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的性格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贾母的性格特点

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1

关键词:肖像描写;揭示;灵魂

《祝福》中,鲁迅先生始终注意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以显示出她的性格特点。她初到鲁家时,写她“顺着眼”,表现出她安分善良的性格;第二次到鲁家时,她虽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一连串的不幸给她造成的。和柳妈谈话的第二天,她“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见阎罗故事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到她捐完门槛回来时,“眼光也分外有神”,表现出她好不容易才解除了一年来的恐怖,赎掉了到阴间还要受罚的“罪过”时兴奋和愉快的心情。而在冬至祭祖时四婶仍然不许她动祭器的第二天,她“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可见这次给她打击之深。

到了河边和“我”相遇时,她已经被折磨成“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了,刻画出她历尽人生苦难而临近死亡边缘时的可怕形象。但跟着在她向“我”问灵魂有无的问题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而且“她的眼盯着我”不住地追问,表现了她渴望解答的心情,而这正是她在临死前的挣扎。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甚至连生死都无所谓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乎,祥林嫂精神上的极度麻木使得她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在人们眼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仅仅是一个卑微地存在的“物”,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分散地看,这些描写眼睛的传神之笔,准确地表现了祥林嫂在各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合起来看,它们记录了祥林嫂一生中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旧社会的罪恶。

《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丹唇未启笑先闻”,直接点出其大大咧咧、张张扬扬、泼辣大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与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正相吻合。这也正是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典型形象的表现。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三角”“吊梢”在相法上的解释是:“三角”“吊梢”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之相。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出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读者不难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渗透人物性格于肖像描写之中,巧妙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后文王熙凤迎合贾母,哭笑自如,善于逢场作戏,不也正好吻合。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金丝、银边、美玉、珍珠,一身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显示出其俗气、贪婪,从侧面反应了她内心的空虚。

“粉面含春威不露”“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王熙凤性格的典型写照,表明了她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对上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这种性格特点通过肖像描写贯穿了整部红楼梦。

不仅在《红楼梦》里是这样,在其他作品里的肖像描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譬如,关于吝啬鬼葛朗台的肖像描写: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呜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纹,一块一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道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这个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是此人身高、肩宽、脸圆、牙白。这一系列的描绘不正是刻画了一个吝啬、自私的形象吗?

再如周而复笔下的白求恩: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包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经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这个肖像描写更加明显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健壮,活泼,慈爱”等词汇已经充分地展示出了一个和善、友爱的人物形象。

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2

摘要: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名著《红楼梦》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方面。人物形象深刻生动,语言简洁传神。本文从称谓、语言、文化、人物性格等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两篇译对比赏析。

关键词:红楼梦;霍克思;杨宪益;称谓;文化环境

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给红楼梦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译者所处文化环境的和对红楼梦本文理解程度的不同,译文风格也大有不同。本文本文从称谓、语言、文化、人物性格等方面对比赏析了红楼梦第三回霍克思译文和杨宪益译文的优胜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两篇译了对比赏析。

1.称谓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使用既精彩又复杂。由于文化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称谓的表达上并不完全对应,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往往比较笼统。所以霍克思和杨宪益对称谓语的翻译也有不同程度的把握。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

(1)贾母笑道:“你不认识她。”

在这句话中,杨宪益将贾母译为The Lady Dowager,而霍克思译为Grandmother Jia。贾母在荣国府中地位尊贵,是荣国府中的至尊。Dowager被解释为:“(有威严的)富裕的年长贵妇,雍容华贵的老妇人”与贾母在荣国府地位相吻合。杨宪益的翻译考虑到了红楼梦原文的语境,将人物的身份地位考虑在内,有助于英语读者充分体会和理解“贾母”这个人物形象。霍克思却将“贾母”直译了,Grandmother Jia 这个称谓只反应了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却没能反应出贾母无尚的权利和尊贵的地位。所以杨译胜于霍克思译文。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

霍克思译文: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 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she is more like a Jia.

