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1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来说明该词是写景、咏史、抒怀三者有机结合的佳作。
关键词:写景 咏史抒怀
诗歌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从形象着手,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北宋词人苏轼敢于一扫晚唐五代以来委靡不振的词风,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了词的领域,举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等等,诗可以表达的题材,都可以用词来表现,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并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豪迈奔放的风格。请看他的代表作《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经友人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他在黄州上任游黄州赤壁时写的,当时他47岁。面对如画的赤壁江山,缅怀在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惆怅失意的思想感情和有志无成的矛盾心理。写景、咏史、抒怀浑然一体。
词的上阕开头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浩荡的长江水向东流去,滚滚波涛冲走了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作者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触景生情,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千古兴亡的事迹很多,这里指的是哪些呢?那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点明了时代(三国),人物(周瑜)和地点(赤壁),这两句是说,人们指着故垒的西边说:这就是三国时代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了。苏轼所游的赤壁,不是三国当年大战的赤壁,看来苏轼是知道的,所以他说是“人道是”,是假此地方作为古战场藉以怀古而已,那么,这里既点出了赤壁,赤壁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加以描绘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向我们展现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乱”有“参差”的意思。“乱石穿空”一句,把陡峭参差、插入云霄的赤壁山形象地写了出来(形);“惊涛拍岸”这句不仅使人想象到波涛撞击江岸的威力,也仿佛使人听到了狂涛拍击江岸的滚滚巨响(声),“卷起千堆雪”,描写浪花飞卷,层层堆积,用“雪”比喻汹涌江涛所激起的浪花,非常贴切地写出了它的颜色(色)。在这里,“穿”、“拍”、“卷”几个词写得富有动感,用得铿锵有力、精炼形象,这里只用了13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了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全篇只有这三句是正面描绘赤壁,写得意态纵横,撼人心弦,这就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周瑜渲染了环境气氛。赤壁的景色如此壮丽,如此奇险,然而,物在人非,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的豪杰们已与时俱逝,这就使作者不能不发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了。“江山如画”是用赞叹的语句总结了前面的三句写景,紧接着又用“一时多少豪杰”启下,自然而妥帖地引出下阕所要赞颂的英雄人物周瑜。词的上阕通过写如画的赤壁之景,从而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大战及历史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仰慕,真是景中有情,情因景生,借景咏史,景、情、史三者有机相融。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2
一、活动目标
通过宣传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实质;通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民族英雄人物书籍,讲故事比赛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学英雄精神,做时代新人;通过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弘扬民族精神要与现实生活、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家乡的变化等来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广大学生懂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的十七大献礼。培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俭朴,勇敢顽强,开拓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活动内容
1、对活动进行规划,制订活动方案。负责人:吴爱梅
2、进行一次国旗下的讲话。负责人:吴爱梅
3、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诵一个英雄人物的故事。负责人:吴爱梅
4、各班举办一次弘扬民族精神的专题讲座。负责人:各班主任
5、举办一次“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演讲比赛。负责人:张玉华
