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过故人庄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过故人庄翻译

过故人庄翻译范文1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连接学生与教学文本的主要媒介之一。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教师的课堂语言就必须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让它变成粘合剂和催化剂,使学生的听觉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思维活跃度,使学生主动踏向神圣的知识之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如何发挥出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面对这些如树苗般娇嫩的学生,不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巧借“四言”,鲜活教师的课堂语言,为课堂注入正能量,让这些树苗在肥沃的土壤上吸收养分,在阳光雨露的呵护中健康成长。

一、 普照的阳光——准确合理的语言

语文首先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里、心里,教师使用语言的合理与否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认知的效果,另一方面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习惯。教师应该根据文章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的课堂语言,用准确合理的语言因材施教,或慷慨激昂,或曲折婉转,或简洁明快,或犀利深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错句连篇、词不达意、云里雾里、一成不变,学生又如何能正确掌握语言应用规范,又如何能激发求知欲望,又如何能有效学到正确知识,又如何能在生命提升上达到共鸣?

笔者在教学《生死胡杨》一文时,有这样的片段:

师:胡杨历经磨难,经受过风沙的洗礼,历经过炎热的炙烤,虽然它已失去了生命的颜色,但我们仍看到它驻守的容颜,坚毅的身姿。看到这,你又如何重新看待这些“已然死去”的胡杨?

生:我觉得它们很伟大,胡杨虽然已然死去,但是它的根依然深扎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我特别佩服。

生:它带着这种历经沧桑的美,带着这种顽强不屈的毅力,巍然不倒,它带给我的是一种生命的震撼,一种精神的震撼!

生:悲壮,特别悲壮!这是一首凯歌,这是一种永恒!

师:对,胡杨就像一位英雄,展示着它独特的精神内涵。原以为艰苦的胡杨,竟然是乐在其中的;原以为死去的胡杨,竟然是虽死犹生的。那你现在如何界定这个“死”?

生:这是完全超越死亡之外的生命永恒!精神永恒!

生:所以,“胡杨,生是戈壁的精灵,死是戈壁的魂魄。”

生: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敬佩这种死得其所,死得其名,死而后已。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有感于胡杨的悲壮,精神的永恒,用自己的示范引导带动着学生情感的喷薄;学生既能掌握语言的正确表达,还深刻感受到胡杨的精神美,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努力挖掘灵魂更深处的奥秘。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讲课的语言必须有抑扬起伏,视不同的教学目的,有时舒缓徐慢,有时高亢激奋,有时停顿间歇,有时一泻千里,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这种准确合理的课堂语言,如阳光普照万物,普照学生心底最柔软、最敏感的地方。

二、 润泽的雨露——自然亲和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亲和力就是让学生感到如沐春风般的亲切、自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收获。简单粗暴的交流方式、偏激的语气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知以及反馈;平等的交流方式、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这种语言不是寒冰朔风、烟雾笼罩,而是春暖花开、细水长流;不是迷途者在错综复杂的山路间徘徊,而是探寻者在绚烂夺目的晨曦前的微笑。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感受到的是老师包裹着融融暖意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真爱和深沉含蓄的情感。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我们从中就能感受到他语言的自然感和亲和力:

师:现在我们来解决关于闰土的问题。谁先提?

生:闰土和“我”小时那么好,现在为什么要叫我“老爷”,而且还叫水生磕头?

师:谁能回答?

生:这是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

师:你怎么知道的?是自己想出来的么?还是书上看到的?啊,我打断你的话了么?对不起。不过我不能不问一个我不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得这样好呢?

生:我们历史课上刚读到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众笑)

师:你看她把历史知识运用到语文课上来了,多聪明啊!我对你们的学习是充满了信心的!还有问题么?

作为学界泰斗的钱老师,即使一句轻松简单的过渡也是极有讲究的。如文中“谁先提”“谁能回答”“你怎么知道的”等等。最可贵的是,钱老师在得知自己打断学生思路的时候还会主动道歉,并在不经意的话语中传达出对学生的赞扬。在这种谦逊的态度,委婉的语气,平易近人的话语,几近商量的氛围中,教师在询问中带着学生探究知识的真谛,时时处处鼓动学生说,让学生多说,多想,学生自然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在这种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课堂中,教师如太极般巧妙的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如雨露般润泽万物的感性语言,才是真正引领学生向纵深处探索的助推手。

