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大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范文1

[关键词]教学大纲 大纲模式

[作者简介]吴尚义(1956-),男,宁夏石嘴山人,北京物资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北京 1011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北京物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终结性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66-02

一、教学大纲的定义

教学大纲对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并不陌生。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一直在变,相应地也产生了诸多理论,且至今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论。例如,Goodson认为教学大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从多层次、多方面构建并实施完成”。Longstreet和Shane则主张“教学大纲是一个带有历史性质的概念――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人们精心地制定了教学大纲。而且,随着教育决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复杂性,教学大纲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从Goodson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学大纲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Longstreet和Shane的定义表明,我们要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教学大纲概念的演变,而这一演变过程应该是由简至繁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总是从不同的切入点考虑教学大纲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因此教学大纲尚无统一而专业的定义。Jackson认为教学大纲的定义在几十年前是“要学习的整套课程”这样的术语,如今却是类似“学习机会”和“教师经历”之类的宽泛词汇。这种改变似乎是一种“概念性的进步”。

二、专业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的区别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专业教学大纲相对来说是一个宽泛概念,而课程大纲的概念则要具体得多。专业教学大纲一般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制定。课程大纲要对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细致的描述,要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落实教学大纲的设计原则,制定出具体的教学阶段和步骤。术语syllabus和curriculum在定义和使用上可能会引起混淆,因此要区别开来。很多学者都对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的区别做出过评述。如Sockett就曾经这样比喻,二者就像“一座房子的图纸与真正的房子一样不同,或者像旅游蓝图与实际旅行一样的关系”。White则进一步阐述了Sockett的观点:“如果非要拿房子来比喻的话,那么教学大纲就是:第一,拟建房子的蓝图;第二,建造房子的计划;第三,已建成房子的景观。可以是三者之一,也可以是三者的综合。”Richards指出“课程大纲就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化,包括教学和测试等”。Breen认为“课程大纲是对具体教学的一个计划,应包含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整体目标”。

三、教学大纲的发展

研究表明,教学大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模式:

1.手段-目的模式,这一模式也叫做“目标模式”或“产品模式”。它的提出者是Tyler,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教学大纲设计专家。他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教学大纲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首先阐述了这一模式。因此该模式又被称为Tyler模式。至今,Tyler的书仍在众多的学者和教师中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因为这本书提出了教学大纲系统化的一个基本框架,即由四个问题所引导的“四步法”。这四个问题是:(1)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什么?(2)为了达到上述的教育目标,学校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3)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活动?(4)怎样判定上述目标是否实现?Nunan进一步解释了这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第二个问题涉及了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大纲的设计者明晰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实现教学目标。第三个问题考虑到了教学活动的组织问题,要求设计者明确课程安排的具体原则,注意先修后续课程。而第四个问题则是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虽然Tyler模式对教育领域影响深远,但针对它的批评从未间断。有学者认为该模式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并且把制定教学目标当成了教学大纲设计者的唯一任务。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式“一个最大的缺陷在于模式内的诸要素之间都是按前后顺序排列的。这就导致排在后面的要素无论如何也无法影响前面的要素”。

2.综合模式。Wheeler在Tyler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模式。它的框架与Tyler的“四步法”相似: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其次选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最后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Wheeler的模式是“首尾相接的,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目标,用来指导下一周期中大纲目标的制定”。

3.交互模式。交互模式也叫做“Kerr模式”。Kerr提出了教学大纲中相互影响的四个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活动。这四个要素又分别有各自的子要素,因此,一旦其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要素皆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如果使用了新的教材,那么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都要有一定的变化。

4.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Stenhouse提出的。Stenhouse认为,教学大纲“将某一教育项目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表现出来,能够有效地付诸于实施,接受大众的评价和审视”。他同时指出教学大纲至少要阐明大纲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以及这样做的理由的依据。根据Bartlett和Butler的研究,过程模式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这个模式主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并非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活动。换句话说,主要关注大纲的实施,而并非大纲的设计。其次,“这个模式强调教师在整个教学大纲实施过程中的中心作用。最后,它承认只有教师进行有效的实施,教学大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即只有教师本人能够对实际教学做出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并成为教学大纲改革的主体,那么教学大纲的改革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从这一层面上说,过程模式所表明的教学大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它是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一种互动。也就是说,教学大纲包含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和教学评价。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模式中各个要素间的互动。

