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检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质检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质检验

品质检验范文1

关键词:乳及乳制品 品质检验

不同乳制品所含成分不一样,检测项目不一样,要求的各项指标不一样,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反映真实的结果。乳与乳制品的检验方法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三个方面。

一、感官检验

感官鉴别就是凭借人体自身的感觉器官,具体地讲就是凭借眼、耳、鼻、口(包括唇和舌头)和手,对食品的质量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也就是通过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听、用口品尝和用手触摸等方式,对食品的色、香、味和外观形态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和评价。包括视觉检验、嗅觉检验、味觉检验、听觉检验和触觉检验等。

1.视觉检验。视觉检验就是利用人的视觉器官鉴别原料的形态、色泽、清洁程度等。这是判断原料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感官检验方法。用此方法可以从原料的外观形态和色泽对原料的新鲜程度,原料是否有不良改变以及原料的成熟度进行判断。既要注意原料的整体外观、大小形态、块形的完整程度、清洁程度、表面有无光泽、颜色的深浅等。

2.嗅觉检验。嗅觉检验就是利用人的嗅觉器官来检验原料的气味,以辨别原料品质好坏的一种检验方法。人的嗅觉相当敏感,甚至用仪器分析方法也不一定能检验出来轻微的变化,用嗅觉却能够检验出来。许多原料都有其特定的气味,而当其在腐败变质时就会产生异昧。

3.味觉检验。味觉检验是利用人的味觉器官来检验原料的滋味,从而判断原料品质的好坏。味觉不但能品尝到食品原料的滋味如何,而且对于原料中极轻微的变化也敏感的察觉。

4.触觉检验。触觉检验就是通过手的触觉检验原料的重量、质感(如弹性、硬度、膨松状况)等,从而来判断原料的质量。这也是感官检验的常用方法之一。

5.听觉检验。听觉检验就是利用人的听觉器官即耳来检验原料的振动声音而检验原料的品质。对于一些特殊原料利用听觉检验也是常用的方法。例如用手摇鸡蛋以听蛋中是否有声音来确定蛋的好坏;用手敲击西瓜听其声音来检验西瓜的成熟度等。鲜乳的感官检验主要是进行嗅觉、味觉、色泽、尘埃等的鉴定。首先打开冷却贮乳器或罐式运乳车容器的盖后,应立即嗅容器内鲜乳的气味。否则,开盖时间过长,外界空气会将容器内气味冲淡,对气味的检验不利。其次将试样含入口中,并使之遍及整个口腔的各个部位,因为舌面各种味觉分布并不均,以此鉴定是否存在各种异味。在对风味检验的同时,对鲜乳的色泽,混入的异物,是否出现过乳脂分离现象进行观察。正常鲜乳为乳白色或微带黄色,不得含有肉眼可见的异物,不得有红、绿等异色,不能有苦、涩、咸的滋味和饲料、青贮、霉等异味。滋味、气味与正常牛奶有差距的,质量评定较低,奶价就低,如滋味、气味有明显不同,乳品厂应拒收牛奶。

二、理化检验

食品理化检验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以及仪器等分析方法对食品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添加剂、矿物质等进行检验;对食品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携带上的有害有毒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

1.物理检验。利用食品的一些物理常数与食品的组成成分及含量的关系,如密度、折光度、旋光度、沸点、凝固点、体积、气体分压等。

2.化学检验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多用于常规检验,如营养成分的检验等。

3.仪器检验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利用光电仪器来测定物质的含量。多用于微量成分的分析,灵敏、快速、自动化程度高,但对预处理的要求较高。

三、微生物检验

在乳及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因为不按操作规程生产加工而造成微生物污染。所以在乳及乳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所有接触到乳及乳制品的容器、设备、管道、工具、包装材料等都要进行彻底的灭菌,防止微生物污染。牛乳中常见微生物的种类有:

1.细菌

(1)牛乳中存在的微生物有细菌种类有。乳酸菌、丙酸菌、肠细菌、芽孢杆菌、小球菌、假单胞菌、产碱杆菌。

(2)混入牛乳中的主要病原菌有。沙门氏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白喉棒状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大肠菌杆、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肉毒杆菌等。

