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精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唐诗宋词精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唐诗宋词精选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1

【关键词】教材目标指向 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高中新课改,亮点在选修课,难点在选修课,突破点也在选修课。”早在06年我省刚进入新课程的第二年,面对选修课程步入高中的教学,有人就这样说过。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但目前对选修教材的教学似乎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目前选修教材教学存在几种状况:一是将选修教材的教学完全等同于必修教材的教学,二是部分地仿照高校选修课教学,三是按照高考总复习的要求安排选修教学,四是根据现行高考要求而舍弃部分选修内容。如果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置选修课程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其实这些都步入了选修教学的误区。

那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们能想到的是必修课应更多地偏重于语文基础知识,是大面积撒网;选修课应偏重于思想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几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较为鲜明的“经典”意识,从而对祖国和世界的传统文化形成某种或某些情结,这样的情结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会成为其思想情感发展的重要基地。必修与选修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这里我想以各学校选修比较普遍的一门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与体会,不拘浅陋,就教于同仁。

一、教材目标指向及其定位

五个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是受到学生欢迎程度较高的模块教材之一,同时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何开展好《唐诗宋词赏析》选修课的教学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现状

如前所说,选修教材是新课改的标志物,是新课改的试金石。所以,能否用好选修教材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而目前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几年下来,就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可谓是乱象横生,各行其是。主要有这样一些现象:

1、按照诗歌的内容题材重新组合,美其名曰“自主创新”。

按照诗歌的表现内容来分,常见古诗一般有以下几种:咏物诗、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怀古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有的学校把《唐诗宋词选读》的编排序列打乱,依照类别重新组织,实施教学。如“惜别送别诗”专题:《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梦游天姥吟留别》、《送友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踏莎行》(候馆梅残)……;“思乡诗”专题:《春江花月夜》、《旅夜书怀》、《商山早行》、《长安晚秋》、《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咏物诗”专题:《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以上分类,实在有些牵强。比如,《春江花月夜》究竟该归入哪一类,历来有不同见解。这里将之定位为“思乡诗”有其道理(诗的最后八句写的是游子思归),但闻一多先生称它为“宫体诗”(宫体诗可视为闺怨诗);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咏物诗”(摹江描月何其神似)。再者,上述的七分法也是不够全面的。如辛弃疾的诗歌,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方式多样,若用七分法来分类显然有些狭隘。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两首诗,忧国伤时,抒写人生抱负,其咏物写景、抒情说理兼备,假若作硬性划分,“龙腾虎掷”的稼轩词风就难免受到损害,所以,这种归类法教学是不科学的。

2、按照诗歌的知识点另起炉灶,美其名曰“贴近高考”。

不少教师依据我省《考试说明》的表述,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专项训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学时分四个专项,包括“把握形象的训练”“感知意象的训练”“品味语言的训练”“鉴赏技巧的训练”。如“把握形象的训练”下列五个子项,分别是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鉴赏技巧的训练”分解出三个分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训练”更是被细化为“借景抒情篇”“托物言志篇”“对比烘托篇”“比兴象征篇”“化用典故篇”“联想想象篇”“虚实结合篇”等;其中“托物言志篇”收录了《滕王阁》、《西塞山怀古》、《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卜算子》(驿外断桥边)等诗歌。这实际是标准的高考考点专项训练!

教者说,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与其面面俱到,何不抽取一端!其理由是,知识点教学定位准确,能够凸显诗歌的主要价值。这样教学,学生可以习得诗歌的鉴赏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应试能力。然而,专项训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生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诗歌的整体和本质;更为致命的是,一味从应试的功利角度出发,有可能削弱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热情。

3、按照教材上的习题组织教学,美其名曰“利用资源”。

《唐诗宋词选读》在每一个专题后都设计了“品读与探究题”,以供学生在学完诗歌后深化理解,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却舍本逐末,就地取材,以思考题应对选读。如《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的“品读与探究”有四道题,它们是:

诵读《望月怀远》,说说诗人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送魏万之京》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称道,请从叙事、抒情、写景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该诗的炼句之妙。

诵读《与诸子登岘山》,想一想,为什么羊公碑叫“堕泪碑”?诗人为什么读羊公碑而落泪?