杨宪益译文: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

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血缘关系的远近分明."嫡亲":只有自己儿子的子女才算嫡亲,女儿的子女只能算是外戚,不算是一家人.王熙凤的这句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分明的宗法关系。在英语中,孙女和外孙女都是granddaughter,这个嫡亲的翻译增加了难度。霍克思译为"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虽然翻译出了字面意思,却没反映出王熙凤此句话对贾母的讨好之意。而杨宪益的译文看似对林家有点不恭,但却讨好了贾母.准确翻译出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2.语言“笑道”的翻译赏析

(1)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

(2)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3)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霍克思译:“Fancy changing……”Grandmother Jia chided indulgently……

Having completed his survey,Baoyu gave a laugh:“I have seen this cousin before.”

“nonsense!”said Grandmither Jia .“How could you possibly have done?”

杨宪益译:With a smile at Baoyu,the Lady Dawager scolded,“Fancy changing……”

“Ive met this cousin before,” he declared at the end of his scrutiny.

“Youre talking nonsense again,” said his grandmother,laughing,…..

以以上例句中的3个笑道为例,在(1)中,霍克思只翻译了“道”没翻译“笑”,翻译“道”用了这样的词语chided indulgently。贾母责怪宝玉客未见就脱了衣赏。从原文中可以看出,贾母对宝玉宠爱有加,此处的责怪并非真正的责怪,而带有溺爱的口气。译文中的indulgently恰好表达了这种意思。杨宪益译文着重点在“道”,用“scolded”表达出了责怪的意思,而“笑”用了With a smile这样的介词短语来补充说明。(2)中,霍克思可能认为原文语境重点落在“笑”,没有把“道”翻译出来。杨宪益为了体现宝玉说话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强调的语气,将笑道译为declared,我认为很恰当。在(3)中霍克思没有翻译“笑”,把“道”均译为said,杨宪益译文翻译了“笑”也翻译了“道”。

3.其他例句翻译赏析

(1)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

霍克思译:On the day her arrival in the capital……,

杨宪益译:To return to Tai-yu. When she disembarked……

我们都知道英语是静态语言,多用名词介词,而汉语是动态语言,多用动词。在翻译时应注意动静的转变。由于两位译者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对英语把握程度的不同。在第回第一句话中,霍克思用了介词短语来翻译,简单明了并且地道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杨宪益在这点上则没有考虑到英语的用词习惯,用了动词return。

(2)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霍克思译:“Oh dear!Im late,”said the voice.“Ive missed the Arrival of our guest.”

杨宪益译文:.”Im late in greeting our guest from afar!”

霍克思的译文“Oh dear!Im late,”将人物说话的语气翻译出来,把王熙凤那种胆大泼辣的形象生动的呈现给出来,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原文所塑造的深刻且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杨宪益的译文则稍显生硬平淡,无法读出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结语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很容易发现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霍克思的译文优雅、生动、活泼,因母语是英语,译文语言地道。杨宪益的译文准确,对原文理解透彻,成功的传递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对比两篇译文,霍克思没有杨宪益对中国文化理解深刻,而杨宪益没有霍克思的语言地道生动。总之,两篇译文都各有千秋。译者都表现出了超强的实力和丰富的文学知识。(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128)

参考文献:

[1] Cao,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Trans.David Hawkes.London:Penguin,1973.

[2] 范圣宇.《红楼梦》管窥――英译,语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北京:中国书店.2005.

[4]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3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曹雪芹非常熟悉他周围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又很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他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李妈妈的可厌,赵姨娘的无识,夏金桂的凶泼,晴雯的尖刻,贾政的道学,贾环的下贱,贾赦的尴尬,薛蟠的任性,迎春的懦弱,妙玉的孤高,袭人佞巧----但是作者又并非让读者鄙视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戒。他写湘云的天真,贾母的慈爱,宝钗的贞静,黛玉的多情,熙凤的才干,探春的敏慧,李纨的贤淑,贾兰的好学,也并非让读者赞扬这些人,以这些人为模范 。他平心静气,以客观的态度给了每个人物一种性格。因此让我深深被她们吸引,为她们欢乐、为她们悲伤而不能自拔。

1.《红楼梦》作品的整体风格。

红学家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的风格。把《红楼梦》和我国几部着名的长篇小说加以比较,《水浒》是愤慨当时政治腐败,愤激之情,溢于言表。《儒林外史》中“牢骚则或过之”。他认为:“含怒气的文字容易一览而尽,积哀思的可以渐渐引人入胜;所以风格上后者比前者要高一点。”

