生命历程的转瞬即逝的哀伤。
那一处老地方,那一个老场景,凝结着的是母亲寄放在原地的爱。归有光是母亲心头永远舍不得的痛,母亲是归有光心上永远解不开的结。一段悲伤的终止,却又是另一段悲伤的开始。
立在桌角的爱――悲之切
幼年时母爱的失落,仍会让少年归有光内心隐隐作痛,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痛楚,让他加深了对“家”的理解。因此,“项脊轩”既有追思怀远之情,又有“脊梁”挺立之志。尽管旧南阁子狭小昏暗,但是经过作者的一番修葺,明亮畅然起来。修葺起来的,难道只是作者的小书房吗?还应该有一颗蟾宫折桂的心。“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人寒窗苦读的目标。然而,这样的目标能在破败的家道环境中实现吗?
归氏家族本是钟鸣鼎食之家,无奈家道中落。在《项脊轩志》中也有对这一家庭环境的记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作者寥寥数笔,淡然而平静地记录着环境的改变,家族的变迁。那一片无序和破败的景象仿佛静止在文字里,却依然掩盖不住文字背后的无奈与悲凉。家族成员的冷漠和融氛围的破碎,再一次考验着一颗年少的心。竹叶声声,兰桂无语,在一片光影交错的世界里,作者在找寻着方向。
“吾家读书久不效”,是祖母历经沧桑后的内心的悲凉。“儿之成,则可待乎”,是少年时的归有光重新燃起祖母内心日渐干涸的希望。持象笏而至的祖母又给了在项脊轩中苦读的归有光重振家风,光耀门楣的勇气。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是疼爱,“儿之成,则可待乎!”是期望,“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是信任,归有光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而今,当年老祖母拿过来的象笏还放在桌角,而老祖母却永远地离开了归有光。瞻顾遗迹,那份疼爱,那份信任,那份期望,让归有光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长号不自禁。
爱之深,悲之切;情之至,行之坚!
种在树上的爱――悲之深
归有光二十三岁那年与妻子魏氏成亲。这桩婚事是母亲生前为归有光定下来的。“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每一个女子都对自己的婚姻报有无限的期许。魏氏是幸运的,在她最美丽的时刻,遇到了归有光。归有光也同样是幸运的,仿佛是母亲在冥冥之中对孩儿的补偿。妻子的到来,给归有光的单调生活增添了无尽
色彩。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平实的话语却隐藏不住妻子内心的喜悦与满足。阁子里的那个人是妻子引以为自豪的如意郎君。这也给不得志的归有光极大的鼓舞。贤淑乖巧的妻子走进了归有光的内心世界,融入了归有光的书斋生活,成了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妻子的爱,圈出了一片宁静的港湾,让不得志的归有光重拾温暖,再次扬起风帆。
然而,命运又一次将他深爱的人夺走。归有光幸福的生活戛然而止。“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再也看不到妻子问学时,崇拜和喜悦的样子;再也听不到妻子省亲后,自豪与满足的话语。归有光离不开妻子,因为妻子已是归有光生命的一部分。“室坏不修”是怕碰触到破碎了一地的记忆吗?还是因为那心底永远缝合不了的裂痕。妻子的离开,让归有光的内心不堪重负。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昔日夫妻共同生活的项脊轩已被重新修葺。没有妻子陪伴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
想想妻子种这棵树时的情景吧!她种的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对丈夫甜蜜的爱。而今,归有光站在亭亭的树下,早已辨不出是树影还是人影。如盖的树下,妻子为归有光撑起一把天然的伞,为丈夫遮蔽住外边的风雨,但却遮不住归有光落向心底的眼泪。
已过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屡试不第,历经了很多的仕途坎坷,他的心灵已经被种种辛酸和苦痛折磨得伤痕累累。感情的表达不再如十八岁那样外露,而是一种而立之年历经坎坷之后的含蓄和深沉。那段饱含温情的往事,温馨甜美,却也饱藏着深深的伤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情有多深,痛有多深。
沉思往事细思量,当时只道是寻常往事如梦,彻痛心扉!“曾经在幽暗往复中追问,才知道平淡从容是最真。”
归有光目睹了家族的变迁。破败的环境,复杂的心理,很容易使年少的他在残灯寒舍的暗夜里,怀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个关于母亲的小细节,在这个时候都会让人泪流满面。
