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味小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乡的风味小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乡的风味小吃

家乡的风味小吃范文1

瓜丁清香可口,甜而不腻,有排毒去火的药效,是居家旅行的必备佳品。下面我就想大家介绍瓜丁的制作过程吧。

首先,要挑出上好的冬瓜,把冬瓜皮削掉,把冬瓜肉切成小长方体,再把切好的冬瓜丁放进热水里洗个热水澡后出水沥干,再把冬瓜丁装在竹筐里,在清凉的泉水里浸泡上三天三夜,再沥干,接着就是敷糖水了,把上等的甘蔗糖和薄荷叶熬成水状,把沥干的冬瓜丁倒进糖水里,均匀地着糖,最后放在竹匾上晾干,就大功告成了。成品后的瓜丁白中泛青,晶莹剔透,像一个个精美的翡翠,令人爱不释手,拿上一块,轻轻一咬,清脆爽口,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由于家乡的瓜丁是原生态的绿色食品,所以深得海内外朋友们的喜爱,现在的瓜丁,不但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走出了国门,一块小小的瓜丁,凝聚着潮汕人民的智慧和热情,一块小小的瓜丁,传递着浓浓的乡音乡情。

家乡的风味小吃范文2

西红柿炒蛋色香味俱全。黄色的鸡蛋块下有一片片西红柿沉浸在柿汁里,边上衬托片片青椒,看后令人垂涎三尺!

西红柿炒蛋的做法很简单,先把锅里的油热好,再打几个鸡蛋,炒上一分钟,把切好的青椒放里面去,爆炒上1分钟。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西红柿炒蛋就做好了。

西红柿炒蛋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丰富,人人爱吃。有一次,我的远方亲戚来做客,把我的表弟也带来了。我们在公园玩得很开心,直到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快回家吃饭了”。一回家表弟就看见桌子上的西红柿炒蛋,馋的直流口水。我帮妈妈干活。我吃饭时发现桌子上的西红柿炒蛋只剩下西红柿汁了。哈哈,表弟真是个大馋猫!

家乡的风味小吃范文3

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地区差异、学校自身特色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反映地域性特点的资源。如可以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戏剧艺术、特色美食等富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教学。

笔者所在的福建省厦门市是一个美丽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特别是当地小吃,已经融于厦门人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一种偏好,一种习惯,一种民风,也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时,一位本地教师,带领着学生充分挖掘厦门特色小吃文化,补充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厦门特色小吃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教学时,该教师创设情境导入:“老师想在中山路开一间厦门风味小吃店,让中外游客都能品尝到具有厦门特色的风味小吃。苦恼的是还没有定好菜单,所以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出谋划策一下,看看店里的菜单上,该有哪些厦门风味小吃?”然后,学生交流讨论他们所调查了解到的厦门风味小吃,如烧肉粽、土笋冻、海蛎煎、面线糊、炒面线、薄饼、花生汤、韭菜盒、炸五香、油葱果、沙茶面、虾面、东粉鸭、海蟹糯米粥、芋包、圆子汤、炸枣、糯米炸、贡糖夹饼等。接着,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竞赛:“看看谁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风味小吃介绍的最具体,让别人听后也会垂涎三尺,喜欢上这种风味小吃,那么我们就将这种小吃编进菜单里。”竞赛前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之后小组推荐出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简单记录,并进行适当评议和补充。最后,该教师进行总结:“今天,老师要谢谢同学们的帮忙,为我的风味小吃店想出了这么好的菜单,并且为这些小吃做了这么好的介绍,你们真是太棒了!”如此一堂“色”“香”“味”俱全的厦门特色小吃探究课,就在学生兴高采烈的竞赛活动中结束了。

