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控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贷款风险控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贷款风险控制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1

关键词:小贷公司;过桥贷款风险控制

文章所称过桥贷款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期融资,即借款人在银行贷款到期又无力偿还,先借一笔资金偿还到期银行贷款,取得银行后续贷款后,再偿还这部分融资。

1 过桥贷款产生和快速增长的背景和市场主体

过桥贷款,长期以来都存在于我国金融体系之中,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企业还款能力不足。当前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不佳,企业遭受市场不景气和资金链持续紧张的双重压力。贷款到期,企业只能“拆东墙补西墙”,用过桥贷款资金来还贷。二是短贷长用现象突出。很多中小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很难,只能在取得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后,用于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发放之初已经蕴含不能到期偿还的风险。三是银行贷款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银行乐于为企业提供贷款,刺激了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投资。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银行担心贷款风险,惜贷或压缩贷款规模,当企业经营收入到账和银行还款计划之间出现时间差,贷款到期就无力偿还。

近几年,小额贷款公司(简称小贷公司)以“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放贷方式得到市场认可,已成为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补充。

2 小贷公司过桥贷款风险分析

过桥贷款的运行基础是银行给企业发放新贷款,这个运行机制说明过桥贷款风险具有很大的外部性,不是小贷公司自身能完全掌控的。

从宏观层面讲,过桥贷款存在以下风险:一是可能掩盖企业真实偿还能力。企业通过过桥贷款还旧放新,有的是因资金错配短贷长用,出现资金流动性问题,还旧放新是以时间换空间,给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带来更多利润,但不排除有些企业实际上已经生产经营不善无力还贷。二是掩盖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9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规定:借新还旧或者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的贷款应归为关注类。有些银行为完成业务营销和风险等考核指标,获得好的业绩和绩效,不希望贷款转关注类。通过过桥贷款还旧放新导致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带来潜在的信贷资产风险聚集。三是诱发银行员工道德风险。由于“过桥”的紧迫性往往来自银行续贷到位前的“空白期”,撮合“过桥贷”往往成了银行信贷员的一项“灰色业务”。

从微观层面讲,小贷公司过桥贷款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1)欺诈风险。个别银行对某些企业内定不再继续支持,但企业又无力还款,银行为转嫁风险,以续贷为由,骗取小贷公司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小贷公司被迫成为新的债权人。(2)法律风险。有些企业涉及各类诉讼执行案件,过桥贷款进入企业还款帐户或新贷款进入受托支付帐户后立即被法院冻结,小贷公司贷款陷入复杂的债务纠纷。(3)操作风险。不良信用企业通过过桥贷款取得新贷款后,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偿还小贷公司,而是挪作他用,小贷公司被迫进行耗时持久的诉讼维权。(4)偿还风险。过桥贷款偿还银行到期贷款后,由于借款企业所属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银行上级机构下令止贷或压缩规模;借款企业不能实现新贷款要求的风控条件,银行不再发放新贷款;借款企业帐户被法院查封或出现重大失信事件等,银行取消放贷计划等情况突发,过桥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银行后续贷款不存在,小贷公司收回过桥贷款出现很大不确定性。

3 小贷公司如何控制过桥贷款风险

小贷公司作为过桥贷款资金提供的主要提供者之一,贴近市场,为企业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履行了风险管理的部分责任,并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银行风险管理成本,间接缓释了信贷资产风险。小贷公司合理的利率水平,也使过桥贷款的利率水平得到有效平抑,遏制了“高利贷”和地下“非法融资”行为,对稳定金融市场秩序起到很好推动作用。鉴于过桥贷款存在前述多种风险,小贷公司应练好内功加强管控,最大限度规避过桥贷款风险。

(1)强担保。过桥贷款业务性质决定无法设定有效抵质押,以信用担保为主。操作中,应将借款企业法人、股东、财务负责人夫妻作为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人,对民营企业,应将企业法人和主要股东的成年子女夫妻也作为保证人,加大企业违约成本。

(2)查资产。小贷公司不应将银行后续贷款作为唯一风控手段,在贷款前,应对企业资产负债情况有一定了解,尤其是企业可处置资产。一旦过桥不成,立即要求企业偿还贷款,同时要求企业追加实物资产抵押,降低贷款风险;或者立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担保人,以免“被转移”银行信贷风险。

