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梅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梅的古诗范文1
一.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是对作者生活现状的客观反映,而且除此之外,更具体深刻地表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所以,只有反复吟诵,仔细揣摩,才能体会出这些蕴含在字面之外的东西。
以《蒹葭》为例,这是一首描写在爱情面前既惆怅又不懈追求的诗。全诗共有三章,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每章意思大致相同,但在抒情旋律上又一章高过一章。课堂上,我采取了教师朗读、学生分读、师生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以体会全诗情景交融、虚实兼并的处理方法,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心境。另外,我还找出了现代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的录音带,让同学们齐听、共唱,在歌曲的幽婉中体会诗作“一咏三叹”的韵律美。通过反复吟诵,以及与现代流行歌曲的结合,同学们不光真真切切地体会了古诗的章韵之美,而且还发现,原来古诗中重章复唱的形式,更是现代通俗歌曲的始祖,从而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习起来也就显得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引入绘画,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开始,形成表象,然后逐渐认识的。教师要抓住形象的可视性、直觉性,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陶,运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的画面,为作品的形象和学生的思维架设一座桥梁,使其更直观地感知美、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深的感受是绘画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知识,也带来了友谊。因为如果能在语文课上结合一些画图,配上一段适合的音乐,对仍然留恋童话的初中学生来讲更具吸引力,他们更容易接受。特别是教学古诗文时,运用一些绘画手段,学生更容易弄懂诗文的意思,更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的能力。
古代文人讲究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作中,往往讲究诗配画,或画配诗,再辅以韵味十足的印鉴,就显得书画相映成趣,画显诗章,诗显画神。苏轼就曾赞王维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他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山水画。王维不愧为丹青高手,他笔下的事物,色彩素雅:明月是皎洁的,泉石是清澈的;动静结合:竹喧、泉流、莲叶是动的,月色是静;山水相映,明丽洁净。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诗亦是如此。讲解这些诗文时,我或用粉笔简单勾勒,或用写意国画来个浓墨重彩,并且师生之间互动配合,即想即画,可说是寓教于乐,把形象性与互动性相结合,既促进教师对文章内容的全面了解,又大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亦可用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学生,增强学生思想深处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诗歌的意境美
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的逐步普及,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日渐丰富起来,更多地运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更直观、更深刻,尤其是在古诗的学习中,有时单凭朗读或想象,还无法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这就难免会走上单调枯燥、死记硬背的老模式,多媒体技术的大量运用,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比如,在讲授《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时候,我制作了一个课件。一幅幅古色的图象出现在大屏幕上:暮色沉沉,西风萧索。远处,枯藤盘缠在老树上,几只乌鸦朝着夜幕将临的灰暗天际,发出“哇哇”的叫声;隐约可见的河水上,架着小桥,桥的那头,几户人家依稀可辨。这时,在荒僻的古道上,一匹细骨伶仃的瘦马载着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正朝着天的尽头,无力地行进着……这个课件里的图画全部采用绢本设色的国画技法,细腻地描绘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而且自始至终伴随着哀怨低沉的音乐,那一声声凄厉的鸦啼,幽幽的马嘶,无不撕心裂肺,再配上朗读者绘声绘色的朗读,多层次、全方位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有的学生眼里噙满了泪水,可见,他们都被诗歌的凄美意境深深地打动了。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雪梅的古诗范文2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景象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目的,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练,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细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话语,也一概从略:童子的回答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才能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三、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例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在教学中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作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把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先画出诗人李白望瀑布的简笔画。教前两句诗时,让学生画出“香炉峰”、“生紫烟”和“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教后两句诗时,教师在学生画的瀑布上再有力地添上几笔,以突出瀑布的动态和“飞流直下”的气势,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例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中的“云深”一词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让学生根据想象自由作画,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
1.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雪梅的古诗范文3
