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迷人的蝴蝶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迷人的蝴蝶谷范文1
陈劲阳
星期天上午,我们出发了。一路上风景迷人,树木郁郁葱葱,花儿五颜六色,小草伸出它那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过了一阵子,我们到了目的地,只见眼前的山谷一望无际,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围着我们转圈,好像在对我们表示亲热。这里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蝴蝶。大的,小的,花的,黑的,让我的眼睛应接不暇,看见了那只,这只又飞了出去,看见了这只,又把另一只错过了。
我们漫步在谷里,闻着清新的空气,看着美丽的蝴蝶,我陶醉在其中,想象着自己成为了一个王子,骑在白马上,有许多的蝴蝶仙子围着我唱歌、跳舞,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
我陶醉在幻想中,妈妈大声叫到:“儿子,儿子。”经妈妈这一“河东狮吼”我才从幻想中走出来。
迷人的蝴蝶谷范文2
一、注意范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通过范读来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感染学生,愉悦学生,使学生感知语言之美,从而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教学效果。而范读也有着多种方式,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亦或学生范读。其中,教师范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教师个性化朗读,对学生诵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可为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模仿学习,入境入情,体悟文本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师范读,以教师自身情感来诱发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弦,为学生提供便于模仿与借鉴的形象,使其融入学习意境之中,产生诵读与阅读兴趣,于诵读中体会文本。
其次,在教师范读过程中,还需注意方法与技巧,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①老师范读,同学聆听。即学生先不看教材,而是认真聆听。当然,教师还可配合使用录像、幻灯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强化教学效果。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时,教师可边播放图片或录像边范读,学生则边聆听边欣赏录像,发挥想象与联想,快速进入文本描绘的美景之中。②老师范读,同学边听边看课本。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聆听、阅读、思索,以加深文本理解。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教师范读之前,可提问引思:这则寓言主要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如何?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聆听语文老师范读。这样,当教师范读之后,学生则可以讲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老师范读,同学伴读。即在教师朗读过程中,学生小声地与教师同步朗读。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某些难度较大的文章时,教师可先要学生试着朗读,若效果不佳,教师则可示范朗读,而同学们则给教师伴读,注意抑扬顿挫,注意缓慢轻重。④老师范读(领读),同学跟读。如教学《大禹治水》时,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美句群、语段,亦或学生有朗读难度的语句等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跟着朗读,以帮助学生克服朗读困难。
另外,在范读之前,语文教师需要注意有效激发,如介绍文章背景、明确听读要求等。而范读之后,则需注意教学反馈,如通过学生朗读、答问、复述、谈谈体会等形式为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从而获得反馈信息,了解范读效果。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时,可先简单讲解其创作背景,当学生静思之后,教师才进行范读。范读之后,教师留出一定的回味时间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范读,既给学生提供了朗读指导,也增强了师生互动交流,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注重学生朗读,实现个性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朗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意,尤其是学生自主朗读,更能够入情入境,感受语言艺术特点,领悟文本思想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使其积极融入文本,投入自身情感,细细品味,自主感悟,感受语言节奏,感知文本意蕴,读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审美情趣,提高语感,并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其品味语言之美,亦或让学生自主选读,譬如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读读自己不明白的句子,讲讲不懂之处等;谈谈朗读感受,表述独特观点,彰显学生个性。
迷人的蝴蝶谷范文3
比较品味是发展语言最常用的办法,其中“换、移、增、删”等办法能够让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精妙,领悟到这些用词用语上的“无可替代”,从而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逐渐提升语言运用的精准性。如学习“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先让同学们读一读,用吟标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飞过”“穿过”“越过”“赶到”;再引导他们注意这些动词,边读边想像蝴蝶是怎样赶到山谷里的;接着笔者把句子中的动词“飞过”“穿过”“越过”“赶到”都换成“飞”,即变为“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飞过树林,飞过小溪,飞到山谷里来聚会。”让学生们比较品味,使他们感悟到:蝴蝶是在花丛中“飞过”,从树林中间“穿过”,在小溪上面“越过”;最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对“飞过、穿过、越过、赶到”这四个动词有了形象化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性、准确性和丰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之后的语言表达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想象中丰富语言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等方式,感受语言特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感受言语形式的奥妙。如“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从语文知识角度来看,这句话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果课堂教学脱离具体语境,进行语法知识的讲授和机械化训练,那么这样的言语习得是无法融入学生的精神土壤的,而且对于低年级孩子进行语法训练无疑是揠苗助长。因此,笔者从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运用想象联系的说话策略,读完句子后,让孩子们思考讨论:这句话中写的花瓣是真的花瓣吗?这里的花瓣是什么?蝴蝶怎么会是花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对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读出蝴蝶的壮观、美丽和自由。
