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形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形象范文1
一、成龙的文化性体现
(一)电影里的中国功夫
1.国内——影迷们最初认识成龙大多都是通过功夫喜剧《醉拳》,正是这部电影开启了他的谐星之路,奠定了他在香港电影界的地位。这部电影里对于成龙的描述从开始的不学无术到最后出神入化的醉拳功夫,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里面也有关于诸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一些招法,他的一些姿态或者表情也都是自己突破李小龙的严肃打斗而自己创新的中国式的幽默手段。关于成龙的真功夫在电影《A计划》、《A计划续集》、《警察故事》系列、《笑拳怪招》、《飞鹰计划》、《宝贝计划》等中都有很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印象深刻的是《A计划》中从几十米高的一个钟楼到地上的坠落那样一个完美的慢镜头、《宝贝计划》中从一个高楼的阳台窗户上一直连续的跳到地上的镜头也是没有剪辑一个镜头连贯到底的,当然还有例如在《警察故事》成龙扮演的陈家驹在百货公司与对手打斗中,从楼上纵身一跃,直接攀上楼中部的成串彩灯并顺着下滑的连贯镜头,诸如此类的一个镜头贯到底的功夫展现在他的电影里是数不过来的,这是对中国功夫的诠释,也是对中国功夫的一种敬重。
2.国外——西方观众喜欢成龙电影的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莫过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想通过影片来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武术以及成龙的电影里有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地方——突破身体极限的行为。在第一点上,成龙不论在国语电影还是在好莱坞发展之时都利用的很好,甚至达到了著名导演只为他更改剧本的地步,还有他获得的荣誉勋章或者在旧金山、芝加哥、纽约以及好莱坞规定的“成龙日”,这都是成龙作为一个中国人得到西方观众认可的体现。他把中国文化带出国门也在继李小龙之后把中国功夫展现给西方影迷。而在所谓“突破身体极限的行为”这一点上,电影《红番区》中有很好的体现。他从一边的高楼跃下跳到马路的另一边的另外一栋楼的阳台上,当时出现的台词有“这太让人难以相信了!”、“天哪,这家伙疯了吗?”,这就是西方观众所要表达的极限,一种能够展现身体极限的现代体育精神。成龙在不需要替身的前提下一个镜头完成了如此危险的动作,无形中加深了外国影迷对他的敬仰与敬重。
(二)诙谐的中国式喜剧
成龙没有走李小龙的严肃打斗之路而是自创诙谐性幽默风格,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喜剧化,这也是他的电影的一个很独特的标识。他电影里的喜剧性的效果不是讥讽也不是嘲笑,而是让观众在一种愉悦的氛围里接受成龙扮演的英雄,这样才可以让观众觉得这样的平民英雄、大众英雄可以与他们很亲近。加入他的诙谐幽默才可以让英雄从高高在上走入寻常百姓家,然后在愉悦的氛围里让英雄大显身手。这就是成龙喜剧真正的文化意义或者功能。比如《双龙会》欢快的音乐引出双胞胎躺在婴儿车的镜头,父母的脸上有幸福的笑容。随即坏人登场并在医院有了枪杀的危险局面,坏人与双胞胎的父亲有了冲突并把孩子抢走,警察追逐坏人的镜头与婴儿车里的孩子滚下山坡的镜头交替出现,并被一名烟花女子抱走并抚养,亲生父母不得不含泪离开。以这样一个偶然性的事件引出电影,也是奠定了影片的基础,不仅产生了喜剧的效果也推动了剧情的向前发展,这是可以让电影人细细回味的拍摄手段。而更深入的分析与观察表明,他的作品内涵由英雄、喜剧等重要元素所支撑,它们相互包容,相辅相承,共同构筑起成龙电影的文化含义与社会功能。
(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成龙作为一个演艺人能够把“中国”这样一个简单的词条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很多事情,无论在国外的电影、颁奖礼还是其他形式的盛典,他都一直强调自己作为一个香港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那份坚定。在颁奖典礼上的中山装或者唐装,在其他形式的典礼或者场合上的讲话,在访谈节目《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里的一句“真的,真的一定要多给爸妈打电话”等等,这些虽然都是成龙在点滴之时做的点滴之事,却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很多的青少年,影响了很多自己在各个年龄段的影迷观众,这就是他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的抒发。
二、功能/影响
(一)价值观
成龙他身上所蕴藏的文化形象主要是关于中国文化情感认知以及中华美德的一个缩影,这种文化形象所具备的最大一个影响力就是对他各类影迷价值观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引起对譬如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以及自己所坚守的那份自信与坚毅等等的重视与思考。
1.文化形象促使价值观的形成。文化形象一旦具备就在无形中影响到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认同,进而促使价值观的形成。成龙身上的文化形象与体现就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现在对本国文化或者其他属于本国的道德精神那种冷漠态度,逐渐把人们的情感认同拉拢在一起,进而形成归属同一文化的价值观与安全感。
2.价值观成就文化形象的高度与宽度。价值观一旦形成是很难发生改变的,当人们对自己文化的感情转变成一种价值观的时候会逐渐影响到身边的人,使得他们慢慢改变自己对同一文化的态度,也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久而久之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程度就会加深,当然也就成就了文化形象的高度和宽度。当影迷们逐渐受到成龙的影响时,对本国文化以及道德精神有自己的深切体会之后,无疑对成龙的敬佩与尊重又加深了。
(二)文化
成龙着中山装出席访谈节目、颁奖典礼,在节目里谈及宣传保护自己国家文化的重要性,让各类影迷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并没有受到自己国民的重视,如此一来他的长期宣传会越来越引起观众的注意,尤其是现在几乎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认知的青少年们会有很大的警醒作用。再者作为一个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可以出席很多场合来向世界各地的人宣传我们的文化,这也是一种对自我文化的尊重,从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在喜欢成龙的同时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三)个人
成龙对个人的影响主要在青少年,他参加访谈节目对青少年的教诲、在大学演讲中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拍摄特技制作过程告诉影迷切勿模仿,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们会学习他的努力、他的坚毅、他的刚强,一旦他们从成龙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固定,对他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就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会决定他们的自我认识,甚至直接影响和决定他们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成龙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他们会学习,会以成龙为榜样来充实自己以后的生活,秉持着一种信念来完成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四)社会
