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免疫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细胞免疫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细胞免疫治疗

细胞免疫治疗范文1

【摘要】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08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封闭抗体为阴性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86例,对患者采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 86例封闭抗体阴性的患者中治疗后共73例成功妊娠,成功率达84.88%,足月妊娠分娩60例,早产2例,5例再次流产,占5.81%,所有患者在后期随访中情况良好。结论针对封闭抗体缺乏的反复自然流产患者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能够提高妊娠成功率。

【关键词】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反复自然流产 封闭抗体阴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lymphocyte immunity treatment repeatedly natural abortion. Methods

We choose 86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between July 2008 and August 2012 in our hospital. they are treated by intradermal injection of lymphocytes. Results

73 cases of 86 cases blocking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total are pregnant successful after treatment with an 84.88% success rate; term pregnancy in 60 cases; less than 2; 5 cases of abortion (5.81%). The patient as well as the good newborn situation in the later period revisit, does not have other side effect appearance. ConclusionAiming at the lack of blocking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lymphocyte immunity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regnancy.

【Key words】 Lymphocyte immunity treatment,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Blocking antibody negative

【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No.2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Guangzhou, Gungdong, 510317,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25

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指的是连续两次怀孕在同一妊娠周期发生自然流产的现象,属不育症范畴,这类患者往往经历多次的妊娠和多次流产,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身心带来极大痛苦。该病成因较为复杂,随着免疫学在生殖医学领域渗透进程的推进,相关研究[1]表明RSA与患者的封闭抗体(Blocking Antibody,BA)水平有关,并产生了利用患者丈夫或无关个体的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来抑制母体与胚胎之间免疫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以降低流产率,使妊娠得以成功,这种治疗方法即淋巴细胞免疫疗法(Lymphocyte Immunity Treatment,LIT)。为探讨淋巴细胞免疫疗法的疗效,自2008年7月~2012年8月,我院对86例RSA患者予以LIT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2012年8月到本院就诊的RSA患者,排除因形态学、内分泌、染色体或自身抗体异常等因素所致流产者,BA阴性患者合计86例,平均年龄(34.2±4.3)岁。

1.2方法

1.2.1筛查方法与标准全部RSA患者需符合下列条件:①自然流产史2次以上(包括2次),无活产史;②排除生殖道畸形和形态学异常;③抗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心磷脂抗体(AcpAb)均为阴性;④内分泌检查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及空腹血糖(GLU)等正常;⑤BA阴性;⑥双方染色体检查结果正常,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⑦对夫妇双方进行TORCH(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四项)、支原体、衣原体等检测显示阴性;⑧男方分析结果正常;⑨接受治疗前3个月患者未使用免疫调节药物,且未接受任何免疫治疗。

1.2.2治疗方法对患者丈夫进行乙、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毒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后,无菌条件下抽取男方静脉血20 ml,抗凝,以生理盐水按1∶1比例稀释后,混匀,分别缓慢注入4个装有淋巴细胞分离液4 ml的无菌试管内,使两者形成分明界面,后以2 000 r/min速度离心(5~10)min,得到淋巴细胞层。以适量无菌生理盐水洗涤收集到的淋巴细胞2次,吸取底层的沉淀物制备悬液,使淋巴细胞数约为(2~4)×107ml,静置待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在其前臂内侧分点(以4~6个点为宜)皮下注射淋巴细胞,2周后再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接受LIT治疗1个疗程后,嘱患者在12周内妊娠,若此段时间内未获得妊娠,应再次接受1个疗程的LIT治疗。妊娠后每2周接受1次治疗,至孕12周后停用。符合妊娠≥28周,B超提示宫内活胎,胎儿、胎盘、羊水均未见异常或已分娩正常活婴者为妊娠成功。

1.2.3注意事项①操作前评估患者手臂注射部位的皮肤颜色、有无皮疹、硬结、疤痕、感染等,并取得患者的配合;②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局部感染,且每次治疗需改变注射部位;③告知患者接受治疗后24~72 h若出现瘙痒或灼痛感属正常情况,嘱患者勿按压针眼、勿搓揉或抓搔局部皮肤;④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以及全身反应30 min,无任何不良反应方可离开,并嘱其定期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

1.2.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2检验。

2结果

86例患者接受LIT后,再次妊娠者(包括妊娠成功及再次流产)共78例,73例成功妊娠,成功率达84.88%。其中足月妊娠分娩60例,早产2例,处于妊娠期且孕≥28周11例。5例于妊娠早期发生自然流产,8例治疗后未妊娠。62例新生儿出生体重2 500~3 570 g,除2例早产儿有黄疸外,62例新生儿各系统发育均正常。

