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医学生 专业认识 就业观念 不足 建议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关于大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识情况(以莆田学院为例)》的问卷调查,对莆田学院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18个选择题构成,主要调查医学生从事医学专业的原因、认识和就业观念等内容。
调查对象: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大学生,年龄均在18-23岁之间。其中男生58%,女生42%。大一40%,大二40%,大三20%。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100份问卷,实际收回100份,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88%。调查结果和分析:
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
90%的学生高考第一志愿的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
医学生报考前对医学专业的了解:
75%大一大二和58%的大三学生认为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接触医学专业后的看法:
56.3%学生认为一般,而低于37%的学生认为很有趣。
医学生对从事医学认识:
80%的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个高尚的职业。有趣的是,这项调查中有50%的大一学生认为薪水高,52.1%的大二学生认为是高危险行业,52.9%的大三学生则认为是很辛苦的工作;90%的学生医学专业的毕业出来的使用性很强;60%的学生对医学就业前景不是很清楚。
医学生的就业观念:
60%的学生愿意继续读研究生,30%的学生表示暂时不清楚;41%的大一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而大二大三的学生不愿意留在乡镇工作的不超过20%;80%的学生在择业观念上都希望能先就业,有固定收入;就业首要考虑的因素,30%的学生选择经济收入,50%的大一学生选择个人发展机会,26%的大二大三选择专业知识的应用;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69%的大一学生认为是综合能力,而78.7%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是专业成绩和专业技能。
一、医学生对从事医学的认识问题存在的不足
(一)报考医学专业的各方面准备不足。在收集和分析能力上表现较为欠缺; 在面临选择时表现成熟度不高, 将医学专业理想化, 缺乏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医学生就读医学类专业的原因中,家里人要求的大一占96.4%,大二91.3%,大三97%。可见,医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很大部分是遵从家里人的想法,医学生个人并没有强烈地渴望从事医疗事业。在人格上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和决策能力,这导致许多医学生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后出现消极情绪,可能会对医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功利思想。大多数医学生在报考医学专业时看重医生的薪水、社会地位以及工作条件等, 讲究实用和实惠, 却缺乏科学探究精神,较少考虑国家需要,功利思想较为明显。
(三)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超过一半的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了解,而33.9%的大一学生认为容易就业,而50%的大二大三学生则认为不容易就业。可见医学生没有经常关注就业前景,这将会导致学习消极和缺少上进心,不利于医疗事业和个人的发展。
(四)医学生入学时,大多分数高,第一志愿入校;医学教育的学制长、成本较高,导致医学毕业生难以有好的心态正确就业定位,表现为医学生就业时,期望值较高,不能正确评判自我。每次招聘会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城市大医院招聘台前门庭若市;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态度热情,但门可罗雀,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 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确当的给自己评判,影响了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1]。
二、对于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认识情况所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报考医学专业前做好充足准备。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报考技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报考医学专业前,主动收集和分析有关医学专业的各方面信息,不应通过自身的想象给医学专业下定义。通过别人的建议自己进行抉择。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①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只死读书, 做书呆子, 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多掌握一些技能,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加强自我学习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猛, ②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 要适应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 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 能触类旁通。这就需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 善于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 在理论中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 用人单位都希望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具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踏踏实实工作的作风,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
(三)要抓住大学生个人在提升就业能力中的这一关键主体环节。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抛弃旧的就业观、读书观。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工作平等,工作光荣”的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大农村基层、西部落后地区去。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医学生的职业方向有其自身的特性,医学生誓言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医学生最好的职业标准。三是要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与行为,并进行长期的投资积累,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四是要有竞争意识和个性意识。竞争促使进步,大学生要直面社会的残酷,积极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技能。同时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3]。
参考文献:
[1]季国平.当前医学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的思考[J]. 文教资料. 2011(04)
临床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偏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9-03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理多次强调,关于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不是在于培养了多少学生,而是在于培养了多少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如何能对毕业生群体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过毕业生调查来实现。纵观国内有关毕业生调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一、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视角阐述毕业生调查的应用模式
在与毕业生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重要的关系人是用人单位,这是毕业生的最终去向,因此很多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视角来进行研究,认为毕业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来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高校教育的结构与内容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整。