成龙的影迷在全球有十几亿,如果说到影响力那是巨大的。这样一个电影演艺人尽心尽力为影坛付出近50年的时间,从艺人过渡到商人,从为电影事业奋斗到为慈善事业努力,这样一种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是值得任何一个中国人任何一个观众学习的。再者就是在奥运期间以及建国60周年的关于一个小家一个大的国家的宣传和歌曲的传唱,这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他的做法与行为感动了每一个喜欢他的中国人,也感动了其他喜欢他的外国影迷,这样的结果便是更多的人会追随他的脚步做慈善、做对国家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就带动了整个社会思潮的转变。
文化形象范文2
[关键词]城市文化氛围 城市文化形象 青年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64-02
城市文化建设营造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服务于人民的主题,而青年志愿者作为社会的活跃力量,已渐渐被社会所关注。本文将着重阐述城市文化氛围构建、文化形象塑造的内涵,通过城市文化氛围塑造与形象塑造的具体案例及对城市文化氛围构建与形象塑造的关系梳理,以期通过塑造城市文化达到构建良好城市文化氛围的效果,更好地以人为核心,为人民服务。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形成的较大居民居住地点,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往往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较集中的地方。所以城市文化氛围的构建与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对于城市发展尤为重要。
文化氛围是城市文化思想、文化沉淀、文化品格、文化标志的表达方式,演绎城市的精气神和一切魅力,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追求。随着时代的改变,不同城市所处的地域环境、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城市文化氛围也不断变更。文化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形象,包括物质文化形象、行为文化形象和精神文化形象等。文化形象自城市诞生之日起,不断地汲取原有文化的精华,融合外来文化,使城市既具有其本身的特性,又不失发展的机遇,带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所孕育的有形财富和隐形资源,对于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和崇拜感不仅具有增加效果,也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魅力,吸引外资和人才,增强城市的发展动力,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实力发展,使城市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更好地提高城市文化形象,更好地营造文化氛围,更好地以人为核心为人民服务。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形象
(一)城市文化概念阐述
社会学家阿・霍雷指出:在文明史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曾起过,并至今仍然在起着重要作用。[1]城市文化与历史间联系密切,城市历史促进城市文化向前发展,城市对文明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意识、法律、风土人情、精神文化等,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表现。城市文化是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吸收的思想、艺术的结晶,代表了人类的智慧。
(二)城市文化形象的内涵阐述
文化通常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精华积淀,其包含了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城市文化氛围与形象通常包含了城市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便民设施、社会治安、制度秩序、人民群众以及法律、制度、居民行为方式、城市精神等一系列因素。城市文化形象既有物质文化形象,又有精神文化形象,文化是城市的基础,是城市历史、市民生活状态的映射,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对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信誉度、促进城市经济政治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城市文化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文化形象只是城市文化教育设施等,而广义的城市文化形象不但包括了城市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整体形象,也是大多数人们对于城市总体的主观感知、对城市的文明程度感受。
市民对城市文化形象的感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城市视觉形象,即从外观看到的城市的建筑物、基础设施、旅游地风景名胜等具有标志性的物质财富,通过不同建筑物中所呈现出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城市文化形象。其二,城市精神形象,从城市价值观念的树立、城市预期发展规划、城市精神凝聚以及法律法规中所体现的城市文化形象中,体现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境界和城市文化的本质特性。其三,城市行为形象,从城市秩序、人际关系建立、治安状况等行为中,间接展现城市文化形象。在以上三个形象中,视觉形象为基础,精神形象的灵魂,行为形象为支撑。人们根据对城市文化形象三个层次的理解来识别城市形象,进而能够营造更好的城市氛,使城市更好地发展。
(三)塑造城市形象的原则
城市文化形象是一个综合系统,有立体化、复杂化、多元化等特点,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需遵循以下原则: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能够实行城市职能,这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共性所在。从哲学方面讲,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需要有各自的特色并凸显本城市的独有特色,展现本城市个性,而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核心因素可从城市个性出发。
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历史文化是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塑造城市文化的同时不能摒弃历史因素,要尊重把握历史因素,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石。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既要推陈出新又要革故鼎新,紧跟时代的脚步,着眼于眼前,不断地更新城市功能,还要着眼于将来,把握好过去、现在、将来,更好地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水平发展不仅能带动人民生活提高水平,而且能够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把经济效益比做硬件,那么社会效益则是软件,注重社会效益,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核心与重点相结合。以人为本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既要充分考虑人民的需要,又要抓重点,将城市的个性展现给人民,使人民对城市有至高的自豪感和信任。
