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1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指结合电磁感应、互联网和计算机于一体的电子教学系统,是对教学设备的进一步改善,成为教学方法中的有益补充,为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诸如电子白板形式化,未能充分发挥白板教学功能等问题,影响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因此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意义重大。本文就此深入探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提高教师运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教学的水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交互式白板教学能够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直观的画面,异彩纷呈的影像资源和图形面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成效。例如,教师在教授《雪孩子》一文中,在导入教学环节,通过交互式白板链接网络资源的特点,将一部关于“雪孩子”的动画片生动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磁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以及动感的画面中自主引发对文章的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由此发出疑问:“雪孩子最后究竟去了哪里了?假如我们重新再堆一个雪人,它是不是又回来了呢?”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巧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辅助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必教的内容,那么教师在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中是如何实现高效的教学呢?部分教师选择运用探照灯和汉字笔画功能来实现辅助识字教学,运用探照灯可以突出汉字的笔画,能够突出汉字结构的重点,便于学生掌握,运用笔画的功能能够呈现汉字的书写顺序,有利于学生汉字书写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在教授《乌鸦喝水》中汉字:口渴、到处、办法、旁边、喝等。教师预先将这些词语在白板上做好并保存,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汉字部分时,就用探照灯照射汉字部分,学习认识哪一个汉字教师就用借助探照灯的功能集中到哪一个汉字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需要学习的汉字,使得各个汉字之间的学习不受干扰。而对于其中汉字“渴”字笔画的讲授,则运用笔画的功能将汉字书写的顺序一笔一笔呈现出来,教授学生正确的书写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互动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影响下,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成为教师改变教学策略的依据,很多教师开始使用交互式白板教学时,过度依赖网络资源,偏离教学主体,未能将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成效不高,因此,明确交互式白板教学的辅助地位,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例如,教师在教授《司马光》一文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就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用粉笔做批注,通过批注构建起师生之间的交互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最终实现教材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司马光”一文中的司马光是如何拯救同伴的,教师可以预先在电子白板上进行标注,并让学生进行勾画,例如,找出文中的关键字:“没有慌、搬起、使劲砸”等进行勾画,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勾画和分析教师就能掌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反馈训练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2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谈谈实施“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点尝试。“遨游汉字王国”活动设计了三个板块:(1)梳理知识,整体把握;(2)制订计划,开展活动;(3)总结收获,交流成果。第一板块在虚拟课堂进行,第二板块使虚拟课堂与现实活动相结合,第三板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第一板块:网络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虚拟课堂中完成。以下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导学案:

(一)“有趣的汉字”活动建议

1.活动的目的:感受汉字的神奇与有趣。

2.活动的要求:认真阅读提供的材料,受到启发。

3.活动的内容:搜集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阅读材料”之一:

1.《字谜七则》。

思考:《字谜七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你能应用汉字的笔画笔顺、增减偏旁部首(或部件)和象形、形声、会意的造字方法编字谜吗?

2.阅读了解。

《有趣的谐音》《昌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

(二)“我爱你,汉字”活动建议

1.活动的目的: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2.活动的要求:“加深对汉字的热爱”“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点实事”。

“阅读材料”之二:

《汉字的演变》

对照比较七种字体,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1.《汉字小知识》。(通过班级网络平台了解如下知识)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选择性阅读。

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虚拟课堂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不仅给学生以完全的自由,也让文字材料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获取信息。

第二板块:网络学习和设计活动相结合――充分感受自主

(一)设计意图

在第一板块知识梳理的基础上,采取虚拟学习和设计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

(二)活动内容

1.在网上或图书室搜集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2.搜集、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的活动。

3.搜集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者笑话。

4.搜集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资料,感受汉字的神圣与纯洁。

5.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或因为写错别字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

6.进行一次社会用字调查,将调查结果写成简单的报告或者建议书提交有关部门,推动社会用字规范化。

7.搜集书法作品办展览,欣赏汉字的优美。

(三)活动要求

1.虚拟课堂大讨论,使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展开活动,从而了解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神奇有趣。

2.兴趣相近的学生自由组成兴趣活动小组,教师适当调配人数。

3.各组归纳整理,制订活动计划。本次活动由于有一定的要求,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和疑惑,通过上网搜寻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来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牢牢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第三板块:现实课堂教学――主体性得到升华