三、 肥沃的土壤——生动形象的语言

“话须动听才动人。”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对语言要进行多次加工,增加语言的粘稠度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创造性和凝聚力,以使课堂语言新鲜活泼、妙趣横生,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色。每一堂精彩的课都是教师呕心沥血的艺术珍品,而教师生动、形象而富有特色的语言则是奠定它成为艺术珍品的先决条件。假设课堂是那一潭死水,有哪个学生不会感到单调、乏味、了无生趣?如果有微风拂动,湖面荡起阵阵涟漪,又有哪个学生不被吸引、不被感染? 这才是真正的源头活水,这才是真正的肥沃的土壤。

在教授《过故人庄》时,出现了这样的环节: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本诗好多语句都能让人身临其境,如“开轩面场圃”——他们打开窗户,面对面地说话,此时打谷场上堆着金灿灿的稻谷,家畜在四周愉悦地欢叫,灵巧的小鸟也来趁机饱饱口福,阵阵花香从窗户幽幽飘入……你看,一幅多么清新祥和的农家画面,这就要靠丰富的想象来创设。同学们不妨也来小试身手一下。

(学生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每一个小组就只说一联)

师:“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甲组:老朋友热情地准备了农家饭菜,上面还冒着热气,边吃边开怀地闲聊着,他还邀请我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做客。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乙组:和平宁静的小村庄异常沉静,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小村环抱在怀中,村外远处青山连绵不绝,依依相伴。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学生巧妙地翻译了《过故人庄》。学生不仅在老师的示范中掌握了美译的技巧,还能情随景动,景随心生,这跟老师语言的带动息息相关。学生在课堂上希望听到的是动人心弦的话语,这种生动的课堂语言就如万花筒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启发着学生的心智。

四、 充足的养分——内驱力强的语言

教师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学生的听,学生的学,更在于学生被感染后的身体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只有这样的语言,学生才能懂得他们的求学不是为了已经明白什么,而是追求还想明白什么;最想表达的不是自己的已知,而是在探求过程中的未知;最想获取的不是芬芳艳丽的花朵,而是满含希望的种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假如教师能利用自己的课堂语言在学生的脑海里印下“十万个为什么”,血液中输入“造血干细胞”,心灵上架起“知识桥梁”,何愁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上要努力增强语言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让学生能张开隐形的翅膀漫游中外,跨越古今,追根溯源,学有所成。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学生共同探讨到文章结尾时,我问了以下问题:文末用最平淡的一句话来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有人评价说结尾有些仓促,“不结而结”。你有什么观点?

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课后积极探讨,主动翻阅一些参考书籍,虽能有些收获,但总觉得离鲁迅这位文学家的距离有一步之遥,所以很多学生甚至迷上了鲁迅,迷上了他的作品。这种课堂语言绝对不是一眼望尽天涯路,而是让学生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不是“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而是“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犹未尽。这种富含内驱力的课堂语言,才能及时点燃学生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吸收自己所需的养分,建构全新的知识。

过故人庄翻译范文2

关键词:朗读 理解 古诗词教学

一、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诵读

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

“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古诗词教学要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我们的同行做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祥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

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抓诗眼还可以是教师有意为之。诗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诗的关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很多玄机,抓住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如一位学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聊发少年狂’呢?”这问题提得好,它是学生抛给教师的一把钥匙,抓住它,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聊发少年狂,狂在哪里?为何要聊发少年狂?”从而明确,狂在上阕的出猎和下阕的杀敌报国。出猎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场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杀敌报国之狂,则由猎手之狂过渡到英雄之狂。总之,全诗无一词不狂,“狂”,显示了作者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过故人庄翻译范文3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6分)

一个月前,同学们已经正式成为初中生了,对于老师们的训诫,同学们一丝不gǒu( )地执行着,都想在最初的日子里,给老师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偶尔,伫立在教学楼上,看操场上,同学们的xuān( )腾,凝望着他们活泼好动的身影,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他们是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啊!像开在四月的花儿,时时迸溅出生命的活力。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一丝不gǒu( ); xuān( )腾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伫( )立; 迸( )溅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训诫:

忍俊不禁:

二、默写。(8分,1-4题每空一分,共6分,第5题每句一分共2分。)

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

(孟浩然《过故人庄》)

2.曲径通幽处,  。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曹操的《龟虽寿》中,表达自己志向远大的诗句是,。

,。

三、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4分)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事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③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让我们昂起头,④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四、走进名著。(4分)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这首小诗是出自冰心的诗集《 》《 》,将 、 、和 融为一体。

五、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

星期天,小林想要到XX公园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到XX公园怎么走啊,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马路走,有一千丈;走小路,只有六百丈就到了。”小林听了迷惑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里’啊!”

