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文1

1.被称为“艺术学之父”,并首先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别开来的大师是德国的。()

A.格罗赛

B.黑格尔

C.狄索瓦

D.康拉德•费德勒

2.徐冰的《生命潭》是一幅作品。()

A.油画

B.版画

c.摄影

D.水彩画

3.绘画的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属于。()

A.印象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表现主义

4.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达•芬奇

C.贺拉斯

D.亚里士多德

5.《登幽州台歌》是我国代诗人陈子昂的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

A.宋

B.晋

C.唐

D.明

6.我国明代艺术成就的画家之一是。()

A.宗白华

B.黄庭坚

C.徐渭

D.王世贞

7.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草垛》属于法国的。()

A.现实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8.静物油画《向日葵》是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A.高更

B.莫奈

C.梵•高

D.米勒

9.《岳阳楼记》是我国北宋文学家的散文名篇。()

A.韩愈

B.欧阳修

C.柳宗元

D.范仲淹

10.我国的雕塑作品《人面鼎》产生于。()

A.东汉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殷商

11.《木兰诗》是我国北朝时期的一首。()

A.七言绝句

B.散文

C.抒情诗

D.叙事诗

12.《泰坦尼克号》是的影片。()

A.美国

B.加拿大

C.法国

D.德国

13.下列属于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创作的名著是。()

A.《羊脂球》

B.《包法利夫人》

C.《项莲》

D.《红与黑》

14.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论的唐代画家是。()

A.吴道子

B.周方

C.张择端

D.张噪

15.喜剧《钦差大臣》的作者是。()

A.雨果

B.莫里哀

C.博马舍

D.果戈里

16.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罗丹的名作《思想者》、《巴尔扎克像》等。()

A.15

B.17

C.18

D.19

17.在《文心雕龙》里把文学风格划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类型的文艺理论家是。().

A.谢赫

B.钟荣

C.刘勰

D.陆机

18.下列作品属于西方高度技术派建筑的杰作之一的是。()

A.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B.对彼得教堂

C.巴黎圣母院

D.朗香教堂

19.小说家福楼拜创作了名著《包法利夫人》。()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0.《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部小说的作者是。()

A.莫泊桑

B.高尔基

C.雨果

D.托尔斯泰

二、筒答题:21~2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22.简述审美想像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23.简要说明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三、作品赏析题:24~26小题,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若3小题都作答。

只按前两小题的得分计入总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24.戏曲艺术作品:《窦娥冤》

25.电影艺术作品:《一江春水向东流》

26.绘画艺术作品:《游春图》

四、论述题:27~28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7.为什么说艺术的起源是多因的,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28.试论艺术意境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色。

参考答案及解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D2.B3.C4.C5.C6.C7.D8.C9.D10.D11.D12.A13.B14.D15.D16.D17.C18.A19.B20.B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1)艺术作品的题材,指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基本材料,既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客观生活环境、情节、人物和情感等。

(2)艺术作品的主题,也叫主旨或主题思想,是指通过艺术形象所体现出的主要思想内涵。主题的来源,一方面是题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另一方面又是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渗入,它凝聚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思考与评判。

(3)艺术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是:题材是主题的基础,主题是题材的提炼、概括与升华。主题是整个艺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经过主题的凝聚,题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断,而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主题并非每个艺术作品所必备的,如单纯的图案装饰等可以没有主题,但艺术作品不能没有题材。

22.(1)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履行,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象。

(2)想象的特征: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3)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23.(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体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晶内容的存在方式,亦既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三、作品赏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4.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元代伟大现实主义剧作家关汉卿作。窦娥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窦娥所唱的《滚绣球》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窦娥发的三桩誓愿,是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该曲结构严谨、人物丰满、曲文优美,同时具有现实主义悲剧作品的浪漫色彩。

