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奇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底奇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底奇光

海底奇光范文1

日本岐阜大学医学教授清水弘之及助理教授永田知里等人,历经9年时间对30000人的追踪调查中显示,吃大豆制品会降低得胃癌的几率。这项调查是以住在岐阜县35岁以上的3万名居民为对象,从1992年起开始记录他们的饮食习惯,以食品分类记录摄取量和食用频率。在抽样调查对象中,至1999年为止,因胃癌死亡的有121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多吃大豆制品的危险度都比少吃大豆制品的人要低一半。在动物实验上也证实了大豆中所含的某种成份有抑制癌症的功效,故清水教授呼吁要从饮食生活中来预防胃癌。

(晓喻)

常上夜班易患心脏病

荷兰科学家们比较了不同时间上班的人之后发现,那些需要倒班工作的人和上夜班的人出现心率不齐症状的可能性是正常工作时间上班的人的两倍。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这是因为那些倒班和夜班更容易令工作人员有“心脏压力”。他们研究发现,正常时间工作的人和倒班的人的心跳都有恶化,但是倒班的人中患心律不齐的人数是正常时间工作的人的两倍,而且他们上夜班的次数越多,心脏就越可能出现问题。

(晓喻)

澳试验治疗肝癌新方法

澳大利亚医生前不久试验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肝癌。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方法还比较成功。

这种借助电极毒化肿瘤的方法,对于那些无法通过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伊丽莎白女王医院的马登教授说:“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带给人们一些希望。它简便易行,不需要繁杂的治疗程序。鉴于手术无法切除一些肝癌患者的肿瘤,这种治疗方法便应运而生。它可以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命。”

(新华)

俄国离心机帮助下肢骨折患者康复

俄国立萨马拉医科大学的专家,利用新型医用离心机使下肢骨折患者更快地康复。

俄专家指出,坚持按医生的建议接受上述治疗,可促进骨折部位的骨组织,血管和神经的生长,能加强病患肢体内部的物质交换,改善血液微循环,使骨折部位更快地愈合。(新社)

5.英研制出新型激光传感器

据报道,英国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能够帮助外科医生把手术疤痕减至最小的激光传感器。皮肤中的胶原质纤维一旦被切断,则会形成疤痕。这种新型激光传感器使外科医生可以“沿着纹理”切开患者的皮肤,并尽可能少地切断胶原纤维,从而减少疤痕的面积。(明月)

郁郁寡欢者死亡率高

据德国格丁根大学海尔曼教授的调研分析,各种因驱体疾病而住院的病人,若总处于忧郁与苦闷的心态中,则在两年当中死亡的风险会增加一倍:若能正确面对现实,并有信心和决心战胜病魔,则死亡率会低得多。若身患“缺血性心脏病”的人来说,如果常常忧心忡忡,被负性情绪所笼罩,则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会增加70%。

(克俭)

嗜糖危害多

据美国《男性保健》报道,美、英、法等七国科学家发现,在这些国家死亡率与国民糖消费水平成正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更是语出惊人:嗜糖之害胜于吸烟。长期吃含糖量高的食物,使人寿命缩短20年。研究还发现,食糖摄入过多,还可造成胰腺功能紊乱,胰岛素分泌失常还会引发糖尿病。同时还发现,多动症、脚气病、智力低下等都与儿童嗜糖有关。

(水青)

肥菜催生糖尿病

前不久一期的日本“现代”月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项值得人们关注的生活问题,即在大量施用化肥和推广催生栽培技术的今天,被过度使用化肥促生裁培的有些肥菜,越吃越容易使病情加重,甚至使人走上死亡。对此专家建议:一是蔬菜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提倡菜民实行有机裁培方法,多生产无公害蔬菜;二是买菜者要尽量购买不太肥嫩的蔬菜,减少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卞连举)

含氯洗衣粉防炭疽

希腊一位专家前不久说,普通家用含氯洗衣粉可以用来预防炭疽病。

雅典大学生化学教授米拉斯说,用5%的含氯洗衣粉加10倍水稀释后的溶液可以在5分钟内杀死炭疽芽胞。

(德昌)

乌研究出摘除白内障新技术?