诵读《山居秋暝》,想一想,诗人是如何从视与听、动与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

这四道题分别对应该专题内的四首诗,训练点有诗歌内容主旨方面的,有表达方式方面的,还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这些练习题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能有效地发挥辅读作用,当然不能弃置不用。可是它们的功能,也仅仅在于帮助教师提炼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只有将课文和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是用好了教材。

4.大搞特行研究性学习,美其名曰“紧跟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探得深、探得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合作协商精神。对唐诗宋词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

基于此,有的学校设计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如:

(1)探究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蕴。

(2)刘禹锡的怀古诗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等,语言浅显而意蕴深厚。请收集相关资料,以“刘禹锡的历史情怀”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李商隐的无题诗迷离隐约,有政治寄托说和纯写恋情说等不同解释,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锦瑟》等。请以“李商隐的无题诗”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毋庸讳言,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妄图以区区几个研究性课题来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显然是捉襟见肘的,也是必然会失败的。

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的开设如果以学生深恶痛绝为结局,是非常可悲的。假如因此而导致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拒绝,教师罪莫大焉。追根溯源,我们想要有好的结果,就有必要对开设此课程的目标预设原理进行一下分析。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教科研究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对“诗歌选修”的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1.培养鉴赏诗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

很明显,上述四种诗歌教学策略并不能完成这些课程目标。

从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看:《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精选了唐诗31首,宋词32首(其中39首精读,24首自读),分12个专题。从结构体系看,是按照诗歌发展史的顺序编辑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搞清楚。可见,培养高中学生树立诗歌史观,是编者的目的之一。假若重组另构,无异于暴殄天物。

(二)《唐诗宋词选读》的课程目标指向

《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中的“千古江山”(怀古词两首),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诗从肺腑出”(唐诗一组)与“词别是一家”(宋词一组).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难度略小,教学要求低,系统性也较弱,而且其人文内涵都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而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则更多地带有研究的色彩。

《唐诗宋词选读》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突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代表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艺术最高水平的诗词大家,纵横交错进行编排;重视诗词自身的体类特征和鉴赏规律,设计鉴赏活动中隐含若干种基本的鉴赏技巧和角度,如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等,有助于学生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重视对诗词作品的多元解读,致力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具体的鉴赏方法的指导,如:知人论世,洞察本事,考析词意,疏通章句,草蛇灰线,搜寻意脉,以意逆志,进入意境,注意寄托,言外求志,比较鉴别,品第高下,善于见异。

(三)教学策略的定位

那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到底该如何实施教学呢?

首先要注重挖掘内涵,传承文化。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唐诗宋词选读》应定位于“定篇”。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而非做题能力。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环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和欣赏的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与之相适应,该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过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徜徉在唐诗宋词这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里,我们要能体会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羁精神,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光辉,倾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聆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折射出唐诗丰盛热烈的光彩;小桥流水,杏花春雨,渗透着宋词沁人心脾的韵味。

其次要抓住重点,适当拓展。从整体着眼,理清诗史的线索,固然必要,但更要注意抓住这根线上几颗璀璨的珍珠――李杜苏辛。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要结合《蜀道难》《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解读《兵车行》要联系《石壕吏》《新婚别》,体味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须探究章氏原词《水龙吟》,鉴赏稼轩词不得不延引《白雨斋词话》和《艺概》。

二、教学目标预设与教材处理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学生都知道一代有一代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学教师也不作过多说明,这样学生就会误认为一代只有一种文学。他们不知道宋诗也很好,明清戏剧也很出色。《唐诗宋词赏析》偏向于唐诗、宋词,其中有一个专题是唐五代词,没有宋诗。在教学中,我觉得有必要适当加入一定的唐词和宋诗。

首先,词诞生于唐五代,那么唐代的词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只有温庭筠和韦庄,显然不能代表整个唐代。我们可以介绍第一代词人李白的《菩萨蛮》和《忆秦娥》。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继李白后的第二代词人,他们的《竹枝词》,《杨柳枝》,《浪淘沙》,《长相思》脱颖而出,点缀出了一幅唐代美词的画卷。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需归。”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白居易的“卞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些词都体现出唐人素来爱清闲生活的雅志,也是唐代词经典。