25.《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国电影故事片,蔡楚生、郑君里导演。影片有三条情节线:一条是素芬与婆婆、孩子所经历的苦难生活,真实地表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人民的贫困与痛苦,有着强烈的控诉作用;另一条是张忠良由一个抗日爱国青年走向堕落,混入腐败的上层社会的过程。影片围绕这一条线,还写了一批政客、官商,有力地暴露了国民党官僚统治集团不顾民族危机,大发国难财的罪恶和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第三条是写张忠良的弟弟张忠明投奔山区游击队,战后留在解放区工作。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以更广阔的人生画面,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苦斗和受难,在抗战后继续忍受的欺压与凌辱诉之于银幕。影片中三条情节线交织发展,对比描写,构成了抗战前后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画卷。这部影片最后让素芬自尽前给儿子留下了“不要学爸爸要学叔叔”的遗言。这一简短的话语,大大深化了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思考的结果。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一部史诗式影片,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峰。影片典型地体现了导演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鞑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情节步步展开,直至高潮结局。

26.展子虔,隋代画家。所画《游春图》为绢本。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匦。全图描绘官贵仕人在风和日丽、春*宜人的季节,于郊外“踏青”的游乐情景。图卷以自然风光为主,人物殿阁点缀其间。用笔设色上,以青绿勾填法描绘山川、人物、树石,并直接用青绿赫石涂染,显现早期山水画敷彩浓烈,富丽堂皇的古拙之美。《游春图》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说明隋代山水画独立成宗,而且改变了魏晋以来山水人物比例失调的现象,形成了“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合理比例。此时的树木也不再是“伸臂布指”的幼稚形态,画法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夹叶点”。但山石的画法仍处于“有勾无皴”(一种表现山石质感的用笔方法)的初级阶段。着色呈“青绿色”,开青绿山水画之先河。这幅被誉为“唐画之祖”的青绿山水画作,对初唐山水画家的山水画起直接的启迪和楷模作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7.(1)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劳动说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艺术起源问题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全面提示艺术产生的根源。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文2

1.艺术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时期。()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制前期

D.奴隶制后期

2.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编成于。()

A.商代

B.春秋时代

C.西汉

D.东汉

3.“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是文艺理论家的论断。()

A.马克思

B.别林斯基

C.歌德

D.鲁迅

4.亚里斯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A.《诗品》

B.《诗艺》

C.《诗学》

D.《论崇高》

5.审美的客体是。()

A.鉴赏家

B.艺术家

C.艺术作品

D.艺术受众

6.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

A.《合唱》

B.《田园》

C.《命运》

D.《英雄》

7.《石壕吏》属于。()

A.抒情诗

B.叙事诗

C.散文诗

D.词

8.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是。()

A.情节

B.故事

C.语言

D.结构

9.意大利佛罗伦萨美蒂奇教堂内的四件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的作品。()

A.米开朗基罗

B.罗丹

C.乌桐

D.米隆

10.话剧《龙须沟》的作者是()

A.曹禺

B.老舍

C.洪深

D.夏衍

11.《人间喜剧》的作者是。()

A.巴尔扎克

B.托尔斯泰

C.狄更斯

D.雨果

12.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塑造于约年。()

A.公元前200

B.公元200

C.公元前100

D.公元100

13.提出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是。()

A.徐悲鸿

B.刘海粟

C.傅抱石

D.齐白石

14.立体派的人物是。()

A.毕加索

B.马蒂斯

C.梵•高

D.高更

15.我国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是一部。()

A.短篇小说

B.中篇小说

C.长篇小说

D.抒情诗

16.建筑属于()

A.表现艺术

B.实用艺术

C.装饰

D.造型

17.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公园属于。()

A.私家园林

B.皇家园林

C.岭南园林

D.东方园林

18.我国的彩塑到盛唐达到顶峰,此时的代表作品是。()

A.云冈石窟像

B.麦积山石窟像

C.山西晋祠像

D.敦煌塑像

19.对艺术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是。()

A.道德

B.宗教

C.哲学

D.徐德立

20.楷书最早产生于。()

