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1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文言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89-01多年来,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总是逐字逐句讲解,结果使许多学生好用"文白对照"的方式学习文言文,每篇课文都要变成现成的译文,养成了对译文的 依赖习惯。这种习惯导致学生课堂上一听就懂“笔录”老师的口译,下课后一丢就忘,不见译文不知所以。如果一直用这种方法教与学,教学过程死搬硬套'. .就会使学生误入歧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无异于饮鸩止渴。实践证明,课堂上满堂灌,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更无法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并且这种樾徂代庖的教学,违背了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规律,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失败。 在我的教学中,改变这种陈旧的方法,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学生自读、试讲,教师点拨、深析的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自读、试讲

高一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浅显易懂,学生有初中文言文学习基础,根据课文较为详细的注释,有能力读懂文章的大意。因而,每节课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首先让学生认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对于疑难字、词、句,回忆从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解决新的类似问题,养成边学边想,学与思结合的好习惯。遇到通过努力还未解决的“难点”, 做上记号,以便下步解难时加强注意。 经过这样的一段 时间训练,我惊喜地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问他们的感受,他们说:“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理解字词的意思,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急于“表演”的欲望并已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特点,我让同学们在认真自读后,大胆走上讲台,回答其他同学的疑问。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当, 容易沟通,思维活跃,争强好胜,这样就使想上讲台的同学跃跃欲试。为了使自己的知识丰富些,能够解难,他们会更认真自读,积极思考,精心准备,而下面的同学们看到这位同学有新见解、新突破,更能激起学习兴趣。在比较中学习使同学乐于学语文,在得到良好的回报后,积极性更大,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例如,"触龙说赵太 后》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也较通俗,很容易引起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有一次,一位同学上讲台后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入而徐趋"怎样又徐又趋呢?这位同学就用动作生动而准确地表演了触龙应当快走但又因足疾走不快的神态。以"实际行动"代答,同学们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教师点拨、深析

学生试讲后,我给予评析,肯定讲得好的地方,指出需要校正和补充的地方,学生已懂的就一概不讲,尚模糊之处点拨,深奥难懂的地方着力讲,深深析, 务必使他们开窍。根据材料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该补充时则补充。 如学习《鸿门宴》时,简介历史背景, 帮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讲《过秦论》时,介绍作者的思想,使学生准确理解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遇到难点时就着力讲,深入分析,比如: "劝学》一 课,二十个比喻,运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学生们觉得生动有趣,容易接受,而且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明白道理。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由于这些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又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在讲解时我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使同学们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而且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句也迎刃而解,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和背诵。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2

一、优化新课导入

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下面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式:

1.用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的导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ABC是等腰三 角形,AB = AC,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问学生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 学生通过思索,产生各种画法,进而提出问题: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由此展示新知识的学习。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导入新课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木条(长度分别为10cm、7cm、5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最短的边剪去1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我又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我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

3.设计相关的习题来导入新课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的导入:让学生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1=0,x2-10x+25=0,2y2-6y+5=0,学生解这三个方程可知它们分别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鲜明地引出课题,直接了当地推出思考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实现知识的迁移。

4.用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一课的导入,我先设计计算长方形面积问题。通过字母表示面积引导学生对ax + bx + ay + by = (a+ b)(x+ y)这个等式的启发:这个等式如何用因式分解的方法得出呢?学生感到以前学过的方法无济于事,造成认知冲突,由此引入分组分解法的想法。

二、优化新知探求

新知探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在优化新知探求设计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必须把课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要“活”起来,即教师要“活”讲,学生要“活”学,课堂上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学生爱表现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也不难满足学生这种心理。“你一定行”,“相信自己”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对学生来说如沐春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创设数学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思维积极地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注重知识设疑,当学生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我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

(3)新知的探求过程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可由学生回答的问题由他们自己回答,说不完整的可以互相补充,可由学生做实验的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可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学生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物化活动,学生对本来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深感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优化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更是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我在巩固练习设计中遵循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