(一)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收获、交流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内容

1.遨游“字谜快活林”。除阅读材料出现的字谜外,学生的搜集和整理给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撷取部分摘录如下:

第一组:

(1)人人一致。(2)自小在一起。(3)口罩。(4)没点主见。

(谜底:丛;省;回;现。)

第二组:

锥、鸿、典

附:参考答案(1)一堆沙土变成金;推开手,换金来。(2)江边飞来一只鸟。(3)一曲开唱八音合;两手捧着一本书;曲头兴尾。

2.遨游“谐音欢乐谷”。学生通过搜集、排练进行现场表演。

(1)表演一:《太后―太厚》;(2)表演二:《“是”字述职》。

3.遨游“汉字练兵场”。集体交流写错别字的危害。

4.遨游“汉字聊天室”。这项活动是为学生课外虚拟课堂自主性提高、升华而布置的任务。

(1)搜索“世界掀起汉语热”。

①多媒体视频阅读。

②点击:《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之起源与形成》。

③讨论:为什么全世界会掀起一股汉语热?发表微博、博客日志或与网友QQ聊天。

(2)与中国古代书法家对话。

①搜索“王羲之”。

②搜索“柳公权”。

将网络平台引入语文综合性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舞台,学生在此能充分地表达心声、互通信息、沟通情感、共同协作,进行民主的、自由的、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激活,自主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主体性也就相应的获得了发展。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3

一、 巧用简笔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意境深远旷幽,诗人常会选择某一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古诗或浓墨重彩,或渲染勾勒,或豪迈奔放,或静谧闲适……诗中一个个生动的意象成了画面的元素。但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经历和素养,难以体会到诗中的意境,此时就可以巧用简笔画来引导。

如读柳宗元的《江雪》,我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远处,连绵的白色山峦;近处,辽阔的大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万籁俱寂中,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坐在小船上,静静垂钓……远离了喧嚣,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人的心境也如冰雪般透亮清澄。柔软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勾勒出绵延的雪山、江水、孤舟、渔翁、蓑笠、鱼竿、酒壶。

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意境呢?此时,教者可以用线条描绘出诗中的几种意象,让一幅意境深远的白描画跃然黑板之上,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虚实相间,主次分明,雪山与江心一片空白。白色粉笔的线描呈现出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怀何等淡泊释然,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环境中,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心念。凝视画面,学生仿佛就能触摸到诗人的一颗孤寂而又不甘于寂寞的心。

再如杜甫的《绝句》,这是他一首色彩明丽、心境愉快的诗歌。翠柳、黄莺、白鹭、蓝天、皑皑的雪、停泊的船,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画面。教者可以用上彩色粉笔,寥寥几笔描绘出诗中的几个意象,那艳丽又淡雅的画面,定会使学生陶醉其中,从而也能体会到杜甫此时十分难得的怡悦情怀。

二、 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情节

对于学生不熟悉的文章内容,或者难以读懂的段落,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加深印象。

《天火之谜》一文,叙述了富兰克林做实验来揭开天火谜团的过程,第四自然段把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写得极为细致完整。但读到风筝配置及其用途的文字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此时辅以简笔画,可以让学生了解语句的前后关系,让段落的叙述清晰起来。

此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描述,选择关键词来呈现制作步骤。当教者用简笔画把那特殊的风筝呈现在黑板上时,学生自然会目不转睛地看着,显然老师的简笔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风筝、铁丝、麻绳、铜钥匙、丝带,根据文字的叙述先后,一步步画出来。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看画画,便会逐步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上面的教学环节,以简笔画“注释”文字,使文本形象化,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感受到富兰克林周密、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冲破习惯阻力,大胆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三、 巧借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汉字有着独特的造字方式,或象形,或指事,或会意,或形声,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甲骨文、金文最能体现汉字的象形特征。在黑板上随手画几笔,出现一个有趣的古汉字,能够刺激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形成对汉字结构及由来的探索欲望。

比如“矛”在金文中为,像头带尖锋的长柄武器,柄上有扣环,便于手握。教学此字时,教者可以画一个矛,让学生用图画和古文字对照,找到“矛”的造字秘密,同时对于古代的兵器,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了解,比如“弓”,早期甲骨文为,像一个弯拱上绷着的丝弦,上端有挂钩。如果我们教师能很真切地画出来,学生怎么会不乐于学习、掌握汉字呢?