乌拉圭眼科医生贝鲁蒂和工程师已萨洛通过数年的研究,于前不久推出一种激光摘除白内障的新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将激光聚光头的直径缩小,使其发出威力强大的特殊激光束。这种激光束能更好地破碎白内障,并有乳化手术后遗留的白内障残片。贝鲁蒂医生说,与目前通用的超声波摘除白内障技术相比,激光技术的优点是不用麻醉,手术时间短、摘除干净、手术安全等。(新华)

铜制炊具抗菌力强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科学家把铜制炊具和不锈钢炊具对于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在不锈钢炊具表面可以存活34天,而在铜制炊具表面仅存活4小时。

(新社)

便携式食品安全检测仪问世

海底奇光范文2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南澎列岛

中图分类号:S9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084-04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os Community in Nanpeng Island Water

SUN Dian-rong,LI Chun-hou,WU Qia-er,ZHAN Han-hua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 Guangzhou 510300, 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and biodiversity of macrobenthos in Nanpeng Island Water of Guangdon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totally 64 species belonging to 46 families in the 6 investigated sites. Species of filose, crustacean and mollusk were the richest, and comprised 86% of all species.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density were 102.08 g/m2 and 201.67 ind/m2, respectively. The crustacean and filose contributed to the biggest biomass and density, respectively.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H′) was at a high level, distributing in the range of 2.58~3.41 with an average of 2.99. And the evenness (J) was 0.86~0.96, with an average of 0.93.

Key words:macrobenthos; species composition; quantity distribution; biodiversity; Nanpeng Island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活动与周围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其群落结构是海洋环境特点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1]。南澎列岛地理位置紧贴北回归线,为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属南亚热带气候,因其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成为“南中国海典型的海洋生物资源宝库”、“中国南海北部活的自然博物馆”,并被列为联合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对南澎列岛的大型底栖生物开展调查和监测,对保护南澎列岛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关南海海区底栖生物的研究,在大亚湾、珠江口、广东海门和深圳海域等海区均有过报道[2-9],但对南澎列岛海域泥采大型底栖生物的系统研究则未见报道。笔者于2008年冬季开展了大型底栖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并较为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南澎列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特点,旨在为南澎列岛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1材料与方法

1.1站位布设和调查方法

于2008年12月6日开展了粤东汕头南澎列岛海域的底栖生物调查,共布设调查站位6个,该调查海域位于南澳岛的东南部(图1)。底栖生物调查方法按照《海洋监测规范》(GB 17378.6-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 12763.6-2007)中有关底栖生物的规定执行,用大洋50型采泥器(开口面积为0.05 m2)采样,每站采2斗,采样水深为25~45 m。样品经“WSB1”型底栖生物涡旋分选器分离,经1 mm和0.5 mm套筛淘洗,所采获样品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与计数,生物量以g/m2为计算单位,栖息密度则以个/m2为单位。

1.2群落生态学参数计算

以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来衡量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水平。

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法计算大型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指数[11],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H′表示种类多样性指数,S表示样品中的种类总数,Pi表示第i种的个体数与总个体数的比值。

采用Pielou提出的均匀度计算公式计算物种的分布均匀度[12],其公式为:

J=H′/Hmax

J值范围在0~1之间,一般J值大时体现种间个体分布均匀,J值小时反映个体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下的J值是较低的。

2结果

2.1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共发现了包括多毛类环节动物、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和腔肠动物等6大门类在内的大型底栖生物46科56属64种(含个别未定种的属,下同)。以多毛类环节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有20种,占总种数的31.25%;其次为软体动物,有19种,占27.78%;居第三的为甲壳类动物,有16种,占25.00%(表1)。

2.2各类群平面分布

调查表明,各主要类群的平面分布有较大的差别,腔肠动物有1种,只出现在S3号站;多毛类环节动物以S2和S3号站出现最多,各出现了4种,其余各站均出现了3种;软体动物以S2号站出现最多,出现了4种,S1号站最少,仅1种,其余各站均出现了2种;甲壳类动物以S6号站出现最多,有4种,其次为S3和S5号站,各有3种,最少为S2号站,只有1种;棘皮动物在S1、S2和S6号站均出现了2种,而S5号站未出现;脊索动物仅在S6号站出现了1种(图2)。