本研究中,接受LIT治疗的患者注射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瘙痒或灼痛感,但程度都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而减轻;2例患者初次接受治疗后出现全身风团状荨麻疹症状,予以氯雷他定口服后症状消失。

3讨论

3.1免疫、封闭抗体与妊娠三者间的关系

妊娠本质上相当于同种异体移植,其成功与否则取决于移植的供受两者之间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胎儿HLA的遗传有一半来自父亲,胎儿所携带的父系抗原刺激母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因此胎儿与母体间存在着复杂而特殊的免疫平衡关系。FAULK的TLX学说[2]认为,胎儿逃脱母体免疫排斥的机制主要与放大T细胞(Amplifier T Cells,TA)有关。TA在受到相关抗原刺激后,分泌非特异性因子,或者在巨噬细胞的介导作用下,使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具有放大免疫效果的作用。它又细分为TA1和TA2,即(TLX),TA1有诱发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反应的作用,能阻碍胚胎在子宫着床,并抑制滋养细胞的生长,TA2则有诱导产生BA(即抗TLX抗体),并进行免疫营养的作用。BA作为抗TLX的抗体,能使胚胎避开母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而使妊娠得以维持,正常孕妇体内BA为阳性,且在妊娠早期(妊娠12周末以前)水平最高,中期(妊娠13~27周末)逐渐下降,到晚期(妊娠28周以后)又增高,如果BA为阴性,就容易发生免疫排斥而导致流产。本研究中的86例RSA患者,封闭抗体均为阴性,且除外生殖道畸形和形态学异常、染色体异常、内分泌失调、感染性疾病所至流产者,未经任何免疫治疗前,自然流产史在2次(包括2次)以上,且无活产史,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以上观点。

3.2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效果与预后

基于以上机理,TAYLOR等[3]于1981年建立了RSA患者的免疫疗法,采用配偶淋巴细胞等对母体进行免疫治疗,利用淋巴细胞具有的免疫功能对母体中相同种类免疫反应起刺激作用,使得母体内的BA增加,以避免母体免疫系统对胎儿或其中的父系抗原识别和排斥,从而使得患者再次妊娠。既往研究表明,免疫疗法可以有效地阻止一部分患者的反复流产,但是目前关于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RSA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86例RSA患者采取配偶体内的淋巴细胞对其进行免疫治疗,以增加母体内BA,疗效良好,78例患者获得良好妊娠,妊娠成功率达84.88%,其中60例足月分娩,2例早产,处于妊娠期且孕≥28周11例,再次流产5例,在后期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情况良好。而对于5例于妊娠早期再次发生自然流产的患者,推测与其孕后治疗不及时和治疗次数不足有关,所以孕后加强治疗非常重要,必须教育患者在孕后尽早接受治疗。同时,在LIT治疗过程中,患者注射部位皮肤反应的轻重程度变化可以作为判断免疫疗法效果的参考指标之一,一般来说,若患者初次注射后局部皮肤反应较重,但往后几次治疗后注射部位皮肤反应逐渐减轻的,预示疗效良好。

免疫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是它可能促进母体对胎儿的免疫反应,发生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概率增高,且有输入病毒造成感染,恶化母体潜在的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4]。上述情况在高龄孕妇当中发生率较高,猜测其原因主要是高龄孕妇体质较差,母体受孕坏境不良,易受感染。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注射前必须全面、精准地检测待用的淋巴细胞,确保男方的淋巴细胞无任何问题后方可使用。在本研究中,我院在对RSA患者进行LIT治疗前,血液检测时仔细筛查所有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未发生任何医源性感染事件,除外2例患者发生全身风团状荨麻疹,无其他副作用出现。86例患者在接受淋巴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男方体检结果示身体各项机能正常,73例经LIT治疗后妊娠成功的患者中,未见病毒感染或胎儿发育迟缓等不良现象发生,足月妊娠分娩60例,不足月2例,62例新生儿除2例有黄疸外,各系统发育均正常,证实配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疗法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总之,对RSA患者采取其配偶体内的淋巴细胞进行免疫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妊娠成功率较高,交叉感染的危险性较低,预后良好,是治疗RSA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使用。而对于妊娠失败的病例,可能有较多的原因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KUJOVICH J,MERRILL PA.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nd antithrombin deficiency:double trouble for pregnancy[J].Am J Hematol,2011,86(12):1028-1031.