(四)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具体实施
1.塑造城市外观形象
城市外观是我们能够最直接了解城市的渠道,包括建筑形象、景观形象。建筑形象的展现可通过不同物质材料组建的城市建筑来表现,为市民的生活、居住、休闲、工作所构建的各种生活和社会功能的物品,也是一定地理条件下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例如我国的首都北京,高楼林立,很有商业气息,并且在长城以及故宫等景观建筑的点缀下,北京又不失内涵和韵味。城市个性化的表现,需围绕城市文化氛围构建具有艺术魅力及视觉冲击感的标志建筑,从而更好地为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服务。
2.塑造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行为形象拥有动态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包括城市市民行为形象和企业行为形象。一个城市的形象不仅仅存在于高楼大厦之间,还存在于居民与企业之中。市民不但是城市文化的主体,也是城市文化的分享者,更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及城市形象历史与现实的生动展现者。市民的接人待物方式,素质体现,精神面貌,生活行为举止同样映射出一座城市的形象,对于城市文化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城市文化的塑造对于该城市市民素质的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及行为意识的强化均有重要作用。两者间也具有相互促进的效果。通过城市市民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企业在城市中占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企业既能增强城市的经济水平,也可在其所承担的服务中发挥增强社会的组织力量的作用。企业形象作为城市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窗口,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加强企业形象塑造有利于带动城市形象的提升。在塑造城市文化的进程中要着重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责任感,企业内部要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态度,增强企业行为形象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提升城市的信誉度,使市民拥有更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3.塑造城市精神形象
塑造城市精神形象是塑造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催化塑造城市外观形象和塑造行为形象的催化剂,其包含了定位城市发展、树立市民价值观念、确立城市精神等。城市精神是城市凝聚的向心力,是城市文明、城市文化的积淀,映射出市民的风貌,对市民的日常行为也起到了规范和示范的作用,对提高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市民价值观念的形成。城市发展定位能够引领城市发展,一个好的城市定位能够有效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达到形成产业链带动城市发展的效果,在城市形象的提升方面也拥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城市文化氛围助推城市形象
(一)城市文化氛围的定义
城市文化氛围是城市精气神的本质释放,也是城市文化思想、品格、标志的必然性文化表达,更是市民文化需求的直观感触。伴随着世界文化格局发展的不断更新,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逐步成为评估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性因素。当今时代,文化已然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而城市因经济而兴盛,因文化而积淀内涵。市民的安居乐业需要城市文化,城市文化需要文化氛围。做好文化产业的构建需要有开放文化的氛围,这样才能形成更加浓烈的文化传播。
(二)文化氛围的定位
1.文化氛围是增强城市记忆的巨大引擎
城市文化氛围就像久酿的美酒,越久越浓烈,持续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累,像永久的记忆无法抹去。城市不能缺少文化氛围,氛围需要市民共同营造。我们所看到的国内外发达的城市,都有久远的文化记忆,并由久远的记忆衍生了一系列特性。一是积淀性。历史文化积累越厚重,城市文化氛围越浓烈,历史文化积累是氛围营造取之不竭的源泉。二是动态性。发展并不是静止的,城市文化的形成需要靠城市主题的律动、空间活动及载体的驱动,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城市文化氛围的提高。三是与时俱进性。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排斥当代文化,同样,在追求现代文化的同时亦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弃传统文化之糟粕,与时俱进的文化才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四是渗透性。政治经济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三者并且缺一不可。广泛而深入的文化对物质世界和人民生活有着巨大的渗透作用。五是开放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跟进世界文化的潮流、汲取世界文化的精华,文化氛围的营造才会赋予时代活力,充满魅力。
2.文化氛围是城市形象提升的内在要求
城市形象不仅取决于城市的硬件设施,也取决于文化。城市形象需要文化包装,但仅有华丽的外在没有内在的特质所孕育的文化是肤\的。因此城市文化的内在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正是提升城市内在要求的关键。
(三)构造文化氛围
1.利用商业网点彰显人文特质
城市商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城市文化氛围,推动相关部门着力改变一些商业网点包括大型品牌商店、超市文化氛围缺失的现状,增强城市空间的文化气息、加强文商有机结合,推广民营艺术作品,将城市传统文化融入商业中,更好地构造城市文化范围,展现中国特色城市。
2.政策支持
加强文化政策支持,推动社区文化、地方文化相关政策早日出台。通过开展各类文艺主体活动,例如民营演艺团体,美术展览等,重视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配套,有计划地推动文化产业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形象塑造,还包括无形的精神形象的塑造。城市文化氛围塑造不仅包括文化的传播,还包括商业与政策的支持。这些不仅需要全体市民素质的提高,还需要全民参与城市文化的塑造,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一个城市良好文化形象的养成,会成为该城市的核心力量,增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实力,强有力的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卿.基于学科视角的大学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D].三峡大学,2015.