三、在生活中领悟语言
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就具有生动性,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可以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句话中的“赶到”一词表现了蝴蝶们的“兴高采烈”和“迫不及待”,将蝴蝶兴奋、迫切的心情写活了。可是怎样让孩子体会“赶”字用词的精妙呢?换词对比是最为有效的方式,笔者会问孩子们:“生活中,你赶着做什么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激情四起“:今天早上我怕迟到,急冲冲地赶到教室上课!”“妈妈要回来了,我和爸爸赶到车站接她。”“我和姐姐赶到游乐场时,那儿已经有很多人了。”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想象:蝴蝶们这样迫不及待地“赶到”山谷里是为了什么呢?经过想象和交流,孩子们对于“赶到”一词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了,也初步领悟到拟人修辞的妙用。
四、在语境中运用语言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运用语言文字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就像植物的生根成长离不开水和空气一样。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孩子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准确理解语言,学习语言形式,更要精心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学习怎样恰当地使用语言,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这是文本中描写的“有的”山谷里的壮美景象,那么“还有的”山谷里又可能是怎样的情景?在复习积累不同形式(ABB、ABAB、ABCC)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后,笔者让孩子们展开想象说说: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孩子们表达的语言异常丰富“: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白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蓝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湛蓝湛蓝的,十分壮观。)”作者使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充分展示了蝴蝶谷的奇异之美,这种抓住事物的某个方面进行精描细写,以突出事物特点的写法很有典型性。于是笔者在孩子们感知理解后,关注、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趁热打铁,依据文本创设语境,让孩子们想象说话,及时加以实践运用。从孩子们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和规范的表达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完全沉醉于神奇迷人的蝴蝶谷里了。这样仿中有创的言语实践,就像扶着孩子学走路,对于刚刚起步的低年级阅读教学恰到好处。
五、结语
迷人的蝴蝶谷范文4
教学手段的“新”≠教学方法“新”
时下,电化教学已逐渐普及,并在教学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于是,便有人将教学手段的“新”与新教法的“新”混淆在一起,以为使用电化教学就是教学手段创新。授课时,整堂课都使用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仪、投影仪、录音机等一拥而上,教学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被“声、光、电”所武装,学生的注意力为“声色”所牵,目光被“光电”所累,课上的热热闹闹,学生也似乎兴趣盎然,大“饱”电福。于是,有人赞之精妙绝伦,有人叹之方法之新。在欣赏、赞叹之余,我们也可以想象教师为之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让我们来做个等式计算:一份时间+一份精力+一份财力(电、购买的资料费等)=收效。这份收效是否还有更廉价的劳动可以收到同等的效果呢?下面看看两位教师的执教方法。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教师是如何执教《舍身炸暗堡》一课的。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收集来的图片资料,大约过了15分钟,让学生欣赏《舍身炸暗堡》的影片,又放了15分钟左右,请大家读读课文,进行质疑问难的环节。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学生的确很愉快,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的确发挥出来了,可是关于语文的收获又能有多少呢?我们无法漠视那人情、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为何不借助这些语言的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以培养,同时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再看另一位教师执教《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为解决理解许多蝴蝶赶来蝴蝶谷聚会时的情景,让学生在画有“小溪、花丛、森林”的底图上画各种姿态的蝴蝶,有的蝴蝶在树林里,有的在花丛中,有的在小溪上方飞舞……这样不仅省时高效地解决了难点,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飞过、穿过、越过”等词正确和生动的运用。
由此可见,新教法在于“法”新,而不在于手段的新。满堂灌要不得,满堂电更要不得,否则,课改又将进入新的误区。这从经济的角度讲就是“价廉物美”。
多媒体演示≠教学活动
诚然,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不仅可以渲染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重点。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整合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光依赖人机对话去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成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时,多媒体课件就不能再显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再说,这样的教学,只会使人性教育淡化,只会使对学生智慧的启迪犹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我们对语文的学习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现行教材本身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已经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多媒体课件与书本阅读相比可以说是“被动性”的,而书本阅读则是“主动性”的。因为图像与文字相比较容易理解,无需开动脑筋,想象的空间比较小。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养成被动性,将不利于儿童思考力的养成和提高。因此,语文课不能上成多媒体动画欣赏课或让学生看“电影”(其实不如电影),不能幻想把知识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一蹴而就。要知道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收获应是领悟到哪个词、哪句话、哪个段、哪个情节,而不是觉得哪个画面有趣,而忽视了文本的存在,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就是“求真务实”。