结合社区资源,实现开放教学

新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蕴藏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所在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员工子女,学校所在的社区――寨上村便是他们的第二家乡。这些外来员工子女长大以后,也可能会和他们的家长一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为厦门的发展做贡献。他们对寨上村所知甚少,就谈不上为这第二家乡而骄傲了。而据《寨上志》记载,寨上村已经有901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风物广博、璀璨,有很多深厚的社会资源,值得学生去了解、探究。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位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社区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社区,挖掘寨上村的历史人文,培养学生热爱第二家乡的情感。其中一个小组选择对寨上村的文物古迹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为“追寻寨上村的文物古迹”。 这个小组成员走进寨上村,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老人协会会长、社区主任等人员,还通过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或图片、报刊资料,深入了解寨上村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做好记录,并为文物古迹实物拍照,建档。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认真进行分析,撰写研究结果,编制手抄报,同时书面向社区、街道领导反映,并取得少先队的支持,向全体少先队员和家长们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寨上村及厦门市的文物。任课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让各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交流。丰富的图文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带给学生视觉冲击,更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开展“追寻寨上村的文物古迹”等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社区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而且还增长了见识, 同时也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第二家乡的真挚情感。这种丰富的体验与收获,比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更深刻,更有意义。

参与社会活动,内化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因为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最终都是通过生活实践反映出来的。为此,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育素材,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社会,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知,内化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时,学生对残疾人的难处分析得头头是道,可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并主动向残疾人伸出援手。一位任课教师征得学校德育室的同意与支持,在课后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福乐家园。福乐家园里有一群智力缺陷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这里边接受康复训练,边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这样,既能练手练脑,也能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这些在平常人眼里简单的工作,残疾人朋友做起来却颇显吃力。学生与福乐家园学员一起制作手工,在塑料板上钉上梳子的小齿,在制作中感受和体验学员的日常工作。福乐家园学员们一个下午的工作任务,在学生的帮助下,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回到课堂后,该教师让学生交流这次活动的感受。通过交流,学生们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自立、乐观的精神,也深切地体会到即使是弱小的生命也能绽放美丽的光彩,对残疾人的同情、友爱之情油然而升。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生活性,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的内化。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教学时空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注重使儿童发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如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等。因此,家庭资源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适时使用可将教学的时空延伸到课堂外,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三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许多普通的劳动者,能初步体验到他们工作的艰辛,自觉做到尊重劳动者。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他们的家长职业类型多样,层次差异明显,主要以灰领为主,工种艰辛。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其工作的艰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位任课教师在课前布置一项调查作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亲身体验父母的一天工作,记下父母亲于何时做何事,是否劳累?并拍下照片,写下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前,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调查。一个学生介绍到:“我的爸爸是个泥水工,在厦门这个城市干着又苦又累的活儿。从早上七点吃完早餐出门到工地,一刻也不得停歇,直到中午十二点半才吃上简单的快餐。我为爸爸擦着脸上的污渍,问爸爸累不累?爸爸笑着说,习惯了。我觉得爸爸好辛苦!正是因为有了很多像爸爸这样的工人,厦门市才能高楼林立。”话音刚落,孩子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笔者认为,这掌声,不仅是送给上台介绍的学生,更是送给他的爸爸。随着学生一个个上台发言,大家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劳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的辛苦工作,从而发自内心尊重感激从事各种职业的人。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土地养育着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事先和家长们取得联系,鼓励家长尽可能利用假期带孩子体验家乡农村生活,帮助农民进行一定的农作实践,引导孩子主动积累。

整合学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进行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优化教学资源,将散乱的知识点织成网,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有一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魂宝》,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也有一个与这个专题相关的内容――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文,文中还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插图。一位品德与社会教师发现后,带学生进学校电子阅览室上网收集关于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还与语文老师携手执教一节活动课,写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要求学生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介绍景点风光也可以介绍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学生的个性发言、创意表达在课堂上精彩纷呈。别开生面的学科整合课,激发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既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又为相关单元专题的语文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又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走访遗迹看历史》时,为加深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位教师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联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说圆明园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它是如何被毁灭的?课文的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何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通过回顾、讨论、总结,让学生体会到:“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在学科整合中,学生以史为镜,对中国那段耻辱的历史了解更为深刻,振兴中华的信念更为强烈。

家乡的风味小吃范文4

我的家乡在廉城,那里的风味小吃非常好吃,非常多。有洁白、爽口、咸香的簸箕炊;口感酥软的煎堆;又香又好吃的臭豆腐;香喷喷的牛杂串……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脍炙人口的裹蒸粽了。 小 荷