(3)看征信。要求借款主体、担保人均提供最近期征信报告,掌握相关企业和人员信用状况,发现异常或不良信用记录应慎重放贷,因为借款人不良征信状况将可能影响银行后续贷款发放,造成“断桥”。

(4)核批复。多维度审核验证银行授信批复的真实性,有效性。有条件的应到银行面核,注意批复文件是否已经履行全部审批手续,是否为正式文件;批复中有效时间是否覆盖本次后续贷款等。对个别银行要求先还款再审批后续贷款的情况要理性对待。

(5)重落实。在核实了银行授信批复真实性、有效性前提下,要分析评判银行要求的后续贷款授信风控条件是否能够落实,如后续贷款抵押标的物是否能够办理解押再抵押手续,是否被法院查封,新增抵质押是否能顺利办理手续等。如后续贷款跨行实施,则需了解不同银行相关规定,以免出现后续贷款长时间不能发放的被动局面。

(6)先公证。小贷公司不应怕麻烦,要对过桥贷款所有合同进行公证,一是确保合同严谨合法有效;二是在过桥贷款遭遇恶意逾期时,能够越过诉讼程序,第一时间进入依法执行程序,为追偿争取宝贵时间。

(7)严监管。过桥贷款发放前,借贷双方应约定放款和回款帐户及路径,对相关流转帐户(包括借款人和后续贷款受托支付账户)银行预留印鉴(包括网银U盾)进行实质监管,贷款收回后再予释放。如条件允许,应在银行对主要帐户加入小贷公司人员印鉴,以免出现预先填制好支票,转移资金的特殊情况。

(8)免纠纷。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纠纷,应要求被监管各方出具同意接受小贷公司印鉴监管的说明;如从第三方受托支付账户直接回款,应事先要求受托支付人提供为借款人代偿说明;印鉴监管交接双方都要留有书面记录等。

(9)看配套。有些过桥贷款资金来自不同贷款人或由借款人自筹,小贷公司应在核实其他过桥资金已到位的情况下,再发放本供公司贷款,以免过桥不成,原贷款未还新贷款未放,造成过桥贷款资金沉淀。

(10)讲条件。过桥贷款发放前,要求借款人将过桥贷款占用期间应付利息预存入小贷公司账户。

(11)查帐户。银行后续贷款前,会同银行核实相关账户是否已被法院冻结或将要被冻结,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2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风险控制

一、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现状

(一)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人均GDP已经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居民消费意向从普通的生活用品向住房、汽车等高档消费品转变,相当多的居民具备了购车能力。

2002年我国轿车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2005年汽车销量达590万辆,2006年的汽车销量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销售市场。据有关机构预测,今后15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年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汽车保有量超过1亿辆。汽车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贷款发展状况

在经济发达国家,居民购买汽车60-70%的资金来自贷款,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高达70%,德国为60%,即使在不太发达的印度,贷款购车的比例也达60%,而在我国贷款购车的还不到15%,表明我国银行开展个人汽车贷款业务还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2003年以前,我国汽车信贷市场年均增长速度为50%左右,但从2004年起,汽车贷款开始出现下滑,主要原因是贷款风险开始暴露,各商业银行开始只收不贷,个人汽车消费贷款规模出现畏缩。

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成因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外部经济因素变化而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

1.个人资信信息缺失风险。个人征信制度不健全,银行无法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资信,贷款资料的填报内容主要以借款人申报为主,很难考证借款人资信信息的真实性。

2.汽车消费市场的风险。从未来看,车价是逐渐降低的趋势,如果客户无力还贷或恶意逃债,银行即使拿到了作为抵押物的汽车,其实际价值也远低于已放出的贷款,使银行资产蒙受损失。

3.汽车营运环境和个人工作、家庭支出变化将对客户按期归还贷款产生影响。客户跑车营运受到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营运车辆停运,造成借款人不能取得收入而延期归还贷款;受汽油价格的影响,使借款人不能达到预期收入而影响贷款的按期偿还。

(二)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和个人收入、财产申报制度,银行难以真正判断和掌握借款人个人信誉状况以及还款能力,在借款人不履行还款责任时,无法对借款人个人信用及财产形成有效的制约。

