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舍的作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舍的作品

老舍的作品范文1

关键词:从 隐现句 起点 老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256-01

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推动了白话文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老舍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向文学语言,其作品是现代汉语研究的最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语料。也正是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我们发现介词“从”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隐现的现象,在老舍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1)换上胶底鞋,为是走路轻便,虽然*连里到“大礼堂”并不很远。

(2)弹药、物资、药品,*明天就开始往前运送,以便作到战前分散运送,战时集中使用。

上述例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从”,而句x却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是介词在口语使用中的一个特色,但是介词“从”并不是可以随意隐现的,很多情况下隐现后完全不能表述完整的句义。

一、“从+X”做状语时介词“从”的隐现情况

“从”后可以带名词结构,也可以带动词结构,它们组成的介词结构都可以做状语,“从+X”中的X的语义的不同对介词“从”的使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一)X无起点义

1.X为体词性结构

(3)你看,当我接到了命令,调到三连来,我从心眼里觉得满意。

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当“X”无起点义时,“从”都不可以省略,去掉“从”后不成句。在句法上,单独的名词性短语不能直接充当状语成分,必须由介词介引才可以,这也是介词存在的必要性。在语义上,单独的名词不能表示某一起点,只有加上介引起点的介词之后才有了起点的语义。

2.X为谓词性结构

(4)那是因为卖惯了艺,她从小学的就是这个,不是成心的。

(5)祥子自从买了车跑得更快了。――祥子买了车跑得更快了。

当X为谓词性结构并且X无起点义时,“从+X”作状语中的“从”也不可以隐现。但我们发现(5)中的“从”却可以省略,但是省略之后其语义是发生了变化的,有“从”表示“买了车”是一个起点,从此以后“跑得更快了”。而没有“从”表示的是因果关系,因为“买了车”,所以“跑得更快了”。

(二)X有起点义

1.X为体词性结构

(6)刘超云(的缸)大概从昨天就空了。――刘超云(的缸)大概昨天就空了。

以上是“从”和名词搭配,但是句中的“从”就可以省略,因为句中的“NP”都是时间名词,而且是表示时间点的名词,有明确的时间起点义,所以当省略“从”时也可以表示起点的语义。

2.X为谓词性结构

(7)瑞宣从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以后,心中就没得过片刻的安静。――瑞宣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以后,心中就没得过片刻的安静。

“从+VP”做状语的例子并不多,但都可以省略“从”,省略“从”后句法语义都不变。(7)中使用“以后”使“看过文艺界协会开会”更具有起点义。

三、“从+X”在句首时,介词“从”的隐现情况

介词“从”结构在句首时,在句法上体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介词结构做状语,提前到句首。二是在隐现句中作主语。

(一)“从+X”作为状语提前

1.X有起点义

(8)从那天起,红海就不大爱理我了,我准知道他是教芳蜜给迷住了。

当说话者为了强调时间或处所时,会将状语提前,并且用逗号隔开。X中有“起、到、以后”之类的起点义的标志时,句首的“从”都可以省略,并且不影响语义。

2.X无起点义

(9)从大家的讨论里,你会看出他们的思想情况。

X不能表示起点义时,必须用“从”来介引处所和时间完成起点义的语义实现。

(二)“从+X”为隐现句句首

隐现句的语义结构为“处所+出现/消失+某人/某物”,句首的处所自然包含起点义,所以在隐现句中,句首的介词都可以省略。

(10)从里边走出一群学生来。

四、结语

此次研究并不全面和细致,有很多细小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在“是……的”结构中“从”为何可以自由隐现,再如“从+X”表示经过和凭借的语义情况。但这篇文章提出了新的思路,从X的语义方面来考虑其对“从”隐现情况的制约。

参考文献:

老舍的作品范文2

一、老舍相关背景概述

老舍,原名舒庆春,出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年幼的老舍幸免于难,和靠替人洗衣裳做活维持生计的母亲相依为命。1913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后因经济问题退学,同年又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秋,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任华语讲师,教导英国人学习中国的官话和古典文学,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开始他的文学创作。1926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十年后,老舍得到,恢复“人民艺术家”称号。在他的墓碑上有一副老舍浮雕铜像,上面刻着老舍在中《入会誓词》中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二、老舍小说的语言传统构成