再如“连续”“继续”“陆续”这三个由“续”组成的词语,它们都有“连接下去、进行下去”的意思,但其表达的意思又是有区别的。为了形象地让学生区别和应用,简笔画又可以大展身手了。教者可以用一条射线来表示事情在进行中,“连续”而没有中断;“继续”表示事情接着连续下去的意思,可以先画一条线段,间隔后再画一条射线,表示事情停顿后再按着既定的方向进行着。对“陆续”的理解,则使用长短不一的线段来表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使“画”成为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感情支柱。学生看到黑板上几个富有节奏的线条,内心就会产生与词相应的画面,自然会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4

一、分析形旁,推敲字意,判别错字

1.发挥形旁在文言文阅读中疏通词义的作用

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生僻的字词,如何在学习和考试中啃掉这些不期而遇的拦路虎呢?分析部首偏旁,推敲字义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1)分析形旁,推敲字词的本义

在文言文中利用部首推敲字词的意义,可帮助学生疏通文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这种见形猜义的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只能猜个大概意思,并不能取代平时的字词学习,所以平时要善于归纳总结,遇到生僻字要多查字典,多积累。

(2)分析形旁,由本义推敲引申义

汉字属象形文字,集形、音、义于一体。许多汉字“见形知义”是汉字一大优势,特别是部首偏旁可以代表词义的范畴和方向,见木字旁知与树木有关,见贝字旁知与钱财有关,通过不同形旁的提示去理解字义。在具体教学中,常碰到带贝的字:七年级《伤仲永》“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八年级《大道之行也》“货恶其弃于地也”“盗窃乱贼而不作”中的“贼”。九年级上《隆中对》“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的“资”。其中“货”“资”用的是本意,“贤”在句中作“超过”“胜过”讲,用的是引申义。

可见,要多联系学过的字词,并结合语境,多思考多推敲,就会有所收获。

(3)分析形旁,注意词类活用

只要通过推敲部首偏旁弄清了字的意思,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用的问题,有些地方用本意,有些地方用的是引申义,有些地方却用词类活用。如,《核舟记》中“箬篷覆之”“箬篷”从竹字头,意思是箬竹叶,此处名词作状语,解释为“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涉及到形旁的字可以简单提一下,复习时可以把这些字罗列到一起深入学习,如,哪些用的是本意,那些是引申义,那些又是词类活用。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汉字的小技巧,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简约性,使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规律,轻松推敲字意,疏通字词。汉字的形旁就是字族的血脉,把成千上万的汉字分类,便于大家的学习和掌握。

2.推敲形旁,鉴别错别字

相同部首和偏旁的字,就是一个大家族的成员,相同的偏旁就是他们的家族标志,是区别于他族的特征。相同形旁的汉字的意思必有许多相似性,正如近亲之间的关系。在错别字专项训练中,亦可利用部首偏旁甄别错别字。如,学生容易混淆的“噪”“燥”“躁”。

“噪”是口字旁,因此,本与虫或鸟的烦乱鸣叫有关,如,有“蝉噪”“鹊噪”“群鸦乱噪”等说法。“噪音”则是指刀刮玻璃、车轮轰鸣、飞机声浪等嘈杂刺耳的声响。

“燥”是火字偏旁,指火烤般干燥。“燥热”当然是说既干又热。不同于湿热;“口干舌燥”当然指极度口渴的嘴干难耐状况。上焦火盛称“燥火”,中医常诊断病者是燥热咳嗽还是风寒咳嗽,此时“燥”即指“火”。

“躁”是“足”旁,可想而知是指顿足捶胸之急躁状态。因此,“躁”指焦躁、性急、不冷静。所以,有急躁、暴躁、焦躁等词。“躁动”指因急而动或不停地做作,坐卧不宁的样子,人们常把即将诞生的事物,比喻为躁动于腹中的胎儿即是这个道理。