文化形象范文3
关键词:影视翻译;影视语言;特殊性;翻译技巧
一、影视翻译的特殊性
钱绍昌教授认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1]聆听性指影视作品的语言一部分通过耳朵获得,因此读音相同的词就很容易让听者误解,字幕翻译就必须消除这些令人误解的音素;综合性指影视作品是门综合性艺术,因此翻译必须考虑到画面、音乐和演员表演等方面的配合,不能仅从文本翻译;瞬间性指影视作品的有声语言都是一瞬而过,不能反复咀嚼,因此影视字幕翻译必须通俗易懂;通俗性指影视作品的受众面广,不需要读文学作品那样的文化水平。因此字幕翻译必须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无注性指影视翻译不能像文学翻译在难点处用注释的方法帮助观众理解。这些特点决定译者在遵守文学翻译准则的基础上必须使用一些特定翻译技巧来处理影视翻译。
二、翻译技巧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出翻译时不应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2]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结合影视语言的特殊性,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解决文化意象的翻译问题。
(1)替换文化形象
文化差异导致英语中有很多文化形象在中文中都不存在。遇此类情况,为避免观众不了解该文化形象的内涵,译者可从中文找到与英语文化中相近的文化形象来替换原形象。比如《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主角哈里・哈特的一句经典台词:
Harry Hart: Manners maketh man
其中“maketh”作为古英语词,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但是却显示出了这句话的古韵。诚然,这句话按字面理解可直译为“礼仪成就非凡人生”等,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其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可以考虑摘选孔子的名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为“不知礼,无以立也”,恰到好处表达其意,也让观众感受到该台词的文化底蕴。
(2)释义文化形象
英语中有许多谚语,有的带有典故,有的流传已久,具有固定含义。因此,许多谚语的表层意思容易让人误会,直译往往会让观众感到一头雾水。因此译者可直接对原有的文化形象进行解释说明。比如广受欢迎的美剧《老友记》中有一段,男主角钱德勒的一位女同事跟他聊到感情话题:
Colleague: I think Brian is a little out of your league。
按照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我觉得布莱恩不在你的同盟里面”。这样观众肯定不明白什么意思。实际上,这句话是英语里面的谚语,因此翻译时可以直接释义这句谚语的意思 ,译作“我觉得你配不上布莱恩”。
(3)删减文化形象
西方文化往往要比中国文化开放,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以及影视剧的审查制度,对于不符合中文文化规范的地方,比如脏话、露骨语言等都需删减。英语中比较老套的粗话在中文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翻译方法。但过于露骨的语言就应删除。比如美剧《权欲》中,汤米想要让新人肖恩跟着他们一起去干事:
Tomy: Now I just want to kill a motherfucker.Yo,Shwan.You ready to finally ge your dick wet?
该句子在英文中应用了一些生殖器官的词汇,很好地表达了鼓舞对方的作用,但考虑到中国观众对性文化的接受程度,应省略露骨词汇,翻译为“我现在就想把那个混蛋给杀了!准备好大干一场了吗,肖恩?”这样既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让中国观众接受。
(4)创造新文化形象
电影中的文字游戏等类似的特殊语言现象往往会给译者造成很大的困扰,尤其是一些假借英语“音”、“形”或者是涉及一定文化背景的幽默。如果没有从中文里找到类似的幽默来翻译,则可以适当创造新的文化形象,在符合画面内容的情况下,把源语言的意思表达清楚。比如《老友记》中一集,莫妮卡看着自己与钱德勒的一张订婚照,很是开心得意地感叹起来:
Monica: But look at me. All tan!