(3)练习要有层次性,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

(4)练习注重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

(5)练习中有反馈评价,根据学生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有预见地让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四、优化归纳小结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3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效率

《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等化学课程改革理念。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因而注重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谓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总教学时间的比值。传统的课堂教学常用知识结论代替知识形成过程,教师的讲授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记、练,缺少独立自主的学习和体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

《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既要注重教师授课过程的优化,又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培养,重视学习过程的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时,其智力活动丰富,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处于厌烦、消极、压抑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维变得拘谨,不利于想象力的发挥。因此,无论教师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都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地进入课堂。讲课时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适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化学的有用之处。

例如:在教学《烯烃的性质》时,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录像,展示了漂亮的灯饰、琳琅满目的塑料、橡胶制品……然后提问:你知道制取它们的原料是什么吗?原料有哪些性质?食品包装袋有毒吗?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急切地想探讨烯烃的奥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才能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

实践活动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小实验、讲一些科普知识、介绍一些著名的化学家的有趣故事等培养兴趣。例如:维生素和人体健康、纳米技术、含氟牙膏、喝牛奶的学问等。又如,做氯气使鲜艳的褪色,蘸有白磷的酒精灯不点自燃等小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巧问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当学生认真思考解开疑团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诱导、点拨,促其思考,帮其解疑。

三、培养实验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突出“化学实验之长”,以实验诱发学生思维。例如:在讲《钠》一节时,让学生动手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系列现象后,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很疑惑: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且熔化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四处游动?还发出“嘶嘶”响声?滴入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由于学生急于弄懂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因而会积极地思考,主动寻求合理的解释,思维相当活跃。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的尝试、体验实现,严谨、客观的实验能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要尽量让学生在实验中完成。例如:在演示、讲解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解池,又如:电解氯化铜、在硬币上镀铜、铁钉上镀银等实验,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更浓。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好课是基础,讲好课是关键,合理利用时间、突出重难点是保证。在教学中我对每节课的教与学都做到精心设计,切实做到讲、学、练时间的合理分配。一般上新课时,复习引入3分钟~5分钟,讲授新课28分钟~30分钟,课堂练习10分钟~15分钟。课堂练习都经过精心挑选,突出重难点,力争做到做一题带一面,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小坡度、高密度、勤反馈”,在练习过程中要兼顾好、中、差三层次的学生,这样使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地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老师教,学生听,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使之成为能被学生接受的有效方法,设疑、启发、实验探究等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1.设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设疑是创设良好情境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讲到原电池时,可先在金橘或柠檬中平行插入一根铜丝和一根镁条,用导线与灵敏电流计相连,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为什么?若换成铁丝和镁条怎样呢?通过设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2.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未知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体验,增强自信心,使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大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灵活多样的启发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氨气的喷泉实验时氨水理论上应充满烧瓶,为什么没充满?若在水中加入酚酞试液,有没有颜色变化?学生思维活跃,产生想“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欲望。

3.探究式

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例如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如下:

①明确问题: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②形成假设:A.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B.二氧化硫有氧化性;C.二氧化硫有还原性;D.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③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汇报、自评、互评、确定实验方案。

④全班分小组实验,验证上述假设是否正确。

⑤交流评价:师生共同交流体验并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在探究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参加探究的积极性,师生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六、加强训练及时巩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延伸。

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必须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口头回答、实验操作、课堂练习等都是教学反馈,教师应针对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查漏补缺。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以便及时巩固、消化。“温故而知新”,这充分说明了及时巩固复习的重要性,当堂巩固是效率最高的复习,应针对本堂课的重点做相应练习,及时反馈。

