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钱塘湖春行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钱塘湖春行翻译

钱塘湖春行翻译范文1

2、原文:

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翻译

钱塘湖春行翻译范文2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题3分,共21分)

1、语文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请你将下面诗句端正、规范、清楚地写在格子里。(3分)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蜷(quán)曲 瘫痪(tān huàn) 倏(shū)忽 恍(huǎnɡ)然大悟

B.攥(zuàn)着 尴尬(ɡān ɡà)  菡萏(hàn dàn)  随声附和(hé)

C.贮(zhù) 藏  须臾(yú )  攲(qī)斜   竦(sǒnɡ) 峙(shì)

D.嫩(nèn)叶 曲肱(ɡōnɡ) 抖擞(shǒu) 镶(xiānɡ)嵌(qiàn)

3.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2分)

A.酝酿 搓捻  并蒂 小心翼翼 一字不漏 不求甚解

B.匿笑 绰号  肥硕   水波粼粼 翻来覆去 浑为一谈

C.停滞 寒战  攥着  花团锦簇 持之以恒 疲倦不堪

D.并蒂  徘徊 黑痣   鸦雀无声 萍水相逢 敏而好学

4、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B. 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C.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 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眉飞色舞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任务终于基本完成了。

B、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一个班级班风的好环,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

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页。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②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时无法弥补的。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④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B、《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满簇,北京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

C、《我的老师》,魏巍,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诗《黎明的风景》,长篇小说《东方》,《东方》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

D、《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戕勋章”,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

7、仿写句子。(3分)

我是清凉的小溪,总想滋润干涸的土地;我是勇敢的雄鹰,总是向往辽阔的天空;

我是   , 总 。

二、古诗文:(共20 分)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风正一帆悬。

(2)乱花渐欲迷人眼, 。

(3)无可奈何花落去, 。 。

(4) 子夏曰:“ _____ , ________ ,仁在其中矣。”

(5) 曹操的《观沧海》中,借奇特的想象表达博怀的句子是: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8、文言文:(每小题4分,共12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思而不学则殆 ( ) ②吾日三省 ( )

③与儿女讲论文义 (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2)、请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钱塘湖春行翻译范文3

一、默吟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这里所说的“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它应该是那种“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诵读。由最初的对于字音、句读的正确把握,进入作者的语言情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构思,最后达到感情上的契合、忘我的境界。所以,我把这种极少有人干预的“读”称之为“无声”的读。针对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悲凉凄清、沉郁伤感的《相见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武陵春》等,只能留足时间让学生默默地吟,浅浅地唱;而相对豪放悲壮、轻快柔和的《望岳》《浣溪沙》《钱塘湖春行》等,可稍稍提高音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通过这“无声”默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度、感悟力,对触摸诗人情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我们该如何将这无穷的想象力运用于古诗词教学呢?

1.解读一种意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是在大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由于诗词语言凝练含蓄,所描绘的一些意象距离现在较久远;再加上现代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知识面狭窄,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认识不全而无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当学生无法解读诗词意象时,教师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查找,去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转换时空发挥想象。例如教李商隐的《无题》时,学生就对“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产生疑问。因为学生不能理解“青鸟”“蓬山”这两个意象,就无法想象出当时的画面。另外,还由于古诗词中用典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不懂典故也就无法理解诗词。因此引导学生读典故、想故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亲射虎,看孙郎”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个典故如果不理解,就根本无法理解苏轼当时这种极度矛盾和抑郁的心理。

2.玩味一个字词

古人作诗讲究推敲,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他们往往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构筑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意境图;“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传达出一种怎样悠闲恬淡的心情;“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又将展现出一幅怎样惊心动魄的画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玩味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咀嚼字词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自然生成。因此,相对精确的“言传”显然限制了思维,而绝对模糊的“意会”则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天地。