2.3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本次调查区海域内各站位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有较大的差异,最高生物量出现在南澎列岛海域保护区东北部的S4号站,达340.50 g/m2;其余站位生物量不高,均不超过100.00 g/m2;最低生物量出现在保护区南部的S5号站,为36.00 g/m2,其他站位生物量在40.00~70.70 g/m2之间,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平面分布趋势表现为:高生物量区出现在保护区的东北部海域,向西南则逐渐递减,以南部海域为最低(图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各站位栖息密度差异不大,最高出现在保护区东部的S6号站,其栖息密度达250.00个/m2,其次为保护区南部的S5和保护区西部的S2号站,密度均为220.0个/m2,最低密度出现在保护区北部的S1号站和东北部的S4号站海域,密度均为170.00个/m2,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其分布趋势与生物量的情况不同,高密度区出现在保护区的东南部,其次为西南部,以北部海域为最低(图4)。

2.4多样性指数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属较高水平和高水平(表2)。多样性指数在2.58~3.41之间,平均为2.99,最高出现在S6号站,其次为S3号站,最低出现在S4号站;均匀度范围为0.86~0.96,平均为0.93,最高出现在S3号站,其次为S6号站,最低出现在S5号站。

3讨论

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生物46科56属64种,以多毛类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出现的种类最多,共占总种数的86%。

该海区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02.08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01.67个/m2。生物量比大亚湾(42.13 g/m2)、珠江口(13.08 g/m2)和珠江口东南部(6.70 g/m2)高,比海门湾(133.20 g/m2)低;栖息密度比大亚湾(128.50个/m2)、珠江口(168.80个/m2)高,比珠江口东南部(679.40个/m2)和海门湾(543.00个/m2)低。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南澎列岛-勒门列岛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量在广东省是属于较丰富的海域[13],其后的20年来,由于广东沿海的大力发展临海工业,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型底栖生物造成很大的破坏,但由于本海域离岸较远,又处在保护区内,受到人为的干扰和破坏较小,因此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基本保持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韩洁,张志南,于子山.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J].生态学报,2004,24(3):531-537.

[2] 张敬怀,肖瑜璋,王华,等.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海洋环境科刊学,2007,26(6):561-564.

[3] 张敬怀,周俊杰,白洁,等. 珠江口东南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海洋通报,2009,28(6):26-33.

[4] 张敬怀,高阳,方宏达,等. 珠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特征[J]. 生态学报,2009,29(6):2989-2999.

[5] 厉红梅,李适宇,蔡立哲.深圳湾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5):93-96. [6] 厉红梅,孟海涛. 深圳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4,23(1):37-40.

[7] 黄洪辉,林燕棠,李纯厚,等. 珠江口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J]. 生态学报,2002,22(4):603-607.

[8] 江锦祥,蔡尔西,吴启泉,等.大亚湾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A]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态文集(Ⅱ)[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37-247.

[9] 李荣冠,江锦祥, 蔡尔西, 等. 广东海门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台湾海峡,1997,16(2):217-222.

[10] 黄劲绮,许洁忠, 金兆根,等. 深圳沙头角湾海域底栖生物分布状况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0):226-228.

[11] SHANNON C E,WIENER 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M]. Urbana: Univ. IL. 1963, 1-65.

[12] PIELOU E C.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heory 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succession[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66,10:370-383.

[13] 广东省道经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 广东省汕头海区海岛环境、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55-367.

海底奇光范文3

关键词 广播电台 公共危机 社会抚慰 社会组织 社会动员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突然发生。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最初时刻,由于灾害造成的其他信息获取途径短暂失灵(如因地震造成手机、小灵通无法使用等)、或者因人们无法正常地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等情况下(如因躲避灾害无法收看电视、上网等)。广播的快捷性、便利性、权威性和互动性等媒体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广大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大量关于地震的报道,并通过热线短信等即时互动方式搭建起了信息平台,协助政府将恐慌的社会情绪有效缓解,正确引导了舆论。在余震不断的日日夜夜里。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成都电台”)“我们在一起”这个因突发自然灾害而诞生的并机播出的特别节目,与灾区人民、救援一线和帐篷里的人们度过了许许多多不眠之夜。成都电台与其他所有媒体一道抚慰了成都、感动了成都、沟通了灾情、寻访了亲人、动员了社会力量救助灾区……。在这个共赴时艰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广播电台也由一个常规的新闻传播载体,演变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抚慰、社会组织与社会动员功能的传媒力量。