6、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负责人:各班主任。
7、读一本介绍英雄人物或反映革命历史的书籍。负责人:张文梅
8、举办一次相关的图片展览。负责人:各班主任
9、举办一次读书征文比赛。负责人:吴爱梅
10、进行“我心中的家乡”绘画比赛,并将获奖作品在校内展示。负责人:徐领筠
11、上好形势教育课(具体收看电视台或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的节目。 负责人:袁金升、胥相鹏
12、各班在本学期出好一期黑板报。负责人:各正或副班主任
13、背诵爱国诗词。负责人:张玉枝
三、保障措施
1、召开一次校行政会议,对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进行专题讨论研究。
2、在全校教师会和班主任例会中,宣传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组织教师学习活动的方案。
3、每项活动都精心策划安排,实行专人负责制,做到全员参与,注重实效。
4、做好文字、照片等的收集归档工作。摄影工作由张玲、徐领筠老师负责。
5、各项活动由袁校长室牵头,具体由德育主任负责操作。各科任教师应主动与班主任协调配合,做好各项有关工作。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3
当代英雄观:英雄行为也只是“举手之劳”
6月10日,南方都市报以头版头条及A04至A07整整四个版面,对“托举哥”救人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其中A04版《黄衣男:这也不算一个很大的忙,大家能帮一下就帮一下》,揭开了“黄衣男”周冲的神秘面纱。此文使英雄人物初次亮相,单从题目来看,“托举哥”的英雄行为并未被夸大,反而成了“举手之劳”。毕竟,“举手之劳”与“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是不同的价值判断,前者意味着对英雄行为的轻描淡写,后者无疑会突出英雄的高大形象。实际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引用一句出自施救者之口的话“大家能帮一下就帮一下”,体现其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奠定了报道的平民理念。
报道中,“托举哥”的平民英雄形象被有意地真实还原。“我在马路对面看见,那个小孩快要掉下来了,也没有想那么多,就跑了过去……”英雄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某种天造地设的机缘巧合,而是“恰好路过看到”。可见,报道淡化了他的救人动机,仅仅一笔带过,并没有过多渲染。
基于事件的典型性,“托举哥”无疑会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但如何选择角度,如何讲述事实是可以把握的因素。孤身一人爬上三楼防盗窗救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若报道不做特别说明,“黄衣男”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冒此危险实为不易,受众自然会对其英雄行为钦佩有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冲曾在建筑工地工作,经常高空作业,3楼防盗窗对于他来说“没什么问题”。报道中这一细节的展现,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是一种平衡。
当女孩成功获救,“托举哥”低调离场,这一点完全可以被用来大肆渲染,强调“托举哥”具有传统英雄大都具备的特点——“做好事不留名”,然而报道说,“想着女朋友还在马路对面等着,有点怕她担心,我就没打招呼,直接走了”,“我知道她心里还是有点担心的”。不难想象,英雄低调离场并非出于主观,只是考虑到女朋友会担心这一客观事实,他不得不快速离开。这样一来,“托举哥”的英雄形象也自然与传统式英雄区别开,成为不折不扣的“平民英雄”。
在朴实的文字描述中,受众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与常人毫无差别的“托举哥”,他的英雄行为也并不是什么气壮山河之举,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举手之劳”。从传播效果看,报道的平民视角也更真实地还原了客观事实,英雄的救助行为在理性的表述中成为“举手之劳”。
英雄并不孤独,身边众多热心人
“托举哥”的事迹一经报道,备受社会关注。对媒体而言,若只追求叙述事件过程和采访故事主角,显然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为了使系列报道朝更深层次发展,角度的选择成了重中之重。南方都市报6月10日的A06和A07版并没有继续追捧“黄衣男”的英雄形象,而是以“都是路人甲,都有热心肠”为题,将当时在场的众位“托举英雄”公之于众,理性地将托举之功社会化,“托举哥”并不孤独,他的身边都是英雄。“他们都是广州的普通人,都是路人甲,但在这一刻,他们都是‘托举哥’,都不再只是路人甲。”
这两个版不仅从多个角度反映出了事件全貌,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平衡了之前对于“托举哥”铺天盖地的报道,以小见大,将“英雄”这一称谓授予更多人。以往的英雄报道中,一般集中突出英雄本人,其他角色只是陪衬,但本次报道所着力的却是群体英雄形象的展现:小区物管、老板、警察等都成了英雄,他们为营救工作所贡献的“举手之劳”也同样见诸报端,大肆褒扬,这在以往的英雄人物报道中很少见。另外,对众多“路人甲”形象的还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事件的细节展现,以保证报道的全面性,故事的发生过程也变得更加真实,立体可感。
面对最近媒体正面人物报道的浪潮,“托举哥”报道完成了英雄人物报道从政治性向文化性的过渡,是回归文化思维层面的典范。
媒体围观下的英雄疲惫
“找英雄”、“追英雄”、“围观英雄”,是当代媒体报道英雄的三部曲。即使是那些不留姓名的平民英雄,通过新媒体的搜索,也能很快找到蛛丝马迹。