1.借款人偿债能力下降或丧失。因失业、工作变动或出现其他经济等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借款人还贷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还贷收入来源,使贷款形成风险。

2.由于经销商不讲信用,改变贷款用途或恶意诈骗。如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公司法人,与经销商串通,以公司内部人员名义,申请贷款用于公司周转;个别汽车经销商帮助借款人伪造购车资料、首期付款证明,捏造虚假身份、虚假收入证明及联系地址等向银行申请办理贷款手续;经销商经营困难,以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名义取得银行贷款,用于自身周转或投资。

3.多头信贷。由于银行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借款人分别在不同的银行贷款,信用较差的借款人无力还款后,形成赖帐或逃之夭夭,使银行遭受巨额损失。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经办业务的各个环节由于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力造成的风险。

1.与经销商盲目合作。对合作经销商担保能力分析评价不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在汽车金融信贷业务推出的初期,合作伙伴以生产厂家及其特约经销商为主;其后与生产厂家没有隶属关系的大量的民营私办经销商纷纷出现,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取市场份额,逐步放松了经销商准入要求,只要经销商交存一定基数的保证金,就可为其提供汽车信贷服务,出现了经销商收到购车人分期应还款项而不归还银行贷款的问题。

2.贷前调查不细致,不能获得客户准确的信息资料。

仅仅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职业和工薪收入证明情况,放松了对借款人的其他方面的调查,有的银行信贷经办人员对借款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都未进行核实,致使借款人轻松地获得大大超过其还款能力的借款。

3.贷中审查偏松,甚至流于形式。

对借款主体还款能力的审查把关不严,对各种还款能力的证明缺乏有效识别,提供的个人收入证明与个人税单显示的收入不相匹配;有的借款人月收入数不足以偿还月还款额;还有的汽车贷款首付款比例过低,造成变相零首付的事实。

4.贷后跟踪检查不落实。

缺乏有效贷后监控机制,对所贷款项是否真正用于购车、购车后是否及时办理抵押物的抵押登记手续、贷款满一年后车辆是否及时续保等问题落实不到位;贷款逾期后也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加以催收,以致进一步扩大了风险。

(四)制度和政策风险

1.受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制约,银行无法获得借款人及时准确的信息,如借款人以往信贷信用状况、个人诚信资料等,就连个人收入证明真实性也难以准确判定。

2.车辆挂靠和抵押登记制度方面。运输管理部门要求营运性车辆必须挂靠运输公司,这样就出现了车辆营运人为运输公司而借款人为个人的矛盾,使得抵押车辆所有权不清,存在银行抵押债权难以落实的风险。另外,车辆抵押登记部门登记抵押金额以贷款额为上限,而没有将车辆全部价值作抵押登记,一旦出现借款人买车后不久因各种原因以汽车抵顶贷款,银行将难以实现全部债权。

3.保险制度方面。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的承保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规定,与银监会要求贷款期限为1至5年的相关规定不一致;该种保险有的免责条款对银行不利,未给银行贷款真正上“保险”。另外,一般机动车辆保险按年缴纳,不能按贷款期限一次交清,银行督促借款人按期缴纳保费也成为贷后管理的难点。

三、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贷款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随时关注汽车市场状况,筛选优质客户,细分汽车产品市场。

根据不同品牌、不同价位、不同型号车辆的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确定不同的贬值程度;对于贬值风险较大的车辆,通过提高首付款比例、缩短贷款年限、追加担保等措施规避价格风险。对个人营运用途车辆贷款主要面向有一定的营运经验、进行运输业务扩张的运输个体。逐步推行个人授信额度管理,根据借款人的素质、工作情况、收入状况以及以往的信用记录,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和个人信用等级评定体系,争取对借款人进行个人综合授信;重点支持个人信用评定在A级(含)以上的高中端客户,即把发放对象锁定在工作相对稳定、收入较高且收入透明度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VIP客户、公务员、金融机构员工、教师、医生和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等)。

(二)实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共享。

2006年底,人民银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收录的自然人达5亿多,将此信息使得各商业银行共享,可以有效降低贷款风险。