红学家李辰冬认为《红楼梦》人物描写的根本特点,是作家所持的无褒无贬的严格的客观态度。关于《红楼梦》的风格,李辰冬认为它是属于“诗的金刚杵”而不是“美的风格”,而不是美的风格。“美的风格”,修辞学家有法分析,人们可以模拟;诗的风格,不但无法模拟,修辞学家也无用武之地。换言之,就是一种为技巧的,一种为天才的”。我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没有一点润饰,没一点纤巧,并且也不用比拟,也不加辞藻,老老实实,朴朴素素,用最直接的文字,表现事物最主要的性质。

2.《红楼梦》的人物语言特点。

李辰冬对《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充分个性化和《红楼梦》语言风格的特点作了高度评价:“将中国一切语体文的小说与《红楼梦》比较之下,就知道他的文字更较成功,其成功之由,因作者确实地向自然语言下功夫,且因善于移情关系,能体会每个人物应有的言谈与语调,所以贾母有贾母的话,熙凤有熙凤的话,黛玉有黛玉的话,宝钗有宝钗的话,刘姥姥有刘姥姥的话,总之,因性格与年岁的不同,言谈的腔调也同时而异。”

第八回宝玉与宝钗互识锁、玉之后,黛玉也来到梨香院。其中有两个细节完全是由人物的对话组成的,曹雪芹既没有写人物的眼神表情,也没有写人物的心理感受,然而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都跃然纸上了。而且随着对话的进行,读者的思想感情也和人物一样在一张一弛地活动着。黛玉本来是去探望宝钗病情的,可是一见宝玉先她而来,就“半含酸”地来了那句顶门针:“我来的不巧了”。这就逼出了宝钗的发问:“这话怎么说?黛玉接着把弓拉得更紧了,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虽然只说了句“我更不解这意”,言下之意却是“你必须把话说清楚”。黛玉“间错开了来”的话显然是在强词夺理,但却将拉满的弓又松弛下来。至于对雪雁说的那一席话,显然是在借槌敲鼓,当事者的宝玉、宝钗都听懂了,但一个不敢反诘,一个无法反诘。读者为她的“情”所动,因而也就原谅了她的“无理”。“有情”与“无理”都体现语言之中,然而形象的美却突破语言的外壳,由流动着的画面来显示的。

“曹雪芹风格之所以伟大就在这里;仅仅几句话,不但表现了他的人物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人物的“‘形’‘声’‘色’”。他的文字从日常语言中来的;然而比日常语言还要流畅,还要自然。

3.《红楼梦》人物性格塑造。

现代作家张天翼说过,小说的实际描写表现出:“这一双男女之所以特别相爱,仿佛有缘分似的,这缘分不在外物,而在他们自身。这是由他们各人的性格,兴趣,见解,生活态度等决定的。”

宝钗:深通世故,“能够博得上上下下各种种人的嘉奖和赞美”的人物。她是个“极实际的人”“能够面面圆通,处处得利”。但是这个“最正派不过的小姐”的思想言行跟贾宝玉却“有点格格不入”。而林黛玉则从来不对贾宝玉讲究那些“仕途红济”之类的话,也不懂行什么世故之类的东西,她看重的是真正的爱情,在观园里只有她是唯一能够了解、同情贾宝玉的人。宝哥哥认为红尘生活是可爱的,不可爱的是那安排红法尘生活的力量。四十四回凤姐泼醋,先下手打了平儿,接着贾琏也上来踢骂,夫妻都拿平儿煞性子。对这一薄命女儿横遭荼毒和蹂躏的命运,宝玉无比同情,亲自为平儿熨了衣裳,洗了手绢。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引起宝玉深切的同情,“平儿理妆”这件事使宝玉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发展,宝玉性格中的叛逆因素,显示着璀璨的光辉。

4.《红楼梦》同样以细节取胜。

杰出的作品,总是以细节描写取胜的。《红楼梦》在细节描写上,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十分丰厚的艺术遗产,滋补着我国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红楼梦》的情节就装在这些细节里,随着细节的不断流动而移步换形。它不仅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而且在动中显示着情节,和情节交融在一起。