吕部[1]的研究以ABC学院的2011、2012届高校毕业生雇主单位为研究样本,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研究。在咨询了10位研究用人单位满意度专家与深度访谈了32位ABC学院毕业生雇主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毕业生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主要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来测量,然后根据以上三个维度设计了13道选择题的问卷进行辅助调查分析。调查采用大量发放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最后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思想精神、协调沟通、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能较好地测量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姜煜林[2]的研究以Y工学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调查采用邀请、电话、邮寄等方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人力资源部门主管或毕业生所在部门主管进行交流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多重二分法记录选择,列出9类当前人才招聘中用人单位最有可能考虑的录用因素,由被试者根据本单位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记分法设计量表,用以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11类基本素质以及总体表现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让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档。最后统计数据并分析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过程中所看重的因素及原因,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保证和促进这些因素的形成,以使高校教育更加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张静[3]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二系2002届~2007届临床医学专业的200名毕业生的雇主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问卷进行了调查:(1)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2)毕业生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3)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4)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卷由毕业生所在科室的主任或负责人员填写,然后以邮寄的方式回收。最后得出如下结果:用人单位看重的毕业生素质的前3位依次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被调查的毕业生在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较为欠缺。
二、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进行研究,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关于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有两方面主流的研究,一是就业能力,二是生存现状。自本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高校的扩大招生政策,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样势必会带来毕业生规模的大幅增加,继而造成持续的就业压力。因此,高等教育的社会效应就得到了质疑,高校的社会问责压力也日趋凸显。
朱熠[4]通过对新疆某医学高校预防医学专业2002―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与分析,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研究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共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221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分为三部分进行综合调查与分析。其中包括:第一部分,了解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性别、民族、生源地、现户口所在地、现工作单位情况。第二部分,自编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毕业后进修情况(三个月及以上、三个月以下);取得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与课题和发表的文章两个方面,问题涉及是否参加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参加次数、进修和培训地点、进修和培训时间、进修和培训目的、培训是否对工作起到作用、是否受到奖励和参加课题、参加课题的级别、的数量和级别及编写专著情况等共十八个问题。第三部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采用选择备选答案方式,问题涉及专业是否对口、择业标准、择业方式、择业障碍、求职决定因素、影响求职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初就业工作单位、工作单位类别、工作满意度等十六个问题。通过对以上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本专业读研率高,毕业生去向以传统的医院、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为主,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单位,专业对口率高,并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择业标准更倾向于个人发展及工作的稳定度。建议毕业生放宽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摈弃一次性就业的观念,同时建议学校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引导,使指导就业工作不局限于毕业生,使大学生尽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
贾红杰[5]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个案访谈法对上海某高校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考察了其毕业十余年后的生存质量及在校期间表现,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影响毕业生生存质量的在校经历影响因素。样本的选择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987―1990级的本科生,共计106人,正式问卷由当时毕业生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填写,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习成绩不是影响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适应新事物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3)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踏实肯干精神、实践经验、善于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从用人单位需求与毕业生自身认知比较的视角进行调查研究
在对毕业生自身进行定位、评价方面,单方面的调查有失偏颇,应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描述毕业生现状,了解毕业生需求。
徐凯[6]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探索了天津地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对象既有用人单位,又包括毕业生,调查内容为双方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他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各项能力的权数,得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重要性排序。对比两组问卷相同能力的差异性,探究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能力缺口。继而,从学校角度,通过改变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校企合作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从政府角度,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调整用人单位能力需求,让用人单位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岗位,给予大学毕业生更多的能力培养。