同理,可以区别“暇、遐,瑕”“载、裁、栽”等形近字。同样的偏旁,相似的字意,知道了形旁的作用,判别错别字就方便多了。

方法永远是最重要的,授之以渔胜于授之于鱼。把通过形旁推敲字意的方法教给学生很有用。

二、感受汉文之美,汲取传统文化

汉字有美的特性,善与真就是一种美,而汉字与中国儒家思想关系密切。《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着中国人好客热情,重礼仪的风格。先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好客善良的品行后世一脉相承,发扬光大。作为一种汉民族的民族品格,其文字当中也彰显了好客的品性,如“客星”,中国古人把彗星称作“客星”,其热情淳朴之风可见一斑。近代西学东渐,翻译作品增多,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国家译为“美国”,尚法之国译为“法国”,重德之邦是谓“德国”,这些名称的翻译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礼仪之邦的特点,翻翻世界地图,我们把汉字中最美最好的词语都送给了别人:瑞典,瑞士,荷兰,英国,意大利……翻译人名时候也是褒义词居多,如,“爱因斯坦”的名字,多好的翻译,取“喜爱探究事物原因”之意。细数翻译的人名,会发现使用频率很多的有“利”“德”“客”等字。可见,民族传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汉字,这些在授课中可以传授给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也是一种民族骄傲。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格律诗 翻译 狄金森 翻译原则

一、汉语格律诗的特点简述

汉语格律诗自古有之。《诗经》中最早的诗歌写于西周初年,人们写诗时就已经创立并遵守押韵等诗作规则了。至少在商朝,人们已经在写格律诗了。甚至于说,当人类开始出现文化的迹象之时,比如在尧舜禹时代,人们就在自觉地写格律诗了。因为他们知道,要把几句话写成一首歌曲一样,念起来动听,有乐感,那就是诗。只是那个时代的诗歌没有流传下来而已。因此,有乐感的、念起来朗朗上口的、意思连贯的几句话,就是格律诗。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每行字数多少是次要的,关键是要相等字数,或四个字,或五个、七个字;或者是字数有规律的变化,如宋词。诗歌押韵只是次重要的规则,其字数和行数是不确定的。每首诗可用一个韵,或者两个韵,甚至两个以上的韵,也允许换韵。既可在偶数句上面押韵,也可奇数句和偶数句上都押韵,这样的押韵方式就会很灵活。

诗歌发展到了唐朝,迎来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岁月里,诗人们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就有五六十个。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诗人们把诗歌主要固定在了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上。在这个时期,除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涌现了很多成就卓著的诗人。他们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边塞诗闻名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中唐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他们都以高超的智慧和能力,把汉字在诗歌中运用得非常自如和超凡,极大地提高了汉字的表现力,而又遵守着诗歌的格律规则,使后人难以企及和超越。

这些规律简述起来就是:形式上的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平仄或轻重音、用韵和对仗等等。比如,在律诗中连续两行诗的汉字要遵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规律等等。具体的格律形式还是很复杂的,但还有更重要的写诗规则,那就是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思想和道德深度,要有同情心。否则,只是符合平仄变化要求的填词,那是生硬、空洞的,不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流传。南宋诗陆游有言:“汝要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诗内功夫”,是指格律诗的所有规范、规则;所谓“诗外功夫”,是指做人、修身和正己。

二、英语格律诗的特点简述

诗歌语言的共同特点:语言是形象的、富有音乐性的。它是人类早期的音乐,有鲜明的节奏感和优美悦耳的韵律。英语格律诗也一样。

英文格律诗的具体特点是指它的格律诗、无韵诗和自由体三种形式。英文格律诗的节奏感也很强,它主要靠重音低音的出现频率(称为“格”)来体现节奏的快慢。常见的格有七种,最常见的格只有两种:即在一个音步(foot)中有两个元音:1.一轻一重的音步叫“轻重格”或“抑扬格”;2.一重一轻的音步叫“重轻格”或“扬抑格”。可以根据诗行中轻重音出现的规律和音步的数目判断它的格律,即所谓的“格律分析”或“音步划分”。这样,某诗的格律形式就会是“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或“五音步扬抑格(trochaic pentameter)”,或“四音步抑扬格(iambic trimeter)”,或“四音步扬抑格(trochaic trimeter)”等等。