关键字:英语教学 故事教学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笔者发现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以故事为载体,进行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词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围绕故事写,故事围绕兴趣选,兴趣以理解为前提,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一)运用故事,激活单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生词呈现形式是"实物呈现"和"图片呈现"。这些直白的生词呈现方法,比较单调机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仅仅停留于单词之中。例如,我在教学方位词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猫抓老鼠。首先,我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间house。在房间里画上些学生学过的物品,有table, sofa, chair, box,flower, TV等物品,一只小猫在抓老鼠的情形。老鼠在房间里四处躲藏,一会儿躲在table后面,露出一个小尾巴,让学生说:behind the table, the mouse is behind the table;一会儿老鼠跑到沙发上,让学生说:The mouse is on the sofa.老鼠钻进盒子里,学生们会说:The mouse is in the box...通过表述老鼠的位置,学生非常兴奋,在不知不觉的叙述过程中,学生对新单词已掌握得非常好了。
例如,我在教学hamburger、noodles、cake、hot dog等单词的时候,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半夜,两只老鼠从洞里跑出来偷东西吃,看到桌子上放着许多食物,便抢夺起来--"I want the cake/hamburger/...!",抢到最后一样食物时争夺不下--"I want!""I want!",这时突然跳出一只大猫,老鼠们吓得不敢动弹,大猫便把食物一样样地夺回,边恶狠狠地说:"Give me back my...!",最后老鼠只好两手空空地逃回洞里。我还准备了色彩鲜艳的图片和道具,在讲故事的时候尽量采用简单的语言,多次在语音语调上强调新授单词,辅以稍为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要求学生模仿跟读,就这样,学生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故事,激趣句型。
例如在低年级教学There is a...的句型,若让学生看图陈述,由于他们年龄太小,必定有一定的难度,况且也缺少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因此,我设计了一个There is a bee on me.的故事。故事由一只小蜜蜂停在了一只鸭子的身上,鸭子就说There is a bee on me. 接着,鸭子一心急就跳到了母鸡身上,母鸡说There is a duck on me. 母鸡一心急就跳到了猪身上,最后,大家跳到了牛身上,全部小动物都摔了下来,小蜜蜂飞走了。把句子放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也深刻地记住了句子的含义,并且能在其他情境自如地运用了。
比如,在呈现句型"What time is it?"时,如果按平时的教学方法,手拿时钟,对学生重复"What time is it?It's...",学生对教师不断重复的话语很难保持注意力,有的学生虽然在读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我在教学时,把这个句型以及一些重要的时刻表示法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对学生说:"有个关口,一只狮子在把守,每到整点就要吃一只小动物。因此,每只过关的动物都要回答它的提问:What time is it?这一天,小鸭、小鸡、小兔都顺利过关。小狗过关时正巧是11点整。当狮子睡眼迷糊地问他时,他撒谎说是10点半。小狗刚刚顺利过了关,狮子一看手表,哇,11点!它一跃而起,大叫着去追小狗..."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述,学生在整个呈现过程中保持了精神的高度集中,一边小声地学着教师用夸张的语调念"What time is it?",一边思考句子的意思,这样,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理解新句型并牢牢记住读音。
(三) 妙用故事,乐学对话。
对话教学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然而,要设计接近生活的情境并不简单,而且情境不够多样。但故事则不然,由于它本身就是一个的想象的情境,因此,它更丰富,有助于对话的新授。例如,我教对话How do you go to ...? I go to...by ...句型时,设计了一个杭州小老鼠去北京的故事。先在黑板上大致画一下中国地图,从杭州到北京画出一条线路,中间几个城市,像嘉兴啊,上海啊,南京啊,济南啊等等,小老鼠到了北京,见到了北京的动物,他们奇怪了,那么远的路,小老鼠是怎么过来的呀?小老鼠就开始缓缓道来, I go to....小动物们根据地名,一个个问,Mouse ,mouse ,how do you go to Jiaxing? 小老鼠回答:I go to Jiaxing by car.然后一个个地名用这样的句型对话下来,等说到北京,两个句型已经滚瓜烂熟了。
(四) 巧用故事,贯穿课堂。
故事教学不仅可以用在单独的一个教学内容中,而且它还可以应用于整节英语课,起到贯穿整堂课的作用。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1A Unit4 时,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关于小鸭duck和他的新朋友的故事。首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鸭子的叫声(Quack,Quack...),并让学生猜测Listen!What's this?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答It's a duck.接着,多媒体呈现一只可爱的卡通鸭。一扇关闭的大门,随着咚咚的敲门声,一个新朋友即将出现,学生们猜测A Cow? A Pig? A Horse?一只胖胖的卡通猪边招手,边向小朋友们打招呼:"Hello,My name is Pig."紧接着,Cow ,Horse也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复现句型"Hello,My name is ..."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故事教学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喜欢投入到故事学习中,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内容,从他们自如的运用中可以看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展现自我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包天仁.中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雪梅的古诗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学价值
《语文课标标准》(2011年版)提到评判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便是积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向上的人生信念和态度,以及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因此,面对审美观念尚未完全确立的小学生而言,教师要注重美学教育,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尤其是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对这些美学元素进行深度剖析,以引导学生欣赏美陶冶美,培养学生的美学品味。
一、借助想象体现美
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精练,蕴含意义丰富,且语法结构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已是十分困难,要理解诗文中的意境之美,更是困难至极。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描绘诗文中描绘的景象,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到诗文中的情境中去感受美。