寒窗苦读无人问,一朝封侯天下知。家道中落的痛苦、光耀门楣的责任、艰难度日的压力,让归有光意识到肩上的重担。轩中苦读,只为找寻方向。祖母的举动带给归有光心灵上的震动。是饱经沧桑的老祖母的信任给了归有光继续前行的动力,使归有光坚定了“学而优则仕”的方向。瞻顾遗迹,感慨尤深。
而立之年,穷途末路之上,既找不到来路,又找不到出路。红袖添香伴读书的脉脉温情便显得格外温馨。再回首,是妻子的温情解开了没落文人的惆怅,妻子用自己的深情铸就了爱的避风港。简单的叙述,总会让人十分愉悦,却又万分悲痛。
岁月从归有光的身边偷走了很多的东西,却将最珍贵的回忆留在了项脊轩里。那是一份份有关爱的回忆。没有豪言壮语的堆砌,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只是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却也饱有化不开的浓情。正所谓:项脊轩见往事,平平淡淡;枇杷树续前缘,真真切切。
能把生命偷走的是岁月,但能把生活守住的是我们自己。后来,归有光开始了他的浮沉宦海之旅,很少回项脊轩了,但项脊轩却从未与他分离过。因为项脊轩不只在一个老地方,在几段文字里,最重要的是它在作者的心里。
有关项脊轩的回首,是以爱的名义,抒发人世莫测的悲情。
参考文献:
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3
【关键词】张爱玲;苍凉;家庭;时代;爱情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名奇女子,她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沧桑感,“苍凉”、“悲凉”、“凄凉”等字眼是她经常使用的词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庭没落、个人不幸与国家危机不期而遇,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造就了张爱玲的苍凉审美,因此她的笔下总是有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一、家庭酝酿的苍凉之底
张爱玲的苍凉首先来源于她的家庭。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生于没落的宦官之家的张爱玲没有赶上家族的煊赫,这个虚浮的时代只留给她一个枯槁的背影。而父母离异之后,父亲的暴虐和母亲的冷漠让她变得早熟而孤独。
张爱玲的父亲是个沾满封建旧习气而又脾气暴戾的人。父亲的房间里永远都是下午,在那儿坐久了便觉得会沉下去,整个儿都是懒洋洋,灰扑扑,缭绕在鸦片的云雾里。”张爱玲在他那里感受到的封建家长的专断、虐待远远多于父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父爱的缺失表现得尤为明显:《茉莉香片》展示了一个人性扭曲,畸形变态的富家子弟聂传庆的心理历程,从一个儿子的角度否定了父亲的伟大。《多少恨》中虞老先生抛妻弃女,而当女儿经过多年的苦苦挣扎,就要获得幸福生活的时候,虞老先生又找上门来,苦苦的纠缠着女儿。
在童年时期,张爱玲的母亲就抛弃了她。因此,张爱玲小说中基本没有歌颂母亲的作品,更多的是展示出母亲冷漠、自私、残暴的性情。《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人性丑恶的直接表现者,变态得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花凋》中的郑母,怕暴露了自己的私房钱而放任女儿病死。《半生缘》中曼祯的母亲在曼祯被姐姐姐夫奸囚禁后,拿着暴发户女婿女儿的钱,甚至临走都没有想要去看下曼祯。在散文《谈跳舞》里直接表达了她对母爱的厌烦:“母爱这位大的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陈词滥调。有些感情,如果把它戏剧化,就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张爱玲的作品中有两处关于母亲的叙述,让读者尤为伤感:一是在母亲家住了段时间后觉得“母亲的家不复是柔和的了”,还有一处是她觉得触碰到母亲手的那一刻,有种生疏的刺激。
张爱玲在这种昏暗压抑的家庭里孤独地成长起来,她时刻感到无处可依,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抵触和畏惧。在散文《我的天才梦》中,她说:“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很多人尝试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同于一个废物。”她在叙述时用冷冷的笔触直击读者的灵魂,而自己却像是置身于茫茫苍生之外,冷眼旁观,而她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虚伪、势力和扭曲的。
二、时代构建的苍凉之行