宋诗的造诣很高,宋诗的选取是文坛上一个热门话题,文学研究是避也避不开的。比如学术界对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的选目问题议论颇多。钱先生自己说过:“这部选本不很好;由于种种缘因,我以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而我以为不必选的诗倒选进去了。”(《模糊的铜镜》)宋诗选取的聚讼纷纭,至少说明宋诗不可遗忘。讲唐诗时可以选宋诗比较,讲宋词时也可以选宋诗。比如讲到苏轼,可以将他的诗词做个比较,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出自词,还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等名句来自于他的诗,不可不提。这些当然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诗词。

(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个性

《唐诗宋词选读》在选材上尽可能全面,避免争议。这样注意了共性,就缺少了个性。在现阶段唐宋诗词研究上,一些绕不过去的大山,我们一定要学;一些可以绕过去的小山,不妨有选择带着学生走走,可能会别有一番韵味。杜甫、李白、苏轼、辛弃疾一定要学,《唐诗宋词选读》单独设了专题。然而,另外一些诗人、词人也颇受学生欢迎,作品也颇有韵味,教材也没有选。在学习宋词中,我就曾专门和学生研习了蒋捷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些读来使人凄然的句子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种子。

教材在某一诗人的作品专题中也注重全面,然而学生有时只会对其中某种风格或形式的诗歌感兴趣。比如学生不喜欢杜甫的古体诗,喜欢他的七律。在学到辛弃疾的词时,学生对《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很感兴趣,觉得这首词表现了有点幽默但又有愤慨。其实辛弃疾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我就介绍《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卜算子・千古李将军》等作品给学生,学生既有兴趣,也了解辛弃疾的另一面。对于教材中学生并不感兴趣,舍去也无伤大体的作品可以大胆舍去不学。

(三)教学中注意对高考能力的渗透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2

丁万东

近日,我读毕《唐诗宋词精选》,心潮此起彼伏,荡起朵朵浪花,久久不能平静---纵观历史长河,唐诗宋词对我国悠久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那时的文化内涵。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泰山虽美但庐山甚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使诗人眼花缭乱,身处“不识庐山真面目”之境地,又因以博学多识、善于思考,“只缘身在此山中”之睿智跃于纸上,提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令人深思。

我国幅员辽阔、地广物博,河山众多,浑金璞玉,无需雕琢,也不必浓妆淡抹。于“日照香炉生紫烟”之际,诗人站于山脚,“遥看瀑布挂前川”,气势非凡,鼓动人心,慨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心中荡漾起r热爱大好河山之志的涟漪,金乌东挂,眼前美景,陶醉其中。

母爱无私而伟大,深夜里,屋外寒风凛凛,“慈母手中线”,不辞辛苦,只为“游子身上衣”。当“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感人情景呈现于眼前,心若彷徨,感动不已,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游子的我们读后怎能不知报恩吗?

蓦然回首,四季轮回,在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爽朗、东的晶莹里,我们拥有了美丽的夙愿。雨是春的请柬,“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荷是夏的初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叶是秋的礼单,“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余声皆是恨”;雪是东的情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神奇美丽的大自然一年四季都是人殷切的期盼!

黄河,母亲河!他孕育出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因而众多诗人赞美她、敬仰她。太白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淋漓尽致展现出黄河汹涌之势;之焕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估计美景现于眼前;王维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苦之心不知如何释解?

祖国母亲,一直是是人赞美的对象,热爱祖国,一直是诗人抒发的情怀。我有时身临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悲喜交加的情景;有时慨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伤;有时欣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雄心壮志••••••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3

关键词:许渊冲 翻译理论 诗词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古诗词对外译介的集大成者,其英译作品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唐诗三百首》等。[1]在长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许先生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风格的翻译理论“三美”论,即译文在表达原作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还要追求意境美、音律美、形式美,其中意境美是翻译诗词的首要准则,即译者首先要追求译作内容的丰富性,有美可言,也就是学者们所谓的“诗韵”;其次再追求音美,即译文要有节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最后再追求形美,即句子结构对仗工整。[2]

一、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词翻译的首要目标,许渊冲认为译作只要重现了原作的意境美,那么至少作品不失为译的好的散文,但是如果译文只有音律美和形式美,那么作品根本就不是好的译作。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The age-old moon still shines o’er the ancient great wall,

but our frontier guardsmen have not come back at all.

were the winged general of Dragon city here,

the tartar steeds would not dare to cross the frontier.