A.汉代

B.魏晋

C.唐代

D.宋代

二、简答题:21~2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何谓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22.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3.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三、作品赏析题:24~26小题。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若3小题都作答,只按前两小题的得分计入总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24.戏剧作品艺术:《哈姆雷特》

25.音乐艺术作品:《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26.电视艺术作品:《四世同堂》

四、论述题:27~28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2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及解答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A2.B3.B4.C5.C6.A7.B8.C9.A10.B11.A12.A13.D14.A15.C16.B17.B18.D19.D20.A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

(3)再现和表现从来就是密切联系的。侧重现现的艺术作品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反之,侧重于表现的艺术作品可能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存在着比重差别。前者以再现为主,表现为辅;后者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彼此相辅相成。

22.(1)艺术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从属于意识形态,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的意识形态。

(2)艺术的特质是审美,它是人类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

(3)艺术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它是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23.(1)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

三、作品赏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4.《哈姆雷特》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作,是沙翁四大悲剧(《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之一。故事讲述了在国外求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暴猝回国奔丧,见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上王位,娶了母后,极其悲痛抑郁。父亲的亡灵向他讲述了克劳狄斯毒死自己并篡位的真相。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经历挣扎、失去爱人和兄长,在濒死之际一剑刺死了克劳狄斯国王。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悲尉结”。哈姆雷特身上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茫、矛盾和痛苦,成为世界文学史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25.德沃夏克,捷克音乐家。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德沃夏克创作最繁荣的时期。捷克的民族解放运动教育了他,使他认识到:“一个艺术家也有他自己的祖国,他应该坚定地忠于祖国,热爱祖国!”1892年秋至1895年春,德沃夏克应邀到美国纽约音乐学院教学,但他始终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特别是在《e小调第九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等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新世界》交响曲,作品的构思所涉及的是作者的祖国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对祖国的思念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及作者对病故的父亲和初恋女友的哀悼,所有这些复杂的感情在这里交织在一起。

26.中国电视连续剧,老舍代表作。无论是对剧本的理解,演员的阵容、,风格的体现,思想的深刻,到包括主题歌在内,家喻户晓。小说的幽默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没看过小说的人对台词也记得清清楚楚,像那几个被讽刺的人物,冠晓荷,大赤包,包括祁家老二。老二是靠家里生活的人。他对他大哥说:“大哥,你可得养着我,谁让你是我大哥呢?”一个典型家中老二的口气。还有冠晓荷的无耻,他的闺女当了日本特务,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以此来吓唬别人:“我们家招弟,那是大红大紫的特务。”深刻的台词,把一个人能无耻到什么程度写得入木三分。最后日本人把他活埋了,都推到坑里了还喊“皇军万岁!”这种汉奸真是死有余辜,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老舍的幽默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对于正直善良的人是温和的,对坏人采取的是夸张的漫画式的手法来戳穿他。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7.(1)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手脚的分工,锻炼出发达的大脑、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灵巧的双手,形成了人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劳动使人的审美感觉、审美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艺术创造是一种审美活动,要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有审美感觉和审美能力。而人的审美能力同人的感觉器官一样,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人为物质生产劳动本身就是艺术的胚胎。在原始社会,某些劳动本身就伴有艺术性活动;原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再现劳动生产的内容或是与劳动生产有关的事物;人类对诸如对称、均衡、和谐、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的掌握,以及对色彩美的认识,也源于劳动生产实践。

28.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物化的过程。

(1)艺术体验。它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文3

一、考点分析

所谓归纳就是根据题干指令把分散在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归到一起,并使之有条理地呈现,大多用于对具体事物、分散对象进行概括。

所谓分析是根据题干指令把语言材料中的某种事物、某种理解或某个概念从某一标准出发分解成较为简单的几个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既要把对象合理地筛选分开,又要在分解中梳理出其本质和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尤其对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分析,要做到先分后析。

所谓鉴赏就是对材料的表达技巧的运用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做出一定层面的鉴赏,也就是能鉴别出它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艺术表现上呈现出何种特色,并欣赏他们的表达效果。