2.酵母菌和霉菌

(1)新鲜牛乳中的酵母常见的有。脆壁酵母菌、洪氏球拟酵母、高加索乳酒球拟酵母、球拟酵母等。其中,脆壁酵母与假丝酵母可使乳糖发酵而且用以制造发酵乳制品。但使用酵母制成的乳制品往往带有酵母臭,有风味上的缺陷。

(2)牛乳中常见的霉菌有。青霉、曲霉等,其中乳酪青霉可制干酪,其余的大部分霉菌会使干酪、乳酪等污染腐败。

3、病毒侵害细菌的滤过性病毒统称为噬菌体,亦称为细菌病毒。目前已发现大肠杆菌、乳酸菌、赤痢菌、沙门氏杆菌、霍乱菌、葡萄球菌、结核菌、放线菌等多数细菌的噬菌体。对牛乳、乳制品的微生物而言,最重要的噬菌体为乳酸菌噬菌体,常造成千酪或酸乳加工中的损失。

四、乳及乳制品检验后的食用原则

乳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较高,又极易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受到污染,导致乳品质量发生不良变化。因此对于乳品质量的要求较高。经鉴别已经确认了品级的乳及乳制品,即可按以下原则食用或处理。第一,凡经鉴别后认为是优质的乳及乳制品,可以销售或直接供人食用。但未经有效灭菌的新鲜乳不得市售和直接供人饮用。第二,凡经鉴别后认为是次质的乳及乳制品,均不得销售和直接供人饮用,可根据具体情况限制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料。第三,凡经鉴别后认为是劣质、假冒、掺杂的乳及乳制品均不得供人食用,也不得作为食品工业用原料,只可限制作为非食品加工用原料或予以销毁。第四,经鉴别认为除了色泽稍差外,其他几项指标均为优质的乳品,可供人食用。但这种情况较少,因为乳及乳制品一旦发生质量不良改变,其感官指标中的色泽、组织状态、气味和滋味等4项内容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乳及乳制品的这4项感官指标中,若有l项指标为劣质品级即应按第三条所述方法处理。若有l项指标为次质品级,而其他3项均为优质者,即应按第二条所述的方法处理。

参考文献:

[1]高海生编著.食品质量优劣及掺假的快速鉴别.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

品质检验范文2

该系统提供了每一个工位完成情况的记录,使各工位的工作责任清晰明确,使绩效管理简单易行;

该系统给每一个工位建立了完成工作的档案,便于日后的查询,筛选和统计分析;

该系统具有任务提示功能,每一个工位有未完成的任务或是刚到达的新任务,都能给予及时的提示;

该系统配有文件、标准以及人员管理模块,配有设备管理模块,其功能与认证、认可要求相对接,可满足认证、认可的需要。

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提供完整检验业务流程。

2、系统运行速度快、数据处理的准确率高。

3、清晰的业务流程

对于每一项产品检测,系统中都有与之唯一对应的委托号,用户可以及时了解检测产品所处的检测阶段(如该检测产品是在试验过程中,还是在报告审批过程中),管理人员可方便及时掌握检验任务进程状况。

4、自动化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功能

系统利用计算机的自动化计算功能,进行各类复杂计算,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系统自动处理各类信息,如检测报告自动生成、检测项目结果自动判定,简化了工作。

5、符合三级审核管理模式

系统可以按照三级审核的管理模式,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可以支持电子签名。

6、明确的任务管理

每一位操作员登陆后,能够及时了解当前需要处理的工作,实现了任务即时传递,消除了任务在各环节的滞留时间。

7、严格的权限控制

通过给每个操作员分配相应的操作权限,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限制没有权限的操作人员对敏感数据的访问,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8、网络化管理

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信息共享,便于各部门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9、强大的查询统计分析功能

方便用户查询各类信息,提供图形统计分析功能,辅助管理和决策。 采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存档,方便调用和查询,实现无纸化办公管理。

10、系统界面友好直观,操作简单易学,易于维护。

11、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技术相结合进行加密处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2、具有灵活的打印解决方案,提供分页向导,所见即所得。

13、系统可由用户灵活的定制

自定义标准:用户可以添加新的检测产品标准或者修改原有标准的内容,内容包括标准基本信息、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项目判定依据等。产品标准的类型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