1.民族语言传统。

老舍对民族语言传统有着充分的研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其对白话语的研究,更体现在其对古典文艺的见解上,老舍在喜爱民间文学的同时并没有放下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华文学几千年的历史,对老舍先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自小开始,老舍先生便展现出他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喜好。中国古代文学中不缺乏语言简洁明朗,文风行云流水,情感真实质朴,内容深刻丰富的优秀作品。他认为作家应当对古代文学的语言有所了解,甚至深入了解,发掘我国语言的本质。作家的语感并不是从其华丽堆砌,风格独特来说,而是从对写作节奏和结构的掌握来说的,老舍先生的文章能够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富有神韵,他是中华名族古代文学传承和创新的先驱。

2.外国语言传统。

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是中西结合的,有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点,也吸取了西方文学的先进。他亲身经历过,接触过新文学,并且曾经在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教书。前文说过,老舍先生在英国时曾阅读大量的英文作品,对西方的文化和语言非常了解。因此,他主张要学习世界其它各国先进的东西,他认为新文学吸收国外的语法来丰富本国语言,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完整,他的这种先进的意识和接纳思维在当时是非常宝贵的。在研究外国语言时,老舍先生时常把中西方语言放在一起比较,他发现中国语言有些时候显得单薄,认为有些时候中国语言无法将一个复杂的情境表达清晰。所以他在创作时,时常把语言外国化,吸收国外的语法。他的小说中不仅具有口语化的短语,也有表达深刻的长句,吸收了西方长句的特点后,使他的语言更加的贴切和精准。

三、老舍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

1.北京韵味。

老舍先生作品中一贯突出北京韵味,就拿其代表作《骆驼祥子》来说,这部作品最成功的,莫过于老舍先生在其中突出描写的京味。主人公祥子及书中描写的各种各样的人物皆是处在一个老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在小说中祥子从军营中顺走几匹骆驼,卖得不少钱的这段情节中,老舍用相当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的景物,将祥子的内心衬托的无比恰当。描写天气的时候,如烈日当头突然倾盆大雨,不仅符合了北京的自然地理情况,又写出在大自然变化的天气中,祥子多么被动,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对北京城的熟悉与写作时轻车熟路的技巧。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他曾多次表示不论写什么样的作品,都希望多运用大白话,认为大白话值得信赖。即使是描写一些比较深刻的事理,他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术语和名词。老舍在创作的过程中,一贯保持着他的“俗”与“白”。何为“俗白”,老舍先生一生致力于此,自然“俗白”并不是单纯的俗。“俗白”的语言不仅通俗,浅显易懂,而且朴实无华,更贴近自然。“俗白”的语言写作方式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并不是那些粗俗浅陋的,相反,这种语言更加凝练深刻,令人回味。

四、老舍的语言审美特征与内涵

1.老舍语言风格的人格内涵。

老舍先生创作的年代刚好赶上的爆发,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逐渐地,人们懂得如何去发现本我,觉醒自身,受到新思想冲击的人们开始在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中思考自身。在这种环境下,深受影响的老舍先生通过小说创作,展现出自身思考的结果,形成了具有其个性特征的人格内涵。作者在书写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的同时,将自己的现实经历融合进去,展现出作者对其的关爱之情,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同时,老舍先生的笔下也展现出一种对民族命运的反思人格,他认为几千年的文化一根指头并不能撼动,这种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2.老舍语言风格的文学功能。

老舍的作品范文3

【关键词】《猫城记》;老舍幽默;悲剧意识

一提起老舍,人们最先想到的代表作就是《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对于《猫城记》的研究很少,《猫城记》是老舍早期的代表作,他用幽默替代讽刺,披露出了社会现实,蕴含着强烈的悲剧意识。