寻找英雄,煞费苦心。2012年6月3日周冲勇救3岁女童。6月7日,南方都市报GA01版以《头部卡入花架 三岁儿命悬空中》为题,在“社会民生”栏目进行了报道。这是广州最早报道周冲事迹的传统媒体之一。实际上,这次报道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真正引起社会反响的是6月9日南方都市报登出“找英雄”的报道——《两个路人甲感动广州城——黄衣男和凌志哥,路见困难出手相助,羊城市民热切呼唤两人现身》。报道开篇便以“寻人启事”作为引线,报道中的第一个小标题“求找‘托举哥’想说感谢话,不少市民和网友联系南都,希望找出这位无名英雄”,说出了寻找英雄的理由:网民与广州市民的愿望,由此拉开了寻找英雄的帷幕。
英雄现身,媒体亢奋。第二天,6月10日,南方都市报报道称在“托举哥”朋友的帮助下找到英雄周冲,“虽然明知道自己被全城‘通缉’,他仍淡定地说这不是什么大事,‘这也不算一个很大的忙。’”“略带羞涩地和记者握手,得知要对着镜头采访,周冲有些脸红。”众多细节从侧面反映出周冲的平民心态。“虽然看到网上的视频和评论,但周冲都没作回复,也没想过要找记者。他还在寻找着工作,过着自己的生活,每天还在网上查看招聘信息。”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4
中学生清明扫墓活动方案1
一、活动主题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争做高素质的当代中学生”
二、活动目的
1、告诫新时代的学生勿忘国耻,在和平时期仍应弘扬和继承老一辈革命家和先烈们舍己为国的精神;
2、增强同学们爱祖国,爱人民,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与决心,同时使同学们融入到集体中,培养互相协作的能力,共同进步;
三、活动地点:西海烈士陵园
四、活动时间:20XX年4月1日下午3:15
五、参加人员:
①初一、初二级学生代表;(每班选派2名学生代表)
②行政及教师名单:xxxxx
六、活动准备:
校旗、团旗、花圈
七、活动程序
xxx烈士陵园纪念杯前活动安排:
主持人宣布:xxx中学清明祭扫活动现在开始
第一项:全体立正(主持人宣读缅怀烈士相关文字稿)
第二项:向烈士们敬献花圈,然后全体肃立,默哀半分钟
第三项:参观烈士纪念馆,学习革命先烈光辉事迹。
第四项:参观完毕,集队返回学校。
八、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
1、按时集合(下午3:15时在大堂前集中乘车出发);
2、集体活动,安全第一;活动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队伍;
3、要求学生穿全套校服,配戴校卡,行为大方;
4、不准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嬉戏打闹;
5、要以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了解烈士事迹;
6、要求学生带笔记录英雄事迹,回来后将感想形成文字。
中学生清明扫墓活动方案2
活动目的: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缅怀祖先、纪念先人的重要节日,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此次活动,旨在缅怀先人、纪念先人,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学生进一步感受家乡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受到熏陶。学校拟开展下列主题活动:
第一主题:植树踏青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具体要求:
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报告用A4纸打印,题目自拟,自我设计形式,必须包括下列内容:姓名、班级、活动对象、时间、地点、过程、家长反馈意见,可后附A4纸张贴活动照片。
第二主题:寻根问祖
清明节,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又是一个寻根问祖的重要节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重视。
具体要求:
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的同时,收集、整理家谱,绘制自己家族的谱系图;或者考察、记录家族居住地的村志(迁徙过程及原因);或者请父母讲述或亲自采访家族中受人尊敬的长者,叙述他(她)的人生故事,在A4纸上完成,自行设计版面。
第三主题:祭奠先烈
在威海这片繁荣而肥沃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众多英雄人物,他们为了这片土地的独立、繁荣和富强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理应得到后人的敬仰和学习。我们作为青少年,不仅要穿越时空的隧道收集和整理我们家乡先烈的动人事迹,还要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牢记心中,学习和继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具体要求:
请父母带领或与其他同学一起相约去烈士陵园祭扫先烈,真实描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心路历程,A4纸打印完成,自行设计版面。或者搜集、整理一位威海本土英雄人物的事迹,A4纸打印完成,自行设计版面。
班级总体要求:
1、初二、初三全体学生参加此次活动。班主任老师假前认真布置,申明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2、初二、初三学生自由选择任一主题活动参加(不要与去年的选择重复),按照每一活动的具体要求来完成。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5
2003年10月15日,在亿万中华儿女的注目下,杨利伟随同“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并以此成就他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无上荣耀。几年后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杨利伟太空归来高举着五星红旗是的飒爽英姿,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他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自豪!