自定义检测产品种类:用户可以新增或修改检测产品种类,不断增加检测产品种类。

自定义试验项目:用户可以为新增的试验项目设定计算公式、设定原始记录模板,用户可以不断增加新的检测项目。

14、基于IE浏览器的形式支持远程管理、维护和升级,通过开发业务平台的使用,系统具有强大的定制和二次开发能力,从而使系统快速维护、升级,简便快捷。

1、该系统主要可以管理所有的样品的检验报告单数据录入、保存、打印、查询、统计(例如:食品、餐具、水质、环境、消杀、劳动、放射、化妆品、农药、兽药、鱼药、化肥、种子(苗)和饲料及其添加剂、农药残留检验、机械、建筑材料等)。同时也包含仪器设备、标准品、化学试剂、玻璃器具的检定等,另外网络版功能包括:样品采样、样品登记、样品签收、样品送检、样品检验、样品评价、样品报告单,同时也包含仪器设备、标准品、化学试剂、玻璃器具的检定等。

2、软件全中文操作,操作简单直观,界面一致,友善亲切。

3、系统具有完美的打印及预览功能。软件支持按照比例缩放打印。

4、软件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及统计功能。软件独具名称汉语拼音查询功能。

5、样品的类别及报告单格式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定义和修改。软件根据检验项目自动打印原始记录,自动评价,自动产生评价用语。

品质检验范文3

关键词:产品监督检验 时效性 决策依据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特性,决定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时效性。如何体现质量监督检验的时效性呢?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要有明确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对象。一般来说,年度的受检产品目录,即已确定了总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对象。但为了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在时效上得到保证,还应在总的监督对象基础上分辨出季、月的具体产品质量监督对象。与此同时,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产品检验时间,固定检验人员,固定检验产品的品种。根据产品质检所产品监督检验的实践经验,这样做可把应该及早检验的产品或应该按时检验的产品,有预见性地做好监督检验。并在时间上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做到适逢其时。

有的产品还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不同的季节应当设定不同的质量监督检验计划,这需要有经验的质检人员进行灵活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产品质量监督具有时效的特点,可以选择分检、抽检等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效率。在质量监督过程中若发现方法不合理,马上进行信息反馈同时研究切合实际的质量监督检验方法,力求尽早形成成熟的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突出时效性的特点,也要同时考虑尽可能降低质量监督成本,因为总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双赢。

二、要从思想上明确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时效观念。对那些适销对路,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新开发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和工作人员,应当有一种为企业着想,与企业心连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上,应力求做到质检工作快、精、准。快与慢虽然是一字之差,但对企业却非同小可。任何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抓好质量和管理,力求提高产品质量使自己的经济效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它们急切地需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数据,以便决策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攻坚活动。由此可见,质检部门对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信息反馈,应有强烈的时效观念,从时效上宜早不宜迟。否则,不利于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质量监督检验的时效性和企业的活力以及影响力息息相关,质量监督检验做得好,企业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反馈制度,让质检人员能够实时把握产品特点和改良空间,可以动态整合各种资源为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让产品在市场上争得有利的生存空间,当然这需要质检人员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品质量监督时效性体现在要比竞争对手的反馈及时,更早做出应对和改进措施,这样才能领先于对手抢占宝贵的市场,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处处受制,甚至有着被淘汰的危险。同时也要注意相关标准的制定,只有标准对产品才有绝对的约束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要严格按照制定的标准进行,不能敷衍了事,还要了解相应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三、要确立信息观念。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对企业所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要肩负提出合理方案提升产品质量的责任,既有限制也有督促,对于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产品检验标准的不合格产品要严禁出厂,不能有一点马虎,同时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尽早反馈,企业技术部门要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克服产品的硬伤,整体上提高产品的质量。切勿不能拖延,本来在月初应该得到的信息反馈到中旬或月末也没有得到,那么企业技术部门就不会作出及时的反应以改进产品质量,即使改进也只能是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全面把握产品的不良信息,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企业效益受损的局面。产品质量监督的时效性要以良好的社会信誉作为保证,不论是抽查还是统检,要在产品的有效检验期内完成检验工作,并且要不断坚持,日积月累,不但能够让企业处处跑在竞争对手前面,还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心理认可,从某种层面上说,把握了产品监督检验的时效性,就是赢得了质检的权威性。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时效性和其质量密切相关,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企业只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把质量监督检验放在首位,才能牢牢地占据市场的主动权。不可否认,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质检部门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而且需要在技术层面不断更新升级,以体现质检的时效性特点,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就越来越多。产品质量监督是一项客观而又繁琐的工作,不同的产品质检标准不同,标准的制定需要反复的客户验证和反馈,最后得出准确合理的数据作为检验标准,以此作为客观评判产品的依据。只有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从而稳固企业在市场中的有利竞争地位。质量监督检验面对的是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不同产品特性不同,市场反馈也不尽相同,并且近些年这些问题有着上升趋势,如果不能及时做好产品质检工作,它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认真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注重产品的社会效应,为我们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好规划。