[2]SHANKARKUMAR U,PRADHAN VD, PATWARDHAN MM,et al.Autoantibody profile and other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in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patients[J].Niger Med J,2011,52(3):163-166.

细胞免疫治疗范文2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卵巢癌;生存质量;联合化疗;临床疗效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类在享受高效的同时, 其健康也受到了威胁。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以及人口老龄化, 均成为导致恶性肿瘤高发的重要因素, 而人体免疫环境的破坏则成为肿瘤形成更重要的原因[1]。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 无论手术、化疗、放疗均可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 易导致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甚至引发第二肿瘤, 为了提升患者免疫力, 给予患者过继具有抗肿瘤效应的免疫细胞。由此, 肿瘤免疫治疗成为恶性肿瘤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第四种治疗手段。本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应用DC-CIK细胞免疫治疗配合化疗治疗27例晚期卵巢癌患者, 效果明显,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54例晚期卵巢癌的住院患者, 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 化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Karnofsky评分≥40分, QOL评分>20分, 预计生存期两组患者均>3个月, 心、肝、肾功能正常。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为一线化疗, 化疗前完成胸、腹部CT、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对照组:紫杉醇治疗前6、12 h给予患者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 mg, 给药前30 min,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 西米替丁300 mg;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5 mg。紫杉醇175 mg/m2, 卡铂, AUC 5~7.5 mg/(ml・min)静脉液注, 第1天, 21 d为1个周期。治疗组:治疗前4~6 d予患者采集自体免疫细胞, 送中心实验室培养, 扩增(约培养周期为12~14 d), 化疗方案完全同对照组。第8或9天将扩增后的DC-CIK免疫细胞予患者分2 d输注, 每次输注前30 min肌内注射苯海拉明15 mg。每2周期重复进行1次DC-CIK细胞免疫治疗。化疗结束后, 每月进行1次DC-CIK细胞免疫维持治疗, 并密切随访。两组患者均进行2~8周期的化疗。

1. 3 评价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按照肿瘤患者QOL评分标准评价生存质量。临床疗效参照1978年抗肿瘤疗效通用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总例数×100%。

1. 4 随访 化疗后随访3~18个月, 随访至2015年8月1日, 中位随访时间为6.7个月, 2例患者死亡, 终止随访。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组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10例、进展2例, 有效率为55.6%, 临床获益率为92.6%;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9例、进展2例, 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51.9%、85.2%,

2. 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化疗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治疗组白细胞下降、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均无明显变化。

2. 3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及QOL评分均明显改善, 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

3 讨论

DC细胞是抗原提呈细胞, 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 使T细胞增殖活化、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同时激发免疫记忆保护。CIK细胞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是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经过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培养产生的一类CD3+CD56+共同表达的高细胞毒性细胞(杀伤细胞), 兼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肿瘤杀伤活性和自然杀伤细胞(NK)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 即NK样T淋巴细胞, 杀伤活性可达84.7%[2]。CIK细胞不仅能直接杀伤癌细胞, 还能增强机体免疫系统, 最大可能地恢复细胞正常的生长调节, 为彻底进行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 DC-CIK免疫细胞作为肿瘤综合治疗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治疗, 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中, 与单纯化疗相比, 两组疗效相当, 但前者明显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 显著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建议临床推广, 并有待于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效果。

参考文献

[1] Li W, Cui H, Meng FQ, et al. New T cell epitopes identified from an anti-idiotypic antibody mimicking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Antigen. Immunotherapy, 2008, 57(2):143-154.