十三亿中国人为什么杨利伟第一个飞向了太空,他为什么能做到呢?
杨利伟少年的时候,就梦想着长大了能飞上太空对宇宙进行探秘,对蓝天的热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粒坚实的种子。之后,他一直为这个梦想努力着。长大后,杨利伟正式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10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飞行员快速成长为一名甲等战斗员,祖国的万里蓝天上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正是他的不懈努力,最终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宇航员,成为中国登上宇宙飞船飞越太空的第一人。
杨利伟的成长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历尽艰辛攀登上去的。他的成功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非常佩服杨利伟叔叔,他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并始终向着目标努力。他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我要学习的。平时我在学习上没有目标,碰到一点困难,就害怕退缩;生活上自理能力不够强,遇到小小的打击就打退堂鼓;面对失败不是吸取教训,奋勇向前,而是选择放弃……
英雄人物的事迹范文6
关键词: 孤独 传奇英雄 平民英雄 当代活雷锋 生命体验
贾平凹在当代文坛有“大陆文坛独行侠”之称,他将自己孤独的生命体验通过文学创作投射到其作品中的人物身上。由于童年时不幸的遭遇、农裔城籍的作家身份及当代文学评论中的“倒贾”现象等生命体验,他对周边的人、事、物异常纤细敏感,行为做事喜欢孤独的观察、思考。对于孤独的深刻体验使贾平凹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也染有一种孤独之感。正如日本评论家盐旗伸一郎在《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中写到:“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心灵的孤独。这几年里,作者一直在冷静地观察着自己孤独的灵魂,创造着‘孤独者’的形象”①。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及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利斯、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荷马史诗中的阿卡门侬等人物的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初创时期对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拜。汉代的刘劭曾对“英雄”作出如下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②。时期,以亲自主持的革命样板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创造了“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理论。此时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完美形象,常以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具有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能力。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全面“解冻”,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备受关注,文学对于人物的塑造渐渐从神性回归到人性,个性化的人物代替了脸谱化的形象。如王小波、王朔等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反英雄的人物塑造,以及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活中精神理想缺席的小人物的塑造。
贾平凹从小体弱多病,童年时在家不被重视,在外受人歧视,儿时爱与尊重的缺失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认为自己孱弱。他在《土门》的后记中写到“知道我德性的人说我是:在生活里胆怯,卑微,伏低伏小,在作品里却放肆,自在,爬高涉险,是个矛盾人”③。“英雄情结”作为自卑的一种补偿性心理,在其小说创作中显明地体现出来。他塑造了一批具有英雄特质的人物,但其笔下的英雄不再是可以改写历史的神而是在生活现状或历史规律前无能为力以致穷途末路的英雄。这些末路英雄在决策时需要面对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居高临下的姿态中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而在如此境遇中他们所凸显出的人格意志更让人动容。
一、传奇英雄的孤独