例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描绘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江上之景和李白与友人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境。在这短短的诗文中,诗人呈现了一幅壮阔的离别之景,而对于学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要体会到诗人与友人离别时天水一色、意境开阔、色彩明丽的景象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友人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他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而诗人独自远眺,直至友人失去踪影,仍旧不舍离去。这样学生们更能身临诗人当年身处的情境,品味古诗词中的诗情画意之美。
再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游西湖时对西湖之景的赞誉,抒发了他对自然之景的热爱和欣赏。诗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学生理解和融入诗中情境的困难之处,诗人将西湖比作美人,美人淡妆浓妆都与此情此景相得益彰。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这时一个美女婷婷袅袅地走过来,与这美丽的西湖相映衬。发挥想象力,将自然之美与美人之美相连接,让学生们体会联想之美。
二、引导观察感受美
观察美,感受美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著名教育家也有相关的论述,“只要动手去采,随时都会发现晶莹的宝石。”在叶老这句名言中,宝石指代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需自己发现并动手去采撷。由此可见,提高学生观察美、感受美的能力,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信息,例如插画。教材中很多课文均有插画相配,插画是老师引导学生合理想象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涵义丰富的古诗词。在教学古诗词时,先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观察教材附上的相关插画,并依据插画进行合理想象,让学生在图画中体验诗文中的美感。
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诗中包含丰富的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钟声等。先让学生观察关于这首诗的插图,插图中对于落月、啼乌、江枫、渔火、船和寺庙等有着具象的描绘,使得学生对诗中的事物有着初步的认知。并要求学生一一对应插画中景物与诗中的描绘,加深学生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想象。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要求学生们选出他们认为最美的三种景物,并阐述原因。这种引导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引导学生将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事实上,当学生被要求去说明选择的原因时,一幅关于这首诗的画面,便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首诗描绘的美景就会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在这样轻松愉悦的范围中,学生更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精妙之处。
三、绘制彩图体验美
将想象美化为创作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导向的最大目的,也是美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据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应仅仅停留在想象的阶段上,还要扩展到美学创作的境界上。对于具有较强画面感的古诗词,可引导学生们依据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图画的创作。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展现美体验美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兴趣。
如教授李商隐的《乐游原》时,教师在帮助学生们读懂诗句,理解诗中意境之后,可以从整体引导学生对于整个画面进行想象,体会诗文中的整体美感。想象一下,傍晚时分,一个老人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对乐观主义精神进行了积极呈现。教师可以联合同年级的班级以这首诗为主题进行黑板画报比赛,鼓励学生将古诗词的语言化为图画,展现丰富的想象力。一边是诗文,一边是画面感极强的图画,两者相融合,别有一番风致,凸显古诗文的美感。
四、结语
古诗词的文字意境美感传神,对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进行挖掘,以供学生细细品味和鉴赏,提高其美学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激发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眷恋,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和感悟。因此,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继续探索美学价值导向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美学素养。
[参 考 文 献]
[1]苏红.基于审美欣赏活动的小学古诗教育方法[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雪梅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中心;故事教学;问题;启示
1 故事及故事教学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幼儿阶段是最爱听故事阶段。听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尤其是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幼儿园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事件。无论是语言教学活动中专门的故事教学活动,如神话、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的教学,还是其他领域中穿插的简短的,为服务于教学目的而设计的故事教学,都是幼儿园教学事件。甚至在幼儿休闲,娱乐活动时间,教师都会让幼儿或者自己亲自讲上一两个故事。可以说,故事教学构成了幼儿园全部教学活动的一大部分。
幼儿园的故事教学总体来讲,可以粗略地分为完全的故事教学、不完全的故事教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完全的故事教学三类。完全的故事教学,如语言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发起和组织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即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有准备、有导入、有步骤、有问题引导、有讨论交流、有评价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不完全的故事教学是穿插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随机进行的故事讲述活动,它的计划性、目的性都是很随性的,可能教师是为讲而讲,幼儿则为听而听的。半完全的故事教学其目的性和计划性等则居于完全的故事教学与不完全的故事教学之间。如幼儿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的某些简明、短小,以说明或强调所讲内容的故事。
2 幼儿园故事教学的接受美学分析
2.1 关于接受美学