原诗中的专有名词很多,比如“秦”、“汉”、“阴山”等,如何把这些词翻译得不落俗套又能在外国读者内心重现原作的气势宏大便成了棘手的问题。许先生采用意译的手段分别将上文提到的三个词译为“age-old”,“ancient”,“frontier”,使得译文重现了原文的意义。同时原作三、四句采用了虚拟语气,译文也用了虚拟手法,更是译文的点睛之笔。

二、音律美

中国古代诗词具有严格的韵律和句数要求,因此除了满足作品的意境美之外许先生在其译作中最大限度地追求音律和句数,纵观其翻译作品,笔者发现几乎所有译作都具有严格的对仗,如: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

Through window screen she sees twilight of parting day,

A lone in gilded room, she wipes her tears away.

In lonely courtyard spring is growing desolate,

pear-petals on the ground, she won’t open the gate.

诗原文第一、二、四句押“en”韵,译文是成对押韵,并且第一、二句都有六个重音,第三、四句都有五个重音,相比原作,译文更是炉火纯青地运用了英语诗歌的押韵手法,与原文一样妙不可言。

三、形式美

诗词的形式美是指句子对仗工整,行数长短整齐。许先生的译作里也不乏有很多表现了诗句的对仗。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登高是七言律诗,其通篇对仗,比如句内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叠字对叠字等等,同时第一、三句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押韵,该诗堪称七律第一。[3]从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句内也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同时还使用了叠字对应,如“shower by shower”对“hour after hour”,许先生的创作使得译文与原诗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非凡。

四、结语

许渊冲利用他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英语语言功底创造性地重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音律美和形态美,为年轻翻译者提供了翻译古典诗词极为可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李佐.浅议许渊冲“三美论”在唐诗翻译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02-103.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4

一、 诗歌教学,应注重“读”

古代诗歌因年代不同,诗人各异,作品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清空骚雅,或密丽质实。鉴赏诗歌,可以求同探异,可以评点批注,但若少了高声吟咏,沉潜玩味,有生命力的诗歌也会失去动人的韵味。古诗教学,离不开一个“读”字。笔者认为根据教学要求,可以对古诗教学采取不同的“读”法。

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有感情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有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可以在诵读的同时适时播放与诗词意境相配的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情商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

比读:即比较阅读,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诗词放在一起,对于诗作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同异,开拓视野。比读能够活跃思维,开发智力,能够培养创新思维,造就创新精神。

议读: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教师要为学生的议读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或成熟、或单纯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二、诗歌教学,应抓住“意象”

李元洛在解释意象时说:“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简洁地说,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不外乎三种:自然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鉴赏诗歌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意象特征及所寄予的感情,从而理解诗歌。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诗描写了“湖水、月、湖面”等意象,从月夜遥望的角度描写了洞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超俗美景。又如杜牧的《初冬夜饮》:“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通过对“客人、客袖、霜、雪”等意象的描绘,塑造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意象是很有强意指性的。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意蕴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三、古诗的教学,应品析语言

古代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要理解古诗语言的内涵,就必须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是全诗,进行逻辑思维,做一番理性的分析、探究,有时还要“驱遣自己的想象”来一番形象思维,对古诗因为文字凝练而形成的诗意空间进行扩充、丰富,做一番补白。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框道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的一部分反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柳宗元的《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此诗是诗人被贬柳州后所写,诗人政治失意,身边又无亲朋好友,内心悲苦,孤独立于庭院,景萧萧,情亦萧萧,若无想象,诗之三味则丢矣。

古诗语言因为押韵的需要,有时会改变某些诗句正常的表达顺序,使文字产生颠倒现象,语序的变化通常就给语意的理解上设置障碍。为弄懂句意,就必须调整语句表达结构,使之能够被理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的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产生了语句颠倒现象,此诗的意思是洗衣服的女子回家穿过竹林,嬉戏打闹,打破了竹林的宁静,满载而归的渔舟也回来了,荷花因人经过而摇动。根据诗意,颔联正常的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如此调整,就很好理解了。