位于城郊的仁厚村成为了各大房地产商争夺的宝地,仁厚村人为了保卫家园、抗拒城市的侵占进行了不懈的抗争,而带领这个村子抗争的灵魂人物成义竟是一个有阴阳手的飞天大盗。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与莫言小说《红高粱》中身兼土匪与抗日英雄的男主人公余占鳌“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刚烈的硬汉,性格中都有一种果断干练、粗野狂暴而富有生命激情与原始正义感的元素。小说一开始通过梅梅的视角叙述了成义走南闯北的一些事迹,以及村民渴望成义回来主持大局的急迫心情。“他既然连个影儿都不可见的人物,仁厚村人却一定要推选他做新的村长,甚至连云林爷也这么坚持推荐他,这令我不可思议。”④侧面描写的手法使成义这个人物颇具神秘性,而且他还有一身了不起的“轻功”,这使其形象更富传奇色彩。当选为村长后的成义在制定一些保卫仁厚村的决策时虽雷厉风行,但村民却对其言听计从。英雄崇拜是“对一个最高贵的神似的人发自内心的炽热而无限的敬慕和服从”⑤。他带领大家修牌楼、订村规、办药房,使仁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风、村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仁厚村人群越来越复杂,、小偷、贩卖假酒的犯罪分子都把仁厚村作为临时的避难所。
成义身上显示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观,他把整个仁厚村人的命运都集聚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在实施建设仁厚村的一些举措时常常独断专行,致使旁人包括梅梅在内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其行为有时得不到认同,“这纯粹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⑥。他不忍辜负乡亲父老的殷切希望,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仁厚村铤而走险,再次行盗却无奈落网。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仁厚村的抵抗没有胜利的历史可能性,无畏的抗争只能是失败,而成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其死亡只是虚妄的献祭。成义死了,卸去了历史强加给他的重负,再也不用费尽心思、战战兢兢的活着,死得悲壮,更是对生前孤独的一种解脱。小说对成义的心理描写虽不是很多,但从小说对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及没有娶妻、无奈之下重操旧业、死后仁厚村被乖乖拆除等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有冒险精神、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的旷世孤独。
二、平民英雄的孤独
贾平凹在《秦腔》写作中突破了作家在乡土叙事中常用的启蒙视角,突破了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观念,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清风街鸡零狗碎的日子。它是贾平凹为了“忘却的回忆”,为故乡树立的一块碑子。夏天义是50―70年代清风街的老主任,“从建国初带领五万人兴修水利的豪气万丈,到带着哑巴、引生和来运在七里沟愚公般孤军奋战的凄惶悲壮,五十载光阴,夏天义的大半生郁结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基调”⑦。贾平凹没有将其塑造成概念化、程式化的英雄形象,其身上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气概,但在繁琐的生活细节中他对自己人生信条的恪守,对土地的坚守与挚爱,对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绝对信仰使其身上具有了英雄化的色彩。就在七里沟换鱼塘泡汤之后,丁霸槽的酒楼适逢开业,夏天义戴着招牌的石头镜远远地经过,乡邻见到他不但没有打招呼而是远远地走开。他明显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往日的夏天义到哪儿,哪儿都有人殷勤,怎地现在没人招呼?”⑧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细节,由此夏天义产生了一种由受人尊崇到无人理睬的坠落感与孤独感,这是因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不可消弭的隔阂。
夏天义淤七里沟与君亭建农贸市场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分歧,源于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与市场化经济模式的对立。市场化大潮对农村的冲击已势不可挡,但夏天义却试图延续社会主义传统农业文明,这注定他会被村人误解乃至孤立,甚至与儿子反目,“清风街的人大多已知道夏天义去住七里沟又被儿子们叫了回来,议论着夏天义在清风街活得不展拓,在家里也不滋润,有些可怜他,也有些幸灾乐祸”⑨。“夏天义眼睛潮湿了,把狗抱起来,说了一声:‘你到底懂得我!’”⑩由颇具威信的老村长到如今只有动物能够懂他的良苦用心,无人理解的处境使他倍感孤独。出于对土地的挚爱与眷恋他带着疯癫的引生、憨傻的哑巴开始了漫长的淤地过程,愚公移山的壮举使夏天义的形象更加伟岸。他试图以一己之力抗拒经济化浪潮对农村的冲击,但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他只能失败,七里沟成了夏天义生命中的滑铁卢,他最后死在了奋斗一生的土地上。邵燕君认为,“他失败了,但其失败得很悲壮,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死亡使夏天义摆脱了因淤七里沟而备受人孤立的现实,也摆脱了因身份地位的坠落而产生的孤独感。小说最后写到村人为夏天义树石牌、县上调研的人首先来找夏天义,这两个情节的设置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弊端的反思,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的一丝怀恋,同时也为这个末路英雄之死增添了一丝慰藉。