外国人多喜欢黝黑的肌肤,而中国人则多喜欢白皙的肌肤。所以如果此处直接将“tan”翻译成“快看我,多黑啊”,不知情的观众则很难明白为什么莫妮卡晒得黑还会如此高兴。所以此处可以创造出新的文化形象,翻译成“看看我,肤色多健康。”既没有违背原文的意思,也能让中国观众明白剧中人物为何如此兴奋。
注释:
[1]孔子[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参考文献:
文化形象范文4
关键词:狂人;精神胜利法;双重属性
狂人与阿Q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底层人物的代表。狂人在这个封建文化虐杀人的社会里觉醒,却被认为是患了“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阿Q在这个压迫人的社会底层靠着“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麻木地生存着。二者乍看相去甚远,但是又在思考方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与众不同的思考逻辑、发散的思维、丰富的联想以及自成一派的推理体系。
狂人发现了古到今“吃人”的普遍现象以及“被吃”者加入“吃人”行列的现象,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的本质,于是,在这个发现的影响下,他敏感而又多疑,把周围的一切现象都围绕着“吃人”展开联想,最终推理出“吃人”这一结论,表现出“迫害症”的发病迹象:在没有月亮的晚上,他会觉得不妙;看到别人张嘴朝他一笑,他认为是别人不怀好意要吃他;看到路边玩耍的小孩子也觉得是在议论他;医生为他把脉,他理解为是揣一揣肥瘠,认定医生是刽子手扮的;医生要他静养,他觉得是要别人要把他养肥了吃……
与狂人的发散的思维和独特的逻辑体系相类似,在阿Q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特的联想以及最终归为“精神胜利”的逻辑推理。赵太爷打了他耳光之后,阿Q自我安慰说这是“儿子打老子”,于是得到“我的儿子阔多啦”的结论,之后就觉得“果然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 在别人打他时,他主动自轻自贱说:“我是虫豸”,挨打过后,他主动安慰自己说“我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
虽然狂人与阿Q都有着一样与众不同的思考逻辑、发散的思维、丰富的联想以及自成一派的推理体系,但是二者的思考、联想、推理围绕的中心不同,这种不同也使得二者的文化形象内涵有着质的区别。
狂人这一文化形象有着双重属性,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一个患有“迫害症”的精神病患者,而站在革命的立场看,他是一个先知先觉的革命者。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而狂人这一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也是对国民的奴性和劣根性的批判。
狂人清醒的看出这几千年历史的本质是“吃人”:从古到今,“吃人”现象普遍存在着,“被吃”者不断加入“吃人”的行列,这正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而狂人从“仁义道德”字面中看出“吃人”的本质,更是揭示出了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虚伪性以及封建文化道德虐杀人的精神的本质。
“吃人”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奴役。狂人对“从来如此”的挑战与反思,正是对几千年来奴役与被奴役的历史的质疑,是对“以礼杀人”的封建制度的批判。“狂人”是革命意义上的正常人,他的狂是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对传统奴性群众的反叛,是精神上对奴性的颠覆。然而,奴性群众被“正常化”了,狂人的清醒只能变成病态的、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也只能通过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来摆脱奴性意识。这也是“狂人”的文化形象内涵之所在。
与狂人以“吃人”为核心的逻辑推理体系相对,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逻辑推理体系也使得阿Q的文化形象出现了双重属性――奴役与被奴役的双重形象。在封建等级制度里,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对于上一层而言是下层,处于被奴役被支配地位;对下一层而言是上层,处于奴役下层、支配下层的主导地位。这种等级观念和主奴心态在阿Q身上有典型的表现,也直接推动了阿Q“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逻辑推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处于封建等级制度最底层的阿Q,思想上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把上下、大小、贵贱作为区别人的价值标准。在阿Q的观念里,赵太爷和赵秀才是处于自己之上的上等人,因此,在受到赵太爷和赵秀才的欺侮之后,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他是不能以下犯上的,想要惩罚他们,只有比他们高一级别,于是他开始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自己居于高一等的地位来取得精神上的胜利。正是这种等级观念和奴性心理使得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愈演愈烈。
在阿Q观念里,比阿Q等级低的王胡、小D是可以任意欺侮的。所以,在阿Q被王胡打了之后,会感到自己受了“生平第一件的屈辱”。这也是阿Q在等级观念和主奴心态影响下的另一重人格:作为上一层,可以支配下一层的奴役者的形象。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阿Q在被王胡、小D打了之后没有展开想象和联想采用精神胜利法。因为自己本来就是老子,他们本来就是儿子。“妈妈的,儿子打老子,不像话!”
