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玉米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穿越玉米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穿越玉米地范文1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英国读中学。他说学校每周都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的负重行走, 学生要背 公斤的行李, 如果不够重量要用砖头或者石头补足。选择的路线经常是没有人走过的, 路上布满荆棘树丛。 听他一说, 在座的教育界的同行几乎异口同声地问: 如果学生受了伤, 谁负责?

这使我想起前几年的一件事我和一些学校的领导同志在日本进行考察, 参观了一所名叫“白金”的幼儿园, 这是文部省支持的实验幼儿园。由于担心日本的民族精神正在孩子们的身上淡化甚至丧失因此这所幼儿园进行着一项强化孩子勇敢、 坚强精神的实验。 我们进到园里, 孩子们正在自由活动。 有的孩子拿着木棒笑着向我们冲过来要和我们打斗; 有的孩子在沙坑里用水和泥, 堆砌自己的“建筑物”有的小女孩跑着跃过跳箱; 有的小男孩下楼不走楼梯, 从扶手上滑下来。我们在对这种近乎宣扬“武士道” 精神的做法不以为然的同时,也几乎异口同声地问: 如果孩子受了伤, 谁负责?

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校长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增强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每年都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造成孩子的伤亡, 令人痛心。 强化责任意识, 对渎职者给予严惩, 对受害者予以赔偿理所当然。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教育。 因此, 教育工作者的这种责任感还必须进一步增强。但是, 现在也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校长深知如果在校内出现了安全问题, 责任重大, 赔偿纠纷更可能久拖而难于解决。 于是, 一些地区和学校作出了许多防止在校内或由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出现事故的决定。 比如, 有的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春游、 秋游、 参观、 考察, 以及夏令营和冬令营; 有的学校关闭了校内的小卖部, 以防止学生吃了小卖部的东西食物中毒; 有的学校把学生下午进校的时间推得很迟, 中午学生不得在校内停留, 以防在此期间学生打闹发生事故; 还有的学校的体育课取消了一些规定应当进行, 但有一定难度, 可能发生受伤情况的动作的练习等等。我想, 减少了在学校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并不等于学生就有了安全。 学校取消小卖部以后, 学生跑到校门外的摊点上去买东西吃, 卫生更没有保障。 中午不许学生进校,部分学生就在街头游荡, 更容易发生事故。 学校可以不承担安全责任,但并不意味学生就获得了安全。

据有关媒体报道, 北京、 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 仅去年, 中小学生发生的自行车交通事故就达 &’! 万起,受伤的有 (""" 多人。这些都发生在校外,没有人会追究学校的直接责任,但学校就没有教育责任吗? 所以, 当我们把学校的安全责任绝对化,或者规定得不合理的时候,学校就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教育的责任推向边缘。我又想到, 把许多相关因素对立起来, 并加以绝对化、 简单化, 非此即彼, 从而造成不断出现反复, 常常是教育界的通病。要提倡参加社会实践, 就鼓励组织学生多走出去;要强调安全,就要学校少组织校外活动; 要倡导奥运精神, 就要求学生不畏艰险, 更快、 更高、 更强; 要强调安全,就又把该进行的锻炼项目弱化。有的甚至把培养下一代见义勇为的精神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对立起来,说什么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不再提倡青少年见义勇为了。

这不禁使我想到在企业界流传的穿越玉米地的故事。我们的事业如同进行一场穿越玉米地的比赛, 这项比赛的要求是, 看谁穿越玉米地用的时间最短,看谁在穿越过程中掰下的玉米最多,还要看谁在穿越时被玉米叶划破的伤口最少。总之, 获胜者必须是兼顾速度、 效益和安全的人。教育事业需要树立整体优化的思想,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学校把安全责任放在中心位置的同时,千万莫使学校把教育的责任边缘化。

穿越玉米地范文2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有效性

一、明确前提,转变观念

(一)有效的语法教学基于对教材的深入剖析.