三、当代“活雷锋”的孤独
汪宽是《夜郎》这部小说中一名济世行侠的警察,“警察”使他具备了可以施展英雄抱负的身份定位。他性格耿直乐善好施,可谓当代的活雷锋,然而现实中的他却处处碰壁。在一次助人为乐的行动中弄巧成拙,为女贩子开了证明,以致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被分配到汽车配件经销部做推销员,早出晚归却唯独他完不成任务,而此时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刚正无私的性格在物欲横流里似乎是一种异类,他也因此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加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使他倍感孤独。牛皮癣已很严重的汪宽决定加以治疗,他幻想以自己徒步走黄河的事迹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这种堂吉诃德的壮举使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更显悲壮、孤独。《白夜》中的汪宽在不知情中帮女贩子开了证明,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倍感失落的他想换一个环境,于是回了趟老家看看,希望从家乡找寻些许精神的慰藉。然而家乡再也不是可以提供温暖的港湾,而且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一时又陷于茫然,竟糊涂了自己到底是西京的人呢还是子午镇地窑里的人,还是自己是个什么。”???回老家并不能真正排遣他内心的孤独,反而使他失去了一个可以在心理上寄托的故乡。在经历了现实的种种挫折后,宽哥终于决定去治疗已经很严重的牛皮癣了,并决心以一个病人徒步走黄河的行动引起社会募捐,从而用钱在各地修雷锋庙。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壮举在人心不古的背景下显得如此滑稽。他的出走,实则是在看透了物欲横流后,精神无处可以寄托的变相逃离,以此来摆脱个人因与外界环境冲突而带来的孤独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决绝踏上刺秦之路的荆轲、“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其辉煌一生的西楚霸王项羽,他们虽未能扭转乾坤,但悲壮的死亡却使其人格魅力无限闪耀。正如贾平凹在《古堡》中写到:“夸父的目标是要到大海去,但他却渴死在去大海的路上,夸父是失败者,但却是一个悲壮的英雄”???。在强大的社会历史规律面前,英雄们宏大的抱负与现实中自己走投无路的处境形成截然的悖反,梦想与现实的分裂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坠落感,但仍怀有对光明的一丝希望,这丝希望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在与现实抗衡的过程中,英雄的角色定位使其区别于浑浑噩噩度日的普通民众,鲜有对白的他们注定了孤独。
注释:
①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小说评论,1998(2).
②刘劭.人物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94.
③贾平凹.土门・后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335-336.
④贾平凹.土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48.
⑤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上海:三联书店,1988:22.
⑥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小说评论,1998(2).
⑦朱墨.一个人的史诗与大地的挽歌――以夏天义为线索的《秦腔》解读,2009(11).
⑧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17.
⑨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32.
⑩贾平凹.秦腔.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2:235.
参考文献:
[1]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J].小说评论,1998(2).
[2]刘劭.人物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3]贾平凹.土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