首先要说到的是解释学。解释学是一种方法论。它抛弃了传统解释观对文本的固着和对解释者个人成见、经历、所处社会现状的回避,而主张解释者带着自己的成见进入解释对象的领域,通过将自己和解释对象融合创造出新的视野。解释学基础上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意义=作者赋予的意义+接受者领会并赋予的意义。它的核心概念是“读者中心”,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存在,文本必须要读者赋予其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从作品的维度看,作品具有“召唤结构”,需要读者填补“空白”以满足“期待视野”。姚斯把期待视野分为“生活的期待视野”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两类, 生活的期待视野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状况、教育水平、性格气质、价值观和道德观等等;文学的期待视野包括以往的阅读经验、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以及素养等等。也就是说读者是利用其“期待视野”来进行作品“空白”的填补的。
2.2 幼儿园故事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故事教学中忽视幼儿的期待视野,漠视幼儿的“读者”地位。对幼儿来讲,同样有其自身的“期待视野”。而我国幼儿园当前的故事教学中恰恰是忽视了幼儿这个“小读者”的“期待视野”,低估了幼儿这个“小读者”对作品“空白”的填补能力――教学中既低估了幼儿的能力,也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剥夺了幼儿(作为幼儿园故事教学中真正的读者)赋予作品意义的权力。幼儿园故事教学仅仅把教师赋予作品的意义――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的”意义――强加给幼儿,甚至以幼儿“掌握”这个意义作为教学唯一目标。这样的故事教学完全是本末倒置,埋葬了故事教学的生命意义,故事教学的目的甚至直接指向了“背故事”。
2.2.2 故事教学的程式化使故事教学散失了生命力。从幼儿园故事教学的结构来看,通常也是遵循这样的结构:教师引出――幼儿回答――教师评价。教师引出表现为教师讲故事、提问题,预设成分占大部分。而且引出的问题中关注选择(是否题)及结果(陈述事实)的题目占绝对比例,能够提供给幼儿表达个人意见或解释个人想法,可以进行反思性表达的问题极少;幼儿回答则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评价遵循的是教师预设逻辑框架,也即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作品意义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将会得到教师更多的肯定评价。
2.3 接受美学对幼儿园故事教学的启示
故事教学必须重视读者,即幼儿的存在。因为他们是故事意义的真正解读者。要重视儿童的发展水平,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审美情趣等都不同,对故事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因此他们对故事意义的解读和体验也不同,不能强加给幼儿教师认为的,或者例5: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他们再生一个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生一个男孩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色盲男孩的概率=色盲男孩在全部后代孩子中的概率=1/4;男孩色盲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色盲的概率=1/2。
多种遗传病并存,且有伴性遗传时,因为性别由伴性遗传决定,所以不管性别在前还是在后,一律不用乘1/2
例6: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白化病且色盲的儿子,他们再生一个白化病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生一个男孩白化病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白化病色盲男孩的概率=白化病的概率×色盲男孩的概率=1/4×1/4=1/16,男孩白化病色盲的概率=白化病概率×男孩中色盲的概率=1/4×1/2=1/8。
参考文献
1 张泉.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生物[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
雪梅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古诗美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23-01
一、在古诗的读与听中去欣赏古诗之美
首先,教师要善于鼓动学生从古诗中发现美,而不能只局限于教学生识字、释词、解句。小学语文课中入选的古诗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方法,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宁静优雅的静态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秀美……这些,只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体味,才能使之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柏拉图说,音乐的“节奏与乐调的强烈的力量会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在教授古诗时应充分利用教学盒带,通过听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美的境界中去。听了孟浩然《春晓》、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配乐诗朗诵后,学生感情的琴弦被拨动了,他们会突破时空的界限,神游于古诗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或春眠将晓,闻到了那风声、雨声、鸡鸣声,或体味出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心情,或想象出那满园春色、红杏出墙的热烈气氛。总之,学生在如痴如醉的艺术享受中,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净化,受到教育,在欣赏中认识了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演示,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咏柳》时,先出示柳树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看到的柳树,然后再学习古诗,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玩味古诗语言,细品其内在之美
(一)品味用词的精妙
毋庸置疑,好的诗歌必须有好的语言。从古至今作家大都注重锤炼语言,“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锤字炼句的佳话屡见不鲜。诗人们常能以极其省俭的笔墨表现生动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这些关键词句既有客观的“物境”,又蕴含着作者主观的“心境”,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一种卓绝的语言现实,而且是饱满的情感记录,具有可以捉摸的感情形象。这种情感只有通过重锤着意敲打,方能溅出耀眼的火花,方能照亮学生的心田。学生们在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时,得到了美的熏染。
(二)欣赏修辞的精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语言是最精粹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把诗人很难说出的复杂、丰富、微妙的感情意绪,鲜明可触地表达出来,这就得依仗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