以上的四个模式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异。手段-目的模式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基本原则,它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其内部的诸要素之间是按顺序排列的。随后出现的综合模式是循环式的,更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目标的反馈作用。第三个交互模式强调各要素间的交互作用,要素及子要素之间联系紧密,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均要做出相应改变。最后的过程模式强调过程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以及课堂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界基本采用了Nunan和Pdchards的相关观点。笔者认为,教学大纲可以定义为:是为同类同级学生设计的包括教学目标、学生入学水平要求,教学内容及安排、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和评价等一系列内容的文件。

5.构建性统一模式。构建性统一模式是教学大纲设计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优化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这里的“构建性”指学习者行为,即通过相关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内容。“统一模式”则指教师行为,即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设置最佳的学习环境。这个系统的关键在于,教学系统的要素如教学方法和测试必须确保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学习设计好的内容。

四、教学大纲的评价

Kelly将教学大纲评价定义为“人们评估各级各类教育项目的价值和有效性的过程”。

教学大纲范文2

关键词:教学形式;展览;国际交流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教育体系仍然沿用的传统的教学大纲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说可以几年修订一次大纲,但很多事不是能预先设计的,每一届的学生所遇到的情况也一定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极大的教学热情,还要有活跃的思想,再次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支撑。有了这些基础条件,教师可以本着利于学生、利于教育发展的原则,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去设计课程。当然,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设计课程不能完全脱离教学大纲,但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加以变通、丰富,可以将新设计的课程与既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整合,使教学大纲之内和之外的课程不再有隔阂、融为一体。

教学大纲之外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其终极目的是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创造成果。举例来说,可以是真实项目的参与、展览的策划、社会活动或者是国际交流等等。

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把社会项目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这是很多高校都在提倡的做法,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言。目前有些院校仍然固步自封,禁止教师将社会项目带入课程,割裂了教学与社会的关系,学生难以学到真实有用的知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真实项目课程如何与传统教学大纲融合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些院校过于重视真实项目,完全从项目需求出发,却忽略了项目存在局限性,而教学必须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笔者在为雕塑工作室设计项目课程时,在项目中穿插了大量基础性课程。这些课程看似与本项目无关,但从长远看,却使学生受益匪浅。例如笔者主持的雕塑课程中就引入了实际雕塑项目,学生从考场现场到设计方案、制作雕塑、最后安装雕塑全程参加,项目完成即课程结束,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作用打分。最后整理项目课程的资料,撰写出一本教材《捏造的技巧》,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

展览是传统美术教育中激励学生的常用手段,也是项目课程汇报的重要环节。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后,举办一次高质量、高规格的展览,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提升学校影响力都是极为有利的。但展览并非越多越好,展览也不是可以随意举办的,它必须经过充分的策划,在合适的时机下举办才能达到效果。有一些学校把展览当做计划体系下的任务,没有专业人员策划,匆匆召集各部门收集作品展示,组织者自身没有对展览产生足够重视,如此办几次展览后学生也不会对展览重视,这样的展览有与无已经没有区别。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展览的策划中来,让学生从作品的创作伊始就谋划着最终展示效果,这无疑对教学质量有极大提升。从这个意义讲,展览的策划比展览本身更重要。

学生参与社会真实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业务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建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可能要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就是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计某种兼具专业教育与树立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式课程,比如笔者策划的“苏州公共艺术评论大赛”。具体做法是:该大赛作为课程来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几处公共艺术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段的作品,要求学生拍照、画速写、写出评论。还可以推荐几处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地点,让学生课后自行参观,要求也必须拍照、写评论。教师在网络上申请一个论坛,学生将图片、评论上传到论坛。上传的同时,学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评论,自己可以跟帖再评,教师也将自己的看法跟帖其后,甚是社会人士也可以对其评论跟帖复评,这样达到一种繁荣的讨论局面。在一个阶段之后,召开一个总结性的讨论会,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最终大家评选出优秀学生评论员。对于学生在各处拍到的公共艺术作品,讨论会上也将评选出年度最佳和最差公共艺术品,并将此结果在网络和报纸公布,使学生参与社会的行为产生真实效应。该策划案已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得到资金支持,保障了课程或是大赛得以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实实在在感受到艺术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并且也使自己的活动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最终优秀作者还获得教育厅经费中的奖学金。