参考文献:

品质检验范文4

[关键词]作业者;检验;质管部门

中图分类号:F224;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086-01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所有制造业公认的企业发展黄金定律。然而在质量管理上许多企业却走得大相径庭,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大部分走的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路,很少走防患未然之路。

一、质量控制的错误观点

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技术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是必须放在制造加工阶段,即生产过程。

然而很多公司一旦有品质问题,就把责任往质管部门推,认为这就是质管部门的责任,因为很多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错误观点:

a、容许少量的不良意外的瑕疵是无可避免的

b、品质的好坏是质管部门的责任

c、只重视产品的检验,检验人员需要负责解决瑕疵品

d、出了问题都觉得是质检部门的事情

质量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所呈现的结果。有的人错误地认为:质量是检验出来的。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绝对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应该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懂得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企业质量人员一大堆,而且整天忙得要死,产品质量却一直未见提高的原因了。

二、产品质量需要在生产过程实现

美国的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指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要采用事前预防的方法,从一开始就将质量融入到产品中,以降低次品的发生率。当然,这也不是说就要消除检验,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将产品的质量依赖于检验。

1、预防产生质量,检验不能产生质量

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检验是在生产过程结束后把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挑选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检验告知已发生的事情太迟,缺陷已经产生,无法挽回了。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以及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项的可能性。通过预防生产质量,要求资源的配置能保证工作正确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面。

过去一般企业总是对花在预防缺陷上的费用能省则省,结果却造成很多浪费,如材料、工时、检验费用、返修费用等。应该认识到,事后的检验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且往往太迟。各种错误造成需要重做零件的成本,常常几十倍于预防费用。因此,应多在缺陷预防上下工夫,也许开始时多花些费用,但很快便能收回成本。

预防是在错误出现之前就消除错误成因,而不是后期的检查和改正错误。预防包含着思考、计划和分析过程,以预测错误会出现在哪里,然后采取行动以避免其产生。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认为,“培训、纪律、榜样和I导可以产生预防”。管理层必须下决心持续地致力于营造以预防为导向的工作环境。

2、合格品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

质量是每道工序生产出来的,只有好好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才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水平。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必须坚持“三不”原则,即“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这是对待不良品的基本原则,也是首先必须保证的原则,是具体保证品质“零不良”的基础。

不制造不良品――这是每个现场生产人员首先必须保证的,只有不生产不良品,才能使得不流出和不接受不良品变为可能。

不流出不良品――作为操作者一旦发现不良品,必须及时停机,将不良品在本工序截下,并且在本工序内制定处置和防止再发生的对策。

不接受不良品――后工序人员一旦发现不良品,应立即在本工序实施停机,并通知上道工序。上工序人员必须立即停止生产,追查原因,采取对策,控制流出的不良品。

质量百分之百合格不是检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同样一条冰箱生产线,在海尔,就会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在其他企业,就可能生产出带问题的产品。海尔之所以成为世界名牌,第一靠的是质量,第二靠的是质量,第三靠的还是质量。

三、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质量控制

我想许多做品质工作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往往写报告时,质管部一个人完成,其他部门基本上不管。老板觉得品质不是很重要,研发很重要,赚钱才最重要,所以质管部门在公司并没有什么地位,往往说了几句真话,就离着走人不远了。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需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例如,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检测中却很难发现,此时,处于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对质量问题更加了解,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因此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企业正是按照,“产品质量是靠生产”的理念严格进行产品生产的,他们严把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不出差错,一环紧扣一环,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合格的好产品,才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四、结束语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树立超强的品质意识,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执着追求,才能把产品的质量做好,才能把产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对产品质量的真实写照。只有这样的质量追求,企业这艘巨轮才能在惊涛骇浪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才能走的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品质检验范文5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快速检测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近年来关注的焦点。食品质量的检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快速检测技术的出现则简化了这一漫长的过程,使得食品检测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这对于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快速检测技术,使得此项技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从而服务好广大消费者,这是一项关键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真正保证食品安全。

