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其实我介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其实我介意范文1
在讲授“硫酸”这一节公开课中,我设计的导学案中预学案是这样的:
一、稀硫酸的性质——酸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2.与碱;3.与碱性氧化物;4.与盐;5.与活泼铁金属作用。
(1)把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改成离子方程式
(2)稀硫酸是不是不具有氧化性,如果有氧化性,哪种微粒具有氧化性?
二、讨论浓硫酸和稀硫酸成分上区别
学生在完成以上预学案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已经掌握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和氧化性,特别是稀硫酸的氧化性是由稀硫酸中H’的性质。同时也认识到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成分的区别是:
稀硫酸:大量的水分子,一部分H+和SO2
浓硫酸:极少量的水,极少量H+和SO2一,大量的硫酸分子。
通过以上对比学生就会意识到浓硫酸和稀硫酸在性质上一定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和知识储备,在课堂上他们积极思考,很快就掌握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不同于稀硫酸,通过对比学生对浓硫酸的性质这一重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课后从批改当堂训练习题看,效果明显高于以前。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在当前学生减负,课时删减的背景下,为彻底摆脱低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在教学每一个环节精雕细琢,也许教学设计中一个细小的变动和前置,会为课堂上知识的生成打下伏笔,使知识生成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通过以上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对导学预设的几点看法:
1.导学预设即预学案的设计要能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使知识的来源和生成自然,易于学生接受。作为指导学生课前自学——预学案的设计也很重要,它不仅肩负着回顾旧知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能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的兴趣,因此导学案中预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解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的生成、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数值、阿伏伽德罗定律及推论这几个难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把教材里“273 K,1个大气压下,Cu、Al、Fe、N2、O2、CO的质量和密度,求他们体积”表1进行完善和充实。
并在预学案中设计以下问题:
通过计算,1 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相同吗?
“1 mol物质的体积是相同的”这句话对吗?
“1 mol任何(混合)气体的体积是相同的”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你认为应该怎么说?
预习课本,说出为什么温度和压强相同条件下,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体积不大相同,而气体的体积相同?
“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 mol气体物质含有相同分子数”对吗?原子数是否相同?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物质的量气体,体积是否相同?
以上案例把数据处理前置到课前预学案中,学生通过计算后自学课本,难点已被逐一化解,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探究意识很浓。这样前置难点能使课堂上重点突出,知识生成水到渠成,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课堂教学不拘泥于预设,多一份互动就多一份生成
许多教师都反映这样一个现象:公开课和研讨课上,教师和学生都很拘谨,特别是教师为了完成一个完整模式,整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课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很少有精彩的回答。但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不拘泥于预案,学生回答却经常出彩,知识的生成也很自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参与,多表达,多讨论,多争论,力求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不得打开参考资料,因为参考资料的存在,会让学生不去思考,而到参考资料上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活动,有时学生的表达能力确实很让人称赞。如,在“硫酸”这一节课中,我在做完脱水性和吸水性实验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区别,其中有一位学生的回答就很不错:“脱水性是反应后生成水,吸水性是吸收现成的水。”这种回答正是我预设的结果,这个学生精辟的回答,确实值得鼓励。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执行自己设计的导学案同时,要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扑捉学生眼中的迷惑,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已达到最佳效果。做完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实验后,为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我设计两个问题:
1.书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种物质是氧化剂,生成物是H2吗?
2.浓硫酸强氧化性和稀硫酸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解决感觉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牢固,又临时改变预案,总结了金属和浓硫酸反应的一般规律,同时加入了这样一个问题:“足量的铜和2 mol的浓硫酸反应,能否生成1 mol的二氧化硫?”从而进一步的巩固了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性质。再比学生看完浓硫酸脱水性试验后,设计以下问题:“在试验的过程中,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分析原因并写出方程式。”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巩固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因此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实际情况,不拘泥于课前预设,针对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案,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我介意范文2
我和她,过去,现在,也是永远的好朋友。
认识她有8年,是的,小学6年、初中2年,时间好短,不过那并不代表我们的友谊也只值8年的时间。
初中我和她不在同一个班级了,已经很少联系了。我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我们的友谊是不是早就结束了?
