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赤壁杜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赤壁杜牧范文1

关键词:陕西;元代木构建筑;模数制度;材分模数制度;斗口模数制度

Abstract:Because the wooden architectures in Yuan Dynasty in Shaanxi are very important, so this paper research on the architectures and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m. Though the research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chitectures we could analyze the Cai-Fen module system, Dou-Kou module system, while promoted the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ortion of Wood Architecture in Yuan Dynasty in Shaanxi.

Keywords:Shaanxi;wooden architecture in Yuan Dynasty;module system;cai-Fen module system;dou-kou module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37-04

1 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的建筑体系,木结构的发展经历唐宋时期表现出成熟完善的结构形态,元代时期的建筑营造活动产生了新的结构和形式。从全国元代木构建筑的现存数量和规模来看,陕西元代建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为例,分析其立面尺度控制方法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模数制度的演进规律,同时明确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尺度控制的发展特点。由于尺度控制主要包括对建筑构件尺寸和整体比例的相关规定,而立面尺度控制分析需要对建筑尺度进行定量对比分析,涉及立面柱高尺度、斗拱尺度和整体比例三方面的内容。

2 柱高尺度比例

材分模数制度和斗口模数制度中对立面柱高的尺度都有相应的规定。材分模数制度中柱高的尺度不使用基本模数单位“份”表示,只与当心间开间尺度相关①。斗口模数制度中则明确规定檐柱高度为60斗口。柱高的尺度规定的模数化、标准化发展显示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模数制度发展的标准化趋势。比较不同时期木构建筑实例中柱高尺度和当心间开间比例关系。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木构建筑实例中柱高和当心间比例在0.75至1的范围内,与材分模数制度中灵活的柱高规定相符。斗口模数制度时期的木构建筑实例中,柱高尺度的斗口数量在40至85斗口的范围内,而柱高尺度和当心间比例则在0.55至0.9的范围内,柱高与当心间的比例关系明显减小。

分析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实例(见表1),柱高和当心间比例在0.5至1.2的范围内,除个别建筑柱高尺度超过当心间的开间尺度外,84.2%的建筑都符合材分模数制度中对柱高尺度的上限规定。按照斗口模数制度比较柱高和斗口的关系,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柱高尺度的斗口数基本在20至30斗口的范围内,与斗口模数制度的相关规定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檐柱柱高的尺度根据所处位置不同,采用侧脚和生起的做法。“生起”的尺寸要求符合结构力学的规定,不仅在视觉上形成了殿堂屋檐的优美曲线,同时使得整个屋架部分处在上凹的支承面上,纵向连接较疏松的檩条沿纵轴向挤紧聚拢,增强结构整体的稳定性。相当于在檐柱和阑额的榫卯节点设定初始预转角,保证榫与卯口逐渐挤紧,具有节点抗转角初始弹性刚度②。在材分模数制度中,对侧脚和生起尺度有具体的规定③,在此阶段的木构建筑实例中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做法特征。至斗口模数制度时期,由于整体构架中使用大量联系构件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不再依赖侧脚和生起所产生的向心力作用,所以侧脚和生起的做法逐渐消失,斗口模数制度中也没有相应的数量规定。

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檐柱部分,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的构造做法,由于年代久远,结构产生相当的变化,根据测绘数据对檐柱侧脚和生起的尺度进行归纳:檐柱侧脚尺寸为3cm至8cm,每间生起2cm至5cm。

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柱高尺度,基本符合材分模数制度中对柱高尺度的上限规定,保证檐柱中平柱的高度小于当心间开间的尺度。在檐柱的具体构造做法上沿袭材分模数制度时期侧脚和生起的特征,虽然尺度小于材分模数制度中的数值规定,但是仍显示出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柱高尺度控制中,对材分模数制度相关构造做法的继承和延续。

3 斗拱尺度比例

斗栱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重要构件,是建筑等级最基本的度量参照物。通过对等级制度的分析,可知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斗栱用材标准接近材分模数制度中的六等材,相当与斗口模数制度中的五斗口。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斗栱尺度标准比材分模数制度有所降低,符合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斗栱用材标准上逐渐降低的基本趋势。

以材分模数制度和斗口模数制度的基本单位,分析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中的斗栱尺度(见表2)。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出跳数较少,最多为两跳,沿用材分模数制度时期的定名方式确定基本的斗栱形式。以材分模数制度中份数作为标准,则斗栱出跳的平均份数在6至20份的范围内,其中60﹪的实例中平均出跳份数与实例均值14份的差距仅为10﹪。以斗口模数制度中斗口作为标准,则斗栱出跳的平均斗口数在1.5至3.5斗口的范围内,其中73﹪的实例中平均出跳斗口数与实例均值3斗口的差距仅为10﹪。

由此可见,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中,对斗栱尺度的控制方法与斗口模数制度中的规定相似。斗栱用材等级的变化使得斗栱尺度比材分模数制度时期小,斗栱的构造形式也比材分模数制度时期简化,出跳的份数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比材分模数制度时期出跳份数缩小约1/3的尺寸。正是这种尺度和构造关系的变化促使在木构建筑斗栱出跳尺寸的度量中使用3倍斗口作为新的度量标准。