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4

关键词:《红楼梦》 王熙凤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形象再现

1.引言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多达四百人的人物中,塑造得最饱满、最鲜活、最生动、最具生活气息的,当属被贾母称为“凤辣子”的王熙凤。红学前辈王昆仑(2003)在评论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足见王熙凤对广大读者的魔力与魅力。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完全得益于其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她的语言,我们就可以窥见她独特的性格,而阅读时就能感觉她正栩栩如生向我们走来。

因此能否同样在《红楼梦》英译本中,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使译文读者同样感受到那一个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到原作的神韵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分析和评判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译文是否“忠实”和“传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崔妍,2004)。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1978), 堪称经典之作。本文拟援引数例,具体分析杨译本处理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原则和方法及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产生的效果,以供借鉴。

2.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及其形象的再现

2.1 理论基础

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理论作为基础,分析小说人物语言翻译的原则。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国内翻译界有着重要影响,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正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二者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语义,只在原文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交际翻译注重读者反应,忠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为此,译者可对原文进行修正。在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交际翻译使译者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充分发挥译语优势,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Newmark,1982)

但与此同时,纽马克认为这二者是不能绝对区分开来的,翻译中不可能孤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二者在翻译中常常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2.2 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翻译及其形象再现

著名红学专家吕启祥(2004)在《百家讲坛》之《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一讲中,曾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向我们解读了王熙凤的魔力和魅力,即机心、辣手、刚口。本文也试着从这三方面结合《红楼梦》原著(1978),略引数处能反映王熙凤独特个性的语言,并对杨译本相关翻译作出简要评论。

2.2.1 机心。人们常说,凤姐“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心机极深细”,是指她心计之多,机变之速。我们首先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对此窥见一斑。贾府犹如一个小社会,各种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而作为荣国府当家奶奶的王熙凤却能应对自如。她常常就像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猜测对方的心理,从而变风测向。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大观园组织诗社,探春众姊妹来找凤姐,想请她作监社御史,请看凤姐如何应答:

例1.凤姐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然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拘我,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第四十五回)

杨译: “Don’t try to fool me.” Hsi-feng laughed. “ I can guess what you’re after. It’s obviously not a supervisor you want but amint-master to supply you with cash. You must take it in turns to play host in this club of yours, and because your monthly allowance aren’t enough you’ve thought up this scheme to rope me in so that you can milk me. Isn’t that the idea?”

从凤姐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聪明和乖巧。她不识字,不会作诗,因此当探春说想请她作监社御史时,她立刻猜到了她们的真正来意是想向她要钱,只是不明说而已。难怪李纨说“真真你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第四十五回)。杨译十分忠实于原文,对“别哄我”,“进钱的铜商”,“轮流作东道”几处的翻译都做到了语义对等,属于“语义翻译”。而将“拘我”译为rope me in,“好和我要钱”译为milk me,则显示了译者对译入语娴熟的掌握和高超的翻译技巧。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ropein是一个俚语,意为persuade(to take part in an activity), 而milk是一个比喻说法,意为extract (money, information, etc) dishonestly from a person, 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了,能更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不能不说是译者的一个创造,而凤姐聪明机智的形象也就凸现出来了。

2.2.2 辣手。贾珍曾说她“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第十三回)。王熙凤的这种杀伐决断,即辣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她有治家的非凡才能,这一点在《红楼梦》“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不怕得罪人,面对困难有一股不避锋芒的锐气,敢作敢为。一上任,她便宣布:

例2.“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第十四回)

杨译: “Since I’ve been put in charge here I dare say I shall make myself unpopular. I’m not as easy-going as your own mistress who lets you do as you please; so don’t tell me how things used to be managed here, but just do as I say. The least disobedience will be dealt with publicly, no matter how much face the offender may have.”