二、命题分析

材料概括分析题选文题材较为广泛,侧重于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体裁选取偏向于论述类,突出对某个问题或现象的论述。

命题完全切中考试说明要求,即“对所提供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对所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艺术性进行鉴赏”。三个小考点,前几年呈现轮考和组合特征:可以是归纳+分析,归纳+鉴赏,也可以是分析+鉴赏。近三来年来侧重考查前两个考点。

归纳题有较明确的归纳方向和指向,分析题需要有透过表面文字进行推断、推测的能力,既要从文本材料出发,又不拘泥于原材料。

考题的最后一问都侧重“分析”,要求学生能密切关注社会,并能有自己的思考。

三、题例分析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附加题材料概括分析题选用的材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关于住房),材料共两段,层次清晰,难度适中。现结合该次考试的实际情形,对学生典型失误答案进行分析。

1.归纳题(试卷第24题)

问题:文中是从哪几个角度阐说大白菜和房地产之间的不同的?

学生答案1:①住房是不动产,而白菜是在市场流通的;②大白菜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住房由当时交易的价格决定,大白菜价格难以操纵,而住房价格易纵;③大白菜的价格变动符合一般价格波动规律,而住房价格上涨导致非理性繁荣的局面。

评点:学生答案存在问题: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此题目中要求为“找角度”,对象为“大白菜和房地产的不同”,而考生答案更多去强调大白菜和房地产不同的具体体现,对题目中“从哪几个角度阐说”中的关键词“角度”完全忽视。②照搬照抄,不知概括。将原文的句子直接做为答案,缺少归纳的过程。

学生答案2:①市场流通。②住房和白菜价格不同。③操纵性。④白菜价格符合规律而住房不符。⑤重复性生产。⑥决定价格因素。⑦吸引投资的力度。

评点:学生答案存在问题:①主次不分,隔靴搔痒。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只是简单地摘录了文段中的似是而非的语句。如答案②。②并列不当,相互交叉。答案中的①和⑤,③和⑥,④和⑦,相互交叉,包容重复,表面上答了七点,实际上要点不全。

2.分析题(试卷第26题)

问题:从文中看,解决我国当前的住房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答案:①杜绝“非理性繁荣局面”的出现。②避免住房市场化。③政府干预住房市场。④保障公民享有住房权利。

评点:学生答案存在问题:①拘泥原文,表意模糊不准。杜绝“非理性繁荣局面”的出现和保障公民享有住房权利的措施是什么?那就要政府干预和把公民享有住房的权利写入宪法,回答时应围绕“措施”来回答。②文意曲解,思考断章取义。如答案②,原文很明显说的是“世界各国对待住房都不会任其像大白菜那样完全市场化”,强调政府干预,避免住房完全市场化,而非避免住房市场化。

四、解题要点

第一,读文章,明确中心。在材料中划出体现材料脉络和表明作者情感倾向、观点态度的关键词句。

第二,审准题目,明确答题区域,答案从整体把握。

第三,切分层次,理清关系,合并同类。善于借助关键词如“第一”“再”“其次”“还有”“不仅”“表明”等和标点符号如分号、句号进行层次切分。

第四,归纳切勿照抄原文,学会确定其重点,从而达到归纳内容的目的,学会在提取关键词的基础上灵活概括,答案和问题要契合。

第五,析要有文本意识,依据是材料。具体方法:①由总到分,即将文本材料中原本做了总体或笼统表述的内容加以拆分,形成对问题的分析。②由此及彼,即用类比的方法展开对问题的分析。③由表及里,即分析问题时,对表面现象做深入剖析,从而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文4

形式一:通过语言运用题进行考查

[例]18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2008年四川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能为北京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将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据调查,有74%的游客考虑在观看完北京奥运会后去日本、新加坡、泰国和中国香港旅游。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题,这道题就是考查同学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参考答案是: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形式二:是通过阅读题进行考查