4 立面尺度比例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模数制度中的尺度控制制度对立面的比例关系产生影响,使得木构建筑立面的檐柱、斗栱和举高尺度之间存在相应的比例关系。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檐柱、斗栱和举高的比例关系大致为40:20:40。斗口模数制度时期由于木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在柱列之间增加纵横随梁枋、大小额枋等联系构件,以改善柱框层的联系。另外,斗栱层在尺度和构造方式上均有改变,举高尺度也增加,所以此阶段檐柱、斗栱和举高的比例关系大致为45:10:45。

根据测绘数据对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檐柱、斗栱和柱高尺度进行比较(见表3),其比例关系平均值为45:15:40。由于用材等级和构造的变化,斗栱层的比例较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有所减小,但仍比斗口模数制度时期的比例略大。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立面比例关系显示出材分模数制度与斗口模数制度应用时期之间,木构建筑在立面尺度的比例关系上逐渐变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在立面比例上呈现出的逐渐变化的趋势,除了受到结构关系的影响之外,模数制度中各部分的尺度控制制度对立面比例关系也产生相当的影响作用。此外,通过对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木构建筑实例立面尺度的分析,认为在立面比例关系设计中应用扩大模数的控制方法,即以扩大模数为基本单位做出方格网,并在方格网的基础上绘制立面的控制简图,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和比例推敲,通过标准化的辅助估算,对已有的建筑立面轮廓进行小幅度的调整。在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柱高作为建筑立面的重要尺度标准,在建筑立面的比例控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对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的立面比例关系分析中 ,发现柱高作为建筑立面比例控制的基数与材分相关,即存在标准柱高为22材的基本比例(见图1)。进一步分析奉国寺大殿的平、立、剖面具体尺度,发现标准柱高的一半及其与之相关的整数比,是控制与调整奉国寺大殿的设计与构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值。不仅面阔、进深及总高度为标准柱高一半的倍数,甚至斗栱层七铺作双杪双下昂的尺度也基本为11材,充分显示出柱高作为立面比例模数的设计原则。

在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立面比例中,同样存在以标准柱高的一半为基本模数单位的比例关系(见图2)。在陕西洋县良马寺觉黄殿的立面尺度设计中,建筑的通面阔、屋檐宽和总高度均是标准柱高一半的整数倍。在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中,与材分模数制度相似,标准柱高对建筑立面尺度有重要控制作用,是立面比例关系中的重要尺度控制单位。

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不仅在立面基本尺度上符合标准柱高的模数规律,柱高和檐部的比例关系也基本与材分模数制度时期的比例相符。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檐高④是除柱高之外对立面比例中起到控制作用的高度,确定檐高和前后撩檐方距离就能够明确屋架的举折曲线和脊槫上皮的标高。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标准柱高和檐高之间存在1:√2的比例关系⑤,这种比例关系在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见图3)。在陕西洋县醴泉寺大殿、户县化羊庙献殿的立面尺度设计中,除了建筑的通面阔、屋檐宽度和总高度均为标准柱高一半的整数倍之外,标准柱高和檐部高度之间同样有1:√2的比例关系。

由此可知,在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在立面比例关系中,不仅表现出由材分模数制度向斗口模数制度逐渐发展的趋势,也充分反映出与材分模数制度立面重要尺度的相似性和继承性。通过立面柱高、斗栱和举高的比例关系的逐渐变化,能够发现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立面比例关系的过渡性发展。另外,在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中应用标准柱高的为基本模数单位的设计方法,以及标准柱高和檐柱高度的比例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此时立面比例关系的模数控制规则与材分模数制度时期木构建筑实例中立面尺度控制规则的相似性,说明陕西元代官式木构建筑的立面比例关系,是由材分模数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渐向斗口模数制度变化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12.

[2]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8.

赤壁杜牧范文2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宋人许《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这一既浅薄而又粗暴的批评,曾经引起许多人的反对。如《四库提要》云:“(许)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唯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这话说得很对。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绝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相互辉映,显得更有情致。

赤壁杜牧范文3

周郎赤壁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所吟的赤壁便是指周郎赤壁。

周郎赤壁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原蒲圻县)西北36千米处的长江南岸。三国时,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对于这次战役,晋代陈寿的《三国志》和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均作过精彩记述,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对此也有生动描写。

蒲圻赤壁,古名石头关。孙权、刘备联军曾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由于当时火光冲天,映照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此处遗迹很多,成为历代名人凭吊、吟咏抒怀的胜地。解放后,经过修整,并增建了亭台和旅社等。

在赤壁矶头的石壁上,刻有各种文字、印记、诗赋和画像。仅镌刻“赤壁”二字的题榜即有4处之多,其中字体最大的“赤壁”题榜为楷书,字径达150厘米×104厘米,气势雄健,遒劲苍古,相传系周瑜亲笔所题。南宋时,诗人谢叠山乘船经过时,亦曾见石壁上有这两个字。此字的上下方均有刻字,其上方刻有高达120厘米的“鸾”字,其下方有古代诗人题记和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镌刻的诗文。近旁有诸葛亮、刘备等人的画像。这组古代石刻,左右配伍,上下辉映,更增添了赤壁的历史厚重感。