3.体验一份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最能体现人的精神与智慧,最富有情感,学语文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这就是心灵的感悟,是独特的个性体验。例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跟游子一起融入那苍凉、萧瑟的画面中去看、去听、去想,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深深体会到游子悲秋思乡的断肠之情,而这种感悟必定是深入人心、透入骨髓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独、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

三、写出诗词余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意境深远、主旨含蓄,留有许多余味,教学中我们要唤起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写下自己飞扬的思绪、独特的体验和深沉的思考,享受书面表达的快乐。可再现优美的意境“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可续写精彩的故事“木兰从军记”;可描写壮阔的场面“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狼。”也可阐述评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但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不能作机械的翻译,而要根据诗歌意境、主旨,结合实际完成再创造,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感悟。

钱塘湖春行翻译范文4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历史积淀出了无数的优秀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哲理。细细品读,认真体味,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滋养性情、重铸民族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一册书都编排了十首古典诗词,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陶冶情操的好机会。然而,由于教学进度和考试内容等因素,语文教师们一般用时颇少,用的就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熟读、背诵、翻译三步骤。这与其说是在品读,还不如说是“走马观花”,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艺术真谛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力。最关键的古诗歌语言凝练,有限的语言里表达丰富的内涵。而诗歌所描绘的形象,都是严加选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所描写的人事物景跳跃性大。所以学生对诗歌理解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那么老师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来理解的诗歌的内容,进而去体会情感呢?

我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驰骋在想象,更应引导学生把诗歌中的那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真实可感的画面。若把这些景物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有个直观的感受,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就能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具体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边作画,边读诗。即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让学生给诗歌配上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原来是不分家的呀。以“画”来解“诗”的形式更新鲜,也更切合青少年的心理,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记得我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我设计了一个题目:请选择一句诗歌,为这句诗歌配上一幅简笔画。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画后,我选择了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画,让学生来评析这画究竟画得好不好,配不配。如有个学生指出一幅画中的草太长了,应该画到刚刚遮住马蹄的长度,因为“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同学说一幅画得鸟太多了,因为诗歌中是“几处早莺争暖树”。整堂课轻松愉悦,精彩纷呈。作画的环节设计虽然耗去了一堂课中的一些宝贵时间,但是作画的过程就是对诗歌解读的过程,而后面评画的过程就是品读诗歌的过程了。

2、 边看画,边读诗。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构建画面、帮助理解,这是很多老师都会用的一种方法。我在教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当学生读到绘景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时候,学生是没有感觉的。因为大多属的学生没有到过西北的大漠,对诗歌中雄浑壮阔的景观难于想象,对诗人那种孤寂之感更难于理解。这时,展示一系列以西北大漠为主题的画面,观赏那黄沙浩瀚的壮阔景观,让学生对大漠有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谈谈自己面对这样的画面时的心情。再回到诗歌中,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自然就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了。

3、 先看画,再读诗。即在开始该诗歌的教学之前,先播放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学生进入诗歌学习进行必要的情感铺垫。如我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在导入部分,我摒弃了常用的吟咏有关月的诗歌,而视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为主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情景,并可引用曾经学过的咏月名句。比如,以一幅明月当空照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举头望明月,低头地故乡“;以一幅残月西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沟”。再引领学生明白这一轮明月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情感,如乡愁,如思人,如孤寂,这圣洁的月亮会勾起人们很多的不同情思。到了这个时候,再导出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对之后的阅读存在更多的期待。同时对情感也做了必要地铺垫。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感知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些方法其实也是再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当然这丰富多彩的画面,对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也起来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德岷. 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钱塘湖春行翻译范文5

一、教出古典诗歌的“诗味”