细胞免疫治疗范文3

【关键词】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免疫

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病机制是患者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导致其局部组织发生恶性细胞增生的情况。特点是易转移、易复发。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尤其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易导致其发生器官衰竭死亡。因此,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最佳支持治疗也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目的[1-2]。目前,临床上采用多种方式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有研究认为,将DC-CIK细胞联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院选择DC-CIK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免疫疗效进行分析探究,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选择本院100例恶性肿瘤患者,收取的时间在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观察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40%(20/50),年龄在30-82岁之间,平均年龄(56.03±2.3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31-82岁之间,平均年龄(56.58±2.64)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化疗治疗(选择药物为氟尿嘧啶、紫杉醇进行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DC-CIK细胞联合治疗——于患者治疗前半小时对患者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非那根,为了避免患在治疗期间发生过敏反应,后对患者输注DC-CIK细胞联合,输入次数为4次,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若发现任何异常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CD3+、CD4+、CD8+、CD4+/CD8+)。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胃肠道反应、神经毒副反应、发热)。1.4统计学处理;采用率(%)表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卡方进行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用t进行检验(用SPSS20.0软件处理),当2组恶性肿瘤患者对比有明显的差别时,用P值小于0.05表示。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观察组患者CD3+(66.39±2.65)、CD4+(37.59±3.56)、CD8+(30.97±2.44)、CD4+/CD8+(1.58±0.34),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2.2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10/50),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易导致其发生器官衰竭死亡。因此,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最佳支持治疗也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目的[3]。因此,临床上对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为姑息性,目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不是治愈肿瘤。DC-CIK细胞联合治疗是免疫治疗上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4]。DCs抗原提呈细胞是临床上目前功能最强的细胞,其抗原提呈细胞是B细胞肌巨噬细胞的100-1000倍。DCs能够将T细胞应答激发,从而对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在免疫应答中是最为有效的启动因素,对患者肿瘤免疫的调节与产生中具有重要的发挥作用[5]。因此,临床上将DCs与CIK联合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能够将患者的免疫无能系统进行解除,且两者相结合进行治疗,具有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能够起到1+1>2的临床疗效,从而对抗肿瘤具有协同发挥的作用。细胞免疫是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人体中抗肿瘤免疫是由CD8+细胞毒T细胞及CD4+T细胞共同作用下完成的[6]。而在人体免疫状态的中心环节中CD4+/CD8+细胞的比值是免疫调节的中心,但由于恶性肿瘤在形成的过程中易产生较多对淋巴细胞分化增殖起到抑制作用的免疫因子,从而导致CD4+/CD8+细胞的比值发生降低的情况,进而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功能遭到损害。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CD3+(66.39±2.65)、CD4+(37.59±3.56)、CD8+(30.97±2.44)、CD4+/CD8+(1.58±0.34),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将DC-CIK细胞联合治疗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其毒副反应,还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明明,洪珞珈,孙国勋等.DC-CIK细胞联合治疗158例恶性肿瘤的免疫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7(1):60-63,66.

[2]陈彬.DC-CIK细胞联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观察[J].医药前沿,2015,5(35):146.

[3]王文翔,范文强,董学彩等.DC-CIK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卵巢癌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12):1193-1196.

[4]张成磊,杨宝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3):352-356.

[5]朱卫,李佳丽,张利红等.自体免疫细胞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2):116-119

细胞免疫治疗范文4

【关键词】 树突细胞;直肠癌;疫苗;免疫疗法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位(占65%左右),且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较青年人有所减退,且易患多种疾病,故老年人直肠癌相对中青年有其特殊性。对于直肠癌处理的手段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是直肠系膜的整体切除并结合放射疗法。但是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免疫治疗已经被认为是继放疗、化疗、手术切除之后的第4种肿瘤治疗模式,主要有肿瘤抗原疫苗、多肽疫苗、基因疫苗以及树突细胞(DC)疫苗等,其中以DC疫苗为基础的主动免疫治疗,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2〕。

1 直肠癌免疫逃逸机制及免疫耐受表现

人体的免疫系统在防止肿瘤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已证实,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缺陷是造成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之一,并且还制约着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3〕。

1.1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凋亡机制 近些年发现,很多肿瘤组织中都存在TIL,TIL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通过Fas系统或释放颗粒酶、穿孔素杀伤肿瘤细胞。但是,当直肠癌细胞表达Fasl时,Fasl可诱导TIL发生凋亡,进而反击机体免疫系统,一定程度上诱导了肿瘤的免疫逃逸,而且肿瘤抗原EpCAM与人类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AIR1)相结合后,可直接对细胞免疫反应产生抑制作用〔4〕。

1.2 直肠癌免疫耐受表现 直肠癌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免疫耐受,表现为:Th1细胞凋亡,Th2细胞极化,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T细胞和NK细胞CD3复合物ζ链表达下调,外周血中不成熟细胞增多,而且血清中TGFβ、IL10等细胞因子浓度升高〔4〕。鉴于DC的免疫学特性以及类浆细胞DC抗原提成作用的新进展〔5〕,DC已经成为直肠癌治疗的一种潜在手段。

2 DC的免疫学特性

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6〕于1973年发现,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大,并且是惟一能激活初始性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DC可有效地诱导初始T细胞的增殖和应答,促进CTL和辅T细胞(Th)的生成。根据DC的来源,可将其分为骨髓来源DC和类浆细胞DC两类〔7〕。