教学大纲范文3

一、课程的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

管理统计学

英文名称

Management Statistics

课程编号

060319HI02

课程性质

学科、专业基础课

学    分

2.5学分

适用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总 学 时

40学时

学时

分配

理论学时3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上机学时0学时,

翻转0学时,案例6学时,实践0学时,创新0学时

开课学期

第三学期

教    材

刘金兰.管理统计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资料

[1] 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7-92,126-157,203-225.

[2] 马永开,唐小我.基于跟踪误差的证券组合投资决策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21(12):11-16.

[3] MAKARAND H. A framework for life-cycle cost assessment of composites in construction [J]. Journal of Reinforced Plastics and Composites, 2003, 22(15): 55-60.

前导课程

管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后续课程

技术经济学、大数据与数据挖掘、多元统计分析及案例、系统工程

1、 页面设置:A4,上边距2.5cm,下、左、右2.2cm,页眉、页脚1.5cm。

2、 标    题:一级标题为小二字号、黑体(不加粗),1.5倍行距、段前12磅,居中;二级标题为四号字、黑体(不加粗),1.5倍行距、段前12磅,左顶格;三级标题为小四字号、楷体加粗,1.5倍行距。

3、 段落文字:五号字、单倍行距,汉字使用宋体,英文和数字使用新罗马字体。

4、 参考资料:学科、专业基础课应指定教材,并选择国内(外)权威规划教材;专业平台课除有教材外,还应提供参考资料,如书籍、网课等,并指出参看的章节或页码;专业方向课可不指定教材,但需提供参考的书籍或期刊论文,并指出需参看的章节或页码。

Courses Description

Management statistics is applied discipline that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theories to study management problems, economic problems. It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First, it is an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inference methods to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socio-economic and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umber of objects, the number of relation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laws study, the final solution to the disciplines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issues; Second, it is an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ce,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nstantly absorbing information theory, cybernetics, systems theory and decision theory aspects research, statistical functions expanded to reflect and monitor inference, forecasting and decision-making disciplines.

五号字,新罗马字体,单倍行距;使用半角标点符号,每个标点后空一格。

二、教学定位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如下: 

1、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支撑毕业要求1;

2、理解统计理论所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工具。支撑毕业要求2;

3、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和综合计算分析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5;

4、能够综合运用统计理论与其它管理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

此处所列的支撑关系要与修订报告中的“各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图”一致。

(二)课程的主要特点

课程的主要特点应从课程自身挖掘,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考核方法的采用,等等;也可依据课程属性与其它课程,或同行高校同一课的设置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如“本课程在教学上突出管理特色,将统计学的理论方法与经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具体,如传统授课,案例教学,翻转课堂,课程实验,O2O,等等,并明确指出各教学方法在不同章、节中的应用。例如:

1、传统授课。

2、翻转课堂。运用于3.3和5.2中。将学生分成6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集体预习这部分内容并整理出相应的知识点,推荐其中一个学生做课上汇报,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教学。

三、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第1章 统计资料的整理和综合

1.1 统计资料的定义(理解,核心)

1.2 统计资料收集(理解,核心)

1.3 统计调查(理解,核心)

1.4 统计资料的综合(理解,核心)

1.5 案例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运用,核心)

共4学时(其中,1.1、1.2和1.3占2学时,1.4和1.5占2学时)

自主学习内容:可以是课前预习、在线网课学习、小组案例讨论,也可以是课后参考资料自学、作业或大作业、论文或研究报告写作,等等。自学工作量的负荷应该是所对应课内学时的1~1.5倍,要可操作、可考核,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行程记录计入最终的总成绩。(课内学时的最小单位为2学时)

第2章 统计抽样与抽样分布

2.1 抽样的基本概念(了解,核心)

2.2 几种与正态分布有关的概率分布(理解,核心)

2.3 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理解,核心)