但是我相信在我们彼此心里都知道的,我们是永远的好朋友。哪怕是在天涯海角,一直永远都会是的。
她是一个很懂事很乖的女孩,至少要比我惹人喜爱一点吧。和她在一起我总是会很快乐,因为有她在就有一种安全感。
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都是她来安慰我逗我开心的。而每次我都会挂着泪水冲着她笑,然后我们一起笑啊笑。
她的头发短短的,我觉得看起来很简单很自然。她说她也想有飘逸的长发,但是她不会梳头发所以知道今天她依旧是那帅帅的短发。
我们有相同的爱好,这也许在我们成为好朋友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吧。因为爱一样的事物,所以心与心的距离就近了。
其实,我也曾经和她闹过一阵子别扭。只是那个时候,是我自己心里有疙瘩。就是因为那个男生,他深深揪住了我的心,同样也揪住了她的心。她没有说,但是我知道因为我很了解她。我也没有说,因为我怕失去友情。
后来,我选择了成全,可惜的是他们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但是,只要他们幸福,怎样都可以的。
和她在一起,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有哭着过来的,有一路大笑的。那个时候的我们,虽然天真。但是真的很幸福。
能够天荒地老的,并不仅仅是爱情。
其实我介意范文3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晚上的我,仿佛就不属于这个身体里的灵魂。和白天的嘻嘻哈哈不同。他会用一种异常安静的状态去做一些事情。我曾经一度的怀疑,我的身体里住着另一个我。一个不同的我。用一个更为专业的名词,我怀疑我有:精神分裂症。
后来,慢慢想明白了。白天的喧嚣,掩盖了一个人思考的契机。而黑夜,会在最纯粹的夜里刺激你的大脑。这或许是对我最好的解释了。
然后,我想到了帆。
她也似乎和我一样,挣扎在生活和梦想的缝隙里。其实,这种人很多,而能无保留的表现出来的,却又少之又少。承认自己的懦弱,比赞同自己勇敢要难的多。因为,你首先要打败自己的自尊。
在晚上,我们总会先东聊西扯,然后再引出主题。我想,若是我们语文老师见了肯定会说:不错,知道用比兴的手法了。话题的内容很多很杂,情感、学校、家庭。我和她都是一类人,所以才能相处这么久关系还很不错。
现在的我。很讨厌最小说那一帮人。
最小说的fans别喷我,这也就是个人的原因。我很讨厌那种把社会写得有多黑暗,把青春少年的人生观写得有多悲观。我是很愿意相信,这个世界是好的,至少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好的。假若你是一名医生,但你却只是将自己所解剖的尸体摆上公众的眼睛,任谁也不会对你产生好感(个人意见。)。
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张爱玲。
在张的书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痴人。他们深陷在沼泽里而不知。直到千转百回、荡气回肠了过后,才知道自己所追寻的是什么。我会觉得这很真实,又很虚幻。真实的是,这种情感的宣泄,让你在平静如流水般的文字里铭记。虚幻的是,她所表达出的爱情,又是那么的难以实现。在《读者》上看到一句话,让我觉得很实在:世间上,最美好的爱恋,是为一个人付出的勇敢,即使因此被伤得体无完肤,也无怨无悔。关于“刹那即永恒”的传说,也许每个人都听得太多遍。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知道:爱情里所谓的“永恒”,竟是无言。
其实我介意范文4
关键词: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关系;劳动争议;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246;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5-0009-07
一、引文
过去30年,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较为单一的劳动关系被以市场为导向的、更为复杂的劳动关系所代替,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更为直接和尖锐(姚先国 等,2004;Cooke,2002)。如果将劳动争议案件作为衡量劳动关系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根据我们的观察,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现象:第一,作为劳资矛盾的一个突出表现,在1996―2005年的十年间,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及劳动者当事人数量迅速增加,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这意味着我国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劳动关系日趋紧张,有可能成为妨碍经济持续增长的隐患。第二,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有着巨大的差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城市化水平、劳动市场供求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因素会对本地区的劳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解释我国当前劳动争议案件迅速增加的原因,以及各省之间为何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构建计量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并分析计量检验的结果;最后是对本文的小结。
二、劳动争议的省际差异
从劳动争议的角度考察劳动关系的状况,可以构建不同的指标。由于各省之间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单纯比较劳动争议案件的绝对数量是没有意义的。本文分别以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数量为权重,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和劳均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考察。产均或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表明了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劳动关系的状况。
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为各省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该省当年GDP之比(注:为了简化,这里忽略了价格因素的影响,采用了各地区GDP的名义值。由于时期较短且主要作截面比较,这一忽略对本文的分析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产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呈上升的趋势,各省每亿元产出所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999年的1.13例上升到2004年的1.43例(注: 本文除另有注明外,数据均引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这里的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劳动争议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审查,符合受理条件而正式立案、准备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2001年宁夏劳资争议案件为2368件,而1999―2004年其余年份平均每年仅有488件;2003年、2004年劳资争议案件分别为上年的2.14倍和1.86倍,远高于其他省区的增长速度。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舍弃了这三个数据。)。各地之间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比中西部地区高50%~80%,产均案件最多的省份甚至是最少省份的7~14倍(注:这里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西部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其余的20个省、市和自治区。)。