(三)建立健全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

1.搞好贷前调查,把好第一道关。必须坚持量化分析与实地调查以及电话核查的有机结合,利用客户递交的身份证、户口簿、收入状况证明、婚姻证明、房产证、房屋他项权证、房地产抵押合同和抵押房屋的状况等原始材料进行量化分析,对个人信用初步评分。

2.搞实贷中审查,把好第二道关。

贷款审批人员根据业务所提供的客户申请资料、调查报告、首付款证明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重点审查核实政策上的允许、所提供资料的完整性,保险公司的落实与否,汽车经销商是否为本行批准合作的客户,首付款是否交足,还款来源落实的可信度如何等。

3.搞牢贷后检查,把好第三道关。

银行客户经理要安排相关的精力做好贷款检查、管理、监督工作。确保贷款按时足额收回本息。对借款人恶意违约,拒绝还款的,可通过法院和公安部门的车管所结合每年的车检,联合采取追车行动;要关注借款人每期还款情况,在每次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及时采取措施;对于借款人收入下降,部分失去或完全失去还款能力确实无能力还款的,应及时采取司法措施,保全诉讼时效。对借款人车辆发生重大事故的要切实落实银行为第一受益人的保险条款,防止理赔资金的流失。

(四)谨慎选择汽车贷款合作经销商,对汽车贷款担保经销商和运输公司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建立合作、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准入制度规定或保证金缴存比例严重不足、有违约情况发生的经销商,要终止与其合作的关系。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3

通过对以往调查资料的借鉴和国外一些研究结论,发现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一点制约着其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发展进度。主要原因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够迅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资金配给制度的冲击下,小额贷款等融资行为和商业信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造成了农村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无法进行及时的信息传递。二是中小企业的内部原因,中小企业往往有着技术较为落后、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财务体系不健全及信用状况较差的通病,因而违约率和破产率都较高,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经营风险,不利于二者的信用交易。此外,在融资难这一问题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尚不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而融资是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完善十分具有必要性。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本身趋于利益化和稳健经营原则使得商业银行一般不会将中小企业列为主要的支持目标,而且中小企业内部的制度不完善性也为二者的融资贷款交易增加了不确定性。

2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

在我国,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一般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前两个环节是最后一个环节的前提条件,农村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也符合这三个基本步骤。下面开始进行一一论述。

2.1小额贷款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主要就是指商业银行在小额贷款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通过经验判断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各种风险要素产生的原因,从而对小额贷款业务的风险类型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知。风险识别由认知风险和风险分析两个过程组成,认知风险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数据,风险分析需要分析人在传统的分析基础上辅以自身所积累的经验,才能保证偏差不过于离谱。本文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指中小企业在经营贷款业务中所面临的可能发生的各类损失,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1信用风险

是指中小企业不能按时全额偿所借贷本金及利息的风险,这是由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及资金问题所决定的,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风险类型。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小额贷款自身所具有的额度少、交易多及范围广等特点,我国目前还尚未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而且借款者的历史信誉度对于小额借款的影响较低,这就容易造成借款人出现隐瞒不利信息、故意扩大优势等欺骗行为,对农村商业银行造成经济和信誉上的双重损失。此外,由于小额贷款机制没有抵押金的限制,所以极易致使中小企业等借款人产生投机行为引发道德风险,增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2.1.2操作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可以概括为欺诈贷款、操作失误和工作失职三种情况。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商业银行的外部制度约束力较为薄弱,其次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最后是小额贷款业务的激励与约束制度滞后,造成了商业银行整体约束力低下和监管不力的情况。商业银行在管理制度上的不合理往往会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效率低下,使其工作积极性降低产生工作上的惰性,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性系数升高。

2.1.3利率风险

基于小额贷款期限短、额度小的特点,其贷款成本要高于大额贷款,再加上小额贷款的发放对象没有担保资产作为抵押,更加重了其信用风险,所以小额贷款的利率水平有很大的可能性高于大额贷款。如果在小额贷款的利率里面将风险成本计算在内,那就需要制定比较高的利率水平,但是在当今社会商业银行贷款制度尚不完善的时代,高利率往往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的导火索,所以最终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上升。