未成熟DC常位于抗原易于入侵部位,如肠黏膜,它们能够特异性捕获抗原,但缺乏激活T细胞的能力〔8〕。随着DC逐渐分化成熟,它们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渐渐移至外周淋巴器官,发挥抗原呈递作用,并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相互作用而启动免疫反应。

DC是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成熟的DC可通过表达MHCⅠ和MHCⅡ分子等途径提呈抗原。DC表达的MHCⅠ类抗原的量要比巨噬细胞多5~20倍,而MHCⅠ类抗原正是所有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的中介分子,因此,DC的抗原提呈能力比巨噬细胞高10~30倍〔9〕。由此可见,DC在免疫监视、抗原的摄取和搬运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

3 DC与肿瘤的关系

DC与肿瘤的关系密切。一般来说,人体肿瘤微环境中的DC及肿瘤浸润DC(TiDC)的数量、功能与肿瘤的预后呈正相关。Ishigami等〔10〕检测了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iDC的表达,结果显示:DC浸润程度与患者远处淋巴结和腹腔转移以及病情恶化程度呈负相关。对某些实体瘤内的DC浸润程度研究亦证明TiDC数量愈多,则患者预后愈好。所以,TiDC在肿瘤的免疫激活与免疫耐受中均有一定作用。

大多数肿瘤组织中DC的含量有限,且多数处于未激活状态,这与肿瘤产生的细胞因子对DC的影响有关。例如:TNFα抑制DC对特异性CTL细胞的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DC前体分化发育为成熟的DC;IL10抑制DC表达刺激分子B7。

总之,在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免疫抑制因子造成DC的功能缺陷,使其无法有效的呈递抗原,而且,这对T细胞的活化及其功能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4 直肠癌的DC疫苗

直肠癌患者往往预后较差,并且复发率高。经过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以树突细胞为疫苗治疗直肠癌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4.1 直肠癌细胞裂解产物致敏DC Burgdorf等〔11〕应用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有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肿瘤细胞裂解物反复冲击,从而致敏DC形成疫苗。对17例直肠癌患者每人2 w注射1次疫苗,共注射10次。依据国际癌症研究组织的分级标准进行评定,其中4例病情得到了稳定。对患者的后续研究证明,DC疫苗的治疗方法安全、无毒性,其对于直肠癌的病情稳定率可达24%(4/17)。

4.2 肿瘤相关抗原肽负载DC疫苗 肿瘤抗原肽致敏的DC具有很好的靶向性。这种DC能显著诱导机体CTL的激活,进而产生抗肿瘤免疫,发挥一定的保护性作用。Ueda等〔12〕最近从13例肿瘤晚期患者的外周血中成功诱导了成熟的DC,用癌胚抗原(CEA)抗原肽对DC进行修饰,进而制备肿瘤疫苗,并对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检测。某些体外实验亦表明该类DC疫苗可明显引起肿瘤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T细胞的增殖,对肿瘤细胞产生一定的杀伤作用。

4.3 DC肿瘤细胞融合疫苗 从理论上讲,DC与肿瘤细胞融合的致敏方法,可将全部肿瘤抗原结合于DC,使其既具有肿瘤细胞的全部抗原性〔13〕,又具有活化T细胞的功能。目前融合技术主要有电融合和化学融合两种方式,其中电融合的效率较高。从现有的技术资料来看,通过融合技术获得DC肿瘤细胞融合疫苗的方法切实可行〔14〕。一般情况下,融合技术制得的疫苗,效率高于其他以DC为基础的免疫疗法。这是由于融合后的细胞不仅具有DC的抗原呈递功能,而且还能够产生针对T淋巴细胞的MHC分子。

目前研究者发现,该种融合细胞能够防护肿瘤细胞的攻击,结果可使已产生的肿瘤逐渐消退。经过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由自体或同种异体的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获得的杂交细胞疫苗,在体内或体外均可表现出相同的生物学效应。这一发现表明,杂交融合疫苗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内的APC对于抗原的摄取和呈递功能〔15〕。因此,该种方法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肿瘤治疗手段。

4.4 肿瘤细胞RNA负载DC 肿瘤免疫疗法旨在引发机体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该过程的根本性反应就是DC将肿瘤相关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通过将负载肿瘤抗原的DC重新注入患者体内或体外扩增的方法,均可以获得抗肿瘤的淋巴细胞。应用转染等方法使活体DC负载RNA,再经RNA的表达使DC成为产生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的有效工具。并且该种方法已经开始展示出美好的前景,研究者们也在积极地设计临床研究实验〔16〕。但是特异性抗原的选取、DC细胞的活化以及给药参数等问题,仍然是限制该种方法的瓶颈所在。目前,已有学者开始在提高RNA对DC的转染率、改善抗原传递途径、以及T细胞的共同刺激等方面,寻求可使该种疫苗更加完善的方法〔16〕。