同样特别的思维逻辑,同样矛盾的双重形象,不同的思考核心。狂人与阿Q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觉醒者和未觉醒者的悲哀,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文集[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文化形象范文5
城市形象设计的主要因素涉及到城市内、外的规划、设计、管理等各种因素。诸多要素的分析中,首要问题是寻找城市的“根”。那么,要展现城市的根本、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内涵,做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形象设计就必须结合地域文化去设计,只有注重城市地域文化这一设计要素的城市形象设计,才能够凸显城市的独特个性和魅力。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表象,所以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设计科学的、内在的构成要素。[3]区域性的文化沉淀是以地域特色———地区内特有的自然状况,市民的独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等为基础,经久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印记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沉积的结晶具有更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这些个性正是城市形象设计不可或缺的主要设计要素。
2阜阳城市形象设计的实态
2.1阜阳城市形象的横向对比
今天,社会城市化已经到来(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4%,我国城市化水平超过33%,东南沿海地区高达46%)。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开始由物质转向精神的差异化和独特性,都在挖掘城市的内在的、特有的本质性元素以彰显城市的独特性,所以现今的城市形象设计是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我国大多城市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规模、经济状况、管理机制的差异等诸多原因,其整体形象缺乏特色。虽然很多城市在城市形象上耗费大量资金,但是并不能够直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阜阳市的城市形象设计也是如此,是“千城一面”中的一面,和很多城市形象设计一样,粉饰性的城市形象设计成为了“建设性的破坏”,造成了“城市形象危机”。[4]竞争时代,必须让城市形象以独特的自我形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而能够展现城市自身的个性与风采,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这是阜阳也是很多其他城市形象设计的努力目标,也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所在。
2.2本体识别分析
在不同的语境中,本土的东西才会被更好地解读,所以在现代设计中,尤其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本土、本位的味道愈加浓烈。所有的设计师都力求能够敏锐地捕捉本体的元素符号,运用设计勾起人们对地道的本土文化符号的特殊记忆和感情。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对“旧元素”的使用和转化,将本体元素与城市形象相结合,进而在具体的视觉形象中成功地转译本土文化,才能够在文化冲突中见和谐。在具体的城市形象设计中,只有让原本老旧的事物转变成时尚的、呈现具有本土特色的视觉形象,才能够让城市形象展现出地域性,同时也具有当代性。近几年阜阳市的城市形象建设主要集中在沿河风景带和街区外立面改造的建设。毋庸置疑,新建的沿河景观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对原有街区的外观改造则受到了诟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是因为对原有街区的改造并没有清晰地分析其设计本体,而沿河景观设计则将徽派的建筑结合阜阳的地域文化做了“当下式”的解读,尤其是三角洲湿地公园的设计,是通过对阜阳的饮食文化、建筑特色、阜阳风俗等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挖掘和设计,完成了对阜阳地域文化“全卷式”的展开和呈现,是从视觉角度对阜阳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研究之后,使其具象化、系统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有这样对本体做了充分解读,并以此为基础的城市形象设计,才能最大程度地唤醒市民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增强城市与老百姓之间的情感联系。
2.3理念识别分析
设计的内容和象征价值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有不同的理念,才会有不一样的表象;有差异性,才会产生记忆,进而才会为人们所认知。城市形象相关设计的功能性和品质已经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而其独特的内在意义则是人们所注重的中心所在。独特的气质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同时还可以调节人们的生活情趣,所以城市形象设计不得不以塑造城市的内涵意义为着眼点,将地域文化注入其中,使城市具有特殊的魅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价值和号召力。而对这些城市内在的挖掘需要以城市本体自身性的理念做为支撑,只有独特的理念才会有区别于它的视觉表象。在具体的视觉表现上,传统的地域文化不应是拿来就用的,应该是运用设计语言特征准确表达城市特有的内在理念,并能够让当前的社会所接受。这些设计语言的解读和展现要避免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饕餮似的应用,空洞的符号化会让人们远离城市,使人们产生陌生感,升华理念的视觉符号才是人们所期待的。笼统的、照搬的城市理念文化不仅不能让城市形象设计创新升级,也达不到以城市形象设计追求城市良性发展的目的。具体到阜阳这座城市,阜阳地处安徽北部,与几省交界,也是南北方的分割之地,其城市没有明显的特性,交揉并杂的状态体现在各个领域,也包括了区域文化,所以在阜阳,很难理清一个明显的理念作为城市形象的主旨。没有杭州西湖的名景,也没有重庆的天府之国的理念,所以阜阳城市的形象设计就应该从民众的生活细节作为切入点,运用草根性、城市性、年轻性去体现城市的多元化和平民性的特征。不能将地域文化仅仅作为被动的保护遗产,那样地域文化就失去了其精神价值和生命力。要在城市形象设计中体现传统的“平民式”地域文化,利用现有的、具有优势的、样式丰富的设计语言资源,找好切入点,用最传统的、最“草根”的地域艺术符号展现市民的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愫,创造出符合当地人审美的艺术样式。
3提升阜阳城市形象的着力点
3.1江淮文化的整合