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的时代。张爱玲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更让她感受到世事无常,加深了她的人生虚无荒凉感。一九四三年,珍珠港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上海当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这种严峻、生死存亡之秋的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之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女儿们》……张爱玲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某一个阶层集体蜕变和没落的时代,她满眼看见的都是梦魇一样的生活,战争给了她末世感和紧迫感。
张爱玲对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她眼光超前,预见性地说过:“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正是她这种超前的心态,使她抓住了上海沦陷时期这个机遇。柯灵在《遥寄张爱玲》中写道:“我扳着手指头算来算去,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一个张爱玲,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
苍凉作为张爱玲作品中的底色,总是有种雪后天空的灰蒙,那是一种沉寂下去却仍不乏活力的苍凉。“她醉心于在古典的梦魔般的氛围中构筑她的传奇世界,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上,细致地描绘沪港洋场社会中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们的人生梦魔。一个又一个的苍凉故事在她完美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繁复艳丽的意象中被不断地演绎。”她总是着力于揭示心灵与肉体、感情与欲望之间的巨大冲突,这使得她的作品有着强大的张力,充满了洞穿人生况味的冷静与思索。
三、爱情造就的苍凉之巅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他们的相爱催化了张爱玲创作生涯高峰的到来。在胡兰成首次拜访张爱玲,谈到彼此的写作经验时,张爱玲对于自己的写作经验是这样描写的:“虽然直接经验不是创作题材的唯一源泉,但女人的活动范围较受限制,所以作品大都取材于家庭和恋爱。”在和胡兰成相恋的三年里,张爱玲走向了创作的巅峰。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时下流行作品,一谈就是数小时,散文《爱》就是描写胡兰成庶母的故事。
在与胡兰成婚姻失败的那段时间里,张爱玲的作品中总是或多或少的流露出消极的爱情观:爱情不是作为纯粹的爱情结果而存在,而是作为经济需求而存在。在《多少恨》中家庭女教师家茵与作者年纪相仿,父母离异。男主角夏宗豫和胡兰成年龄相仿,是有妇之夫。最终家茵和宗豫还是分手了。张爱玲在处理人物,不经意间折射了她内心深处的想法。《十八春》中曼祯的命运十分悲惨:母女之情、姐妹之情、爱情婚姻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她深刻地感到“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想中更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曼祯在多年后见到世钧,说“世均,我们回不去了”这又何尝不是张爱玲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对自己的感情的理解呢。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是深刻的:“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竟会在胡兰成避难温州、与另一女子同居的时候,千里迢迢地追随了去;而在离开温州的前一晚,坐在他与旁人同居的房里,看看他又看看她,直至深夜还舍不得走。但是这种爱又是决绝的,她对胡兰成说:“我要是不得不离开你,我也不至于寻短见!我也不能再爱别人,我就只能是萎谢了!”于是,这场短短三年的恋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夏志清对张爱玲有一句很好的总结:“我们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的巧妙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苍凉之感。”由于在残破的家庭中生长,又在乱世中沉浮,又遭遇了一场深刻而失败的爱情,使张爱玲对“人性”这部书有了太多的破译和感悟,对人生悲凉的况味也有了独到的领悟,这造就了她作品中无法抹去的苍凉。
【参考文献】
[1]余斌.张爱玲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柯灵.遥寄张爱玲[J].读书,1985(4).