① 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分)

② 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向老大爷问路?(2分)

二、 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1-12题,按要求答题,共35分)

(一)课内文段阅读(12分)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个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 作者插入对十多年前的紫藤萝的回忆,有什么作用?(3分)

2、 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分)

3、文末“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应该如何理解?(3分)

4、 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4分)

(二)课外语段阅读(11分)

没钓到的大鱼

(1) 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2)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的余辉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3) 忽然,钓杆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钓,急忙收到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4)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5) 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的翕动着。妈妈揿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6)“ ”母亲说。

(7)“不!妈妈!”孩子哭了。

(8)“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9)“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10) 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也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钓,把它放了生。

(11)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12)孩子回想刚才钓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

(13) 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14) 他说得对,他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5.鲈鱼钓猎还没有开禁,他和他妈妈为什么还到湖上钓鱼?(2分)

答:

6.他依据什么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的?(2分)

答:

7.下面两句话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上,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②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答:应选( ),理由是:

8.文中"没有钓到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4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蚁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项为之强( )

3)、徐喷以烟( ) 4)、鞭数十(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1、全文共写了我童年时的几件物外之趣?(2分)

12、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2分)

三、作文(40分,其中卷面分5分)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我尝到了 的滋味。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可供选择的词语如“成功”、“失败”、“快乐”、“忧愁”、“冒险”等,也可不受以上词语限制,自选词语填补。600字左右。

(2)《现代汉语词典》中“新”字的义项有:①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②性质上改变得更好;③没有用过的;④新近,刚等。

作为初一的学生,你来到新学校、新班级、认识新老师、新同学、参与新学习、新生活,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从上面的一项中选择一个写写你的“新”的体验。可以用两三个故事来表现。题目自拟,字数600字左右。

要求:1.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2.字迹清楚,书写工整。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名和老师名。

4.写记叙文。

芜湖市第三中学语文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苟 喧

2、 zhù bèng

3、 教导、告诫;忍不住笑。

二、 略

三、 1)应删去“必须”或者“应该”。

2)添加“的对象”。

3)将“走进”改为“翻开”。

4)对着我们这颗美丽星球上的无数生灵。

四、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五、①言外之意是小林不懂礼貌。

②老大爷,请问到XX公园怎么走,还有多远?

二、阅读理解

(一)

1、与下文写眼前繁盛的紫藤萝形成对比,交代了历史发展的轨迹,为下好了铺垫,也突出了全文主旨。

2、用了通感的手法,营造出了安静祥和的氛围,突出了花开的繁盛,使得全段笼罩上了朦胧、神秘的色彩。

3、我被紫藤萝顽强的生命力所触动,“加快脚步”是要奋发进取,有所作为。

4、生命是美好顽强的,作为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应该珍爱生命,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生,奋发进取,珍惜这美好的生命,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精彩。

(二)

5.湖里还有其他的鱼可以钓。

6.钓杆的另一头沉了下去。

7.①这句话中的“得”字表明母亲的语气十分坚决,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余地。

8.前者指的是从湖里钓出的大鲈鱼,后者指的是事业上的成功。

(三)

9、

1)超出事物本身

2)通“僵”僵硬

3)用

4)鞭打

10、

1)心里这么想着,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白鹤。

2)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

过故人庄翻译范文4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默

1.《论语》十二章

①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⑤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⑥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⑦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观沧海》•曹操

①《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次北固山下》•王湾

①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②《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②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①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病句

1.看动词

①XX同学数学成绩提高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的结果。

②语文老师实现了不仅能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还能使学生数学、英语成绩提高。

2.看介词(通过、经过、由于、使、让、从、在)

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3.看否定

为了避免成绩不退步,他报了补习班。

4.看两面

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5.看并列(和、且)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②人们将反腐败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健全和建立反腐机制上。

四、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

(1)作者简介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籍贯福建福州长乐人。

(2)作品简介

《繁星•春水》是冰心早期的两部诗集:

①核心“爱的哲学”;

②主题“母爱”“童真”“自然”;

③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③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④语言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

(3)作品赏析

1.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赏析: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赏析:最美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的。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赏析:这首诗歌集中表达了冰心诗歌主题,把母爱,自然、童真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赏析: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

5.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赏析: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

五、文言文阅读

《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

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⑬引:拉。

⑭顾:回头看。

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咏雪》中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③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没有失礼:元方抓住了客人失信、无礼在先,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上一篇快乐的时光

下一篇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