王欣[7]从顾客满意度视角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了研究,他将用人单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顾客,将毕业生作为高校的内部过程顾客。通过以上类比,选取了河北省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及所在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从三个方面考查了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河北省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感知质量、毕业生在自我评价和各项素质重要性认知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差异。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从高校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进行研究
教育评价的思想由来已久,自从系统实施教育的机构出现以后,就有了教育评价,现今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评价在发达国家已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宇[8]通过问卷调查对哈工大的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分层等距整群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共收集了253个班级的6047位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毕业生问卷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毕业生基本情况、毕业生在哈工大读本科时的情况、毕业生对母校本科教育的评价、毕业生个人现状、毕业生第一次工作时的状况。问卷发放采用问卷调查网站与纸质问卷邮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邮寄问卷1300份,仅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网站回收问卷464份,应答率较低。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是综合性很强的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声誉的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的自我评价、社会公众对毕业生的舆论评价。文章从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角度展开了深入研究,仅从理论层面论述了其他三方面对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价的影响。最后,文章展望了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的构建:教育行政机构、高校及中介机构都是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的主体,评估内容包括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评估、毕业生自我评估、社会大众评估。评估指标涵盖毕业生就业率、深造率、校友对学校贡献率及毕业生自我价值实现等。评估模式呈动态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定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议题之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赵琳[9]等采用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问卷(CCSS)2012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和系数集束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先赋性因素与获致性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即大学前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2012年,清华大学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59所院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644份,共得到有效问卷71698份。根据调查前的分层随机抽样设计,59所院校中有55所是全国随机代表性样本。在对分层变量进行加权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分析代表性样本中的“985”院校、“211”院校和地方本科院校共计55所院校67182个样本的数据,具体包括10所“985”院校的11834个样本,15所“211”院校的18519个样本,以及30所地方本科院的36829个样本。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对高等教育的过程质量还是结果质量,学生获致性因素即高中教育经历的影响都要明显大于先赋性因素即社会阶层的影响。并提出设想――备受瞩目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国内多所知名大学、一流中学共同组织实施,旨在改变现有单一选拔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重新,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胜任力。
五、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同时仍有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现有的文献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针对毕业生调查的研究已经比较多。研究视角具有广域性:从用人单位角度、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自身比较角度、从毕业生自身角度、从高等教育评估及高等教育质量角度等方面。这种广泛的研究推动了该领域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使毕业生研究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
但现有文献也有不足的地方:(1)在问卷设计方面,多数文献采用专家咨询法、预调查回馈等来设计问卷,问卷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上还有待改进。(2)多数文献关注问卷内容的适切性多一些,在防止偏倚方面有待加强。(3)在问卷的发放及收集上,在调查对象样本的选择及抽样方法方面,受课题时间、经费及调查对象的依从性限制较大,样本量的选择及问卷的回收率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做好调查的前期工作,对待调查人群进行熟悉,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2)在问卷的设计中,应结合调查人群及研究课题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在敏感问题的设置上,注意提问技巧,防止拒答,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3)在调查毕业生方面,可综合考虑,从多角度立体定位毕业生的现状,如结合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自身评价、高校对毕业生的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对毕业生现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吕部,董兆武.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实证研究[J].探索,2014,(02).
[2]姜煜林.用人单位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6).
[3]张静,梅竹,宋楠.同济大学医学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03).
[4]朱熠.新疆预防医学专业民、汉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5]贾红杰.关于大学生在校经历与毕业后生存质量的研究――以上海某高校部分毕业生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徐凯.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D].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1.
[7]王欣.高校人才培养的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河北省本科院校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8]赵宇.高校本科毕业生社会声誉评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9]赵琳,王文,等.大学前教育经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
[10]李秀一,孔寅平,文.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0,(02).