李长福,等: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以阜阳城市形象设计为例125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过分强大使人们已经忘记了在低技术时代与自然抗争的艰辛,反而开始怀念那个时代,并且很乐于从其中搜寻“旧情”,从而建立跨越时代的精神家园。人们都想避开“批量”和“通用”,寻找“独特”,而寻找“独特”的最好途径就是放大或者转移这种“旧情”。城市形象设计就是抓住当地的主要文化流派进行创作,那么提升阜阳城市形象的首要着力点就是其独有的地域文化———江淮文化。阜阳属于淮河流域,地处中原的自然状态使这个城市具有了“包容”和“折中”。民间的技艺也就具备了江淮地区浩如烟海的特性,从中甄选,不难发现江淮文化中无一是“阜阳专属”,总有一些似是而非,在“是”与“不是”之间游离。不过无论是阜阳剪纸、还是界首彩陶等民间技艺既有自己的属性,也有他人的印记。虽然其中的形态、气韵和风范都是根植于这一片土地。但是需要从中提炼,要具体到阜阳的视觉符号,一定要在“非物质”和“物质”两个维度上散发出“创新”和“传承”的耀眼光芒,并要做到以此为中心向多维度发散,从而生成多元的价值,增强城市的识别性,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3.2市俗文化的整合
提及设计,人们就会想到“高大上”,说到市俗则对应的就是“低矮挫”,其实不然,城市形象设计不能脱离市井。城市是市民的,所以城市形象设计是市俗文化的衍伸。市俗文化元素提炼于本土文化,是对本体分析所得,是展现地域文化的词汇,是来源于市民生活,并能够与时代密切结合。例如香港城市形象设计中的《红白蓝》系列,设计师提取了在香港社会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具体市俗元素———红白蓝编织布,利用物体的坚韧耐磨的特性,体现香港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传统的老旧事物转化为能够代表香港精神的具象视觉形象。这一案例让民众得以在“西式”的生活中体会到本土文化的韵味,同时城市形象在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从中可以看出,具体的设计是被地域文化所影响,之后又反作用于本地生活的成功实践。被视为传统东西的老旧的本土生活元素和形态经设计师转译之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市井“老旧”成为了当下时尚生活的标志,变成了新一代人表达个性和传统文化回归的生活态度的有效途径。所以说世俗文化元素是城市形象设计中最具有力度和原创性的设计表现语言。一方水土一方人,土生土长的设计才能够让土生土长的人们接受,才能够让设计和地域、生活之间产生紧密的联系,并相互作用。阜阳地处中原,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缺少强有力的个性特点,而“平和实用”是这个城市的特征,所以这座城市的形象设计就是要注重“平和”、关注“实用”。
4结语
文化形象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当代文学;教学;茶文化
目前,茶叶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饮品,在国外,人们也非常喜欢喝茶,不过其喝茶的方式和中国不太一样。在英国,茶叶消费衍生出了早茶、下午茶等品类,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很深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茶文化在众多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很多时候作者希望借助茶文化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茶文化的形象成为了作者的精神寄托,读者也可以借助这些文学作品来更好地理解别人。
1老舍《茶馆》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在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老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价值观以及社会面貌,需要认真地品读老舍先生的《茶馆》。老北京人茶余饭后最喜欢的去处莫过于茶馆,人们去茶馆主要目的也不是喝茶,人们去茶馆是为了找到同伴,与人沟通聊天,闲话家常,这就和四川、重庆等地的人在茶余饭后喜欢搓麻将一样,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内,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这种既定的生活方式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在老北京,茶馆一直都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而且茶馆的种类也非常多、非常明确,不同的茶馆聚集的都是不同的人,例如有专供商人的茶馆,专供戏子说书等艺人的茶馆,还有文人墨客的茶馆,自然也有达官显贵的茶馆。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在老北京,几乎人人都喜欢喝茶,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细分种类的茶馆,茶馆就像饭馆一样,对这个地区来说,是不能或缺的。不过,不同的人从老舍《茶馆》中读出来的可能不一样。首先我们从老舍《茶馆》中读出来茶馆是普通人闲话家常最常去的场所。特别是其中有很多人们拉家常的场景,人们会在茶馆里说东家这里做得不好,说西家准备给儿子娶亲,说南家的女儿嫁得不好,说北家夫妻俩整天吵架等等。因此,老舍的《茶馆》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是我们生活周围人的缩影,我们日常见的大部分人都能在老舍的《茶馆》中找到原型。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很重要。其次,老舍的《茶馆》还是一个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都会去的地方,茶馆对于北京人来说似乎是平等的,在同一个茶馆中没有贵贱,比如经常打架的混混,擅长调教纠纷的“闲人”黄胖子,还有非法之徒黄麻子,被拐卖的妇女康顺,逍遥法外的庞太监,民间情报“特工”宋恩子和宋祥子等,当然最多的还是普通善良的底层市民,这些人每天都集中到这个小小的地方彼此间产生一些故事,这也正是大部分北京城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小说作品给予我们一面认识社会的镜子,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浓缩体,作者将社会上存在的形形的人物塑造成小说中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找到我们周围人的影子,但是绝对找不到相同的人,因为他们都是抽象的产物,是不同人的集合体,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就好比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孔乙己一样。