精美课件≠精彩课堂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化装备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研究不断升温。在一些大型的研讨活动中可以看到,执教者采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精良,那优美的音乐、迷人的动画、与教材内容相配的音乐,令人折服。对于广大儿童来说,这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抽象枯燥的东西,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重点、难点便迎刃而解。
迷人的蝴蝶谷范文5
一、课堂气氛自主化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极尽所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索氛围。只有良好的探索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乐中学”。
例如,在教学《问银河》这一课时,我出示一组银河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想象银河里会有些什么,学生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说出了许多想象丰富、童趣盎然的语句:“银河呀,在你清澈的小河里,有捕鱼的老爷爷吗?有五彩的鹅卵石吗?”“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会放电的鳗鱼吗?有会潜水的潜艇吗?”“银河呀,在你那浩瀚的水底里有掉落的珍珠和宝藏吗?有凶猛的大白鲨吗?”……在本环节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自主表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对银河的兴趣,诱发了学生倾吐的欲望。
语文教学需要生动形象,语文教学需要自主探究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阅读等途径来独立获得知识,使过程和结论更巧妙地融合。
二、学生互动多元化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二者缺一不可。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启发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只是负责烘托主角的配角,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将无从谈起,因而,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甘当配角。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孩子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例如,《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再通过与同学讨论的方式来弄懂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讨论,能够互相启迪,互相汲取,互相弥补,互相改正。同学间的讨论,增加了学生发言和锻炼的机会,给学生与同学交流的机会,也给后进生提供机会发言,经过讨论出来的答案相对完整,相对详细。整堂课下来,学生参与度高了,发言的机会多了,语文课堂就格外充满了生机。
三、提问方法深入化
教学时,教师应巧妙地设置悬念,于无疑处生疑,切忌“自问自答”,把学生框死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充分思考的余地,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先要求学生画出狐狸为了骗走乌鸦嘴巴里的肉,说了哪些话?狐狸在说这些话时的动作和表情是怎样的?乌鸦听了狐狸的话之后的三次不同反应?在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后,要求学生续写这个故事。在续写时,并不是把学生框死在“乌鸦再次被骗”或“狐狸真心悔改”等“标准答案”上,而是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大胆地想象,并请学生说一说,融合大家的智慧把续写的内容丰富起来,留下了许多鲜活、有趣的文字:“听了狐狸的话,乌鸦气得火冒三丈,不能忍受,它还击道:‘你这只……’可话还没说完,乌鸦嘴里的肉就掉了下来。狐狸一口把肉吞进肚子,大摇大摆地走回家了。”“它(狐狸)闭上眼,张开大嘴,等待着从天而降的美食。可是小乌鸦早就知道这是个圈套,没有中计,抓起一块大石头往狐狸嘴里扔去,‘嘣!’小狐狸把嘴一闭,石头便把它的牙齿崩掉了。”
四、朗读方式多样化
朗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萌发学习激情的动力源于朗读。朗读讲究“眼到、耳到、心到”,是眼、手、口、耳等多种感官相协调的过程,是通过直觉体会语言,对语言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感受。在朗读中,学生得以领悟文章的精髓,学生亦能陶冶情操,可谓一举两得。现行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评价,沉淀着写作人丰富的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法设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走进文本,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除了常见的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借助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人机对话”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北京!》时,我让学生先听一遍配套光盘中的录音,并尝试跟着录音读一读,学生一下子被光盘中的朗读所吸引,都能极其认真地跟着光盘朗读,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我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揣摩,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因而,学生读这篇课文时都特别有激情。
迷人的蝴蝶谷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五种元素
在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课堂发生惊人的变化,迫切需要建造成一所具有五种元素的特色乐园。孩子们在这充满希望、充满绚丽的天地里,不再机械地识记生字,不再乏味地朗读课文,不再听那灌输式的讲解,不再死背古诗意思,不再心中有话不敢说……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自己的真情,放飞自己的理想。
第一元素――情感
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情感是审美感知的动力,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怀着一种强烈的期待情感时,才会产生审美感知。
(一)入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气氛,使学习“变苦为乐”呢?我觉得必须让学生“入情”。 我在教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时,通过简笔画勾画透明的雨滴、快乐的小鱼、美丽的蝴蝶、大大的荷叶,利用图把孩子们带入其中,去感受夏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学得认真,读得动情,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指导朗读,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教师的范读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孩子们的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