“音步”和“格”是诗行中的节奏和韵律(rhythm)。就像汉诗中的“平仄”一样,这是英诗中最难掌握的规则。著名诗人如“弥尔顿、雪莱、济慈、朗费罗”等等都常常“违规”。可见,即使很严苛的规则,也是可以突破的。

所谓押韵或韵式,是指相同或相似的音节读音依照规律出现在两个或更多诗行的相应位置上。可划分为全韵、近似韵(也称“有缺陷的韵”)、尾韵、行内韵、词首韵、男韵和女韵等。

全韵是最严格的韵,是指元音和元音后的辅音完全相同。如“cloud―crowd;trees―breeze;know―oh;me―be”等等。

因为压全韵很难做到,所以就不得不以近似韵代替之。近似韵有三种情况:1.最后的辅音相同,但前面的元音相似而不相同,如“stone―one”。2.元音相同,后面的辅音不同,叫“谐元韵”,如“lake―fate”。3.元音不同,所有的辅音都相同,叫“谐辅韵”,如“black-block; reade-ride”。

押韵也是英汉诗歌中的重要一环。正如高东山所说:“巧妙的用韵不仅是声音的共鸣,也含有语义和逻辑的联系,能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的联想。”[1](P15)

总而言之,英语和汉语的格律诗规则都是非常复杂的,需要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但第一重要的写诗原则是:表现人们鲜活的、生动的、正义的、有价值的、有道德的思想。第二重要的原则:汉字数目(以及英诗中的音节数目)是相等的,或者有规律的变化。第三重要的原则是押韵。第四重要的才是“平仄”“音步”或“格”。

三、英诗汉译的理论思考

正因为汉英格律诗的写诗规范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又都只是表面的现象,是次要的因素,其诗歌内涵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英诗汉译时,首先应该把精力用在吃透原诗的内涵上面,力求传达出原诗的深刻内涵。其次是外形方面。对于英语格律诗,应将其翻译成“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并将英语自由体诗翻译成汉语的自由体诗;反之亦然。但例外还是有的:即,如果英语格律诗无法翻译成“仿汉语格律诗”,那就只能翻译成汉语自由体诗;英语自由体诗也是可以翻译成“仿汉语格律诗”的。

为什么说是“仿汉语格律诗”呢?因为中国古诗所包含的几项原则,如平仄变化、押韵等规律没法符合英诗的要求。比如,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的行数少,字数也少,而英诗的诗行会更多一些。又因为英语的一个音节相当于一个汉字的位置,而英诗的每一诗行都会超过五个或七个音节,每首诗都会超过四个、八个诗行等等。另外英诗中的“抑扬格”或“扬抑格”更是难以翻译。

尤其是汉字的“平仄”发声,这是古人确定的读声规则,我们现在也难以把握。我们听不到古人发音的录音,但是一句“乡音无改鬓毛衰”说明,古人的“乡音”也就和现在同一地方的方言是一样的,从古到今没有多大变化,但它和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

古汉字的平仄是以哪个地区的方言为基础来确定的?在相当长的古代时期,文化的繁荣之地位于长安到洛阳一线的中原地区。那么,平仄的确定是以西安话还是以河南话为基础的?而现代普通话,却是以中原以北的北京等地的方言为基础方言重新确定的。

有人研究证明: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平”声,三、四声相当于是“仄”声。这只能是个大概的说法。既然如此,在这方面追求和古诗的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符合部分规则,只能译成“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

四、译例的理论分析

1.采取“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进行翻译时,只能取其有利于英诗的几项因素。如模仿汉语诗中的押韵,模仿其整齐紧凑、意思浓缩、对仗和节奏感;尤其要体现出一定的韵式和节奏,因押韵而产生的乐感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如果个别英诗无法这样翻译,也可采用汉语自由体诗的形式去翻译。反之,对于个别英语自由体诗难以译成饱含诗意的汉语自由体时,也可采用“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进行翻译。