2周作人《喝茶》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的《喝茶》是其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喝茶》算是近代中国茶道精神的集合,周作人先生在《喝茶》一书中花了大部分笔墨谈论自己对茶的感情,茶思、茶情,这些情感都是真挚的,但是这很多情感也是别人同样拥有的,只是周作人用惊人的笔触表达出来了。周作人先生很喜欢一边喝茶一边思考,喝茶对于周作人而言就像是思考的催化剂,或许周作人先生写作的时候也需要茶水来刺激。这种边喝茶边思考的生活是缓慢的生活,其核心思想和道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周作人在《喝茶》中也系统性地介绍了中国茶叶的历史,还对比了中日之间茶文化的差异性。当然,喝茶对周作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艺术性,周作人借助《喝茶》表达了这种思想,周作人先生的喝茶其实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是一种行为艺术。茶叶对于他来说主要不是用来解渴,其主要欣赏茶叶的颜色和闻茶的气味。这有着传统士大夫情节,带有儒家的君子之风。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周作人的《喝茶》中所有的艺术形象其实都是作者自己,作者借助自己的文学作品将自己心中所有关于茶的所思所想统统表达出来。我们所认识的《喝茶》的茶文化形象,真是周作人的茶文化形象。
3雷庭招《吃碗茶》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华裔人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体,在高职院校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果希望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性,华裔人群的作品值得去读一读。知名美籍华裔作家雷庭或许是华人的缘故,所以接触到了很多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其在自己的代表作《吃碗茶》中蕴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当然又因为其在美国生活多年,自然接触到许多的美国文化,在作品中也直接地体现了很多美国文化,因此,其文学作品《吃碗茶》中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的东西存在,其作品表现的茶文化既不是纯粹的西方的茶文化,也不是中国的茶文化,其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茶文化。《吃碗茶》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的唐人街,唐人街中主要住的就是华人,而故事的起源就是唐人街的一个茶馆,主人公的婚姻开始也是因为茶。中西方的文化交融通过茶来展开,华人身上最重要的中华文化传统烙印也是茶。作者通过茶文化表达了生活的美好,人们之间的纽带也是因为茶叶。此外,作者也用茶文化来刻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关于茶的暗示,这种暗示的茶文化意境也是来自于中国,茶叶代表的高洁、清醒、典雅都用来衬托人物的情感世界。在《吃碗茶》小说的最后,茶文化成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解药。因为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人,美国人也不理解中国人,但是中国人和美国人都理解茶叶,虽然理解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在茶文化的认知上,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诸多的共同点,因此,茶文化也成为了中西方文化的“同”,在文化冲突中扮演者剂的角色。
4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的茶文化形象解读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的开篇就用茶来布置场景,呼啸山庄的壁炉上放着三个俗气不堪的茶罐……在后续的写作中,作者不时地都会提到茶罐、茶叶、喝茶等,茶叶是贯穿全文的一大线索。而在《呼啸山庄》中,作者主要介绍的是英式茶文化,这也让中国的读者可以切身地感受到独立于中国茶文化之外的英国茶文化,普通人的确从中能读出很多差异。例如,英国人的茶文化礼仪、如何泡茶、如何饮茶、饮茶的时刻等等都和中国人有极大的不同。人们也从中看到一些“怪异”的茶俗,比如,在英国,有人会用盆来喝茶,有人会热衷喝冷茶,还有人喜欢煮茶并在其中加入牛奶,英国人待客喝茶也会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这和中国人一般喜欢在清早及傍晚喝茶的习惯不太一样。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习俗觉得非常怪异的时候,事实上别人看我们的习俗也会觉得非常怪异,文学作品给了我们一种渠道去了解别样的生活世界,这样才能让我们每个人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的喜欢以及习俗。
5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中国人、欧美人还是华裔,在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高职院校的当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这些丰富的文学作品是学生了解外面世界和外国文化的镜子,同时也是学生了解过去的钥匙,老舍和周树人的时代已经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通过他们的作品,通过他们作品中人们饮茶的习俗,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个时候国人的心理世界,这也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谢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学作品的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J].福建茶叶,2017,(02):360-361.
[2]张云岗,陈志新.茶文物语———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12):386-387.
[3]黄金花.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解读[J].文学教育(下),2016,(12):140-141.
[4]罗丽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11):316-317.
[5]季佩璇.由《傲慢与偏见》看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6,(08):364-365.
[6]卓如,程瑞,赵生飞,董广钧.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价值导向作用的教学途径探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6):132-133.
[7]罗菁.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历史教学素材———以鲁迅的作品突破教学难点[J].学周刊,2015,(25):138.
[8]油小丽.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化语用信息的作用———以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02):194-196.
[9]高思佳.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3,(02):16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