本文以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时间为基本线索(截止5月25日),粗略勾勒出成都电台在这期间所发挥的社会抚慰、社会组织、社会动员这三大特殊作用,并从今后维护公共安全的角度简要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公共危机发生时,需要一个能第一时间安抚人心、维护稳定的大众传播媒体

广播应对危机的快捷性以及随时随地收听的便利性,成为此次成都地区对抗灾害最有效的信息应急手段,成为一个最好的“心理医生”,有效抚慰了社会大众“恐慌”的内心。

1 灾害突然发生,当其他的信息渠道失效或无法利用的情况下,成都电台第一时间沟通了大众并了地震的确切消息。感动了成都,抚慰了成都。5月12日14:28分地震发生的瞬间,各大运营商的通讯服务网络瞬时中断,成都数百万人顿时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所有的通讯中断,这才发现平时最火的第四媒体——手机,脆弱得不堪一击……,第一反应就是需要我们媒体人的时候到了。”14:55分,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第27分钟。成都电台交通广播(fn91.4)主持人孙静在直播间发出了成都媒体第一声关于地震的消息播报:“各位朋友下午好,这里是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fn91.4频率,我是孙静,现在你听到我说话的口气,肯定现在我们心里的感觉是一样的,虽然现在我们没有见面。但刚才那一刻,让我们感觉到了生活在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还好让我喘口气,我是一路上跑上来的,你们都还好吗?告诉我你们在哪里?……刚才大家都吓着了吧。我也感到了摇晃,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请千万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张……”。播报后,恐慌迷惘的社会情绪得以有效缓解。一位听众通过座机打进热线对孙静说:“孙静你是好样的,今天你感动了成都,你也要保重!”

2 成都电台迅速连线政府、市民与灾区,构制了一个无形的信息网,让市民及时了解了全局,稳定了人心,维护了社会稳定。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成都电台记者迅速分赴市政府、地震局、应急办、医院等单位和都江堰重灾区,以电话连线方式率先发回多个报道。15时18分21秒。成都电台记者从市区盐市口发回现场连线报道,介绍所处位置地震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和市民感受;15时18分和16时44分,记者从市道路交通指挥中心发回现场录音报道,介绍市区各主要路段交通状况以及各高速路口、机场情况;16时20分50秒。记者从成都市九医院发回现场录音报道,介绍地震时大楼摇晃情况及采访市民感受;17:49分,成都电台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连线成都电台。介绍市政府主要领导在紧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17:58分、18:07分、19:48分,成都电台记者从四川省地震局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回连线报道,介绍省地震局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关于地震的新闻会情况以及权威信息;18:19分。成都电台记者从成都市应急指挥中心连线成都电台记者。介绍市长葛红林在市应急指挥中心指挥抗震救灾指导抗灾工作。成都消防队公安、消防干警前往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据统计,成都电台5.12—5.21期间累计播出各类消息40000余条,播出新闻稿件400多篇,连线和自采稿件报道约4800条。“成都市委宣传部日前赞扬,这次成都电台及时准确公开信息,消除公众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发生时,需要一个能及时传递政府声音的大众传播媒体,应对危机发生后的各种自然的或a为的“次生灾害”

广播作为政府权威信息的平台,及时传播了政府的声音,沟通了灾害危机中的政府与大众,与其它公共媒体一道。构筑起对抗灾害与谣言的“心理防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地震灾害发生后,广播电台不仅第一时间安抚了大众,且作为政府权威的信息平台,有效构筑起对抗灾害与谣言的“心理防线”。