教师的工作成于课内,劳于课外。我们之所以在新目标英语实施以后,会对语法教学产生了如此诸多的困惑,还是由于我们对教材缺乏深入的解读。本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教材中语法知识的呈现的方式以实例为主,不作语法分析。

从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思路以及教材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师从学英语以来,都是以语法为主线,英语学习还是重视读写,我们的学习英语的思维逻辑方式都是围绕着语法展开的;而新目标英语是以话题为主,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为目的,它的思维方式是以话题为中心展开的。这就好比两个观点不同,出发点不同的人,相互对对方的做事方式无法理解一样。因此我们总觉得新目标英语各个单元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松散跳跃,无从下手,语法教学没有系统性,没法教。

(二)有效的语法教学基于对外语教学本质的了解.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影响深远。他提出“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是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能力的两条不同的途径。语言学习是有意识的、正式的学习;语言习得则是无意识的、自然的学习,是学习者在积极参与的真实环境中的学习。两者的关系是:语言习得是核心的、主要的;语言学习则是辅助的、起监督作用的。这给我们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外语教学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有效的语法教学基于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关注

关于教学的有效性有这样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一节课,就如教师带领学生穿越玉米地,在穿越玉米地后,教师要关注这么几点:

1、(速度);2、(收益);3、(安全)。

这三点正是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衡量标准: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在这几个标准中,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常常是最后一点。教师为了提高速度,增加收益,时常在不经意间让学生伤痕累累,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本身比较枯燥、难度较大语法教学过程中,更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

二、根据课标,有效教学。

依据课标、遵循教学本质、尊重教学主体,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这让我们对语法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否在课堂中使语法教学和交际目标达到最完美的结合,是否解决学生语法知识和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能否使抽象枯燥的语法带给学生欢快积极的学习体验是有效的语法教学的标准和考量。

(一)语法教学与交际功能并不矛盾

很多教师认为语法教学不能和交际相结合,重视了语法,就无法让学生开流;重视了交际功能,语法讲解就不到位。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采取很多方式使语法和交际相互依托。

1、创设信息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法教学。

人们的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这是因为人们表达思想和吸收信息的需要是由特定的言语情景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只张嘴不出声的方式以及听儿童说话和看模糊图片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使用间接引语的必要情境,应为人们在听不见、听不清、和看不清等情况下需要转述,学生就非常自然掌握了间接引语。

2、利用游戏,在听说读写中巩固语法。

教师利用观察、听辨等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自然掌握语法要点的同时又达到了训练听、说、读目的,在最后的作业中,又落实到了写。

3、在任务中,运用所学语法内容,使交际更自如流畅。

在学生了解相关语法项目的基本结构和表意功能后,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将抽象的语法融入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使所学的语法规则在真实交际中得到运用,从而达到内化规则和有效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案例中,在学生掌握了间接引语的规则后,学生在完成friendship任务时,交流就会更加自信流畅。

(二)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优化语法教学。

传统语法教学中采用“定义――讲解――释疑――练习”的方法是低效的。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明白语法规则和能说出、写出正确的语言是两回事。很多学生对语法术语说的头头是道,但在真实运用中仍然错误百出就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了定义讲解而忽视了运用的结果。

1、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这样的语法教学方法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过多讲解定义只能使学生一头雾水。如以上案例,教师没有讲到任何有关间接引语的定义,学生通过语境,先会讲,让后讨论归纳它的规则,再运用,就已基本掌握简单的间接引语。就好比我们学习母语,我们在流利地使用母语后,才了解什么是主、谓、宾;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主谓宾,但这不妨碍他们交流和表达。

2、句型仿写、固定框架,化难为易。

人的语言器官以习得语言深层结构而获得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就能生成语言行为,进而正确地运用语言。在很多复杂的语法教学中,如:定语从句、宾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句型结构的仿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如案例中,教师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在模仿中使句型框架深入其脑海,这样的方法不仅高效,而且避免学生对抽象的语法术语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比如定语从句是九年级的语法要点,也是个难点。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句型仿写,固定框架的方式,八年级的学生,甚至七年级的学生也能掌握。

我通常采用佳句模仿的形式。等到框架稳固后,再让学生了解它的名称和定义就会水到渠成。

(三)重视学习策略的培养,体验学习的乐趣

1、通过观察、归纳,让学生体验付出到收获的乐趣

教师采用了归纳法,整个过程都以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穿越玉米地范文3

关键词: 问题学案 解决问题 课堂三个指标 课后自我反馈

新模式课堂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课堂针对性不同,可以灵活地自动调节。因此开展好这种新模式课堂,要注意以下三个环节的重要性。