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实例 真情美感 用心倾听 激趣
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激趣”这一教学方法,而所谓“课堂激趣”就是教师运用一切巧妙的手段吸引、鼓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使课堂轻松愉快,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功。怎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呢?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举生活中的实例来激趣
老师要把课堂融入生活的大语文中,把生活的大语文融入小学的语文课堂中。我曾上过作文课《妈妈我想对您说》,课前三分钟我让课代表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赞美母爱的诗,带领学生读关于爱的词,进行课前铺垫,营造文化氛围。上课了,我抱一束鲜花,笑容可掬地走进教室,学生马上大叫起来:“哇噻、太美了!”“这单元的课都讲亲情,鲜花是送给母亲的。”“对,这一单元都学关于亲情的文章,一定是送母亲的。”学生议论纷纷,眼睛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小脸上写满了兴奋。我借机说:“今年的母亲节我送了母亲一束鲜花,在鲜花中我还留了纸条,纸条上有几句话,大家想知道写什么吗?”“想!”整齐响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音乐响起,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动情的歌声轻荡在教室里。我读起自己赠母亲的话:“妈妈,您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您教的,我迈出的第一步是您扶的,您教会我用汤匙,教会我扣扣子……”当我的声音和音乐一起结束时,我看到全班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闪烁着泪光。我说:“有哪个同学想跟老师说些什么吗?”他们个个都举起了小手,每双眼睛都那么深情。学生A:“我深深理解了母爱!”学生B:“母亲为我们付出太多太多了!”学生C:“母亲一心只为儿女着想,唯独没想她自己!”还有个男孩激动地说:“实在太惭愧了,前天我因为妈妈没能在7:00前叫我起床,冲妈妈发脾气。”这种生活的氛围、生活的情境,点燃了激情的火把,让懂事的孩子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爱,让他们释放真情,袒露心迹。如果语文课堂离开了生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就会失去课堂的灵魂,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2.以真情实感来激趣
语文是一门通过抽象文字表情达意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具有情感性。试想,如果一位教师面无表情,语气呆滞,平淡地朗诵《啊!你在哪里》时,如何使学生动情呢?富于感情的语言不仅使学生易于理解地接受知识,还会使他们心灵受到震动,情绪深受感染。如《海燕》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我范读这篇课文时,就以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仿佛看到海燕与风暴搏斗的雄姿,体会到革命先驱者的英勇无畏。那些充满激情的语言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
3.用心倾听来激趣
以往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掌握“主讲权”,学生只能以听为主,此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转化成学生“讲”教师“听”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又可以真正使教师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还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活力。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与渔”、“操练捕鱼”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学生主角,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保持活跃,使语文课堂呈现无穷的活力与魅力。
4.采用鼓励来激趣
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5
我凝思地,微微答以一笑。
是的,太沉默了!然而我不能,也不肯忙中偷闲;不自然地,造作地,以应酬为目的地,写些东西。病的神慈悲我,竟赐予我以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除了一天几次吃药的时间,是苦的以外,我觉得没有一时,不沉浸在轻微的愉快之中。——庭院无声,枕簟生凉。温暖的阳光,穿过苇帘,照在淡黄色的壁上。浓密的树影,在微风中徐徐动摇。窗外不时的有好鸟飞鸣。这时世上一切,都已抛弃隔绝,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树声,都含妙理。是一年来最难得的光阴呵,可惜只有七天!
黄昏时,弟弟归来,音乐声起,静境便砉然破了。一块暗绿色的绸子,蒙在灯上,屋里一切都是幽凉的,好似悲剧的一幕。镜中照见自己玲珑的白衣,竟悄然地觉得空灵神秘。当屋隅的四弦琴,颤动着,生涩地,徐徐奏起,两个歌喉,由不同的调子,渐渐合一,由悠扬而婉转,由高亢而沉缓的时候,怔忡的我,竟感到了无限的怅惘与不宁。
小孩子们真可爱,在我睡梦中,偷偷地来了,放下几束花,又走了。小弟弟拿来插在瓶里,也在我睡梦中,偷偷地放在床边几上。——开眼瞥见了,黄的和白的,不知名的小花,衬着淡绿的短瓶。……原是不很香的,而每朵花里,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
终日休息着,睡和醒的时间界限,便分得不清。有时在中夜,觉得精神很圆满。——听得疾雷杂以疏雨,每次电光穿入,将窗台上的金钟花,轻淡清澈地映在窗帘上,又急速地隐抹了去。而余影极分明地,印在我的脑膜上。我看见“自然”的淡墨画,这是第一次。
得了许可,黄昏时便出来疏散,轻凉袭人。迟缓的步履之间,自觉很弱,而弱中隐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愉快。这情景恰如小时在海舟上,——我完全不记得了,是母亲告诉我的,——众人都晕卧,我独不理会,颠顿地自己走上舱面,去看海。凝注之顷,不时地觉得身子一转,已跌坐在甲板上,以为很新鲜,很有趣。每坐下一次,便喜笑个不住,笑完再起来,希望再跌倒。忽忽又是十余年了,不想以弱点为愉乐的心情,至今不改。