4.5 Exosome融合DC疫苗 Exosome是生物活性小囊泡家族中的新成员,由多泡体融合而来,至今其功能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Exosome可以用做肿瘤抗原。DC能够将该肿瘤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诱导T细胞活化〔17〕。Exosome来源广泛,可由上皮细胞、造血细胞、肿瘤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分泌。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发现,由负载肿瘤抗原的DC所产生的Exosome,能够诱发肿瘤抗原特异性CD8+CTL增殖活化,从而发挥抗肿瘤的免疫学效应。此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无细胞的疫苗对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有效刺激,该种特性很可能会成为提高DC疫苗治疗肿瘤效率的潜在突破点〔18〕。

4.6 激发型41BB单抗联合凋亡肿瘤细胞致敏DC 作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可溶性蛋白(TNFR)超家族的成员,41BB分子可功能性表达在DC上,而且,该分子的活化可进一步促进DC的分化和成熟,增强其激发T细胞的功能。由此,李敏等〔19〕应用凋亡小鼠B细胞淋巴瘤细胞A20负载的DC来制备APDC,A20荷瘤小鼠分别被注射APDC、2A单抗或二者联合。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小鼠生存期,发现3种方法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单独注射APDC或2A单抗可获得12.5%或25.0%的肿瘤完全缓解率;二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肿瘤完全缓解率可达62.5%,并且荷瘤鼠可长期生存。治疗后荷瘤鼠脾脏T细胞体外增殖更为活跃,CD4+IFNγ+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升高。在联合治疗荷瘤鼠的血清和脾脏T细胞的培养液上清中,IL2和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分泌水平降低。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对以激发型41BB单抗联合凋亡肿瘤细胞致敏DC的进一步研究,来不断完善此种方法,以使其早日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5 展望

随着对DC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DC细胞为基础的免疫疗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DC疫苗的构建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和高效化。但是,由于对DC的研究历史较短,特别在直肠癌治疗方面才刚刚起步,DC的某些负面影响尚不明确(例如:由于DC具有潜在的分化缺陷,所以在机体的某些肿瘤刺激因子作用下容易造成机体DC的免疫耐受)。就目前来看,每一种新的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肿瘤的免疫治疗一定会实现多方法和多层面的相互结合,并且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也一定会成为直肠癌治疗领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Zampino MG,Labianca R,Beretta GD,et al.Rectal cancer〔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9;70(2):16082.

2 WeltersMarij JP,Van Montfoort N,Khan S,et al.Report on 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CIMT),May 15 and 16,2008 in Mainz,Germany〔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9;58(5):77787.

3 Bennaceur K,Chapman JA,JeanLouis TJ,et al.Immunosuppressive networks in the tumour environment and their effect in dendritic cells〔J〕. Biochim Biophys Acta,2009;1795(1):1624.

4 李天煜,陈利生.结直肠癌的免疫逃逸与免疫治疗进展〔J〕.结直肠外科,2008;14(5):36972.

5 Kulig P,Wawro K,Cichy J.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 pathophysiology of immune responses〔J〕.Postepy Biochem,2008;54(4):3717.

6 Steinman RM,Cohn ZA.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morphology,quantification,tissue distribution〔J〕.J Exp Med,1973;137(5):114262.

7 Wurzenberger C,Koelzer VH,Schreiber S,et al.Shortterm activation induces multifunctional dendritic cells that generate potent antitumor Tcell responses in vivo〔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9;58(6):90113.

8 Yuan A,Steigen SE,Goll R,et al.Dendritic cell infiltration pattern along the colorectal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J〕.APMIS,2008;116(6):44556.

9 陈 存,乔代蓉.树突细胞的功能〔J〕.中国护理杂志,2007;4(9):1920.

10 Ishigami S,Natsugoe S,Tokuda K,et al.Clinical impact of intratumoral natural killer cell and dendritic cell infiltration in gastric cancer〔J〕. Cancer Lett,2000;159(1):1038.

11 Burgdorf SK,Fischer A,Myschetzky PS,et al.Clinical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o a dendritic cell based vaccine〔J〕.Oncol Rep,2008;20(6):130511.

12 Ueda Y,Itoh T,Fuji N,et al.Successful induction of clinically cornpetent dendritic cells from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obilized monocytes for cancer vaccinetherapy〔J〕.Cancer lmmuno Immunother,2007;56(3):3819.