政府是民众的主心骨,广播对政府声音的及时传递,增强了民众对抗自然灾害的信心与勇气。5月12日下午。成都电台分别于16:56分、17:03分、17:07分、17:28分、17:37分、18:17分、18:35分、18:52分共八次率先通过4个并机频率滚动播出成都市政府一号公告(其后成都电台均在第一时间播报了政府的第二、三、四……号公告)。成都市政府的公告对于广大成都市民而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镇静作用。不仅让广大市场安心,而且还从心理上应对灾害找到了心理依靠。值得一提的是,14日,成都电台在都江堰重灾区断电断水及通讯中断情况下,应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请求,率先播报了《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告都江堰广大市民一号通告》,对稳定重灾区公众恐慌情绪,配合政府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灾害并不可怕,比灾害更可怕的是谣言。5月14日上午。社会上谣传都江堰化工厂泄漏、紫坪铺水库险情,成都出现生活物资抢购风潮。上午10:35分。成都电台记者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发回连线报道,市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介绍紫坪埔大坝情况,同时告诉大家,紫坪埔大坝坝体安全,不会给成都造成危险;11:30分,成都电台播发了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宣传提供的关于有传言“化工厂泄漏、叠溪海子和紫坪埔险情”的紧急辟谣通告。滚动播报后,成都社会情绪逐步稳定。

以上事例证明,当灾难来临时,真正能做到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只有广播媒体。其便利性是其它媒体很难比拟的。由于播报及时、信息来源可靠。因此在震情初期起到了迅速缓解社会情绪的重要作用。之后的播报更让公众全面同步地了解到最新灾情发展和政府举措,很好起到了稳定人心、辟除谣言、引导舆论、帮扶群众的作用。

三、公共危机发生时,需要一个直接、方便、易得的整合信息平台

广播作为“桥接”各种通讯及技术手段的公共互动信息通道。沟通、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对抗地震灾害。手机、小灵通、固定电话与短信这些现代通讯手段,一旦与广播电台的迅速、直接和便利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对抗地震灾害。5月12日下午,成都电台抗震救灾特别节目《我们在一起》开播后,电台热线和短信蜂拥而入,广大市民的寻亲热线、报平安短信、志愿者报名电话等源源不断,迅速汇集成了一个海量的市民信息互动、救灾物资供需平台。

1 成都电台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了民众之间沟通的快捷平台,起到了“心连心”的作用。5月12日下午15:20分,红星路机关幼儿园来电:“请各位家长放心,我们已将所有孩子转移到操场上,老师就在旁边,他们都很安全。”自这个热线开始,各种电话和短信蜂拥而来,如“温江一切都好”、“新都没有问题”、“都江堰情况比较糟糕”等等。由于当时通讯中断,节目热线和短信成了市民沟通亲情的信息平台。从12日至21日,仅短信就有六万多条。成都电台通过有序组织播出和信息及时反馈,充分体现广播互动交流的特性,为稳定民心、搭建空中爱心交流平台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协助了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2 成都电台成为沟通民众力量救灾的“临时调度与救援平台”。实例1:12日晚22:00电台应市交委请求,播出了“向社会征集150辆大客车、200辆大货车用于救灾,在茶店子、金沙、北湖车站集结”的信息,不到半个小时,市交委反馈电台:车辆征集数已满足需要;凌晨1:00电台又应市交委要求播出了“需要大量出租车集结运送都江堰伤员”信息,播出后10多分钟后。去都江堰高速公路人口即被大批出租车堵死。由于当时交警尚未接到放行通知,因此有司机将此情况通过热线反映,电台立即反馈给相关部门。很快成灌高速开始免费通行。及时打开了救援通道。实例2:13日凌晨1:00,市建委在电台:“征集社会挖掘机、破碎机、千斤顶、重型吊车用于救灾”,10多分钟后,所需车辆数即告征集完毕,不需要再播出,但当时仍有车辆源源不断开来。甚至包括金堂等地车辆都开了过来。另外,市妇联、市红十字会也多次通过电台节目向社会征集志愿者和车辆,均在播出后很短时间即完成征集。实例3:新都瓜农李海波来电。“我有30亩蔬菜基地,每天出产3000斤黄瓜和番茄,望能提供给灾区。”电台播出后,志愿者组织了近万斤蔬菜送往灾区;实例4:一位货车司机在江油至成都的路边上发现一个孕妇处于困境后致电电台。春熙路商会刘先生听到节目后立即联系救援,请求江油熟人进行搜寻,结果顺利找到受困孕妇并送入医院。

