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契诃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色龙契诃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色龙契诃夫范文1

2012轮转到龙年,就聊聊和龙有关的动物元素。传说中的祥龙咱是没有见过,有些与龙“沾亲带故”的小动物倒是见过不少。比如变色龙

说起变色龙,很多人并不陌生,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著名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已经呈现出变色龙的最大特色:变色。于是对于变色龙的理解也停留在小说里警官奥楚蔑洛夫察言观色,一会儿脱大衣,一会儿穿大衣的丑恶面貌。

变色龙,

神龙的远房亲戚

变色龙英文叫做chameleon,属于蜥蜴亚目避役科,不过现实世界里,变色龙还是一种很有趣可爱的小动物。变色龙英文叫做chameleon,属于蜥蜴亚目避役科,学名叫做“避役”。“役”在中文里有“需要出力的事”的意思,因此“避役”这个名字就很形象的说明这种爬行动物利用变色绝技不需要出什么力气就可以捕食生活。但是我们中国人觉得这些小家伙长相老成,动作缓慢,有点那么远古的意思,所以在俗名里面加上一个“龙”字。于是它们也借上了一点神来之气,成为了“神龙的国外远房名义亲戚”。

第一次在野外看到变色龙是在纳米比亚沙漠,当时我们参加了一个沙漠探险活动,由著名的沙漠探险专家Tommy带队,开着一辆霸气的悍马,在一片金黄色绵延的沙漠里上上下下,寻找沙漠小生物。在Tommy专业人士的眼里,这看似毫无生机的沙漠却有很多小动物。只见他时不时停下车,自己冲到沙漠里一阵狂翻。大家都很好奇,看似与周围环境一模一样的黄色沙漠,他怎么就知道有小动物呢?可别说,很快Tommy找到了一只纳马夸变色龙(Namaqua Chameleon)。这家伙本来正在住处门口呼吸新鲜空气,听到外面有车开过,探出个脑袋看个情况,就被Tommy逮了个正着,连“Help”都没来得及叫。变色龙很有意思的,它的肤色会根据周边的环境因素而改变,比如当时我们在沙漠中发现它的时候,它差不多就是黄褐色,要不是Tommy这等专业人士的眼光还很难发现。

沙地表面温度很高,这些变色龙一般都是“两脚着地”,减少接触面,很搞笑的样子。

两只突出的眼睛十分奇特,眼帘很厚,可以上下左右自如转动180度,而且可以“左右互搏”,不协调一致,一只眼可以关注猎物一边进攻,而另一只眼则关注四周以免被攻击,这种现象在动物中是罕见的。这只变色龙一下子看到那么多人,既紧张又担心,两只眼睛看就像雷达似的飞速转动,死死盯着周边几个庞然大物,就怕哪只大手突然就伸将下来,再次“”它一番。变色龙的捕食也堪称一绝,Tommy拿出之前沙漠里抓到的小甲克虫引诱它,几番犹豫后,它还是抵御不住食物的诱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嘴里弹出一条长舌将猎物卷入口中。这条长舌可不简单,弹出的时候就像一根上足发条的弹簧,不仅速度奇快,而且精准无比,很神奇。

别看变色龙长相奇怪,有但是真的捧在手里的时候还是很老实。Tommy将变色龙放到游客手里,让大家亲身感受了一把小家伙的皮肤和重量,不少人尝试了以后对于变色龙有了新的认识,也克服了心理恐惧。

迈着太空舞步的变色龙

之后,在纳米比亚的埃托沙国家公园里也看到过一只变色龙,当时正坐车在国家公园里寻找拍摄野生动物。突然司机猛踩刹车,原来路上有只变色龙在过马路!碧绿的变色龙,估计刚从绿色的树丛里走出来,晃晃悠悠地过马路。走路的样子非常滑稽,走一步退半步,前前后后,有点太空步的味道。在我的观察下,它穿过一条两车道的马路爬了不下十分钟。