现列举美国诗人狄金森女士(EmilyDickinson[1830~1886])的一首小诗进行点评分析,以实例诠释英诗汉译的翻译原则。

狄金森是美国早期的传奇女诗人。一生未嫁的她在孤独中创作的大量诗篇,是她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在她有生之年,其作品未能出版,这却丝毫没有折损她丰富的诗歌创作天分和深刻的诗意内涵。据统计,狄金森为世人留下了1800多首诗。狄金森去世后,她的亲友曾编选出版了她的部分遗诗,于19世纪末出版了三本诗集。

狄金森的短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抵应该算是美国自由体诗歌的创始人,且诗作价值很高。尤其是她通过短小的诗歌而超前反映了个人的幻想、想象、思考和心理活动,其独创性功劳和价值是很丰富的。由于她的诗歌在生前未能出版,根据著作权法,自由体诗歌的创始之功便由惠特曼(Whitman[1810~1892])获得了。

美国现代诗歌兴起之后,她便作为现代诗的先驱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评论中的热门题材。1955年,《狄金森全集》出版,共有三本诗歌集和三本书信集,从而奠定了她作为女诗人在美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2.狄金森写诗时非常随意,好像是信手拈来。她既不给诗歌起标题,也不给它署写作日期,有时押韵,有时不押韵。因此,后人整理诗作时在时间排序上是无能为力的。标题的使用上也统统使用原诗的第一诗行作为标题,且很多字母都保留第一诗行的写法,没有大写;或者用编号作为诗作的标题。例如诗作I’m nobody! Who are you?

I’m nobody! Who are you?

Are you nobody, too?

Then there’s a pair of us ―― don’t tell!

They’d banish us, you know.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

How public, like a frog

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

To an admiring bog![2](P92)

汪义群翻译了该诗,孙梁校对。他们将标题译为“我是无名之辈”,将作者译为“爱米丽・狄更生”。译文如下: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那么,咱俩是一对――且莫声张!

你懂嘛,他们容不得咱俩。

做个名人多无聊!

像青蛙――到处招摇――

向一洼仰慕的泥塘

把自己的大名整天宣扬![3](P341)

3.点评:该诗是一首用词简单的自由体,但也有“frog”和“bog”压全韵,“somebody”和“day”压近似韵,音节数基本相称;其含意则颇为深刻。此诗的写作时间较早,应该是她投稿的几首诗遭到拒绝之后写出来进行自我安慰的。因此,诗中的“你”不是指她的朋友,而是指“被拒绝发表的诗歌”,进而指她的所有诗歌。诗人表示,自己和“你”都被世人所抛弃了,即“他们容不得咱俩”,但是无所谓,我们俩相依为命就可以了。这胜过那些沽名钓誉的名人和大众,他们是青蛙和泥塘的关系。

如果根据诗歌的一般翻译原则的话,就这样一首短诗而言,汪义群的译文很不符合中国人的读诗习惯,形似而神损。既然译诗的要旨是保留其深刻的内涵,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坚持保留其表面的诗作结构,故应模拟中国古诗形式翻译之。

4.笔者将标题译为“默默无闻”。因此语言更浓缩一些,诗味更浓厚一些。译文如下:

默默无闻欲问卿,

我俩竟是相同命。

成双相伴别显示,

任凭众人把我摒。

成名立家多无聊!

像只青蛙四处跳。

整日对着烂泥塘,

来把你的臭名叫。

因篇幅所限,笔者没有详细分析狄金森的个性和写诗风格。但笔者是在对诗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来翻译这首小诗的。这样翻译标题,是因为标题的翻译历来都是很灵活的意译,成功的译例也很多。

诗作反映的是诗人愿意独处的人生观,这也符合身为基督徒的她修学基督教义的要求,她就像是在家修学的修女;同时她也对另一种人生观表达了轻蔑的态度。这就是她立志不嫁、不投稿、不发表诗作,并愿意独处的理念依据。在翻译时,译者要将这个理念渗透在字词之中。因此,从笔者的译文中,读者不难看到该诗流露出的轻蔑口气。依据诗歌的深刻内涵来翻译,用“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来表达,不拘泥于原诗的表面单词,乐感更强,文字更浓缩、更紧凑,从而更像是押韵的(格律)名诗。译文中的很多汉字都不是原诗表面所有的,但都是符合原文内涵的。