13 张红梅,张利旺,刘文超,等.肝癌细胞HepG2与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的体外效应〔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6):5535.

14 Kjaergaard J,Wang LX,Kuriyama H,et al.Active immunotherapy for advanced intraeranial murine tumors by using dendritic celltumor cell fusion vaccines〔J〕.Neurosurg,2005;103(1):15664.

15 Shu S,Zheng R,Lee WT,et al.Immunogenicity of dendritictumor fusion hybrids and their utility in cancer immunotherapy〔J〕.Crit Rev Immunol,2007;27(5):46383.

16 Tyagi RK,Mangal S,Garg N,et al.RNAbased immunotherapy of cancer:role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dendritic cells〔J〕.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9;9(1):97114.

17 Subra C,Laulagnier K,Perret B,et al.Exosome lipidomics unravels lipid sorting at the level of multivesicular bodies〔J〕.Biochimie,2007;89(2):20512.

细胞免疫治疗范文5

[关键词]淋巴细胞注射;地屈孕酮;免疫性复发性流产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b)-0099-03

Clinical study of lymphocy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rogeste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oimmune recurrent abortion

LONG Cheng-ying XU Shan-shan

Renkang Hospital of Dongguan,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95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ymphocy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rogeste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lloimmune recurrent abortion.Methods Two hundr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ith negative closed antibodies for recurrent abortion and the same kind of immunity,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equally.The patients of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the injection of lymphocyte and when pregnancy for progesterone plus;the pati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pregnancy was given lymphocyt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oral dydrogesterone.At the same time,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regularly followed up to observe with pregnancy success rate and pathological pregnancy rate.Results After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patients with the positive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more obvious,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ases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Patients with greater or equal to 12 weeks pregnancy were successful,the success rate of pregnancy of the study group (8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2.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7.267,P=0.018).Conclusion The preinjection of lymphocytes,pregnancy plus oral dydrogeste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lloimmune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improve the cell immune status in vivo,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Lymphocyte injection;Progesterone;Immune recurrent abortion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妇科常见的自然流产2次及2次以上的情况,发病率约占自然流产的4.0%[1]。研究表明,因免疫所引发的复发性流产约占52%,可分为自身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和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2]。临床上常采用父方或第三方个体的淋巴细胞注射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抗体阴性复发性流产患者,人为主动地强化妊娠免疫学机制,抑制母胎间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从而降低流产率[3]。但是,不同的时间注射淋巴细胞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此做了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确诊且符合封闭抗体均为阴性的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诊断标准[4]的20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1.04±36.17)岁;不明原因自然流产2~4次,平均流产次数(2.6±0.4)次;流产孕龄6~12周。对照组100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0.38±3.29)岁;不明原因自然流产2~4次,平均流产次数(2.5±0.5)次;流产孕龄6~11周。所有参试者月经均正常,且均为阴性封闭抗体,且无死胎、死产、活产史,配偶无血液传染病,所有入选病例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的病情、流产情况、流产次数、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前半年开始接受注射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每2~3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妊娠后(血清β-HCG>100 mU/ml)时加服地屈孕酮片(荷兰,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H20130110)10 mg 2次/d,直至妊娠12周;对照组患者孕后(血清β-HCG>100 mU/ml)开始接受免疫治疗,1次/周,联合口服地屈孕酮片10 mg,2次/d。直至妊娠12周。治疗使用的淋巴细胞均来自无血缘关系的丈夫或第三方外周血淋巴细胞,丈夫或第三方供者血液检查肝肾功能、HIV、丙肝、乙肝、梅毒等各项监测指标正常。治疗时,抽取25 ml肘静脉血,加入适量浓度的肝素钠抗凝,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华精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在无菌条件下提取淋巴细胞,并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最后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 ml,于前臂内侧分3点皮下注射。30 min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痒痛、红肿水泡、血肿等。

1.3观察指标

用苏木精复染的方法,如果细胞中有棕黄色信号出现,则为阳性。详细记录治疗后妊娠成功率、病理妊娠率,在治疗过程中妊娠后流产者,病例按病理妊娠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妊娠后分娩者或妊娠≥12周按妊娠成功处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转阳性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转阳性情况较为明显,但组间转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果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足月分娩、孕龄≥12周、自然流产、畸形及异位妊娠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免疫性复发性自然流产是育龄妇女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多次反复流产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临床上治疗该类疾病常用黄体酮、地屈孕酮以及中药保胎治疗,但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积极寻求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治疗免疫性反复性流产的方法极为重要[6]。相关研究表明,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可能与患者不能正常封闭抗体引发对胚胎的排斥,从而导致流产的现象[7]。正常妊娠的产妇,母体淋巴细胞表面抗原与封闭抗体结合以及滋养细胞本身结合,从而阻断母儿之间的免疫识别反应[8]。