2.4 中心极限定理(了解,核心)

2.5 案例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运用,核心)

共6学时(其中,2.1和2.2占2学时,2.3和2.4占2学时,2.5占2学时)

自主学习内容:

四、案例设计

4.1案例1(方差分析案例):

案例设计原则:满足实用性、普适性及创新性原则。

目标:通过此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掌握方差分析。

解决问题: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

覆盖知识点:方差分析。

4.2案例2(回归分析案例):

案例设计原则:满足实用性、普适性及创新性原则。

目标:通过此案例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回归分析。

解决问题:多元回归分析案例

覆盖知识点:回归分析。

五、讲授提示及方法

第1章 统计资料的整理和综合

重点:统计资料收集,统计资料综合。

难点:调查问卷设计。

讲授提示与方法:运用案例,重点教授调查问卷设计与表示集中位置与分散程度特征数,在讲清楚基本原理后,由学生自己收集统计资料,运用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写出相应分析报告。

第2章 统计抽样与抽样分布

重点:简单随机抽样概念,几种与正态分布有关的概率分布。

难点: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

讲授提示与方法:运用案例,重点教授简单随机抽样的原理以及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特点,运用动画描述正态分布、F分布、t分布特点及其中心极限定理含义。

六、习题与实验设计

(一)习题设计

由于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统计学的理论与应用,因此本课程的作业应以综合性分析、设计题目为主,使学生综合运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方法来解题,另外对于重点的单元技术附以适量习题。要求习题具有连贯性,把大部分的习题连贯起来,即可等同于一项大作业。习题涵盖的主要方面:

1. 统计调查设计

2. 统计调查方式

3. 问卷调查表的基本设计

4. 统计数据整理和描述

5. 抽样推断和假设检验

6. 相关分析

7.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8.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二)实验设计

培养方案中有实验学时的,必须做实验设计。

七、考核与成绩记载

(一)考核的方式及成绩的评定

学生成绩的构成:平时成绩20%,过程考核成绩30%,期末成绩50%。

平时成绩的构成:上课表现、提问、随堂小测验等。

过程考核的构成:作业或大作业、论文或报告、案例分析等。

期末考试的方式:闭卷或开卷。

(二)考题的设计

(1)概念型题。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相似概念的辨析程度。考试将从如下形式中选择:选择题、判断题。共占40%。

(2)综合应用题。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法的能力,考试的形式为:计算、分析。共占60%。

采用项目报告方式的评价标准表

 

所占

比重

优秀

(100>x≥90)

良好

(90>x≥80)

中等

(80>x≥70)

及格

(70>x≥60)

不及格

(x<60)

基本知识

点的理解

与掌握

30%

熟练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基本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但存在某些盲点

基本掌握了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对核心知识点能够简单应用

基本了解本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在指导下能够应用本课程知识点

不了解本课程的知识点,不知如何应用

报告的

撰写

30%

报告内容完整、考虑全面、基本都是原创性内容

内容比较完整、考虑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内容

报告内容较完整,但是存在明显内容粘贴痕迹,基本没有原创性内容

报告内容存在不完整性,较多内容有粘贴痕迹,无原创性内容

报告内容不完整,存在明显缺失,报告内容粘贴痕迹明显

报告形

式以及

创新性

20%

报告形式新颖,内容创新性明显

报告形式较新颖,内容有一定创新

报告形式一般,内容无创新

报告无任何形式,内容无创新

 

团队协作

能力

20%

团队分工明确、队员能够发挥各自作用,各部分内容都做得都出色

团队分工明确、队员较能够发挥各自作用,各部分内容都做得都可以

团队分工不明确、队员基本能够发挥各自作用,各部分内容基本完成

团队分工不明确、队员不能发挥各自作用,各部分内容完成的不完整

团队分工不明确、队员不能发挥各自作用,内容严重缺失

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表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教学目标5

第1章

1.1

 

 

 

 

 

1.2

 

 

 

 

 

1.3

 

 

 

 

 

第2章

2.1

 

 

 

 

 

2.2

 

 

 

 

 

2.3

 

 

 

 

 

第3章

3.1

 

 

 

 

 

3.2

 

 

 