3 成都电台成为沟通灾区物资需求与组织救灾物资的“供求信息平台”。实例1:彭州、阿坝、广元、绵竹等各地政府在抗震救灾期间均打方电台热线,告知当地灾区所需的救灾物资种类、数量等信息、消息播出后,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者,如九鼎药房,永乐电器、国美集团、置信集团等等迅速和电系,提供了十几万到数百万不等的急需物资送给相应受灾地区。截止到5月25日,已经发送24车次,运送救灾物资20余吨。实例2:地震发生后,民间驾车去灾区的志愿者越来越多,随着路况咨询热线和短信量急剧上升,以即时路况信息为老本行的交通广播台敏锐意识到这已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政府救灾行动。成都电台记者在了解清楚道路交通应急管制通告以及路况现状后,15日17时02分开始滚动播报市公安局关于道路交通紧急管制的公告,有力配合了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的统一行动。

4 成都电台在车站、公园、社区等设立的广播落地点,有效发挥了“社区效应”,用广播的“链条”整合了社会大众。地震发生后,成都电台近两年来在成都市区多个公共场所建设的广播落地点发挥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这些落地点覆盖了车站、公园、社区多个人流量集中、聚集度高的区域。震后,合作方纷纷向电台反馈了各类情况。如公交集团站务分公司反映:地震发生后,五桂桥、金沙、茶店子等场站的候车乘客和司乘人员高度关注广播,许多乘客静立倾听,还不断要求提高播放音量,并久久不愿散去。由于广播的存在,人流很大的候车区域没有造成恐慌和拥挤,分公司经理对成都电台的广播落地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浣花溪公园管理处反映:地震发生后,公园内的电台广播吸引了10多万人伫足倾听,余震期间,园内夜间平均留宿的5—6万群众几乎通宵收听广播,随时关注最新播报信息。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在公共危机时刻,广播可在第一时间及时打开广大公众信息接收渠道,并可以其快捷权威的信息迅速起到稳定人心、引导舆论的作用,同时还以高度的互动性起到供需互通、组织救援的作用,在政府应急机制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

四、重要启示:未来“危机应对”与“传播安全”的战略思考

通过对成都电台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的研究,启发我们必须重视今后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传播安全问题。危机发生后,问题的重点不是危机应对时要不要传播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有绝对可靠的传播系统问题。

1 应对危机的信息传播系统“技术安全性”如何?是否可以应对重大的自然、社会与战争等危机?成为永不消失的电波?

此次地震灾害中,在其他通讯手段失灵或不可得的情况下。广播因技术可靠没有因为地震而瘫痪,以其信息的快捷性、收听的便利性和及时互动的简便性,显示出在对抗灾害等突发危机发生时的强大优势。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当突发的公共危机发生时,一个技术上不会瘫痪、及时传播且方便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么的重要。为此,我们不仅要从和平环境的常态角度思考大众传播媒体技术先进性的发展问题,更要有一个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视角去考虑传媒技术稳定性的问题。

2 应对危机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心理安全性”如何?是否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危机事件,有效沟通、组织与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

成都电台此次能在第一时间感动成都安抚人心,迅速传递政府声音,及时沟通各方力量,这是与有一个响应政府、处变不惊、训练有素的领导管理体系与记者队伍密不可分的。由此,我们已经看到:在技术安全性的前提下,一个能与政府随时随地保持一致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传播系统更为重要。

3 未雨绸缪,常抓不懈,构建一个坚强的“应对危机”的社会公共“传播安全”系统。

总之,我们认为:只有未雨绸缪,常抓不懈,才能构建一个坚强的“应对危机”的社会公共“传播安全”系统。这个“传播安全”系统应具备以下一些特质。

*可靠性。无论发生何种自然的或社会的危机事件,技术上有保障,队伍上心理素质好,能够有效配合政府安定人心,维护稳定。

*公共性。能够在第一时间,在最恶劣的条件下,最大限度覆盖全社会人口,能真正把有效信息传递到大众。

*易得性。大众能在任何最恶劣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就近获得该媒体提供的权威、准确的和及时的信息。

*权威性。该系统的信息具有权威性,能对抗任何渠道传播的谣言,最大限度取信于民。

*互动性。该系统不仅能够上情下达,而且还能下情上达。在危机爆发后最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有效畅通的公共平台,起到沟通、安抚和动员的作用。

海底奇光范文4

神奇咒语:大海无比丰富,无比神奇!