这一段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几乎无可挑剔,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式,而且将凤姐果敢和严厉的口吻展现无余,读之同样给人以巨大的威慑力。一个威重令行、果敢决断的王熙凤便在译文中复活了。

另一方面,王熙凤的辣手则更多地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为了一己之私,她往往不计后果,不惜逼死人命,甚至杀人灭口。《红楼梦》中一个重要情节即“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当净虚老尼求凤姐强逼退婚,起初她并不想理睬,但还是经不住老尼的一番激将,说道:

例3.“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第十五回)

杨译:“You know me. I’ve never believed all that talk about Hell and retribution. I do what I please and am always as good as my word. Let them bring me three thousand taels and I’ll see to this for them.”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很好地表现了王熙凤,为所欲为,毫无顾忌的性格特点。杨译采用语义翻译,句式结构和意义均与原文吻合,也出色地再现了这一形象。

2.2.3 刚口。借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说书女艺人的话:“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也没了。”我们用“刚口”来形容王熙凤的出色的语言才能,也就是“言谈极爽利”的风采。在贾府中,凤姐深得贾母的喜爱,这与她口齿伶俐,说话风趣,善于讨贾母欢心是分不开的。例如,《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母在大观园游玩,谈到她小时候贪玩不小心跌了一跤,头上留下了一块窝,王熙凤听了,说了一段非常风趣的话:

例4.“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地碰出那个窝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第三十八回)

杨译:“Obviously our Old Ancestress was destined from birth to good luck and a long life: that’s why the gods dented her head-to hold her good luck! The God of Longevity originally had a dent in his head too, but it was so stuffed with good fortune it swelled up instead into a bump.”

一个小小的窝儿,王熙凤竟然也能说出如此兴趣盎然的一段话来,而且是张口就来,却又能完全对时对景,说得十分圆满,十分喜庆。她紧紧抓住贾母希望享福长寿的心理,引用老寿星的例子,投其所好,而又没有特意讨好奉承的痕迹。杨译属典型的语义翻译,非常忠实于原文,而用英文大写强调了“老祖宗”和“寿星老儿”,则能引起译入语读者的注意,体现了凤姐赞叹老太太福寿双全的语气,又属于“交际翻译”,读来同样趣味无穷,一个伶俐活泼,千方百计要讨老祖宗的欢心和宠爱的凤姐便跃然纸上了。

王熙凤不识字,不会吟诗作对,她的话没有书卷气,但却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新鲜热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她的话中,随处可见大量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拟人、谐音、对偶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口语中的精华,充分显示了她的智慧和亲和。仅举两例:

例5.“姨妈瞧瞧,那个里头不知顽了我多少去了。这一吊钱顽不了半个时辰,那里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办去了。”(第四十七回)

杨译: “Look here, aunt,” she said. “Goodness knows how much of my money has been swallowed up by that. It’s less than an hour since we began, and already the money in that chest has beckoned to this string of cash. As soon as this string’s gone in too we shan’t have to play any more, and our Old Ancestress will have got over her temper. Then she’ll send me off to attend to my duties again.”

这一回中,王熙凤输了钱故意不给,薛姨妈笑她小气,她回说了这一番打趣的话。句中箱子里的钱向桌上的钱招手这一拟人形象,多么生动啊,读之让人忍俊不禁。杨译采用直译,重现了这一拟人手法,同样收到了让读者会心一笑的效果,较好地再现了凤姐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例6.凤姐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第四十五回)

杨译: “I’m no hand at versifying,” Hi-feng answered. “All I can do is come and join in the eating.”

上例中,凤姐使用了谐音,很好地表现了她的风趣幽默。杨译对于谐音的处理,不尽如人意。凤姐将“诗”谐音为“湿”,并与“干”对比,带有一丝自嘲的口吻,起到了很好的打趣的效果。也许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发音方面的差别,此处谐音不可译。为了让译语读者一目了然,译者采用了“交际翻译”,直接译出了语用意义。保留了原文的意义,却也失去了原文俏皮、谐谑的风格,这也许就是翻译的遗憾吧。