古诗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经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现诗歌的内容,传达诗歌所含的意蕴。抓住诗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对理解诗歌主题,把握诗歌情感有很大帮助。如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首诗构思灵巧、善用比喻,把水波比喻为美人的眼神,把山峰比喻为美人画过的眉毛,比喻生动形象,鉴赏此诗抓住这些运用修辞的语言,不仅可以体味诗词想象之美,更可以深入地把握诗人所传之情。

古诗教学不仅要鉴赏其美,更要扣准其点,这样在熏陶学生情操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让古诗教学散发出芳香的魅力。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5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艺术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才,也是时代造就的一位伟人。其诗大多数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善于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主题想象丰富,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往往以豪迈旷达的襟怀、奔腾澎湃的感情、傲视人生的个性、丰富奇特的想象,使其诗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不拘以往格局,摒弃消极婉约的手法,以强烈抒情,善于夸张的艺术特色,为中国古代浪漫诗歌立下典范,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尤其在山水诗方面独树一帜,颇值得研究。

一、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艺术夸张,充分地表现诗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想象,奇特惊人,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他那种洒脱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歌大胆运用恰当的艺术夸张,给诗歌带来神奇的魅力。李白的夸张手法是很富有创造性的,对于事物的美好和丑恶具有爱憎分明的态度,非夸张就很难表现他那巨大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夸张都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如《蜀道难》,他用“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形容蜀道的险峻。

二、形式自由,题材广阔,浪漫主义范围比较广泛

李白诗歌突破了形式的束缚,自由活跃,摒弃了建安以来柔靡婉约消极的风格,使其诗风更为雄浑,积极向上,情感更加真挚。如七言乐府《蜀道难》全诗气势盘郁,声调铿锵,一气呵成,句法从三字句、四字句直到七字句,参差有致,富于变化。同时,作者善于以奇特想象,奇幻无穷的笔锋,勾画出奇特景象,渲染浓烈气氛,又能表现作者积极乐观的精神境界,例如:作者要抒发对世路艰难的感叹时用“行路难、行路难!”三字句咏叹调;要表现紧张气势的气氛及奇特景象时,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样的4字句表示紧张的节奏;要表现绵长的秋思时,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样的11字句,连续不断。使其感情更加悠然绵长,令人回味无穷,充分表现了诗人杰出的才能。

三、语言自由流畅,清新自然

在语言的运用上,李白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在诗歌中论诗时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又说“雕虫丧天真”,都是这主张的说明。他反对浮华雕琢的作创风格。在《白话文学史》中着重评价李白的特别长处其中之一:他是有意用“清新”来救“倚丽”之弊的,所以他大胆地运用民间的语言,容纳民歌的风格,很少雕饰,亲近自然。李白不仅批判地继承了汉魏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同时,他又是继屈原之后能认真而多方面地向民间诗歌努力学习的伟大诗人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他在这种继承和学习所取得的显著成绩是诗歌语言上的卓越成就,从而形成他生动、明净、华美自然的语言风格。

李白在摒弃六朝时期华靡诗风的同时,积极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杜甫赞美他的作品说:“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曾经称赞或引用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山水含清辉”以及谢朓的“澄江静如练”、“朔风吹飞雨”这些清新、自然而富有创造性的名字,说明他描绘自然景色的作品,的确受了二谢的影响。由于他在吸取民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特有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豪华”和“豪放”的特色,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 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2]中国李白研究会 马鞍山李白研究所 合编《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林家英《李白研究》。

[4]游国恩 王起 等《中国文学史》.1963年7月第一版。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6

早就听过“时间可以冲淡一切”这句话。我一直信以为真。

所以当馨儿把那些见证我们八年情感,记载我们青春往事的老照片还给我,在上海坐上空中客车飞往浪漫之都――法国巴黎时,我才知道,所谓的海誓山盟,所谓的天长地久,不过是飞机起飞前她转身而去决裂的背影。

尽管胸口的痛几乎让我昏厥,但我依然强挤着笑颜,目送她轻巧的身姿消失在我的视线。

既已是痛,又何必将伤口示于人前?

而其实,再过三月,本应是我们的婚期?母亲曾一手拉着我,一手抚着馨儿,满脸打皱的笑容,说:“早点结婚,我想抱孙子呢?”而那时,馨儿明明是娇羞着脸低头应允的。

真是:昨夜星辰昨夜歌啊!