一、《猫城记》中的忧患意识

在创作《猫城记》时,我们的国家面临着倾覆的危险,《猫城记》虽然继承了老舍的诙谐创作风格,但是也蕴含着对民族命运的反思与呼喊。《猫城记》描述的是猫国的灭亡史,“矮人”入侵猫国,致使猫国的所有人都处在惶惶不安的境地中,但是大家面对现状却无动于衷。“外务部部长面对国难,却忙着给自己的孩子娶媳妇”,皇上则想着迁都,除了迁都别无他法,一个军队,什么都没有,只有无数的惊惧的猫人,拼命的逃跑。老舍用幽默、轻松的表达方式来为读者讲述《猫城记》,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看出,作者描述的“猫国”就是九一八事件之后的中国,老舍借助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来诉说着自己对于祖国的担忧,表达出了浓烈的忧患意识。

二、《猫城记》中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受母亲的影响,虽穷却很刚强还讲义气,所以他说,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作为一位温和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作家,老舍并不是没有好坏之分、是非之观,其爱憎是分明的。文化批判精神是《猫城记》的重要内容,老舍通过分析国民的品性从侧面指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陋习,这里的“笑”不再是“笑”,而是成为了鞭挞中华民族的工具,每一个令人发笑的情节背后都蕴含着沉痛、严峻的主旨,让人感到深深的忧思与不安。猫国看似热闹,但是在热闹的景象中却有毁灭的手指让猫城成为白骨的堆积场,老舍为迟钝的民族精神感到忧思,要想让国家生存下来,必须要拯救落后的民族精神,解决国民性的问题,但是,单凭作者的一人之力,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他陷入了浓郁的悲观中。

三、《猫城记》中的绝望、悲观情绪

虽然老舍极力用调侃、幽默的语言来描述荒诞的猫城,但是阅读《猫城记》,读者都会被其中灰色、悲观的氛围感染,猫城中的整个背景都是灰暗的,灰色的空气、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平原、灰色的丘陵、灰色的云彩,这是一个“灰色的国”,这种阅读氛围也是非常沉闷的。在小说的结尾,猫国灭亡,这种悲惨的下场充满绝望,从始到终,小说都贯穿着沉闷、忧伤的基调,营造出了浓郁的绝望和悲观情绪。老舍非常擅长使用喜剧的手法来缓解悲伤情绪,这可以有效冲淡作品的悲观氛围,躯干读者心中的愁云,振奋人心,让他们重新来反思现实,燃起爱的火焰。老舍的作品中虽然蕴含着浓郁的悲观情绪,但是读者依然可以在其中获得希望和勇气。

当然,老舍的幽默中也有着辛酸的味道,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逗读者发笑,但是现实依然是很沉重的,这种笑透露着无限的悲凉,因此,老舍作品的主人翁往往是没有出路的,不是自杀,就是出走,这也是很多现代小说无法比拟的。在《月牙儿》中,主人翁由于生活所迫,最终沦为暗;《我这一辈子》中的主人翁贫困潦倒,只能够等着饿死。老舍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被摧残、毁灭,痛苦的死去,即便是乐观的小说,都蕴含着悲观的情绪。老舍作品中尽管假、丑、恶,势力强大,但其中的幽默、讽刺又可减小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威压感和给社会带来的强大的破坏力。因为人宁可做可恶的人,也不愿做可笑的人,一旦可怕、可怖、可恨的事物变得可笑了,它们也就变得无价值了,其恐怖力量也就减弱了,并注定是要灭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幽默正在接近黑色幽默,它造成震动,使你对现实的丑恶和荒谬得到认识,但是,它又引动你的笑声,使绝望和痛苦得到一种宣泄。

纵观老舍的小说创作,悲剧意识一直处在最活跃、最突出的地位,是寓于其内的实质,是老舍文学创作之魂。冰心评价说:“老舍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臧克家则说:“他的心思是苦的,或者可以说,强颜为笑,狂歌当哭。”而老舍夫人胡诘青认为老舍的“幽默饱含着哲理,不是光为了逗笑;他的幽默饱含着哀愁,仔细一想,便又要落泪”。这种悲喜交融的艺术追求是十分可贵的,这是一种属于老舍自己,也是属于整个民族的温婉睿智的“含泪的笑”,我们更可以说是“含笑的泪”,则更是知人识作的精到之语。