第三次在野外看到变色龙是在南非圣卢西亚湿地国家公园,因为之前动物向导就说这里有很多体型极小的变色龙,于是我问他如何能够看到。他想了想,看了看,在一棵树边上停下,说那里就有一个。所有车上游客找了半天,没有一点头绪。这时导游出手了,他上前一步在一根树枝上把变色龙“接”下来。这变色龙个头很小,身长不超过10cm,绿油油的,四肢牢牢抓住树枝,一副“没睡醒”的样子。动物向导给我们介绍变色龙的特点,南非圣卢西亚湿地国家公园这里有很多体型很小的变色龙,主要栖息在树上,伪装极好,一般较难发现。它们变色绝技除了可以伪装自己,一来躲避猎手进攻,而来也方便自己进攻昆虫,也有科学研究表明变色龙体色变换也是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比如求偶,打斗,防卫领地等。

所以变色龙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借着今年龙年的神气,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它们,保护它们。

变色龙小志:

1.家谱宗族:避役俗称变色龙,蜥蜴亚目(Sauria)避役科(Chamaeleontidae)爬虫类,产于东半球,主要树栖。特征为体色能变化。每2-3趾并合为二组对趾、端生牙,舌细长可伸展。变色龙主要分布在非洲,在亚洲也有一些变色龙家族成员,变色龙一般栖息在树上或者沙漠里,体长15-30公分左右。

变色龙契诃夫范文2

关键词:兴趣;好奇心;生活;联系;奖励;了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84-01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十多岁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份好奇心,正确地引导他们,那么收到的效果也许是意想不到的。在讲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时,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一行字:关于爱情,学生们开始在下面议论纷纷了。紧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及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教室里更是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同学在偷笑,有的在跟左右的同学议论,还有的在望着黑板上的诗发呆。很显然,这个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我先请学生谈谈对黑板上两句诗的理解,再说说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有些胆大的学生畅所欲言,引得全班哈哈大笑;也有些害羞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开口,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我先简单解释了一下这几句诗的含义,然后告诉学生:“你们想听听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样向女儿解释爱情这个东西的吗?那么请认真阅读课文,你就会从中了解到爱情的真谛。看看跟你心里想的一不一样。”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开始朗读课文。最终,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自己能够把爱情的内涵扩展开来,比如付出、理解、宽容等。

二、联系学生的实际,把生活融入课堂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失去了很多乐趣。这也是造成他们写不出好作文来的原因之一――缺少素材。我们语文老师肩负着一个责任,就是把他们平时生活中的乐趣挖掘出来,甚至是为他们制造一些乐趣。在批改上周的周记时,我发现一些学生选取的素材就比较好,有一个学生写的是和哥哥一起去抓泥鳅,写得很具有乡村的生活气息,语言也比较真实、生动。其中有一句写到脚底下的泥全是黑黢黢的,泥鳅把他们的脚拱得痒烘烘的,一下就让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又回到了自己那个抓泥鳅的童真时代。还有,描写抓泥鳅的具体过程也很详细,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她是真实经历过这件事的,而不是瞎编的。另一个学生写的是上周学校举行的拔河比赛,把比赛前同学们如何准备,比赛中同学们奋力拼搏以及比赛失败后的失落都描绘得生动、具体。这也是真实经历过的事情,所以他有写作的素材,有值得写的东西。教师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不能要求学生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还应该给他们时间自己去感受生活,寻找写作文的材料。

三、把其他学科跟语文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博大精深

一直以来,语文都被列为万科之母,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可以不时地给学生举例子,鼓励学生要学好语文。比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懂六门外语,他曾说“外语是人生斗争中的一门重要武器”。马克思写下了举世闻名的《资本论》,他之所以取得了如此高的成绩,跟他学好了语文是密不可分的。再如我们敬爱的,至少会五种外语。学好语文是做好其他事情的一个基础,语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课堂上,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跟语文融会贯通起来。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就可以把历史上的和文章的背景结合起来。后的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凋敝,农民的生活日益艰难。究其原因,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现状,反而造成了中国长期的割据混战状态。虽然革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是封建思想和观念根深蒂固,中国人民还是深受毒害。《故乡》中的闰土就是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一个典型,而且他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绝大部分农民的生存状况。这样一解释,学生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题了。又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可以穿插解释历史上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的社会现实。契诃夫在《变色龙》里无论是写奥警官、围观者,还是写赫留金等人,都是为了揭示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是产生最丑恶的人性──压迫的社会和时代。契诃夫的一系列小说都是为着概括这样一个实质:高压和皮鞭不仅造就走狗和奴才,而且还将压迫的毒菌传染给奴才。这样结合起来之后,学生再来读文章就更易于理解,也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四、实行奖励机制,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变色龙契诃夫范文3