临床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3
一、实施范围
2008年我县选定2—3乡镇列入振兴计划实施范围。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县要搞好以下六项工作:⑴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医和从事计生服务;⑵完成当年支农支教支医服务;⑶清理代课人员;⑷开展学历教育;⑸选拔高中优秀贫困生资助;⑹选拔、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二、2008年目标任务
1、为乡镇卫生院招录本科以上临床医学中、西医专业毕业生各3名、检验专业毕业生2名、影像专业毕业生2名,共10人;为我县计生系统招录本科以上影像和节育技术专业毕业生5名;全县共15人。
2、全县共选派18名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到各乡镇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工作;
3、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我县确定50名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市、县各负担250元;
4、逐步清理代课教师;
5、全县在乡镇选拔2-5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学历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学历教育;
6、在我县选拔、培养具有代表和典型性农村实用人才5名。
三、实施方法及步骤
1、选派高校毕业生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由人事部门牵头组织,教育、卫生、农、林、水、牧、城建规划等部门配合实施。3月份前县教育、卫生、农、林、水、牧、城建规划等部门按目标任务的要求,对本系统拟招聘人员的专业、岗位、数量进行调查摸底,由县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振兴办)汇总平衡全县需求计划经县政府审核盖章后上报市振兴办,待省、市确定招录方案后,配合省、市组织招录工作,录用人员确定后,按省、市要求及时与录用人员签订就业服务协议,按协议落实工作岗位,同时兑现相关优惠政策。
2、选派本县中级以上人员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工作。人事部门牵头,农、林、水、牧、城建规划等部门分行业组织实施支农工作,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支教工作,卫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支医工作。今年县上选派18人,其中教师5人,医生2人,农业4人,林业2人,水利2人,畜牧2人,规划1人。“三支”工作为期1年,以乡镇为基地,以中、高级职称人员为骨干,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宣传教育等五方面内容开展工作。本实施细则下发后,各主管部门应迅速落实“三支”人员后上报县振兴办。年终由人事部门牵头,各主管部门参与,共同组织对“三支”人员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三支”工作考核合格证,做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3、开展清理代课人员和不达标教师安排到下一级学校任教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要在保证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稳定教师队伍的前提下,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清理办法,按照“谁聘用、谁清退、谁补偿、谁做工作”的原则逐步清理代课人员。县教育部门在学校放假期间要将高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调整到初中任教;将初中未达到大专学历教师,调整到小学任教。通过这些措施为招录的师范专业本科生腾出工作岗位。县教育和人事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空缺岗位的数量进行摸底,分别报市教育局和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和市人事局汇总后分别报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
4、关于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我县选择50名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资助,每人每学期500元,市县(区)各负担250元,费用从市、县(区)“振兴资金”中列支。落实程序由贫困生个人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教育部门确认同意后报县振兴办,县振兴办审核同意后报市振兴办审核确定受助生。
5、关于开展学历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在全县乡镇选拔2-5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学历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学历教育工作。每年6月底前,各主管部门确定学历教育人员报县振兴办,由县振兴办汇总初审后上报市振兴办。8月份省上确定实施学历教育院校,组织考试后,确定合格人员并发放录取通知书。9月份,经批准人员离岗赴指定院校全额带薪参加为期两年的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分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两种形式,由参加学习人员根据情况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人员学习期间保留本人职位,其工资来源、发放渠道不变。对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两年里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省、市、县各负担1000元,资金在各自“振兴资金”中列支。
6、关于选拔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由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负责实施。县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项目,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人才培养办法,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农函大、农广校、财广校等培训机构和通过支农专业人员传、帮、带,全县每个行政村每年重点培养2名农村实用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确保选派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按照振兴计划选派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和福利待遇由县政府根据国家标准,各相关单位必须按时足额予以发放。
(二)按时发放奖励费。选派到基层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本科毕业生的奖励费,由省、市各负担50%;到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医学专业本科生奖励费,省上负担三分之二(每年3335元)、市级负担三分之一。这些奖励费,县振兴办必须按时发放到选派毕业生手中。
(三)积极利用省、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振兴资金,全方位、多渠道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
(四)确保招录高校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招录的基层公务员,部分使用本单位行政编制,部分使用周转编制或专项编制。切实落实振兴计划招聘的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编制。各级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必须在市上下达的增人计划内实行公开招聘。县上为农村中小学、基层站所等招聘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振兴计划,并享受振兴计划相关政策,各单位自然减员后的空缺编制,优先用于振兴计划招聘的人员。
五、工作要求
1、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县上已经依据省市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出了我县的实施细则。下一步要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年底前各相关部门要对照实施细则认真做好自查,县振兴办要将全年实施工作进行总结,上报市振兴办,迎接省上检查。
临床医学毕业生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模式;创新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各高校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服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我国高校在该项领域起步较晚,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和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很多高校都广泛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制约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良性发展,同时降低了该课程应有的实效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职业更新和分化的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满足当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一、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系统化的公共必修课程,它由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与素质、能力与素质提高、就业形势与政策、创业就业技巧、就业权益保障等内容构成。(1-B)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各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了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以及实施经费保障等相关要求。此后,全国各高校均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和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只有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使其实效性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使广大高校毕业生的自我意识、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社会贡献值等产生显著提高,这对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以及促进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充分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虽然在课程建设和理论实践上都进行了多年的有益探索,但纵观各高校实际情况,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实际需求,都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指导课程定位不明确,缺乏足够重视