戴维・加洛是一个海洋生物学家。

他热爱大海。在他眼里,海洋就是一个神秘的宝库。

乘坐潜水艇潜入大海深处,对他而言,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

他说:“透过舷窗,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动物。我简直没法用词语来形容它们。它们闪着光,完美地构成了一个如萤火虫般发光的世界。”

他用伊迪斯・威特博士发明的一种照相机拍下这些难以置信的生物。

一条鱼有着发光的眼睛和脊背。它游动起来的样子,优美而轻盈。

有些闪烁的光,就像是孩子用蓝色粉笔在黑板上画的太阳――这些海底的生物可能一辈子都没法看到太阳,可是,它们却能描绘出太阳的模样!

有一些光点就像一朵不断从中心向四周发光的向日葵。

有一些光像是循环涌动的波浪,不断向前涌动着……

戴维说:“每一次潜水都充满着惊喜。这些生物发光有些是为了避免被吃掉,有些是为了引诱食物上钩。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都如此神奇。”

到现在为止,人类已经发现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峡谷。探险者和科学家们甚至还发现了水下湖、水下瀑布。可在辽阔的大海里,人们仅仅探索了极小的一部分,大约只占了所有海洋的百分之三。

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的地方,科学家们发现了众多的生物。它们的密度和多样性,都超过了以生物的高密度和多样性著称的热带雨林。戴维说:“这告诉我们,我们实际上对自己生活的星球还不太了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七,那里如果不是一片荒芜,就会充满惊喜。”

除了黑漆漆的深海世界,在光能探查到的浅海世界,也让戴维赞叹不已。

戴维喜欢讲一只鱿鱼的笑话。

这是个鱿鱼“男孩”。它和同伴正在打架。为了表示自己非常勇敢而有力量,它把自己变成了白色。正打得起劲,一只鱿鱼“女孩”游过来了。于是,正在打架的这只鱿鱼居然把自己的颜色从中间分成两半,一半是白色,一半恢复到它本来的棕色。鱿鱼“女孩”只能看到它温柔、优雅的一面。当鱿鱼“女孩”一个转身游到它的另一边时,它立马一个变身,将白色和棕色调换了位置。

每次讲起这件事情,戴维都会哈哈大笑。他觉得海洋里好玩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戴维喜欢头足类动物。他说:“这些头足类动物真叫人着迷。它们用那难以置信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环境,看光,看图案,看周围的一切。”

他给大家看一只巨型澳大利亚墨鱼的故事。

“看看它,它那双无精打采的眼睛――它能做很神奇的事情。我们马上就能看到,它退入到礁石的石缝里去。注意它的触角!”

在镜头里,巨型澳大利亚墨鱼越来越靠近礁石,它的触角正在变化,变化出礁石上的海藻的样子。等它停下来,它已经完全成了礁石上的“海藻”,刹那就消失在背景里。

“伪装,要改变你皮肤的颜色和纹理。”戴维说,“这很难做到,但它做到了。大海里的生物就是有这么神奇!”

一次,在海底,戴维和他的摄影师伙伴罗杰还把一只章鱼给吓了一跳。

这只章鱼想穿过海底到另一块礁石附近去。浅海里,到处都是捕猎者。它不想被别人发现。那些食肉动物会注意每一个移动的物体,进行攻击。

可是,不移动的话,怎么去另一个地方呢?

嘿,章鱼把自己变得像块石头。它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慢慢滑过水底,利用波纹和阴影来隐藏自己,无声无息地融入到环境之中。

一条梭鱼无声地游过来,默默寻找着自己的猎物。

正好旁边有一丛海藻,“石头”趴住不动,迅速变成了“海藻”。梭鱼游远了,眨眼间,它就恢复到本来的模样,从海藻丛里冒出来。

戴维和摄影师罗杰悄悄靠近它,把这一切都拍下来。章鱼从海藻丛“冒”出来的时候,罗杰赞叹不已,不由靠得太近。章鱼看到罗杰,吓了一大跳,马上释放烟雾弹――墨水来掩护逃脱。

戴维迅速跟了上去。

章鱼逃了一段,停下来,想“啊――我已经被发现了”,就趴在海底,尽力把自己舒展开来,让自己看起来更大,以吓唬敌人。在它的眼睛周围,冒出一片棕色的花纹,这让它看起来眼睛变得巨大而吓人。

戴维不怕,没有离开。

怎么办?