家乡的裹蒸粽向以香滑可口、软硬适度著称,尤其以廉城东街李伟坤的裹蒸粽脍炙人口,顾客“吃一个想两个”。它是选用干的粽叶包裹的,先铺上一层糯米,加上一点儿叉烧瘦肉或五花炸扣肉,夹大红虾肉或蟹肉为馅,再铺上一层糯米,包裹成“四方形”,用水草结扎,即可放进蒸笼锅内,隔沸水蒸熟。蒸熟的蘸上一丁点儿蜂蜜或赤砂糖来吃,更是别有风味。

吃的时候,把外面的水草和粽叶撕开,裹蒸粽金黄软韧,香气四溢,让你垂涎三尺。吃一口,外酥内软,一阵香喷喷的粽香立刻从舌尖直透肺腑。吃裹蒸粽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嚼。如果蘸上一点儿辣椒酱来吃,便会香辣刺激,辣得你“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但那样会令你越吃越想吃,越吃越爱吃,回味无穷。如果蘸上一丁点儿蜂蜜或赤砂糖来吃,更是别有风味。

朋友们,只要你来到这里,我们便用各种小吃来热情地招待你,让你们吃得过瘾。

家乡的风味小吃范文5

我的家乡山西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条件,造就了许多雄伟壮观、引人入胜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贵生物等自然景观,其自然旅游资源之丰富位列全国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几乎拥有所有的自然景观,而盐池、万年冰洞、火山群却是绝大部分省份所没有的。

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当山、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全国十佳自然保护区之一的芦芽山、五镇之一的中镇霍山、保存有华北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的历山、太行山脉中奇绝险峻的太行大峡谷、王莽岭、黄崖洞,另有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庞泉沟等,山色不同,神态各异,分别以险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胜。有的可游览观赏,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访古寻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这些名山大川犹如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形成多处风光宝地,成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旅游资源。

山西因气候、土壤结构、生活条件,和土特产品不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地方风味小吃。并且一个小吃成为一个地方形象的代指。现在这些独特的风味小吃,已日渐从家庭餐桌走向集市摊点。

太谷饼:继承我国传统饼食——“胡饼”的制作技巧,选料精细,工艺独到。以配料、拌面、揉扎、制饼坯、粘芝麻、烘烤等工序精制而成,甜而不腻,软而不皮,香甜湿润,为旅行、探病的绝好佳肴。

过油肉:进了山西人开的饭店,上了山西人的饭桌,过油肉是必备的一道菜,它因选料精、刀工细、配料鲜,制作快、口感酥、味道浓、营养价值高而倍受欢迎。选猪的里脊肉或元宝肉为主料,精切成铜钱厚的肉片,加蛋黄、黄粉、精盐、料酒等抓匀,放入油锅中打散滑熟,加木耳、玉兰片、葱白、菠菜等辅料,烹炒而成,色泽金黄。

家乡的风味小吃范文6

一、立足现实生活

教材依据的学生生活是常规下儿童的生活,与现实中的学生生活还是有区别的。学生是生活在特定的区域内的,不同的家庭条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条件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千差万别。教师要寻找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自己遭遇、体验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如在上《家乡的风味小吃》这课之前,可让学生通过上商场了解,收看地方电视广告,翻阅地方杂志,上网搜索等方式去了解各地的风味小吃,特色食品。又如,在讲《我的家乡真美丽》这一课之前,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自己家乡美景的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并走访家乡有关名胜古迹。这样,上起课来就得心应手了。

二、挖掘教学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只是儿童活动的范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儿童关注教材提供的文本资源,还要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把儿童的关注点引向社会生活,把一切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使文本向生活拓展,课堂向社会延伸。如上《校园里的发现》就可以将课堂搬到美丽的校园,分组进行活动。有的用卡片记录自己的发现,有的用图画画下校园的美景,有的用照片拍下某一感人的画面……学生都在按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在独立发现、思考、辨析中主动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开展多种活动

作为学习活动的一名参与者,教师应和儿童一起走向社会,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并从儿童的角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1.游戏。《别人眼中的我》这一课是一个游戏,根据特点来猜同学,要求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缺点,从别人这面镜子中更好地认识自己。2.体验。《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这一课,旨在通过“剥豆”这项劳动,体会做家务的不容易,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的幸福生活、温馨的家庭是父母创造的,从而懂得自己要为父母分忧解难。3.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上《我为校园披绿装》这一课,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短剧“哭泣的小树”表演,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意识到自己应爱护校园环境,做校园绿色小卫士,树立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