2.1.4自然风险

这里主要是针对农户和以农产品为主要加工生产对象的中小企业,农业本身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所以一旦发生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就会给劳动成果造成极大的损失。当前我国的保险业在该领域内还没有相关的保险政策,所以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也比较麻烦,因为自然风险是无论怎样都无法回避的一类风险,这也是当前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2.1.5法律风险

对于小额贷款而言,国家某些政策的不支持和不允许可能会对给有关贷款业务造成不便,某些政策上的空白也为监管真空提供了“条件”。如我国一直将小额贷款认定为扶贫性质,没有对小额贷款、扶贫及助贫基金进行较为系统完整的区分,因而出现了部分借款人以扶贫为理由而不还款的现象,这种错误思想还持续引发了借款不还现象的滋生。

2.2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

如前所述,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必须要在对借贷方有着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坚持以事前控制为主、事后控制为辅的控制路线,同时要在控制点过程中及时掌握各类风险要素的变化情况和规律,以便于及时的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改进并完善。

2.2.1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机制

商业银行是自负盈亏的企业,以利益最大化和资金的安全性为主要没有目标,而且借款人多为中小企业及创业者,所以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充分重视借款人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考虑到行业不同对风险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指定信用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客观公正的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风险评价体系,按照规律而言,指标体系的强弱与行业规模和结构成正比,但是在某些特殊地区要考虑到税收政策的地区差异性。最后要合理对待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因为小额贷款的借款人往往财务制度比较落后且不健全,所以在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时要从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以过高的指标去进行信用评级。

2.2.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在与借款者进行借贷业务往来时,理应注意化分散为集中将风险进行专门化的集中管理,每个行业可以设置单独的风险管理经理来对各类申请的贷款进行具体的走访调查并形成详细的记录报告,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建立独立的授信审查体系,实行总行垂直设立体制的制度来实现风险评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从而有效抵制信贷审批过程中的行政干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3总结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4

关键词:准备金率;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融资风险

一、引言

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央行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已进入新一轮紧缩时期,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链产生较大的冲击。在信贷规模压缩的情况下,融资难成为当前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之一,同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也逐渐增大。

二、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1 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大部分不够完善,有的企业为了利益而以损失企业信誉为代价,这些都导致了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另外,由于自身规模较小,一般无法提供有力的偿还债务的证明,银行和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不愿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 企业生产受市场影响大

由于中小企业一般是生产低端产品,对生产要素变化比较敏感,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上游能源和原材料大幅攀升,用工、融资等成本不断增加,一些中小企业订单情况虽然没有预想的那么差,但由于招工、融资以及用电成本等问题,企业效益也大大缩水。尤其是传统的服装等加工贸易型行业,受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尤其明显。同时,产品销售市场受购买力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困境。

3 融资过程难

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许多中小企业走上向非银行机构申请高成本融资。一旦企业利润不足以支撑融资成本,就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连锁反应。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风险控制

1 贷前控制

客户经理要加大对现场检查的力度,及时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资金回笼变化情况、融资增减情况,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分析。

采用严格的准入条件,重点选择与大型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因供货关系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强,风险能有效控制,成为银行的目标客户。重视中小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稳定性,通过市场环境、关联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层、历史信贷信息、负面信息来考察。通过考察关联企业情况来分析客户的持续经营能力。

根据营业收入波动性特点,对中小企业以短期融资为主每年核定1次。依据营业收入保障形式不同,提供不同的流动资金贷款品种。尽量少做长期融资,一般只对中小企业自用的厂房或办公楼给予固定资产融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50%,期限

需要注重中小企业对非银行融资情况,防止企业通过非银行渠道高成本融资带来的风险;

2 贷中控制

贷款条件要作为限制性条款在合同中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使贷后管理有法可依,主动性强,客户能够积极配合;贷后管理有据可依,客户经理知道该做什么宋监控和防范客户风险。

财务性限定条款:限制客户资本,主要包括限制过度性资本支出,限制分红影响合理的资本积累,保持最低资本节余、最低营运资金;限制企业保持最低有形资产的净额,限制企业债务,要求企业保证净收入最低额;上述指标的相互限制,如总债务与有形资产比率、债务保障系数、流动比率;限制开立唯一结算账户。

非财务限定条款:对风险较高贷款如大额贷款、外币、低信用级别客户贷款要求提供提款原始单据并进行审查;好的中小企业应当有一个健全的会计核算系统,在贷款合同里必须明确要求其每月提供应收应付、存货等清单。在审批项目时应审核确认上述主要监控点和贷后管理办法。