总之,关注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的有效途径。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师应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善于营造人人参与学习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每一位教师都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力争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2]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过程 分析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又称教学程序、教学阶段、教学步骤等。小学语文教学过程要受一般教学过程的制约,要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又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并促使学生获取知识,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形成能力。对学生而言,教学过程也就是他们在教师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品质不断得到发展,不断由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水平,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系统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使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步达到教学目标的运动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看作是一个大的教学过程,那么每门课程的教学就是组成这一过程的教学活动;如果把每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视为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每个年级、每册课本,直至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就是组成该教学过程的教学活动;如果把每篇课文的教学活动视为一个教学过程,那么每节课,甚至每个段落、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就是组成该教学过程的更小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通常是指—篇课文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它隶属于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而它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马克思关于任何活动都具有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成分的原理,我们把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学手段包括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是一种给定信息,教学结果是一种输出信息,但教学过程不是—个线性因果链条,因此一次性地通过教学手段一般不能直接得到与目标完全一致的结果。这时,必须有反馈,即利用输出信息与给定信息的差异来调节和控制教学手段,使教学成为合乎目的的运动。反馈是使教学过程走向有序和保持结构稳定性的必要条件。成功的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反馈来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个,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主线的师生活动,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空间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师与学生是围绕教材展开双边活动的,教材是围绕教学目标编写的,反映文化科学的发展,是教学目标的体现。教材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借以保证教学卓有成效地进行。教材编写的最终目的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因此,教材不仅应该重视内容的逻辑性,还必须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当然,还应遵循语文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学过程的实质可以说就是学生不断地从一个起点到另一个更高的起点,不断地达到一个个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的自学能力,而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个特点便是教师的指导,这和独立自学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刻苦努力地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又可以而且必须接受教师的指导,从而高效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这就决定了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材,一方面要研究学生。教师对于教材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而只有深入钻研,才能系统地、深入地把握教材,从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教材;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钻研教材,便无法指导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只钻研教材,而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同样也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由于学生还不可能通过自学从而独立达到教学目标,因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是极为重要的,现代化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去争取教学的最好效果。这对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决定了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5

【关键词】教学过程 生命状态

【中图分类号】G424.21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

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语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语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四、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过程范文6

摘要: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方式是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巧妙加以整合利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过程 优化途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方式是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巧妙加以整合利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一、采用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

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形式及采取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唯有得法。无论对于有无教学思想或教学风格的语文教师,一方面不能盲从模仿名师的教法,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加选择地运用教法,否则流于形式,空忙而无效。要切合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要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甚至还要的充分驾驭课堂生成,所选择运用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和恰当,集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

二、用情趣还课堂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求“活”,让课堂活起来的关键是“情”和“趣”。情能生情,趣能生趣,也能生境。语文教学应该有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情是纽带,要把教材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有趣,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志趣。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在情趣中的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得有法,产生以情燃情,以趣启趣的效果。

一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兴趣和欲望。如创设生动情境,设计有效问题,开展互动活动,运用教学媒体等。

二是要善于运用规范艺术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在言语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板书,要做到言简意赅,鲜明生动,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还可以辅之幽默、机智的语言,使课堂气氛更加愉悦。在教态(非言语)语言表达上,要智慧地运用眼、手、身体的动作,辅助、配合言语语言表达,营造情趣浓郁的课堂情境。

三是要善于捕捉和驾驭课堂生成的“闪念”激发学生的动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是学生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生成问题,让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变成一池死水。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当一个欣赏者、引导者、参与者,敏锐地捕捉生成闪光点和机智灵活地生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既能营酿课堂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动力,还能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

课堂充满情趣和情境,这才是一个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何愁学生不乐在其中,收到语文教学效果呢?

三、在体验中回归德育本真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对于语文文本具有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德育本真的回归,《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著名特级教师勒家彦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途径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说要在语文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中,生动可感的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图片中,甚至是与作者的对话中加以体验感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素养得以默化和感染,逐渐形成完整的品质、美感和人格。

上一篇宛转巴歌

下一篇财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