一、设计问题学案,引导学生预习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阅读能力,课本上的内容大都能看明白,因此浅层次的预习一定的任务可以完成。但深层次的预习,即对阅读的内容提取重点或罗列出遇到的难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仍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就使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遇到了很多问题。学生的自我预习一般是独立完成的,在预习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前提下,教师得提前做好学生自我预习的学案,从而引导学生预习。所以“导学案”的设计至关重要,从余文森教授[1]的书上参考到,数学课堂上“学案”有几种设计方法。

(1)尝试教学: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后进生优先考虑)―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三”指课堂教学的三个追求: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即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指六个教学步骤: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启发(提示重难点)―阅读(自学课本)―练习(相关练习题)―评议(当场核对订正答案)

(5)黎世法的“异步教学”:自学―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复习―作业―改错(核对更正答案)―小结。

因此,“问题学案”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课时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也可以综合几种设计方法,或是创新性的“问题导学”的设计方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独立完成预习任务,也在某程度上提高学生深层次的自我预习能力,对今后的阅读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二、师生解决问题,实现课堂指标

(一)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新模式的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课前自我预习、提出问题,课内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学生自我预习结束后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问题会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这时课堂师生互动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课堂上学生讲评练习册时,其中有一题要求画一个正方形的对称轴,可是考卷上的正方形两条对边2cm、两条对边1.8cm,学生就存在疑问了:这个正方形不准怎么画?要以“长方形”标准画两条对称轴还是“正方形”四条?所以这种课堂模式更开放,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反馈到课堂上,让所有同学包括老师一起探讨研究。同时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有的小组可以组内解决,但有的小组无法组内解决,教师就得起到引导作用,偶尔对问题的讨论适时提醒,帮学生理出头绪。

(二)实现课堂三个指标

“问题导学、异质合作”这种新模式教学,如果在课堂上一味追求轻松却没有收获,那也不行,余文森曾写过这样一个“掰玉米”的隐喻: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穿过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比什么?

第一,比谁穿得快;这比的是速度。

第二,比穿越玉米地的过程中,谁掰的玉米多;这实际上是效益。

第三,谁跑得最快、谁掰得玉米最多虽然达到目的了,但还要考虑受伤情况,即“安全”问题。

一个企业发展考虑的综合指标有三个:速度、效益、安全。其实课堂教学也必须考虑到三个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只有实现这三个指标,才能说明这节课是否是高效的课堂,学生是否真正快乐参与,并且掌握学习内容的本质。

例如以下教学案例: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我们从这三个指标分析:

(一)学习速度:很多学生第一天上完这节课都很顺利、熟悉地记住了边形内角和公式:180°(n-2)。

(二)学习结果:课堂没有再接触该公式的前提下,第二天可能90%学生记住,一个月后就剩下50%记住了,一年后就只有几个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教就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在理解数学实际意义后能够自己推导,而不是老师反复强调讲解。

(三)学习体验: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最常用的方法即把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180°推理证明。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所有学生轻松、快乐地体验这个推理证明的过程,方法不是唯一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分割多边形。如以下常见三种方法。

(1)从多边形的任意一个顶点出发,连接与其不相邻的顶点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2)从多边形边上除顶点外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各个顶点从而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3)从多边形内部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多边形各个顶点从而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当然,还可以从多边形外部一点出发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的探索就是这节课堂的学习体验。

只有把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这三个指标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有效课题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当然,三个指标中把握好“学习体验”最重要,是实现学习速度、结果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很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点,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巧妙引导学生走入数学课堂。

三、课后自我反馈

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工作完成并没结束,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自我反馈和总结。课后的自我反馈可以分为三种:自我知识总结、同学间知识交流反馈、做练习学习反馈。

(一)自我知识总结:课后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包括定义的含义、应用,哪些需要重点掌握,一般有哪几种题型。

(二)同学间知识交流反馈:同学间通过重新讲解、提问知识点的方式反馈,也可以互相搜集相关题目考查对方。

(三)做练习学习反馈:不断地大题量训练相应的练习题,即作业式反馈。

虽然占用的时间不少,但如果能做好课后的自我反馈,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样可以使学习过程有始有终。

“问题导学、异质合作”这种新模式的转化,不单转化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同时转化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师生的关系,使课堂更具有挑战性,使学生的学习参与和互助合作显得更重要。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教师的引导,就无法顺利完成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总结反馈。因此这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教师如果能引导好课前的预习,充分准备好学案,课堂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实现课堂三个指标,真正让学生参与讨论,课后及时督促学生的自我反馈、总结,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意义就能得以体现。