来个绝招吧!

一二三――

你还能找到它吗?

主持人语:

戴维・加洛向我们展示了大海的趣味和神奇!

海底奇光范文5

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却依然平静如故。风浪的最大限度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金灿灿的阳光虽然强烈,却照射不到海底。你也许迷惑不解地问:“在暗无天日的海底世界,生物如何生存呢?”是这样的:在这黑漆漆的深海里,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如挂在天边闪闪发光的星星;似公路两边的一盏盏电灯;像大明星陈佩斯似的默默无闻地免费为生物们照明呢。

瞧,在陆地上大海龟跑不过兔子,可在海里却比兔子强多了,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大海龟,小巧玲珑的脑袋,长着一双灵活透亮的大眼睛,身披灰褐色的甲壳,样子挺威武,背上有24个六边形的花纹,游动起来,就像个倒扣着的碟子在移动,还有点像宰相刘锣锅哦!

嘿,大龙虾,全身披甲,一双钳子似的大蟹一张一张的,游过来,划过去,昂首挺胸,神采奕奕,犹如一位威武不屈的将军,又仿佛在像谁比划比划拳脚功夫……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咦,绽开的花朵,长胡子爷爷,分枝的鹿角,还有那直插云宵的利剑……美,太美了,叫人赞不绝口,这宛然一个童话世界。可是,仔细看,什么也不是,原来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珊瑚呀。

海底奇光范文6

如何才能扭亏为盈呢?新上任的公司总经理霍林斯想破了脑袋,却怎么也没能想出一个好办法。

瓦努阿图是位于南太平洋的一个美丽岛国,这里有迷人的热带风光,还有热情好客的善良市民,更有世界著名的海下潜水区和美丽的海底动植物世界,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一天,愁眉不展的霍林斯来到首都维拉港的沙滩上散心,在沙滩的潜水区,他看到一群身穿潜水衣的潜水爱好者正跃跃欲试准备下海体验休闲潜水。

霍林斯也非常热爱休闲潜水运动,他便租了一身潜水装备,和那群潜水爱好者一起潜入海底。海底世界美不胜收。那一刻,霍林斯突发奇想,如果此时此刻能把眼前看到的美景和当下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在海底邮寄给远方的亲友,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畅游海底世界的快乐,那将是多么美好啊。霍林斯突然灵感进发,何不在深海海底建一家邮局呢?回到岸上,霍林斯把自己在海底的新奇想法跟身边的潜水者一说,他们觉得这个想法很奇妙,一定会受到广大潜水游客的欢迎。

受到鼓舞的霍林斯决定实施这一想法,他把海底邮局的地点选在首都维拉港沙滩附近的海下,从外观上看起来,海底邮局很像一个巨大的罐头,高3米,直径有2米。霍林斯还招聘了4名拥有海洋自由潜水证书的潜水爱好者担任海底邮局的水下员工,海底邮局每天至少营业一个小时,如果海底邮局上班营业了,水面上就会飘起挂有旗子的浮标。海底邮局配有邮政信箱,潜水游客可以到这里邮寄防水明信片,营业员会在他们的明信片盖戳。当然,他们使用的不是传统的以墨汁盖销邮票的方式,而是使用带有凹凸花纹的日戳,印出特殊的凹凸纹迹,表示明信片已经寄出。如果游客不想直接潜到水下海底邮局办理业务,也可以在岸边用一种特殊的笔,在明信片上写信,邮政员工再把明信片投到水下邮箱,或干脆把它送到邮件处理中心。

霍林斯把海底邮局的图片和资料到网上,还把宣传广告印制在国家旅游地图手册上。在海底潜水游玩之余,买一张防水明信片或特殊信纸,写下一段心情文字或祝福语,在百米深海投寄给远方的亲友,光想想就让人感到新奇有趣。因此,海底邮局这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海底邮政业务,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追捧和欢迎,凡是前来瓦努阿图旅游的游客,必定会慕名到海底邮局办理邮寄明信片业务。瓦努阿图邮局每天会收到大约30封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海底邮局情况的电子邮件。目前,随着瓦努阿图旅游业的日益繁荣和广告宣传攻势的加大,海底邮局每天收寄的明信片就有300多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