3.结语

王熙凤是曹雪芹用浓墨重彩所刻画的人物。她的形象之所以如此丰满,如此富有生活气息,主要得益于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语言是人物性格内心世界的外在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便可了解人物个性。同样,通过翻译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便可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移植到译作中去(王治江,2004)。以上我们结合《红楼梦》原著,援引数例王熙凤的语言,从机心、辣手、刚口三方面分析了她复杂的性格特征。同时,结合杨译本中对应的王熙凤的对话的翻译,采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予以适当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译主要以“语义翻译”为主,无论从句式结构,还是句子意义,都力求忠实于原文,这与杨氏“翻译作品可以多一些异国情调”的主张有很大关系。但是,当原文过于含蓄或不可译时,杨译也采用了大写强调和直接译出语用意义等方法,以使译入语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这又属于“交际翻译”。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根据译者的意图会有所侧重,两者并不彼此排斥,而是为重现原文信息和人物形象而采取的两种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手段。正因为如此,王熙凤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才能在西方读者中复活,达到“骂凤姐,想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的效果,而杨译本也才能成为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 崔妍.论《红楼梦》个性化的人物对话及其在英译本中的体现[A].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UK: Pucamon, 1982.

[5] 吕启祥主讲.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Z].CCTV10《百家讲坛》,2004年12月14日.

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5

红楼梦中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十分真挚深刻,但在大观园既定的社会结构的制约下,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被视为洪水猛兽,最终也使得命运多舛的林黛玉香消玉殒。本文就林黛玉命运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林黛玉命运社会背景下,针对社会对林黛玉命运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林黛玉命运的社会背景

十八世纪,封建主义在中国已经呈下行趋势,但是其仍掌握着绝对的统治权力。林黛玉深受母亲以及贾母的疼爱,并未和其他人一样受过封建正统教育,因此她在性格上产生了叛逆心理,但是她的这种叛逆并不被其他人看好,尤其是贾府的长辈,所以林黛玉是那个时代里具有叛逆精神的特例;封建社会里特别注重光宗耀祖,而实现光宗耀祖的唯一方法就是“立身扬名”, 但是林黛玉却不支持宝玉这么做,反而怂恿他离经叛道;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各等级的人尊卑有别,但是黛玉却认为人人平等,出身的高贵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身份高贵,所以人们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封建社会里有很多对女性不公平的条例,如“三从四德”等,但是黛玉不认可这类封建道德,并且锋芒毕露,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封建社会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自由恋爱是被世人所认为的丑事,而黛玉却为这份不被祝福的爱情耗尽了自己的心血和青春;封建社会里大多数人仍旧坚守着落后意识,而林黛玉却思想开化,独具慧眼,与无情的现实世界进行坚决的抗争。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是得不到认可的。婚姻问题在封建社会是一个极被重视的社会现象,但多由家长包办。封建社会里的婚姻与现代的婚姻极不相同,那时的婚姻不是当事人双方能够决定的,而是阶级利益下的必然产物。贾宝玉和林黛玉违背了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在封建的大背景下自由恋爱,固然不会被封建社会所容纳;贾府其实是封建社会的缩影,里面不仅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也有贾宝玉和林黛玉这样的叛逆者,而作为新生力量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能抵抗封建制度的强大掌控力,因此,宝黛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也为自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强的反抗,但是那个时代限制了他们的自由恋爱,即使她有力反抗,终究无力胜出。

二、社会环境对林黛玉命运的影响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封建、腐朽的现状,同时也展示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等人反抗封建社会,依稀可见的光明。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尽的感叹与唏嘘,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状和所处封建社会的人民的悲哀。

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人们对于价值的体现是以所处的地位和权势来衡量的,贾府作为封建社会的缩影,拥有封建社会一切的陋习。《红楼梦》第四回讲到“护官符”,直接点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男女之大防”,而偷情者只是被当做“嘴馋”,偷情只是为了解馋而已。男的好色庸碌,女的贪婪而又狠毒,可以说,大观园中的一切种种,只是封建社会的缩影而已,其中隐藏的是世间百态。