[例2]18 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词)(2008年浙江卷)

(1)

(2)

通过阅读进行概括能力的考查,这种题型常见,例2就是此类。2008年四川卷、江苏卷、浙江卷、湖南卷都出现了这种题型。此题答案为:坚忍(执着)(2)乐观。

概括题解答一向是阅读题中的一个难点。此题的解答有两个基本原则①不可照搬原句,②语言要精炼。我们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此题解答的五大方案,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灵活运用这五大方案,将会极大地提高概括题的得分率。

方案一、提取原词

[例3]20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2008年湖南卷)

这道题,明确要求从原文三个部分中分别找出一个原词来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这种概括的方法就是提取原词概括法。根据对文本的解读,此题答案为,感受、静趣、裨益。

方案二、原词重组

[例4]夏天,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深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15 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夏、秋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2008年四川卷)

原词重组法,是指从原文中提取出解答问题的关键词,然后将这些关键词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答题的要点。这题的答案为:①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②秋意渐深,秋荷摇曳。答案中的“夏天”、“明媚”、“夕阳”、“辉煌”、“秋意”、“渐”、“深”、“秋荷”、“摇曳”都是原词,答题的时候,把它们分别提取出来再重新组合,就得出了此题的完美的概括。

方案三、原句改装

[例5]

梅兰芳的艺术之美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王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年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他畅谈了梅派艺术之美

王琴生认为,梅大师的舞台形象是美的化身。他的每一个动作、指法、眼神、表情,都是严格按照戏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感情需要而精心设计的,完全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合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因而能紧紧扣住观众的心弦。同时他的唱腔、念白、舞蹈、眼神、手势,都能恰如其分地把他内心情感传递给同台角色和乐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动作的共振效应。因此,梅派神韵是内涵艺术之美。其次,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能从艺术美学的高度进行缜密的构思,展现其美的形象,梅派名剧《贵妃醉酒》是梅大师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悉心研究、大胆创新的硕果之一。他摒弃了剧中“诲淫”的糟粕,而着力表现杨玉环愁肠百结的宫怨之情,留给观众无限回味的余地。(苏北四市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3 文章以“梅兰芳的艺术之美”为题,请概括梅兰芳“艺术之美”的表现。(6分)

原句改装,就是指答题的时候,在确定答题要点相关原句的基础上,对原句根据问题解答的需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形成解答方案。此题答题要点对应的原句为“王琴生认为,梅大师的舞台形象是美的化身。”此句两小句,第一句要删去,第二句从答题连贯要求考虑,要作适当的调整。答案可这样表述:优美的舞台形象。

方案四、以类作答。

[例6]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9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2008年江苏卷)

题干中使用的是“概括”一词,而不是“归纳”、“总结”,说明命题人不仅要求考生归纳、总结出本段中“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等词语和句子,而且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从类的角度,分析上述内容分别属于哪一类的内容,分类作意义上的概括――治学方法得当,最后再作相应的阐释。此题可作答如下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不盲从。

方案五、由表及里。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旱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节选自《我与地坛》)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文5

2017年成人高考考试时间定于2017年10月28日-29日(星期六、星期日),高中起点本、专科每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专升本每科考试时间均为150分钟,具体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见表

一、高中起点升本、专科考试时间表

时 间 10月28日 10月29日 9:00-11:00 语文外语14:30-16:30 数学(文科)

数学(理科)理化(高起本理科)

史地(高起本文科)二、专科起点升本科考试时间表

时 间 10月28日 10月29日 9:00-11:30 政治 大学语文

艺术概论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二)

民法

艺术概论

医学综合

教育理论 考生根据报考

专业选择一门 14:30-17:00 外语 -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范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关。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浏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邓木辉老师给出的答案和解析为:

第5题选A,理由:将“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从而将“意境”与“意象”混为一谈的是近代人王国维,充其量是“很多人”(段首句),并不是“从近代开始”的所有的“人们”,A项说“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无据,表述错误。