 

 

3.3

 

 

 

 

教学大纲范文4

多湖小学 王吕

精彩语录:

1、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

2、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

3、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换句话说,学生要能牢固地识记公式、规则、结论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须阅读和思考过许多并不需要识记的材料。

4、如果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这种阅读就可以称之为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

5、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6、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读后反思:

“两套教学大纲”一开始就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两套教学大纲具体指的是什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后方才懂得:“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而且我们不难看出第二套大纲是为第一套大纲服务的,第一套大纲越是熟练,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第二套大纲的完成。

教学大纲范文5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

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大纲范文6

一、我在训练实践中的体会

1、6~11岁主要发展“动作速率”。这个阶段是“神经系统”发育的最佳年龄阶段。未来(成年)的技术动作频率(速率)与肌肉力量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神经冲动传导频率”有关。而且,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没有很强的承受运动负荷能力,大量的“无氧”速率训练也有助于正确技术的培养与感觉系统,动作协调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很好的“速度储备”,为以后的“有氧能力”打下好的基础(有氧能力与技术有关)。陆上练习主要以:柔韧,模仿,节奏跳操,自重,平衡,协调等小肌肉群的练习。

这个阶段的运动员在技术动作的训练中,一定要大胆的教他们“专业”的要求(包括出发、转身、起跳等细节)。是对技术领悟与感觉发展最快的阶段。

2、12~13岁开始进行有氧练习。但是,要控制好强度。大部分不要超过“无氧阈”(约17次/6秒)。主要意义是在这个年龄阶段中,主要提高心脏(心室)的充盈度而不是提高心脏壁的厚度(心肌的收缩力)。同时,也能够在水上训练保持较好的技术动作。

3、14岁以后,可以发展和提高水上强度负荷至“最大吸氧量”“乳酸”……陆上的专项力量等。根据运动员的自身能力,技术状况而定……

二、对7~12岁儿童少年训练,要依据其生理特点

在训练中我主要抓了五个“百分比”,来安排训练。

1、技术教学训练与专项素质训练的百分比:60%比40%

这样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少年儿童接受技术快的特点,尽可能快的让小孩掌握四种姿势的技术。7―12岁儿童的游泳训练,在打好技术基础和打好各种素质的基础是同等重要的,但掌握好的技术和正确的技术的动力定型,在这个阶段更为重要,而某种素质的发展,与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紧密的关系。另外技术训练的本身也包含着素质训练。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训练中,技术教学训练与素质训练的相互比例大体上安排为6∶4是较为合理的。

2、各种姿势所占的比例:7∶3

四种姿势的训练,自由泳和混合泳占70%,其他三种姿势占 30%。因为自由泳和混合泳是现代竞技游泳的基础,对于完成同样的运动量,以自由泳、混合泳为主的训练,少年儿童易于承担,不易疲劳,而过多的游蝶泳、仰泳、蛙泳不合适,因为蝶泳难度大,要求力量强,而仰泳对前庭分析器要求高,小孩游太多容易头晕,蛙泳虽然好掌握,但游的太慢,对于完成同样的运动量,在水中时间长,不利于提高训练的效率。

3、各种素质要求的比例:快∶慢,中(2∶8)

快速游,包括极限速度的练习,应“少吃多餐”,不易集中。总的比例占训练总数量的10%~20%,中速游、匀速游、超长游的比例应占训练总数量的80%~90%,掌握好各种游速在训练中的比例,实际上也就是处理好训练中强度比例的问题。在7~12岁的儿童训练中,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前锋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很脆弱,因此,过多的强度训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必须掌握好在耐力训练基础上的速度训练,并注意控制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的相互比例,此外,在各种游速的练习中,保持较快的频率。

4、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在训练中的比例:

从理论上讲,应在发展全面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发展专项素质。而游泳运动又分为水上素质训练和陆上素质训练两大部分。因此,在7~12岁的儿童训练中,如何把专项素质和全面的身体素质,水上和陆上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中发展速度和力量素质的训练应占20%~30%,发展耐力,速度耐力以及灵活性、协调性的训练应占70%~80%,用这样的比例安排训练比较符合这时期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

上一篇彻底死心

下一篇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