现代社会已有不少人将“虚”作为处世金针,以此来达到个人目的,满足个人利益。生意场上,一只只笑面虎驰骋商场,他们为了推销自己生产的东西,整日奔波于商家之间,介绍得天花乱坠,几乎把所有富丽堂皇的华美言语都用上了,说尽好话,赔尽笑脸,表现出百分之百的诚心诚意。当有商家心动并付诸行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仪式完成以后,发觉原本理想中的优秀产品竟是一堆废弃机械。想理论退货时,那推销者早已抱着钞票跑得没了踪迹。吃一堑,长一智,于是人与人之间诞生了防备之心。凡事都留一手,很少有人会毫无心计真心真意对待每一人。也许世人会把他称之为“傻子”抑或是“”。

并非仅仅是生意场上,日常生活中,甚至学习中都有人时刻戴着假面。平日里人们对陌生人的态度一贯冷淡,并不是想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世人畏惧上当受骗,害怕一时的的失误酿成大祸。而这类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我姥姥是个善良、热情的老顽童,很乐于助人,秋高气爽的一日,好心肠的她帮助两个心急如焚的中年妇女看管衣物。不料最终却被骗走了带在身上的所有金饰。当姥姥醒悟过来时,心痛不已。姥姥平时不爱财,但那金饰是过世的姥爷所赠,具有特殊意义,又是假面惹的祸。儿时的我看世界,迷迷糊糊的幼稚脑瓜,不懂得人性和假面,觉得世界神奇又绚丽,生活自在,无忧无虑;如今,稍有思想的我,自认为看清一些,却发现世界好假,生活在虚伪和真实之间,矛盾又犹豫。世界转眼之间变得复杂、混沌了。但我依旧喜欢做个单纯的乐天派。我喜欢施舍零钱给路边的叫花子,即使大人们常告诫说他们都是伪装的骗子,是披着羊皮的狼。我喜欢把真实的自我展现,不加修饰,虽然也被称作“单纯的傻瓜”。好憎恨活在一个完全虚伪的世界里,一言一行,都得发动大脑神经去分辨。多彩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人们似乎都认为付出一份真诚就必会吃大亏。轻则失财,重则命丧黄泉。于是乎假面一层又一层,将脸武装得如铜墙铁壁一般密实,无人知晓层层假面底下隐藏着的庐山真面是狰狞还是慈祥。

在梦幻的网络世界里,有人自称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美少年,实际上却只是个粗鲁蛮横的地痞流氓。有人自恃聪敏,吹捧自己是外贸公司总裁,钱源滚滚,相貌堂堂,到头来不过是个无所事事的败家子。不知何时,人类的纯真已消逝了,悄无声息,神不知鬼不觉的。当企图伸手去挽留时,它从指间滑走。它想给越来越自以为是的人类一点惩罚,让世人明白,那份纯真,在颗颗跳动的心脏里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变色龙契诃夫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打通与结合 《变色龙》教学片段 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课内,课本上的学习任务,更要在三年的学习时间内阅读相关课外名著,从而丰富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是简单的将名著交给学生自己去读就了事的。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时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并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把课内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名著阅读得到应有的落实和保证。因此,为了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这学期我在班上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时安排了《水浒》全书的课外阅读任务。

下面是我在教学契诃夫的经典名篇《变色龙》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上面所说的课内课外的打通和结合。

这节课上,我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些内容对于初三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课文进行相关的情节梳理,其答案自然水落石出。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体会到“思考”带来的乐趣,从而在思考中,在一个个智力挑战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因此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将其定位在细节描写上,从细节描写上来体会作者契诃夫的匠心之所在和细节描写对于刻画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意义之所在。

在梳理完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后:

师:“同学们都知道细节描写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前面我们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就通过对文中的有关细节进行研讨,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这种方法往往能够以小见大。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中也有许多细节描写值得探究。在这里我们将目光聚焦在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在他的身上有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看似平常,不显眼,但是对于展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来说作用十分重大。如果有人要将这篇短篇小说排成一部课本剧或者话剧的话,这件‘宝贝’,一定少不了。大家现在找找看。”