从此学会忘记。我也因此收拾了行当,离开了省城――那些留有我们爱的足迹的地方,只会将我的伤口烧得溃烂。

那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小桥流水,杨柳垂岸,我在一所中学教语文的同时,常常信步河边岸堤,那一种闲适,那一种静雅,时常地,便把我的思绪带到了远古――如果时光不能倒流,我只能忘记。

镇上有个女子,十八九岁,叫小乔,一张脸干净素洁,是我学生的姐姐。我初次见到她,是因为一次家长会。她来了,却是代表学生的家长,我觉得奇怪。这个女子,分明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可是她身上,却似乎有种力量在吸引我。

后来利用了几次职权和她碰面。到底是土生土长的丫头,她的身上,透着浓浓的乡土的气息:芬芳,清新。

小镇的冬天很冷,每到冬天,小乔就会烧了红红的炭火,带着她们家种的红薯到我这来烤着吃。寒冷的冬夜,我们一边烤着红薯,一边讲着故事,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日子。后来我才知道,小乔的女儿情怀里,已种下了我的影子。

我也一直以为我喜欢小乔,如果不是那件事,我以为我会带小乔回家见母亲。

那次小乔到我屋里,翻着书架里的书。当一本《唐诗宋词精选》掉下来时,随之掉下来的,竟是一张馨儿的照片:圆圆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是馨儿20岁生日时照的。来不及捡起,小乔已将照片握在手中,横看竖看,仔细端详。半晌,小乔发话了,正是这句话,改变了我和小乔的命运。

小乔说:“我怎么觉得这照片上的人和我长得有点像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

当我从小乔手里夺回照片,看着照片上的馨儿,再看看眼前的小乔,我才知道为什么一直以来我依恋着农家女孩小乔。

我以为我逃出了省城,避开了那些熟悉的地方,就会忘记曾经,就会忘记那个叫“俞小馨”的女孩。而其实,逃离的,只是我的身体,我的灵魂依然留在了那个女孩的生命里。

我想,大概是时间还未够到让我忘了她那么长。

于是,我又回到了省城。也许正如小乔所说:心的伤口还是要在伤心的地方找到症结才能更快地治好。

于是我像小乔所说,鼓起勇气面对城市里熟悉的景物:我和馨儿走过的街道,我和馨儿吃过的路边摊,我和馨儿逛过的公园……每一个地方,我都去过,每一次,我都要忍着记忆的伤口溃口而出。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面对那些景物时,胸口不再有痛的感觉了。而和我一同走过的,是城里女孩阿岚。她是妈妈同事给我介绍的对象,在图书馆工作。

从相识到我走出馨儿“误区”,阿岚陪了我三年。这三年里,我对她更多的是感激。是她的勇敢与朴实让我的生活有了新的起色:我终于考取了南大的在职研究生。

而我们终于走进婚姻的殿堂,也是源于她的一句话。

那一次我们看一场电影,是一部外国文艺片,讲一对生死相依的男女,生死关头,男人用仅有的钱给女人买了束花。最后女人含笑死在鲜花中,男人也因为饥饿死在了女人怀里。

电影结束时,我以为阿岚会哭,没想到阿岚却说了一句话:“那个男人真傻,如果是我,我会用那仅有的钱去买一瓶水或面包,先自救然后找人去救我的爱人。”

黑暗中,阿岚的话让我泪如雨下。我不明白自己还有什么理由犹豫。

我和阿岚的婚礼是在秋天举行的。那一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让人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一年后我们的女儿出生了,女儿长得乖巧可爱,让人怜惜。我研究生也毕业了,再过三五年,我也会和我的前辈一样当个局长什么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这么想着,所谓的爱情,最终不过是婚姻的坟墓,而我现在的这个“坟墓”还算幸福。

以为如此,却偏不是。

35岁那年校友聚会,却碰到了俞正飞。馨儿的表哥。见到我,说起当年,不无惋惜:馨儿年纪轻轻,竟太早离世,若在,想必也是幸福的小妇人了。

才知道,那年馨儿离开,是因为婚前去做检查,却查出了血癌。痛哭之后,才决定安然离开,而去欧洲,是她的另一个愿望。她从欧洲回来不久就离世了,走之前嘱咐家人不可告诉我,说是怕我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