1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概况

1.1快速检测技术的分类与执行原则。快速检测技术,顾名思义,即在短时间内检测出食品问题的一项技术。其简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实验设备和试剂简化,样品处理简化以及在短时间内出具测试结果。食品的快速检测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常见食物中毒快速检测项目、劣质食品与非法添加物检测项目、食品加工关键环节快速检测项目、食品加工用水快速检测项目、真菌类快速检验项目以及微生物致病菌快速检验项目等。同时,快速检测技术也须遵守几项基本原则:一为保证质量,二为安全原则,三为快速原则,只有掌握了这几项基本原则,才能真正掌握快速检测技术。1.2快速检测技术的特点。食品的快速检测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检验结果出炉速度快,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过程的效率。由于检测的样品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且无法全部参与具体检测,因此需要先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将有问题的部分筛选出来,再做进一步的化验。这时,快速检测技术就在食品检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充分做到了有效地分散其他检测环节的职能。另外,在快速检测方法下,样品经过简单处理后即可进行测试,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低,这也大大简化了检测的过程,节省了不必要的麻烦,节省了成本。这一检测方法的另一个显著优点则是其适用于各种检测项目和食物种类,覆盖范围较广,因此应用起来不易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1.3快速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快速检测技术虽然存在许多优点,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首先,快速检测技术得出的检测结果并不精确,且效力不高。根据相关食品检测法规的规定,用快速检测方法得出的检测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只具有参考意义,不能作为具体的执法依据,只有权威机构出具的具体详细的检测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这限制了此种方法的使用和其在日常监测评估中的应用。而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性则主要由检验环境的开放和设备的简单所致,在这一条件下检测结果极易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偏差。另外,快速检测技术在一些情况下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效率低下。这主要是因为相关检测政策不够完善,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及农业部门等部门的职能分配不同,在进行检测时很可能会出现重复检验或者是漏检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检测的效率,影响了检测效果。因此,快速检验所得出的结论不能作为检测的直接结论,还需进一步地具体化验才能得出准确结果。

2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

2.1建立合理健全的食品检测制度和法律法规。要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首先需要相关检测部门建立起一套严格有效且执行力高的食品检测制度。做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规范操作,尽力做到不出现由于操作上的差错而产生的测试结果偏差。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时检修和完善,及时发现设备机器发生的故障,将机器故障引起的检测偏差发生概率降到最低。做好检测试剂的保存,保证其实验效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和考勤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从制度上监督和管理检测人员,使检测人员的检测流程更加规范化。同时,在法律方面,由于快速检测在法律效力上的缺失,使得快速检测的权威性不够高,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快速检测的权威性得以提高,同时也帮助食品检测更加有效率地完成。另外,在食品检测管理中,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分析各种检测方法的经济效益,使得其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和效率。另一项必要的措施则是积极争取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资金,从而保障检测设备、实验试剂以及操作等方面的经费,以保证整个检测过程的正常运转。2.2提高检测人员素质。检测人员是否合格,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都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因此,对检测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是重要的一步。做到严格规范检测人员的检测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避免由于操作失误而产生的实验结果偏差。同时,努力引进专业的高素质检测人才,壮大食品安全监管队伍,以食品专业人员为基础,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科学严谨的检测团队。壮大食品检测力量,使检测人员的各个岗位职能得以最大化地实现,从而保证整个团队的高效运转。另外,还要对检测人员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使其树立起责任心和公德心,从而在日后的检测工作中热切地投入工作,扼杀懒惰和懈怠的不良风气和工作态度,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总的来说,保证检测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才能避免检测工作中产生不必要的失误和经济损失。2.3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食品的监督检测并不只属于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由不同的部门一同承担,以此来保证食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一种产品在生产和发行过程中可能会经历质检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机构的抽检,而对于普通食品来说,大部分已经由基层农业和质检部门完成了检测,在进入流通领域后再由工商部门进行检查,其实只是一种重复的检查行为,对于检查产品质量并没有太明显的效果,反而浪费了人力物力。而对于一些分类较为模糊和边缘化的食品来说,又无法指定特定的部门来对其进行检测,这就会造成漏查的情况。因此,明确各部门职能,划分清楚各部门的抽检责任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这就需要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让一切检测工作变得井然有序,职责分明。