五、结语

上文已经详细探讨了诗歌的理解和翻译原则问题。汪义群对原诗理解得比较好,只是翻译方法上太过直译,以至于汉字根本就不象是诗歌语言,难以入诗。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诗歌王国而言,读者也很难把它看作是“名诗”。根本原因是因为译者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理解得不够深刻,最后不得不直译。而直译后的汉语显得平淡无奇。

美国的文学历史很短,狄金森的诗歌当然是不能和某些英国诗歌相比的,更不能和中国古诗相比。但既然美国人喜欢,认为它很重要,我们翻译时就要考虑它的国别价值所在,从而要把它翻译为一首有水平的汉语诗歌。于是在这里就要打破一下常规,改变一下角度,用“仿汉语格律诗”的形式来翻译这首英语自由体诗。只有改变用词用语的角度,依据原诗的深度内涵来翻译,才能译成仿格律诗。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仿汉语格律诗”形式就是指“仿汉语古诗”的部分表面形式,而不能完全符合汉语的格律诗要求。有些译者可能认为,既然不能译成绝对正确的汉语格律诗,就索性将英语古诗都翻译成了汉语自由体。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这样的译文必然会破坏原诗中的一些要素。所以,翻译时要顾及原诗的背景和表意的需要,不能过分追求译者的自由表达和自我表现,但也不能追求绝对的满意和正确的古诗形式。

参考文献:

[1]高东山.英诗格律与赏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3.

[2]Bode,Carl.Highlights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Washington D.C.:English Language Program Division,1987:92.

[3]孙梁.英美名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范文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初始阶段,他们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自己已较熟练的母语。在语文低段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写准字形、读准字音、弄准字义,进而理解词义、语义,为将来的高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训诂学与小学低段教学看似相去甚远,但我们认为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训诂知识和训诂思想。这不仅关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关乎课堂教学的准确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一、运用形训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形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字词,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在传统小学中人们认为汉字产生中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而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尤其是一年级起始阶段,存在着较多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如“木”“手”“日”“月”“本”“休”“雨”等等。教师如果仅从字音、结构、笔顺来讲解汉字,学生会感到枯燥,打击孩子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形训方法使识字变得生动而有趣。如“木”在甲骨文中写作,似树木形,“休”甲骨文中写作,似一人倚靠在树下休息。这也是近年来人们倡导的字理识字法。学生既可以生动有趣的识字,又能准确掌握生字词的含义。但这一方法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以形说义”分析字形所了解的是這个字所记载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注意不能无限推而广之。

二、运用训诂方法,提高古诗文字词教学的准确性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词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外,其余一些词的含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从而对古代篇章中的一个词的意义做出正确无误的解释,避免出现“以今律古”的错误,即人们在理解古语的过程中,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用现代人的概念、观点理解古人而造成的训释错误。

部编本教材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这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古诗文所占比例增大,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套教材选录124篇古诗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要想准确解释古诗文中的一些词义现象,向学生准确传授古诗文知识,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意识和训诂知识。

如部编本第二册中《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床”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用的家具,是一种卧具。但在古汉语中“床”也指称坐具,《礼记·内则》“父母姑舅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陈澔在《礼记集说》中注曰:“床,《说文》云‘安身之几坐’,非今之卧床也”。此处“床”作“坐具”义更恰当。

在部编本第二册语文园地七中收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一句古语,课本“见”注音xiàn,并未做任何注释或解释。到第三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又一次出现“见”读xiàn,在这里课本出注“见,同现,出现”。对于略有训诂常识或古汉语知识积累的人来说,“见”与“现”是一对古今字,在造字初期“见”可以表示显现、显露义,后因“见”所承担的词义过多,造成了使用中的混淆与不便,人们创造出“现”字取代“见”表示显现、显露义,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辅之以训诂知识,增加教师训诂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学生词义发展意识,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语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词与词义也是变化发展着的,训诂学产生之初也是为了解释经典中因语言的发展而变得不易理解的词语,以帮助人们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因此训诂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在汉语学习初期就给孩子们树立语言的发展观,这对于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既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没有正确区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孩子们一些训诂思想以及文言常用词积累,是对孩子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