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为各省当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与该省当年就业人口数量之比。在我国现行统计制度中,将农村农业部门的所有劳动人口都计入就业人口,但这种以家庭为主要作业单位的生产方式,不形成以雇佣和被雇佣为特征的劳动关系,因而也不存在劳动争议问题。我们将第二、三产业人口之和作为就业人口数量,而忽略了第一产业中在大型农场等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人口(注:在现代农业企业就业的人数大致相当于在农林牧渔等农业部门就业的职工人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就业人口的数量约为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1%-2%,并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因此,我们估计本文的这一忽略不会对分析有显著影响。)。从总体来看,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万人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由1999年的3.73例上升到2004年的7.05例;劳均争议案件发生频率最高的省区约为最低省区的14~24倍;东部地区平均值约为中西部地区的2.5~3倍,虽然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有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是差距仍然较为显著。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我们计算了各年度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与泰尔系数,以观察省际差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见表1)。三种测度显示了大致相似的收敛趋势,即劳动争议案件的省际差异逐步缩小。其中,产均劳动争议案件2001年、2002年和2004年差异系数大幅下降,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差异系数在2001年和2004年下降幅度较大。
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与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总体数量逐年上升,但各省之间的差异在逐年下降。比较差异系数可以发现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在各省之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而且,东西部劳均劳动争议案件平均值之比远高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说明若以劳均劳动争议案件来衡量,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更大。由于劳动争议与就业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更能反映劳动关系状况。因此,各省之间以及东西部之间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巨大差异,说明不同地区的劳动关系状况有着显著差别。
三、省际差异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描述
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状况可以从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劳动时间与劳动强度、劳动报酬与保险福利、劳动环境与劳动保障等方面进行衡量,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劳动关系的紧张程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对一些特定地区劳动关系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为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戴建中,1996;“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课题组,2000;夏小林,2004;姚先国 等,2004)。劳动关系冲突的各个方面均可形成劳动争议,与其他指标相比,劳动争议案件更具综合性;劳动争议案件是劳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能更直接地体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在不同省区之间,劳动争议案件这一指标具备可比性,数据资料更为完备。因此,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劳动关系的状况,分析不同省区的劳动关系,我们将劳动争议案件这一指标作为计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包括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与产均劳动争议案件两个指标。我们将影响劳动关系,进而影响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的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转型、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地区因素。
2.经济转型。如引文所述,我们将中国的经济转型理解为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双重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劳动关系必须重构,这是引发劳动争议案件上升的最重要的因素。城市化和市场化可以刻画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由于劳动争议与就业人口直接相关,我们以总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作为代表城市化程度的指标(注:以就业人口表示的城市化程度与以总人口表示的城市化程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2000年各省区这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89。),以城镇就业人口中非国有单位职工所占比重作为代表市场化程度的指标。我们预计,城市化程度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越高。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劳动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劳动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根据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劳动争议案件发生得更为频繁。我们以人均GDP、各省GDP规模与经济增长速度等指标刻画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是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将其作为解释变量,能够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由于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数量直接相关,因此,经济规模与劳动争议案件之间应呈正相关关系。以各省实际GDP增长率代表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劳动力市场间接地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
4.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可以从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来刻画。由数据的可得性及便于省际之间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表示劳动力供求状况。失业率与劳动争议的关系比较复杂。失业率越高,说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越严重,劳动者面临更大的压力,劳动者可能会接受更苛刻的条件,这会使劳动争议案件减少;同时失业率上升会使劳动关系更为紧张,产生更多的劳资纠纷,进而增加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行使各项法定权利的能力就会越强,通过劳动仲裁等方式解决劳资纠纷的成本就会越小,从而提高劳动争议案件的发生频率。我们以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非文盲的比重表示劳动力的教育水平,这一指标越高,该地区劳动力平均教育水平越高,预期发生劳动争议案件的频率就会越高(注:这里的文盲、半文盲是指不识字或识字较少的人口。)。
5.地区因素。按照文献惯例,我们将31个省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前文所述的11个省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湖南、湖北、吉林、黑龙江、河南、安徽、江西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12个省区。我们以东部地区为参照组,设中部地区为虚拟变量1,西部地区为虚拟变量2。