欧美高校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在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起步较晚,很多职业指导理论都是借鉴国外,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践经验,因此各高校在对待就业指导课程的理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导致该课程在整体定位上不明确,尚未达成必要的共识。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都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相当一部分国内高校仅仅将其视为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没有从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去重视该项课程的发展和创新。据调查,有些高校只在毕业班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就业指导课,有些高校将其开设为必修课,也只在毕业前一年进行。有的甚至仅仅安排为就业讲座。即使将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的高校在教学课时和课程安排上也是相差甚远。多数高校还只是将就业指导课狭义地理解为就是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方法、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等等。由于绝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课设置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深,因此无法做到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和创新实践。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迄今已形成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来说,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在理念、经验、方法和内容上,还是在重视程度、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G3)。
2.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有效创新
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大学生的理想择业、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与传统专业课教学不同,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参与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还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根据社会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多为传统的知识灌输型,通过课堂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实施教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仅局限在课堂上完成,很少采用互动合作、情境模拟、团队游戏等引起学生兴趣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就使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无法真正体会到未来职业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多为团体性的统一指导,没有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单独指导,无法针对不同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进行“量体裁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薄弱,缺乏专业化建设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等相关专业理论,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信息量,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选业、就业、从业经验。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配备固定的专业型就业指导教师,课程教学大多由从事就业工作或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兼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能力,且受日常工作的制约,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研究中去,因此总体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并且课程师资的稳定性、自我提升也没有充分保障,这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模式创新
要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创新,应充分体现出就业指导教育活动的特点,把握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内涵,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通过借鉴国内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机构支撑和制度保障
教育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这无疑明确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为规范课程建设管理提供了基础。各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聘请部分专职人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同时还要建设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制定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定期对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注重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教育反馈。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机制激励大学生课程建设和模式创新,使任课教师乐于就业指导、精于职业规划。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严格、规范的管理,才能激发内部活力,真正促进就业指导课的改革与创新。
2.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
教育部教学[2002]18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各高校要真正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首先要具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就业实践经验,了解用人单位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还应该了解心理、教育、咨询等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劳动就业法规和国家政策。辅导员可以作为这支队伍的补充,在对学生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实现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由学校聘请人力资源专家、企业家、成功人士等来校讲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这些都是提高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补充。
3.创新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
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自身的特点来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点,又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要让学生真正接受就业指导的理念并从中收益,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堂上应当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主题游戏等多种方式充分落实教学内容,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要求,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感悟,必须加大课外实践的力度,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校园招聘会、课外兼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前感受求职经历,增强社会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技能。同时在实践中检验课程指导的成效,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除了班级授课以外,学校还应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辅导活动,比如,开设就业专题讲座、实施心理测验或职业测评、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活动、拓展就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需要的培训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从现实角度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建设和发展,既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个人合理未来、实现就业愿望的需要,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探索和创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随着各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不断专业化,结合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必将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朝阳.探讨深化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理解的教改方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2]王保义.中西方大学生就业指导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5.
[3]王正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