第6题选C,理由:C项表述的信息域在第三段,第三段引用陶渊明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为了说明生活世界有意味,“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使艺术作品有意境,C项说陶渊明诗“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对引用诗句的作用理解错误,表述错误。

第7题选B,理由:B项只提供两个现成结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及“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两个结论既无依据也不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因为文中并未说“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有两种意味而其中的一种最美,而是说“有意境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参见《全国大纲卷试题分析》,《语文学习》2011年8月高考增刊。)

余闻先生的答案和解析为:

第5题答案是B;理由:原文说“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可见B项前半部分的表述是符合原文的。同时,原文又说“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可见B项后半部分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的。但是原文这两部分内容用了一个“而”字来连接,表示的是转折关系,B项则用“因而”来连接这两部分内容,处理成因果关系,就不对了。

第6题答案是A,理由:原文说“把人

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A项题面则说“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两者是否等值?雕塑家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有血有肉,但不一定就是漂亮美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老妓》把欧米哀尔刻画成“可怕的衰老”,在人物塑造上是非常完美的,但在人体外形上却不是“漂亮”的。完美不一定漂亮,漂亮不等于完美。因此,A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应该是选项。

第7题答案是C,理由:原文说,清代王夫之认为“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杜甫是‘工’,王维是‘妙’”。王夫之当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来评判的,所谓“工”和“妙”,就是“好”和“更好”。而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由于西方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他们以逼真为完美,而不提倡意境,那么他们必将认为杜甫是“更好”,是“妙”,而对王维的作品,则不是说“坏”就是说“不知所云”,绝不可能是“好”,是“工”。因此,C项的推断是错误的,应该是选项。(参见《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语文月刊》2011年第8期。)

两个版本的答案和解析似乎都有道理。这不禁让人纳闷了,客观性试题的答案应是唯一的,但这道题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而且还都颇有道理呢?这到底说明了什么?

余闻先生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他的答案与官方公布的答案也完全一致,他的解析当然更可信,也更权威。不过,我们如果细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他的解析也并非尽善尽美,也有牵强之处。我以为这三道题之所以如此扑朔迷离,关键是因为解题的切入点实在是太隐蔽了。第5题考查的仅是一个不太起眼的“而”字,第6题考查的是“漂亮”与“完美”两个词语内涵的辨析,第7题考查的则是对“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所包含的意思的准确把握。余闻先生的解析可谓精细入微,令人叹服。这三个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不正确”是无可置疑的,但这三道题的答案“潜伏”得是不是太深了?连像邓老师这样的名师都掉进了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更何况是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上的考生昵?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以上面的要求看这三个考查点的选择,是不是有点偏,也显得太琐碎了?命题者只是在一些无关宏旨的语言的细微处大做文章,似乎也远离了《考试说明》的精神。我斗胆说一句,阅读这篇短文,即使这三处语言细节被我们忽视了,我看也未必会对这篇文章的整体理解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设题,与其说是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倒不如说是在玩一种文字游戏!如此考查,意义何在?再说,这三道题中被命题者列为正确的表述的也并非无懈可击,这也就又为答案的不唯一性留下了隐患,所以才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样的不够严谨的考题也真够让学生为难的!现在高考试卷中选用的一般论述类文本多是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自然科学类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这类文章的内容本身学生就很陌生,再加上一些文章语言的学术化,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如果我们的命题者不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题目的设计过于琐碎,一味关注语言的细枝末节,稍有疏忽,就会给学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困扰。我以为,这样的状况可能与命题者的本意也是相背离的吧。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平时最头痛的也就是讲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题。这类题目一般都是将文本中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转换,有意设置一些语言“陷阱”,这对命题者和做题者都是一个考验。有些题目设置的“陷阱”很巧妙、很隐蔽,体现了命题者高超的命题技巧,但也不排除有时弄巧成拙,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表述,造成题目的疏漏,导致答案不唯一。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困惑,也给老师教学带来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