近年来,常采用丈夫或第三者无关个体的健康静脉血淋巴细胞提取液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9-10]。依据生物体内的免疫学原理,小剂量反复多次注射淋巴细胞,利用父系抗原刺激母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同时有很多免疫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母体免疫系统的微环境[11-12]。地屈孕酮是一种结构与内源性孕激素相似高效口服孕激素,具有保胎的作用,也不会引起女胎男性化的特点[13]。它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降低胎儿对催产素的敏感性还可以支持卵巢分泌黄体酮的功能,抑制子宫肌层收缩,给胚胎一个安静的发育环境;还可以降低母胎界面的免疫反应,维持妊娠,降低流产率[14-15]。相关文献证实[16],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有效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妊娠成功的概率。但对于采取淋巴细胞注射和口服地屈孕酮的时间成为探究的热点。

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转阳性情况较为明显,但组间比较转阳性情况差异不明显。以妊娠≥12周的患者为成功,采用孕前开始接受淋巴细胞注射、妊娠后加服地屈孕酮的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采用孕后开始接受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的妊娠成功率。

综上所述,采用孕前注射淋巴细胞、妊娠后加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患者,改善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对进一步拓展治疗复发性流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振宇,柴冬宁,李萍,等.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免疫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4):782-784.

[2]李维宏,牟晓玲.黄体酮保胎治疗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辅T淋巴细胞17/调节性T淋巴细胞免疫失衡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6):4444-4449.

[3]苏迎春,肖素梅,甘建宁,等.3种不同免疫治疗方法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效果比较[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228-1230.

[4]苏辉,左莉莉,孙海茹,等.血清HCG、孕酮水平与复发性流产女性早期妊娠流产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6, 32(4):595-597.

[5]高原,沈宇清,郑亮玉.淋巴细胞主动免疫联合黄体酮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 23(10):114-116.

[6]张振武,刘津.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在复发性流产治疗中的效果及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4(10):2154-2156.

[7]肖世金,赵爱民.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0(1):41-45.

[8]付锦华,朱霄鹤,孙红,等.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免疫性复发性流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6, 32(5):441-445.

[9]杨素娟,赵志明,王玮,等.主动免疫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1005例疗效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4):311-313.

[10]付锦华,朱霄鹤,孙红,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34(8):602-606.

[11]厉勇,肖琨,崔冬冰,等.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22):3881-3883.

[12]邹琳,彭彩玲,许丽华,等.3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丈夫或无关个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4):3951-3952.

[13]王荣,邹立波.黄体酮阴道凝胶联合地屈孕酮治疗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12):2518-2520.

[14]陈雷宁,裘毓雯,欧湘红,等.异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295-298.

细胞免疫治疗范文6

那么,“生物免疫治疗”到底适合哪些患者呢?

对付肿瘤的未来方向

据介绍,手术、放疗和化疗是目前公认的肿瘤治疗“指定动作”。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却是,仅靠这些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杀灭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正因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肿瘤治疗已进入生物治疗时代,而且生物治疗将成为日后肿瘤治疗的主导。

“免疫细胞治疗”其实就是生物治疗的一种,而靶向治疗又是生物治疗的一种。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生物治疗方法就是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

激发自身抵抗力,杀灭癌细胞

其实“免疫细胞治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在国内外开展的时间已有三四十年。

免疫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与传统化学药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来杀伤肿瘤细胞的;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治疗的针对性更精确,它瞄准的是肿瘤细胞本身,不会“伤及无辜”。

免疫细胞治疗是从患者的外周血中采集单个核细胞,然后送到专业的实验室内进行培养、扩增、诱导,刺激细胞中的肿瘤抗原,从而获得能识别癌细胞的DC细胞和具有高杀瘤活性的CIK细胞,然后如同打点滴一样分次回输到患者体内。这样,携带了“秘密武器”的免疫细胞就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消除转移病灶,预防和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多重目标。

晚期癌症患者获益不大

然而,免疫细胞治疗目前还是肿瘤治疗的辅助手段,而且由于技术改良后投入临床使用的时间不长,虽然能看到很多疗效不错的个案,但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数据。

上一篇霸王别姬最早

下一篇陶瓷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