3 贷后管理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5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066-02

1 小额贷款公司诞生的标杆性意义

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决定在民间融资比较活跃的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五省进行民间小额贷款的试点。2008年5月,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央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给小额贷款公司一个合法的地位,对丰富农村金融市场,改善融资困难的环境,规范民间融资具有现实的标杆性意义。

1.1 发挥了草根金融的本土性优势

小额贷款公司被誉为草根金融,而它的本土性优势体现在,通过借款人的工作能力、借款人的经验和信誉,左邻右舍之间的舆论压力等“软信息”,确定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是否安全是基于本土化软信息的判断,而这样的信息隐藏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随着人际关系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将越来越充分。更为重要的是,对草根金融机构而言,“软信息”的收集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可以预期,小额贷款公司一旦与现有的农业组织或农村最基层组织相结合,对农民的金融需求、生产能力、产业流程特点和现金流有较好的了解,积累比较客观的第一手原始信息,而这些信息将起到替代“抵押品”的反担保作用。

1.2 为民间金融资本提供了出路

很多民间资本从传统产业退出后正在积极寻求新的出路,小额贷款公司刚好为产业资本的转型提供了机会。民间金融资本一旦获准入股小额贷款公司,意味着它们朝着正规金融业迈出了一大步。而且,根据国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规定,经营较好的公司可以获得优先推荐,进一步发展为村镇银行。

1.3 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以往政府对农村弱势群体的补贴和扶持贷款贴息不同,小额贷款公司实行市场化利率,资金的价格由市场资金供应量和市场需求量来决定。平均贷款利率水平高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低于民间借贷利率,不仅提高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覆盖能力,同时也对周边地区民间借贷利率水平产生了平抑作用。只要市场定位准确、运行机制灵活、贷款方式简单便捷,便可确保小额贷款公司深深扎根于农村,在有效缓解广大农村“贷款难”,带来了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小额贷款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2.1 风险控制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与银行相比,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者不是从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防范和控制风险,而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对贷款风险认识不足,防控意识淡薄。在人员构成方面,普遍存在人员少、专业技能弱的问题。大部分人员均未从事过金融业务,业务知识欠缺,极易产生操作风险,而且许多公司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和配备相应的人员,风险处置业务操作也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规章制度。

2.2 征信系统无法共享,以高利率弥补高风险加大风险程度 小额贷款公司现行的运行模式大都是基于公司的员工,尤其是高管人员均为本区域或同城人,对客户的资信状况比较了解,因而对客户“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风险似乎可控。但此模式把公司服务的“客户群”限制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制约公司的业务发展。相反,如果将公司服务的“客户群”定位为比较陌生的广大市场,却没有实际享受到一个完整征信系统的支持,在信用体系缺乏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往往通过提高贷款利率作为弥补高风险的方法。利率的不断上涨,风险程度上涨更快,最后导致风险控制失效。

2.3 公司内部先天不足的管理缺陷潜伏着操作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因风险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差,最主要的是大部分的公司不像银行那样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规范的尽职调查制度、审保制度、反担保制度、防控风险的处置机制和贷后跟踪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不足的控制系统或者控制失败没有得到及时处置与补救,极易诱发风险。

2.4 反担保条件不充分与回报率不确定容易引发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目标客户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规范的财务制度和准确的财务报表,贷款抵押物普遍不足。而且,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较高,一般都超过百分之二十几;如此一来,贷款者需要超过20%甚至更高的收益才能承受如此高的贷款利率,而高回报也一定蕴藏着高风险。一旦经济景气持续走低,当高回报的行业难以保证高回报率的时候,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就难以避免了。

2.5 作为国家提倡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户,因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其收益具有不确定的特点 按照“小额、分散”的方式以自有资金向“三农”发放贷款的原则,农户将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服务对象,而他们获得贷款的资金大多是投入种植业、养殖业和土特产品生产等农村经济中。与非农产业不同,农业生产具有较长的生产周期,从投入生产到获得产出都有一定的时间周期。另外,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风险,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播种、养殖到收获,整个过程处于不确定的风险之中,由此必然给小额贷款公司安全收回贷款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因素。