林黛玉初进贾府之时,备受大家的关爱,贾府上下将其作为最为尊贵的客人招待。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衣食住行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林黛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林黛玉母亲去世,家道中落,迫不得已投奔外祖母。虽然贾母对林黛玉关爱有加,但是贾母子孙众多不可能专宠一个人。因此,林黛玉与贾宝玉两人在贾府下人的眼中是没有未来的。同时,林黛玉的个性也为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正是十八世纪中叶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时期与资本主义时期相碰撞的萌芽时期,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正在不遗余力的发挥着礼教与王法的余威,整个社会都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生活。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采取了极端的统治方式,任何正面的、美好的思想和感情都无法得到发展,任何有活力的生命和事物都在挣扎中毁灭。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首,可以说正是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的管制之下皇权、男权作为绝对的统治者,绝对不允许逾越半步。林黛玉所生活的贾府,主子们草菅人命,肆意妄为,对于婚姻更是一手包办,女子只是一种附属品。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注定是以悲剧收场。尽管林黛玉的家道中落、父母早亡,但是林黛玉的悲剧人生主要还是源于她的不入流的思想和叛逆的行为。林黛玉之所有会有悲剧的命运,正是源于她敢于对抗封建社会,敢于对抗陈旧的礼教,力求男女平等。林黛玉的悲剧命运让人们看到了真实的社会悲剧。可以说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是由于当时所处的封建社会和自身的性格共同造成的,这不仅是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更是社会的悲剧。

贾母的性格特点范文6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德育情感的培养

多年来,语文教学常常涉及到“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等问题。这本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力、赏析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总习惯于训练学生进行简单判断、抽象概括和空下结论,而忽略了教给学生如何去咀嚼、品味、感悟文章蕴涵的内在美,让学生获得一种审美的情趣。新教材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过性,形成健全人格”。也就是说,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德育目标的培养是相互相成、不可分割的。

如鉴赏《滕王阁序》这篇佳作时,德育目标的培养主要在两方面:一是让学生理解王勃“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至德至孝的儒家思想;二是让学生了解南昌市的人文地理概貌,滕王阁因人因文而闻名天下并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情况,清楚古今联系及滕王国的价值。李密《陈情表》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真挚:李密自幼丧父,母亲适人,“祖孙二人,更相为命”。而时下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处境实在悲惨,李密在这个时候提出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请求在情理之中。连高高在上的“至尊天子”晋武帝都被打动了,我们的学生会无动于衷?《报任安书》则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正确对待自身所受的屈辱,要象司马迁那样,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完成自己的理想;《阿Q正传》揭示了人的劣根性,学生在完成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人格“自轻自贱”的解剖后,会给以后人格的自我发展予以补充和借鉴;《我若为王》批判了国民的奴性意识,引导我们的学生自强自立;《剃光头发微》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强权意识余毒之深,鼓励我们的学生要有一种“大路不平旁人踩”的主人翁精神;而“祥林嫂”和“水生嫂”两个女性的对比,也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既能毁掉“祥林嫂”这样有顽强生命的人,也能把“水生嫂”这样的家庭妇女培养成坚强的革命战士,那么,“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和生活。

二、新教材督促教师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力争一专多能,轻松地传授多学科的知识

当今的学习科目分得越来越细,并且出现了学科边缘化的现象,有的学科划归那一家都说得通。如:《教育心理学》《物理化学》《天体物理》《美学》《文献学》《古代星象》《太空生物学》《周易研究》等等。他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但懂得本专业,还要对其他的非专业学科有相当的涉猎,才能胜任。就拿我们的高考来说吧,要求考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有的题型要求学生同时用各科知识综合才能解答。

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讲到先秦散文,你不知道庄子的逍遥游属于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是古典的朴素唯心主义思想,不知道孟子的“人性本善”跟荀子的“人性本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儒家思想,不知道韩非的法家思想是秦的强国之本,你怎样对比分析“诸子百家”?不知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不懂得“商鞅变法”“齐王纳谏”的政治方略,不懂得苏秦、张仪“合纵连横”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你怎么能把散文的历史背景讲好?讲到唐诗宋词,你不懂“一骑红尘妃子笑”里的旅途艰辛,不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里的政治时局与作者的无奈,谈何上课?不懂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天文知识,怎么讲《孔雀东南飞》里的“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怎么讲《滕王阁序》里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不先去了解有关“黑洞”的物理常识,怎么讲《宇宙的未来》?

三、新教材要求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去解读课文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历史局限。”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要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节:

师:我们把悲剧人物杜十娘拉进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思考:杜十娘能否不死,如果你是杜十娘,会沉宝投江吗?