参考文献:

[1]王心颖.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批判――试论《猫城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2]梅雪瑞.老舍的呐喊――从《猫城记》透视老舍的忧患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06(03)

老舍的作品范文4

关键词:老舍;幽默语言;悲剧要点;成因

老舍的作品通常都包含语言诙谐幽默、情节丰富多彩等特性,尤其是经过其深刻的悲剧意识渗透作用下,往往令广大读者难以快速抽离和释怀。须知作为社会转型阶段的现代知识分子,老舍继承了鲁迅等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悲剧传统,利用悲悯的情怀针对当时北京市民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刻分析。透过这部分悲剧意识成因进行逐层校验认证,对于今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老舍和其作品,有着十分重大的辅助功效。

一、艰苦的生存环境

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始终都会承受其以往生活经历综合式作用,相比之下,老舍专属的悲剧意识,则主要是其对以往贫苦生活的真实感悟结果。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作家,本身保留着极为强烈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尤其是专属的幽默式风格,是最受人称赞的文学艺术特征。但是老舍的这类幽默风格并非是一蹴而就和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极为长远的探索、发展和成熟过渡过程。而这一切的结果都将以老舍一生缠绕的悲剧意识为先提。须知老舍原本生活于一类社会底层的家庭环境之中,为了更好地校验评估其悲剧意识要点,就必须预先透过其身世和成长经历调查分析着手。

19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老舍在一类底层满族旗人家庭之中降生,尽管说其父亲任职皇城护军,但是获得的粮饷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家庭正常生活,更为艰难的是,在20世纪初的中,父亲偏偏不幸战死,无疑使得原本极为贫困的家庭陷入绝境。老舍的童年蒙受着许多常人无法体会的阴影,因此其随后在诸多文学著作之中都有描述其父亲的死,包括《记懒人》中丧父孤儿的孤单悲苦境遇等。尽管如此,穷困没落的家庭也令老舍很快地成长并且懂得为家人分担压力,这也是其对下层市民产生血肉相融和手足般深厚情感的主要原因。宏观角度观察,老舍著作中出现过许多三教九流之人,但是能够震撼人心的还是非底层市民悲剧人生莫属。

再就是老舍的幼年求学和成人教育工作历程,更是难以想象的艰辛,这也令其注视到贫民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悲凉现状。毕竟处于旧社会之中,能够吃饱穿暖,便是那些长期深陷被压迫、欺凌境遇人民的最大人生理想。在此类理念作用下,当时的穷人将医生为果腹而长途奔波,逐渐变得更加愚昧无知,这种轮回宿命式的人生悲剧势必跟随着他们的儿女不断重复延续。老舍正是深刻的认识到这类细节,才会全方位关注并记录下各类穷苦人民的命运,并且利用幽默语言,实现某类文化批评和国民精神改造的动机指标,这类现象可以说和鲁迅力争改造国民劣根性有着互通之处。

二、消极的末世心态

老舍生长在北京,他把一切的深情遐想赋予了这片故土,即便是其身处于济南、青岛、重庆,甚至是纽约,他的心都为北京牵挂。这类现象在其著作中得到很好地呈现,包括北京的一切人事物,他无时无刻都历历在目。这种深刻记忆始终是无法言喻的,毕竟老舍的独特性格、脾气、幽默语言、悲怆情感都是由这座古城赐予的(《想北京》)。透过上述丰富的描述结果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分析到,老舍的心灵和血脉一直都和其家乡贯穿相通,这也是构成老舍幽默式悲剧作品的主要形象和意蕴。

尽管说北京养育并成就了老舍,但是无形之中也赋予其深刻的压力,持续延续之后,老舍的创作开始不自觉地贯穿一种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凉心态,这便是如今广受学术专家关注的新时代就悲剧意蕴。在老舍心中,朋友被划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主要是深陷家庭经济困境的人,第二类基本上都是其悲剧中的主要角色,他们几乎没有一天能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长期经受北京穷途末路般的精神创伤。尽管说在其口中这群人是朋友,可较大程度上却是夫子自道。