学生们开始认真读书,迅速在书中找这件“宝贝”。

不一会儿,一学生说道:“找到了。它就是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他的回答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师:“你能详细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在文中奥楚蔑洛夫在审理这起狗咬人的事件中,当听到这只狗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让他手下的警官叶尔德林给他将大衣脱下来,一会儿又让叶尔德林将这件大衣给他装上去。这两个细节其实是用来表现奥楚蔑洛夫内心的不安和惊张的,是其虚伪、善变性格的外在掩盖。所以这件军大衣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件必不可少的‘宝贝’。”

师:“你的回答很是精彩。那么,文中除了这两个地方写到军大衣外,在什么地方还写到了这件军大衣。它们分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们在下面认真的读书、思考。过了一会儿,一学生举手。

生:“我认为第一处,也就是课本开始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这一段细节描写给人的感觉是这位警察是一位威风、严肃、作风一丝不苟的好警察。”

师:“你从何而知呢?”

生:“他身上穿着一件新的军大衣。从这个‘新的军大衣’可以看出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威风。”

师:“那么,他为什么不披着这件军大衣呢?这样不是更威风吗?”

生:“披着,给人的感觉是不严肃。而且这也与警察的身分不符。穿着更能显出警察的威风和严肃。给人的感觉是这位警官作风正派,一丝不苟。”

师:“你说的很对。奥楚蔑洛夫一出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肃威风,作风正派,一丝不苟。但是后来却一会儿又是穿大衣,又是脱大衣,用来掩饰自己的虚伪本质。这与前面第一次写‘军大衣’形成一种对比。那么,后面关于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在什么地方,有何作用,你能说出来吗?”

生:“后面关于军大衣的描写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奥楚蔑洛夫对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可是这里具体的作用我却不太清楚。”

师(示意让他坐下):“大家想想奥楚蔑洛夫这时‘裹紧大衣’。他冷吗?他这是在干什么?”

思考片刻。

一生:“这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虚伪和胆怯。他也知道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时是多么的可笑,前后处处矛盾。他也怕自己的这种种丑行暴露无遗。其实大家也早从他的表现中看出了他的丑恶嘴脸。只不过他还想再掩饰掩饰,所以一面对赫留金说‘我早晚会收拾你’,一面下意识地裹裹自己的衣服,以掩盖自己的虚伪。”

师:“这位同学有一个词用的非常准确,那就是‘下意识’。这也叫潜意识,是人不由自主地一种表现。奥楚蔑洛夫也知道自己的这出闹剧是漏洞百出的。所以他在潜意识里,内心深处是非常心虚的。课文用这样一个裹大衣的动作,欲盖弥彰,反而更加显现出他的虚伪本质来。”

“上面大家分析得很精彩。文章对军大衣的描写有四处。中间两处最能展现出人物的虚伪本质来。开始和结尾的描写也各有作用。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篇文章去掉文章前面和结尾关于军大衣的描写,直接从中间,也就是第三次写起。这样行不行?”

生:“这样也可以。但是感觉军大衣的出现比较突兀。不够自然。”

师:“是的。你说的很对。去掉前后两次关于军大衣的描写,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但是这样的写法,却使得军大衣的出现比较突兀,达不到那种了然无痕的效果。”

“大家看看,这件军大衣看似细小,但是它却是本文一条很是重要的线索,通过它整个故事就可以串接起来,整个人物的性格也更能得到体现。尤其是有了前后两次的描写,它更是在文中了然无痕,让人不好发现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写法在我们大家最近阅读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也有。金圣叹称其为‘草蛇灰线’。‘草蛇灰线’看似无痕,实则在文章中的作用却是了得,带动一大篇文章。而前面奥楚蔑洛夫一出场给人的严肃威严感与后面的虚伪本质也构成了小说情节上的‘逆转’。最后对军大衣的再次描写,一是使这条线索了然无痕,让读者感觉不出作者的有意为之;二叫‘事后作波’,也叫‘事后余波’。所谓‘余波’就是指像大水流过后的小水一样,虽小,快要结束了,但是还要发挥它一定的作用。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这最后一裹更能表现出他的虚伪本质来,即使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是不放过这个细节,还要将其作用发挥出来。所以,这篇文章中对军大衣的描写其实是牵涉到三种写作方法的。它们分别是‘草蛇灰线’、‘逆转’和‘事后作波’。”

“刚才,我说过了这几种写法在《水浒传》里也有。大家最近不是在读有关武松的内容吗?(按《水浒》课外阅读的计划,最近学生正在读有关武松的内容。)在‘武松打虎’里武松身上也有一种物事,作用与本文中奥楚蔑洛夫身上这件军大衣的作用是一样的。大家知道吗?”