生甲:我如果是杜十娘,我不会傻到像她那样沉宝投江,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我可以象电视剧《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母亲描述的远大志向那么做:选取一块最繁华的地方,开一个最大最大的妓院,自己当老板。

师:这种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是我们要了解一下杜十娘的身世:杜十娘是苦难人家的孩子,因生计所迫才被家里从小卖进妓院。从杜十娘所表现的善良和同情弱者的性格来看,她还愿意再去坑害象她一样的良家女子吗?

生乙:我会先择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机会报复孙、李二人。让他们得到惩治。

生丙:携宝离开,然后找一个地方投诉孙、李二人。

生丁:携宝离开,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

生戊:携宝单独离开,然后找一个清净之地过隐居生活。

师:以上同学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珍异生命,不会象杜十娘那样随便糟蹋自己,这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但是你们所说的生存方式有些还值得讨论一下:报复,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出钱买黑帮组织,他们不抢财抢色那才怪;投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被当作玩物,遭遗弃是常便饭,没人会买你的帐,后面两位同学的说法比较现实;找块清净之地隐居下来,另找一个诚实可靠之人托付终身,然后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资历助弱势群体。小日子过得也还是悠然自得的。

……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把典型人物放进现实生活去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立足于现实,充分地再现小说中典人物的生活环境,揣摩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新教材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方法

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填鸭”。而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也会不满足于已有的教材,他们认为以往的语文教材是封闭式的,连贯性差,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新教材的要求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我拿这一思路用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效果还不错。

《宝玉挨打》位于高三第六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四篇幅文章都选自《红楼梦》,要求学生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体会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但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高三下学期的主要任务是高考,学生早就丢在了九霄云外。怎样笛动学生鉴赏小说的积极性呢?我思考了好一阵子,于是特地租借了《红楼梦》的电视剧光碟,在上课时把《宝玉挨打》选取段放给学生看,学生的那股认真劲,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碟片看了二十分种,接下的是二十分种的激烈讨论。 讨论之一:

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挨打”这件事中的主要人物心理。

生甲:贾政是一种狠铁不成刚的心理,又怕忠顺王府找他的麻烦,所以要狠狠地教训。贾母疼爱孙子,认为教育儿子是应该的,但不能用这种蛮狠毒打的方阖。

生乙:宝钗认为老子教职工训儿子是应当的,但又关心心疼遭打的宝玉,所以假借送药来规劝。戴玉是出自内心的真情,所以悄悄地来,“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生丙:王夫人也责怪宝玉,觉得他该打,但不该打这么重。这毕竟是他的心肝宝贝。王熙凤最会逢场作戏,她做的一切都是给老太太和王夫人看的,根本不关心宝玉的死活。

师:还有两个人物也不能少,他们就是贾环和袭人。他们对宝玉怎么样?

生丁:贾环年纪虽小,但在母亲赵姨娘的熏陶下,处心积虑的要致宝玉于死地,是一个阴险小人。

生戊:袭人虽说是丫鬟,但她认可了宝玉就是她的终身依靠,又加上贾母的许诺,她是一心为主。

师:同学们的见解都很独到,我来综合一下大家的意见。

(板书)

围绕“挨打”这件事所表现出的“众生相”:

贾政——怕忠顺王府,听信谗言——痛打

贾母——至高无一的统治者——痛惜

王夫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母亲——哀痛

王熙凤——公于心计,精明能干的管家少奶奶——干练

宝钗——志同道合的知音——关心

贾环——处心积虑,夺嫡除玉的庶出小人——阴险

袭人——护主求终身的奴才——痴情

小说鉴赏方法之一:从分析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手。

诗论之二:

师: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是人物的矛盾冲突;本文有哪些矛盾冲突?

生甲:贾母与贾政的冲突;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政与王夫人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

生乙:还有王夫人与金钏的冲突;薛蟠与宝玉的冲突。

师:这些矛盾冲突没有主次之分吗?

生丙:有主次之分,贾政与宝玉的冲突,贾环与宝玉的冲突是主要矛盾;其余的都属于次要矛盾。

师:分析得很对,由此可知同学们是真正走进了课本。

(板书)

主要矛盾:贾政——宝玉

贾环——宝玉

次要矛盾:贾母——贾政见

贾政——王夫人

王夫人——金钏

薛蟠——宝玉

小说鉴赏方法之二:从分析主要人物的矛冲突入手。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