穿越玉米地范文4

第一次听到 “云横秦岭”这个词时,我就如同郭襄在风铃渡口听到神雕大侠的逸闻,从此情根深种,生出有朝一日也要顶凤冠披霞帔踩五彩祥云到秦岭去“横一横”的冲动。当得知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只要穿越秦岭,就可以实现从北方到南国的跨越时,我就将冲动转化成了行动,加入了一个关中环线的骑行活动。

穿过关中平原抵达秦岭北麓,八百里秦川的骑行正式拉开帷幕。

穿越秦岭走的是G108,马召镇是为G108而生的典型的“驿站”式小镇,是进入秦岭山脉前最后做补给的地方,多年前因为G108的修建而繁荣,如今随着西汉高速的开通,小镇也随着G108的失宠而凋零。

凌晨五点半从马召镇出发,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进山后的第一个路碑:G108/1385。从那以后,里程碑上那如蜗牛般缓慢爬升的数字,变成了我继续前行的维他命。

经过五公里的上坡路,我们把第一个山峰踩在脚下。山顶有一座安静的寺院,背后是一个恬静的高山湖泊,在群山环抱下,如同摇篮中的婴儿,微风吹过,湖面荡起层层水波。

G108沿着黑河河谷蜿蜒而上,所到之处山体皆遍体鳞伤,不时有飞石坠落,每骑一段路就可以看到修路工人在处理塌方。黑河两岸的山凹中有很多小盆地,每个盆地都点缀着小村落。群山如河蚌壳,细心呵护着珍珠一般的乡村。每个村庄都由一座吊桥连接到国道上。如果把黑河比做一条常青藤,那两岸星罗棋布的村庄就是藤上结出的璀璨果实。我们的秦岭穿越之旅,便是一个类似猴子下山摘桃的过程,一路乐此不疲。

单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过,起初,我们还能一边享受黑河的柔情,一边品味秦岭的雄伟。然而,每当铆足了劲冲上一座山峰,却发现山外有山、山外还是山,一座、两座……十座山头已被甩在身后时,我的视线小心翼翼地沿着G108向前延伸,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远处的山峰正排着长队在迎接我,如同奥运开幕式上排队入场的运动员。

当海拔表上的数据上升到1700米时,我们终于到达此行的最高点——秦岭隧道。隧道全长1570米,幽暗而漫长,借着微弱的车前灯缓慢骑行,隧道顶上偶尔有水滴滴下,打在皮肤上冰冷而。朝着前方铜钱般大小的洞口猛蹬,出隧道时,抬头惊见“熊猫家园佛坪家园欢迎你”的标语,有想哭的冲动—— 一天之中,我们已经从中国的北方穿越到南方。

站在隧道口张望,眼前的景致似乎和隧道另一边并无二致。我有点失落,本以为这次旅行会有时空穿越的体验,但是它并没有给我超时空的惊喜。还好,接下来是整整44公里的下坡路,没踩一下脚踏,双手捏着闸,平均时速还是飙到了50公里。当再次感到脚下的阻力时,已接近佛坪城区。把单车停在桥上休整,看见脚下有一条小溪在欢快流淌,看着它纤细的身躯,很难想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江。

在秦岭北麓,我们见证了黑河的消亡,在南麓则见证了汉江的诞生。上午我们还置身黄河流域,此时却已身在长江水系。之前在河的两岸看到的都是零星的玉米地,此时已变成一块块水稻田。回头仰望这横亘的山系,终于明白,伟岸的身躯,是它成为分隔中国南北地标最充足的底气。

出佛坪县城,穿过全长2440米的土地岭隧道,之后的G108虽然依然随山势起伏,但已趋于平缓。秦岭的身躯逐渐从伟岸转为家常,所见依然是森林、河流、吊桥、水稻田,只是原始森林变成了次生林;河流从柔软无力的小不点变成了可以开山凿岩的利斧;曾经围绕在身边的云雾现在已悬在头顶高不可攀……

与城固金丝猴保护区、洋县朱鹮、羚牛保护区、蔡伦墓、张骞故里擦肩而过,经过150公里山路,我们一口气骑到了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称的汉中,结束了为期6天的旅程。坐火车返回南京,看着窗外连绵的群山,我哼起了纪录片《大秦岭》的主题曲:云横秦岭家何在?试登秦岭望秦川。