3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业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3.1 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加大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力度 根据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各省、自治区出台的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县级以上的一级政府是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必须要发挥主管部门(金融办或其他指定部门)的牵头协调作用,组织工商、公安、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监控和风险预警,向设立的一般企业法人和股东灌输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对从业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员工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的专业操作经验和技能。为防范贷款业务的人为道德风险,还需要加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培养他们成为诚实、可信、敬业的人,使他们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下合法合规经营。

3.2 切实解决征信系统数据的接口问题

小额贷款公司因为客户的本地属性,使得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有一定的便捷性。但是,随着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张,本地属性不断被打破,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行为与借款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势必越来越突出。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接入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和个人征信系统,在放款前进行信用查询或报告,则较容易掌握借款人的信用报告,减少信用风险的发生。

3.3 完善内控机制,严格贷款业务流程

第一,按照“审保分离”原则合理配置业务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管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可设置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综合管理部三个部门。业务部为开拓业务部门;风险部为业务合规审查、合同文本审核的部门;综合管理部为章证管理、重要档案管理的部门。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衡。

第二,设置审保决策机构。设立以公司领导、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外聘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贷款审保委员会,对每一笔贷款业务的审批,在综合分析之后作出最后决策。

第三,严格贷款业务流程。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贷款业务流程,包括从项目受理、项目调查、反担保措施的设计和落实、项目评审、保后的动态跟踪监管、代偿的追偿、补偿措施等,都要有相应的专项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细则,把业务严格置于合法合规的范围内操作,提高业务的经营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3.4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体系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价体系可参考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减少人为误差,同时结合公司目标客户群的特色与业务开拓的需求,建立体现公司经营特色的风险评价体系。在建立审、保、监管、追偿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业务流程的前提下,实施贷款全过程风险管理,建立模型化的项目评估系统,储备或聘请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经济管理、法律、技术人员,加强对贷款业务的风险评估审查,为贷款项目的最终评审提供决策的依据。

3.5 进行系统细致的贷前尽职调查

第一,客户的基本情况、运作现状和前景。小贷公司必须对借款对象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介入企业或项目的日常运营了解其运作现状,横向调研行业特点,从而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

第二,诚信调查和评估。通过贷款卡查询企业的征信记录,通过最高法院查询系统了解企业的诉讼和被执行情况,同时对企业(项目)创办人的个人征信记录、教育背景、社会交往信誉、道德品行、职业素养、家庭背景等做尽可能细致的调查,从而对企业和创办人的诚信有一个综合的评价。

第三,贷款用途。借款人从银行取得贷款,目的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购买材料或者添置必备的设备,或者用于支付其他的费用,贷款最终将与一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因此尽职调查首要需考证的是,借款人是不是把贷款用在正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或用在其他合理合法的开支费用上。果真如此,再根据贷款项目的可行性、发展规划等决定与之匹配的贷款额度。

第四,还款来源和能力。通过对以往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或项目的赢利情况和还款来源,再根据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综合评估,对企业和客户的还款能力作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

3.6 实行有效可行的反担保措施

(1)常规担保是指实践中经常以土地、房产、权利等作的抵(质)押担保。农民客户以农业的收益权和浮动抵押担保、以承包经营权做抵押担保等。

(2)组合担保是反担保措施的创新,通过对各种反担保措施的组合,控制贷款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或者产生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如第三人信用担保,利用亲戚、朋友客户作为担保人,让借贷人和与其关系密切的人都受到还贷义务的约束,相互监督,避免恶意逃债。再如实行双重担保,由借贷人提供担保以外,还增加一个或几个有固定工作或稳定收入者做个人连保,提高反担保措施的力度和安全性。

贷款风险控制范文6

关键字:贷款风险;特点;成因;方法

贷款业务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一项主要的传统业务。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在金融行业中有效地解决不良贷款包袱,把信贷风险降至最低,是各家商业银行所必须考虑的大问题。笔者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分类、贷款风险的成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对如何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提些建议,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参考依据。