听完我的总结,学生陷入了思考。

这时,一生说:“是哨棒。武松上景阳冈时,开始处处写到武松手里拿的哨棒,给人的感觉是纵然有虎,武松也不怕。可是后来在打虎时这根哨棒却折了。而武松打死老虎后,不放心,还用这根折了的哨棒继续打死虎。这根哨棒就是全文中的‘草蛇灰线’,对统领全文和表现武松性格意义重大。同时哨棒的前后也构成了一种‘逆转’,后面用折棒打死虎就是‘事后余波’”。

师:“请我们给予这位同学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全班鼓掌。

师:“其实武松这一部分还有许多章节也是用到了‘草蛇灰线’的。如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并私通这一部分中,也有‘草蛇灰线’的运用。大家还记得吗?潘金莲与西门庆相识的媒介是什么呀?”

生:“帘子。是武大郎家的帘子。在潘金莲叉帘子的时候打在了西门庆的头上,才使两人相识的。”

师:“是的。这帘子在文中的作用自然重要。所以作者为了使潘金莲与西门庆相遇时帘子的掉落不至于突兀,在前面的许多地方都写到了这个帘子,而且在帘子掉落后,也就是西门庆与潘金莲后,还在文中的许多地方写到了这个帘子。前后共达十六处之多。这样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帘子在全文中的作用了然无痕,不着痕迹。当然这不是我统计出来的,是金圣叹先生在批评《水浒》时早已统计过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下面再看看。”

变色龙契诃夫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91-01

1 创设生活情境的必要性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疑难问题的解决,往往比较棘手。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的揣摩,常常是教师方法用尽,学生不得要领。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干脆教给学生答案,让学生去死记。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学生毫无兴趣可言。产生这种现象,除了作品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

运用语言的还原来理解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解决难点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可初中生由于受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制约,他们把语言材料的难点问题还原成生活情境的能力较差。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些难点问题的理解发生困难时,教师应根据这一难点问题创设十分接近这些语言材料描述的意境的生活情境,将难于理解的问题和生活情境进行对照,通过对生活的感悟来理解难点,感悟作品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还原,来达到攻破“瓶颈”的目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中解疑释难的有效途径,它常能使学生瞬间即悟,从而产生牢固的记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创设生活情境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与平常的语文情境教学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情境教学法诸如生活展示情境、表演情境、实物演示情境等等,是就整篇课文展示的情境。其情境也都是作品内容的现实再现,其思维活动离不开作品内容。而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是解决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局部问题,其思维的顺序一般是:展现生活领悟生活对照问题领悟疑难问题。这一思维活动过程,粗看起来好像一开始就游离了课文内容。与平常的语文活动过程似乎相反,因为我们平常的情境教学法,其思维过程是在文章的内容里兜圈子,而创设情境解决疑难问题,则跳出了课文内容,根据疑难问题,另外设计与之相似的生活小情境,这一情境的设置,一般是由教师完成的,这种方法,是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问题暂时搁置,由教师创设一种与疑难问题所蕴含的意境相似的现实生活情境,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感悟去领悟要解决的疑难问题,从而达到对这一疑难问题的准确理解。

粗看起来,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好像使学生的思维游离了作品内容去教学,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就在此,因为它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领悟与现实生活接轨,并用对现实生活的感

悟,去点化作品中难以理解的问题。初中生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往往有着比大人还强的感悟能力。因此,采用创设生活情境解决疑难问题,往往有着一点即通的妙处。

比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有这么一道思考题“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十二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我们可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某些人的一句话:“XX人,连小孩都不愿和他说话。”根据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及小孩子特殊的身份,便可领悟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增加小说故事的真实感,孔乙己连在小孩子心目中的位置都没有,从而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凉意味。”

3 创设生活现实情境解疑释难,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1)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初中生基本是由家庭步入学校,接触社会生活的圈子较小,教师为解决疑难问题创设的现实情境只有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对生活现象的领悟,从而达到要理解疑难问题的目的。