诗自有诗的特质,诗自有诗的尊严。诗歌虽然和其他文体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与小说相比它不要求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更不必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刻画人物。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情趣”,讲究“神韵”,这种情趣神韵蕴含在寥寥数语中让读者去揣摩,去感悟,正如严羽所言,“大抵禅道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因此,古典诗歌教学不能进行浮于文字的朗读、脱离情感的串讲,更不能无视其“神韵”,将它们不加辨析地翻译成现代文,然后理性地拆解诗境,而是应该用诗一般的、感性的语言营造出一个个神韵俱现的境界去接近诗的境界,否则便会“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旨矣”(王渔洋)。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的确,“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关键在于诗可以歌以咏之。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诗歌的节奏鲜明而强烈。诗的功用偏于抒怀遣兴,而情趣则低回往复,缠绵不尽。因此,不同的诗歌往往奏出不同的内在情感节奏,那是诗人创作时心脉搏动的旋律,或刚猛若飞瀑,或柔和似秋溪,或迅疾如夏雨,或舒缓似春风……诗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它的外在结构与语言的声韵上,诗有诗律,词有词牌。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可以说音律性是诗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关键,《诗经・关雎》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正是重章叠句的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字的点缀充分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

二、教出古典诗歌的“古典味”

中国古典诗歌“贵比兴,多寄托”,讲究“微言大义”,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古典诗歌的作者因受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浸润滋养,因此常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些艺术手法隐蕴在文字中,显得含蓄蕴藉。

寄情于景,寓意于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诗人言志抒情,常常不是直接道出,而是创造一系列意象,给人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孙绍振先生认为,诗歌的意象符号的创造大致可分为描绘式、浪漫式、象征式,而描绘式以中国古典诗歌最为发达。同时,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自成系统,有章可循。如月亮是思乡情愫的寄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梅花是坚韧不屈的代名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此外,古典诗歌的教学还要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题材、风格有所了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清新自然,如《山居秋暝》《钱塘湖春行》。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朝天子・咏喇叭》。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带着学生去识别题材,了解艺术手法,明悟意象所指,揣摩文外曲致,只是简单地、泛泛地去翻译、朗读、背诵、默写,那么学生必定只是在古典诗歌的表面上快速地滑过而已,所谓精神上的陶冶、思想上的熏陶便无从谈起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古典味”有所了解,那么他们在古典诗歌阅读过程中即使不能完全理解诗人之意,也能感知、领悟到诗人通过意象所营造的氛围与美感。而这种感知和领悟才是真正沉淀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语文。

三、传授一些读古典诗歌的方法

1.诵读涵泳――感悟诗味的不二法门。新课标第4学段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第9条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其中“诵读”二字就表明了古典诗歌对语言形式美的要求极高,讲究平仄、韵律,强调了唯有出声的诵读方能体味其中的声韵之美。诵读涵泳首先要读通,读出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古典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节奏有基本的了解。古典诗歌的诵读涵泳更要读透,掌握感情基调,如《归园田居》的平淡恬然、丰美真淳,《春望》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渔家傲》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迈奔放、慷慨悲壮,《无题》的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同时,韵脚要读得清澈而绵长,吟出诗的神韵味。

2.联想想象――走入诗境的重要途径。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上。古典诗歌更是追求“画境”的创造。因此,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从而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只28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铺陈9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在想象中,9个牵连着作者羁旅愁思的意象有机地构成了“画境”,情与景谐,思与境同:暮秋的黄昏,―个倦怠满面的游子,手牵着一匹不堪重负的瘦马,迎着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从缠满枯藤的老树旁走过,看到暮鸦独栖枯枝;他从横架子溪流上的小桥上走过,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人亦返家;而自己的家却在千里之外,不禁悲上心头,肝肠寸断。就像袅袅炊烟融入空气,在想象中学生与作者时隔“千年”同处一境,彼此走近。作者眼中的景,便成了学生眼前的景;作者胸中的情,便会激荡在学生心田。