(二)动情。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发展与他们的认识紧密相联。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例如:《黄山奇石》精读课文第三段时,从“抱着、蹲着、望着”和“一动不动”等词让儿童体会此时的猴子不同于往日的顽皮。接着出示“猴子观海”的教学挂图,引导想象:猴子在想什么?它怎么会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促使观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到黄山的奇石真是有趣极了。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二元素――个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三个小伙伴》一文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各小组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纷纷争抢自己喜欢的角色,迟迟不能进入正题。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学生都希望能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个性化。
(一)鼓励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有的同学提出:“‘浓妆淡抹’通常用在女子身上的,可这里为什么说杭州西湖浓妆淡抹?”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审视、去发现,让问题把学生从课文带回个性化空间。
(二)鼓励对作业选择的个性化。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满足个人的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设计三种作业:(1)自主型作业,教师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2)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活动的机会。(3)鉴赏型作业,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鉴赏活动,促使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增加文化沉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自由完成作业。
第三元素――合作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创造力。”
(一)师生合作。比如,在教者、学者、作者三情聚焦,产生共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孩子语言单薄影响了共振的效果,这时,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文化语言提升孩子的语言。如在指导学生观察《鸟岛》一文的主题画时,师问:“你会给这幅画起个什么名字呢?能说说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老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二)生生合作。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而小组讨论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学习标点符号的争吵,我让学习小组排练小话剧。不少学生将“争论不休”、“大笑不止”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教室里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学生表演的间隙,我扮成记者对“标点符号”们进行采访,让他们谈谈感受,孩子有的说:“我懂得了个人的作用小,集体的力量大”;有的说:“我们今后在集体中要注意团结,互相帮助……”你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中心,明白了道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还是合作力量大吧!
第四元素――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当今“感悟”一词可算是语文课上使用频率较高的。然而,是否每次的感悟,都能让学生有所收益呢?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课文都没读完,就让学生谈感悟,这从何而谈。不但收不到实效,还隐藏着负面效应。我结合实际教学,认为引导学生感悟可以这样:
(一)渲染气氛悟情。苏教版小语教材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思想教育性强,文学欣赏价值高。《船长》一文,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在轮船被撞坏,即将沉没的危急关头,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了再现这位英雄临危不惧的铮铮铁骨,教师可以制作船长屹立船头,轮船渐渐下沉的课件,让学生目睹这悲壮的一幕。然后播放一段雄壮的《国际歌》乐曲,全体学生起立朗读课文第29、30自然段。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学生都会感悟到这位船长人格的伟大,崇敬之情油然而升。
(二)朗读质疑悟意。我们要注重感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抓住课文重点时,先让学生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味,继而细细地思,让学生说感悟,并对语言文字进行质疑、赏析、品味等。如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经过指导,学生已经能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但突然有学生提出对“五彩缤纷”一词不理解。于是,教师利用素材库,让同学们亲眼观赏了迷人的蝴蝶谷,同学们在看时,不时惊叹,因为画面上有各种颜色的蝴蝶,他们对“五彩缤纷”一词就不难理解了。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在学生有所感悟时,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感悟。
第五元素――开放
开放阅读教学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教学实践中排除干扰,百折不挠,不懈探索。我认为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开放,可以从外显与心灵两方面着手。
(一)外显开放。“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会、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老师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得到自由,无拘无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心灵开放。课堂上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会,去感受。或者是让学生学会课文后谈自己的体会。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不能因学生的某一疑问不是教学重点而回避,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颜回的志向歌到底唱了些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每人自编了一首志向歌:
生:水,奔流不息;水,拥有志向。我,勤奋努力;我,实现理想。
生:我不求生活富贵,只求平淡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