特别体验

1.汉中平原248公里平地骑行

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高原,东西长300 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2.出秦岭隧道后44公里下坡骑行

从马召镇到秦岭隧道,是无止境的上坡,但出了隧道之后就是连续44公里下坡,坡的尽头是“大熊猫之乡”佛坪县。

3.秦岭南麓\北麓植被的不同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 候分界线,在秦岭北麓的马召镇,地里种的是清一色的玉米,但是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全部变成了水稻田。

骑行提示

1.注意避让来往车辆。

尤其是在过隧道群的时候。如果是走老的柏油马路,则要注意在弯多的路段减速慢行。如果要拍照,切记要停靠在路边。

2.从马召镇到佛坪的112公里,没有一个补给点,从马召镇出发前应带足水和食物。这一天骑行里程虽然不多,但绝大部分都是上坡,难度极大,最好早点出发。

3.必须戴头盔。

山地车公路车在骑行中重心明显前倾,再加上有比较高的车速,头盔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关键时刻有救命的功效。

4.尽量不要夜间骑行。

虽然车上可以配车灯、 尾灯等夜间骑行装备,但毕竟功率小,尤其是在往来大车较多的路段,作用有限 。

5.降低车座。

人的位置相对降低,可减少空气阻力,并可使身体挺直,臀部受力均匀,减少疲劳感,同时又可减轻双臂的负担,保护手腕,最便于长途旅游。

6.切忌忽快忽慢。

遇到逆风和上坡,只要风不是太大,坡不是太陡,还是要以原来的力气骑车,这时车速会降下来,不用理它,也不要轻易加力,否则第二天腰酸腿痛就难以上路了。

其他骑行路线推荐

1.西安南郊,全程约90公里,1~2天

沿G210前往沣峪口,最后抵达宁陕县广货街镇。起初75公里是上坡路,抵达秦岭的分水岭之后便是下坡,颇有苦尽甘来的味道。也可以从广货街镇出发,行经朱雀森林公园、涝峪镇,最后抵达户县,全程约85公里,以下坡路为主。此外,可以沿G210分别骑往户县涝峪镇,行经户菜公路,最后抵达宁陕县皇冠镇,也是1天的行程。蓝田辋川关也是不错的骑行目的地。

2.秦岭深处,全程约200公里,2~3天

沿G108前往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以上坡路为主,难度较大,但沿途风光不错,可以充分体验“长安回望绣成堆”的感觉。去时约2天,返程只需1天。

穿越玉米地范文5

14日,我们行毕业大学生一行8人来到了长岭采油厂,正式进入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随即根据学习安排,我们被分成两组,分别去往我们各自实习的地方。

我和三位同学被分往位于双龙村附近的S101—1油井与中原油田的工人师傅们一起生活、工作和学习。

在这两周的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学习到了以前不曾在书本和电视节目中说了解到的知识,掌握到从钻井开始到测井结束的工作过程以及亲身体会到了石油工人的工作环境的艰苦和为祖国人民付出血汗的伟大。

还记得当我们到达实习地点时看着作业环境带给我们那心灰意冷的感觉以及工人师傅们脸上那尊尊笑容,这时候我知道他们的心理是甜的,因为他们不仅仅的为了个人的利益,也是为了祖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在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觉得一种忘我的感觉油然而生。忽然感觉到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自私,上学时老师那尊尊教导怎么能忘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现在我才深深的体会到那种崇高的精神。

还记得工人师傅到我们的宿舍那细细的叮咛,一切要以安全为主,联系到我们公司的一句口号“我要安全”。这时候我知道了,工作不是在拼命,公司和集体还是在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安全,使我联想到了当初在入职教育的时候前辈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当兵的可以不注意个人的生命安全,但是作为工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还记得队长带领着我们学习工地上标牌上的那些明文规定,公司令,上面写着非常详细合理的行为准则,我深深的研究过这些行为准则,感觉非常的合理化并且非常的人性化,虽然标注为禁令,但是它是处于对大家的生命安全的角度去考虑的,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来考虑的,如果有人违反,那就是对自身安全利益,对家庭和集体不负责任,我相信作为一个热爱集体,热爱家庭幸福人都是不应该去违反它的。

穿越玉米地范文6

教学工作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业务园长管理教学,不外两种重要途径:一是要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系统,充分发挥有关机构的作用;二是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善学、乐学、善教、乐教。彼得・圣吉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对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与坚定教师信念