我们采用了1999―2004年各省区的数据,劳动争议案件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主要变量的含义与数据基本特征列于表2。从数据的相关性来看,两个被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91。代表经济转型的城市化与市场化指标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均GDP与三个被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三个解释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教育水平与三个变量均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计量模型
我们分别以劳均劳动争议案件(LnLaborCase)、产均劳动争议案件(LnOutCase)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化水平(Urban)、市场化程度(Market)、名义GDP(LnGDP)、人均GDP(LnPerGDP)、实际GDP增长率(Growth)、城镇登记失业率(Unemployment)、教育水平(Education)、中部地区虚拟变量(D1)、西部地区虚拟变量(D2)为解释变量,构建基本的计量模型:
其中,α、β和ε分别为常数项、系数列向量和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及讨论
我们采用了时期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由于教育水平指标缺少2000年和2001年数据,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数据,每类方法都分别估计了包括教育水平变量(模型1和模型2)与不包括教育水平变量(模型3和模型4)的两种形式。回归结果见表3、表4。对回归结果的分析归纳如下:
第一,经济转型,尤其是经济结构转型是影响产均劳动争议案件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全部就业人口有40%~45%仍在从事以自我雇用为特征的传统农业生产,因此,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从社会总体来看,是劳动雇佣关系代替原有生产关系的过程,必然引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增加。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对劳动争议有显著的影响,以就业人口的城乡结构比例为衡量指标,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会增加2%~2.7%。
经济体制转型表现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如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比例的上升等。若非国有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概率更大,那么,这一比例的上升意味着劳动争议数量将会增加。回归的结果表明,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口在城镇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与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但影响较小或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原有国有单位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变化,发生劳动争议的数量也在增加,因此,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劳动争议发生的频率会更高。
第二,经济规模、人均GDP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有所不同。经济规模与就业人口总量密切相关,经济规模每上升1个百分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上升0.1~0.15个百分点,但经济规模对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较小或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与经济规模的影响相反,人均GDP对劳均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非常显著,弹性在1.1~1.5之间,但人均GDP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没有显著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争议案件发生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并对产均案件的影响较为显著。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劳动关系趋于缓和,而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关系将会更加紧张。
第三,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仅在特殊条件下才具有显著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就业人口中非文盲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劳动者总体的教育水平在所有的计量模型中均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使劳动争议发生的频率上升1.7%[KG-*3]~2.2%。这说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劳动争议案件增加的重要原因。代表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对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有显著影响,且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当失业率上升时,劳动者面临更为不利的就业环境,劳动关系趋向缓和,反之,则劳动关系更为紧张。但是失业率对劳均案件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了劳动力供求对于劳动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
第四,与东部省区相比,西部省区有着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而中部省区的差异不显著。与劳动者总体教育水平一样,西部省区这一虚拟变量在所有的计量模型上都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这一点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控制其他变量,西部省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将比东部省区高37%~69%,劳均劳动争议案件高27%~64%,而中部省区产均劳动争议案件比东部省区低8.4%~21%,劳均劳动争议案件低14%~19%。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呈U型形状,其形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随着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化,劳动争议发生的数量和频率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在制度建设方面,为构建与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应当不断完善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发展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效率。同时,应当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劳动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就劳动争议案件产生的微观机制而言,劳动争议成本的降低将会增加案件发生的频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争议处理效率的提高等都可以降低劳动争议成本,而这些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劳动争议案件频繁发生的现象,既应看到劳动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可能构成的挑战,也应看到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积极因素。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积极应对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举措。与1993年颁布和实施的《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相比,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率,比如将原来60天的审理期限缩短为45天,免收劳动争议仲裁费,使用人单位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等。这些措施将会降低劳动者维权的成本,预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会产生更多的劳动争议案件,政府有关的行政部门应当做好相应的准备,如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组织,对相关仲裁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等。