第一,满族下层旗人的一度卑微遭遇。透过民族出身角度观察,老舍是满族下层旗人,这类特殊的身份令其内心变得愈加卑微。透过调查以往史料了解,在近现代我国满清政府之后,开始衍生出强烈的反满和排满的潮流,满人至此遭受汉族人民全面的发泄攻击,被视为当时社会之中最为贫贱的群体。此类盲目的反满情绪,给老舍内心造成不小的挫伤。正是因为屈辱的民族背景和贫苦的家庭环境综合性影响,造成了老舍沉郁内敛的个性,开发出其深入性观察社会的广泛视角,其诸多文学著作也开始凭借幽默语言和深刻悲剧意识的全新特色,衍生出与众不同的哲学意蕴。

第二,老北京丰厚文化底蕴和魅力的渲染。长期生活在北京这类文化古城之中,使得老舍受到传统文化较深的熏陶作用。不过因为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已经濒临衰败境遇,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开始遭受西方现代文明强烈的冲击。而老舍自身已经和北京血脉相通,面对萧条的传统文化景象,难免会倍感失落,特别是在触碰到西方诸多先进文明要素之后,其开始主张凭借思辨的视角进行传统文化审视,而利用幽默式语言揭示传统文化的脓疮并且批评落后的国民性,便成为其悲剧意识灌输传导的主流渠道。而西方列强早已将欺弱和民族歧视等本性显露无疑,这使得老舍更加无法正式并接纳西方文明,文化上的无所依傍,使得老舍这位传统中国人的末世心态愈加强烈,逐渐地过渡演绎成为新时代就悲剧的唏嘘慨叹。

三、外国文学理念的渗透作用

自从我国开展五四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作家都开始经受外国文学理念深入性影响,当然,老舍也不例外,否则其见识将远远不能达到如此宽阔,也不可能成为绝佳的小说家。单纯拿《我的创作经验》为例,就可轻易发现老舍独特的悲剧意识,的确受到西方外国文学深入性影响。须知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老舍正值在伦敦大学讲学,其间其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戏剧、法国福禄贝尔和莫泊桑等作家作品全部阅览,汲取了十分丰富的文学养分。其中对于老舍影响最为深刻的,则莫过于古希腊和莎士比亚的悲剧著作,其令老舍注视到希腊人活泼和悲郁情感的冲突,以及文艺形式和内容的调谐性,无形之中和老舍沉郁和敏感的气质交互式呼应。孤高的人经常会独自深思并且保留深刻的悲观心理,正是在如此的遭遇作用下,经过逐层转化之后,老舍产生了其对人生的悲剧理念,所以说他更加容易接受西方文学的悲剧思想。这也促成了老舍对人生的悲剧理念,并且会在其诙谐幽默的文学语言创作之中自然地渗透。

首先,老舍的《新韩穆烈德》,在角色性格塑造上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有着互通之处,都认为人始终是长于思想而短于行动。另外,老舍还写了《铁牛和病鸭》、《大悲寺外》等许多关于性格悲剧的短篇著作,其中掺杂着许多莎士比亚悲剧的描写方式。不过细数人物命运和性格刻画方面,对于老舍产生最大启发性的便是但丁和英国作家康拉德。

其次,老舍在阅读完但丁的《神曲》之后,领悟到伟大文艺的真正意义。因此,在其《写与读》之中,表现出对但丁的无限敬仰和赞美之情。至此之后,老舍开始主张开创灵的文学风尚,即在确保向中国传统文学注入全新血液之后,一改过往单调乏味的艺术审视角度,开始将精力集中投射在一般生活现象解析层面上,进一步将一切社会现象予以映射,最终上升到将人的命运和灵魂作为艺术表现中心的等级层次,力求利用表象世界认证断定不同人神秘的内心世界。在老舍的诸多文学著作之中,我们可以由车夫的内心状态窥探到地狱的实际状况,无形之中令其貌似幽默作品的悲剧内涵愈加深刻。