(2)创设的现实情境要与疑难问题所蕴含的意境相似,反

之,不但达不到目的,还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歧路上去,那就南辕北辙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和深刻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研究疑难问题,然后根据疑难问题创设现实情境,使其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奥楚蔑洛夫“见风转舵、趋炎附势、欺上压下、巴结权贵”的多变、善变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变色龙的“变色”过程。不少学生对变色龙比较熟悉,但对其“变色”的具体情境不甚了解。通过这一情境展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3)创设的生活实境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否则,不仅占用大量的上课时间,也极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生活情境,就会偏离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喧宾夺主的情况。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明确一点,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是那些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解决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局部问题,只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即可,这种情境的创设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方式,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4)教师用语言陈述创设生活情境时,语言要生动、形象、直观、精练,这不仅仅是节省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出鲜明的生活实境,从而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思考。

(5)语文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还应突出生活情境的时令性和时代特征。教学朱自清的《春》就可以在春天时节把学校周围的美景拍摄下来,让学生观赏,初步感知学习内容。教学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为了教育学生学习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播放有关的图片或故事,使语文课本永远具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变色龙契诃夫范文6

一、兴趣来源于需要。

人对于客观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这就告诉我们,只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内容需要知晓,需要掌握,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所以,教师深入备课,使所教的课程,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措施。比如初中生最富于幻想,想象力又是作文过程中活跃的心理因素。他们的思想、推测、假设能力也需要得到开发、利用。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能从学生发展想象力的需要出发,就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我在这方面有过尝试。我让学生把杜甫的《春夜喜雨》、《石壕吏》改写成散文,把《陈涉世家》从文言文改写成记叙文。通过这类写作,学生依据一定材料发挥想象,形象地再造场景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增强。我让学生在学习《孔乙己》后,补写《孔乙己窃书》,学生可以在原著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性格所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有的学生巧妙的设计了丁举人与孔乙己曾经同窗学习。丁举人出于对同窗的怜悯,让孔乙己去抄书,但是孔乙己偷了他的书时,他却狠狠地让人打断了孔乙己的腿,还说是看在同学的份上,否则就要送官府。由于这样作文顺应了初中学生发展想象力的需要,学生作文的兴趣普遍较浓。

二、兴趣来源于生动的实例。

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去说明知识的定义,用感性去补充理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方法,这两点又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如果离开切实可用,再生动也是一种摆设,也是一种花腔,或者说是向学生耍花拳绣腿,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但是光考虑切实可用,不用感性去补充理性认识,缺乏生动有趣的实例去说明知识的定义,讲课就成了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例如古诗中很多地方“用典”,如果不给学生讲出历史典故,那么学生难于理解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老师讲出了汉武帝时期,魏尚因为在对匈奴作战中多报了杀敌人数而被免去了官职,后好友冯唐在汉武帝前说好话,汉武帝才改变了想法,派冯唐拿着节符到云中赦免魏尚。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原来苏轼这样说,其实是委婉的表达了自己想要重新得到朝天重用的思想。

生动的实例,讲解起来既切实可用,从需要出发,又生动形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难忘。

三、兴趣与成功紧密相连

兴趣和成功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由于经常性的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兴趣就易于形成和巩固。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把优秀的习作在评讲课时,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特别好的文章,还打印出来,放在学校的橱窗里面。一个乡下的学生,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作文印成铅字时,他就会感到说不出的高兴。还放在学校展出,学生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作文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了。对于写作中有亮点的学生,我也一一点出他们的名字,说出好的地方。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关注他的,和他是相知的。毕竟知心也是温暖的来源之一。

四、兴趣来自于对满足感的克服

自满是淡化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初读阶段最容易产生这种心理。学生初读之后,了解了全文的轮廓,把握了中心意思,不少学生容易获得我“全懂了”的内心体验。有了满足感,就没有兴趣学下去了。从教学角度看,如果教师讲授长时间停留在作品文字表层意义的分析,也就是教师与学生是处在同一思维平面上,这就会强化学生的“满足”心理,甚至会造成课堂凝固的心理氛围。要排除这种满足感,其办法就是用可望而又不可及的思辨性强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并没有全懂的内心体验,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我在教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时,就设计了四个台阶式的问题来启迪各类学生的思维。首先向学生提出了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接着提出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然后进一步提出,奥楚蔑洛夫善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最后提出,是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这四个问题有易到难,形成了提问的梯度,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也跟着爬坡。,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江阅读逐层向前推进。

五、兴趣来自巧妙的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