一个朋友写信来慰问我,说:“东坡云‘因病得闲殊不恶’,我亦生平善病者,故知能闲真是大工夫,大学问……如能于养神之外,偶阅《维摩经》尤妙,以天女能道尽众生之病,断无不能自己其病也!恐扰清神,余不敢及。”
因病得闲,是第一慊心事,但佛经却没有看。
一九二二年六月十二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诗、散文集《闲情》。)
赏析:
别样的人生态度
《闲情》写的是因病得闲的一段心情,其背后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而这人生态度又和她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息息相关。细细品读不难辨认出冰心创作关于“大自然·童真·母爱”三大主题的痕迹。
散文开篇便把我们带到一种温馨的氛围中,手足间的亲情跃然纸上。《闲情》所叙,全是由病而得的“最清闲最幽静的七天”中的事情与感受。和冰心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闲情》也充满着对童心,对大自然的讴歌。“弟弟归来,音乐声起……”“小孩们天真可爱……都包含着天真的友情。”随着她娓娓动听的叙述,几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接连展现在我们面前。歌颂童心,是冰心著名的“爱的哲学”的一部分。她的心向往着天真烂漫的童年,因为在她看来童年是人痛苦的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然而,对于她来说,这一时代已不可复得了,她便只有去追慕一切的孩子,回忆自己的童年。文中对于“小时在海舟上”跌倒嬉笑的回忆,正表现了这种纯真的稚气。
关于母爱的散文范文6
而制约教学效率的通常有两块短板:教学目标和反馈练习。教学目标指导和制约着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活动追求明确目的,达到明确结果;反馈练习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据此,提高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效率,就应该解决教学目标和反馈练习问题。
一、寻找有效的教学目标
“标”在哪里?一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二是考纲,三是根据教学实际和中考要求总结出的目标点――考点。知道了“标”在哪里,就要善于寻找,将其挖掘出来,展示在复习教学中。寻“标”的具体行动如下:
(一)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弄清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考查的一般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规定,初中生阅读的目标有15条,其中第4、8、9、10条是针对现代文阅读作出的重要规定。解读之,就可以寻找出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考查要求。
比如,第4条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解读: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通则,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了解内容和品味语言等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及检测目标。
(二)解读考纲,把握现代文阅读复习和中考考查的方向
考纲是中考的方向,规定着中考考查的范围与内容。这是中考复习根据,解读之,可以把握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和题型。
以解读南京市考纲为例。
南京市每年中考前会有《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其中有关于中考的“考试说明”,也有考试主管部门对于中考命题方向的讲解,叫“中考说明宣讲”。这样的“说明”和“讲解”,就是南京市中考考纲,对当年中考起着导引作用。
比如,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课标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南京市2011年的“考试说明”对此有自己的具体说明,考查的要求是“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文路,感受形象,能分析作品的创作特色,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解读南京市的“考试说明”要求可知,指导南京考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 要关注以下内容:(1)小说要理清情节发展,散文要弄清写作思路;(2)小说要分析人物形象,叙事散文分析“人”的形象,写景散文分析“物”的形象;(3)了解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手法,比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4)品味语言;(5)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把握小说和散文的主旨。
再比如,南京市近年“中考说明宣讲”,规定了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向:原则――课内外勾连,稳中有变;选材范围――课外,篇数不定;文体――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不考);考查范围――整体感知、理解文意、信息筛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质疑探究。解读“中考说明宣讲”,现代文阅读复习就可以有的放矢。
(三)解读中考试卷,归纳“考点”
解读当地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准确把握考点,针对考点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可以提高“命中率”,有效提高阅读达标率。
以解读南京市2009―2011年三年中考试卷,归纳散文阅读考点为例。
2009年散文《蔷薇几度花》基本考题是:(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解读考题,可知考点是:感受形象、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赏析语言、分析某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写法)。