1商业银行贷款的分类

商业银行贷款按项目用途、性质、企业性质和产品开发生产等不同阶段划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贷款、科技开发贷款、技术改造贷款、商业网点贷款等几种贷款。为了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银行信贷管理,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1416号),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分别定义如下[1]:1、正常类贷款:贷款人能够正常履行合同,也能够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2、关注类贷款:尽管贷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还存在一些可能对还款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次级类贷款: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无法全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造成一定损失;4、可疑类贷款:贷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会造成较大损失;5、损失类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2商业贷款风险的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而且有一部分贷款逾期时间长、回收难,形成呆滞甚至呆帐的风险不断增加,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威胁着商业银行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2.1经济环境的原因

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活跃,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企业资金周转加快 盈利性强,银行所投入地方企业的信贷资金安全性高 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企业生产经营面临重重困难,如果产供销环节出现问题,资金周转不畅,那么亏损破产情况就会大范围出现。特别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波及到地市级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周期的稳定性,而经济周期的不稳定性又制约着地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周期的下行时期,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融资客户的风险转嫁[2]。

2.2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在企业的自身管理上,部分企业起步晚、成长时间短,内部尚未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系,特别是某些中小民营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体制,组织水平和产业水平粗放化、大路化,竞争能力脆弱,成长性差;部分企业经营风险高,自有资金不多,资产负债率高,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中高级人才缺乏,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等等。由于管理方面的因素,加之对市场发展变化反应不够灵敏,不能随市场的变化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下降,这势必会造成银行先前所投放的信贷资金面临较大风险[3]。

2.3银行自身因素

作于银行层面,首先自转制以来,有一部分领导干部的经营指导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 对商业银行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经营风险意识不强,对信贷工作管理不严领导不力。其次,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够严密,缺乏自我约束机制, 贷款工作中职责不明,自身信贷队伍建设不力;银行的领导体制上往往是个人说了算,使不该贷的贷了,结果无法收回贷款。最后,不少信贷人员法治观念淡薄,信贷原则和制度在有的商业银行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违法发放人情信用贷款现象时有发生,对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制度执行打折扣,导致贷款风险发生给信贷资金造成重大损失[4]。

3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控制的方法

3.1贷款前的评估

贷款前做好各类评估工作,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借款人的品格无法计量,因而银行既可以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一系列调查,对借款人的品格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征信机构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评估其品格。分析、评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应从两方面来考察[5]:一是要看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销售收入以及生产竞争力;二是要看企业经营者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要分析企业主要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用人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借款人的资本情况反映了借款人的财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并作为其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成就。贷款担保的作用在于为银行贷款提供一种保护,即在借款人无力还款时,银行可以通过处分担保品或向保证人追偿而收回贷款本息,从而使银行少担风险,少受损失,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银行要对借款人的经营环境变动做出分析、预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作为应变手段,以保证贷款的安全。

3.2贷款过程的管理

贷款过程中也是防范风险、强化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加强的。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审贷分离机制,审查评估是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的重要一关,经过初步评估,银行已经对项目有了大致的了解,贷款申请过程中的审查除了按照评估系统的指标对经营者进行调查之外,还应注意企业固有的风险,借款人采取的措施,风险是否能减轻,银行怎样安排才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等。另外,在审贷分离的基础上,为避免执纪不严、有章不循的非正常现象,减少个别人员的违规行为,还必须建立严格的贷款责任对应机制,形成违章能究、违章必究和有人去究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

3.3贷款后的监控

进一步强化对信贷业务从发放后到收回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把贷款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加大贷后管理在客户经理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增强其实施贷后管理的主动性。要建立与信贷业务风险滞后性特征相匹配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客户经理主动加强贷后管理。要增加贷款“三查”内容,除了要关注企业经营情况、节能环保情况、担保情况、现金流情况等常规内容外,还要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存在拖欠工资 拖欠税费 拖欠货款,职工是否放假或轮岗,是否有高利贷融资,是否投资于股市、期市或房市,存货是否正常,结算是否正常,股东关系是否和谐,合作伙伴是否稳定等等,并将其作为判断贷款是否形成隐性风险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韩文广. 商业银行项目贷款风险与控制[J].财经视点,2010,7:112

[2]杨红英. 试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02: 89-90

[3]杨青. 基层商业银行风险贷款管理转型的思考[J].财税金融,2010,02:53

上一篇细胞凋亡

下一篇五一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