在蒲圻赤壁遗址的南屏山顶建有拜风台,又名武候宫。传说是诸葛亮祭东风的七星坛遗迹。后入筑台建官,以资纪念。拜风台前后相连着两殿一厅,周围环绕苍松翠柏,巍峨宏丽。前殿有介绍赤壁之战的各种图片、文字史料,后殿塑有诸葛亮、刘备等人的坐像。抱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

金鸾山腰建有凤雏庵,相传三国时,庞统曾隐居于此。在赤壁山头,建有翼江亭,传说是东吴的军事哨所,周瑜、诸葛亮等曾在此嘹望江北曹军的动静。亭系近代重建,四周芳草凝碧,山花斗艳,极富诗情画意。在此可一览大江风光。前人到此曾留下许多诗篇:“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长江天堑系安危,江上帆樯曳夕辉”。

今天,浦圻赤壁以其丰富的文物和优美的风景,以及历代诗文碑刻和动人传说,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从这个意义说,蒲圻赤壁可谓“文武兼备”的赤壁。

东坡赤壁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也许会问:怎么又出了一个“东坡赤壁”?回答这个问题,要冼从苏轼贬官黄州谈起。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他20岁考取进士,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和侍读(给皇帝讲课的官)等官职。后来因写了一些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词和文章而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剐到黄州,就写卞了《初到黄州》一诗:“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竹连山觉笋香……”他一到黄州,就爱上了黄州的山水,也喜欢上了黄州的美食,并写了很多文章和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因为苏轼在黄州写了《赤壁赋》,黄州赤壁才有了名气,成为海内皆知的名胜古迹。

东坡赤壁位于长江北岸,在古黄州(今湖北黄冈)城西。断岩临江,突出下垂,色呈赭赤,形如悬鼻,因而得名“赤壁”。据《黄州府志》记载,城外赤鼻山“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

赤鼻山风景优美,为历代名人游览的胜地。唐代时,李白、杜牧等曾来此游玩。杜牧留下了“城高倚绝,地胜足楼台”的赞美诗句。北宋文学家苏辙说这里是“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南宋诗人陆游认为这里是观赏风景的“佳处”。苏轼评价这里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可见,古代的黄州赤壁以水取胜,以山见长,山水兼备,景色宜人。难怪苏轼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经常邀请客人泛舟于赤壁之下。他们或乘着月光,或身披霞辉,驾着扁舟,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上惬意飘荡,饮酒赋诗,相互唱和,好不快乐。

黄州赤壁名胜古迹很多,大多与苏轼有关。拜谒黄州赤壁,不能不去二赋堂。此堂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画檐雕棂,清秀雅致。堂内有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木刻和石刻,故名二赋堂。正中,有一上下顶立的巨幅木壁,将堂分为前后两半,木壁正面是《前赤壁赋》,背面是《后赤壁赋》,均出自书法名家之手。走进二赋堂,顿有“唯闻翰墨香”之感。

东坡赤壁的现存建筑是1922年改建的。解放后,经过多次修缮整理,焕然一新。除二赋堂外,还有留仙阁、碑阁、酹江亭、放龟亭等瑰丽典雅的建筑群。每一处古迹都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留下了不少古人的诗文佳句。

赤壁辨析

查阅《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我们得知,赤壁有三――蒲圻赤壁、黄州赤壁和今天山西省河津县西北的赤壁,后者是十六国前赵光初元年(公元318年)刘曜称帝所在。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云:“西望夏口(今武昌),东望武昌(今鄂城),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泛舟赤壁,浮想联翩,他不由得发出了感叹:难道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二赋”写成之后,有人讥笑苏轼不知道三国赤壁究竟在哪里,以为苏轼弄错了地方。其实,苏轼明知黄州赤壁非蒲圻赤壁,仍按三国赤壁来写,不过是借题发挥而已。清代诗人朱日浚在《赤壁怀古》诗中写道:“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今古登临同此地,风流未坠草芊芊。”苏轼本人也写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就是“别人说是”,显然,这是苏轼借传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蒲圻赤壁,又称三国赤壁、周郎赤壁。因它与战争有关,古人称之为“武赤壁”。它在长江南岸。

赤壁杜牧范文4

只有一个,小乔。

小乔的人物介绍如下:

小桥,本姓桥,小乔为后世误传。中国东汉末年时期的美女,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桥公的次女,汉末名将周瑜之妾,姐姐大桥,姐夫孙策。

周瑜风度翩翩的才子形象,与堪称国色的小桥可称天作之合,由此成为后世文艺作品的对象。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激发想象,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小桥与赤壁之战联系起来,而令二桥闻名于世。

(来源:文章屋网 )

赤壁杜牧范文5

(2)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3)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7)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8)东风不与周郎便, 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10)__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11)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14)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15)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

(17)子曰:“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8) ____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19)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0) __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1)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5)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26)_____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27)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8)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0)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1)古诗文中,许多写花的佳句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怀,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33)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赤壁杜牧范文6

山行——-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