最后,在康拉德的文学著作启示作用之下,老舍开始掌握了凸显故事性的叙事模式和描写人物景致的要诀,即在编写小说的过程中,要注重描写人物,同时借助景物氛围的描写来渲染相关角色悲剧的命运,包括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祥子等。归结来讲,在人物内心灵魂揭示层面上,康拉德的作品对于老舍幽默中的悲剧意识贯穿融入,有着莫大的影响效用。

透过以上诸多描述可以判定,老舍是一类保留极强创造实力的文学作家,尽管说其长期自学并吸纳了西方文学的理念内容,不过其思考模式始终存在独特性,毕竟盲目地模仿别人言行,最终将丧失真正的自己。他始终坚信走出自己的路,在融入诸多深入性体验和独特性思索内容基础上,必然会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老舍幽默式悲剧作品,这可以说为我国文学民族化改革发展,创造了极大的辅助支撑贡献。而现实之中,作为一类饱含社会忧患和责任感的优质化作家,老舍并未完全限定在个人悲剧命运的思索之中,而是愿意站在人性的角度上进行一切现实状况严密性审视和客观性评价描述。就是说,其凭借独特幽默的描写方式,彰显出悲剧的品格,将悲伤隐藏在嬉笑怒骂等嘲讽性情境之中,这种一半恨和一半笑的世界观,加上温和与宽厚的幽默讽刺工艺,彼此交互式作用之后衍生出老舍作品独特的悲剧意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文学历史舞台之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又以为敢于揭示中国人民内心创伤的伟大作家,其可以说一生都忙碌于直视人生一切悲剧,并且为民族和国家兴旺奋斗的事务之中。具体来讲,老舍将鲁迅的“将人生有价值地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创作准则,其悲剧意识之中也融入个人特殊的人生和现实感受。老舍从小经历着穷苦的人生磨练,观察到许多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加上西方国家文学理念的渗透作用,使得其幽默中的悲剧意识得以快速成型,最终为其创造的成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万鹏.生命悲剧意识和文化悲剧意识的交织――老舍悲剧意识的精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144-157.

[2]吴小美.悲剧美:老舍精神与艺术之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8(11):99-110.

[3]张琦.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民俗描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老舍的作品范文5

余佳

尊敬的各位前辈、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该书讲述了清朝末年北京市底层旗人的生活状况,作者同情贫苦辛勤的普通百姓,批评部分旗人不劳而获的心理。笔触幽默平静,在不紧不慢讲述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时,也指明了清朝亡国的历史必然性。

该书的人物刻画鲜明:温和实诚的父亲、朴实坚韧的母亲、傲慢自大的姑母、沉迷玩乐的大姐夫和大姐公公、蛮横无理的大姐婆婆、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享荣华富贵的定大爷……一个个人物引人入胜,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落魄满族家庭。此时北京底层的旗人们与清军入关时的祖辈不同,早已风光不再,用书中"我"大姐夫的话说,是"别的不行,吃喝玩乐数第一".他们中的大多数,每月领着一份或几份钱粮,而不肯花一丁点心思在"工作"上。他们的日子,在赊账买好吃的与遛鸟逗蝈蝈中度过,春节到了,宁肯累瘦一圈、将房契抵押出去,也要把北京城所有景点玩遍。他们的人生宗旨是"债多了不愁""帮人干活最丢人",他们看不起不敢赊账的亲属,当自家门前的"鸡爪子"记号太多、债主们已经堵着门要求还钱时,他们就搬出自己"尊贵"的旗人身份,用响亮的京腔理直气壮地斥责债主穷着急,"欠了日子欠不着钱!"不管有钱没钱,这些旗人自顾自地沉浸在玩乐里,对世界环境的风云变幻熟视无睹,活在一片混沌中。书中对"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作者的态度是批判而略带悲悯的。但书中也不乏优秀的旗人,比如福海二哥。他懂礼数、嘴巴甜,会讨长辈欢心,也能做事,他为"我"的洗三庆典忙前忙后,毫不介意连碗面条都吃不上;他同情加入""的王掌柜的儿子,尽管这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小伙子老忍不住拿话噎他。他自己是个旗人,却不同于"我"的大姐婆婆一家,他肯学习,不以帮人干油漆活为耻。当为老王掌柜的事儿踏上"定大爷"尊贵的家门时,他紧张归紧张,心里对定禄"正经话夹在闲话中说"的虚张声势的伎俩很不以为然。他是腐朽的大清社会中的一点希望。如果故事能讲完,他身上应该会发生不少故事。