3.探幽察微――揣度诗意的有效方法。如果说小说是文字煮成的饭,那么古典诗歌就是用语言酿成的酒,点点滴滴尽显语文的韵味。短短数行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寥寥数语传达了无限的蕴意。古典诗歌语言之凝练自古便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这一字一句便是全诗“幽微”之处,是最能体现全诗神韵、彰显诗意的“诗眼”,是全诗的灵魂。因此,古典诗歌教学要使学生学会发现、开掘潜隐在语言文字里的细微、精妙而蕴含深奥的内容,以求融会贯通。如教学陈子昂的古体诗《登幽州台歌》,要抓住“独”字来揣摩作者抒发的那种沉重的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之感,体会诗人那种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慷慨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要抓住“狂”带动全文:狂――老夫狂――老夫聊发少年狂。

钱塘湖春行翻译范文6

关键词: 贵州省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 考点设置 减提质

贵州省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不仅彰显了试题制卷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而且在试题考点设置上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减提质宗旨。

一、考点全面,难易适当,减提质

2011年我区中考语文试题分为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五大模块23题,分为Ⅰ、Ⅱ两卷。

Ⅰ卷共10题,其中“基础知识积累・运用”共有7题,考查内容包括字音、汉字书写、成语运用、病句辨析、句子信息提取、语序排列和文学常识,分值均为3分。该部分中还含有文言文阅读,选自课内《出师表》,共3个题,考查内容包括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值仍然是每题3分。

Ⅱ卷共13题,涉及文言语句翻译、名篇名句填空、古诗词阅读与鉴赏、材料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及写作,共六部分,其中文言文翻译有两个句子6分,共用第Ⅰ卷的文言文材料;名篇名句填空有4题5空5分,分别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禹锡的《陋室铭》和《诗经》中的《关雎》四首诗歌中的名句;诗词鉴赏2题6分,所用材料是杜牧的《赤壁》;材料题(综合性学习)有3则材料,分别是学生体质状况调查表、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3题共6分;现代文阅读材料2篇,分别选自课内和课外,其文体是说明文、记叙文,8题23分;说明文阅读材料为课内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考查知识点为说明文文学常识、语言品味、文章脉络结构、修辞方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材料为课外内容《别踩疼了雪》,其考点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赏析句子、对关键词语理解和分析、联系生活体验谈感受等;写作部分是材料加命题作文,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题目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本套试题从考点上看,全面;从试题布局上看,合理;从题量上看,适度(只有23道题);试题难度上,能够让大部分考生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同时又保证让每个考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语文优势,展示出自己的语文特长,选拔出语文的优秀人才,而且体现出明确的“减”信号。和往年相比,试题难度有所下降,这样便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让教师感受了更多成功的喜悦。多数考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紧张氛围中,轻松愉快地答完考题。

同时,这套题也力求吹响“提质”的号角。“减”的目的是提高质量,初中语文教育的质量应该从语言运用能力上去提高。这套试卷85%以上的题目都是检测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试题材料清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语文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正确导向,强化价值,关注成长

整套试题所选材料兼具时代性、生活性、言语性和人文性,精心设置情境,尽最大努力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试题着力于学生本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凸显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试题关注现实生活,比如汶川地震、青少年体质健康、新生军训和“阳光体育运动”等材料都充满了时代气息,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材料和“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等,这些题目,提醒学生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关注生活,呼唤亲情。让学生不仅要健康成长,而且要关心亲人,关注重大时事。

多元思维,正确引领,崇尚亲情。《别踩疼了雪》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尽管妈妈已去,“雪”却是妈妈的化身,似乎妈妈的生命还存在,“别踩疼了雪”体现了女儿对母亲的爱;“雪”也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希望女儿心灵像雪一样纯洁,还可以认为是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不同的学生理解各不相同,但材料和考题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尊老爱幼的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引导是相同的。

总而言之,阅读选文,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在考试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读了好文章,而且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这样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个体,展现差异,开放灵活

考试不仅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还是命题的一种展示。铜仁地区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从命题题材上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收集问题和处理信息,并根据材料和经验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试卷中的第14题第1小题:“从材料一、二,你发现我区青少年体质状况有什么特点”;第3小题:“请为‘阳光体育运动’拟一条宣传标语”;第22题:“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等问题的设计着重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答题空间,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为学生有创意地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