3结论

食品质量的快速检测技术优点明显,对于整体食品质量的安全把控有着重要意义。尽管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大大简化了整个质检流程,提高了整体的检测效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想要最大程度地利用这项技术,使其服务于整个检测流程,就需要相关检测部门积极调整管理策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不断吸收相关专业人才,努力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合力为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作者:徐巍巍 单位:绥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参考文献

品质检验范文6

一、检验样品的抽取

样品是检验的对象,如果样品出了差错,所有检验活动可能成为无效劳动,由此导致的检验结论错误,亦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因此,除单件样品和送样检验,应对样品质量负责以外,样品的抽取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第一关。

1、抽样依据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抽样依据是检验工作的第一步。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2个抽样检验国家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计数抽检标准GB/T2828.1-2003与计量抽检标准GB/T6378-2002,同时有很多产品标准中对抽样方法、数量等也作出了具体规定。一般情况,应采用产品标准中规定抽样方法抽样,不考虑其他通用的抽样标准;特定情况下,亦可按双方商定的抽样方法和数量抽取样品。工作中发现,个别质检机构在抽取样品时,不了解标准的适用范围,也不了解标准规定的样品数量的确定原则,无论样品批基数是多少,抽取的样品数都相同,有的甚至将随机抽样变成了随意抽样,拍脑袋确定样品的大小,从而造成结果判定错误,给经营者和消费者造成损失。

2、抽样人员的选择

现场抽样人员不得少于2人,抽样人员要有责任心,必须熟悉抽样标准、抽样方法、抽样部位、抽样数量等抽样规定,能熟练使用抽样工具;按照国家有关抽检分离的有关规定,有条件的质检机构应将抽样人员和检验人员分开。

3、抽样单的设计和填写

抽样单是质检机构出具检验报告的前提,也是监督检验后处理的重要原始材料。其内容要力求完整,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至少做到一类产品格式统一。其基本信息应包括:

产品名称、商标、规格型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出厂等级(必要时)、执行标准、抽样基数、抽样数量、抽样日期、抽样地点、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电话、邮编、电传、样品编号、抽样人员姓名、被抽样企业负责人姓名(签字盖章)。有时还须增加委托方要求的其他信息等。抽样单填写要字迹公正、清楚、准确,所有项目要用全称,不能用简称、缩写、俗名,以免引起误解。

4、样品的抽取

一是抽样人员到达抽样地点进行抽样,首先应向被抽检方出具抽样依据文件和抽样人员身份证明文件。二是依据标准抽取样品,抽样数量不能随意增加,更不能少于规定要求,否则造成不能满足检验要求或检验结果不能代表检验批质量水平,使整个检验活动成为无效劳动。三是须加倍抽样的,要一次抽取,以免检验出现不合格样品做加倍检验时,没有样品可检。但加倍检验样品可封存在被检企业,须作加倍检验时再行调取,不须做加倍检验时,可减少样品运输及处理的工作量。四是封样。常用的密封手段有纸封、铅封、漆封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作到拆封后能恢复原状;封样部位应保证不破坏封样材料不能取出样品;封样材料被破坏或样品被调换后应容易识别。总之,样品密封应避免出现前边抽样人员才走,后边企业揭下封条调换样品等情况的发生。

二、检验依据的选择

有的质检机构检验时,习惯选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而不掌握企业到底执行什么标准,造成选用的检验依据和企业执行的标准不符,直接影响到相关方的经济利益或产品质量问题。标准化法规定,除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等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执行外,对于推荐性标准允许企业有所选择。因此检验部门在选择检验依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属于强制性标准调整范围的,不管企业是否执行,都应选用强制性标准检验。因为“标准化法”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2、不属于强制性标准调整范围的,应将企业声称执行作为检验的依据。

3、随着技术进步,产品标准修订周期越来越短。但由于企业得到标准修订的信息滞后,再加上商品流通必滞后于生产一段时间,对这些产品,一般应该选用产品生产时的有效强制性标准,即新标准生效前生产的产品用旧标准检验,过渡期按标准对过渡期的规定检验,新标准生效后生产的产品选用新标准检验。对推荐性标准,企业未按其组织生产,对外宣称也未执行新标准的,一般按选用检验标准原则对待。

三、检验方法的选择

上一篇小港渡者

下一篇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