四、小 结
经济转型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就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劳动争议发生的案件数量较多,频率较高。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形成劳动争议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这可能预示着,随着城市化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未来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对立的劳动关系,劳资纠纷与劳动争议也将不断增加,而目前的劳动争议协调机制是否能应付这一变化,是很令人担忧的。同时,我们应当更为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行使自身能力增强的反映,而这种可行能力的增强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森,2002)。
由以下几点,可以进一步深化本文的研究:第一,研究更好的反映劳动关系的综合性指标。劳动争议案件不能全面地衡量劳动关系,它仅是本文在研究中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指标。比如,考虑到申请调解和仲裁的成本,一些程度较轻的劳资纠纷可能并没有形成劳动争议,而一些严重的劳资冲突可能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解决方式。为了全面地衡量劳动关系,便于进行时序和横截面的比较,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对反映劳动关系的不同方面进行量化和加权,形成某种测度劳动关系的综合指数。第二,以更科学的数据和指标充实本文的研究。由本文的研究目的出发,以就业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经济转型,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更规范、更准确的表示方式和指标。另外,一些数据的缺失对本文的研究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补充和完善这些数据,可以完善本文的研究。第三,研究各项因素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列举了一些可能会对劳动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但是并未从理论上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给予充分的说明。只有更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劳动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并为构建更和谐的劳动关系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戴建中. 1996. 私营企业雇工及劳动关系调查报告[J]. 社会学研究(6).
森. 2002.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于真 等 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91-295.
夏小林. 2004. 经济增长的背后:解读浙江省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宏观背景[J]. 经济研究参考(44).
姚先国, 赖普清. 2004. 中国劳动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 经济研究(7).
“中外合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课题组. 2000. 关于中外合资企业中劳动关系的调查[J]. 社会科学研究(2).
COOKE F. 2002. Ownership change and reshaping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China: a study of two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44(1): 19-39.
[WT3HZ]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in China and Its Explanation
GUO Jinxi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g 300071)
Abstract: [WT5B1]The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China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labor disputes have been normal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bor disputes cases have been studied as a complex index representing employment relations. It is observed that there is great 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With panel data of the provinc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sum and frequency of labor disputes cases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trans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abor market can explain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 of labor disputes in China.
其实我介意范文5
因为....我心底总想着那个他...
——题记
总想
陪在你的身旁
不管是快乐还是忧伤
奈何
现实却是聚少离多
常常只能
山水相望
慢慢的
思念长出了翅膀
在漫舞的雪花里飞翔
然后
悄悄的飘进你的窗
而你 却不曾知道
那一夜
你睡得正香
我是一朵小花
是一朵默默无闻的小花
在我身旁
有一朵高大美丽的百合
一天 天使降临了
可他, 竟选了我!!
为什么?
我不过是一朵毫不起眼的野花
“不要痛苦,即使痛苦,也要貌似幸福的开放”
天使的声音划过我的耳际
从那天起
我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无奈与孤独
因为, 我与天使有个约定
有个永恒的约定.........
不知为什么,迷茫围绕着我
一夜的风刮了一夜的雪
一夜的雪洁白了一个世界
雪打开我的情怀
我却失去了众多色彩
风似乎被雪深深的掩埋
寒冷也柔弱的静下心来
我猜想雪的由来
是不是昨夜暴风扯下了
其实我介意范文6
2、首先,我们使用基础的圆石材料,以及其他辅助材料,制作出来汽车的大致骨架,汽车骨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材料的使用,减少材料的消耗。
3、完成汽车的骨架之后,我们在骨架中间,放置一层史莱姆粘块,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进行其他部件的粘连,这样我的世界红石汽车的底板就制作完毕。
4、在骨架相对的圆石上,放置两个粘性活塞,在中心放置史莱姆粘块后,将红石放置在史莱姆粘块上,这样我的世界红石汽车的动力就放置完毕。
5、完成我的世界红石汽车的建造之后,我们可以站到红石汽车上,之后使用打火石点击活塞,即可让我的世界红石汽车向前移动一格。
6、最后,我们可以在红石汽车的外部进行其他装饰,使用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放置在红石汽车的外部,即可很好的装饰我的世界红石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