1.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深入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地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作为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维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它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的改变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2. 坚定教师信念。(1)坚持“师德为先”。在教师培训学习时,我们一再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是因为“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事业,如果心中没有为教育事业奋斗、奉献的坚定信念是不可能在纷繁喧嚣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坚守情操,默默耕耘,不断付出不断超越的。我们要引导所有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工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育人过程中体会收获的甜蜜,坚定信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2)注重人际沟通,加强教师的心理保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热爱工作、做好工作,以及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都是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促进意义。 作为领导者在幼儿园管理中应多运用法国作家拉封丹寓言中所说的“南风法则”,尊重和关心教师。多点人情味,多些爱的表达,尽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创设“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良好氛围。多方位想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将个人目标融入整体目标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二、改善心智模式 (Improving Mental Models)与教学评价

心智模式是我们看待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式,改善心智模式是改变组织成员行为方式的基础和前提。在幼儿园开展园内评课活动时,往往是表扬的多提意见的少,因为教师们在共同的环境中长期一起生活、工作,不由自主地思维也会受到类似同化的影响。所以不但看不见自身的不足,连同伴身上的不足也自动忽视、过滤了。扭转这种局面,改善心智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这能促进教师对教育行为“有效性”的正确认识。一个教学活动不是热闹地开展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了就是成功和有效的。企业界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非常有意思。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像几个人比赛穿越一块玉米地。要比的是什么呢? 比谁穿越得快,先到头;比在穿越过程中掰的玉米多;比穿越过程中谁的伤口少,因为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这就是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联系到我们教学活动的评价,所有手段的运用、气氛的渲染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是否有益于孩子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否对孩子构建正确的学习模式有帮助?是否在活动中考虑到了不同孩子的学习经验及学习能力?……修炼自己的心智模式,才能对自己及他人的行为正确认识和把握。

三、建立共同愿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与调动教师积极性

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愿望,是一种鼓舞人心、能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衷心渴望实现的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当一群人真正奉献一个共同愿景时,将会产生一股惊人的力量,他们能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幼儿园教学管理所采取的各项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个目的与教师们的工作愿景应该说是不冲突甚至是高度一致的。试问,教师所做的工作不是更好的为了孩子的发展吗?教师所不断追求的不是为了更快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吗?如何能让所有成员都对我们共同的愿景衷心认同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组织内部,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对组织共同愿景的支持程度也影响了她们在工作上的发挥。

1. 真正遵从:看到愿景的好处。去做所有被期望做的事情,或做得更多。遵从明文规定,像个“好战士”。这样的老师往往会迅速成长为幼儿园的中坚力量,在各方面都能做表率,是骨干教师。

2. 适度遵从:大体上,看到了愿景的好处。做所有被期望做的事情,但仅此而已。是个“不错的战士”。这样的老师只是表面做到了要求的工作,但由于没有全心投入,所以没有额外付出也收获不到突出表现,在幼儿园里这样的老师也为数不少。

3. 勉强遵从: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愿景。既不感兴趣,也没有干劲。这样的老师有一定的能力,属于不得不做刚好符合期望的事,但也会让人知道,他不是真的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态度,很容易成为团队中的刺头,同事们都不愿意接纳。

针对以上的类型教师,在团队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在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如日常教学、公开观摩课、教研组学习等,应该尽量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一种尊重、理解、支持的心理环境,让教师们既有制度的约束,但同时也有个人发挥的广大空间,而且也能得到同事们的理解与认同,让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让骨干教师影响普通教师、带动“冷漠观望”的教师,实现共同进步。

四、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与教师专业成长

团队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即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教师应当“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这是国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专业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业知识,需要自然科学、工具性科学方面的基本素质,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教学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幼儿园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而构建学习型幼儿园也就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教师个体的自我学习及整个团队的共同学习、向上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体验到了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的经验学习与总结。在这样的团队氛围内,教师的各项专业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例如,鼓励教师不断参加学历进修,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这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因为通过深层次的理论学习能使教师静下心来剖析、反思自己的教学;积极开展幼儿园内各领域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学、研结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帮助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橹薪夥懦隼矗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个人技能比赛、课件制作班培训、英语口语练习等方式,可以让教师们体会到在一个充满学习乐趣、互相帮助、良性竞争的团队中,只有加入学习、共同前进才是不让自己掉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