2010年散文《天窗》基本考题是:(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什么(选择题)解读出的考点是:概括事情、品味语言、分析标题的作用、理解文章内容。
2011年散文《雪地烤红薯》基本考题是:(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手忙脚乱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3)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解读出的考点是:梳理文路、分析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想象能力(揣摩心理活动)。
通过解读南京市近三年中考散文阅读题型,可以总结出中考散文阅读的基本考点:分析标题作用(或含义)、理清文路、概括内容(或事情)、分析人物、分析环境的作用、品味语言(句子和词语)、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二、进行有效的反馈练习
有了目标,现代文阅读复习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从而避免“无效”劳动;为了强化目标,促使目标有效达成,提高达成率,还需进一步进行巩固目标的反馈练习。而这种练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
(一)注重反馈练习的系统性,以“精”取胜
1.分类分点,全面覆盖
中考复习时间紧迫,更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比如,计划用30课时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对散文、说明文、小说和议论文阅读进行分类训练,分好课时进行。比如散文10课时,说明文6课时,小说6课时,议论文8课时,分类展开,避免盲目性。
对某一文体进行阅读训练,还要分点展开,点点相连,覆盖该文体阅读的绝大部分考点。以说明文阅读复习为例,说明分点式练习的运用。
选择南京市2010年中考说明文《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作为阅读材料一。该阅读五道考题,其中常规考题三道:(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2)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这三道考题分别包含了说明文阅读的筛选信息、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作用、品析语言等考点。选择南京市2006年中考试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作为训练材料二。该阅读有这样两道考题:(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2)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这两道考题包含了说明文阅读的另外题型: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说明文的逻辑顺序。那么,进一步选择说明文阅读材料时,就要考虑选择含有说明文其他题型的材料。比如试题要包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理清说明思路以及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题型。
这样选出的三、四个阅读材料,基本覆盖了说明文阅读的题型和考点。用之进行反馈练习,可避免大量的重复性训练,从而提高效率。
2.有效整合,查缺补漏
中考前,各地一般会进行一模和二模考试。一模、二模考试结束后,许多教师会将大量的一模、二模试卷印发给学生做。这样一味地做试卷,耗时耗力,往往收效甚微。
那怎样做呢?根据实际学情和一模、二模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以前的中考试卷和一模、二模试卷进行有效整合,或删减或增加,整合出有针对性的新试卷,进行查漏补缺和巩固练习,以有效提高阅读答题的正确率。有知识点缺漏的,就选做包含这些知识点的试题;有错误率高的,就选做该知识点进行巩固。
3.突出重点,关注“新”点
现代文阅读复习,既要针对当地历年中考都出现的常规题型,进行重点练习;还有根据当年中考的新考纲,关注“变”的部分,进行“新”考点练习。
以南京市2008年、2009年、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为例,进行分析。这三年中考,散文阅读都考了语言的品味赏析;2008年散文《田野上的白发》、2009年散文《蔷薇几度花》都考了分析人物品性;2008年散文《田野上的白发》和2010年《天窗》都考了概括事情。这些是基本考点,要重点掌握。2010年考了散文标题的作用,2011年考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较之以前,这是不断出现的新考点,需要当年复习时予以关注。
解读本地前几年的中考阅读考题,可以了解基本考点,还可以预测当年新考点。抓住这些,中考效果就有了。
(二)注重点评的指导性,以“巧”取胜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重在精练精讲,尤其注重反馈点评的指导性。点评反馈练习,反对只对答案不讲方法的做法,也反对教师一言堂讲解的做法。点评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归纳总结方法,突出点评的普遍指导性和适用性。
以点评语言品味赏析题为例。
南京市2009年中考《蔷薇几度花》的语言赏析题是:赏析句子:“(蔷薇)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句描写的对象是蔷薇,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写出了蔷薇的什么特点?用这种方法写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喜爱之情”,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问问题”方式赏析句子,归纳出赏析写景句子的一般方法:修辞手法 + 景物特点和表达效果 + 表达情感。
这样学生在做赏析句子的考题时,至少可以知道从哪里入手了。有方法才有效率。
三、编制有效的复习材料
在专题阅读训练进行之后,指导学生编制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总结材料。总结材料的基本内容包括:阅读题型(考点)、解析、答题方法和例子,所选例子最好是学生最近所做的阅读练习中的例子或中考例子。将几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总结材料汇编成册,作为中考复习材料使用,会收到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