该书的语言风格幽默精到:该书是老舍晚期的作品,无论是驾驭故事的能力,还是语言的纯熟,都已经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界。老舍的文字,是简洁、纯熟的北京口语,本书尤其以口语化见长,运用北京方言土语表达人物的嬉笑怒骂,富于表现力的大白话符合书中底层人物的性格和教养,以平静且幽默的口吻批评人,表达对陈规陋习的不满,是这部作品中老舍惯用的方式:"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老舍语言中的善意的戏谑读来也是人感觉兴趣盎然,比如除夕,"我"的姑母给了二姐一块从重阳放到除夕的花糕,"古色古香";

老舍的作品范文6

让我们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妙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

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比喻是他运用得最多,也是最得心应手的一种修辞方法。老舍先生认为:“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因此,他提出:“我们的文学是需要精辟的比喻,不能长篇大套地叙述。”他在作品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精辟精当、新奇传神的比喻,使作品增色生辉。

一、比喻夸张新奇

例如:“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像轧马路的石碾。”(《抱孙》)“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骆驼祥子》)“孙八气得像惹恼的小青蛤蟆一样,把脖子气得和肚子一般粗。”(《老张的哲学》)

这些句子中比喻和夸张相结合,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使人感觉强烈,过目不忘。

二、比喻饱含爱憎褒贬

例如:“老者的干草似的头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

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虎妞刚起来,头发髭髭着,眼泡儿浮肿着些,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像拔去毛的冻鸡。”(《骆驼祥子》)

前一段描述一个年老体弱、生活困苦的黄包车夫,比喻中流露作者的同情和尊敬;后一段比喻表现了作者的厌恶和讽刺。褒贬分明,非常精彩。

三、比喻恰如其分

老舍先生说:“比喻很难恰当。不恰当的不如不用。”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例如:“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战士的一颗徽章。”(《骆驼祥子》)祥子为了能买上一辆车,在贫困中奋斗挣扎,真是历尽千辛万苦。车,总算暂时买了。那辆车,既凝聚着祥子的血泪汗水,也是他的自豪和光荣。因此作者用“像身经百战的战士的一颗徽章”作比,实在是恰如其分。

四、比喻精彩传神

老舍说:“不恰当的比喻,不要。恰当的比喻应更进一步,力求精彩。”例如:“她的头发连一点春气也没有,干巴巴的在头上绕着,好像一团死树根儿。她的脖子还是梗得很直,眼睛带出些毒光,鼻子边旁的沟儿深,很深,可是很干,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二马》)此处,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位太太的外貌特征,运用新奇的比喻加以渲染,让人物如浮雕般凸现在读者眼前。

五、比喻形象生动

在小说《月牙儿》中,比喻是老舍先生用得最为突出的修辞手法,在篇中俯拾即是。单是描写“月牙儿”的,就用了多种比喻,如:“一钩儿浅金”“像条冰似的”“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像块玉似的”……真是灵活贴切,生动形象。又如“爱死在我心里,像被霜打了的春花”,“(我们)等皇赏似的,等着那个破塔似的老板挑选”,“(饭馆第一号女招待)嘴唇抹得血瓢似的”,“人若是兽,钱便是兽的胆子”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六、比喻耐人寻味

老舍小说中的很多比喻不止形象可感,还很耐人寻味。比如写妈妈给铺子里的伙计洗臭袜子的那一段用了三个比喻:有时月牙儿上来,她还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专会在那条光儿底下穿来穿去,像银线上穿着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里去……那棵高高的洋槐总把花儿落到我们这边来,像一层雪似的。

用“硬牛皮”来比喻袜子的臭硬、难洗,形象地写出母亲的艰辛。接下来的两个比喻富有诗意,将穿梭于月光下的蝙蝠及落地槐花的悠闲不动声色地写了出来。而它们的悠闲又在无形中衬托出母亲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